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年的這個冬天注定了不會平靜。
曹操、孫堅幾乎同時出兵淮南,讓袁術頗有些焦頭爛額。
更要命的是,荊州軍雖然撤回了江東,但袁術也能看得出來,周堅這是要等他和曹阿瞞及孫堅打個兩敗俱傷後,再坐收漁利。
因此,雖然調集了數萬大軍迎擊曹操、孫堅大軍,但袁術對周堅卻始終不放心,依舊在皖城和曆陽布置了數萬大軍,隨時防備荊州軍渡江北上。
到了十一月末,一股從北方刮來的寒流席卷了荊揚大地。
霜寒驟將,天冷的都快到了哈氣成冰的地步。
袁術的十餘萬大軍本來就缺衣少甲,遇到這樣惡劣的天氣,一夜醒來,每天都有士兵被活活凍斃,不說普通士兵,就是中下層軍官的怨氣也快到了爆發的極限。
曹操和孫堅的情況雖然稍好一點,但也出現了凍死士兵的情況。
相比而言,荊州軍的將士們卻要幸運的多,至少還沒有凍死人的情況出現。
到了十二月。
在一場大雪來臨之際,曹操和孫堅終於因為天冷不利征戰,引軍退去。
這樣的結果,對於曹操和孫堅來說,或許是最好的結局。
袁術也同樣鬆了口氣,壓在心頭的陰雲盡散,整天與嬪妃在後宮夜夜笙歌,過著醉生夢死的糜爛生活,日子一長,就越發的無心理會朝政了。
然而此時的揚州大地,卻已經是哀鴻遍地。
江東四郡還好點,周堅攻下江東四郡後,並未給百姓再施加負擔,而且在入冬前還從荊州和西川調來了一筆糧草物資,盡力救助無糧過冬的百姓。
然而位於江北的廬江和淮南二郡,卻幾乎到了白骨遍野的程度。
袁術在醉生夢死的時候,卻根本不知道治下的百姓已經到了水深火熱地程度。
麾下的十餘萬大軍日耗軍資糧抹巨萬,江東四郡又被周堅攻下,隻剩下江北的廬江和淮南二郡,實在無力供養袁術地十餘萬大軍。
淮南和廬江二郡並來就不是什麽人口大郡,兩郡的人口加起來,尚不及豫章一郡。
再加上袁術下揚州後,一直橫征暴斂,不修仁政,多有百姓逃難或死於饑荒,人口就更是銳減,如今以二郡之力供養十餘萬大軍,已經到了與民爭食的地步。
盡管如此,也依舊無法提供十餘萬大軍足夠過冬的糧草。
許多吃不飽肚子的士兵忍無可忍,在統兵將領的默許下,悍然向百姓揮起了屠刀,甚至有數百人的隊伍幹脆直接脫離官軍,上山落草為寇去了。
至於無糧過冬的百姓,淒慘的簡直不敢想象。
每天都有大量的百姓死於饑荒或者寒冷的風雪夜,幾乎隨處可見冰冷地屍體。
更多的百姓不堪忍受,在絕望中頂風冒雪踏上了遷徒這條死亡之路,在官道上留下了一具具冰冷地屍體,有男人,也有女人,更多的則是老人和孩子。
石城。
帳篷內爐火燒的正旺,陶罐內的虎骨參湯正在沸騰,冒著熱氣。
戲昌穿著厚厚地襲襖,渾身裹的跟狗熊一樣,可依舊覺的寒意浸骨,恨不得將火爐子抱在懷裏,哈著氣道:“主公,最近從淮南、廬江二郡逃難來的流民越來越多,我軍已經在豫章和丹揚二郡安置了近五萬逃難百姓,軍糧消耗甚巨,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啊!”
周瑜畢竟年輕,身子骨還可以,隻披了件衣皮襖,坐在周堅一側,用火棍撥了下爐子裏的炭火,說道:“更關鍵的是,還有越來越多的難民逃來江東。而且江北還有大量的百姓無法渡江,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百姓或被凍死,或被餓死。”
蒯越緊了緊衣襟,使勁往前湊了湊,盡量靠近火爐,心有所感地道:“天下興亡,百姓何罪。袁氏累世名門,袁術素有賢名,卻如此苛難百姓,真是……”
說到這裏搖了搖頭,沒有再說下去。
周堅歎了口氣,道:“什麽天下興亡,匹夫有則,全都是屁話。天下興亡,那是統治者的事情,跟窮苦關姓有什麽關係?說來說去,都是文人的一張嘴。對於這千千萬萬的窮苦百姓來說,能吃飽肚子,有個安定的生活就滿足了,至於誰當皇帝,與百姓又有何幹。先賢都說過,君無道則臣鳴鼓而攻,既然統治者不給百姓活路,又有什麽資格要求百姓盡忠。可笑百姓都快競子而食了,一些酸文腐儒卻還談什麽君臣大義,簡直就是狗屁。”
戲昌、周瑜、蒯越等都默然,這話有些大逆不道,他們可不敢隨便亂發表意見。
幸好在這座帳篷裏的都是心腹,不然周堅這話要是傳了出去,必然會引起軒然大波。
周堅頓了頓,隨即又道:“民為國之本,百姓不能不夠。隻要有了人口,哪怕暫時遇到些困難,也算不了什麽。異度,讓子柔盡快將應急賑災的糧草拿出一部分來,再命各地官府搭建足夠的棚屋,盡可能地安置逃難的百姓。”
蒯越點點頭,荊州存糧足夠,安置個十幾萬流民還是不成問題的。
周瑜道:“江北尚有大量百姓無法渡江,不如出動水軍,令水軍騰出一些戰船,護送江北百姓渡江。不然這些百姓怕是熬不過這個冬天。”
周堅‘嗯’了聲,道:“就由公瑾去辦,但需防袁術軍趁機混進江東。”
周瑜欣然道:“兄長放心,小弟理會得。”
次日。
駐紮在柴桑大寨的荊州水軍全部出動,又臨時征調大量船隻,順江而下,江聚集在江北無法渡江的逃難百姓全部接上戰船,分批運到豫章、丹揚二郡,就地安置。
同時,周堅又下令從荊州緊急調來十萬石糧草,命各地官府搭建棚屋,將逃來江東的百姓全部安置在豫章、丹揚二郡,讓一些地方官員忙的焦頭爛額,暗自罵娘。
消息傳出後,逃往江東的百姓更是越來越多。
原本淮南的百姓有不少舉家逃往徐州、豫州、江夏等地。
周堅在江東調運糧草安置流民,並派出水軍戰船護送逃難百姓渡江的消息傳開後,逃難的百姓縣有大半都逃向了江東,這其中又有不少人在路上或凍死,或餓死。
等到建安三年開春,周堅已經在豫章、丹揚二郡安置了近二十萬逃難百姓。
而在這個冬天過去後,廬江、淮南二郡則越發的蕭條了。
至於袁術麾下的十餘萬大軍,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叛亂,大量士兵吃不飽肚子,或與百姓搶糧,或者幹脆殺官造反,在底層軍官的帶領下,上山落草。
三月。
曹操、孫堅迫於壓力,再次起兵南下,攻打袁術。
袁術大軍兵無戰心,幾乎被什麽像樣的抵抗,就被曹操和孫堅摧枯拉朽,一路打到了壽春城下,數萬大軍大半被俘,隻有小部分逃到山林,當山大王去了。
就在曹操和孫堅兵圍壽春時,退守江東地荊州軍也再次露出了鋒利的獠牙。
四月中。
十萬荊州大軍兵分兩路,再次渡江北上,東路大軍由周堅親自率領,趁曆陽的袁術軍出城劫糧時,譴一支精銳趁機混進城內,裏應外合一舉攻破曆陽。
袁術的三萬大軍一戰而滅,大半被俘,剩下的也不敢回壽春,全部逃進了山林。
與此同時,周瑜親率三萬西路大軍攻下尋陽後,克日揮師北上。正好曹操、孫堅數萬大軍兵圍壽春,袁術帶著一眾嬪妃逃出壽春,徑奔合肥而來。
皖城守將陳蘭接到消息後,自知大勢已去,舉眾獻城。
周瑜兵不血刃進駐皖城,隨即揮師北上,再次攻占了廬江郡治舒縣。
袁術用來拱衛皇城的禁衛軍本來有兩萬人,然而樹倒猢猻散,在袁術帶著眾嬪妃家眷逃往合肥的過程中,不斷地有將領趁卷走無數金銀錢財,率部而逃。
袁術逃到合肥後,兩萬禁衛軍已經隻剩下了幾千人。
壽春即下,曹操和孫堅都很有默契的沒有進駐壽春,而是率軍南下一路追擊,將袁術堵在了合肥城中,準備先將袁術徹底解決掉,再與周堅一戰決勝負。
無論曹操還是孫堅,都不是知識之人。
兩人心裏明白,在沒有擊退荊州軍之前,貿然舉兵相攻,隻會讓周堅坐收了漁利。
因此早在出兵之前,兩人就很有默契地結成了暫時的盟友,且極力約束部下,盡量避免兩軍將士因爭功爭物爭地發生衝突,引發內部矛盾。
然而就在曹操和孫堅將袁術圍困在合肥城內時,荊州軍也不差先後地到了。
周堅、周瑜兩路大軍也在最短地時間內殺到了合肥,時機把握地可謂剛剛好。
曹操、孫堅還沒來得及攻下合肥,就不得不麵對十萬荊州大軍地威脅。
周堅引軍出擊,與曹操、孫堅激戰數場,各有勝負。
曹操、孫堅麾下都有一批能人輔佐,而且加起來有八萬大軍,兵力相差不大,想要一戰而破,不付出絕大的代價幾乎沒有可能。
雙方各自引軍退還十裏下寨,一南一北將合肥夾在了中間,進入僵持階段。rs
曹操、孫堅幾乎同時出兵淮南,讓袁術頗有些焦頭爛額。
更要命的是,荊州軍雖然撤回了江東,但袁術也能看得出來,周堅這是要等他和曹阿瞞及孫堅打個兩敗俱傷後,再坐收漁利。
因此,雖然調集了數萬大軍迎擊曹操、孫堅大軍,但袁術對周堅卻始終不放心,依舊在皖城和曆陽布置了數萬大軍,隨時防備荊州軍渡江北上。
到了十一月末,一股從北方刮來的寒流席卷了荊揚大地。
霜寒驟將,天冷的都快到了哈氣成冰的地步。
袁術的十餘萬大軍本來就缺衣少甲,遇到這樣惡劣的天氣,一夜醒來,每天都有士兵被活活凍斃,不說普通士兵,就是中下層軍官的怨氣也快到了爆發的極限。
曹操和孫堅的情況雖然稍好一點,但也出現了凍死士兵的情況。
相比而言,荊州軍的將士們卻要幸運的多,至少還沒有凍死人的情況出現。
到了十二月。
在一場大雪來臨之際,曹操和孫堅終於因為天冷不利征戰,引軍退去。
這樣的結果,對於曹操和孫堅來說,或許是最好的結局。
袁術也同樣鬆了口氣,壓在心頭的陰雲盡散,整天與嬪妃在後宮夜夜笙歌,過著醉生夢死的糜爛生活,日子一長,就越發的無心理會朝政了。
然而此時的揚州大地,卻已經是哀鴻遍地。
江東四郡還好點,周堅攻下江東四郡後,並未給百姓再施加負擔,而且在入冬前還從荊州和西川調來了一筆糧草物資,盡力救助無糧過冬的百姓。
然而位於江北的廬江和淮南二郡,卻幾乎到了白骨遍野的程度。
袁術在醉生夢死的時候,卻根本不知道治下的百姓已經到了水深火熱地程度。
麾下的十餘萬大軍日耗軍資糧抹巨萬,江東四郡又被周堅攻下,隻剩下江北的廬江和淮南二郡,實在無力供養袁術地十餘萬大軍。
淮南和廬江二郡並來就不是什麽人口大郡,兩郡的人口加起來,尚不及豫章一郡。
再加上袁術下揚州後,一直橫征暴斂,不修仁政,多有百姓逃難或死於饑荒,人口就更是銳減,如今以二郡之力供養十餘萬大軍,已經到了與民爭食的地步。
盡管如此,也依舊無法提供十餘萬大軍足夠過冬的糧草。
許多吃不飽肚子的士兵忍無可忍,在統兵將領的默許下,悍然向百姓揮起了屠刀,甚至有數百人的隊伍幹脆直接脫離官軍,上山落草為寇去了。
至於無糧過冬的百姓,淒慘的簡直不敢想象。
每天都有大量的百姓死於饑荒或者寒冷的風雪夜,幾乎隨處可見冰冷地屍體。
更多的百姓不堪忍受,在絕望中頂風冒雪踏上了遷徒這條死亡之路,在官道上留下了一具具冰冷地屍體,有男人,也有女人,更多的則是老人和孩子。
石城。
帳篷內爐火燒的正旺,陶罐內的虎骨參湯正在沸騰,冒著熱氣。
戲昌穿著厚厚地襲襖,渾身裹的跟狗熊一樣,可依舊覺的寒意浸骨,恨不得將火爐子抱在懷裏,哈著氣道:“主公,最近從淮南、廬江二郡逃難來的流民越來越多,我軍已經在豫章和丹揚二郡安置了近五萬逃難百姓,軍糧消耗甚巨,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啊!”
周瑜畢竟年輕,身子骨還可以,隻披了件衣皮襖,坐在周堅一側,用火棍撥了下爐子裏的炭火,說道:“更關鍵的是,還有越來越多的難民逃來江東。而且江北還有大量的百姓無法渡江,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百姓或被凍死,或被餓死。”
蒯越緊了緊衣襟,使勁往前湊了湊,盡量靠近火爐,心有所感地道:“天下興亡,百姓何罪。袁氏累世名門,袁術素有賢名,卻如此苛難百姓,真是……”
說到這裏搖了搖頭,沒有再說下去。
周堅歎了口氣,道:“什麽天下興亡,匹夫有則,全都是屁話。天下興亡,那是統治者的事情,跟窮苦關姓有什麽關係?說來說去,都是文人的一張嘴。對於這千千萬萬的窮苦百姓來說,能吃飽肚子,有個安定的生活就滿足了,至於誰當皇帝,與百姓又有何幹。先賢都說過,君無道則臣鳴鼓而攻,既然統治者不給百姓活路,又有什麽資格要求百姓盡忠。可笑百姓都快競子而食了,一些酸文腐儒卻還談什麽君臣大義,簡直就是狗屁。”
戲昌、周瑜、蒯越等都默然,這話有些大逆不道,他們可不敢隨便亂發表意見。
幸好在這座帳篷裏的都是心腹,不然周堅這話要是傳了出去,必然會引起軒然大波。
周堅頓了頓,隨即又道:“民為國之本,百姓不能不夠。隻要有了人口,哪怕暫時遇到些困難,也算不了什麽。異度,讓子柔盡快將應急賑災的糧草拿出一部分來,再命各地官府搭建足夠的棚屋,盡可能地安置逃難的百姓。”
蒯越點點頭,荊州存糧足夠,安置個十幾萬流民還是不成問題的。
周瑜道:“江北尚有大量百姓無法渡江,不如出動水軍,令水軍騰出一些戰船,護送江北百姓渡江。不然這些百姓怕是熬不過這個冬天。”
周堅‘嗯’了聲,道:“就由公瑾去辦,但需防袁術軍趁機混進江東。”
周瑜欣然道:“兄長放心,小弟理會得。”
次日。
駐紮在柴桑大寨的荊州水軍全部出動,又臨時征調大量船隻,順江而下,江聚集在江北無法渡江的逃難百姓全部接上戰船,分批運到豫章、丹揚二郡,就地安置。
同時,周堅又下令從荊州緊急調來十萬石糧草,命各地官府搭建棚屋,將逃來江東的百姓全部安置在豫章、丹揚二郡,讓一些地方官員忙的焦頭爛額,暗自罵娘。
消息傳出後,逃往江東的百姓更是越來越多。
原本淮南的百姓有不少舉家逃往徐州、豫州、江夏等地。
周堅在江東調運糧草安置流民,並派出水軍戰船護送逃難百姓渡江的消息傳開後,逃難的百姓縣有大半都逃向了江東,這其中又有不少人在路上或凍死,或餓死。
等到建安三年開春,周堅已經在豫章、丹揚二郡安置了近二十萬逃難百姓。
而在這個冬天過去後,廬江、淮南二郡則越發的蕭條了。
至於袁術麾下的十餘萬大軍,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叛亂,大量士兵吃不飽肚子,或與百姓搶糧,或者幹脆殺官造反,在底層軍官的帶領下,上山落草。
三月。
曹操、孫堅迫於壓力,再次起兵南下,攻打袁術。
袁術大軍兵無戰心,幾乎被什麽像樣的抵抗,就被曹操和孫堅摧枯拉朽,一路打到了壽春城下,數萬大軍大半被俘,隻有小部分逃到山林,當山大王去了。
就在曹操和孫堅兵圍壽春時,退守江東地荊州軍也再次露出了鋒利的獠牙。
四月中。
十萬荊州大軍兵分兩路,再次渡江北上,東路大軍由周堅親自率領,趁曆陽的袁術軍出城劫糧時,譴一支精銳趁機混進城內,裏應外合一舉攻破曆陽。
袁術的三萬大軍一戰而滅,大半被俘,剩下的也不敢回壽春,全部逃進了山林。
與此同時,周瑜親率三萬西路大軍攻下尋陽後,克日揮師北上。正好曹操、孫堅數萬大軍兵圍壽春,袁術帶著一眾嬪妃逃出壽春,徑奔合肥而來。
皖城守將陳蘭接到消息後,自知大勢已去,舉眾獻城。
周瑜兵不血刃進駐皖城,隨即揮師北上,再次攻占了廬江郡治舒縣。
袁術用來拱衛皇城的禁衛軍本來有兩萬人,然而樹倒猢猻散,在袁術帶著眾嬪妃家眷逃往合肥的過程中,不斷地有將領趁卷走無數金銀錢財,率部而逃。
袁術逃到合肥後,兩萬禁衛軍已經隻剩下了幾千人。
壽春即下,曹操和孫堅都很有默契的沒有進駐壽春,而是率軍南下一路追擊,將袁術堵在了合肥城中,準備先將袁術徹底解決掉,再與周堅一戰決勝負。
無論曹操還是孫堅,都不是知識之人。
兩人心裏明白,在沒有擊退荊州軍之前,貿然舉兵相攻,隻會讓周堅坐收了漁利。
因此早在出兵之前,兩人就很有默契地結成了暫時的盟友,且極力約束部下,盡量避免兩軍將士因爭功爭物爭地發生衝突,引發內部矛盾。
然而就在曹操和孫堅將袁術圍困在合肥城內時,荊州軍也不差先後地到了。
周堅、周瑜兩路大軍也在最短地時間內殺到了合肥,時機把握地可謂剛剛好。
曹操、孫堅還沒來得及攻下合肥,就不得不麵對十萬荊州大軍地威脅。
周堅引軍出擊,與曹操、孫堅激戰數場,各有勝負。
曹操、孫堅麾下都有一批能人輔佐,而且加起來有八萬大軍,兵力相差不大,想要一戰而破,不付出絕大的代價幾乎沒有可能。
雙方各自引軍退還十裏下寨,一南一北將合肥夾在了中間,進入僵持階段。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