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則小故事更簡單了。


    【分期賣地的利息,補充了大周女帝移風易俗,讓全國上下穿精美縞布的虧空,大家穿著自己花錢買的新衣,卻不得不感念皇恩浩蕩,簡直是雪上加霜心更寒!】


    本身蕭九齡為了迷惑梁國,對外宣稱,是她喜好縞布的華麗。


    明麵上,想效仿梁國,提升穿衣的舒適與光鮮程度。


    暗地裏,想與梁國在各方麵較勁,借此獲得成就感。


    不管梁國人怎麽想,都不可能猜到,大周全國穿縞布的真正原因。


    “陛下,我這兩條小故事,寫得太幹巴了,到時候可以請專業寫話本的潤色一下,多加一些細節方麵的描寫,才能更加吸引人。”


    “另外,不要寫明國家,隻寫具體的地點,人物也寫含糊一些,等到梁國細作打探時,能打探出來的,都是故事裏展現的真實一麵,他們想知道什麽,不就都靠我們編撰了嗎?”


    蕭九齡已經徹底地理解了報社存在的意義。


    她急忙落筆,將兩人的對話,以及舉例的那兩則小故事抄錄下來。


    “倒是不必請專業寫話本的人來編撰,天機閣裏,有許多專門給密探們編撰出身和故事的人,讓他們來編,一定更加可信。”


    “天機閣的事,我不插手,陛下看著辦就好。”


    程彧隻負責貢獻金點子,掌握大的方向。


    具體如何實施,必須於本土人本土化,才不至於水土不服。


    蕭九齡說完也將剛才對話的內容,全部寫在了紙上。


    程彧看了一眼她快速寫出的漂亮的小楷字,方方正正,規規矩矩,忽然想到一個嚴肅的問題,麵色微變。


    “怎麽了?朕寫的內容有缺漏?”


    蕭九齡正要從頭到尾再看一遍,卻見程彧急忙擺手示意。


    “陛下寫的沒有缺漏,是遺漏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程彧辦事,還能有遺漏之處?


    蕭九齡鳳眼圓睜,把剛才的對話又在腦海裏過了一遍。


    別說沒發現遺漏之處了,她完全是被程彧的話牽著鼻子走的,沒有任何思考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她想幫忙都幫不上。


    見程彧眉頭緊皺,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她關心的問:“文和,你可是遇到了什麽難題無法解決?”


    “報社編故事的人選有了,方向有了,可想要擴大報紙的影響力,不僅要在大周境內,散播這些報紙,最好還要當成一門生意,散播到梁國去。”


    沒有人比程彧更了解,意識形態的滲透,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有多麽的恐怖。


    而蕭九齡聽完他的話以後,當即跟著皺起了眉頭。


    她以為報紙是專門給梁國細作看的,消耗較少。


    可當聽到程彧不僅計劃在大周境內散播,還要傳到梁國去。


    倒是能夠利用那些故事,告訴梁國百姓大周的情況,與他們自身做對比,增加對梁國皇室的反抗情緒。


    可這一切,都基於報紙的數量足夠龐大。


    “文和,紙張可是稀罕物,不如用竹簡來代替紙張?”


    雖說造紙術早就有了,並且經過了數次改進,產量逐日增加。


    但還沒有達到全國上下,都可以隨意使用的地步。


    報社既然成立了,就不能隻為了針對梁國而設。


    除了對付敵人以外,還可以用它來開啟民智,增加民間對朝廷政策的理解與認識。


    另外。


    她其實也有爭霸天下的野心。


    利用報紙散播消息,這種既能引導敵國探子被控製思想與行動,還能煽動民間輿論的手段。


    她絕不會棄之不用!


    “竹簡在運輸上不方便,成本太高,抄錄也不方便,最好還是用紙來拓印。”


    “拓印?”


    這個詞對於蕭九齡來講,並非是新鮮的詞匯。


    畢竟她每天都要用玉璽蓋章。


    碰到自己接觸過的東西,她舉一反三,馬上明白過來。


    “文和你的意思是,要把這些故事雕刻成印版,然後把它們印在紙上?”


    不等程彧回答,蕭九齡不住地笑著點頭。


    “這樣的話,確實能夠節省抄寫的時間,朕回京就讓工部,嚐試找一些廉價的玉石來當雕版。”


    目前用來拓印的材料,大部分是遇水不會泡發的玉料,極其珍貴。


    如果不是還要往梁國和滇南賣那些“極品玉石”,那些建材,倒是上好的拓印雕版的原材料。


    “用玉石當雕版既浪費玉料,還浪費雕刻反字時的人工,用棗木吧。”


    程彧的提議,讓蕭九齡一頭霧水。


    棗木?


    它能代替玉石當雕版的原材料?


    “棗木不易泡脹。”


    程彧對整張雕版印刷的情況,不甚了解,他對活字印刷術了解得更多。


    但整套活字印刷的字模,經過煉泥、濾泥、蒸煮到最後放置窯洞燒煉好,再雕刻出字模來。


    少說要三個月的時間。


    許多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成立報社,忽悠梁國趕時間。


    而他之所以知道棗木能當雕版,靈感來源於史料裏記載的,插秧種稻利器——秧馬!


    這種泡在水田裏,提高拔秧插秧的農具,可以利用棗木來製做,用棗木來雕版,一定沒問題。


    提起秧馬來,程彧不免一陣期待:大周旱地多,梁國水田多。


    他心想著:“等到兼並了梁國,就可以繼續開荒種水稻,絕不能接收一個爛攤子過來,拖大周百姓們的後腿!”


    收回發散的思緒,程彧示意陛下接著記錄。


    “反正這些小故事也不需要每天寫一期,主要靠故事的質量不靠數量,配合著運輸的路程,正好每隔半個月雕一版投放出去。”


    “半個月一版,要編撰許多個故事,訂成小冊子?”


    蕭九齡筆尖微頓。


    她總覺得這樣像書籍一樣的擴散方式,未免太過正式。


    大周和梁國讀過書的人,或許會看一看,但那些在他們計劃之中,最後要拿懸賞,推翻梁國皇室的底層百姓,應該不會怎麽感興趣。


    “看來陛下對報紙的理解,越來越深刻了。”


    程彧肯定了她提出來的問題。


    “製成小冊子的這種方式,確實不太利於在民間傳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毒士:活閻王駕到!百官通通閃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海上浮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海上浮森並收藏毒士:活閻王駕到!百官通通閃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