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瀚回過神來,環視城牆之上七零八落的兵衛。
此時的他已逾花甲,身體抱恙,早不複當年之勇,現如今臨危受命鎮守雁鳴關,深刻感受到了力不從心。
拚湊起來的守軍本就派係複雜,人心不齊,再加上作戰經驗不足,武備鬆弛,便如一盤散沙。
如今看到軍紀嚴明士氣高昂的西邑軍,他不由心生慨歎。
“開城門。”
肖瀚說著,折身走下城樓。
高大厚重的城門被緩緩拉開,發出不絕如縷的嗡鳴聲,歲星下馬,待眼前煙塵散盡,看清了城門之後率數百兵將靜立的肖瀚。
她率先邁開腳步迎了上去,拱手道:“肖將軍,久仰大名。”
肖瀚抱拳回禮道:“侯爺遠道而來,有失遠迎,請!”
二人謙讓一番,共同向軍帳的方向走去。
剛在帳中落座,便有一兵卒匆匆跑進,半跪於地,雙手遞呈一封書信,道:“報!皇上有令!”
肖瀚連忙迎上去接過金底龍紋的信箋,歲星也隨之默默起身,觀察著他展信後的神色變化。
肖瀚快速讀完信上的寥寥幾語後,並沒有表露出明顯的情緒波動,隻隱隱似帶悵然。
信中的內容他早有預料,自從叛軍內亂之後,他已收到了不止一封來自裴秉的手諭。而這些信的主旨隻有一個:趁賊無備,出兵破之。
從現在的局勢來看,叛軍確有潰敗之勢,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今最穩妥的方式,是在雁鳴關據守,坐等四方義軍收攏戰線,於鞏寧城會師,一舉平定叛亂,而非貿然出關迎敵。
然而裴秉太過心急,催戰書一封接一封地送來,雖能拖得了一時半刻,但肖瀚終究無法抗旨不遵。
他看了看一旁的歲星,道:“吾與叛軍終有鏖戰於野的一天,希望到時,侯爺能替本將守好這雁鳴關。”
歲星淡然道:“守將既出,我怎可能留下?”
肖瀚明了她的意思,不由歎息一聲。
回到軍帳之後,沒過多久,秦子荀便來拜訪歲星。他開口問道:“聽肖將軍的意思是,皇上如今在催他出兵?”
歲星點點頭:“想必是。武威王率殘兵逃竄,一味逗留於此,恐失機會。”
秦子荀皺眉道:“陳兵雁鳴,應以固守為先。若此屏障破,啟陽恐危。皇上逼戰之舉,未免太過激進。”
“雖激進,但有跡可循。”歲星分析道,“殘酷血腥、毫無底線的政鬥和兵變,已經讓君臣之間的信任幾近崩塌,彼此心有提防,且都深懷恐懼。對皇上來說,今雁鳴關兵眾強盛,萬一圖謀不軌,社稷將傾。肖瀚在這裏多呆一天,皇上就要多擔驚受怕一天。自然要催促他與叛軍決戰,以此試探他。而對肖瀚來說,身處前線,鞭長莫及,隨時都要憂慮在後方啟陽城的政敵的攻擊,他們的一兩句話就可能要了他的命,現在若抗旨不遵,更是形同謀反。朝堂之上,本應君臣同伍,但現在卻充斥著這種你死我活的對抗,彼此的不安全感已經強烈到無法控製。想做出改變的人,可能立刻就會被不相信的一方殺死,給其他人留下深刻的教訓。”
“原以為是皇上急於求勝,卻未想到在當下,相比軍事策略的正確與否,政治態度才是他最優先考慮的事情。”
秦子荀恍悟,武將大多都知邊、知兵而不知政,尤其他久居西邑,並不熟悉啟陽朝局的微妙關聯與劇烈變化,此時聽聞歲星之言,不免有豁然開朗之感,心折於她在政治上的敏銳嗅覺。
他繼續詢問道:“那西邑軍該如何自處?”
留給西邑軍的選擇,和留給肖瀚的選擇,其實並沒有什麽不同,那就是——別無選擇。
如她先前所說,皇上絕不可能讓雁鳴關守軍盡出,卻放西邑軍在此要塞鎮守。甚至他對不知底細的西邑軍的忌憚,恐怕要更強於肖瀚。
歲星想了想,道:“盡悴事君,明哲保身。”
隔日,西邑大軍繼續向啟陽城的方向進發。離雁鳴關已有千裏之時,裴秉給肖瀚下了最後通牒。
萬般無奈之下,肖瀚披甲帶刃,慟哭出關,追擊武威王殘部。
一路尋著武威軍丟盔棄甲的痕跡西去,在軍中上下都以為其潰不成軍、不堪一擊時,卻正中了武威王的誘敵之計。
武威王率部下埋伏在大軍所經之處的高地。
前後夾擊,如甕中捉鱉,伏兵四起,若猛虎下山。
山道狹窄,人多反而成了劣勢,大軍施展不開,潰散奔逃。
地不利,人不和,廝殺一天一夜,肖瀚戰至力竭,以身殉國。
幸而秦雲終於尋得一直在刻意避開他的武威軍的蹤跡,他率領的騎兵如神軍突降,在雙方疲憊之時,硬生生從武威軍中間撕開一條口子,讓最後的殘兵得以逃遁。
但秦雲所率兵力終歸有限,麵對武威王不知從哪冒出來的數之不盡的大軍,隻能先行撤退。
十八萬雁鳴守軍,十不剩一。
噩耗遠不止於此,還未等逃回雁鳴關內的將士緩一口氣,武威王便已兵臨城下,大軍浩浩蕩蕩,望不見盡頭,根本不是先前傳言中那所謂殘兵。
在絕望情緒的驅使下,雁鳴關爆發內亂,見識過殘酷戰爭的守軍人心躁動,意欲投誠,投降派殺死了將領,把控了城門。
至此,雁鳴關不戰而降,國都啟陽的西大門敞開,危在旦夕。
“末將無能,使雁鳴失陷,請侯爺責罰!”
軍帳之中,秦雲筆直跪地,風塵與血色在他身上凝結成鐵一般的頑執。
“錯不在你。若你未在後方牽製了一部分兵力,恐怕雁鳴守軍要落個全軍覆沒的下場。不過,現在這種情況,倒與全軍覆沒也差不了多少了。”
這個結果,已無法單單用慘烈二字形容,歲星不免歎息。
此時的他已逾花甲,身體抱恙,早不複當年之勇,現如今臨危受命鎮守雁鳴關,深刻感受到了力不從心。
拚湊起來的守軍本就派係複雜,人心不齊,再加上作戰經驗不足,武備鬆弛,便如一盤散沙。
如今看到軍紀嚴明士氣高昂的西邑軍,他不由心生慨歎。
“開城門。”
肖瀚說著,折身走下城樓。
高大厚重的城門被緩緩拉開,發出不絕如縷的嗡鳴聲,歲星下馬,待眼前煙塵散盡,看清了城門之後率數百兵將靜立的肖瀚。
她率先邁開腳步迎了上去,拱手道:“肖將軍,久仰大名。”
肖瀚抱拳回禮道:“侯爺遠道而來,有失遠迎,請!”
二人謙讓一番,共同向軍帳的方向走去。
剛在帳中落座,便有一兵卒匆匆跑進,半跪於地,雙手遞呈一封書信,道:“報!皇上有令!”
肖瀚連忙迎上去接過金底龍紋的信箋,歲星也隨之默默起身,觀察著他展信後的神色變化。
肖瀚快速讀完信上的寥寥幾語後,並沒有表露出明顯的情緒波動,隻隱隱似帶悵然。
信中的內容他早有預料,自從叛軍內亂之後,他已收到了不止一封來自裴秉的手諭。而這些信的主旨隻有一個:趁賊無備,出兵破之。
從現在的局勢來看,叛軍確有潰敗之勢,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今最穩妥的方式,是在雁鳴關據守,坐等四方義軍收攏戰線,於鞏寧城會師,一舉平定叛亂,而非貿然出關迎敵。
然而裴秉太過心急,催戰書一封接一封地送來,雖能拖得了一時半刻,但肖瀚終究無法抗旨不遵。
他看了看一旁的歲星,道:“吾與叛軍終有鏖戰於野的一天,希望到時,侯爺能替本將守好這雁鳴關。”
歲星淡然道:“守將既出,我怎可能留下?”
肖瀚明了她的意思,不由歎息一聲。
回到軍帳之後,沒過多久,秦子荀便來拜訪歲星。他開口問道:“聽肖將軍的意思是,皇上如今在催他出兵?”
歲星點點頭:“想必是。武威王率殘兵逃竄,一味逗留於此,恐失機會。”
秦子荀皺眉道:“陳兵雁鳴,應以固守為先。若此屏障破,啟陽恐危。皇上逼戰之舉,未免太過激進。”
“雖激進,但有跡可循。”歲星分析道,“殘酷血腥、毫無底線的政鬥和兵變,已經讓君臣之間的信任幾近崩塌,彼此心有提防,且都深懷恐懼。對皇上來說,今雁鳴關兵眾強盛,萬一圖謀不軌,社稷將傾。肖瀚在這裏多呆一天,皇上就要多擔驚受怕一天。自然要催促他與叛軍決戰,以此試探他。而對肖瀚來說,身處前線,鞭長莫及,隨時都要憂慮在後方啟陽城的政敵的攻擊,他們的一兩句話就可能要了他的命,現在若抗旨不遵,更是形同謀反。朝堂之上,本應君臣同伍,但現在卻充斥著這種你死我活的對抗,彼此的不安全感已經強烈到無法控製。想做出改變的人,可能立刻就會被不相信的一方殺死,給其他人留下深刻的教訓。”
“原以為是皇上急於求勝,卻未想到在當下,相比軍事策略的正確與否,政治態度才是他最優先考慮的事情。”
秦子荀恍悟,武將大多都知邊、知兵而不知政,尤其他久居西邑,並不熟悉啟陽朝局的微妙關聯與劇烈變化,此時聽聞歲星之言,不免有豁然開朗之感,心折於她在政治上的敏銳嗅覺。
他繼續詢問道:“那西邑軍該如何自處?”
留給西邑軍的選擇,和留給肖瀚的選擇,其實並沒有什麽不同,那就是——別無選擇。
如她先前所說,皇上絕不可能讓雁鳴關守軍盡出,卻放西邑軍在此要塞鎮守。甚至他對不知底細的西邑軍的忌憚,恐怕要更強於肖瀚。
歲星想了想,道:“盡悴事君,明哲保身。”
隔日,西邑大軍繼續向啟陽城的方向進發。離雁鳴關已有千裏之時,裴秉給肖瀚下了最後通牒。
萬般無奈之下,肖瀚披甲帶刃,慟哭出關,追擊武威王殘部。
一路尋著武威軍丟盔棄甲的痕跡西去,在軍中上下都以為其潰不成軍、不堪一擊時,卻正中了武威王的誘敵之計。
武威王率部下埋伏在大軍所經之處的高地。
前後夾擊,如甕中捉鱉,伏兵四起,若猛虎下山。
山道狹窄,人多反而成了劣勢,大軍施展不開,潰散奔逃。
地不利,人不和,廝殺一天一夜,肖瀚戰至力竭,以身殉國。
幸而秦雲終於尋得一直在刻意避開他的武威軍的蹤跡,他率領的騎兵如神軍突降,在雙方疲憊之時,硬生生從武威軍中間撕開一條口子,讓最後的殘兵得以逃遁。
但秦雲所率兵力終歸有限,麵對武威王不知從哪冒出來的數之不盡的大軍,隻能先行撤退。
十八萬雁鳴守軍,十不剩一。
噩耗遠不止於此,還未等逃回雁鳴關內的將士緩一口氣,武威王便已兵臨城下,大軍浩浩蕩蕩,望不見盡頭,根本不是先前傳言中那所謂殘兵。
在絕望情緒的驅使下,雁鳴關爆發內亂,見識過殘酷戰爭的守軍人心躁動,意欲投誠,投降派殺死了將領,把控了城門。
至此,雁鳴關不戰而降,國都啟陽的西大門敞開,危在旦夕。
“末將無能,使雁鳴失陷,請侯爺責罰!”
軍帳之中,秦雲筆直跪地,風塵與血色在他身上凝結成鐵一般的頑執。
“錯不在你。若你未在後方牽製了一部分兵力,恐怕雁鳴守軍要落個全軍覆沒的下場。不過,現在這種情況,倒與全軍覆沒也差不了多少了。”
這個結果,已無法單單用慘烈二字形容,歲星不免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