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節
朕靠抽卡君臨天下[基建] 作者:紫舞玥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你二人同為男子,無法繁育子嗣,為君臣,企圖以下犯上,為朋友,卻懷揣私情,如何不是錯?處處都是錯。”
喻正儒看著喻行舟死咬著嘴唇,一臉不服不甘心的眼神,長歎一聲:“行舟啊行舟,一個人心可以很大,裝得下天地山川,百姓社稷。”
“也可以很小很小,隻裝得下一個人,一片私情……”
“你心裏,眼裏,都隻能看見那一個人,你有限的時間,精力,都之分給那個人,你的情緒為一人牽絆左右,隻為一個沒有結果的將來。”
“你以後要如何兼濟天下,蕩滌奸邪?如何負擔起喻家的傳承,和你應該承擔的責任?”
喻行舟垂著頭,固執的沉默不語。
喻正儒不再繼續說教,隻將染上血色的戒尺扔到一邊,淡淡道:“今晚你跪在這裏反省,從今天起,你就呆在書房溫書,一心一意準備明年的科舉,哪裏都不要去了。”
喻行舟急忙抬頭:“父親!”
喻正儒沒有再理會他,“砰”的一聲,關上了刑罰室的門。
自那之後,他整整一年時間,都沒能邁出喻府半步。
期間,蕭青冥曾親自來喻府找他,還送來他親手為喻行舟寫的詩。
喻正儒看了,隻叫喻行舟給蕭青冥回了一封信,便將詩卷一並退還給皇子殿下,委婉地要求對方不要再來打擾喻行舟備考。
蕭青冥滿心期待而來,最終滿懷失望離開,從此一別,再也沒能見到他。
一年後,喻行舟十七歲時終於高中狀元,瓊林宴上,他特地換了一身嶄新的棗紅官袍,早早等在宴會廳門口,伸長了脖子巴巴等待著蕭青冥的到來。
不料,他看到的卻是蕭青冥身邊有了新的伴讀,二人說說笑笑,一並朝著宴廳走來。
“見也見了,也該死心了。”喻正儒在他身邊循循教誨。
喻行舟仍是搖頭:“不會的……殿下與我還有共同的約定。”
“那位殿下將來的前途可無限量,你不過區區一個伴讀,你以為能在他心中留多久時間?不過無數向他效忠的臣子之一罷了!”
喻正儒冷哂:“你繼續等在這裏,萬一那位殿下已經忘記了你,你能承受嗎?”
這句話錐子一樣紮在心裏,喻行舟心中縱然百般篤定蕭青冥不會忘了他,可這麽長時間,音訊全無,便是萬分之一的可能,被那個人用陌生的眼神注視,他都受不了。
喻行舟最後深深看一眼遠處的蕭青冥,一咬牙,還是轉身狼狽離開。
瓊林宴後,喻正儒向先帝請旨,讓喻行舟遠赴寧州任官,從七品知縣做起,任一方父母官,了解民情,體察民意。
先帝恩準,後又兩年,啟國和燕然的邊境摩擦衝突不斷,眼看著戰事即將爆發,朝廷不斷派遣使者同燕然談判,邊境態勢膠著,一片暴風雨來臨前的死寂。
在喻行舟十九歲那年,他遠在儒城的外祖父去世,喻正儒帶著喻行舟,陪同妻子,一家三口一道赴儒城奔喪。
就在這一年,喻行舟鑄下一件難以挽回的大錯,時至今日,每每想起,依然無法釋懷。
第115章 喻行舟的心結
寬敞的黑色馬車行駛在官道上, 不久剛下過一場春雨,黃土夯成的道路泥濘難行。馬車走得很慢,前後兩隊家丁護衛騎在馬上, 護著馬車緩緩前行。
十九歲的喻行舟騎著一匹棗紅色的駿馬,走在隊伍最前頭。
外祖父忽然身故, 母親聞訊哭成了淚人,父親喻正儒便帶著全家一同回鄉,讓母親送外祖父最後一程。
那時儒城還沒有改名, 依然叫津交城,因鹽場而得名。
自從高中狀元以後,喻行舟外任寧州做了兩年知縣。
兩年來, 在當地勸課農桑, 幫助百姓修築堤壩,緝捕盜匪, 懲治汙吏, 與當地豪紳望族鬥智鬥勇,漸漸褪去了少年時的青澀和天真,眼中多了幾分超越年齡的沉穩與幹練。
他騎在馬上身量比之兩年前, 不知不覺拔高了兩寸, 鉛灰色的陰雲壓在頭頂,他舉目遠眺, 脊背挺拔如鬆,一頭青絲一絲不苟束在腦後, 臉上神情淡淡, 顯得端莊而沉靜。
“少爺。”一個中年男子策馬上前, 恭敬道, “老爺喚您上車說話。”
“知道了良叔。”喻行舟看他一眼, 良叔替他牽了馬,默默行走在隊伍外側。
喻行舟上車時,看一眼門楣上刻著的喻家家族章紋,掀開車簾鑽進馬車。
車廂內十分寬敞,母親靠著後麵的軟枕小憩,父親坐在一旁,手裏拿著一卷舊書,一邊翻閱,一邊偶爾寫上一兩句批注。
“父親叫孩兒何事?”喻行舟在他對麵端坐著,臉上沒有多餘的表情。
喻正儒看他一眼,將手裏書卷放下,輕咳兩聲,用盡量溫和的口吻道:“兩年沒有回家,在外麵過得可還習慣?我……你娘她很掛念你。”
喻行舟沉默片刻,溫和地回頭看了看淺眠的母親,壓低聲音,垂著眼點了點頭:“孩兒一切安好,隻是不能常伴母親身邊盡孝。”
喻正儒淡淡“嗯”了一聲:“你這兩年也算做了不少事,連陛下都曾稱讚你年少敢任事,過些時候,大約有意提拔你去惠寧城任知府,最好再去淮州,荊州,多曆練幾年。”
喻行舟詫異地抬眼,抿了抿嘴唇,道:“孩兒想回京……”
喻正儒眼神頓時一沉,不悅道:“多做幾年地方官,積累為官經驗,熟悉民情以後,再回京做京官不遲。還是說,你想著回京,是為了別的什麽人?”
喻行舟沉默下來,不再說話。
他已經很久沒有見過蕭青冥了,隻知道他已經入主東宮當了太子,這幾年來不曾有過隻言片語。
他數次往京裏去信,最終都石沉大海,也不知是對方壓根沒有收到,還是已經忘記了他。
喻正儒仿佛知道他在想什麽,提點道:“你在外任官,為父不反對你經營一些勢力,將來你進入朝堂,確實需要網羅一批為你做事的手下。”
“但你務必要把心思放在正道上,不要老是想著一些有的沒的。”
喻行舟挑眉,不動聲色望著他:“原來父親一直都在孩兒身邊安插了人手,孩兒一舉一動都瞞不過父親眼線。”
這份疏離暗夾諷刺的語氣,令喻正儒慢慢夾起眉頭:“什麽眼線?這些人都是追隨我們喻家的人,將來,他們也都是你的下屬。”
“你若是有本事,應當自己嚐試收服他們,為你所用。而不是在這裏,埋怨為父派人幫你。”
見喻行舟不說話,喻正儒語重心長道:“網羅人才,培植黨羽,將來在朝堂上,你需要這份本事。”
“為父知道,你有你的抱負和想法。你現在隻是七品知縣,將來回京,想要大施拳腳,需要一股團結在一起的勢力把你送上高位,有了權力,你的抱負和政令才能施行。”
喻行舟最不耐煩聽父親這些官場營營苟苟的事。
“父親每日在朝中與那些朋黨們勾心鬥角,爭權奪利,真是辛苦。”
聽他話中譏誚,喻正儒搖搖頭:“沒有人喜歡黨爭,可一旦政治觀點相悖,那就是你死我活的事。”
“因為每個人身居高位的大官,多半都心懷抱負,誰不想青史留名,成為一代名臣?”
“他們每個人都在官場沉浮數十載,誰不是堅定自己的政令才是對國家有益的,政敵才是誤國當誅的奸賊。”
“若是身為丞相,你所持的政令無法施行,在朝堂上,你跟死人有什麽區別?”
“可一個人單打獨鬥的力量是不夠的,總會有同你一般誌同道合的,或者在利益的驅使下合流到一起,即便無心‘黨’,也成了‘黨’。”
“為父豈能不知黨爭的壞處?但是,難道要眼睜睜看著你的政敵掌權,將國家引到錯誤的路上,誤國害民嗎?如此懦弱不作為,跟奸臣有何區別?”
喻正儒有些疲憊地歎口氣,按著額頭,閉上眼道:“很多事,身處高位,不得不爭。”
“權利,勢力,帝心,朝堂如戰場,寸步不得讓。因為退一步,便是人亡政息,那麽多年,那麽多人的努力,盡數付諸東流……”
喻行舟這兩年做知縣,不知見了多少因黨爭流放的官員,明明是百姓稱道的清官,偏偏不得啟用,隻能流落偏遠之地鬱鬱不得誌。
他冷笑道:“難道為了爭權,就可以結黨營私,黨同伐異,甚至貪腐成風?”
喻正儒臉色一沉,用充滿壓迫力的眼神注視他半晌,道:“你還太年輕,太氣盛,等你將來做到這個位置,你自然就會明白,很多事,都是身不由己。”
“身在官場,不僅要考慮自己,還要考慮別人,考慮敵人,要顧全大局。”
“道德和能力是兩碼事,那些自詡兩袖清風的所謂清流,很多時候,不過是用高尚的道德標榜自己,表麵上百姓讚頌,為國為民,實際上他們做的事多半是為了自己的名聲。”
“這些人做父母官時,會對百姓很好,但其中一些人沒有治國之能,一旦坐上高位,所出的政令根本就是禍國殃民,可偏偏又以道德完人自居,讓別人盲目的相信他們,實在荒謬!”
“這種官,官位做得越大越是害人。”
喻行舟忍不住反駁道:“難道選官不應該是德才兼備嗎?”
喻正儒搖搖頭:“德才兼備四個字說來輕鬆,實際上太難太難,真正堪匹配這四個字的官員,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那些寒窗苦讀數十載的讀書人,確實不乏有理想抱負的,可是大多數人心裏想的是什麽呢?無非是一人得道雞犬飛升,升官發財四字而已!”
“便是那些心懷熱血的年輕官員,在官場沉浮十幾二十年以後,還存著幾分初心呢?”
喻行舟沒有反駁,但神色顯然不讚同。
車廂裏的空氣因沉默顯得尷尬而凝重。
喻正儒隻好閉上嘴不再說教,可是除了說教,和自己幾十年來的官場心得傳授給兒子,他實在不知該同喻行舟說什麽。
自從他強行阻礙喻行舟再與太子殿下相見之後,兩人的父子關係一度十分僵硬。
他有心多關心一下這個兒子,可是喻行舟表麵爾雅溫馴,實則內心十分固執倔強,哪怕身為雙親,也很難走進他的心裏,探究他究竟在想些什麽。
喻正儒實在不明白,他引以為傲的獨子,年少有為才華橫溢,人品樣貌無一不完美,為什麽就偏偏會喜歡上最不該喜歡的人。
明明給了他最好的生活環境,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前途,為何喻行舟偏偏就是不喜歡這條路。
喻正儒在心中無奈地歎口氣,良久,他似想起了什麽,道:“行舟,還有幾天,就是你的生辰了吧?想要什麽禮物?”
喻行舟有些詫異地看他一眼,除了十歲那年他得了秀才功名,被好事者冠上“神童”美名,父親高興得連擺了三天流水席之外,他很少會特地提及自己的生辰,更何況問他想要的禮物。
喻行舟搖了搖頭:“母親每年給孩兒煮的長壽麵就夠了。”
喻正儒又沉默下去,須臾,他默默從櫃門裏取出一包包的嚴嚴實實的油紙袋,有些笨拙地解開細繩,捧到喻行舟麵前。
喻行舟一愣,那竟然是一包炒瓜子。
喻正儒沒有說話,仿佛大約是他身為一朝丞相,能為兒子的喜好做的唯一的讓步。
喻行舟一言不發地深深看了父親一眼,最後隻搖頭道:“父親,孩兒長大了,已經不吃這些小孩子的零嘴了。”
說完,他似乎實在不願跟父親呆在同一個車廂裏,告了罪匆匆退了出去。
喻正儒一愣,看著兒子離開頭也不回的背影,難得露出些許茫然之色,他將瓜子放下,從懷中掏出一本話本——《關公單刀會》。
那是喻行舟平時和蕭青冥出去聽戲時,最喜歡點的一出戲,描述的是快意恩仇的俠客故事,在他的書房裏,還珍藏著一本翻看了無數次的原版話本。
喻正儒在他的書房裏翻到了這本話本,看得他直皺眉頭,便抽出時間親自改編了一本全新的《關公單刀會》。
變成了俠客棄武投文,入朝為官造福一方的故事,並將他多年來的人生哲學和官場道理融入其中,甚至還找人編排成戲,想著喻行舟生辰時,作為禮物送給他,希望他能喜歡。
喻正儒翻開書封第一頁,上麵親筆寫著“贈與吾兒行舟,生辰之禮”,他無聲一歎,默默將它藏回袖中。
便在此時,馬車突然顛了一顛,將睡著的喻夫人驚醒:“發生什麽事了?”
喻正儒正要安撫,車簾突然被良叔掀開,他神情沉重,焦急道:“大人,不好了,前麵遇到了燕然軍的前鋒探子,好像正在探路!”
“什麽?!”喻正儒這一驚非同小可,他擰起眉頭,“快調頭,換條小路走,千萬別引起燕然軍注意!”
喻正儒看著喻行舟死咬著嘴唇,一臉不服不甘心的眼神,長歎一聲:“行舟啊行舟,一個人心可以很大,裝得下天地山川,百姓社稷。”
“也可以很小很小,隻裝得下一個人,一片私情……”
“你心裏,眼裏,都隻能看見那一個人,你有限的時間,精力,都之分給那個人,你的情緒為一人牽絆左右,隻為一個沒有結果的將來。”
“你以後要如何兼濟天下,蕩滌奸邪?如何負擔起喻家的傳承,和你應該承擔的責任?”
喻行舟垂著頭,固執的沉默不語。
喻正儒不再繼續說教,隻將染上血色的戒尺扔到一邊,淡淡道:“今晚你跪在這裏反省,從今天起,你就呆在書房溫書,一心一意準備明年的科舉,哪裏都不要去了。”
喻行舟急忙抬頭:“父親!”
喻正儒沒有再理會他,“砰”的一聲,關上了刑罰室的門。
自那之後,他整整一年時間,都沒能邁出喻府半步。
期間,蕭青冥曾親自來喻府找他,還送來他親手為喻行舟寫的詩。
喻正儒看了,隻叫喻行舟給蕭青冥回了一封信,便將詩卷一並退還給皇子殿下,委婉地要求對方不要再來打擾喻行舟備考。
蕭青冥滿心期待而來,最終滿懷失望離開,從此一別,再也沒能見到他。
一年後,喻行舟十七歲時終於高中狀元,瓊林宴上,他特地換了一身嶄新的棗紅官袍,早早等在宴會廳門口,伸長了脖子巴巴等待著蕭青冥的到來。
不料,他看到的卻是蕭青冥身邊有了新的伴讀,二人說說笑笑,一並朝著宴廳走來。
“見也見了,也該死心了。”喻正儒在他身邊循循教誨。
喻行舟仍是搖頭:“不會的……殿下與我還有共同的約定。”
“那位殿下將來的前途可無限量,你不過區區一個伴讀,你以為能在他心中留多久時間?不過無數向他效忠的臣子之一罷了!”
喻正儒冷哂:“你繼續等在這裏,萬一那位殿下已經忘記了你,你能承受嗎?”
這句話錐子一樣紮在心裏,喻行舟心中縱然百般篤定蕭青冥不會忘了他,可這麽長時間,音訊全無,便是萬分之一的可能,被那個人用陌生的眼神注視,他都受不了。
喻行舟最後深深看一眼遠處的蕭青冥,一咬牙,還是轉身狼狽離開。
瓊林宴後,喻正儒向先帝請旨,讓喻行舟遠赴寧州任官,從七品知縣做起,任一方父母官,了解民情,體察民意。
先帝恩準,後又兩年,啟國和燕然的邊境摩擦衝突不斷,眼看著戰事即將爆發,朝廷不斷派遣使者同燕然談判,邊境態勢膠著,一片暴風雨來臨前的死寂。
在喻行舟十九歲那年,他遠在儒城的外祖父去世,喻正儒帶著喻行舟,陪同妻子,一家三口一道赴儒城奔喪。
就在這一年,喻行舟鑄下一件難以挽回的大錯,時至今日,每每想起,依然無法釋懷。
第115章 喻行舟的心結
寬敞的黑色馬車行駛在官道上, 不久剛下過一場春雨,黃土夯成的道路泥濘難行。馬車走得很慢,前後兩隊家丁護衛騎在馬上, 護著馬車緩緩前行。
十九歲的喻行舟騎著一匹棗紅色的駿馬,走在隊伍最前頭。
外祖父忽然身故, 母親聞訊哭成了淚人,父親喻正儒便帶著全家一同回鄉,讓母親送外祖父最後一程。
那時儒城還沒有改名, 依然叫津交城,因鹽場而得名。
自從高中狀元以後,喻行舟外任寧州做了兩年知縣。
兩年來, 在當地勸課農桑, 幫助百姓修築堤壩,緝捕盜匪, 懲治汙吏, 與當地豪紳望族鬥智鬥勇,漸漸褪去了少年時的青澀和天真,眼中多了幾分超越年齡的沉穩與幹練。
他騎在馬上身量比之兩年前, 不知不覺拔高了兩寸, 鉛灰色的陰雲壓在頭頂,他舉目遠眺, 脊背挺拔如鬆,一頭青絲一絲不苟束在腦後, 臉上神情淡淡, 顯得端莊而沉靜。
“少爺。”一個中年男子策馬上前, 恭敬道, “老爺喚您上車說話。”
“知道了良叔。”喻行舟看他一眼, 良叔替他牽了馬,默默行走在隊伍外側。
喻行舟上車時,看一眼門楣上刻著的喻家家族章紋,掀開車簾鑽進馬車。
車廂內十分寬敞,母親靠著後麵的軟枕小憩,父親坐在一旁,手裏拿著一卷舊書,一邊翻閱,一邊偶爾寫上一兩句批注。
“父親叫孩兒何事?”喻行舟在他對麵端坐著,臉上沒有多餘的表情。
喻正儒看他一眼,將手裏書卷放下,輕咳兩聲,用盡量溫和的口吻道:“兩年沒有回家,在外麵過得可還習慣?我……你娘她很掛念你。”
喻行舟沉默片刻,溫和地回頭看了看淺眠的母親,壓低聲音,垂著眼點了點頭:“孩兒一切安好,隻是不能常伴母親身邊盡孝。”
喻正儒淡淡“嗯”了一聲:“你這兩年也算做了不少事,連陛下都曾稱讚你年少敢任事,過些時候,大約有意提拔你去惠寧城任知府,最好再去淮州,荊州,多曆練幾年。”
喻行舟詫異地抬眼,抿了抿嘴唇,道:“孩兒想回京……”
喻正儒眼神頓時一沉,不悅道:“多做幾年地方官,積累為官經驗,熟悉民情以後,再回京做京官不遲。還是說,你想著回京,是為了別的什麽人?”
喻行舟沉默下來,不再說話。
他已經很久沒有見過蕭青冥了,隻知道他已經入主東宮當了太子,這幾年來不曾有過隻言片語。
他數次往京裏去信,最終都石沉大海,也不知是對方壓根沒有收到,還是已經忘記了他。
喻正儒仿佛知道他在想什麽,提點道:“你在外任官,為父不反對你經營一些勢力,將來你進入朝堂,確實需要網羅一批為你做事的手下。”
“但你務必要把心思放在正道上,不要老是想著一些有的沒的。”
喻行舟挑眉,不動聲色望著他:“原來父親一直都在孩兒身邊安插了人手,孩兒一舉一動都瞞不過父親眼線。”
這份疏離暗夾諷刺的語氣,令喻正儒慢慢夾起眉頭:“什麽眼線?這些人都是追隨我們喻家的人,將來,他們也都是你的下屬。”
“你若是有本事,應當自己嚐試收服他們,為你所用。而不是在這裏,埋怨為父派人幫你。”
見喻行舟不說話,喻正儒語重心長道:“網羅人才,培植黨羽,將來在朝堂上,你需要這份本事。”
“為父知道,你有你的抱負和想法。你現在隻是七品知縣,將來回京,想要大施拳腳,需要一股團結在一起的勢力把你送上高位,有了權力,你的抱負和政令才能施行。”
喻行舟最不耐煩聽父親這些官場營營苟苟的事。
“父親每日在朝中與那些朋黨們勾心鬥角,爭權奪利,真是辛苦。”
聽他話中譏誚,喻正儒搖搖頭:“沒有人喜歡黨爭,可一旦政治觀點相悖,那就是你死我活的事。”
“因為每個人身居高位的大官,多半都心懷抱負,誰不想青史留名,成為一代名臣?”
“他們每個人都在官場沉浮數十載,誰不是堅定自己的政令才是對國家有益的,政敵才是誤國當誅的奸賊。”
“若是身為丞相,你所持的政令無法施行,在朝堂上,你跟死人有什麽區別?”
“可一個人單打獨鬥的力量是不夠的,總會有同你一般誌同道合的,或者在利益的驅使下合流到一起,即便無心‘黨’,也成了‘黨’。”
“為父豈能不知黨爭的壞處?但是,難道要眼睜睜看著你的政敵掌權,將國家引到錯誤的路上,誤國害民嗎?如此懦弱不作為,跟奸臣有何區別?”
喻正儒有些疲憊地歎口氣,按著額頭,閉上眼道:“很多事,身處高位,不得不爭。”
“權利,勢力,帝心,朝堂如戰場,寸步不得讓。因為退一步,便是人亡政息,那麽多年,那麽多人的努力,盡數付諸東流……”
喻行舟這兩年做知縣,不知見了多少因黨爭流放的官員,明明是百姓稱道的清官,偏偏不得啟用,隻能流落偏遠之地鬱鬱不得誌。
他冷笑道:“難道為了爭權,就可以結黨營私,黨同伐異,甚至貪腐成風?”
喻正儒臉色一沉,用充滿壓迫力的眼神注視他半晌,道:“你還太年輕,太氣盛,等你將來做到這個位置,你自然就會明白,很多事,都是身不由己。”
“身在官場,不僅要考慮自己,還要考慮別人,考慮敵人,要顧全大局。”
“道德和能力是兩碼事,那些自詡兩袖清風的所謂清流,很多時候,不過是用高尚的道德標榜自己,表麵上百姓讚頌,為國為民,實際上他們做的事多半是為了自己的名聲。”
“這些人做父母官時,會對百姓很好,但其中一些人沒有治國之能,一旦坐上高位,所出的政令根本就是禍國殃民,可偏偏又以道德完人自居,讓別人盲目的相信他們,實在荒謬!”
“這種官,官位做得越大越是害人。”
喻行舟忍不住反駁道:“難道選官不應該是德才兼備嗎?”
喻正儒搖搖頭:“德才兼備四個字說來輕鬆,實際上太難太難,真正堪匹配這四個字的官員,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那些寒窗苦讀數十載的讀書人,確實不乏有理想抱負的,可是大多數人心裏想的是什麽呢?無非是一人得道雞犬飛升,升官發財四字而已!”
“便是那些心懷熱血的年輕官員,在官場沉浮十幾二十年以後,還存著幾分初心呢?”
喻行舟沒有反駁,但神色顯然不讚同。
車廂裏的空氣因沉默顯得尷尬而凝重。
喻正儒隻好閉上嘴不再說教,可是除了說教,和自己幾十年來的官場心得傳授給兒子,他實在不知該同喻行舟說什麽。
自從他強行阻礙喻行舟再與太子殿下相見之後,兩人的父子關係一度十分僵硬。
他有心多關心一下這個兒子,可是喻行舟表麵爾雅溫馴,實則內心十分固執倔強,哪怕身為雙親,也很難走進他的心裏,探究他究竟在想些什麽。
喻正儒實在不明白,他引以為傲的獨子,年少有為才華橫溢,人品樣貌無一不完美,為什麽就偏偏會喜歡上最不該喜歡的人。
明明給了他最好的生活環境,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前途,為何喻行舟偏偏就是不喜歡這條路。
喻正儒在心中無奈地歎口氣,良久,他似想起了什麽,道:“行舟,還有幾天,就是你的生辰了吧?想要什麽禮物?”
喻行舟有些詫異地看他一眼,除了十歲那年他得了秀才功名,被好事者冠上“神童”美名,父親高興得連擺了三天流水席之外,他很少會特地提及自己的生辰,更何況問他想要的禮物。
喻行舟搖了搖頭:“母親每年給孩兒煮的長壽麵就夠了。”
喻正儒又沉默下去,須臾,他默默從櫃門裏取出一包包的嚴嚴實實的油紙袋,有些笨拙地解開細繩,捧到喻行舟麵前。
喻行舟一愣,那竟然是一包炒瓜子。
喻正儒沒有說話,仿佛大約是他身為一朝丞相,能為兒子的喜好做的唯一的讓步。
喻行舟一言不發地深深看了父親一眼,最後隻搖頭道:“父親,孩兒長大了,已經不吃這些小孩子的零嘴了。”
說完,他似乎實在不願跟父親呆在同一個車廂裏,告了罪匆匆退了出去。
喻正儒一愣,看著兒子離開頭也不回的背影,難得露出些許茫然之色,他將瓜子放下,從懷中掏出一本話本——《關公單刀會》。
那是喻行舟平時和蕭青冥出去聽戲時,最喜歡點的一出戲,描述的是快意恩仇的俠客故事,在他的書房裏,還珍藏著一本翻看了無數次的原版話本。
喻正儒在他的書房裏翻到了這本話本,看得他直皺眉頭,便抽出時間親自改編了一本全新的《關公單刀會》。
變成了俠客棄武投文,入朝為官造福一方的故事,並將他多年來的人生哲學和官場道理融入其中,甚至還找人編排成戲,想著喻行舟生辰時,作為禮物送給他,希望他能喜歡。
喻正儒翻開書封第一頁,上麵親筆寫著“贈與吾兒行舟,生辰之禮”,他無聲一歎,默默將它藏回袖中。
便在此時,馬車突然顛了一顛,將睡著的喻夫人驚醒:“發生什麽事了?”
喻正儒正要安撫,車簾突然被良叔掀開,他神情沉重,焦急道:“大人,不好了,前麵遇到了燕然軍的前鋒探子,好像正在探路!”
“什麽?!”喻正儒這一驚非同小可,他擰起眉頭,“快調頭,換條小路走,千萬別引起燕然軍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