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節
(曆史同人)隻手遮天女性野心家[直播] 作者:道_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你會有這麽好說話???
劉邦不信。
不僅不相信,甚至還覺得呂雉在醞釀著更大的陰謀,手一撐,從閑適著看戲的坐姿改成盤腿而坐,對於一個草根皇帝來講,這個坐姿頗為隆重,更隆重的在後麵,他的上半身甚至微微前傾,做出一副聆聽的模樣來,若不是臉上的表情處處透著不耐煩,倒真有些洗耳恭聽的味道。
“別裝了,我還不了解你?”
劉邦道,“有什麽話就趕緊說,我懶得跟你繞彎子。”
但呂雉卻並未回答他的話。
不僅沒有回答,甚至還把他當做不存在,自己旁若無人看著戰報,麵上的表情是他極為少見的欣慰讚許。
“南越首戰大捷,陛下要看嗎?”
呂雉揚了揚手裏的戰報,挑眉問他。
“……”
“不看!”
“黥布若是連南越都收拾不了,還如何做項羽的心腹愛將?”
劉邦不耐煩擺手。
“哦。”
呂雉毫不在意,“陛下若不看,我便許了阿元的請奏,遷長安奴隸與庶民在南越安置。”
“跋山涉水,又是背井離鄉,便免他們三年賦稅。”
“若有商人前往南越經商,其賦稅也一同減免。”
呂雉提筆在絹帛處寫下批示,“南越乃蠻夷之地,需慢慢教化,才能讓其徹底歸心。”
“不止賦稅,還要有其他政策扶持當地經濟。”
這些政策早在讓魯元領兵攻打南越之際便已與蕭何細細討論過,而今南越大捷,後麵的政策便要跟上,流民遷徙是個大工程,不能等南越之地全部平定再去遷民,當打下一塊地,便遷一部分流民過去。
如此一來,日後南越哪怕再生反心,但周圍之地已是中原之人,也隻能望地興歎,自先罷兵。
“此地的官員不可全部罷免,刺頭挑出去,換成我們自己的官員。”
呂雉一邊說,一邊寫,“待過個三五十年,他們便是我們華夏大地不可分割的領土。”
“不可全遷長安的人。”
說起這件事,劉邦不去琢磨呂雉心裏到底在打什麽歪主意了,有嬴政的前車之鑒,他對這件事慎之又慎,“當年嬴政信趙佗之言,和輯百越,遷人入南。是,那麽多人去南越,南越確實穩定了,可也成了一方勢力,不受中央管製。”
“知道。”
呂雉當然知道這件事,更知道劉邦私下沒少嘀咕這件事,“我所遷之人皆是流民,不會動搖長安根基。”
——別說了劉邦了,她自己對這件事也有陰影。
天幕明明白白說了,她執政期間有匈奴南越之患,之所以有這兩個隱患,原因再簡單不過,匈奴蠻夷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而趙佗,則更不用說,嬴政待他不薄,許他兵馬,許他物資,許他在南越深耕細作,將其納入大秦版圖。
趙佗的確做到了,然後在勢力穩固之後,在大秦帝國風雨飄搖之際,封關,絕道,聚兵自衛,徹底斷絕秦朝最後一絲自救希望1。
呂雉道,“在這之前,我已讓各地官員統計當地黔首,若有黔首想去嶺南之地,皆可報上來,隨軍一同前往。”
“如此一來,所去南越之人皆天南海北之人,而所行之官,則三年一調,五年一換,不能讓其根深蒂固,自成一方勢力。如此一來,南越才不會脫離中央管製。”
劉邦這才點頭,“這個法子很好。”
“我們不能學嬴政,把自己家底全部砸在嶺南,反倒便宜了趙佗這種人物2。”
“我是瞧不上這種人的。”
劉邦嫌棄得很,“嬴政那小子待趙佗不薄,趙佗倒好,中原大地亂成一鍋粥,他不僅不出兵平亂,反倒關起門來做自己的嶺南王。”
“若趙佗肯發兵助章邯,章邯便不是獨木難支,更不會降項羽。”
“章不死,秦不滅。”
“章邯望風而降,大秦百年基業毀於一旦。”
“可惜咯。”
劉邦感慨歸感慨,聲音裏卻沒有多少惋惜,反倒有一種本該如此的感覺。
——也幸虧趙佗不曾領兵來救,要不然,中原之地有的亂。
“流民何時動身?”
劉邦問,“領軍之人又是誰?”
呂雉道,“今日便走。”
“我二兄建成侯領兵。”
“這是隨行官員的名字家世,你看一下。”
她把自己列好的官員遞給劉邦,“若無異議,現在便發出。”
“你拿主意就行。”
劉邦擺擺手。
——嶺南蠻夷之地,去那當官可不是什麽肥差。
那裏的官員呂雉隨便安插,他根本不在意。
劉邦不看,呂雉便收回詔書,喊門口立著的審食其,將詔書內容今日便發出。
忙完這一切回頭一瞧,劉邦仍在原來的位置坐著,手肘撐在膝蓋處,掌心之上托著臉,吊兒郎當瞧著她。
“娥姁,你突然這麽善解人意,我倒有些不習慣了。”
見她忙完,劉邦慢悠悠開口,“你當真不再問我要什麽?”
——他也知道,現在若不要,以後必會栽個大跟頭。
呂雉不屑,“我倒想要,你給嗎?”
“……”
這倒是。
他才不開皇後為帝的先例。
有能力之人不需要他下詔,自己便能坐到那個位置。
沒能力之人的縱然應詔登基,也會很快被人拉下來。
——這種折騰後世的詔書,他才不會下!
“走了。”
劉邦起身。
劉邦身影消失在宮道處,呂雉嘴角微勾,從層層詔書壓著的最低下抽出一卷詔書,抬手遞給在殿內侍立的審食其,“八百裏加急傳信公主,一刻不得耽擱。”
劉邦猜對了,她的確有私心。
她的私心是給她的女兒再一層保障,讓她百年之後天生反骨的韓信都不會再反她女兒。
“英布這廝不過一莽夫,他的計策怎能用?”
提起打仗,韓信誰也瞧不上,“你不必聽他之言,我有一計,可不費一兵一卒便能讓南越自亂陣腳。”
“待他們耗於內鬥損兵折將之際,便是我們坐收漁利之時。”
“你怎不早說?”
魯元哭笑不得,“他兵快,眼下早已衝到南越邊境了,首戰大捷,後麵應當也不不差,此時我們縱然飛馬傳信,隻怕也來不及了。”
韓信十分嫌棄,“莽夫之勇,不堪大用。”
“既如此,我們便先不管他,先取南越諸多小國,待取完之後,再與他合兵一處。”
“好呀,都聽你的。”
魯元笑眼彎彎。
哪怕在出發之前父皇曾惡補打仗常識,但打仗這種太吃天賦,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她根本不會幹涉戰事。
——用兵如神的淮陰侯攻取南越是殺豬用宰牛刀,她放權便好了。
魯元從匣子裏拿出虎符,交到韓信手裏,“喏,給你。”
冰涼觸感落在掌心,韓信眼皮微抬,瞧了魯元一眼。
——他從未想過魯元會直接將兵權交給他。
魯元不懂兵,英布雖勇,但完全不是他的對手,而樊噲與夏侯嬰更是連英布都不如,一旦他掌兵權,便意味著龍入長海,再無阻攔。
“你就這般相信我?”
韓信眉頭微動,心裏莫名異樣,他抬眸看魯元,似乎想從她眼裏看出什麽,“難道不怕我領兵之後便倒戈相向,將你囚禁於此?”
這似乎是個好問題,魯元認真想了一會兒,而後眉眼更加燦爛,漆黑的眸子如墨染,“五萬大軍雖不多,但對淮陰侯而言,足以割據一方與我父皇母後相抗。”
“可割據一方,哪有後世子孫位尊九五來得好?”
“再者,我信你不會反叛。”
“別人說你恃才傲物,不甘人下。”
“更說你天生反骨,桀驁不馴。”
“若取天下,必先得你,若天下太平,則必先誅你。”
“可是韓信,你戎馬半生,疆場飲血方定下這九州天下。”
她第一次叫韓信的名字,聲音溫柔又篤定,“我怎能不叫你看一眼九州天下的太平呢?”
作者有話說:
魯元: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沒關係,別人不許你,我許你呀。
說起南越,好想bb一句功臣宿將殺了大半真的不行。
劉邦在的時候南越降,劉邦一死立馬打長沙,呂後不許往南越賣鐵器讓他們攻打自己的地盤,南越王趙佗直接掀桌子,自立為帝,朝中無大將,打個南越損兵折將,那叫一個慘,後來到漢武帝才徹底解決南越__
劉邦不信。
不僅不相信,甚至還覺得呂雉在醞釀著更大的陰謀,手一撐,從閑適著看戲的坐姿改成盤腿而坐,對於一個草根皇帝來講,這個坐姿頗為隆重,更隆重的在後麵,他的上半身甚至微微前傾,做出一副聆聽的模樣來,若不是臉上的表情處處透著不耐煩,倒真有些洗耳恭聽的味道。
“別裝了,我還不了解你?”
劉邦道,“有什麽話就趕緊說,我懶得跟你繞彎子。”
但呂雉卻並未回答他的話。
不僅沒有回答,甚至還把他當做不存在,自己旁若無人看著戰報,麵上的表情是他極為少見的欣慰讚許。
“南越首戰大捷,陛下要看嗎?”
呂雉揚了揚手裏的戰報,挑眉問他。
“……”
“不看!”
“黥布若是連南越都收拾不了,還如何做項羽的心腹愛將?”
劉邦不耐煩擺手。
“哦。”
呂雉毫不在意,“陛下若不看,我便許了阿元的請奏,遷長安奴隸與庶民在南越安置。”
“跋山涉水,又是背井離鄉,便免他們三年賦稅。”
“若有商人前往南越經商,其賦稅也一同減免。”
呂雉提筆在絹帛處寫下批示,“南越乃蠻夷之地,需慢慢教化,才能讓其徹底歸心。”
“不止賦稅,還要有其他政策扶持當地經濟。”
這些政策早在讓魯元領兵攻打南越之際便已與蕭何細細討論過,而今南越大捷,後麵的政策便要跟上,流民遷徙是個大工程,不能等南越之地全部平定再去遷民,當打下一塊地,便遷一部分流民過去。
如此一來,日後南越哪怕再生反心,但周圍之地已是中原之人,也隻能望地興歎,自先罷兵。
“此地的官員不可全部罷免,刺頭挑出去,換成我們自己的官員。”
呂雉一邊說,一邊寫,“待過個三五十年,他們便是我們華夏大地不可分割的領土。”
“不可全遷長安的人。”
說起這件事,劉邦不去琢磨呂雉心裏到底在打什麽歪主意了,有嬴政的前車之鑒,他對這件事慎之又慎,“當年嬴政信趙佗之言,和輯百越,遷人入南。是,那麽多人去南越,南越確實穩定了,可也成了一方勢力,不受中央管製。”
“知道。”
呂雉當然知道這件事,更知道劉邦私下沒少嘀咕這件事,“我所遷之人皆是流民,不會動搖長安根基。”
——別說了劉邦了,她自己對這件事也有陰影。
天幕明明白白說了,她執政期間有匈奴南越之患,之所以有這兩個隱患,原因再簡單不過,匈奴蠻夷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而趙佗,則更不用說,嬴政待他不薄,許他兵馬,許他物資,許他在南越深耕細作,將其納入大秦版圖。
趙佗的確做到了,然後在勢力穩固之後,在大秦帝國風雨飄搖之際,封關,絕道,聚兵自衛,徹底斷絕秦朝最後一絲自救希望1。
呂雉道,“在這之前,我已讓各地官員統計當地黔首,若有黔首想去嶺南之地,皆可報上來,隨軍一同前往。”
“如此一來,所去南越之人皆天南海北之人,而所行之官,則三年一調,五年一換,不能讓其根深蒂固,自成一方勢力。如此一來,南越才不會脫離中央管製。”
劉邦這才點頭,“這個法子很好。”
“我們不能學嬴政,把自己家底全部砸在嶺南,反倒便宜了趙佗這種人物2。”
“我是瞧不上這種人的。”
劉邦嫌棄得很,“嬴政那小子待趙佗不薄,趙佗倒好,中原大地亂成一鍋粥,他不僅不出兵平亂,反倒關起門來做自己的嶺南王。”
“若趙佗肯發兵助章邯,章邯便不是獨木難支,更不會降項羽。”
“章不死,秦不滅。”
“章邯望風而降,大秦百年基業毀於一旦。”
“可惜咯。”
劉邦感慨歸感慨,聲音裏卻沒有多少惋惜,反倒有一種本該如此的感覺。
——也幸虧趙佗不曾領兵來救,要不然,中原之地有的亂。
“流民何時動身?”
劉邦問,“領軍之人又是誰?”
呂雉道,“今日便走。”
“我二兄建成侯領兵。”
“這是隨行官員的名字家世,你看一下。”
她把自己列好的官員遞給劉邦,“若無異議,現在便發出。”
“你拿主意就行。”
劉邦擺擺手。
——嶺南蠻夷之地,去那當官可不是什麽肥差。
那裏的官員呂雉隨便安插,他根本不在意。
劉邦不看,呂雉便收回詔書,喊門口立著的審食其,將詔書內容今日便發出。
忙完這一切回頭一瞧,劉邦仍在原來的位置坐著,手肘撐在膝蓋處,掌心之上托著臉,吊兒郎當瞧著她。
“娥姁,你突然這麽善解人意,我倒有些不習慣了。”
見她忙完,劉邦慢悠悠開口,“你當真不再問我要什麽?”
——他也知道,現在若不要,以後必會栽個大跟頭。
呂雉不屑,“我倒想要,你給嗎?”
“……”
這倒是。
他才不開皇後為帝的先例。
有能力之人不需要他下詔,自己便能坐到那個位置。
沒能力之人的縱然應詔登基,也會很快被人拉下來。
——這種折騰後世的詔書,他才不會下!
“走了。”
劉邦起身。
劉邦身影消失在宮道處,呂雉嘴角微勾,從層層詔書壓著的最低下抽出一卷詔書,抬手遞給在殿內侍立的審食其,“八百裏加急傳信公主,一刻不得耽擱。”
劉邦猜對了,她的確有私心。
她的私心是給她的女兒再一層保障,讓她百年之後天生反骨的韓信都不會再反她女兒。
“英布這廝不過一莽夫,他的計策怎能用?”
提起打仗,韓信誰也瞧不上,“你不必聽他之言,我有一計,可不費一兵一卒便能讓南越自亂陣腳。”
“待他們耗於內鬥損兵折將之際,便是我們坐收漁利之時。”
“你怎不早說?”
魯元哭笑不得,“他兵快,眼下早已衝到南越邊境了,首戰大捷,後麵應當也不不差,此時我們縱然飛馬傳信,隻怕也來不及了。”
韓信十分嫌棄,“莽夫之勇,不堪大用。”
“既如此,我們便先不管他,先取南越諸多小國,待取完之後,再與他合兵一處。”
“好呀,都聽你的。”
魯元笑眼彎彎。
哪怕在出發之前父皇曾惡補打仗常識,但打仗這種太吃天賦,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她根本不會幹涉戰事。
——用兵如神的淮陰侯攻取南越是殺豬用宰牛刀,她放權便好了。
魯元從匣子裏拿出虎符,交到韓信手裏,“喏,給你。”
冰涼觸感落在掌心,韓信眼皮微抬,瞧了魯元一眼。
——他從未想過魯元會直接將兵權交給他。
魯元不懂兵,英布雖勇,但完全不是他的對手,而樊噲與夏侯嬰更是連英布都不如,一旦他掌兵權,便意味著龍入長海,再無阻攔。
“你就這般相信我?”
韓信眉頭微動,心裏莫名異樣,他抬眸看魯元,似乎想從她眼裏看出什麽,“難道不怕我領兵之後便倒戈相向,將你囚禁於此?”
這似乎是個好問題,魯元認真想了一會兒,而後眉眼更加燦爛,漆黑的眸子如墨染,“五萬大軍雖不多,但對淮陰侯而言,足以割據一方與我父皇母後相抗。”
“可割據一方,哪有後世子孫位尊九五來得好?”
“再者,我信你不會反叛。”
“別人說你恃才傲物,不甘人下。”
“更說你天生反骨,桀驁不馴。”
“若取天下,必先得你,若天下太平,則必先誅你。”
“可是韓信,你戎馬半生,疆場飲血方定下這九州天下。”
她第一次叫韓信的名字,聲音溫柔又篤定,“我怎能不叫你看一眼九州天下的太平呢?”
作者有話說:
魯元: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沒關係,別人不許你,我許你呀。
說起南越,好想bb一句功臣宿將殺了大半真的不行。
劉邦在的時候南越降,劉邦一死立馬打長沙,呂後不許往南越賣鐵器讓他們攻打自己的地盤,南越王趙佗直接掀桌子,自立為帝,朝中無大將,打個南越損兵折將,那叫一個慘,後來到漢武帝才徹底解決南越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