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秋時齊國管仲召“女閭七百,齊桓徵夜合之資,以佐軍興,皆寡婦也”,自此教坊等地出現,而且是合法化的存在。


    不過,相比於如今談妓色變,原本的這樣的一群人應該說是伎人,也就是說這是一群各有本事的人。從前跟這群人在一起,可以說算是一種榮光,而不是恥辱。


    可是自宋朝之後,直至今日,不管是朝中或者是市井之內,談妓色變,由此也可以看出,社會對於人的約束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嚴格。


    就連孔子所說的色之,食之,性也。也要從根本上抑製。


    方孝孺提出問題之後,靜等著朱元璋的回答。


    “青.樓之地,朕已經再三嚴令官員禁止出入,可是你們看看。禁得了嗎?”朱元璋並沒有正麵回答方孝孺的問題,而是將已經發生的事實擺在方孝孺的麵前。


    “相較於愛卿剛剛的問題,朕欲禁朝臣踏足青.樓之地,朕得聽聽看你們能給朕想出什麽好主意來。怎麽才能讓朝中的官員永遠不會踏足這個地方。”朱元璋也是有要求的人,他分明是想讓朝中的文武大臣牢牢記住他的規矩。


    方孝孺平靜的陳述道:“陛下該知道,這是禁不了的。”


    “禁不了那也得禁。”朱元璋從來不是那種遇難而退的人。因此明明白白的告訴滿朝的文武大臣,他現在提出了問題,就等著一眾臣子們給他出主意,拿出一個能夠解決問題的辦法。


    “迎難而上這四個字是什麽意思?別告訴朕,你們都不懂。”朱元璋絕不會輕易叫人糊弄了,他既打定主意要做,就一定會想方設法做好。


    底下的這些大臣們現在隻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配合他把這件事情解決。


    “那就請閉一下廢除青.樓。隻有將青.樓之地連根拔起,再也沒有青.樓存在,才有可能杜絕朝中官員進出。”方孝孺也是敢說話的人。


    剛才他既然問了朱元璋,朱元璋卻沒有正麵回答,但又表明態度一定要解決事情。


    辦法不是沒有,想要達到朱元璋所要預期效果,也就隻有這一個:廢除青.樓。


    朱元璋的確未必沒有這個打算,可是方孝孺那嚴肅的表情,顯然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好主意。


    “若是朕依你的建議廢除青.樓,當真能夠杜絕朝中的官員出入這個腐蝕他們心誌的地方?”朱元璋等著方孝孺繼續把後麵的話說出口。


    “陛下可曾想過,廢除青.樓,如今青.樓的女子們該何去何從。”方孝孺也不傻,朱元璋可以避而不談他方才提出的是否有意廢除青.樓的問題,如今他也可以有樣學樣。


    方孝孺相信,朱元璋如果不是顧忌這些女子無法安置,絕不可能征詢他們的意見,而是幹脆利落的將青.樓連根拔起。


    果不其然,朱元璋在聽到方孝孺的話後,立刻沉下了臉,不難看出他的不高興。


    剛剛被朱元璋咄咄逼問,差點嚇得喘不過氣的人此時不由得勾起了嘴角,樂意看著朱元璋為難。


    “如果朕希望你們能夠想出安置她們的辦法呢?”朱元璋臉色再不好,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目的。


    今天的朱元璋明擺著是要為難文武大臣的,就為了看看有多少人有真本事。


    隻是終究還是讓朱元璋失望。


    就連方孝孺在聽到朱元璋的另一個問題後,都陷入了沉默。


    “朕給你們一些時間,隻要你們能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朕一定重重有賞。”朱元璋也不是一味隻讓人辦事,連點好處都不給的人,隻要有人能想出解決辦法,他一定不會吝嗇獎賞。


    “陛下。”看朱元璋當真要為這件事扛上了,方孝孺沒辦法的喚一聲,希望朱元璋可以改變主意。


    朱元璋揚起手打斷方孝孺的勸說,“難道在你看來,這些女人不是大明的子民,不值得我們討論該怎麽安置他們?”


    原本有滿腹不滿的方孝孺,忽然不吱聲了。


    縱然是賤籍,可是這些人如果不安置妥當了,極有可能會引發矛盾。


    畢竟廢除青.樓等地,不僅要安置這些苦命的女人,也得想辦法解決這個產業背後牽扯的人。


    方孝孺隻覺得頭疼無比,誰也沒有想到朱元璋會突然對青.樓等地如此關注。


    說來說去,這件事還是朱至挑起的。


    不,是西安那些官員的錯,他們怎麽就突然讓朱至對青.樓起了好奇心。


    是以西安的官員還沒有押解回到應天,已經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滿,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讓這些活該人頭落地的人多吃苦頭,否則難泄他們心頭之恨。


    隻是有些事,哪怕朱元璋早早拋出了問題,朱元璋心裏也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卻因為手裏的錢不夠,隻能按耐住。


    關於青.樓的問題,就這麽一直爭著吵著拖著,朱元璋死不放棄,又實在沒有人想出好的辦法,便硬生生拖到了三年。


    洪武十九年,朱雄英和朱至十三歲,且往各地督建烈士陵園成而歸。


    三年的時間,朱雄英和朱至走遍了燕雲十六州,幹過的事數之不盡,他們兩人在大明的威望達到了無人再敢輕視的地步。


    遊曆歸來的朱雄英,連喘口氣的功夫都沒有,又被朱元璋下令開始參加朝會。


    太子之後便是朱雄英,看著越發沉穩老練的朱雄英站在太子身後,父子二人的服飾隻有細微的差別,可那神情卻相似之極。


    不知怎麽的,看到朱雄英站在太子的身後,有人控製不住的打了一個冷戰。


    朱雄英有生以來的第一次朝會,朱元璋看著兒孫兩人,那是越看越滿意,本來心情不錯的人,如今都露出了笑容。


    “太孫第一次參加朝會,那就說說看爭執了幾年的青.樓之事,你有什麽看法?”心情不錯的朱元璋,卻問出了讓人大跌眼鏡的問題。


    爭執了幾年都沒有得出結果,也沒能解決問題的事兒,朱元璋確定要在朱雄英第一次參加朝會的情況下,為難朱雄英嗎?


    “屢禁不改,當廢之。”朱雄英這會兒正好遇上了變聲期,嘶啞的聲音似那破爛的銅鑼敲出的聲音,一開口就難免讓人覺得刺耳,有些控製不住的想要捂住耳朵。


    但是朱雄英說的如此鏗鏘有力,明擺著認為,解決朝中官員時常出入煙花之地的唯一辦法就是廢除青.樓。


    “之前方愛卿曾經提到過,若廢除青.樓,樓中女子當如何處置?其中多是奴婢,官妓。安置不好,是要她們死。”朱元璋用不著別人開口,自己倒是先為難起朱雄英。


    方孝孺提出的問題是真真實實存在的,實際上想要廢除青.樓,就必須要解決安置青.樓中人的事兒。


    “陛下可知西安內的青.樓之地已然名存實亡?”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朱雄英並沒有說出解決的方案,反而問了朱元璋這麽一個問題。


    可是朱元璋的眼睛已經亮了,“名存實亡。這是怎麽回事?給朕仔細說說。”


    別說朱元璋好奇了,在場的文武大臣們就沒有一個不好奇的。名存實亡的青.樓嗎?怎麽可能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朱雄英莫不是在逗著他們玩。


    “此事說來就話長了。”不是朱雄英有意賣關子,而是這件事當真要從頭說起,那可就長了。


    “那就慢慢說。我們有的是時間聽你慢慢說。”朱元璋的好奇心已經完全被朱雄英吊起。


    長話短說什麽的,朱元璋不著急,有的是耐心聽朱雄英娓娓道來。他隻要從中找到答案。


    第113章 不配


    ◎不算◎


    好吧, 朱雄英確定朱元璋和滿朝的文武大臣們都有心聽他慢慢道來,那他也就不必長話短說。


    這事兒說起來其實大部分算是陳亙的功勞。


    陳亙有朱至撐腰, 聰慧的女子不放過任何機會的努力讓自己立足於世, 生意要做,拉攏人的事也得做。


    正好,西安的官員大清洗了一回, 以至於剛到西安的官員們相對來說都比較怕事, 在不明局勢的情況下,對於打著朱至旗號行事的陳亙, 自然而然的禮敬三分。


    說句不好聽的話,陳亙是一個別人給她三分顏色她就能開起染坊來的人, 靠上朱至的人,再有一個秦王,剛入西安的官員既不敢肆意枉為,也得小心試探,陳亙理所當然的跟人搭上, 與人一道合計, 該如何讓西安變得更好!


    此事, 正是當官的迫切想要解決的事。西安官員麵對伸出橄欖枝的陳亙,多少也要聽聽。畢竟, 陳亙身後的人是朱至, 朱至身後的人是朱雄英,是太子, 更有可能是朱元璋, 當官的誰敢不把這些人當回事?


    陳亙便給人出主意, 發展商貿, 互通有無, 收容無家可歸的人。


    這些事,哪個當官的不想做好,這要是做好了,就是實打實的政績,完全可以借此機會扶搖直上。


    因而沒有人舍得不配合陳亙。一來二去,陳亙一方麵發展經濟,做出相應的成績給那些官員們看,爭取得到了他們的信任,相互達成共識,也就是陳亙將主意打到青.樓之地的時候。


    不能否認青.樓之地背後都牽扯了各種各樣的人,但是,既是因利而動,也同樣可以各個擊破不是。


    想賺錢的人,那就幫他們想出一個更賺錢,又能為善積德的辦法,難道他們會拒絕嗎?


    陳亙背後靠的人可是一向擅長生財有道的朱至,也就意味著陳亙想出的辦法可以得到朱至的支持。


    生意生意,女人能做的難道隻有皮肉生意?


    陳亙給出答案,製作首飾不是生意?製衣售衣何嚐不是生意?


    雖然誰都知道這些姑娘的出身,但這些女子願意從良,如今做的也是本本分分的生意,總的來說,讓青.樓名存實亡的辦法就是為這些女子創造出可以讓她們養活自己的工作機會。


    隻要她們能養活自己,也能讓那些人得利,還怕有人非要開青.樓不可?


    當然,這樣一來確實那些人賺的錢少了。


    架不住,不樂意配合的人下場隻有一個,官府日常站在青.樓之地,每每喊著捉拿大盜。


    對,他們背後是有人,再有人,要是朝廷下定決心要對付他們,他們的生意能做得了?


    比起沒有半點進項,有多少都算好事吧?


    當然,其實麵對真心願意從良的女子,陳亙是真正花了錢從青.樓將人贖出來的,自此這些人就算賣身於她,陳亙讓這些女子慢慢掙錢還,至少得給她們機會,讓她們像個人一樣的活著。


    這一番操作後,更得想辦法杜絕新人被賣入。朱至給陳亙出主意,讓陳亙到處宣傳招收員工,尤其是女工。


    但凡不是泯滅人性的父母,不會輕易賣兒賣女,尤其是賣入青.樓。隻要家人能活下去,誰都希望可以一家團聚,安寧太平。


    聽朱雄英說完,饒是西安經過三年確實有了成果,腦子靈活的人都在第一時間捉住了重點。錢!


    硬是要從青.樓的老鴇手裏把人搶出來是搶不了的,唯一的辦法是什麽?砸錢!


    可是,朝廷有錢嗎?


    朝中的這些官員都很清楚的知道一點,朝廷並沒有多少錢。


    正是因為沒錢,想要參考陳亙配合西安官員的辦法解決青.樓的問題,難!


    朱元璋不是不清楚想做好這件事有多難,可是朱元璋是真有心。


    “既然有人做到,你們該不會再想告訴朕,你們做不到!”朱元璋不善追問,底下的官員不禁苦笑。做得到做不到,難道是他們其中哪一個願意就可以的?


    “但不知陛下會讓朝廷如何支持辦理此事?”朱元璋問出心中疑惑的同時,有人站了出來。


    考中進士,得以入朝為官的楊士奇,雖為最末的官吏,但有了上朝的資格,也是不怕事的站出來,就站在眾人可以看見他的位置對朱元璋提出問題。


    朱元璋半眯起眼睛瞅了楊士奇半響,“這是新科進士?”


    雖知是新科進士,可是人太多了,朱元璋沒能記住他們所有人的名字。


    “楊士奇!”太子接過話,這個人太子早年就從朱雄英和朱至的信裏聽說過他了,當看到進士的名單有他的名字時,當時太子就在第一時間讓人調來他的文章,不得不承認,確實很有見地,是個人才。


    朝會之上,其實似他們這些小官輕易是不會開口的,但楊士奇問了,朱元璋就得回答。


    “你想要朝廷怎麽支持?”朱元璋滿意於終於有人願意出麵,不管這個出麵是為了什麽,隻要有人接話就很好。


    “西安可成事,皆因上下一心。各方通力合作。”楊士奇就事論事,“人、錢皆須到位。”


    誰都知道這個道理,正是因為都清楚,因此才覺得難。


    “若朕可以保證這一點,你敢讓應天變得跟西安一樣嗎?”朱元璋有此問,楊士奇既然敢出這個麵,代表著他很清楚的知道,這件事未必不會落到他的身上。


    滿殿的臣子果真無人聽出朱雄英所說的西安一係列事中,所費的人力和財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穿之我爹是朱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行而不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行而不輟並收藏明穿之我爹是朱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