“郡主,一萬人馬已然全殲。”徐輝祖來報,讓朱至知道自己的一番努力並沒有白費,至少他們把這些北元人全都殺完了。
“好。包紮傷員,咱們回北平。”與北元的這一戰到此為止,並不代表事情都結束了,北平裏頭的好戲還沒上演,因此,他們該走了。
徐輝祖不由看了朱至好幾眼,稚嫩的麵容上透著殺戮之氣,望向北平的方向更是透著令人寒顫的冷意。
朱至一馬當先的走人,徐輝祖問:“那此處?”
北元人並未死絕,更何況北元人的兵馬是否還有再來,是不是應該問問清楚?
“比起咱們這些新手,不是有老手嗎?交給他們處置就是。”朱至就不管許多了,她這會兒就想趕往北平看看,北平都變成什麽樣了。
“是。”徐輝祖聽著朱至幹脆的語氣,絲毫沒有要跟人搶功勞的意思,心裏也在想,朱至明明要立功,為何卻不急於爭功?
別人需要爭功,朱至需要嗎?
她隻要實打實的把事情辦好,殺敵的數目自然有人上報。這就是生為老朱家的人所不需要擔心的事。她的功勞無人敢昧。
朱至急著趕回北平,而朱雄英此時已然被拒於北平的門外,而且是在他表明自己是太孫時被拒於門外。甚至有人對他拔刀相向道:“你好大的膽子,膽敢假冒太孫。”
朱雄英看著對他亮出刀劍的將士,不得不說有人還是挺聰明的,聰明的知道扣他一頂假冒太孫的名頭。
“放肆!”祝娘往前邁了一步,擋在朱雄英的麵前,朱雄英卻拍拍她的背,讓她讓一讓,無須跟他們動這個氣。
“你們道我假冒太孫,這是你們誰說的?”朱雄英進城亮明了身份,就是為了看看北平城內的人是不是達成共識了?他們敢不敢讓了北平脫離大明。結果有人道他假冒太孫。
假的,就是可以隨便處置,是他們能殺的。
於此,朱雄英就更想看看,他們是不是真的敢殺。
朱雄英往前走了一步,手中的明黃旨意擺在人前,就讓他們自己看看,這份旨意到底是真是假。
其實這些守衛的將士根本拿不準,上頭的人怎麽說,他們就怎麽做。
“我說你是假的,你就是假的,上去,拿下他。”可是,有人早已得了明令,守衛在這城門的將領是個三十來歲的人,麵對朱雄英亮出旨意,他也毫不在意,隻管大聲的叫喚,竟然要人殺了朱雄英?
不料隨著他的一聲令下,祝娘已然出手,一刀劃過對方的脖子,直取人的性命。
一眾守城的士兵都傻了眼,看著倒下的將軍呆滯不動,沒有一個人敢往前邁一步,對著朱雄英雖然沒有放下長矛與刀槍,也是不敢再輕舉妄動。
“放下你們的刀劍,我一概既往不咎。不過,若是你們執意與他為伍,自當接受與他一般無二的下場。你們,想好了。”朱雄英再一次將旨意亮出,清清楚楚的讓他們看到在他手裏的究竟是什麽東西,他們是不是想跟倒下的人一樣的下場?
“放下。”朱雄英有令,祝娘往前大喝一聲,配合的讓人都乖乖聽朱雄英的吩咐,誰也不會是例外。
“放下。”明黃的聖旨在前,要說朱雄英是假的,這是他們頭頭說,他們一向都是聽命行事。眼下吩咐他們的人都倒下了,他們再喊同樣的口號,確定不會被祝娘一刀砍下,輪到他們死?
再被祝娘一喝,有人再也控製不住的丟下手中的刀槍。
“很好!”朱雄英很是滿意眼前這些士兵的的識趣,讚許一聲。
祝娘往前走,護著朱雄英,也是確保不會有人能傷及朱雄英。
“此處守城門的將士都讓他們過來。”朱雄英這就算是奪了一處城門了,既然這裏都有人看到他亮出聖旨,報上名號都能說他是假的,可見城裏的人都有了應對他這個太孫的辦法。
也好,他就等他們各顯身手。
“都叫過來嗎? ”朱雄英的命令在他們聽來不算難以理解,可是他們也是不能確定是不是聽錯。
“對,把他們全都喊過來。”朱雄英就是要見所有守衛此門的人,正好,也給人機會前去通風報信,誰要是想趁他手裏沒有幾個人要殺他,隻管放馬過來。
朱雄英並無玩笑之意。被祝娘一言不合即取人性命嚇得不輕的人不敢有半分怠慢,連滾帶爬的前去把人都喊齊。
祝娘理所當然的跟在那人的身後,麵對流露出不配合的人,祝娘無二話,亮出刀來,且讓人跟她手裏的刀說出不字。
顯然刀的震懾力相當的好,別管願意或是不願意配合的人,都隻能老實聽話的到朱雄英的麵前。
已然將近關城門的時辰,以至於除了朱雄英他們幾個人,這與北元交界的城門,並沒有其他人往來。
朱雄英看著數百的士兵,緩緩的走到他們麵前,掃過他們每一個人。
“太孫。”朱雄英既已報上名號,每一個麵對他的士兵都知道他的身份了,麵對他掃過他們的目光,紛紛低下頭不敢與之對視,且一聲輕喚來,神色間可見恭敬。
“守衛城門,你們辛苦了。”讓人怎麽也沒有想到的是,朱雄英從他們麵前經過,看過了他們每一個人,接著竟然說出這樣的一句話,一眾士兵都愣了。
“在此處守城最久的人是何人?”朱雄英並不理會他們的錯愕,反而繼續提問。
拿不準朱雄英為何如此問話,一幹人麵麵相覷,祝娘出麵道:“太孫有問,你們須如實答來。”
“我,我在這裏守了五年。”一個幹瘦發黃的青年乖乖的站了出來,回答朱雄英的問題,一眼掃過身邊的戰友時,青年顯得有些呆滯的回答道:“我應該算是守在此城門最久的人。”
一旁的人紛紛點頭,也是認同了這一說法。眼前的這一位確實就是他們這些人中在此處守門最久的人。
“你叫什麽名字?既守城門久矣,可曾與北元交過戰?”朱雄英順著這個問題繼續問下去。
青年雖不解於朱雄英為何問出這樣一些問題,但都不是什麽難以啟口的問題,一一如實答道:“我叫鄭亮。這些年守衛在此,卻不曾與北元交過戰,不知是我運氣好,亦或是將軍們看不起我。但我的同袍們,他們換了一波又一波,到現在成了他們。”
自稱鄭亮的人望著一旁的同袍們,心裏不知想著什麽。
“戰死的士兵呢?”朱雄英深吸一口氣,還是繼續的詢問,鄭亮一頓,最後沉重的答道:“不知道。好些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朱雄英擰起了眉頭,這個答案自然不是朱雄英想要聽到的。
朝廷撫恤戰死的將士不是一兩天了,北平臨於北元,戰事頻頻,按理來說相關的政策應該是落實得最好的,怎麽會說上了戰場的將士不知生死?不見屍體?
鄭亮的問題讓朱雄英有所得,不過朱雄英依然問:“看到他們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朝廷對他們也沒有任何的撫恤,更不尋找他們,心中可是有怨?”
饒是如實答來的鄭亮也絕想不到朱雄英竟然會直言至此。心中生怨,誰能不怨?
曾經親密無間,當值在一處的人,因一場戰事而起,一個個無聲無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朝廷似乎也把他們當作不存在,好似他們從來沒有在這個世上活過。
鄭亮剛開始還會為此追問過,想知道同袍的生死,到如今,卻是習慣了。
沒有人在乎他們的命,朝廷的所有政策,那都離得他們太遠了,遠得就好像風,看不見也摸不著。
怨,鄭亮豈會大氣的說一句不曾有怨,他的心裏分明有怨!
朱雄英何許人也,並不需要別人將話說得明明白白,隻看鄭亮的表情他便清楚的知道,眼前的這一位是怨的。
“將你的所有同袍名字告訴我,我答應你,不管他們在哪裏,我都會把他們給你找回來。生要見人,死要見屍。給你一個交代,也給他們的父母親人一個交代。”朱雄英知對方心中有怨,亦知朝廷的政策出了問題,沒有落實到位最後需要為此付出代價的就是朝廷。
鄭亮震驚的抬起頭,萬萬沒有想到會聽到這樣一句承諾 ,本來昏暗的眼睛立時有了光芒道:“當真?”
“當真。”鄭亮為的並不是自己,而是同袍,朱雄英自明白,這樣的事也是他該做的。
“謝,謝太孫!”鄭亮激動得說話都結巴了,但是有朱雄英出麵,好些他想幹而幹不成的事,必然能成。
“不必謝我。你們為大明,為天下百姓守衛在此,更是為大明和百姓而戰,活著讓你們受人尊敬,死了讓你們有所祭奠,這是我們該做的。”朱雄英且讓他們無須言謝,都是為大明江山而死的人,身為大明的太孫,自然不能讓他們的付出全都白費。
朱雄英說的話他們都能聽得懂,但卻覺得不可能。
自願入軍中當兵的,但凡不是走投無路都不會選擇走這條路。
他們這些兵一向為人所不恥,又怎麽會受人尊敬呢?
上了戰場,衝鋒陷陣在前,死在前線上,或許已然五馬分屍,又怎麽可能再得祭奠。
生有所歸,死有所祭。自來就是他們的追求,可一但當了兵,早已拋棄了這個念頭,他們上了戰場,能夠活下來最好,活不下來,也就當自己這輩子白活了。
“我知道你們不信。可這就是我此番前來北平的目的。為我大明衝鋒陷陣在前的將士,大明會護你們周全,更不會讓你們白死。”朱雄英拋出此番來意,更想讓在場的人知道,他並非隻會說空話的人。
第89章 實行
◎連環◎
士兵們麵對朱雄英丟出來的話, 個個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的眼中看到不信任。
他們是兵, 幾乎等同於天下各階層最下賤的兵。
有句俗話說得好, 好漢不當兵。沒有人會看得起他們,更沒有人會在意他們在戰場上怎麽千辛萬苦才能活下來。
就算是曾經最熟悉的親人,鄉親, 但凡聽聞他們上了戰場, 對他們也會帶著恐懼,不安, 卻也透著輕蔑。
“你們不信?那你們可知,應天之內建起了一座烈士陵園, 凡為大明戰死的將士,朝廷都將他們尋回安葬。縱然時隔日久,朝廷但有名冊,也會為他們立衣冠塚,定不讓他們身死之後無人祭奠。”朱雄英亮出應天的例子, 隻為他們相信, 他並非是一個隻會講空話的人。
“而我此番來北平, 也是為軍中諸多將士正名,凡為大明守衛邊境, 戰死沙場者, 大明尚存一日,必不讓他們無人祭奠。而活下來的人, 大明同樣不會忘他們的功, 對應各人立下的功勞, 朝廷都有規矩, 必不讓天下將士寒了心。”朱雄英順著這個話題聊下來, 目的何嚐不是隻有一個:打開他們的心扉,借由他們的手,融入北平。
“果真有這樣的好事?”不是他們想懷疑朱雄英,隻是朱雄英說起這些事,聽在他們的耳朵裏就像是在做夢一樣,自來卑賤為人所不齒的他們,竟然也會有被朝廷放在心上的一天?
朱雄英肯定的道:“為何沒有,你們為朝廷而戰,為天下安寧而戰,你們厥功至偉,你們該為天下人所尊敬。”
若是這樣的話是他們之中的任何一個人說出口,怕是都會嗤之以鼻,隻當他們傻了,瘋了,以至於最後竟然生出如此臆想。
但是,朱雄英是太孫,皇帝的孫子,太子的兒子。
如此身份尊貴的人,何至於跑來戲弄於他們?
“以後,以後我們的孩子可以讀書了嗎?”麵對朱雄英的肯定,有人隻想知道自己的孩子的未來是不是也將為之改變了,往後就不會再像他們一樣?
“當然,朝廷針對將士之後,特意頒下旨意,為大明守衛在邊境的將士,你們的兒女讀書優先錄取,而且所有的束脩折半。”朱雄英很是慶幸於因為朱至開的這個口,讓眼前這些辛苦且以命相搏的人們不至於再卑微至極,連最基本的尊重和庇護家人都得不到,做不到。
朱雄英的話音落下,可見不少人臉上都露出了喜色,顯然不可置信竟然有這樣的好事,他們的孩子也能得到公平的對待,真是太好了!
“不僅如此,戰場上刀劍無眼,你們能平安歸來自是大明之幸,若你們受傷或是為國捐軀,你們的家人朝廷也會照顧,每月撥下撫恤銀兩,必不叫你們的家人因你們的緣故無人奉養。”朱雄英知道人活著並不是隻為自己而活,更為家人,為了未來。
曾經朝廷沒有顧忌上,沒能及時給到他們的撫恤,如今會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安排好。
這下更是不難看出所有人的歡喜。
朝廷竟然開始拿他們當回事了!而不再覺得他們不過如此,這是好事。
“不過,你們也得記住,大明的將士是為守護大明而戰,更為守衛百姓而戰。軍中有法,不得滋擾百姓,更不許拿百姓一針一線,否則軍法處置。”朱雄英一向認同朱至的說法,大明江山想要穩固,軍權最重。軍中要穩,又須以百姓為最重。
將士們都出自百姓,要想讓百姓們樂於從軍,須讓百姓們看到,軍隊的存在是真真切切為保護他們。
故而,軍法要嚴,必須要軍中將士們知道,百姓的一針一一線都不能動。
唯有軍法嚴明的軍隊才能得百姓擁戴,唯有倚存百姓而活的軍隊才能造就不敗的神話,堅不可摧。
朱雄英將話說到這個份上,既提出朝廷對軍中將士的厚待,同樣也點明對將士們的要求,福利與責任,二者相輔相成,誰也不會是例外。
“是,我等牢記。”朱雄英一番話讓他們看到希望,讓他們知道,朝廷並未舍棄於他們,讓他們原本不安的內心得以撫平。
而在這個時候,城內的方向突然燈火通明,看樣子在向他們不斷的靠近,祝娘有些擔心的喚一聲太孫,朱雄英轉頭看去,神色如常,並未因此而生出恐懼。
“城門內發生的事,是何人前去通風報信?”朱雄英有此疑問,令所有人聽得都不由繃緊了身子,不確定自己是不是聽錯了。
“方才周圍有沒有人,我知道,而今趕來的人,他們跟你們的上官一樣,都是想要我性命的人。因此,是誰通風報信,想要我的命?”朱雄英掃過眼前的這些人,等著他們的回答。
一個個都麵麵相覷,顯然都不確定朱雄英說的這番話指的究竟是何人。
朱雄英問出來之後也並沒有要得到答案的意思,反而讚許的道:“不管是誰,我得記他一功。”
此話叫人聽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好。包紮傷員,咱們回北平。”與北元的這一戰到此為止,並不代表事情都結束了,北平裏頭的好戲還沒上演,因此,他們該走了。
徐輝祖不由看了朱至好幾眼,稚嫩的麵容上透著殺戮之氣,望向北平的方向更是透著令人寒顫的冷意。
朱至一馬當先的走人,徐輝祖問:“那此處?”
北元人並未死絕,更何況北元人的兵馬是否還有再來,是不是應該問問清楚?
“比起咱們這些新手,不是有老手嗎?交給他們處置就是。”朱至就不管許多了,她這會兒就想趕往北平看看,北平都變成什麽樣了。
“是。”徐輝祖聽著朱至幹脆的語氣,絲毫沒有要跟人搶功勞的意思,心裏也在想,朱至明明要立功,為何卻不急於爭功?
別人需要爭功,朱至需要嗎?
她隻要實打實的把事情辦好,殺敵的數目自然有人上報。這就是生為老朱家的人所不需要擔心的事。她的功勞無人敢昧。
朱至急著趕回北平,而朱雄英此時已然被拒於北平的門外,而且是在他表明自己是太孫時被拒於門外。甚至有人對他拔刀相向道:“你好大的膽子,膽敢假冒太孫。”
朱雄英看著對他亮出刀劍的將士,不得不說有人還是挺聰明的,聰明的知道扣他一頂假冒太孫的名頭。
“放肆!”祝娘往前邁了一步,擋在朱雄英的麵前,朱雄英卻拍拍她的背,讓她讓一讓,無須跟他們動這個氣。
“你們道我假冒太孫,這是你們誰說的?”朱雄英進城亮明了身份,就是為了看看北平城內的人是不是達成共識了?他們敢不敢讓了北平脫離大明。結果有人道他假冒太孫。
假的,就是可以隨便處置,是他們能殺的。
於此,朱雄英就更想看看,他們是不是真的敢殺。
朱雄英往前走了一步,手中的明黃旨意擺在人前,就讓他們自己看看,這份旨意到底是真是假。
其實這些守衛的將士根本拿不準,上頭的人怎麽說,他們就怎麽做。
“我說你是假的,你就是假的,上去,拿下他。”可是,有人早已得了明令,守衛在這城門的將領是個三十來歲的人,麵對朱雄英亮出旨意,他也毫不在意,隻管大聲的叫喚,竟然要人殺了朱雄英?
不料隨著他的一聲令下,祝娘已然出手,一刀劃過對方的脖子,直取人的性命。
一眾守城的士兵都傻了眼,看著倒下的將軍呆滯不動,沒有一個人敢往前邁一步,對著朱雄英雖然沒有放下長矛與刀槍,也是不敢再輕舉妄動。
“放下你們的刀劍,我一概既往不咎。不過,若是你們執意與他為伍,自當接受與他一般無二的下場。你們,想好了。”朱雄英再一次將旨意亮出,清清楚楚的讓他們看到在他手裏的究竟是什麽東西,他們是不是想跟倒下的人一樣的下場?
“放下。”朱雄英有令,祝娘往前大喝一聲,配合的讓人都乖乖聽朱雄英的吩咐,誰也不會是例外。
“放下。”明黃的聖旨在前,要說朱雄英是假的,這是他們頭頭說,他們一向都是聽命行事。眼下吩咐他們的人都倒下了,他們再喊同樣的口號,確定不會被祝娘一刀砍下,輪到他們死?
再被祝娘一喝,有人再也控製不住的丟下手中的刀槍。
“很好!”朱雄英很是滿意眼前這些士兵的的識趣,讚許一聲。
祝娘往前走,護著朱雄英,也是確保不會有人能傷及朱雄英。
“此處守城門的將士都讓他們過來。”朱雄英這就算是奪了一處城門了,既然這裏都有人看到他亮出聖旨,報上名號都能說他是假的,可見城裏的人都有了應對他這個太孫的辦法。
也好,他就等他們各顯身手。
“都叫過來嗎? ”朱雄英的命令在他們聽來不算難以理解,可是他們也是不能確定是不是聽錯。
“對,把他們全都喊過來。”朱雄英就是要見所有守衛此門的人,正好,也給人機會前去通風報信,誰要是想趁他手裏沒有幾個人要殺他,隻管放馬過來。
朱雄英並無玩笑之意。被祝娘一言不合即取人性命嚇得不輕的人不敢有半分怠慢,連滾帶爬的前去把人都喊齊。
祝娘理所當然的跟在那人的身後,麵對流露出不配合的人,祝娘無二話,亮出刀來,且讓人跟她手裏的刀說出不字。
顯然刀的震懾力相當的好,別管願意或是不願意配合的人,都隻能老實聽話的到朱雄英的麵前。
已然將近關城門的時辰,以至於除了朱雄英他們幾個人,這與北元交界的城門,並沒有其他人往來。
朱雄英看著數百的士兵,緩緩的走到他們麵前,掃過他們每一個人。
“太孫。”朱雄英既已報上名號,每一個麵對他的士兵都知道他的身份了,麵對他掃過他們的目光,紛紛低下頭不敢與之對視,且一聲輕喚來,神色間可見恭敬。
“守衛城門,你們辛苦了。”讓人怎麽也沒有想到的是,朱雄英從他們麵前經過,看過了他們每一個人,接著竟然說出這樣的一句話,一眾士兵都愣了。
“在此處守城最久的人是何人?”朱雄英並不理會他們的錯愕,反而繼續提問。
拿不準朱雄英為何如此問話,一幹人麵麵相覷,祝娘出麵道:“太孫有問,你們須如實答來。”
“我,我在這裏守了五年。”一個幹瘦發黃的青年乖乖的站了出來,回答朱雄英的問題,一眼掃過身邊的戰友時,青年顯得有些呆滯的回答道:“我應該算是守在此城門最久的人。”
一旁的人紛紛點頭,也是認同了這一說法。眼前的這一位確實就是他們這些人中在此處守門最久的人。
“你叫什麽名字?既守城門久矣,可曾與北元交過戰?”朱雄英順著這個問題繼續問下去。
青年雖不解於朱雄英為何問出這樣一些問題,但都不是什麽難以啟口的問題,一一如實答道:“我叫鄭亮。這些年守衛在此,卻不曾與北元交過戰,不知是我運氣好,亦或是將軍們看不起我。但我的同袍們,他們換了一波又一波,到現在成了他們。”
自稱鄭亮的人望著一旁的同袍們,心裏不知想著什麽。
“戰死的士兵呢?”朱雄英深吸一口氣,還是繼續的詢問,鄭亮一頓,最後沉重的答道:“不知道。好些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朱雄英擰起了眉頭,這個答案自然不是朱雄英想要聽到的。
朝廷撫恤戰死的將士不是一兩天了,北平臨於北元,戰事頻頻,按理來說相關的政策應該是落實得最好的,怎麽會說上了戰場的將士不知生死?不見屍體?
鄭亮的問題讓朱雄英有所得,不過朱雄英依然問:“看到他們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朝廷對他們也沒有任何的撫恤,更不尋找他們,心中可是有怨?”
饒是如實答來的鄭亮也絕想不到朱雄英竟然會直言至此。心中生怨,誰能不怨?
曾經親密無間,當值在一處的人,因一場戰事而起,一個個無聲無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朝廷似乎也把他們當作不存在,好似他們從來沒有在這個世上活過。
鄭亮剛開始還會為此追問過,想知道同袍的生死,到如今,卻是習慣了。
沒有人在乎他們的命,朝廷的所有政策,那都離得他們太遠了,遠得就好像風,看不見也摸不著。
怨,鄭亮豈會大氣的說一句不曾有怨,他的心裏分明有怨!
朱雄英何許人也,並不需要別人將話說得明明白白,隻看鄭亮的表情他便清楚的知道,眼前的這一位是怨的。
“將你的所有同袍名字告訴我,我答應你,不管他們在哪裏,我都會把他們給你找回來。生要見人,死要見屍。給你一個交代,也給他們的父母親人一個交代。”朱雄英知對方心中有怨,亦知朝廷的政策出了問題,沒有落實到位最後需要為此付出代價的就是朝廷。
鄭亮震驚的抬起頭,萬萬沒有想到會聽到這樣一句承諾 ,本來昏暗的眼睛立時有了光芒道:“當真?”
“當真。”鄭亮為的並不是自己,而是同袍,朱雄英自明白,這樣的事也是他該做的。
“謝,謝太孫!”鄭亮激動得說話都結巴了,但是有朱雄英出麵,好些他想幹而幹不成的事,必然能成。
“不必謝我。你們為大明,為天下百姓守衛在此,更是為大明和百姓而戰,活著讓你們受人尊敬,死了讓你們有所祭奠,這是我們該做的。”朱雄英且讓他們無須言謝,都是為大明江山而死的人,身為大明的太孫,自然不能讓他們的付出全都白費。
朱雄英說的話他們都能聽得懂,但卻覺得不可能。
自願入軍中當兵的,但凡不是走投無路都不會選擇走這條路。
他們這些兵一向為人所不恥,又怎麽會受人尊敬呢?
上了戰場,衝鋒陷陣在前,死在前線上,或許已然五馬分屍,又怎麽可能再得祭奠。
生有所歸,死有所祭。自來就是他們的追求,可一但當了兵,早已拋棄了這個念頭,他們上了戰場,能夠活下來最好,活不下來,也就當自己這輩子白活了。
“我知道你們不信。可這就是我此番前來北平的目的。為我大明衝鋒陷陣在前的將士,大明會護你們周全,更不會讓你們白死。”朱雄英拋出此番來意,更想讓在場的人知道,他並非隻會說空話的人。
第89章 實行
◎連環◎
士兵們麵對朱雄英丟出來的話, 個個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的眼中看到不信任。
他們是兵, 幾乎等同於天下各階層最下賤的兵。
有句俗話說得好, 好漢不當兵。沒有人會看得起他們,更沒有人會在意他們在戰場上怎麽千辛萬苦才能活下來。
就算是曾經最熟悉的親人,鄉親, 但凡聽聞他們上了戰場, 對他們也會帶著恐懼,不安, 卻也透著輕蔑。
“你們不信?那你們可知,應天之內建起了一座烈士陵園, 凡為大明戰死的將士,朝廷都將他們尋回安葬。縱然時隔日久,朝廷但有名冊,也會為他們立衣冠塚,定不讓他們身死之後無人祭奠。”朱雄英亮出應天的例子, 隻為他們相信, 他並非是一個隻會講空話的人。
“而我此番來北平, 也是為軍中諸多將士正名,凡為大明守衛邊境, 戰死沙場者, 大明尚存一日,必不讓他們無人祭奠。而活下來的人, 大明同樣不會忘他們的功, 對應各人立下的功勞, 朝廷都有規矩, 必不讓天下將士寒了心。”朱雄英順著這個話題聊下來, 目的何嚐不是隻有一個:打開他們的心扉,借由他們的手,融入北平。
“果真有這樣的好事?”不是他們想懷疑朱雄英,隻是朱雄英說起這些事,聽在他們的耳朵裏就像是在做夢一樣,自來卑賤為人所不齒的他們,竟然也會有被朝廷放在心上的一天?
朱雄英肯定的道:“為何沒有,你們為朝廷而戰,為天下安寧而戰,你們厥功至偉,你們該為天下人所尊敬。”
若是這樣的話是他們之中的任何一個人說出口,怕是都會嗤之以鼻,隻當他們傻了,瘋了,以至於最後竟然生出如此臆想。
但是,朱雄英是太孫,皇帝的孫子,太子的兒子。
如此身份尊貴的人,何至於跑來戲弄於他們?
“以後,以後我們的孩子可以讀書了嗎?”麵對朱雄英的肯定,有人隻想知道自己的孩子的未來是不是也將為之改變了,往後就不會再像他們一樣?
“當然,朝廷針對將士之後,特意頒下旨意,為大明守衛在邊境的將士,你們的兒女讀書優先錄取,而且所有的束脩折半。”朱雄英很是慶幸於因為朱至開的這個口,讓眼前這些辛苦且以命相搏的人們不至於再卑微至極,連最基本的尊重和庇護家人都得不到,做不到。
朱雄英的話音落下,可見不少人臉上都露出了喜色,顯然不可置信竟然有這樣的好事,他們的孩子也能得到公平的對待,真是太好了!
“不僅如此,戰場上刀劍無眼,你們能平安歸來自是大明之幸,若你們受傷或是為國捐軀,你們的家人朝廷也會照顧,每月撥下撫恤銀兩,必不叫你們的家人因你們的緣故無人奉養。”朱雄英知道人活著並不是隻為自己而活,更為家人,為了未來。
曾經朝廷沒有顧忌上,沒能及時給到他們的撫恤,如今會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安排好。
這下更是不難看出所有人的歡喜。
朝廷竟然開始拿他們當回事了!而不再覺得他們不過如此,這是好事。
“不過,你們也得記住,大明的將士是為守護大明而戰,更為守衛百姓而戰。軍中有法,不得滋擾百姓,更不許拿百姓一針一線,否則軍法處置。”朱雄英一向認同朱至的說法,大明江山想要穩固,軍權最重。軍中要穩,又須以百姓為最重。
將士們都出自百姓,要想讓百姓們樂於從軍,須讓百姓們看到,軍隊的存在是真真切切為保護他們。
故而,軍法要嚴,必須要軍中將士們知道,百姓的一針一一線都不能動。
唯有軍法嚴明的軍隊才能得百姓擁戴,唯有倚存百姓而活的軍隊才能造就不敗的神話,堅不可摧。
朱雄英將話說到這個份上,既提出朝廷對軍中將士的厚待,同樣也點明對將士們的要求,福利與責任,二者相輔相成,誰也不會是例外。
“是,我等牢記。”朱雄英一番話讓他們看到希望,讓他們知道,朝廷並未舍棄於他們,讓他們原本不安的內心得以撫平。
而在這個時候,城內的方向突然燈火通明,看樣子在向他們不斷的靠近,祝娘有些擔心的喚一聲太孫,朱雄英轉頭看去,神色如常,並未因此而生出恐懼。
“城門內發生的事,是何人前去通風報信?”朱雄英有此疑問,令所有人聽得都不由繃緊了身子,不確定自己是不是聽錯了。
“方才周圍有沒有人,我知道,而今趕來的人,他們跟你們的上官一樣,都是想要我性命的人。因此,是誰通風報信,想要我的命?”朱雄英掃過眼前的這些人,等著他們的回答。
一個個都麵麵相覷,顯然都不確定朱雄英說的這番話指的究竟是何人。
朱雄英問出來之後也並沒有要得到答案的意思,反而讚許的道:“不管是誰,我得記他一功。”
此話叫人聽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