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倭寇國中動亂,未必能賠得出來。否則也不會犯我邊境。”


    哎喲,有人反駁之,朱至氣樂了,“我竟然不知,因為他們日子不好過,因為他們國中大亂,所以他們就能來我大明掠我百姓之財,殺我百姓性命。你莫不是倭寇,否則怎麽盡幫著倭寇說話?咱們的百姓你倒是心疼心疼,多少人命喪於他們之手,你倒是為他們哭一哭。我竟然不知,一個人窮就能理所當然去搶劫,為此殺人害命都不為過。我們這些痛失財物,甚至因為他們入侵而丟了性命的人問他們要賠償竟然都成了錯。”


    一群人被罵得頭都抬不起來。


    行,這事沒什麽好說的,就得讓他們賠。


    可這隻是第一個條件,還有第二個呢。倭寇還得賠大明白銀三千萬兩!


    咳咳咳!打仗要求賠錢,這事有誰操作過嗎?


    不少朝臣犯傻了!


    “公主,此事不妥!”有人再次反駁,“我大明乃禮儀之邦,豈能張口索要錢財。”


    “哦,那你以後也別拿朝廷俸祿吧。”朱至隻用一句話,成功讓人半個字都說不出來。


    “張口不要錢,朝廷何來的銀兩養你們,養天下?難不成國庫裏的錢都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或者你覺得大明養軍隊不要錢,這一回出兵倭國,咱們樣樣都不用花錢?他們敢犯我大明,輸了就得會付出代價,這錢,就是代價的體現,正好讓周圍各國都想好了,想打不花錢的仗,在大明這兒不存在。他們敢打,輸了就得付出代價。”朱至對於一個個羞於談錢的人也是服了!


    想什麽呢,他們吃的用的穿的,哪一樣是不用花錢的?


    饒是泰定帝和朱雄英早知道朱至的想法異於常人,這回依然為朱至這要賠錢的操作驚了驚。


    聽完朱至的邏輯之後,泰定帝和朱雄英都默默算了一回賬,不得不說,打一場仗其實花費不少,是得要掙回來一些。


    故而,朱至條件一提出來,倭國也是傻了眼,這,這怎麽會?


    自來□□上邦都以大國自稱,最是大方不過,這回竟然要他們賠錢,賠錢啊!


    當得知這一切的始作俑者竟然是朱至時,一群人受到的打擊同樣不少。


    大明的公主如此愛財的嗎?


    對啊,朱至愛財,相比於她的愛財,當然還是她那生財有道的名聲更響亮。


    倭國的人也沒有辦法,唯有在第一時間出麵,迫切於能夠求見能夠說動大明天子的人,讓他們能免去這些巨額賠償。


    可惜,算盤打得過於響亮,朱至當麵迎對眾人的指責,哪一個會覺得他們能夠說服朱至改主意?


    主意是不可能改的,那能怎麽辦?


    倭國內有人想出個主意來,先假意答應,讓大明撤兵再說!


    不得不說,無/恥的人到哪兒都不少,既敢犯於他國,偏偏又擔不起後果,想著哄著人,騙著騙著沒準通關就過了!


    可惜,朱至麵對倭國的反應,隻嫣然一笑,“告訴他們,什麽時候錢到位,我們立刻退兵。換句話來說,錢不到,大明軍隊會繼續前進。畢竟,你們敢掠我百姓,我大明軍隊到了你們的地盤,不殺民,不傷你們的百姓,但是,對於你們膽敢打大明主意的人,無須手下留情。”


    所謂打大明主意的人是何人,自然就是那些有能力集結軍隊,能夠開得起船,遠行入大明內的人。這些人,都是有地位的人。就算不是,也隻能是。


    殺平民百姓有什麽好的,上位者屍位素餐,所有的事幾乎都是他們挑起來的,要殺就殺他們這些人,也算是為倭國內的百姓除害了。


    故,在朱至的好主意下,大明軍隊入倭國境內,殺貪官,殺貴族,更將他們貴族們的糧食全都發放給百姓。


    大明軍隊是為給倭國一個正告,讓他們知道大明不可欺而來,絕不為傷普通百姓。


    想扣大明軍隊惡名,不好意思,沒有這個可能。


    “想來倭國的人會知道的,大明一但長驅直入,死的隻會是他們。區區小國,既然對我大明俯首稱臣,自該安安分分,一再犯我邊境,掠我百姓,奪我商船,他們有稱臣的樣子嗎?既然沒有,亡其國又有何不可。我大明對於膽敢來犯者,必以誅之。”


    朱至縱然同意戰,也更讓倭賊知道,玩心眼什麽的,他們鬥不過大明。


    錢,不管他們想不想給,都得給。


    果然,隨大明的一波操作後,本來想哄大明退兵,眼看大明軍隊就要亡他們的國了,那怎麽能行,錢,三千萬兩而已,他們給,他們給!


    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三千萬兩白銀送到大明境內,大明軍隊就此退兵。但大明也有言在先,若倭國再敢來犯,必亡其國。


    三千萬兩入了國庫,戶部有多開心暫且不說。戰事得休不到一年,倭國竟然再犯,以火油奇襲於大明,彼時已然成為李景隆手中副將的何容牢記一年前大明說過的話,倭國但凡再敢來犯,亡其國。


    隨後,何容領著三萬海軍,其中有一半是女軍驅倭國,殺入倭國之內,隻用三個月的時間便亡其國!此戰,天下皆知何容之勇,海軍之威!


    於何容而言,這就像是啟動了征戰沙場的按紐,也讓人想起她本為武狀元。臨近福建的小琉球趁著倭國進犯時也想分一杯羹,滅了倭國之後,何容轉手就把區區小琉球國收拾了,畢竟好東西不少。自此將琉球歸於大明一省,取為台灣省。


    這麽多年以來,不僅是她,凡武舉出身的武舉人們,男的女的,都是文武兼備,不知不覺中已經在各部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


    然後,就有人提議了,武舉一開,不分男/女,這麽多年來,各地女子才德兼備,堪為國之棟梁,科舉也該對世上的所有有才有能的女子放開。


    不意外自然又引起不少頑固派的反對,一個武舉對女子開放,他們都恨不得廢了,架不住泰定帝執意不肯。再加上那麽多年以來朱至身居高位,於國有功,於民有惠,頗得民心,他們都不敢怎麽跟朱至叫板,但要說科舉都讓女子們參與,他們難以接受,不能接受。


    朝堂上爭執不休,代表頑固派的國子監和改革派的國風堂,免不了也吵了起來。其實那麽多年以來雙方沒少大打出手,要說跑到宮門前打,這是第一回 。


    “陛下,臣請責罰於國子監與國風堂一眾人,絕不許他們再胡鬧。”馬上有人提議,請泰定帝不能再縱著這一個個吵鬧不休,大打出手的人。


    “陛下,讀書人關心國家大事,參與國家大事,這是好事。雖言行過激了些,加以懲罰就是了。”有恨不得把外頭鬧事的人吊起來打的人,也有認為這個事完全不需要太在意的人。


    結果卻被人喝斥道:“楊榮,你一直追隨在安和公主身邊,更是國風堂的先生,你偏袒於人,未免也太過了吧。你也是巴不得科舉對女子開試之人。”


    是的,出麵提出不同意見的人正是楊榮,十數年的時間,有能有人的楊榮不過才三十出頭,卻已然有資格站在泰定帝麵前,直奏於泰定帝,更能暢所欲言。


    “馮大人所言甚是。我雖為男兒,卻認可天下有能之女子。如今幾位大人也都證明自己的本事並不遜於任何男兒。開科舉既為攏天下人才,吾以為科舉更應該麵對天下人,自然包括女子。”楊榮又不是現在才讓人知道,他一直認同女子參加科舉。


    能夠有本事過五關,斬六將,一路從鄉試殺到殿試的人,多少都有點本事,對於有本事的人,楊榮有什麽理由攔著人不讓他們出頭,那不是笑話嗎?


    “你......”麵對楊榮的豁達,對麵的人氣得火冒三丈,恨不得衝上去把楊榮咬死!


    就是有不少像楊榮一樣的男人,認為女子參加科舉,出仕為官沒有什麽大不了,這才讓女子成勢。否則早些年把像何容那些急於出頭的女人解決了多好!


    “陛下,臣還是那句話,既擇人才,為何要區分?唯才唯德,這才是我大明用人之道,陛下開此先河,後世必感於陛下胸襟開闊,能納百川。”楊榮還得想出不少好話努力奉承泰定帝,好讓泰定帝能夠下定決心。


    泰定帝的視線落在朱至身上,別人不管說的是為女子好的話也好,致力壓製女子也好,泰定帝聽著也就信三分,這些事,得問問朱至。“你說呢?”


    “或可一試。”朱至花了十數年興教育,讓更多的女子站出來,站起來,也是時候可以驗收一下成果了!


    泰定帝那麽多年聽了無數人跟他建議,讓他不如順勢一次性放開科舉,許女子們也可以參與其中。然,泰定帝比誰都更清楚的知道一點,一但開了這個頭,女子必然會遭受更多的攻擊和非議,首當其衝他們要對付的必是朱至。


    因此,別人怎麽說都是他們的事,泰定帝愣是不為所動,不管誰要吵要鬧,朱至不開這個口,他就是壓著,愣是不管此事。


    壓著壓著,倒讓不少人覺得泰定帝許是站在他們反對女人出頭那一邊的,要不是因為有人用計,當年第一回 開武舉叫泰定帝是騎虎難下,讓女人參加武舉一事都不可能。


    是以,多年來,不斷有人向泰定帝進言,出的主意都是如何如何把女人從朝廷上清理下去。可是,他們出再多的主意,泰定帝都是不聽的。


    時至今日,泰定帝對於外頭已然鬧出來的學生們,也就隻能問問朱至的意思。


    朱至一句讓人試試,立刻有人提出反對意見。


    怎麽能隨便讓人試,這可是足以媲敵改天換地的決定。就一句試試,太輕率了吧。


    “不試,外麵國子監和國風堂的人三天一打,兩天一吵,諸位,不如你們去把人按老實了?但凡他們隻要不吵不打,你們怎麽說都聽你們的。”朱至提醒他們別忘了外頭還有人在宮門前,那架式可不像是能隨便把人忽悠走的。


    再說了,那麽多年以來,國風堂有教無類,國子監清一色的全是男人,眼看國風堂出的都是各類人才,他們國子監和他們一比,那真就是啥也不是,也是讓人倍受打擊的。


    本事比不得,還不許他們撒撒氣嗎?


    總而言之,國子監的人三不五時的挑釁國風堂的人,偏偏一群都是戰五渣,吵架吵不過,打架就更不用說了,完全不是國風堂的對手。


    剛開始打的時候,有人勸著泰定帝從嚴處置,泰定帝怎麽說的?都是年輕氣盛的時候,他們想打就讓他們打吧,若是連未入朝廷處理這麽點小打小鬧都不成,這些人是不是堪為國之棟梁,他得重新審視了。


    所以,泰定帝由著他們吵,由著他們鬧,不鬧得太過,不出人命,繼續!


    朝臣們自然是不樂意的,國子監的學生,天下學子向往的學府,這都成了一言不合打架的地方了,是不是太過了?


    當初泰定帝麵對這樣的反駁意見也很是幹脆,你們有什麽辦法讓這群人老實,那你們就上,他是絕對不會攔著。


    啊,看現在都鬧到宮門前了,這也算開曆史之先河了。反正國子監和國風堂的學子們,鬥由著他們鬥,泰定帝想聽聽他們代表各方所說的話,斷不可能把他們的嘴堵上 。


    至於打架鬧騰,朱雄英和朱至在裏頭牢牢把控著,總而言之,絕不會讓他們這些人鬧出人命!那就行了!


    泰定帝覺得就得讓大家有話都說出來,而不是一味隻聽著朝堂上那些各懷私心的人說的話,那,大家才能明白大明究竟存在什麽問題,該怎麽樣去解決。


    現在,看來朱至也覺得一群人爭得太多,鬧得人盡皆知,是時候該收網了!


    對啊,許人暢所欲言,就是為了讓更多人聽到不同的意見,當這些事又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時,就會有人更關注,彼時,就會讓他們把聽到的道理,他們所認同的刻進腦子裏。


    當有了一定的認知後,別管讀過書或者沒有讀過書,都會慢慢學著思考,開民之智。本就該從暢所欲言開始。


    “我!!!”朱至提議誰要有本事去把外頭的人全都打發了,最好能讓他們都不會再鬧,那科舉不對女子開放的事可以再議。多少年了,國子監和國風堂爭了多年,就相當於代表朝堂上同意對女子開放科舉和不同意的兩方人馬,誰也說服不了誰。國子監和國風堂鬧了多久,誰心裏能是一點數都沒有?勸,他們可沒這本事。


    第187章 番外


    ◎國風◎


    “縱然對女子開放科舉, 許女子參加科舉,也未必見得就能讓眾多學子退去。”朱至給人挖坑, 想讓人出去解決問題, 對,他們出去是解決不了問題,朱至提議對女子開放科舉難道就可以了?外頭爭執不休的兩方人, 各代表哪一方, 朝堂上的人心知肚明。


    “你們不能,不代表我也不能。”已然越發沉穩的朱至嘴角勾勒出一抹笑容, 似在無聲嘲笑一群沒本事的人,便以為天下間的人都跟他們一樣沒本事。


    朱至已然衝泰定帝道:“武舉重開, 女子參加武舉,多年來選拔之人才多不勝數,為女子者從未拖大明的後腿,但出仕為官,既為國盡忠, 為民分憂, 兒臣以為, 女子為官雖為男人所不能容,然於天下之勢, 卻是大勢所趨。望請陛下許女子參加科舉。我大明欲攬天下之才, 豈因區區女子身份,令人才流失。我大明之君, 既平江山, 也開創先河。無人敢對女子開放科舉, 因勢不能容, 因時不對。至於我朝, 科舉之製已然成熟,世族士族,土崩瓦解,天下是百姓的天下,百姓為重,女子,亦是百姓。”


    聽著世族士族土崩瓦解這句話,無端讓人感受到一陣陣寒意,這確定不是警告嗎?朱至在警告他們最好別再叫囂不同意,那麽多年,當初朱至在主持分田時殺了多少人,若是過去多年,好些人忘記了,朱至一點都不介意幫他們想起來。想來,他們會願意想起來的對吧!


    每個人都在想,想他們到底有什麽籌碼可以讓朝廷有所顧忌,猛然發現,他們什麽都沒有。既沒有田,也沒有地,更沒有人。


    所有一切能讓朝廷有所顧忌,能讓朝廷害怕的,他們都沒有。


    “好。擬詔,昭告天下,從今往後,女子也可以參加科舉。”泰定帝等的就是朱至這句話,終於得到朱至肯定的答案,泰定帝斷不會遲疑,這便昭告天下。


    “陛下英明。”隨泰定帝這話落下,一片山呼。


    那些不同意的人昂頭一看,好吧,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如今能在這兒議事的人,個個都幾乎是泰定帝登基之後,朱至主持的科舉選拔出來的人才,換句話來說,個個都是支持的人。就算剩下幾個老臣,除了他們幾個頑固不化,一心阻止女人出頭的人外,也都是曾經的淮西功臣,那些人就更不好意思了,他們一向信服泰定帝,對泰定帝那是一千個一萬個支持。


    畢竟,他們各家的女子早被忽悠得成了朱至或者皇後的陣營了,當然,他們也發現了最大的好處,兒子沒出息,女兒也可以頂上,這樣一來其實他們家吃不了虧!


    什麽女兒可是要出嫁,將來外孫可是不隨他們姓的,嗬,難道外孫就不能跟他們信?


    再說了,女兒有本事,那他們家就後繼有人,難道不比非要讓沒用的兒子擔起重擔,壞了他們的經營好得多?


    因此,女子也能參加科舉這個事在他們看來還是利大於弊。


    “宮外的人,把他們安撫好了。爭了這麽多年,吵了那麽多年,如今事成定局,讓他們往後莫再吵鬧了。”泰定帝下定決心實施女子也可以參加科舉,看得出來朝廷上支持的人占多數,少部分的頑固派,無妨,有用的留著,沒用的盡快解決!


    一會兒的功夫,泰定帝心思已然百轉千回。


    叮囑朱至要去辦的事,泰定帝瞅著女兒,朱至應下一聲是,然後看向一旁隻聽話竟然不吱聲的朱雄英,朱雄英收到眼神,不確定問:“我陪你?”


    點點頭,朱至就是這個意思。


    “好。”朱雄英也不管朱至為什麽讓他陪著,走唄!


    本來因為泰定帝許女子參加科舉而不滿的人,一看朱至就一個眼神,都沒說讓朱雄英幫什麽,朱雄英已然在第一時間點頭答應陪朱至走一趟,好些人一口老血更是卡在喉嚨。


    太子啊太子,您就半點危機感都沒有嗎?


    朱雄英完全沒有理會一旁的人憤慨和不滿,隻管陪朱至一道退去,瞧瞧外頭那些年輕氣盛,打著鬧著竟然還敢跑到宮門前膽大包天的人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穿之我爹是朱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行而不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行而不輟並收藏明穿之我爹是朱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