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節
古代小商販養家科舉日常 作者:思若無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她不應該給紀寧煙不切實際的幻想,也不應該自欺欺人無視紀寧雨的存在,因為她的任性,她同時傷害了兩個女兒,也失去了兩個女兒。
可有些事情就是無法挽回了,對於這個親生母親,紀寧雨是在是沒辦法產生母女之情,她們錯過了最好的時光,但對於楚惜月的好意,紀寧雨還是接受了。
她向來是個心軟的人,她體諒楚惜月的這份慈母之心,山高水長,不知道這輩子還能不能過再相見了,臨別相擁,她釋懷了。
這次李大夫也跟著一起來了,李大夫在城中坐診,為患病的百姓搭脈診斷,給百姓開方治病。可問題很快又出現了,這裏不僅缺醫,還少藥,即使有了大夫,還是有不少人死去了。
一個個病人相繼死去,屍體被丟進火堆熊熊燃燒,這些人有的是家裏的頂梁柱,有的是還沒長大的孩童,有的是正值青春年華的少女……黃寄北一連幾天都在做噩夢,夢裏屍橫遍野,滿地哀嚎。
兩個月後,疫情過去,城中蕭條了很多,黃寄北也調查出了這場疫情的起源。
病從口入,海昌縣水源匱乏,當地百姓的飲水大多來自鹹灘積水,所以常常生病。
月前,一條鯊魚被衝上海灘,正值盛夏,陽光炙熱,鯊魚很快被曬死在海灘上,被海鳥撕咬,被蒼蠅老鼠啃食,慢慢腐爛。
鯊魚腐爛後滲入了鹹灘積水,百姓們照常取水引用,這才導致了這場疫病的發生。
還有一件事是值得注意的,這次死去的大多是普通百姓,城中富戶大多沒事,那這些富戶平時飲用的是什麽水呢?原來他們飲用的是山泉水。
海昌縣內有一座高山,名為靈泉山,這座山的名字就來源於山澗裏的清泉。隻是這泉水雖好,卻實在是路途遙遠,富戶們可以每天派仆人上山打水,可普通百姓根本沒有這麽多功夫去山上取水。
不管怎麽,既然有幹淨的水源,那就要利用起來,即使再困難,也要克服。
經過縝密的思考,黃寄北最終得出了一個最為簡便的方案,當然,這個簡便隻是相對而言,實施起來還是很有難度的。
計劃有了,接下來就是動員的問題,水源問題事關每一個人,在聽了黃寄北的演講後,大多數人都動容了,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黃寄北更是帶頭捐出了一年的俸祿。
有了黃寄北的帶頭,城中富戶也不好一毛不拔,再說,這水源問題解決了,他們日常也能省下不少錢,畢竟每天上山取水也是耗人耗財。普通百姓也是受夠了這種生離死別,如今有人為他們指了條出路,他們願意一試。
一時間,應者如雲。就這樣,人力和財力都有了。
取水工程開始了,在黃寄北的指揮下,百姓們將五管並排的大竹筒放入水源處,一路蜿蜒而下,竹管之間的連接用麻繩、漆密封,沿途二十裏,用了萬餘根大竹。
這就樣,人們把山澗的泉水引到了縣城裏,再在城裏用大石搭建成槽蓄池,然後再從蓄水池分流到了各個居民區的小石槽裏,本次取水工程就算是完成了。
通水的那天城中居民無不歡呼呐喊,他們終於能喝上幹淨的水了!他們再也不會莫名其妙的生病了!
城中喝水的問題解決了,可外麵鄉村的飲水卻仍是個問題。村莊散落各處,若還是使用竹筒取水,那成本將是巨大的。
對此,黃寄北製定了第二套方案,挖井。
在流放到該地的犯人中,黃寄北找到了一位有挖井手藝的匠人,這位匠人姓周,被妻子和奸夫聯手陷害,含冤入獄,被流放到了此地。
周師傅本已生無可戀,隻等著自然死去,可黃寄北卻讓人找到了他,並對他委以重任。想著能在死之前積德行善也是好的,周師傅接下了這個任務。
有了周師傅這個行家,挖井工作順利了很多,三日後,在海昌縣海魚村,挖出了第一口井,當井水從地底下慢慢冒出來的時候,村民們開心得跟什麽似的,天底下居然有這麽好的東西,不用去鹹灘取積水,在家裏麵就能取到水,這是在是太方便了!
挖井成功的消息傳了出去,遠近百姓紛紛前來海漁村學習,周師傅一個人忙不過來,他也不藏私,對於來學習的村民們都是傾囊相授。海昌縣一時挖井成風,百姓們徹底改變了過去的飲水習慣。
為了感激周師傅,當地人把周師傅挖的第一口井稱之為“周井”。而周師傅也在這件事後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氣,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從此在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
疫情結束後,李大夫並沒有跟著黃寄北回去,他想留下來教導當地的百姓種植藥材,一個大夫,最無力的時刻就是看著病人死去,空有一身本領,卻沒有藥材可用,這件事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陰影。
黃寄北對李大夫的想法很是讚同,之前上山取水的時候他注意到這裏山上其實是有不少野生藥材的,看來這裏的氣候和土質是適合藥材生長的,黃寄北讓李大夫安心留下來,他會幫忙寫信找人寄藥材種子給他們。
出來這麽久,家裏人都很擔心,黃寄北打算啟程回去了,這次是瞞著他們出來的,謊稱自己是去苗水縣,若是讓他們知道了自己來了疫區,他們說不定也要一起跟過來。
臨行前,黃寄北再次來到了海漁村,和周師傅告別,他承諾自己會想辦法幫他伸冤平反,可周師傅卻搖了搖手拒絕了,前塵往事,他已不想再提,他已經有了新的生活,不想再卷入風波了。
黃寄北默然,也許他該尊重周師傅的意見。
黃寄北的到來受到了海漁村村民的熱烈歡迎,家家戶戶都拿出了自己家裏的好東西來招待他們,這些都是他們自己出海打回來的。
盛情難卻,黃寄北於是留下和大家一起享用午食,海昌縣最出名的就是海鮮了,既然來了,怎麽能不嚐一嚐。
蛤蜊、牡蠣、黃花魚、比目魚、烏賊,甚至還有海參,這裏的海鮮真的很豐富。
海漁村村民以出海打魚為生,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裏,出海是項技術活,既要會看天氣看風浪,也要有高超的駕船技術,否則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大海吞沒。
成年男子是出海的主力,若是一家失去了頂梁柱,那這個家庭往後日子會過的十分艱難,而海漁村中這種家庭不在少數。
午食設在村長家中,院內,大樹陰涼下,幾張長桌拚接在一起,黃寄北喊來村裏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們一起享用午食。
午時時分,海鮮上桌了,各種海味琳琅滿目,讓人應接不暇。黃寄北這十來年來都待在內陸,已經很久沒見過海鮮了,一時間不禁口舌生津,想要大快朵頤一番。
吃飽喝足,黃寄北感覺這裏的海鮮似乎和前世自己嚐過的有些不一樣,一番回想,黃寄北終於知道是哪裏不一樣了。
這裏的人烹飪手法太單一了,漁民們都是用陶釜烹煮海鮮,雖說海鮮本身味美,這種簡單的烹製手法做出來的海味也很好吃,但總是太單調了一些,他一個外來人還不覺得有什麽,可對長期食用海鮮的漁民來說,已是覺得無甚滋味了,飽腹而已。
黃寄北覺得可以和漁民們講講其他烹飪方式,這可是海鮮呀,可以搞的花樣實在是太多了。
盛夏午後,黃寄北坐在躺椅上,搖著蒲扇,和村中老人們談天說地。
“大人,您是說這扇貝蒸的要比我們煮的好吃嗎?”聽了黃寄北的描述,村正好奇地開口問道。
“老人家,有空可以嚐試一下,這扇貝放上蒜末和薑末和小蔥,鍋裏水燒開後放進去蒸一會兒就能吃了,和煮著吃食不一樣的滋味。”
“大人說得我們自然是信的,隻可惜我們村買得起鐵鍋的太少了,是以家家戶戶都隻能用陶釜煮食物。”
黃寄北了然,剛才是他想當然了,後世人吃海鮮追求的是美味,現在的漁民們卻隻是為了裹腹。
黃寄北接著問起了漁民們今年的收成。
“老人家,今年出海還順利呀?”
“唉,還是和往年差不多,捕少了沒貨賣,捕多了賣不上價,從年頭忙活到年尾,也就勉強養活一家子罷了。”
“老人家,你們這捕上來的魚蝦都去哪裏賣呀?”黃寄北接著問道。
“主要是去縣城、府城,有時也會賣給過路的船隻,隻是那些船上的人也不太愛買這些,他們大半時間都待在船上,早就吃膩這些了,所以呀,我們也不敢多捕,捕多了也賣不出去,還會被壓價。”
是了,三崖州消費水平不高,當地賣不上價,外麵又賣不出去,海產捕撈上來不容易保存,即使是在現代,海鮮的運輸成本也是很高的,是以即使這裏盛產海鮮,也隻能在當地銷售,也賣不上價錢。
但是,新鮮的海鮮難以保存,製成幹貨卻能存放很久,黃寄北想找方法給海昌縣的百姓們增加收入,幹貨就成了他選擇的突破口。
第67章 小別勝新婚
曆經幾個月的忙碌後, 黃寄北終於回到了府衙,這段時間他真的是累壞了,也沒有好好的陪伴父母和妻子, 心裏很是內疚,短時間內,黃寄北不打算再下縣城了,有些事情, 在府城也可以做。
黃寄北一家搬到三崖州還有兩個月就一年了,大家也慢慢適應了這裏的生活環境。
紀寧雨在來這裏三個月後在府城開了一家首飾鋪子, 挑選了五個雖然家庭困苦但心靈手巧又善良的少女,教授她們做首飾的手藝,等她們學成後,就能撐起門麵了。
現階段,紀寧雨的鋪子並不已賺錢為主要目標,她講究少而精, 每一隻發釵、每一朵珠花、每一對耳環手鐲, 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故事。
奇貨可居, 饑餓營銷, 反而引起了城中富家太太小姐的興趣。在本地人眼中,這位知州夫人是從京城來的,又出生於世家大族,她開的首飾店,肯定是代表了京城貴族圈的流行方向。
一時間, 紀寧雨的寧玉閣成了府城富戶們的追捧對象, 但就算大家再熱情, 寧玉閣的產品也是限時限量發售的,有點現代社會奢侈品店的感覺, 甚至還要更高端。
而黃長植和白氏這邊,倒還沒有想好要做什麽,兩人辛苦了小半生,時候該歇歇了,是以黃寄北勸他們不必著急,讓他們多出去走走,遊玩一番,到時候自然而然會有結果的。
黃寄北從海昌縣回來當天,黃長植夫婦也剛好從省城遊玩回來,兩人此次出遊收獲頗豐,直到回到家中還在侃侃而談。
不過,外麵的世界雖然精彩,兩人還是戀著家的,黃寄北也是,忙得時候沒時間,隻要一閑下來,思念的情緒就瘋狂滋長。
經過這段時間的離別,一家人的感情反而越發濃烈了,晚食過後,白氏很有眼力的拉走了黃長植,把地方空給了這對小夫妻。
小別勝新婚,夜深人靜,黃寄北覆身而上,溫柔的親吻著紀寧雨的臉頰,紀寧雨耳朵發紅,雙手摟上了黃寄北的腰,帷幔飄動,架子床發出細響,窗外的月亮羞紅了臉,躲到了雲層中。
清晨,鳥兒在窗外鳴叫,黃寄北睜開了眼睛。一旁紀寧雨還在熟睡,睡夢中還抱著他的一隻胳膊。黃寄北不想吵醒她,依舊保持著醒來的姿勢,閉目養神,不知怎麽的,他回想起了多年前的往事。
猶記得當年剛開始賣餛飩的時候,黃寄北曾經想用紫菜和蝦皮作為調味料,可找遍了蒼梧縣也沒找到過,後來去了京城,倒是從別人口中聽說過紫菜,隻是京城的紫菜十分昂貴,且是作為貢品供應皇室食用的,一般人家根本接觸不到。
所以說,幹貨還是有市場的,隻要他們能做的美味。
在海漁村的時候,黃寄北詢問過村裏的老人,村裏是有曬魚幹的習俗的,當漁民們捕上來的魚賣不掉也吃不完的時候,就會選擇曬成魚幹。
隻是這些魚幹一般都是留著自己吃,在本地人眼裏,魚幹是最廉價的食物,隻有窮苦人家才會經常食用魚幹,因為魚幹要比新鮮的魚便宜的多,口味也差的多。
了解到這些情況後,黃寄北心裏就有數了,如果能改善當地居民製作幹貨的方法,他就有信心把這些幹貨賣到內陸去,物以稀為貴,內陸基本看不到海產品,定會有個好價格。
而黃長植合白玉竹正愁找不到方向,黃寄北這邊就給他們帶來新活了。
黃寄北在前衙忙著公務,白氏和黃長植就在後院裏搗鼓著,他們決定循序漸漸,還是先做最傳統的魚幹。
白玉竹做魚很是講究,第一,必須選用新鮮的魚,因為隻有新鮮的魚製成的魚幹,才會沒有腐腥味且口味絕佳。
第二,結合以前做臘肉和澱粉腸的經驗,醃製晾曬魚幹,最好是在沒有蒼蠅的季節,而且要讓鮮魚在背陰處快速脫水風幹,這樣能使魚體內的營養成分保存完好。
因此,冬天是晾製魚幹的最好季節。
白氏所選的魚多為黃魚、旗魚或者鰻魚。
這裏鹽貴,黃寄北便想了個主意,使用海水醃製洗滌海魚。嚐試下來發現,這樣做還真行得通,這樣做的魚幹不僅不招蒼蠅,而且口味更純真鮮美。
這麽好的時節,若是隻曬魚幹就太浪費了,料理完魚幹,等著它們自然風幹,黃寄北一家又開始嚐試做幹貝。
幹貝是用扇貝製成的,營養價值非常的高,滋陰補腎、調理脾胃、補益健身。
不過,在製作幹貝前,黃寄北想先嚐一嚐新鮮的扇貝,純屬自己嘴饞,當然,也想讓家人們一起嚐嚐鮮。
畢竟扇貝不僅美味還有營養,高蛋白、低脂肪,是補鈣、補鐵的佳品,這麽好的東西,當然要讓大家一起嚐嚐。
黃寄北和白氏說了蒜蓉粉絲蒸扇貝的做法,白氏表示不是難事,就等著吃吧。
粉絲選用的是綠豆粉絲,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特別適合燥熱的海島氣候。
粉絲泡軟,蒜切碎,薑切絲。
鍋中加入少許油,燒熱後放入蒜末爆香,將一半炒香的蒜蓉裝入小碗中,倒入少許醬油拌勻成調味汁。
沿著殼壁用小刀把貝肉取下,去除內髒和腮,留下中間那團圓形的肉以及月牙形的黃,把粉絲剪成小段,墊在扇貝底下,重新放回扇貝。然後把剩下的一半蒜蓉分放在每個扇貝肉上,再放上薑絲。
蒸鍋裏放冷水燒開後,放入扇貝大火蒸半盞茶的時間出鍋;
把蒸好的扇貝去掉上麵薑絲,用小勺把之前調好的調味汁趁熱澆在扇貝上,撒上蔥花和剁椒就大功告成了。
白玉竹真的是天賦型廚師,黃寄北沒想到這蒜蓉粉絲扇貝可以做的這麽完美!
白氏這次一共蒸了三十個扇貝,正值午休時分,黃寄北正在前衙和屬官們議事,小廝過來回報,今天廚房做的多了些,夫人說不妨留大家一起用餐。
黃寄北對待下屬一向是恩威並施,當即便邀請在座的王通判、司理參軍、司法參軍、司戶參軍一起前往後衙用餐。
等黃寄北他們到達用餐廳的時候,酒菜已經擺上桌了,原來白氏不僅做了蒸扇貝還做了炒花蛤,這可太適合下酒了。
花蛤,也就是花甲,當地人叫它蛤蜊。
買回來的花甲先用水泡一下讓它們把沙子吐出來,接著用開水煮一下,然後把空殼的花甲撿出來丟掉。
準備好蒜末,鍋中放油,放進蒜末煸炒,然後把蔥末也放進去一起炒出香味,這時候就可以倒入花甲一起翻炒了,一邊炒一邊放些醬油,再翻炒五六十下,就可以盛出來啦。
知州大人家的飯菜未免也太香了!看著一大桌子的菜屬官們不僅感歎自己有口福了。
可有些事情就是無法挽回了,對於這個親生母親,紀寧雨是在是沒辦法產生母女之情,她們錯過了最好的時光,但對於楚惜月的好意,紀寧雨還是接受了。
她向來是個心軟的人,她體諒楚惜月的這份慈母之心,山高水長,不知道這輩子還能不能過再相見了,臨別相擁,她釋懷了。
這次李大夫也跟著一起來了,李大夫在城中坐診,為患病的百姓搭脈診斷,給百姓開方治病。可問題很快又出現了,這裏不僅缺醫,還少藥,即使有了大夫,還是有不少人死去了。
一個個病人相繼死去,屍體被丟進火堆熊熊燃燒,這些人有的是家裏的頂梁柱,有的是還沒長大的孩童,有的是正值青春年華的少女……黃寄北一連幾天都在做噩夢,夢裏屍橫遍野,滿地哀嚎。
兩個月後,疫情過去,城中蕭條了很多,黃寄北也調查出了這場疫情的起源。
病從口入,海昌縣水源匱乏,當地百姓的飲水大多來自鹹灘積水,所以常常生病。
月前,一條鯊魚被衝上海灘,正值盛夏,陽光炙熱,鯊魚很快被曬死在海灘上,被海鳥撕咬,被蒼蠅老鼠啃食,慢慢腐爛。
鯊魚腐爛後滲入了鹹灘積水,百姓們照常取水引用,這才導致了這場疫病的發生。
還有一件事是值得注意的,這次死去的大多是普通百姓,城中富戶大多沒事,那這些富戶平時飲用的是什麽水呢?原來他們飲用的是山泉水。
海昌縣內有一座高山,名為靈泉山,這座山的名字就來源於山澗裏的清泉。隻是這泉水雖好,卻實在是路途遙遠,富戶們可以每天派仆人上山打水,可普通百姓根本沒有這麽多功夫去山上取水。
不管怎麽,既然有幹淨的水源,那就要利用起來,即使再困難,也要克服。
經過縝密的思考,黃寄北最終得出了一個最為簡便的方案,當然,這個簡便隻是相對而言,實施起來還是很有難度的。
計劃有了,接下來就是動員的問題,水源問題事關每一個人,在聽了黃寄北的演講後,大多數人都動容了,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黃寄北更是帶頭捐出了一年的俸祿。
有了黃寄北的帶頭,城中富戶也不好一毛不拔,再說,這水源問題解決了,他們日常也能省下不少錢,畢竟每天上山取水也是耗人耗財。普通百姓也是受夠了這種生離死別,如今有人為他們指了條出路,他們願意一試。
一時間,應者如雲。就這樣,人力和財力都有了。
取水工程開始了,在黃寄北的指揮下,百姓們將五管並排的大竹筒放入水源處,一路蜿蜒而下,竹管之間的連接用麻繩、漆密封,沿途二十裏,用了萬餘根大竹。
這就樣,人們把山澗的泉水引到了縣城裏,再在城裏用大石搭建成槽蓄池,然後再從蓄水池分流到了各個居民區的小石槽裏,本次取水工程就算是完成了。
通水的那天城中居民無不歡呼呐喊,他們終於能喝上幹淨的水了!他們再也不會莫名其妙的生病了!
城中喝水的問題解決了,可外麵鄉村的飲水卻仍是個問題。村莊散落各處,若還是使用竹筒取水,那成本將是巨大的。
對此,黃寄北製定了第二套方案,挖井。
在流放到該地的犯人中,黃寄北找到了一位有挖井手藝的匠人,這位匠人姓周,被妻子和奸夫聯手陷害,含冤入獄,被流放到了此地。
周師傅本已生無可戀,隻等著自然死去,可黃寄北卻讓人找到了他,並對他委以重任。想著能在死之前積德行善也是好的,周師傅接下了這個任務。
有了周師傅這個行家,挖井工作順利了很多,三日後,在海昌縣海魚村,挖出了第一口井,當井水從地底下慢慢冒出來的時候,村民們開心得跟什麽似的,天底下居然有這麽好的東西,不用去鹹灘取積水,在家裏麵就能取到水,這是在是太方便了!
挖井成功的消息傳了出去,遠近百姓紛紛前來海漁村學習,周師傅一個人忙不過來,他也不藏私,對於來學習的村民們都是傾囊相授。海昌縣一時挖井成風,百姓們徹底改變了過去的飲水習慣。
為了感激周師傅,當地人把周師傅挖的第一口井稱之為“周井”。而周師傅也在這件事後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氣,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從此在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
疫情結束後,李大夫並沒有跟著黃寄北回去,他想留下來教導當地的百姓種植藥材,一個大夫,最無力的時刻就是看著病人死去,空有一身本領,卻沒有藥材可用,這件事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陰影。
黃寄北對李大夫的想法很是讚同,之前上山取水的時候他注意到這裏山上其實是有不少野生藥材的,看來這裏的氣候和土質是適合藥材生長的,黃寄北讓李大夫安心留下來,他會幫忙寫信找人寄藥材種子給他們。
出來這麽久,家裏人都很擔心,黃寄北打算啟程回去了,這次是瞞著他們出來的,謊稱自己是去苗水縣,若是讓他們知道了自己來了疫區,他們說不定也要一起跟過來。
臨行前,黃寄北再次來到了海漁村,和周師傅告別,他承諾自己會想辦法幫他伸冤平反,可周師傅卻搖了搖手拒絕了,前塵往事,他已不想再提,他已經有了新的生活,不想再卷入風波了。
黃寄北默然,也許他該尊重周師傅的意見。
黃寄北的到來受到了海漁村村民的熱烈歡迎,家家戶戶都拿出了自己家裏的好東西來招待他們,這些都是他們自己出海打回來的。
盛情難卻,黃寄北於是留下和大家一起享用午食,海昌縣最出名的就是海鮮了,既然來了,怎麽能不嚐一嚐。
蛤蜊、牡蠣、黃花魚、比目魚、烏賊,甚至還有海參,這裏的海鮮真的很豐富。
海漁村村民以出海打魚為生,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裏,出海是項技術活,既要會看天氣看風浪,也要有高超的駕船技術,否則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大海吞沒。
成年男子是出海的主力,若是一家失去了頂梁柱,那這個家庭往後日子會過的十分艱難,而海漁村中這種家庭不在少數。
午食設在村長家中,院內,大樹陰涼下,幾張長桌拚接在一起,黃寄北喊來村裏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們一起享用午食。
午時時分,海鮮上桌了,各種海味琳琅滿目,讓人應接不暇。黃寄北這十來年來都待在內陸,已經很久沒見過海鮮了,一時間不禁口舌生津,想要大快朵頤一番。
吃飽喝足,黃寄北感覺這裏的海鮮似乎和前世自己嚐過的有些不一樣,一番回想,黃寄北終於知道是哪裏不一樣了。
這裏的人烹飪手法太單一了,漁民們都是用陶釜烹煮海鮮,雖說海鮮本身味美,這種簡單的烹製手法做出來的海味也很好吃,但總是太單調了一些,他一個外來人還不覺得有什麽,可對長期食用海鮮的漁民來說,已是覺得無甚滋味了,飽腹而已。
黃寄北覺得可以和漁民們講講其他烹飪方式,這可是海鮮呀,可以搞的花樣實在是太多了。
盛夏午後,黃寄北坐在躺椅上,搖著蒲扇,和村中老人們談天說地。
“大人,您是說這扇貝蒸的要比我們煮的好吃嗎?”聽了黃寄北的描述,村正好奇地開口問道。
“老人家,有空可以嚐試一下,這扇貝放上蒜末和薑末和小蔥,鍋裏水燒開後放進去蒸一會兒就能吃了,和煮著吃食不一樣的滋味。”
“大人說得我們自然是信的,隻可惜我們村買得起鐵鍋的太少了,是以家家戶戶都隻能用陶釜煮食物。”
黃寄北了然,剛才是他想當然了,後世人吃海鮮追求的是美味,現在的漁民們卻隻是為了裹腹。
黃寄北接著問起了漁民們今年的收成。
“老人家,今年出海還順利呀?”
“唉,還是和往年差不多,捕少了沒貨賣,捕多了賣不上價,從年頭忙活到年尾,也就勉強養活一家子罷了。”
“老人家,你們這捕上來的魚蝦都去哪裏賣呀?”黃寄北接著問道。
“主要是去縣城、府城,有時也會賣給過路的船隻,隻是那些船上的人也不太愛買這些,他們大半時間都待在船上,早就吃膩這些了,所以呀,我們也不敢多捕,捕多了也賣不出去,還會被壓價。”
是了,三崖州消費水平不高,當地賣不上價,外麵又賣不出去,海產捕撈上來不容易保存,即使是在現代,海鮮的運輸成本也是很高的,是以即使這裏盛產海鮮,也隻能在當地銷售,也賣不上價錢。
但是,新鮮的海鮮難以保存,製成幹貨卻能存放很久,黃寄北想找方法給海昌縣的百姓們增加收入,幹貨就成了他選擇的突破口。
第67章 小別勝新婚
曆經幾個月的忙碌後, 黃寄北終於回到了府衙,這段時間他真的是累壞了,也沒有好好的陪伴父母和妻子, 心裏很是內疚,短時間內,黃寄北不打算再下縣城了,有些事情, 在府城也可以做。
黃寄北一家搬到三崖州還有兩個月就一年了,大家也慢慢適應了這裏的生活環境。
紀寧雨在來這裏三個月後在府城開了一家首飾鋪子, 挑選了五個雖然家庭困苦但心靈手巧又善良的少女,教授她們做首飾的手藝,等她們學成後,就能撐起門麵了。
現階段,紀寧雨的鋪子並不已賺錢為主要目標,她講究少而精, 每一隻發釵、每一朵珠花、每一對耳環手鐲, 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故事。
奇貨可居, 饑餓營銷, 反而引起了城中富家太太小姐的興趣。在本地人眼中,這位知州夫人是從京城來的,又出生於世家大族,她開的首飾店,肯定是代表了京城貴族圈的流行方向。
一時間, 紀寧雨的寧玉閣成了府城富戶們的追捧對象, 但就算大家再熱情, 寧玉閣的產品也是限時限量發售的,有點現代社會奢侈品店的感覺, 甚至還要更高端。
而黃長植和白氏這邊,倒還沒有想好要做什麽,兩人辛苦了小半生,時候該歇歇了,是以黃寄北勸他們不必著急,讓他們多出去走走,遊玩一番,到時候自然而然會有結果的。
黃寄北從海昌縣回來當天,黃長植夫婦也剛好從省城遊玩回來,兩人此次出遊收獲頗豐,直到回到家中還在侃侃而談。
不過,外麵的世界雖然精彩,兩人還是戀著家的,黃寄北也是,忙得時候沒時間,隻要一閑下來,思念的情緒就瘋狂滋長。
經過這段時間的離別,一家人的感情反而越發濃烈了,晚食過後,白氏很有眼力的拉走了黃長植,把地方空給了這對小夫妻。
小別勝新婚,夜深人靜,黃寄北覆身而上,溫柔的親吻著紀寧雨的臉頰,紀寧雨耳朵發紅,雙手摟上了黃寄北的腰,帷幔飄動,架子床發出細響,窗外的月亮羞紅了臉,躲到了雲層中。
清晨,鳥兒在窗外鳴叫,黃寄北睜開了眼睛。一旁紀寧雨還在熟睡,睡夢中還抱著他的一隻胳膊。黃寄北不想吵醒她,依舊保持著醒來的姿勢,閉目養神,不知怎麽的,他回想起了多年前的往事。
猶記得當年剛開始賣餛飩的時候,黃寄北曾經想用紫菜和蝦皮作為調味料,可找遍了蒼梧縣也沒找到過,後來去了京城,倒是從別人口中聽說過紫菜,隻是京城的紫菜十分昂貴,且是作為貢品供應皇室食用的,一般人家根本接觸不到。
所以說,幹貨還是有市場的,隻要他們能做的美味。
在海漁村的時候,黃寄北詢問過村裏的老人,村裏是有曬魚幹的習俗的,當漁民們捕上來的魚賣不掉也吃不完的時候,就會選擇曬成魚幹。
隻是這些魚幹一般都是留著自己吃,在本地人眼裏,魚幹是最廉價的食物,隻有窮苦人家才會經常食用魚幹,因為魚幹要比新鮮的魚便宜的多,口味也差的多。
了解到這些情況後,黃寄北心裏就有數了,如果能改善當地居民製作幹貨的方法,他就有信心把這些幹貨賣到內陸去,物以稀為貴,內陸基本看不到海產品,定會有個好價格。
而黃長植合白玉竹正愁找不到方向,黃寄北這邊就給他們帶來新活了。
黃寄北在前衙忙著公務,白氏和黃長植就在後院裏搗鼓著,他們決定循序漸漸,還是先做最傳統的魚幹。
白玉竹做魚很是講究,第一,必須選用新鮮的魚,因為隻有新鮮的魚製成的魚幹,才會沒有腐腥味且口味絕佳。
第二,結合以前做臘肉和澱粉腸的經驗,醃製晾曬魚幹,最好是在沒有蒼蠅的季節,而且要讓鮮魚在背陰處快速脫水風幹,這樣能使魚體內的營養成分保存完好。
因此,冬天是晾製魚幹的最好季節。
白氏所選的魚多為黃魚、旗魚或者鰻魚。
這裏鹽貴,黃寄北便想了個主意,使用海水醃製洗滌海魚。嚐試下來發現,這樣做還真行得通,這樣做的魚幹不僅不招蒼蠅,而且口味更純真鮮美。
這麽好的時節,若是隻曬魚幹就太浪費了,料理完魚幹,等著它們自然風幹,黃寄北一家又開始嚐試做幹貝。
幹貝是用扇貝製成的,營養價值非常的高,滋陰補腎、調理脾胃、補益健身。
不過,在製作幹貝前,黃寄北想先嚐一嚐新鮮的扇貝,純屬自己嘴饞,當然,也想讓家人們一起嚐嚐鮮。
畢竟扇貝不僅美味還有營養,高蛋白、低脂肪,是補鈣、補鐵的佳品,這麽好的東西,當然要讓大家一起嚐嚐。
黃寄北和白氏說了蒜蓉粉絲蒸扇貝的做法,白氏表示不是難事,就等著吃吧。
粉絲選用的是綠豆粉絲,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特別適合燥熱的海島氣候。
粉絲泡軟,蒜切碎,薑切絲。
鍋中加入少許油,燒熱後放入蒜末爆香,將一半炒香的蒜蓉裝入小碗中,倒入少許醬油拌勻成調味汁。
沿著殼壁用小刀把貝肉取下,去除內髒和腮,留下中間那團圓形的肉以及月牙形的黃,把粉絲剪成小段,墊在扇貝底下,重新放回扇貝。然後把剩下的一半蒜蓉分放在每個扇貝肉上,再放上薑絲。
蒸鍋裏放冷水燒開後,放入扇貝大火蒸半盞茶的時間出鍋;
把蒸好的扇貝去掉上麵薑絲,用小勺把之前調好的調味汁趁熱澆在扇貝上,撒上蔥花和剁椒就大功告成了。
白玉竹真的是天賦型廚師,黃寄北沒想到這蒜蓉粉絲扇貝可以做的這麽完美!
白氏這次一共蒸了三十個扇貝,正值午休時分,黃寄北正在前衙和屬官們議事,小廝過來回報,今天廚房做的多了些,夫人說不妨留大家一起用餐。
黃寄北對待下屬一向是恩威並施,當即便邀請在座的王通判、司理參軍、司法參軍、司戶參軍一起前往後衙用餐。
等黃寄北他們到達用餐廳的時候,酒菜已經擺上桌了,原來白氏不僅做了蒸扇貝還做了炒花蛤,這可太適合下酒了。
花蛤,也就是花甲,當地人叫它蛤蜊。
買回來的花甲先用水泡一下讓它們把沙子吐出來,接著用開水煮一下,然後把空殼的花甲撿出來丟掉。
準備好蒜末,鍋中放油,放進蒜末煸炒,然後把蔥末也放進去一起炒出香味,這時候就可以倒入花甲一起翻炒了,一邊炒一邊放些醬油,再翻炒五六十下,就可以盛出來啦。
知州大人家的飯菜未免也太香了!看著一大桌子的菜屬官們不僅感歎自己有口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