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故事編得好!真假辨不了!
毒士:活閻王駕到!百官通通閃開 作者:海上浮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梁國細作不用拚命賣力,就能得知大周的機密。
天機閣一半人員都可以解散,不必再為守護秘密,去和梁國細作鬥智鬥勇了。
蕭九齡本來隻是隨口一問,不料程彧鄭重其事地點了點頭。
“陛下說得對!”
“陛下英明!一點就透!”
蕭九齡直勾勾地盯著程彧看了片刻,確認他不是在開玩笑,哭笑不得地把兩人剛才的對話記錄在紙上。
然後,放到了程彧的麵前。
“愛卿,你看朕應該在哪裏畫橫線標記重點?”
既然陛下誠心發問了,程彧二話不說,在“機密泄露”四個字下麵,畫上了加粗的橫線。
並在旁邊添加了備注:不能隻是泄露假消息。
看到他的備注,蕭九齡有些發癢且發脹的腦子,瞬間冷靜了下來。
“愛卿的意思是,消息要真假摻半著泄露,好借此浪費他們的人力和精力嗎?”
她恍然大悟:是了!
全是假消息,隻會被梁國細作無視,可真假參半的消息,才能讓他們疲於分辨。
“可這樣一來,不論消息的真假,我們還是給他們提供了調查的方向和線索。”
蕭九齡感覺這個報社的作用,沒她想象裏的效果顯著,有些雞肋。
但這話說出來,很打擊愛卿的積極性,隻能先憋著。
程彧原以為陛下是真的領悟到了其中的精髓,才問出了那番“行方便”的話。
他以為說的是反話,合著是問話。
“陛下,我能否撤回剛才的發言?”
“好,朕就當沒有這件事。”
就在蕭九齡想著替程彧挽尊,順便把紙撕了銷毀時。
卻聞程彧撤回了一句。
“陛下確實英明,但還沒理解我成立報社的真正用意。”
“???”
蕭九齡撕紙的動作一頓,這回她是真的一點就透。
愛卿想要撤回的,不是成立報社,而是“陛下英明,一點就透”這句話嗎?
有意思。
“愛卿展開說說,你真正的用意到底是什麽?”
“如同陛下剛才所說的,消息需要真真假假讓梁國細作去分辨,但!這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散播真假消息的手段,讓梁國百姓知道大周發生了什麽。”
程彧生怕她又誤會自己的用意。
幹脆提筆在紙上編寫了一則短小精悍的故事。
寫完後放到陛下的麵前。
“陛下請看,看完記得給個讀後感。”
“愛卿沒考慮過練練字嗎?”
“我的字隻有陛下能夠看得懂,這是我故意寫的加密文字。”
此乃謊言。
不是程彧不想練字,實在是繁體字寫著不順手,而他腦子轉得又快,手跟不上腦子的靈活,練了也是白練。
如果蕭九齡忽略掉程彧微微泛紅的臉色,還真信了他的謊言。
“也就隻有愛卿膽敢在朕的麵前,肆意說玩笑話。”
蕭九齡沒有半點問罪的意思,反倒嘴角微揚,十分的開心。
當上皇帝以後,不光她的言行舉止受到束縛,連以前熟悉的師長或伴讀,都因身份變化有了明顯的生份感。
唯有紅嬋不拘泥這些事情,能和她打打鬧鬧。
如今與程彧是君臣,更像是朋友的相處方式,讓她在生活中,多了一分閑適與自在。
“陛下你先別煽情,先看我編的故事,我還等著聽讀後感呢。”
麵對程彧故意的催促,蕭九齡拿起紙張湊到眼前。
“讓我瞧瞧,文和寫了什麽好玩的故事。”
蕭九齡不再擺架子,還改了朋友間的稱呼。
這讓程彧在她麵前一直緊繃的腰背,也放鬆下來,悠閑地靠在椅背上,等著陛下參透小故事裏的奧秘。
“文和,你這則小故事,讓我怎麽評論呢?”
很怪!
原文內容很簡單:
【大周京郊的皇甫鎮,有位村民叫林二狗,自從分期五年買了朝廷兜售的荒地,每畝地要向大周朝廷交付五百文的利息。
這讓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據聞,皇甫鎮村民,大多對此怨聲載道,卻又不得不順從朝廷,以免被判定為亂民,由大理寺抓捕歸案!】
“陛下,我不是讓你評論,是想知道,在你看完這則小故事之後,對大周分期賣地,有何感想?”
“生氣。”
蕭九齡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
“如果我不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單憑這個子虛烏有的小故事,還以為我們分期賣地,是為了賺取五百文的利息。”
她專門指著程彧寫的這句話。
“這句話也很有歧義,五百文分明是五年的利息,可乍一看上去,像是每年都要交五百文似的。”
不光如此。
她又指著最後一句。
“尋常的百姓犯案隻會上報京兆府,涉及權貴世家還有皇室的案子,或者大案特案,才會移交大理寺審判。”
“文和你這麽寫,是故意想往我特意與李正卿前來,審判私自挖金一案上麵靠,好引起誤會對不對?”
說到這裏,蕭九齡深吸一口氣,壓下滿腔的火氣。
“文和你編的這個故事,句句都屬實,可拚湊在一起,完全就是故意引導別人,把分期賣地說成是大周朝廷搜刮民脂民膏!”
哪怕極力控製,蕭九齡的語氣還是十分犀利。
也是讓程彧哭笑不得了。
好消息,陛下終於開竅了!
壞消息,陛下好像當真了?
“陛下你先別生氣。”
“我是大周的皇帝,又不是梁國的細作,看到這個小故事,我能不生氣嗎?”
蕭九齡知道他這則小故事,是故意寫給梁國細作看的。
程彧見她氣鼓鼓地平複著心情,幹脆等她泄了氣再往下說。
好在,身為一個合格的帝王,縱然再生氣也要控製好情緒,不到片刻,她緩緩吐出一口濁氣,出聲誇讚。
“文和,你編的這個故事讓梁國細作看了,一定會認為朕是搜刮民脂民膏的昏君。”
“陛下可不是昏君。”
雖然程彧是實話實說,但蕭九齡在看到他狡黠如狐的笑容時。
就知道他肚子裏還有壞水沒有倒出來。
果不其然。
程彧又在剛才寫完的這則小故事後麵,補充了另一條連貫的小故事。
蕭九齡一看,頓時啼笑皆非。
“文和啊,朕如果真的像你所寫的這兩條故事一樣,確實不算昏君,隻是一個沒有擔當又好大喜功的蠢貨而已。”
天機閣一半人員都可以解散,不必再為守護秘密,去和梁國細作鬥智鬥勇了。
蕭九齡本來隻是隨口一問,不料程彧鄭重其事地點了點頭。
“陛下說得對!”
“陛下英明!一點就透!”
蕭九齡直勾勾地盯著程彧看了片刻,確認他不是在開玩笑,哭笑不得地把兩人剛才的對話記錄在紙上。
然後,放到了程彧的麵前。
“愛卿,你看朕應該在哪裏畫橫線標記重點?”
既然陛下誠心發問了,程彧二話不說,在“機密泄露”四個字下麵,畫上了加粗的橫線。
並在旁邊添加了備注:不能隻是泄露假消息。
看到他的備注,蕭九齡有些發癢且發脹的腦子,瞬間冷靜了下來。
“愛卿的意思是,消息要真假摻半著泄露,好借此浪費他們的人力和精力嗎?”
她恍然大悟:是了!
全是假消息,隻會被梁國細作無視,可真假參半的消息,才能讓他們疲於分辨。
“可這樣一來,不論消息的真假,我們還是給他們提供了調查的方向和線索。”
蕭九齡感覺這個報社的作用,沒她想象裏的效果顯著,有些雞肋。
但這話說出來,很打擊愛卿的積極性,隻能先憋著。
程彧原以為陛下是真的領悟到了其中的精髓,才問出了那番“行方便”的話。
他以為說的是反話,合著是問話。
“陛下,我能否撤回剛才的發言?”
“好,朕就當沒有這件事。”
就在蕭九齡想著替程彧挽尊,順便把紙撕了銷毀時。
卻聞程彧撤回了一句。
“陛下確實英明,但還沒理解我成立報社的真正用意。”
“???”
蕭九齡撕紙的動作一頓,這回她是真的一點就透。
愛卿想要撤回的,不是成立報社,而是“陛下英明,一點就透”這句話嗎?
有意思。
“愛卿展開說說,你真正的用意到底是什麽?”
“如同陛下剛才所說的,消息需要真真假假讓梁國細作去分辨,但!這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散播真假消息的手段,讓梁國百姓知道大周發生了什麽。”
程彧生怕她又誤會自己的用意。
幹脆提筆在紙上編寫了一則短小精悍的故事。
寫完後放到陛下的麵前。
“陛下請看,看完記得給個讀後感。”
“愛卿沒考慮過練練字嗎?”
“我的字隻有陛下能夠看得懂,這是我故意寫的加密文字。”
此乃謊言。
不是程彧不想練字,實在是繁體字寫著不順手,而他腦子轉得又快,手跟不上腦子的靈活,練了也是白練。
如果蕭九齡忽略掉程彧微微泛紅的臉色,還真信了他的謊言。
“也就隻有愛卿膽敢在朕的麵前,肆意說玩笑話。”
蕭九齡沒有半點問罪的意思,反倒嘴角微揚,十分的開心。
當上皇帝以後,不光她的言行舉止受到束縛,連以前熟悉的師長或伴讀,都因身份變化有了明顯的生份感。
唯有紅嬋不拘泥這些事情,能和她打打鬧鬧。
如今與程彧是君臣,更像是朋友的相處方式,讓她在生活中,多了一分閑適與自在。
“陛下你先別煽情,先看我編的故事,我還等著聽讀後感呢。”
麵對程彧故意的催促,蕭九齡拿起紙張湊到眼前。
“讓我瞧瞧,文和寫了什麽好玩的故事。”
蕭九齡不再擺架子,還改了朋友間的稱呼。
這讓程彧在她麵前一直緊繃的腰背,也放鬆下來,悠閑地靠在椅背上,等著陛下參透小故事裏的奧秘。
“文和,你這則小故事,讓我怎麽評論呢?”
很怪!
原文內容很簡單:
【大周京郊的皇甫鎮,有位村民叫林二狗,自從分期五年買了朝廷兜售的荒地,每畝地要向大周朝廷交付五百文的利息。
這讓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據聞,皇甫鎮村民,大多對此怨聲載道,卻又不得不順從朝廷,以免被判定為亂民,由大理寺抓捕歸案!】
“陛下,我不是讓你評論,是想知道,在你看完這則小故事之後,對大周分期賣地,有何感想?”
“生氣。”
蕭九齡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
“如果我不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單憑這個子虛烏有的小故事,還以為我們分期賣地,是為了賺取五百文的利息。”
她專門指著程彧寫的這句話。
“這句話也很有歧義,五百文分明是五年的利息,可乍一看上去,像是每年都要交五百文似的。”
不光如此。
她又指著最後一句。
“尋常的百姓犯案隻會上報京兆府,涉及權貴世家還有皇室的案子,或者大案特案,才會移交大理寺審判。”
“文和你這麽寫,是故意想往我特意與李正卿前來,審判私自挖金一案上麵靠,好引起誤會對不對?”
說到這裏,蕭九齡深吸一口氣,壓下滿腔的火氣。
“文和你編的這個故事,句句都屬實,可拚湊在一起,完全就是故意引導別人,把分期賣地說成是大周朝廷搜刮民脂民膏!”
哪怕極力控製,蕭九齡的語氣還是十分犀利。
也是讓程彧哭笑不得了。
好消息,陛下終於開竅了!
壞消息,陛下好像當真了?
“陛下你先別生氣。”
“我是大周的皇帝,又不是梁國的細作,看到這個小故事,我能不生氣嗎?”
蕭九齡知道他這則小故事,是故意寫給梁國細作看的。
程彧見她氣鼓鼓地平複著心情,幹脆等她泄了氣再往下說。
好在,身為一個合格的帝王,縱然再生氣也要控製好情緒,不到片刻,她緩緩吐出一口濁氣,出聲誇讚。
“文和,你編的這個故事讓梁國細作看了,一定會認為朕是搜刮民脂民膏的昏君。”
“陛下可不是昏君。”
雖然程彧是實話實說,但蕭九齡在看到他狡黠如狐的笑容時。
就知道他肚子裏還有壞水沒有倒出來。
果不其然。
程彧又在剛才寫完的這則小故事後麵,補充了另一條連貫的小故事。
蕭九齡一看,頓時啼笑皆非。
“文和啊,朕如果真的像你所寫的這兩條故事一樣,確實不算昏君,隻是一個沒有擔當又好大喜功的蠢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