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她滿是擔憂,朱聿恒心下湧起深深歉疚,握著她的手道:“孩兒這不是平平安安回來了嗎?以後,定不會讓母妃再擔心了。”
太子妃緊握著他的手,喉口哽咽,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她拉起他匆匆往內院走去,將一幹侍女都屏退到了院外。
朱聿恒跟著她走到內室,看見一幅經卷正攤在案上,明黃龍紋絲絹上朱砂小楷鮮明宛然,抄的是一篇《阿彌陀經》。
“聿兒,這是娘這段時間為你祈福而抄的經,請了大師開光,你帶在身上,有無上願力,祐你平安。”太子妃將薄透經卷折成小小一團,放入金線彩繡荷包,鄭重交到他手上。
朱聿恒應了,接過來時,看見她手上滿是傷口,立即抓住母親的手仔細一看,幾個指尖上全是破了又割開的口子。
他頓時明白過來:“母妃是用自己的血調朱砂抄經,替孩兒祈福?”
太子妃別開頭,不肯讓他看到自己眼中的熱淚:“聿兒,你一定要好好的,千萬……千萬不能出事啊!”
朱聿恒捏緊了手中荷包,低聲問:“聖上已經將……告知父王母妃了?”
太子妃含淚點頭,終於再也忍不住,抱住兒子,無聲地靠在他肩上,眼淚滾滾而下。
朱聿恒輕拍著母親的後背,竭力遏製自己的氣息,讓它平緩下來:“放心吧,娘,孩兒……定會努力活下去!”
太子妃氣息急促,無聲地哭泣了一陣子,才慢慢伸手搭住朱聿恒的手臂,道:“聿兒,你說到,可要做到啊!”
朱聿恒重重點頭:“孩兒從小到大,何時辜負過您與父王的期望?”
太子妃聞言,不由悲從中來。這二十年來從未讓她失望過的兒子,如今卻要讓她肝腸寸斷。
以顫抖的手解開兒子的衣服,一看到上麵那幾條縱橫可怖的淤血毒脈,她難掩悲聲:“你……這麽大的事情,你居然瞞著我們,聿兒,你可真是……”
朱聿恒按住她的手,不讓她再看下去,免得徒增傷心。
“孩兒也是怕惹父王母妃擔心,再者,此事定會影響東宮未來局勢,屆時父王必會陷入是否稟報聖上的兩難境地。因此孩兒才自己一個人暗地調查,就連聖上,也未曾告知過。”他將衣襟掩好,低聲道,“孩兒這便要往西北去了。這一路我與阿南追尋線索漸有頭緒,母親不必太過擔憂。”
“阿南……”太子妃念叨著她的名字,因為阿南臂環上那顆明珠,也因為危急時刻阿南挺身而出,令她對這個有過一麵之緣的女海客印象十分深刻,“你誰都沒告訴,隻告訴了她?”
“其實,孩兒一開始以為她是此事幕後主謀,因此一路接近她。但如今她幫了孩兒很多,這次我們流落海上,若不是她,孩兒也無法安然無恙地回來。”
太子妃默然頷首,道:“好,那你可得好好籠絡她。畢竟你身上這……這怪病如此凶險可怖,能有助力,那是求之不得。”
朱聿恒抿唇沉默片刻,想對母親解釋一下,他與阿南之間的糾葛與牽絆。但,想到他們叵測的前程與阿南未定的心意,最終他將一切都咽回了口中,隻低低道:“孩兒知道。”
太子妃秉性剛強,與他商議好之後,便去洗了臉,將所有淚痕都抹除,以免在人前表露任何行跡。
朱聿恒便想先行告退,但太子妃伸手挽住了他,道:“再等等。你父王今日去劉孺人家了,這時候,也該回來了。”
劉孺人。朱聿恒不明白父親為何去找自己的乳娘:“劉孺人不是早年過世了嗎,父王過去所為何事?”
“這些時日,我們夙夜難寐,一再思量你為何會出這般詭異的怪病。”太子妃手中緊握銀梳,幾乎將其彎折,“接到你飛鴿傳書後,我們立即著手調查你當時身邊的人,而就在昨日,我們查明劉孺人兄長在多年前曾酒後對人誇口,說借著妹子,曾發過一筆小財。因此今日你父王便親自帶人徹查此事去了,畢竟,你自小由她看護,萬一能從中有什麽發現呢?”
朱聿恒知道父母是為了自己而病急亂投醫,心中正不知是何滋味,聽得外麵傳來聲響,太子殿下回宮了。
太子身軀肥胖,如今頗顯疲憊,但抬頭看見朱聿恒在殿內,立即將所有人揮退,快步進了內殿,一把攥住兒子的手。
望著父親強打精神的模樣,朱聿恒心口湧起難言酸澀:“孩兒不孝,勞父王為我操心了。”
“你我父子之間,何必說這些!”太子打斷他的話,拉著他坐下,緊握著他的手不放,“你娘和你說過了吧?這兩日,我與你娘將所有你年幼時接觸的人都梳篦了一遍,果然,剛剛我在劉孺人兄長的住處尋出了你當年的衣服,發現了上麵有血跡,你看!”
說到此處,他因為激憤而喘息不已,將手邊一個錦袱遞給朱聿恒。
朱聿恒打開包袱一看,裏麵是一件幼童的小衣服,柔軟的絲質已經泛黃。拎起來迎著日光看去,淺淺的幾點褐色血珠,凍結在衣服的不同位置。
過了多年,血珠早已經暗褐黯淡,卻如鮮血一樣觸目驚心。
按照幼兒的身形,朱聿恒在心裏估算了一下,那些血珠正在奇經八脈之上。
看來,這便是他當初被玉刺紮入之處滲出的血跡。
見父親因為疲憊激動而喘息劇烈,朱聿恒擔心他引發心疾,忙幫他撫著胸口,將他攙扶到榻上躺下,道:“父王先好好休息吧,一應案件過往,孩兒自會料理。”
太子靠在榻上,緊握住他的手,望著他的目光中,既有擔憂,更有悔恨:“聿兒……是爹沒有照顧好你,爹心裏……心裏實在是難受,對不住你啊!”
太子妃聽著他顫抖模糊的聲音,眼淚又落了下來,背轉過身捂住自己的臉,拚命壓抑自己的哭泣聲,隻有肩膀微微顫動。
朱聿恒自小聰穎卓絕,又責任感極重,任何事情都勉力做到最好,從未讓父母為自己操過心。如今見他們為自己傷心欲絕,他不覺也是眼圈熱燙。
咬一咬牙,他強自站起身,道:“山河社稷圖雖然可怖,但阿南與我一路行來,已有線索和應對方法,父王母妃不必為我太過擔心了。孩兒這便去處置劉化,看是否能從他身上審出些什麽。”
太子拉住他的手,麵現猶豫之色:“聿兒,劉化已經死了。”
朱聿恒愕然回頭,聽得他又悔恨道:“是爹太心急了,在他家便迫不及待關門盤問,雖問到了一些事情,但因我太過震怒嚇到了他,他出門時驚恐反抗,撞在侍衛的刀上……當即便斷氣了!”
事已至此,朱聿恒也隻能道:“孩兒先去看看他留下的東西,看是否有什麽線索。”
“我這邊有他留下的口供,但他應該還有寧死不肯招供的內容。聿兒,你專心與阿南破解陣法,那些幕後的黑手,便交由爹娘來處置吧。”太子抬起手掌,緊緊按在他的肩膀上,鄭重交托重任,“隻是,無論前途如何,你務必要保重自身,決不可辜負了我們與聖上的期望!”
告別父母走出東宮,朱聿恒帶韋杭之一幹人等前去劉化家中,並召南京刑部的帶文書、仵作前往。
“順便,也讓戶部的人來一趟。”
傳信的人應下了,匆匆打馬而去。
六部離劉化家宅比東宮要近,朱聿恒到達劉化家中時,他們已經在門口等候。
朱聿恒翻身下馬,一麵往狹窄巷子裏麵走,一麵示意南京戶部的來人近前,對他們快速吩咐了一番,讓徹查二十年前發生過水華的海域,再尋找當時當地下落不明的年輕夫妻。
若有失蹤不回的,拿阿南的圖形去對照長相模樣,看是否能尋覓得線索。
戶部的人自然聽命應承,又問:“殿下所說的海域,可是南直隸所有沿海村落?”
朱聿恒稍加考慮,道:“不止。本王待會兒給你寫個手書方便辦事,我朝一應沿海地區都要搜索一遍,以稱呼女兒為‘阿囡’或者‘囡囡’的地域優先,從速從快。”
戶部的人持手書離去後,南京刑部侍郎秦子實帶著仵作過來,隨朱聿恒進了巷子。
過了十三四戶人家,便看到士卒把守的一個門戶,倒也有個磚砌門庭,隻是台階上灑了斑斑血跡,圍聚了一堆蒼蠅。
朱聿恒略一駐足,刑部的老仵作稟告道:“這是本宅主人劉化喪命之處,老朽之前便來驗過。他被擒之後妄圖掙紮,撞在士兵們手中的刀劍之上。殿下看這血液呈噴射而出狀,從下至上濺於磚牆,確屬死於利器暴斃無疑。”
朱聿恒接過他上呈來的案卷,翻看上麵的記載,現場痕跡及目擊者證詞,確與他父親所說的一樣。
看來,劉化寧死也要保護著什麽,不肯讓人探知。
朱聿恒將卷宗交還給老仵作,又拿出父親給他的卷宗,對照著看了一遍,將基本脈絡理了出來。
二十年前靖難之役,聖上南下清君側,順天被圍,父王母妃親上城牆押陣,太孫便交由乳母劉氏在府內看護。
戰事最為吃緊之時,有人重金買通劉化,讓他在某時某刻找事由引開劉氏。劉化雖不知對方企圖,但見財起意,便遵照對方所言去尋找劉氏。
劉氏被他騙出後,見他隻是閑扯,中途驚覺匆匆趕回,結果發現太孫在室內啼哭,身上出現了幾處血痕。
她怕兄長受責,又擔心自己受責難,因此見太孫事後貌似無恙,便至死也不敢提及此事。
而劉化偷偷藏起了帶血的衣物,還想有機會或可憑這再弄點錢。直至此次搜尋被抄出,他才供出當時有人買通他做事。
至於當時那人究竟是誰,他並不知曉,隻注意到對方個子枯瘦,胡須濃密。不過劉化是個做事精細的人,因此對方給他錢的荷包還一直留著。
那荷包已被刑部送來,此時呈到朱聿恒麵前。
二十年前發黃的一個粗布荷包,如今已脆幹發黃,但因為長期收在暗處不用,收口與繩子都還完好如新。
外麵看來,一切並無異樣。
朱聿恒將其解開,看向空空如也的袋內,卻發現裏麵似有一兩根顏色不一樣的線頭。
他略一思忖,將袋子輕輕翻了過來,盡量不觸動那兩根線頭。
這是幾根被剪斷後殘留的細微絲線,顯然在荷包上原本繡著什麽東西,但在給劉化的時候,對方怕泄露了自己的身份,因此將上麵所繡的東西草草拆掉了,但因為是從外麵扯掉的,因此外麵雖然已經無異,裏麵卻殘留了幾絲斷線頭,未曾清除完畢。
而劉化在拿出了裏麵的銀錢後,便將荷包壓在了箱底,裏麵的殘痕便一直留了下來。
朱聿恒將它舉在麵前,仔細看了看那些斷痕的模樣。
線頭扯得挺幹淨,那一兩根斷線無法拚湊出具體形狀,他隻能憑著壓痕,仔細辨認。
一個草頭,橫平豎直。民間俗例,荷包上常會繡自己的姓氏以防盜竊,看來這人也是如此。
下方左邊是兩豎,右邊則筆畫較多,憑借年深日久的針腳痕跡,實在難以看清。
他將袋子慢慢翻轉還原,思索著草頭下麵左邊兩豎的字,應該是藍,還是蓧,抑或是苮、茈……
猛然間,他望著被翻過來的荷包,想到內外的字是左右翻轉的,所以,草頭之下,那兩豎應該是在右邊。
所以,這個字可能是莉、可能是荊、可能是萷,更有可能,是薊——
薊承明的薊。
處心積慮的這一場局,果然,在二十年前便已經設下了。
遠在聖上下令營建紫禁城之前,薊承明便已經下了手。
是,他確實是最有可能的人。他見過傅靈焰留下的山河社稷圖;他趁著營建順天宮城之時設下了死陣;他在雷電之日引發山河社稷圖第一條血脈,使得一甲子前的死陣開啟……
朱聿恒緊緊抓著手中這個陳舊的荷包,長久以來追尋的幕後凶手,竟在這一刻有了突破進展,令他心口激蕩,長久無法平息。
許久,他霍然起身,將所有繁雜糾結的思慮都拋到腦後,隻憑著本能抓緊了自己唯一迫切的念頭——
去找阿南。
……第136章 孤雁歸期(3)
阿南正在大報恩寺琉璃塔下,抬頭仰望麵前輝煌的建築。
大報恩寺於十年前開始興建,是當今聖上為太.祖及孝慈皇後所建。如今十年過去,殿宇尚未建完,唯有寺內琉璃塔初初落成。
這座天下第一塔,通體全用琉璃磚砌成。三層塔基以大塊的天藍色琉璃圍成十二邊形,一層高出一層,令琉璃塔如矗立在湛藍九天之上。
二十丈高的塔身,從鬥拱飛簷到欄杆窗欞,每一個部件都似擁有火光跳躍的生命,塔身的五彩顏色隨著天光雲影而流轉飄忽,比雲間仙樂還要迷離。
最高的塔頂,是四千兩黃金所鑄的金珠,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照亮這六朝金粉之地。
饒是見過大世麵的阿南,此時也被這座通體剔透琉璃塔震懾,凝神靜氣深深敬拜後,才轉入旁邊的琉璃匠所。
十月天氣,匠所卻是熱氣撲麵。匠人們在熊熊火爐邊將水晶砂燒融,澆於各不相同的構件模具之中,使各色琉璃附著於磚瓦之上,藍黃綠紫,絢麗奪目。
她問爐邊老工頭:“阿叔,請問你們燒製一件琉璃出爐,大概要多久?”
工頭見她是官府的人畢恭畢敬送進來的,忙答道:“按流程下來,最快得十五日。”
“半個月啊……怕是等不了。”阿南皺一皺眉,問,“有什麽盡快燒製的方法嗎?”
“姑娘要是急用,那就把他們摔打好的坩子土先拿來用,上三作直接上手,穩作製模、裝燒出窯、施釉燒彩,最快七天。”
阿南皺眉問:“還能更快嗎?”
“沒有了。窯裏動火、起熱、控溫,咱們就是按這個節奏來的,太急了裏麵冷熱控製不住,東西不是燒不出來,就是會燒毀。”工頭說到這兒,又補了一句,“當然了,就算控好了,也不一定就能燒出好東西來,好琉璃也是靠運氣的……”
“就是說,你們要用七天時間摸索著將火勢慢慢上升,穩定在需要的程度?”阿南一揚眉,問,“那如果我能找到辦法,讓窯裏的火候很快到達需要的程度,是不是就能及早燒出來了?”
工頭撓頭:“這麽大本事的人,我們這邊可沒有。”
太子妃緊握著他的手,喉口哽咽,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她拉起他匆匆往內院走去,將一幹侍女都屏退到了院外。
朱聿恒跟著她走到內室,看見一幅經卷正攤在案上,明黃龍紋絲絹上朱砂小楷鮮明宛然,抄的是一篇《阿彌陀經》。
“聿兒,這是娘這段時間為你祈福而抄的經,請了大師開光,你帶在身上,有無上願力,祐你平安。”太子妃將薄透經卷折成小小一團,放入金線彩繡荷包,鄭重交到他手上。
朱聿恒應了,接過來時,看見她手上滿是傷口,立即抓住母親的手仔細一看,幾個指尖上全是破了又割開的口子。
他頓時明白過來:“母妃是用自己的血調朱砂抄經,替孩兒祈福?”
太子妃別開頭,不肯讓他看到自己眼中的熱淚:“聿兒,你一定要好好的,千萬……千萬不能出事啊!”
朱聿恒捏緊了手中荷包,低聲問:“聖上已經將……告知父王母妃了?”
太子妃含淚點頭,終於再也忍不住,抱住兒子,無聲地靠在他肩上,眼淚滾滾而下。
朱聿恒輕拍著母親的後背,竭力遏製自己的氣息,讓它平緩下來:“放心吧,娘,孩兒……定會努力活下去!”
太子妃氣息急促,無聲地哭泣了一陣子,才慢慢伸手搭住朱聿恒的手臂,道:“聿兒,你說到,可要做到啊!”
朱聿恒重重點頭:“孩兒從小到大,何時辜負過您與父王的期望?”
太子妃聞言,不由悲從中來。這二十年來從未讓她失望過的兒子,如今卻要讓她肝腸寸斷。
以顫抖的手解開兒子的衣服,一看到上麵那幾條縱橫可怖的淤血毒脈,她難掩悲聲:“你……這麽大的事情,你居然瞞著我們,聿兒,你可真是……”
朱聿恒按住她的手,不讓她再看下去,免得徒增傷心。
“孩兒也是怕惹父王母妃擔心,再者,此事定會影響東宮未來局勢,屆時父王必會陷入是否稟報聖上的兩難境地。因此孩兒才自己一個人暗地調查,就連聖上,也未曾告知過。”他將衣襟掩好,低聲道,“孩兒這便要往西北去了。這一路我與阿南追尋線索漸有頭緒,母親不必太過擔憂。”
“阿南……”太子妃念叨著她的名字,因為阿南臂環上那顆明珠,也因為危急時刻阿南挺身而出,令她對這個有過一麵之緣的女海客印象十分深刻,“你誰都沒告訴,隻告訴了她?”
“其實,孩兒一開始以為她是此事幕後主謀,因此一路接近她。但如今她幫了孩兒很多,這次我們流落海上,若不是她,孩兒也無法安然無恙地回來。”
太子妃默然頷首,道:“好,那你可得好好籠絡她。畢竟你身上這……這怪病如此凶險可怖,能有助力,那是求之不得。”
朱聿恒抿唇沉默片刻,想對母親解釋一下,他與阿南之間的糾葛與牽絆。但,想到他們叵測的前程與阿南未定的心意,最終他將一切都咽回了口中,隻低低道:“孩兒知道。”
太子妃秉性剛強,與他商議好之後,便去洗了臉,將所有淚痕都抹除,以免在人前表露任何行跡。
朱聿恒便想先行告退,但太子妃伸手挽住了他,道:“再等等。你父王今日去劉孺人家了,這時候,也該回來了。”
劉孺人。朱聿恒不明白父親為何去找自己的乳娘:“劉孺人不是早年過世了嗎,父王過去所為何事?”
“這些時日,我們夙夜難寐,一再思量你為何會出這般詭異的怪病。”太子妃手中緊握銀梳,幾乎將其彎折,“接到你飛鴿傳書後,我們立即著手調查你當時身邊的人,而就在昨日,我們查明劉孺人兄長在多年前曾酒後對人誇口,說借著妹子,曾發過一筆小財。因此今日你父王便親自帶人徹查此事去了,畢竟,你自小由她看護,萬一能從中有什麽發現呢?”
朱聿恒知道父母是為了自己而病急亂投醫,心中正不知是何滋味,聽得外麵傳來聲響,太子殿下回宮了。
太子身軀肥胖,如今頗顯疲憊,但抬頭看見朱聿恒在殿內,立即將所有人揮退,快步進了內殿,一把攥住兒子的手。
望著父親強打精神的模樣,朱聿恒心口湧起難言酸澀:“孩兒不孝,勞父王為我操心了。”
“你我父子之間,何必說這些!”太子打斷他的話,拉著他坐下,緊握著他的手不放,“你娘和你說過了吧?這兩日,我與你娘將所有你年幼時接觸的人都梳篦了一遍,果然,剛剛我在劉孺人兄長的住處尋出了你當年的衣服,發現了上麵有血跡,你看!”
說到此處,他因為激憤而喘息不已,將手邊一個錦袱遞給朱聿恒。
朱聿恒打開包袱一看,裏麵是一件幼童的小衣服,柔軟的絲質已經泛黃。拎起來迎著日光看去,淺淺的幾點褐色血珠,凍結在衣服的不同位置。
過了多年,血珠早已經暗褐黯淡,卻如鮮血一樣觸目驚心。
按照幼兒的身形,朱聿恒在心裏估算了一下,那些血珠正在奇經八脈之上。
看來,這便是他當初被玉刺紮入之處滲出的血跡。
見父親因為疲憊激動而喘息劇烈,朱聿恒擔心他引發心疾,忙幫他撫著胸口,將他攙扶到榻上躺下,道:“父王先好好休息吧,一應案件過往,孩兒自會料理。”
太子靠在榻上,緊握住他的手,望著他的目光中,既有擔憂,更有悔恨:“聿兒……是爹沒有照顧好你,爹心裏……心裏實在是難受,對不住你啊!”
太子妃聽著他顫抖模糊的聲音,眼淚又落了下來,背轉過身捂住自己的臉,拚命壓抑自己的哭泣聲,隻有肩膀微微顫動。
朱聿恒自小聰穎卓絕,又責任感極重,任何事情都勉力做到最好,從未讓父母為自己操過心。如今見他們為自己傷心欲絕,他不覺也是眼圈熱燙。
咬一咬牙,他強自站起身,道:“山河社稷圖雖然可怖,但阿南與我一路行來,已有線索和應對方法,父王母妃不必為我太過擔心了。孩兒這便去處置劉化,看是否能從他身上審出些什麽。”
太子拉住他的手,麵現猶豫之色:“聿兒,劉化已經死了。”
朱聿恒愕然回頭,聽得他又悔恨道:“是爹太心急了,在他家便迫不及待關門盤問,雖問到了一些事情,但因我太過震怒嚇到了他,他出門時驚恐反抗,撞在侍衛的刀上……當即便斷氣了!”
事已至此,朱聿恒也隻能道:“孩兒先去看看他留下的東西,看是否有什麽線索。”
“我這邊有他留下的口供,但他應該還有寧死不肯招供的內容。聿兒,你專心與阿南破解陣法,那些幕後的黑手,便交由爹娘來處置吧。”太子抬起手掌,緊緊按在他的肩膀上,鄭重交托重任,“隻是,無論前途如何,你務必要保重自身,決不可辜負了我們與聖上的期望!”
告別父母走出東宮,朱聿恒帶韋杭之一幹人等前去劉化家中,並召南京刑部的帶文書、仵作前往。
“順便,也讓戶部的人來一趟。”
傳信的人應下了,匆匆打馬而去。
六部離劉化家宅比東宮要近,朱聿恒到達劉化家中時,他們已經在門口等候。
朱聿恒翻身下馬,一麵往狹窄巷子裏麵走,一麵示意南京戶部的來人近前,對他們快速吩咐了一番,讓徹查二十年前發生過水華的海域,再尋找當時當地下落不明的年輕夫妻。
若有失蹤不回的,拿阿南的圖形去對照長相模樣,看是否能尋覓得線索。
戶部的人自然聽命應承,又問:“殿下所說的海域,可是南直隸所有沿海村落?”
朱聿恒稍加考慮,道:“不止。本王待會兒給你寫個手書方便辦事,我朝一應沿海地區都要搜索一遍,以稱呼女兒為‘阿囡’或者‘囡囡’的地域優先,從速從快。”
戶部的人持手書離去後,南京刑部侍郎秦子實帶著仵作過來,隨朱聿恒進了巷子。
過了十三四戶人家,便看到士卒把守的一個門戶,倒也有個磚砌門庭,隻是台階上灑了斑斑血跡,圍聚了一堆蒼蠅。
朱聿恒略一駐足,刑部的老仵作稟告道:“這是本宅主人劉化喪命之處,老朽之前便來驗過。他被擒之後妄圖掙紮,撞在士兵們手中的刀劍之上。殿下看這血液呈噴射而出狀,從下至上濺於磚牆,確屬死於利器暴斃無疑。”
朱聿恒接過他上呈來的案卷,翻看上麵的記載,現場痕跡及目擊者證詞,確與他父親所說的一樣。
看來,劉化寧死也要保護著什麽,不肯讓人探知。
朱聿恒將卷宗交還給老仵作,又拿出父親給他的卷宗,對照著看了一遍,將基本脈絡理了出來。
二十年前靖難之役,聖上南下清君側,順天被圍,父王母妃親上城牆押陣,太孫便交由乳母劉氏在府內看護。
戰事最為吃緊之時,有人重金買通劉化,讓他在某時某刻找事由引開劉氏。劉化雖不知對方企圖,但見財起意,便遵照對方所言去尋找劉氏。
劉氏被他騙出後,見他隻是閑扯,中途驚覺匆匆趕回,結果發現太孫在室內啼哭,身上出現了幾處血痕。
她怕兄長受責,又擔心自己受責難,因此見太孫事後貌似無恙,便至死也不敢提及此事。
而劉化偷偷藏起了帶血的衣物,還想有機會或可憑這再弄點錢。直至此次搜尋被抄出,他才供出當時有人買通他做事。
至於當時那人究竟是誰,他並不知曉,隻注意到對方個子枯瘦,胡須濃密。不過劉化是個做事精細的人,因此對方給他錢的荷包還一直留著。
那荷包已被刑部送來,此時呈到朱聿恒麵前。
二十年前發黃的一個粗布荷包,如今已脆幹發黃,但因為長期收在暗處不用,收口與繩子都還完好如新。
外麵看來,一切並無異樣。
朱聿恒將其解開,看向空空如也的袋內,卻發現裏麵似有一兩根顏色不一樣的線頭。
他略一思忖,將袋子輕輕翻了過來,盡量不觸動那兩根線頭。
這是幾根被剪斷後殘留的細微絲線,顯然在荷包上原本繡著什麽東西,但在給劉化的時候,對方怕泄露了自己的身份,因此將上麵所繡的東西草草拆掉了,但因為是從外麵扯掉的,因此外麵雖然已經無異,裏麵卻殘留了幾絲斷線頭,未曾清除完畢。
而劉化在拿出了裏麵的銀錢後,便將荷包壓在了箱底,裏麵的殘痕便一直留了下來。
朱聿恒將它舉在麵前,仔細看了看那些斷痕的模樣。
線頭扯得挺幹淨,那一兩根斷線無法拚湊出具體形狀,他隻能憑著壓痕,仔細辨認。
一個草頭,橫平豎直。民間俗例,荷包上常會繡自己的姓氏以防盜竊,看來這人也是如此。
下方左邊是兩豎,右邊則筆畫較多,憑借年深日久的針腳痕跡,實在難以看清。
他將袋子慢慢翻轉還原,思索著草頭下麵左邊兩豎的字,應該是藍,還是蓧,抑或是苮、茈……
猛然間,他望著被翻過來的荷包,想到內外的字是左右翻轉的,所以,草頭之下,那兩豎應該是在右邊。
所以,這個字可能是莉、可能是荊、可能是萷,更有可能,是薊——
薊承明的薊。
處心積慮的這一場局,果然,在二十年前便已經設下了。
遠在聖上下令營建紫禁城之前,薊承明便已經下了手。
是,他確實是最有可能的人。他見過傅靈焰留下的山河社稷圖;他趁著營建順天宮城之時設下了死陣;他在雷電之日引發山河社稷圖第一條血脈,使得一甲子前的死陣開啟……
朱聿恒緊緊抓著手中這個陳舊的荷包,長久以來追尋的幕後凶手,竟在這一刻有了突破進展,令他心口激蕩,長久無法平息。
許久,他霍然起身,將所有繁雜糾結的思慮都拋到腦後,隻憑著本能抓緊了自己唯一迫切的念頭——
去找阿南。
……第136章 孤雁歸期(3)
阿南正在大報恩寺琉璃塔下,抬頭仰望麵前輝煌的建築。
大報恩寺於十年前開始興建,是當今聖上為太.祖及孝慈皇後所建。如今十年過去,殿宇尚未建完,唯有寺內琉璃塔初初落成。
這座天下第一塔,通體全用琉璃磚砌成。三層塔基以大塊的天藍色琉璃圍成十二邊形,一層高出一層,令琉璃塔如矗立在湛藍九天之上。
二十丈高的塔身,從鬥拱飛簷到欄杆窗欞,每一個部件都似擁有火光跳躍的生命,塔身的五彩顏色隨著天光雲影而流轉飄忽,比雲間仙樂還要迷離。
最高的塔頂,是四千兩黃金所鑄的金珠,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照亮這六朝金粉之地。
饒是見過大世麵的阿南,此時也被這座通體剔透琉璃塔震懾,凝神靜氣深深敬拜後,才轉入旁邊的琉璃匠所。
十月天氣,匠所卻是熱氣撲麵。匠人們在熊熊火爐邊將水晶砂燒融,澆於各不相同的構件模具之中,使各色琉璃附著於磚瓦之上,藍黃綠紫,絢麗奪目。
她問爐邊老工頭:“阿叔,請問你們燒製一件琉璃出爐,大概要多久?”
工頭見她是官府的人畢恭畢敬送進來的,忙答道:“按流程下來,最快得十五日。”
“半個月啊……怕是等不了。”阿南皺一皺眉,問,“有什麽盡快燒製的方法嗎?”
“姑娘要是急用,那就把他們摔打好的坩子土先拿來用,上三作直接上手,穩作製模、裝燒出窯、施釉燒彩,最快七天。”
阿南皺眉問:“還能更快嗎?”
“沒有了。窯裏動火、起熱、控溫,咱們就是按這個節奏來的,太急了裏麵冷熱控製不住,東西不是燒不出來,就是會燒毀。”工頭說到這兒,又補了一句,“當然了,就算控好了,也不一定就能燒出好東西來,好琉璃也是靠運氣的……”
“就是說,你們要用七天時間摸索著將火勢慢慢上升,穩定在需要的程度?”阿南一揚眉,問,“那如果我能找到辦法,讓窯裏的火候很快到達需要的程度,是不是就能及早燒出來了?”
工頭撓頭:“這麽大本事的人,我們這邊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