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節
國術傳人在古代,知己遍天下 作者:沉舟釣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藺正玩了一會兒機器,過足了癮,又招呼程靈:“你來試試,看看是不是還有什麽問題?”
第211章 大魏潮流的最前沿
程靈仔細檢查了這個軋棉機。
軋棉機的總體構造其實並不複雜,難處在於這個東西以前沒有人做過,沒個參照,因此容易走彎路。
程靈搖了搖軋棉機上方的轉軸,說道:“二郎,你來瞧瞧,這個手柄的曲度,是不是還能再高一些?”
邊二郎是邊柏鬆的小兒子,邊柏鬆是造船大師,他的兩個兒子裏,邊大郎跟著他在船上幹活,雖然相對平庸些,但勝在踏實。
小兒子邊二郎天生喜好木工,對於造船並不似邊柏鬆那般癡迷,但在精細的木工活上頭,他卻有一種天性的敏銳。
程靈最近要造的這些東西,邊柏鬆雖然負責總攬,但在執行過程中,除了他的幾個木工徒弟負責打下手,反而是邊二郎出力最多。
邊二郎一邊聽程靈的建議,一邊拿個本子在旁邊寫寫畫畫。
他用的是自製的炭筆,本子則由相對粗硬的毛邊紙裝訂而成,下方帶著一塊打磨光潤的薄木板,特別方便隨寫隨記。
這種便攜的隨筆本子也是程靈最先提出的,她做主簿以後就要求工坊裏的部曲做了這種隨筆本出來,此後她就常常拿這種本子做速記。
因其方便易用,不多久,她身邊的人就都開始學她用起了這種本子和炭筆。
後來又過了一段時間,這種風氣甚至從程氏部曲間傳到了府衙,凡是需要速記的人,都愛上了這種速記方式,就連藺大儒,現在也常常是隨身一個速記本。
有木板做墊子,這不比古之名士倚馬萬言方便得多?
程靈帶來的改變還不止這些,除了像速記本這種方便辦公的小手段,還有表格的運用與整理。
尤其是表格,這個東西是一度讓府君駱平和府衙眾官吏都覺得驚豔的好物。
在去年,看到程靈遞上的第一篇表格式統計單時,駱平就驚奇地說過:“此物若能通達全國,使上下奏報俱能統一清晰,尚書台的諸位老大人怕不是要大賀三日?”
說完,他自己就先笑了三聲。
府衙都用上了表格來做各種各樣的數據統計,資料排列,程靈在府衙的地位也就在不知不覺間越發穩固了。
這個東西看似簡單,其實影響深遠,非同小可。
藺正也越發覺得程靈簡直就像個寶藏一般,他特別喜歡跟程靈說話,也不僅僅是因為她在格物一道上常有各種巧思,更是因為她本身的處事角度,心胸眼光,俱都格外突出。
工坊裏,程靈看過了軋棉機,又去看那彈棉長弓,以及腳踏紡車。
棉花要被紡織成棉布,通常個要有四道工序,分別是捍、彈、紡、織。
也就是說,先去棉殼剝棉籽,再彈鬆棉花,而後將其抽紡成線,最後才織成布匹。
這後兩道工序且不說,就說彈棉花,在從前也是人所不知的。
正是因為雍州人沒有彈棉花的技術,隻會簡單粗暴地將棉花去殼,再一股腦兒地往衣服裏縫。
而這種方法製作出來的棉衣往往幹硬沉重,保暖效果也有欠缺,棉花的存在便也始終得不到人們重視。
但現在程靈這裏已經做出了軋棉機,又做出了大號的四尺彈棉長弓——
務必要說的一點是,彈棉長弓的製作沒有什麽技術難度,這東西在程靈這裏,其實是要比軋棉機更早製作成功的。
事實上,兩三個月以前,程氏工坊裏一些手巧的大娘嫂子就已經開始嚐試著自己摸索起了彈棉花的技術。
甚至,就在去年冬天,程靈等人就已經穿上了填充棉胎的棉衣呢。
現在上元節過去了,春天已來到,程靈脫下了原先的厚棉背心,改穿了薄的夾棉背心,也算是走在整個大魏潮流的最前沿,比所有人都提前享受了一把棉衣的妙處。
藺正同樣蹭到了一厚一薄的兩套棉背心,畢竟雍州的冬天不算太冷,藺大儒常常寬袍大袖仙氣飄飄的,且還要講究些風度,因此太過於笨重的大棉襖,藺大儒是不穿的。
自從穿上了棉背心,藺正就對棉紡機特別上心。
程靈要求匠人們製作的是三錠腳踏紡車,這個東西隻要知道原理,也沒有太大的技術難度,不過要想做好做精,仍然需要不斷調整與修正。
程靈走進隔壁一間工房,聽到裏頭傳來一聲又一聲機械的踏板聲,再定睛一看,三台腳踏紡車並排放著,以程二妮為首的三名少女正在腳踩手繞,比著紡線呢。
她們已經紡了許多棉線出來,一見到程靈,程二妮就驚喜道:“靈哥兒,如今這紡車好用極了,踩踏起來順順當當的,再也不卡殼。織機呢?織機什麽時候能好?”
她簡直是迫不及待,想試著用織機織出棉布了!
其實在棉布的製作過程中,相比起前三步,織機反而不是重點。
因為在棉布出現以前,人們也是要穿衣,要織布的,所以魏國的織機技術其實已經相對成熟。
縱然說棉布的紡織與葛麻,與絲綢都略有區別,但原理上大同小異,無非就是細微處尺寸有些不同。
比如說梭子的大小,經軸的長短,織機開口的時間和大小,打緯的力度等等,這些方麵需要調整。
程靈卻回複程二妮道:“二姐不要急,要不了多久會有驚喜給你的。”
檢查完這邊的進度,回頭程靈就吩咐洪廣義去外頭采買織機。
購入一台麻布的織機,一台絲帛的織機,然後叫邊二郎親自動手,根據棉線的特征,調整改造這兩台織機。
但有一件事情程靈沒有告訴任何人,那就是在隔壁程宅,她自己的私人工作室裏,她其實一直在親自動手,嚐試著製作一台真正領先於當前時代的織機!
華夏曆史上,黃道婆之所以能夠將棉紡事業推廣到天下皆行,除了她將棉紡的前三個步驟改良得宜以外,更重要的是,在織機的改良上,她也極有創舉。
程靈不敢做得太出格,但效仿先賢,做出一台能夠擁有更高效率,更強推廣性的織機,她卻覺得自己應該可以。
新型的織機如果能夠問世,對於紡織事業的推動才真的應該是革命性的。此事十分重大,程靈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
第212章 機會總是等待給有準備的人
程靈本以為,那個合適的時機會需要等待許久。
作為一個有準備的人,她也無懼等待。
但實際上,那個時機卻來得非常之快。
一月底,二月初。
春來萬物複蘇,好不容易在年節時休停了一段時間的府衙又重新陷入了忙碌之中,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勸課農桑。
這基本上也是所有地方官員的頭等大事,即便雍州是有名的商業大都市,在農桑一事上也決不能輕忽。
統計土地、人丁,計算勞力,規劃種植的種類,預測可能會有的產量,查看各地水利設施現狀等等,各種各樣的瑣事……
說起來挺煩,做起來也確實是挺煩。
而這些,一般都是主簿與其屬官和吏員在做。說白了,就是程靈帶人在做。
主簿是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
程靈就在一月底的時候帶人下了鄉,先去雍州城直屬的周邊地帶,再一點一點地向著西邊推進。
按照規劃,程靈是打算一直走到西邊的雍州邊界以後,再從西向南,繞一個大圈子,將所有需要統計的地方都走一個遍。
這是個繁瑣的大工程,剛下鄉的時候,程靈身邊的人大多還都是精神勃勃的,三五日後,有兩個書吏就開始蔫了,又過兩三日,連衙役們都有些忍不住失了精神。
程靈除了帶這些人,還帶了兩個徒弟,楊林和寧循。
其他人都留在雍州城,各有各的事情要忙碌,倒不必多說。
寧循是程靈到雍州以後新收的徒弟,這個弟子是自己送上門來的。程靈在雍州本沒有再開武館收徒的打算,卻看中了寧循身上的某些特質,最後還是同意了收這個徒弟。
寧循是一個非常矛盾的人,但他尤其能吃苦,這方麵楊林也及不上他。
下鄉的一路上,一行七人要攜帶不少的行李,然而鄉路難走,借助馬車這是不現實的,所以程靈出行時,就從府衙的牲畜棚裏牽了兩頭毛驢出來。
這兩頭毛驢一頭是程靈的坐騎,另一頭則負責馱行李。
當然,這隻是原先的設想,實際上眾人的行李最後根本就沒給毛驢發揮餘地,而是都叫寧循打包成擔子挑在了自己身上。
寧循跟程靈學樁功,其中一式樁法叫做挑擔樁,講的就是一個左右平衡,氣息通達。
一股勁力,自腳底而生,貫通筋骨而至五髒,動時生生不息,煉筋拔髓,靜時內調養氣,固如鬆柏。
這門樁功很是厲害,程靈其實並不僅僅是教了寧循,楊林也跟著學了。
但楊林挑了幾回擔子,卻隻是挑得腰酸背痛,根本掌握不到挑擔行走時的韻律與平衡。時間長了,除了勞筋傷骨,並無鍛煉作用。
最後,挑擔就成了寧循的日常,兩頭毛驢反倒歇了下來。
這一日他們出了州城直屬地界,到了雍州下屬的明山縣。
明山縣既以山為名,自然,這整個縣域的特色也就是山地特別的多。
古來山多之地,難免交通不便,明山縣也因此特別窮困一些,是雍州之地的下縣。
程靈帶著人,穿過縣城,帶上了縣衙的一名典簿,穿山涉水,漸漸深入到明山縣的一些偏僻村莊中。
一場春雨剛剛下過,地麵透著濕濘。
眾人小心走著,剛剛轉過一道山壁,隻見前方豁然開闊。
左邊是黃燦燦的一片田地,右邊雖然仍舊是山,但那山勢漸矮,綿延的山腳下有茅屋處處,村莊顯現。
明山縣的典簿姚慶顫著一雙像麵條般發軟的腿,狠狠鬆一口氣,連忙說:“程大人,這便是曉樹村,曉樹村到了!”
哎喲他的娘咧,這個程大人簡直不是人!
明明帶著毛驢,可這位州城來的程主簿卻偏叫毛驢空著,“他”自己不騎驢,也不讓驢子馱行李,還叫手下人硬生生挑了一路的擔子。
可見此人必定是極為刻薄的那種上官!
姚慶的心理活動非常豐富,一路走一路腹誹,雖然是走得腿都快炸了,心裏特別想借驢子騎一騎,卻又硬生生的,一句話也不敢說出來。
他能說麽?他不能啊!他又不是缺心眼兒,連身為上官的程靈都不騎驢,他姚慶一個縣衙的典簿,又哪來的臉提這個?
就在此時,忽聞前方傳來陣陣喧嘩之聲。
程靈等人頓時駐足,向那喧鬧傳來的方向看去。
這一看,首先就見到一條人影踉踉蹌蹌地在向著前方奔跑。
後頭的人一邊追一邊喊:“賊老頭,停下!”
“庸醫,治死了咱們村子裏的人,要你償命!”
“不許跑,再跑當場打死!”
前方的老者隻將雙手抱頭,一邊也喊:“諸位冷靜,在下並非庸醫!哎喲……”
第211章 大魏潮流的最前沿
程靈仔細檢查了這個軋棉機。
軋棉機的總體構造其實並不複雜,難處在於這個東西以前沒有人做過,沒個參照,因此容易走彎路。
程靈搖了搖軋棉機上方的轉軸,說道:“二郎,你來瞧瞧,這個手柄的曲度,是不是還能再高一些?”
邊二郎是邊柏鬆的小兒子,邊柏鬆是造船大師,他的兩個兒子裏,邊大郎跟著他在船上幹活,雖然相對平庸些,但勝在踏實。
小兒子邊二郎天生喜好木工,對於造船並不似邊柏鬆那般癡迷,但在精細的木工活上頭,他卻有一種天性的敏銳。
程靈最近要造的這些東西,邊柏鬆雖然負責總攬,但在執行過程中,除了他的幾個木工徒弟負責打下手,反而是邊二郎出力最多。
邊二郎一邊聽程靈的建議,一邊拿個本子在旁邊寫寫畫畫。
他用的是自製的炭筆,本子則由相對粗硬的毛邊紙裝訂而成,下方帶著一塊打磨光潤的薄木板,特別方便隨寫隨記。
這種便攜的隨筆本子也是程靈最先提出的,她做主簿以後就要求工坊裏的部曲做了這種隨筆本出來,此後她就常常拿這種本子做速記。
因其方便易用,不多久,她身邊的人就都開始學她用起了這種本子和炭筆。
後來又過了一段時間,這種風氣甚至從程氏部曲間傳到了府衙,凡是需要速記的人,都愛上了這種速記方式,就連藺大儒,現在也常常是隨身一個速記本。
有木板做墊子,這不比古之名士倚馬萬言方便得多?
程靈帶來的改變還不止這些,除了像速記本這種方便辦公的小手段,還有表格的運用與整理。
尤其是表格,這個東西是一度讓府君駱平和府衙眾官吏都覺得驚豔的好物。
在去年,看到程靈遞上的第一篇表格式統計單時,駱平就驚奇地說過:“此物若能通達全國,使上下奏報俱能統一清晰,尚書台的諸位老大人怕不是要大賀三日?”
說完,他自己就先笑了三聲。
府衙都用上了表格來做各種各樣的數據統計,資料排列,程靈在府衙的地位也就在不知不覺間越發穩固了。
這個東西看似簡單,其實影響深遠,非同小可。
藺正也越發覺得程靈簡直就像個寶藏一般,他特別喜歡跟程靈說話,也不僅僅是因為她在格物一道上常有各種巧思,更是因為她本身的處事角度,心胸眼光,俱都格外突出。
工坊裏,程靈看過了軋棉機,又去看那彈棉長弓,以及腳踏紡車。
棉花要被紡織成棉布,通常個要有四道工序,分別是捍、彈、紡、織。
也就是說,先去棉殼剝棉籽,再彈鬆棉花,而後將其抽紡成線,最後才織成布匹。
這後兩道工序且不說,就說彈棉花,在從前也是人所不知的。
正是因為雍州人沒有彈棉花的技術,隻會簡單粗暴地將棉花去殼,再一股腦兒地往衣服裏縫。
而這種方法製作出來的棉衣往往幹硬沉重,保暖效果也有欠缺,棉花的存在便也始終得不到人們重視。
但現在程靈這裏已經做出了軋棉機,又做出了大號的四尺彈棉長弓——
務必要說的一點是,彈棉長弓的製作沒有什麽技術難度,這東西在程靈這裏,其實是要比軋棉機更早製作成功的。
事實上,兩三個月以前,程氏工坊裏一些手巧的大娘嫂子就已經開始嚐試著自己摸索起了彈棉花的技術。
甚至,就在去年冬天,程靈等人就已經穿上了填充棉胎的棉衣呢。
現在上元節過去了,春天已來到,程靈脫下了原先的厚棉背心,改穿了薄的夾棉背心,也算是走在整個大魏潮流的最前沿,比所有人都提前享受了一把棉衣的妙處。
藺正同樣蹭到了一厚一薄的兩套棉背心,畢竟雍州的冬天不算太冷,藺大儒常常寬袍大袖仙氣飄飄的,且還要講究些風度,因此太過於笨重的大棉襖,藺大儒是不穿的。
自從穿上了棉背心,藺正就對棉紡機特別上心。
程靈要求匠人們製作的是三錠腳踏紡車,這個東西隻要知道原理,也沒有太大的技術難度,不過要想做好做精,仍然需要不斷調整與修正。
程靈走進隔壁一間工房,聽到裏頭傳來一聲又一聲機械的踏板聲,再定睛一看,三台腳踏紡車並排放著,以程二妮為首的三名少女正在腳踩手繞,比著紡線呢。
她們已經紡了許多棉線出來,一見到程靈,程二妮就驚喜道:“靈哥兒,如今這紡車好用極了,踩踏起來順順當當的,再也不卡殼。織機呢?織機什麽時候能好?”
她簡直是迫不及待,想試著用織機織出棉布了!
其實在棉布的製作過程中,相比起前三步,織機反而不是重點。
因為在棉布出現以前,人們也是要穿衣,要織布的,所以魏國的織機技術其實已經相對成熟。
縱然說棉布的紡織與葛麻,與絲綢都略有區別,但原理上大同小異,無非就是細微處尺寸有些不同。
比如說梭子的大小,經軸的長短,織機開口的時間和大小,打緯的力度等等,這些方麵需要調整。
程靈卻回複程二妮道:“二姐不要急,要不了多久會有驚喜給你的。”
檢查完這邊的進度,回頭程靈就吩咐洪廣義去外頭采買織機。
購入一台麻布的織機,一台絲帛的織機,然後叫邊二郎親自動手,根據棉線的特征,調整改造這兩台織機。
但有一件事情程靈沒有告訴任何人,那就是在隔壁程宅,她自己的私人工作室裏,她其實一直在親自動手,嚐試著製作一台真正領先於當前時代的織機!
華夏曆史上,黃道婆之所以能夠將棉紡事業推廣到天下皆行,除了她將棉紡的前三個步驟改良得宜以外,更重要的是,在織機的改良上,她也極有創舉。
程靈不敢做得太出格,但效仿先賢,做出一台能夠擁有更高效率,更強推廣性的織機,她卻覺得自己應該可以。
新型的織機如果能夠問世,對於紡織事業的推動才真的應該是革命性的。此事十分重大,程靈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
第212章 機會總是等待給有準備的人
程靈本以為,那個合適的時機會需要等待許久。
作為一個有準備的人,她也無懼等待。
但實際上,那個時機卻來得非常之快。
一月底,二月初。
春來萬物複蘇,好不容易在年節時休停了一段時間的府衙又重新陷入了忙碌之中,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勸課農桑。
這基本上也是所有地方官員的頭等大事,即便雍州是有名的商業大都市,在農桑一事上也決不能輕忽。
統計土地、人丁,計算勞力,規劃種植的種類,預測可能會有的產量,查看各地水利設施現狀等等,各種各樣的瑣事……
說起來挺煩,做起來也確實是挺煩。
而這些,一般都是主簿與其屬官和吏員在做。說白了,就是程靈帶人在做。
主簿是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
程靈就在一月底的時候帶人下了鄉,先去雍州城直屬的周邊地帶,再一點一點地向著西邊推進。
按照規劃,程靈是打算一直走到西邊的雍州邊界以後,再從西向南,繞一個大圈子,將所有需要統計的地方都走一個遍。
這是個繁瑣的大工程,剛下鄉的時候,程靈身邊的人大多還都是精神勃勃的,三五日後,有兩個書吏就開始蔫了,又過兩三日,連衙役們都有些忍不住失了精神。
程靈除了帶這些人,還帶了兩個徒弟,楊林和寧循。
其他人都留在雍州城,各有各的事情要忙碌,倒不必多說。
寧循是程靈到雍州以後新收的徒弟,這個弟子是自己送上門來的。程靈在雍州本沒有再開武館收徒的打算,卻看中了寧循身上的某些特質,最後還是同意了收這個徒弟。
寧循是一個非常矛盾的人,但他尤其能吃苦,這方麵楊林也及不上他。
下鄉的一路上,一行七人要攜帶不少的行李,然而鄉路難走,借助馬車這是不現實的,所以程靈出行時,就從府衙的牲畜棚裏牽了兩頭毛驢出來。
這兩頭毛驢一頭是程靈的坐騎,另一頭則負責馱行李。
當然,這隻是原先的設想,實際上眾人的行李最後根本就沒給毛驢發揮餘地,而是都叫寧循打包成擔子挑在了自己身上。
寧循跟程靈學樁功,其中一式樁法叫做挑擔樁,講的就是一個左右平衡,氣息通達。
一股勁力,自腳底而生,貫通筋骨而至五髒,動時生生不息,煉筋拔髓,靜時內調養氣,固如鬆柏。
這門樁功很是厲害,程靈其實並不僅僅是教了寧循,楊林也跟著學了。
但楊林挑了幾回擔子,卻隻是挑得腰酸背痛,根本掌握不到挑擔行走時的韻律與平衡。時間長了,除了勞筋傷骨,並無鍛煉作用。
最後,挑擔就成了寧循的日常,兩頭毛驢反倒歇了下來。
這一日他們出了州城直屬地界,到了雍州下屬的明山縣。
明山縣既以山為名,自然,這整個縣域的特色也就是山地特別的多。
古來山多之地,難免交通不便,明山縣也因此特別窮困一些,是雍州之地的下縣。
程靈帶著人,穿過縣城,帶上了縣衙的一名典簿,穿山涉水,漸漸深入到明山縣的一些偏僻村莊中。
一場春雨剛剛下過,地麵透著濕濘。
眾人小心走著,剛剛轉過一道山壁,隻見前方豁然開闊。
左邊是黃燦燦的一片田地,右邊雖然仍舊是山,但那山勢漸矮,綿延的山腳下有茅屋處處,村莊顯現。
明山縣的典簿姚慶顫著一雙像麵條般發軟的腿,狠狠鬆一口氣,連忙說:“程大人,這便是曉樹村,曉樹村到了!”
哎喲他的娘咧,這個程大人簡直不是人!
明明帶著毛驢,可這位州城來的程主簿卻偏叫毛驢空著,“他”自己不騎驢,也不讓驢子馱行李,還叫手下人硬生生挑了一路的擔子。
可見此人必定是極為刻薄的那種上官!
姚慶的心理活動非常豐富,一路走一路腹誹,雖然是走得腿都快炸了,心裏特別想借驢子騎一騎,卻又硬生生的,一句話也不敢說出來。
他能說麽?他不能啊!他又不是缺心眼兒,連身為上官的程靈都不騎驢,他姚慶一個縣衙的典簿,又哪來的臉提這個?
就在此時,忽聞前方傳來陣陣喧嘩之聲。
程靈等人頓時駐足,向那喧鬧傳來的方向看去。
這一看,首先就見到一條人影踉踉蹌蹌地在向著前方奔跑。
後頭的人一邊追一邊喊:“賊老頭,停下!”
“庸醫,治死了咱們村子裏的人,要你償命!”
“不許跑,再跑當場打死!”
前方的老者隻將雙手抱頭,一邊也喊:“諸位冷靜,在下並非庸醫!哎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