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並不是忠於燕君朝堂,而是忠於天下百姓。”歲星解釋道,“縱帝王無道,然燕國底蘊深厚,氣數未盡,妄起兵戈,唯民受其苦,吾甚哀之。”
一個四分五裂、各勢力撕扯拉鋸的王朝,並不是她所求。
印王聞言,神色微恍,他與吳王互看一眼,而後道:“再給我們一些時間吧,讓吾等考慮一下。”
“好。”
歲星並未緊逼,二王的家眷已在趕來軍營的路上,很快便會與他們相團聚。
十二月二十日,印王與吳王親手所寫的聯合投降書被快馬加鞭送到了皇帝裴秉的案桌前。
因叛亂和武威王稱帝而心急如焚的裴秉閱之精神大振,現下的他無比需要這樣的消息來維穩統治,安定民心,重塑帝王的光輝形象。
他立刻便將降書傳告天下,將二王作為棄暗投明的典型,予以優待。對於其他仍在叛軍集團中的王侯,若有及時迷途知返者,一律免於刑罰。
吳王印王的投誠、武威王的專製以及朝廷的納降,讓叛軍內部愈發四分五裂。
眼見大局失控,武威王先下手為強,一不做二不休,發動兵變,直接除掉了其餘幾王以及他們的親信五千餘人,強行鎮壓了叛逃之風。
但還沒等西邑軍兵臨鞏寧城,叛軍內部又起禍患,武威王之子裴璧起事奪權,他暗中籠絡十數不服武威王統治的勢力,悍然逼宮。
毫無防備的武威王雖在混亂中勉強撿回一條命,但被迫棄城而出,率殘部向西南逃遁,意欲退回武威地界。
得知消息的大多數人都認為剿滅叛軍的節點已到,部都尉楊成建議道:“侯爺,如今叛軍內部四分五裂,大局未穩,正是我等收複鞏寧城的最佳時機。若能拿下此城,叛軍便如秋後螞蚱,再無幾天活路。”
歲星的指尖無意識地敲擊著軍帳座椅的扶手,她沉吟道:“裴璧——他看上去不像會造其父反的人。”
楊成應道:“為了權力,子弑父,弟殺兄,屢見不鮮。他是偽帝最有軍事才能的兒子,卻非嫡長子,能做出此事,不足為奇。”
歲星思索片刻,站起身來,安排道:“楊成,你率兵三萬,包圍鞏寧城。秦子荀,隨我前往雁鳴關,與肖瀚大將軍會麵。”
此等命令一下,不僅是楊成,帳中其餘兵將,包括秦雲和秦子荀,都露出驚訝之色,楊成連忙道:“侯爺三思。鞏寧城是座堅城,三萬兵力,遠不足以將其攻破。在這個時候,放棄與叛軍主力決戰,反而直奔雁鳴關,無異於將唾手可得的從龍之功轉手讓人。”
“我們獲得的消息,可能是敵人故意想讓我們知道的消息,並不能以此為依據,使視聽混淆,從而輕舉妄動。你帶兵前往鞏寧城,圍而莫打,收集確切情報,為下一步行動提供依據。我去接觸雁鳴關守軍,以獲取更多朝堂風向。”歲星頓了頓,進一步解釋道,“西邑軍並非割據勢力,要聽從天子差遣。一時的冒進,很有可能陷入被動,引火上身。越是在關鍵時刻,越要沉得住氣,功勞事小,保身事大,一步有失,滿盤皆輸。”
歲星的話說服了絕大多數人,西邑軍一路走來,所向披靡,屢戰屢勝,軍中將領被昂揚的鬥誌衝昏了頭腦,早已將最一開始勤王的目的拋於了腦後。
但軍事上的成功,並不代表政治上的得意,此刻冷靜下來的眾人才後知後覺意識到,作為一把格外鋒利的刀,有可能加官進爵、飛黃騰達,也有可能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叛軍盡滅時,也正是西邑軍結局揭曉時,在這個節點上,是該先穩紮穩打,探聽皇帝心意,才好去爭取利益。
楊成按下心中仍殘存的疑慮,拱手道:“末將明白,多謝侯爺解惑。”
歲星點點頭,眾將領退下時,她喚道:“都尉,你且留下,我有話交代。”
秦雲聽聞,頓住腳步,折身回返,待眾人都離開軍帳後,這才問道:“侯爺有何吩咐?”
歲星走到軍帳一側的地形圖前,仔細推導一番,而後道:“武威王倉皇逃竄,如今行蹤不定,你帶兩萬騎兵追擊,無需硬碰硬,但要時刻留意他們的動向,若有不尋常的舉止,及時回稟。”
“是。”秦雲領命,而後猶疑道,“兩萬精銳,對付這些殘兵,是否太多?”
“依我所見,非但不多,反而過少。”歲星搖了搖頭,“想必你覺得,這兩萬兵卒足以擊潰如今看似虎落平陽的武威王。但在情況未明前,我們不應該輕視自己的敵人。”
秦雲問道:“難不成他留有後手?”
“裴璧——”歲星腦中閃過他的身影,道,“對於他輕易推翻武威王統治這件事,我仍覺得蹊蹺。總之,謹慎為上。我們的時間遠比他們充裕,足以奉陪到底。”
對於歲星具體的思慮,秦雲不能完全領會,但出兵至今,她幾乎沒有做過錯誤的決策,基於這樣的事實,他聽令道:“是。”
送走秦雲之後,歲星傳信給都丞劉幸,他曾派出數十人盯著啟陽城動向。她要這些人在民間宣揚戰爭的險急和殘酷,以及西邑軍的卓著功勳和救國英勇,以爭取百姓輿論的支持。
五天後,歲星率兵來到雁鳴關。
守軍總指揮使肖瀚站在高牆之上,俯視著關門外軍容整肅的大軍。
西邑軍的浩蕩之勢如同一條奔騰的長河,滾滾鐵騎揚起煙塵蔽日,若黑雲壓境。
數不勝數的鎧甲在陽光下閃爍著冷硬的光,像是一道道割裂天際的閃電。
歲字旗幟在狂風中獵獵作響,猶如雷霆之印,為首的兵將眼中都燃燒著熾熱堅毅的火焰,足以見其勇猛。
在軍隊的最前方,一襲素衣的歲星跨坐戰馬之上,似乎與這肅殺之象格格不入,但又奇異地鎮壓住了千軍之勢。
肖瀚心中一震,聽身旁副將稟告道:“將軍,西邑軍已至城門下,是否放行?”
一個四分五裂、各勢力撕扯拉鋸的王朝,並不是她所求。
印王聞言,神色微恍,他與吳王互看一眼,而後道:“再給我們一些時間吧,讓吾等考慮一下。”
“好。”
歲星並未緊逼,二王的家眷已在趕來軍營的路上,很快便會與他們相團聚。
十二月二十日,印王與吳王親手所寫的聯合投降書被快馬加鞭送到了皇帝裴秉的案桌前。
因叛亂和武威王稱帝而心急如焚的裴秉閱之精神大振,現下的他無比需要這樣的消息來維穩統治,安定民心,重塑帝王的光輝形象。
他立刻便將降書傳告天下,將二王作為棄暗投明的典型,予以優待。對於其他仍在叛軍集團中的王侯,若有及時迷途知返者,一律免於刑罰。
吳王印王的投誠、武威王的專製以及朝廷的納降,讓叛軍內部愈發四分五裂。
眼見大局失控,武威王先下手為強,一不做二不休,發動兵變,直接除掉了其餘幾王以及他們的親信五千餘人,強行鎮壓了叛逃之風。
但還沒等西邑軍兵臨鞏寧城,叛軍內部又起禍患,武威王之子裴璧起事奪權,他暗中籠絡十數不服武威王統治的勢力,悍然逼宮。
毫無防備的武威王雖在混亂中勉強撿回一條命,但被迫棄城而出,率殘部向西南逃遁,意欲退回武威地界。
得知消息的大多數人都認為剿滅叛軍的節點已到,部都尉楊成建議道:“侯爺,如今叛軍內部四分五裂,大局未穩,正是我等收複鞏寧城的最佳時機。若能拿下此城,叛軍便如秋後螞蚱,再無幾天活路。”
歲星的指尖無意識地敲擊著軍帳座椅的扶手,她沉吟道:“裴璧——他看上去不像會造其父反的人。”
楊成應道:“為了權力,子弑父,弟殺兄,屢見不鮮。他是偽帝最有軍事才能的兒子,卻非嫡長子,能做出此事,不足為奇。”
歲星思索片刻,站起身來,安排道:“楊成,你率兵三萬,包圍鞏寧城。秦子荀,隨我前往雁鳴關,與肖瀚大將軍會麵。”
此等命令一下,不僅是楊成,帳中其餘兵將,包括秦雲和秦子荀,都露出驚訝之色,楊成連忙道:“侯爺三思。鞏寧城是座堅城,三萬兵力,遠不足以將其攻破。在這個時候,放棄與叛軍主力決戰,反而直奔雁鳴關,無異於將唾手可得的從龍之功轉手讓人。”
“我們獲得的消息,可能是敵人故意想讓我們知道的消息,並不能以此為依據,使視聽混淆,從而輕舉妄動。你帶兵前往鞏寧城,圍而莫打,收集確切情報,為下一步行動提供依據。我去接觸雁鳴關守軍,以獲取更多朝堂風向。”歲星頓了頓,進一步解釋道,“西邑軍並非割據勢力,要聽從天子差遣。一時的冒進,很有可能陷入被動,引火上身。越是在關鍵時刻,越要沉得住氣,功勞事小,保身事大,一步有失,滿盤皆輸。”
歲星的話說服了絕大多數人,西邑軍一路走來,所向披靡,屢戰屢勝,軍中將領被昂揚的鬥誌衝昏了頭腦,早已將最一開始勤王的目的拋於了腦後。
但軍事上的成功,並不代表政治上的得意,此刻冷靜下來的眾人才後知後覺意識到,作為一把格外鋒利的刀,有可能加官進爵、飛黃騰達,也有可能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叛軍盡滅時,也正是西邑軍結局揭曉時,在這個節點上,是該先穩紮穩打,探聽皇帝心意,才好去爭取利益。
楊成按下心中仍殘存的疑慮,拱手道:“末將明白,多謝侯爺解惑。”
歲星點點頭,眾將領退下時,她喚道:“都尉,你且留下,我有話交代。”
秦雲聽聞,頓住腳步,折身回返,待眾人都離開軍帳後,這才問道:“侯爺有何吩咐?”
歲星走到軍帳一側的地形圖前,仔細推導一番,而後道:“武威王倉皇逃竄,如今行蹤不定,你帶兩萬騎兵追擊,無需硬碰硬,但要時刻留意他們的動向,若有不尋常的舉止,及時回稟。”
“是。”秦雲領命,而後猶疑道,“兩萬精銳,對付這些殘兵,是否太多?”
“依我所見,非但不多,反而過少。”歲星搖了搖頭,“想必你覺得,這兩萬兵卒足以擊潰如今看似虎落平陽的武威王。但在情況未明前,我們不應該輕視自己的敵人。”
秦雲問道:“難不成他留有後手?”
“裴璧——”歲星腦中閃過他的身影,道,“對於他輕易推翻武威王統治這件事,我仍覺得蹊蹺。總之,謹慎為上。我們的時間遠比他們充裕,足以奉陪到底。”
對於歲星具體的思慮,秦雲不能完全領會,但出兵至今,她幾乎沒有做過錯誤的決策,基於這樣的事實,他聽令道:“是。”
送走秦雲之後,歲星傳信給都丞劉幸,他曾派出數十人盯著啟陽城動向。她要這些人在民間宣揚戰爭的險急和殘酷,以及西邑軍的卓著功勳和救國英勇,以爭取百姓輿論的支持。
五天後,歲星率兵來到雁鳴關。
守軍總指揮使肖瀚站在高牆之上,俯視著關門外軍容整肅的大軍。
西邑軍的浩蕩之勢如同一條奔騰的長河,滾滾鐵騎揚起煙塵蔽日,若黑雲壓境。
數不勝數的鎧甲在陽光下閃爍著冷硬的光,像是一道道割裂天際的閃電。
歲字旗幟在狂風中獵獵作響,猶如雷霆之印,為首的兵將眼中都燃燒著熾熱堅毅的火焰,足以見其勇猛。
在軍隊的最前方,一襲素衣的歲星跨坐戰馬之上,似乎與這肅殺之象格格不入,但又奇異地鎮壓住了千軍之勢。
肖瀚心中一震,聽身旁副將稟告道:“將軍,西邑軍已至城門下,是否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