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太後見元澈身後那五百名士兵心裏煩厭之餘,也不乏畏懼,因道:“你既有題目,示與眾人便是,女眷嬌貴,不要衝撞了大家。”
元澈低頭應是,旋即執起一杯酒,踏著皎皎月華,向前幾步,先行敬道:“孤以此題示以眾娘子,無論答中與否,孤皆感激眾人遠來之勞苦。”說完,他將杯中酒一飲而盡,旋即命周恢將題目示與眾人。
周恢將卷軸展開,雍容貴雅的漢隸頓時生光,蠶頭燕尾的風流,筆勒金玉的蝕骨,此生此夜,稍縱即逝,反倒教人難以忍見。而看定後,卷軸上所書之語更教人難以直目。
蕭寶卷害蕭懿,蕭衍含淚造反。
“殿下出題,請諸位作對。”
第128章 權骨
“太子請慎言。”保太後雙目微垂, 語氣中已有慍意。
元澈笑道:“文字遊戲而已,太後麾下人才濟濟,想來自有妙解。”
南齊, 蕭鸞死,蕭寶卷繼位, 時有輔政大臣六位。或許是對父親的集權手段頗有體會, 蕭寶卷盡殺六輔政,先後引起王敬則、陳顯達、崔慧景三次兵變。至崔慧景軍逼都城,蕭懿假節, 以豫州刺史督軍事,征虜將軍之位率兵勤王, 最終功成。
蕭懿立下不賞之功,隨後加尚書令入朝執政。以當時局勢來看, 蕭懿本州軍隊在都外虎視,胞弟蕭衍在襄陽鎮軍, 蕭寶卷若神智尚清,便不該殺他。然而蕭寶卷卻真犯了傻, 一杯毒酒殺死了蕭懿。蕭衍本有圖謀皇位之心, 便以為兄長複仇為由,起兵反齊,殺了蕭寶卷。
蕭衍的時來天地同協力, 除了元老前輩一個一個倒下,蕭寶卷殺死蕭懿,更為他掃清了最後一個障礙。最後一隻肮髒的手套被丟棄至溝渠, 蕭衍終於用那幹幹淨淨的雙手, 托起了勝者的王冠。
這樣一個政權更迭的故事,對於在場的眾人並不陌生。關隴高門能入朝做得這女官的, 誰不是讀書知史,更何況南齊舊事,殷鑒未遠。誰是此言中大行殺戮的蕭寶卷,誰又是入朝被弑的蕭懿,誰又是伺機而動的蕭衍?
在眾人一番對影自照,舉鏡照人之後,崔諒之女崔映之,最終被眾人或以直視、或以側目地揣度,捧到了台前。自此,另兩者的身份也不言而喻。
崔映之從坐席離開,徐步上前,先向保太後與皇後行禮,旋即又向太子行禮。“臣女不才,暫且試對吧,若對的不好,還望殿下勿怪。”
說罷,崔映之從郭方海手中的托盤中取筆點墨,凝神思索,片刻之後便下筆如飛。最後一筆收尾,她將筆輕輕地放回了托盤上。郭方海隻覺得手中的托盤忽然一沉。
“周宣季告周勰,周顗戮口不屈。”
周勰與其叔父周劄周宣季乃義興周氏豪族。前朝國祚南立,王敦欲圖謀荊江,平叛亂軍,利用義興周玘,先後兩次以荊州刺史之位誘其出兵,但皆食言。隨後周玘被北方高門猜忌,被逼反叛,最終敗亡。
周勰繼承父親遺誌起兵,卻被叔父周劄告密,以事敗。至於周顗乃是在第一次王敦之亂中都城守將,但事後亦為王氏族人在朝中說情,最終竟被王敦收而殺之。臨死前憤慨陳詞,卻被守衛以長戟刺傷其口,可謂慘烈。
崔映之以義興周氏自比,暗諷太子與朝廷對於周家的出力不予實利兌現,而周顗幫助了欲行廢立之事的王氏兄弟,最終被其收而殺之,更是暗諷賀家。崔家和當年的周家一樣,非一等高門,意圖建立事功而獲得擢升,卻在各方勢力的拉扯挑撥下,一次又一次地內耗,最終落得悲慘的下場。
崔映之淺顰輕笑,淡淡將在座眾人掃視,最後落在了太子元澈的身上。她的人生不過十幾春秋,男女情愛何其陌生,但如今她在明白這些之前,早已明白了何為徹骨的恨意。她慢慢取下鬢邊一隻發簪,與那闋對語一道,呈放在了周恢的手中。“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還望殿下轉交予臣女的父親,至於是否能勸動,臣女並不敢妄想。”
海棠花謝,掠過美人鬢邊,恰如夏日一場豪雨。她下唇微肉,仿佛開口便是嬌語鶯聲。一雙美目俏若銀勾,卻在盛景之下流露出一絲悲戚。她端莊行了一禮後退下,帶著她的豆蔻年華與此生境遇,詮釋著這個盛放與頹敗並存的夏日。
保太後此時已是怒極,但由於宿衛尚未趕來,她對於眼前兩人的對答毫無還手之力。那些隱晦的詞語,在這片珠澤鄧林中,愈發露骨。而在席的關隴精英,也在考慮著如何表態。
有人離席,有人作答,有人靜默不語。
元澈的目光一一掠過那些呈上來的答語,除了彭耽書所對“王處明沉王含,王導隔江發喪”頗有意味,其餘人所答或在情理之中,或模棱兩可。待將所有答語閱覽過,元澈環顧一笑道:“陸侍中的答語呢?陸侍中文心雕龍,風骨之冠,孤還未曾見到呢。”
眾人麵麵相覷,方才陸昭還在席間,如今卻不知去向。保太後原本對元澈行徑頗有疑慮,方才崔映之出對,語間暗指,無異於當場揭露賀氏圖謀。
其實對於崔諒的利用,保太後也有著自己的考量。
崔氏兵盛,但於朝中並無底蘊。政治交鋒與交涉,重在分寸,此等世族一旦崛起,必會將積壓已久的權欲傾於事功之上,不僅難以製約,也極易破壞朝堂上的平衡。因此對於崔諒的後續處理,保太後還是抱有功成而烹之意。殺儲君,矯詔令,自然要交給這樣的門戶去做,之後論罪,便是理所當然。
如今太子忽然當眾揭露此事,不僅影響崔氏的觀感,更會影響陸氏的抉擇,無論如何,她是不會讓陸昭麵見元澈的。
“陸侍中偶感不適……”
“皇後何必瞞我呢?”
皇後正要描補,元澈卻強硬打斷。他向前走了幾步,身後的數百名宿衛也逐漸圍拱過來。在場女眷眾多,已有不少人開始驚惶,畢竟太子常年征戰沙場,對於血流成河的場麵,想必早已不足為怪。他側了側頭,愁眉不展地對身邊的馮讓道:“既然陸侍中架子大,那你們就去請罷。”
馮讓正要命人搜殿,保太後忽然喝令道:“太子且慢。陸侍中確在後殿,是老身讓她暫避的。太子當知,如今玉箋上姓名已定,為避禮教之大防,還請太子勿要輕舉妄動。”
男女之防,本朝並無援例,隻是女子訂婚後,婚前則要避免與定親之人相見。至於其他人,倒不在此例。坐在眼前的皇後為女侍中時,入潛邸前一日,仍與涼王當麵玄談,詞句珠璣,還為時人之美談。而陸昭幾日前也曾入丞相府,與賀禕麵談政事。
此語一出,在座的眾人對太子與渤海王最終的選擇也就了然。保太後看了一眼席中的崔映之,這話也是說給她聽的。既然太子這邊已是無望,為家族計,倒不如轉投渤海王。
此時,長樂宮宿衛也接連趕來,與太子的戍衛相對,頗有大動幹戈之勢。
皇後見此情景,向保太後輕聲勸道:“明日太液池設宴,想必禁中有所請示,太子久留於長樂宮,隻怕不妥當。若太後有顧慮,不妨請人將題目遞了去,待陸侍中作答,再傳出來,倒也免去了二人見麵。”
太子於長樂宮逗留過久,皇帝未免生疑,進而可能會有所布置。此時事態尚未惡化到兵戎相見之時,保太後自己也覺得應避免刺激各方,以至於徒生變數。隻是兩人傳語,她也頗為擔心。
皇後道:“太子所出題目,如今眾人都對的差不多了,再有典故,也不會出大格。”見保太後仍有疑慮,她低聲勸道,“太後,依臣妾看,太子不得到陸侍中的回答,是不會走的。”
保太後幹笑了一聲,終於鬆了口:“也罷,那便派一個人遞了題目到陸侍中那裏。”說完,用目光示意了身邊的倩秀。
倩秀走上前,小心翼翼接過題卷,然後走向水榭後的一間殿宇中。
殿宇內,一雙清泠的鳳目透過蓊鬱的竹林,望向水榭處的燈火通明。月色下的繁華多少都透著那麽一絲涼薄,綺羅之下,女子的輕軀襯在凶悍的宿衛之間,竟無半分柔弱之態。隻是海棠花豔,美如崔映之,這樣容色終究承受著世家一次又一次的濫用。
那支發簪上綴著幾朵淺粉的桃花,與她的衣衫並不相配,想來是因極為珍愛,所以無論如何都要日日簪在發間吧。當她摘下發簪的那一刻,大抵也意味著與家族的訣別,與桃李紛盛的人間訣別。
而這樣的訣別,她還要目睹多少次?王韶蘊的分肖髻與鴆酒杯還曆曆在目,崔映之的桃花簪與生死語卻已逼至眼前。
“陸侍中。”倩秀溫聲一喚將陸昭的思緒暫時打斷,“這是太子殿下所出的題目,請陸侍中聯對作答。”
陸昭默默看了一眼題卷,然後靜靜攤開雙手。女子的手不過方寸之小,毫厘之薄,它曾題詔天下,曾執金印紫綬。天下弱水三千,並非都入了海。若它能執掌更大的權柄,托驥於自己的才智,是否便可以避免這樣的訣別?
目光瞬然冷下,極寒之處,盡是涼薄。
劉更始殺劉縯,劉秀悲痛起兵。
清剛絕以人寰的字體,配以權膽超乎塵世的答語,落在元澈的眼中,便如被她那雙鳳目直接注視一般,足以驚心動魄。
“陸侍中對語最合孤意。”他笑著解下一枚玉佩,“現下既無桂林一枝可折,不若把這昆山片玉賜給她吧。”
元澈的眼眸深如晦夜,將水榭的光芒悉數斂攏後,轉身離去。帝王之心,她與他都懂得。
第129章 前禍
太子攜眾逼臨杏園宴後所掀起的風波, 被保太後強壓於長樂宮內,然而長樂宮外卻感受到了這股暗流湧動。當天晚上便有許多大戶人家整理財物,準備次日一早便逃離長安。而許多重臣家中也提前屯好了米糧, 都中糧價一夜之間升了數倍不止。
永寧殿內,陸昭仍履行著女侍中的職責, 為保太後擬令, 崔映之則被囚居別處。而同樣出彩的彭耽書,愈發受到保太後賞識,眾人都說保太後早有想法, 要為她指婚宗王。彭耽書聽聞此言,除了諳聲自處之外, 也在向陸昭試探。倒非因為陸昭身份之故,如今關隴風雲突變, 即便是彭家,也無法保證效忠於某一方。
她之所以先來詢問陸昭的意思, 主要原因還是自己為陸昭舉薦,征辟入宮。當年自家在涼王與魏帝之間猶豫不決時, 便仰賴過陸昭的點撥。在隴西、天水二地, 自家能夠在短時間內壯大,也是因為陸昭出麵,平衡了各方的利益。直至今日, 陸昭再領她入宮奉職,對自家的聲望有了整體的擢升。恩情上,彭家自當也為陸昭出力從而償還。但在人事變動上, 她本人仍是陸昭的從屬。
人事即是政治。所任職位的本身其實並無那般重要, 如何獲得這個職位的原因才重要。譬如陸衝,如今任渤海王文學, 在外人眼裏那是鐵打的渤海王一派。但如果陸家日後有需要,讓陸衝另換陣營,所要做的不是去洗刷渤海王文學這份履曆,而是會大力宣揚當初保太後如何強硬地將陸衝塞進了渤海王的掾屬。而陸家當時在麵對保太後與皇帝的雙重施壓下,又是多麽地難以拒絕。
回到她本身,日後她無論轉投哪一方,那些極具政治智慧的人並不會關注她在保太後處任女史這件事。而是會矚目陸昭在長安獨領風騷的時候,把極為珍貴的女史機會給了彭家。彭家,這個起於隴西的寒微世家,能夠站在關隴浪潮的潮頭,是因為陸家在背後的推力。而巨大的推力往往也是巨大的桎梏,在承受所有政治恩惠的同時,彭家也被打上了陸家的印記。日後的政治決策,除了要考慮自家的利益之外,也需要站在陸家的角度考量。
古往今來,無論是潁川士族的崛地而起,還是青徐僑門的江左鼎力,隻要是強力的政治派係不外如是。串聯起這些的,與其說是利益的鎖鏈,倒不如說是人心的鎖鏈。
“昭昭,流言至此,我真不知當下該如何自處。”彭耽書尋了一個空隙,將陸昭拉到逍遙園,“我實在厭見那些宗王。”
彭耽書這番話,讓陸昭心中頗有所動。這一月來她不遺餘力地做出布置,唯一還沒有插手的一環便是宗王。皇權抬頭勢必也意味著宗王崛起,二者榮辱一體。若在世家完全強盛時,這些宗王可以完全不擺在眼中。但如果世家想要為
亂便要借此有所作為,拉攏一部分宗王也是可以考慮的一環。
陸昭先前之所以沒有往宗王一方去想,原因無他,如今各個藩地的宗王皆在京中,居住多在未央、長樂二宮內,隻要不在藩地,無論誰都沒有左右時局的能力。如果有宗王借此機會有所謀求,來日無論誰勝,皇室內部必會有一番清洗,而清洗本身也是對皇權的整體削弱。皇帝沒有做這件事的立場。至於保太後那邊,則完全可以不動用,既然要宮變,勝了這些宗王自然任其玩弄股掌,何必增加一個與自己分食利益的人。不過連太子驚擾杏園宴這樣的大事都能被保太後壓下,彭耽書聯姻宗室的輿論卻在長樂宮內流傳開來,那麽自己就不能再等閑視之。
陸昭道:“大亂在即,曆來宗王亂政即為禍之肇始,耽書遠見,我深感同。隻是若保太後執意為之,隻怕也難躲過。如今之計,不妨將宗王之事擺上台麵,台省矚目,各王若心懷鬼胎,露出端倪而自敗,想來保太後也不會刻意為難你。”
保太後如何考量的她目前尚且不明,這些動作如今都在背對陸家來進行。或許是因陸家尚未完全站在保太後這一方,但把彭耽書置於這樣一個是非之地,從長遠來看,也是在對陸家動手。這樣的小動作既然被她看見了,坐以待斃的能力她是沒有,但反挑一刀的能力她還是不缺的。和賀氏翻臉的能力不是沒有,關鍵是有沒有足夠的利益。如今大戰在即,對賀氏給予適當的警告還是必要的。
陸昭道:“事態緊急,你即刻前往台中,尋些尚未了結的涉及宗王的案件,再聯絡京中故舊,將其投入京兆尹府。在此之前我也會令人為此事,做些鋪墊,一定要趕在今日之前完成。明日遴選結果揭曉,眾人皆在,保太後必會將你的婚事當眾提出。”
彭耽書點頭應下,然而心中仍不免擔心:“你果真認為尚書令必會處理此事?”
陸昭點了點頭:“如今薛琬方任尚書令,太子抱病,他才從三公之位下來,又大權獨攬,為重新立威,執政風格必然剛硬,且其經年從事,也多以廉正賺名,想來會徹查此事。”
“何以得見?”彭耽書不解。
陸昭道:“丞相霸府多年卻為事圓緩,薛琬任禦史大夫得以與其並列,必然以一種剛正姿態而引人時望。況且薛琰為其胞弟,所任多是雜職,長安禁軍也未曾染指,可見其舉賢避親。”這樣的人大多會本能地將自己立於道義上無法指摘的境地,配以剛上台所行使的剛烈執政之風,一定會做出那樣的抉擇。陸昭冷然一笑:“尚書察察,宗王將戮,誰又能十分幹淨呢。”
此時兩人已快至亭橋,亭橋再往西,草木便太過蔥茂,不再適宜散步了。陸昭回身道:“耽書速去吧,若要出城送遞消息,也要在這幾日盡快從東門送出。” 大變在即,元洸雖領軍駐守東門,但如今囚居宮中,想來不日這股力量也要被賀家接手。
待彭耽書離開之後,陸昭看了看不遠處那片草木,之後轉身也前往丞相府。
太液池宴從中午持續到深夜,然而薛琬卻仍在台省辦公。宴會參與者多為宗王,薛琬沒有任何出席的必要,況且自太子抱病,台省事多,此時正是立權樹威的良機,怎能因為區區宴飲而錯過。正當他健筆如飛時,隻見京兆伊鄭崇疾行而來,手中持著卷宗,入內之後便交與薛琬,道:“今日中午,京兆尹府便收到這些卷宗。涉及之廣,令人發指,如今如何處置,還要請薛公一觀。”
開戰前,京兆尹為元澈所領,出征之後便換上了鄭崇。鄭崇同為關隴世族,但卻是親薛的一派,這也是當年魏帝在關隴世族拿下長安禁軍之後,所做的一些細節調整。如今配合薛琬在尚書台的上位,倒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
薛琬將卷宗觀覽,卷宗乃是出自扶風馬氏等人之手,其中有不少是賀家橫行鄉裏的罪證,其中還不乏指摘近幾日賀家與崔家的來往行跡。馬晃等人雖然已經落魄,但畢竟也曾為世族,通過故舊搜集一些世族為害鄉裏的證據並不難。
“提供卷宗之人,身在何處?”薛琬依然保持著冷靜,並不打算即刻處置。
鄭崇道:“馬晃家小先前因軍功授田遷到了安定,但馬晃此次是自己逃離了遷徙的隊伍,聚眾來到都中。”
“他家人都在陸氏手中?”薛琬聞言,似有意外之喜,他將卷宗又瀏覽一遍後,冷笑一聲,對鄭崇道,“既如此,何須顧慮,將涉案之人處置便是。”
鄭崇頗感驚訝:“那丞相?”
薛琬輕捋長髯,道:“丞相國之幹城,怎能輕議。隻是此事原也是丞相家事,個中原委你務必要提前告知丞相。”
挑撥陸氏與賀氏之間的關係,這樣好的機會,他又怎能輕易放過。賀氏為惡鄉裏,勾連崔諒,今日他便要一石二鳥,削一削賀家的氣焰,也順帶將陸家從賀氏身邊剝離。
交待完此事後,薛琬繼續處理要務。他剛從三公之位下來時,心裏還有所失落,如今時局紛亂,皇帝願意傾向自家,若能就此把握機會,未必不能成就一番事業。此時太子稱病,偌大的台省便如白紙一般,可以令他在此揮毫潑墨。所作所為,也不必再考慮賀家而多有掣肘。大丈夫權柄在手,果然快意如此。
然而還未入夜,卻見鄭崇急匆匆地跑了回來。
“薛公,又有大事。”鄭崇此次前來滿頭大汗,“我剛去了丞相府,這是丞相交予我的卷宗。”
薛琬聞言,一把接過鄭崇手中卷宗,仔細一觀,竟然是曆來宗王涉案的種種證據。以往他任禦史大夫時,這些案件基本上都是留中待審,主要還是維持局勢的穩定。這種宗室橫行鄉裏的案件和世家一樣,不勝枚舉,追究起來,有些就算按個謀反的罪名也不為過。
“丞相曾有何言告與你?”薛琬急不可耐地問道。
鄭崇道:“丞相說,薛公在禦史大夫之位時,便是剛正清廉,還望薛公一視同仁秉公辦理。”
一視同仁?薛琬眉頭緊鎖,賀禕的逼迫意味此時絲毫不加掩飾。若他賀家的罪責被他論處,那他也毫無理由去庇護這些宗王。而一旦他將執法的大刀揮向宗王,也等同與揮向了皇帝。
“薛公,如今當如何是好?”鄭崇如今自己也深陷此事,深知若稍有差池,自己也難以免責。
“聽聞先前保太後欲為宗王議親?嗬,佞婦,欲借宗王之力在未央宮內打楔子。” 薛琬沉思良久,而後道,“宗室不清,內宮終究難安。先論此議,之後再去處理賀家的事。”
將宗室的力量削一削,讓皇帝更加倚靠自己,以此獲得更多的政治資源。之後再處理賀氏時,也能減少許多阻力。那時候,自己便有足夠的力量,同時在法理與道義上也有了足夠的正當性去打擊賀家,自然也是名利雙收。至於皇帝本人的觀感,他被皇帝陷害至此,還能甘為所用已是忍讓。更何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犧牲掉一些宗室,如何去對付賀家,想必對此結果,皇帝也能夠接受。
“此事先不必驚動皇帝。”薛琬道,“宴飲之後,直接把這些涉事宗王押送屬內。”
第130章 歸台
是日, 宴席設在未央宮西太液池中的漸台上,台高二十餘丈,以池水所漸而得名。石台開闊, 雕闌畫礎,將太液池之遼曠一覽無餘。池中亦不乏蓬萊仙洲等小島, 島上設亭, 垂以風燈,夏風輕輕細細,便有搖金明空, 流火墜海之美。
魏帝與太子相鄰而坐,除卻宗室諸王外, 皇後與後宮妃嬪也悉數到場,最後便是這幾日未央宮的常客, 陸振與顧氏夫婦。大戰前夕的金樽美酒與夜夜笙歌不過是一張體麵的紗帳,皇帝仍牢牢抓取著自己可以利用的一切力量。
元澈低頭應是,旋即執起一杯酒,踏著皎皎月華,向前幾步,先行敬道:“孤以此題示以眾娘子,無論答中與否,孤皆感激眾人遠來之勞苦。”說完,他將杯中酒一飲而盡,旋即命周恢將題目示與眾人。
周恢將卷軸展開,雍容貴雅的漢隸頓時生光,蠶頭燕尾的風流,筆勒金玉的蝕骨,此生此夜,稍縱即逝,反倒教人難以忍見。而看定後,卷軸上所書之語更教人難以直目。
蕭寶卷害蕭懿,蕭衍含淚造反。
“殿下出題,請諸位作對。”
第128章 權骨
“太子請慎言。”保太後雙目微垂, 語氣中已有慍意。
元澈笑道:“文字遊戲而已,太後麾下人才濟濟,想來自有妙解。”
南齊, 蕭鸞死,蕭寶卷繼位, 時有輔政大臣六位。或許是對父親的集權手段頗有體會, 蕭寶卷盡殺六輔政,先後引起王敬則、陳顯達、崔慧景三次兵變。至崔慧景軍逼都城,蕭懿假節, 以豫州刺史督軍事,征虜將軍之位率兵勤王, 最終功成。
蕭懿立下不賞之功,隨後加尚書令入朝執政。以當時局勢來看, 蕭懿本州軍隊在都外虎視,胞弟蕭衍在襄陽鎮軍, 蕭寶卷若神智尚清,便不該殺他。然而蕭寶卷卻真犯了傻, 一杯毒酒殺死了蕭懿。蕭衍本有圖謀皇位之心, 便以為兄長複仇為由,起兵反齊,殺了蕭寶卷。
蕭衍的時來天地同協力, 除了元老前輩一個一個倒下,蕭寶卷殺死蕭懿,更為他掃清了最後一個障礙。最後一隻肮髒的手套被丟棄至溝渠, 蕭衍終於用那幹幹淨淨的雙手, 托起了勝者的王冠。
這樣一個政權更迭的故事,對於在場的眾人並不陌生。關隴高門能入朝做得這女官的, 誰不是讀書知史,更何況南齊舊事,殷鑒未遠。誰是此言中大行殺戮的蕭寶卷,誰又是入朝被弑的蕭懿,誰又是伺機而動的蕭衍?
在眾人一番對影自照,舉鏡照人之後,崔諒之女崔映之,最終被眾人或以直視、或以側目地揣度,捧到了台前。自此,另兩者的身份也不言而喻。
崔映之從坐席離開,徐步上前,先向保太後與皇後行禮,旋即又向太子行禮。“臣女不才,暫且試對吧,若對的不好,還望殿下勿怪。”
說罷,崔映之從郭方海手中的托盤中取筆點墨,凝神思索,片刻之後便下筆如飛。最後一筆收尾,她將筆輕輕地放回了托盤上。郭方海隻覺得手中的托盤忽然一沉。
“周宣季告周勰,周顗戮口不屈。”
周勰與其叔父周劄周宣季乃義興周氏豪族。前朝國祚南立,王敦欲圖謀荊江,平叛亂軍,利用義興周玘,先後兩次以荊州刺史之位誘其出兵,但皆食言。隨後周玘被北方高門猜忌,被逼反叛,最終敗亡。
周勰繼承父親遺誌起兵,卻被叔父周劄告密,以事敗。至於周顗乃是在第一次王敦之亂中都城守將,但事後亦為王氏族人在朝中說情,最終竟被王敦收而殺之。臨死前憤慨陳詞,卻被守衛以長戟刺傷其口,可謂慘烈。
崔映之以義興周氏自比,暗諷太子與朝廷對於周家的出力不予實利兌現,而周顗幫助了欲行廢立之事的王氏兄弟,最終被其收而殺之,更是暗諷賀家。崔家和當年的周家一樣,非一等高門,意圖建立事功而獲得擢升,卻在各方勢力的拉扯挑撥下,一次又一次地內耗,最終落得悲慘的下場。
崔映之淺顰輕笑,淡淡將在座眾人掃視,最後落在了太子元澈的身上。她的人生不過十幾春秋,男女情愛何其陌生,但如今她在明白這些之前,早已明白了何為徹骨的恨意。她慢慢取下鬢邊一隻發簪,與那闋對語一道,呈放在了周恢的手中。“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還望殿下轉交予臣女的父親,至於是否能勸動,臣女並不敢妄想。”
海棠花謝,掠過美人鬢邊,恰如夏日一場豪雨。她下唇微肉,仿佛開口便是嬌語鶯聲。一雙美目俏若銀勾,卻在盛景之下流露出一絲悲戚。她端莊行了一禮後退下,帶著她的豆蔻年華與此生境遇,詮釋著這個盛放與頹敗並存的夏日。
保太後此時已是怒極,但由於宿衛尚未趕來,她對於眼前兩人的對答毫無還手之力。那些隱晦的詞語,在這片珠澤鄧林中,愈發露骨。而在席的關隴精英,也在考慮著如何表態。
有人離席,有人作答,有人靜默不語。
元澈的目光一一掠過那些呈上來的答語,除了彭耽書所對“王處明沉王含,王導隔江發喪”頗有意味,其餘人所答或在情理之中,或模棱兩可。待將所有答語閱覽過,元澈環顧一笑道:“陸侍中的答語呢?陸侍中文心雕龍,風骨之冠,孤還未曾見到呢。”
眾人麵麵相覷,方才陸昭還在席間,如今卻不知去向。保太後原本對元澈行徑頗有疑慮,方才崔映之出對,語間暗指,無異於當場揭露賀氏圖謀。
其實對於崔諒的利用,保太後也有著自己的考量。
崔氏兵盛,但於朝中並無底蘊。政治交鋒與交涉,重在分寸,此等世族一旦崛起,必會將積壓已久的權欲傾於事功之上,不僅難以製約,也極易破壞朝堂上的平衡。因此對於崔諒的後續處理,保太後還是抱有功成而烹之意。殺儲君,矯詔令,自然要交給這樣的門戶去做,之後論罪,便是理所當然。
如今太子忽然當眾揭露此事,不僅影響崔氏的觀感,更會影響陸氏的抉擇,無論如何,她是不會讓陸昭麵見元澈的。
“陸侍中偶感不適……”
“皇後何必瞞我呢?”
皇後正要描補,元澈卻強硬打斷。他向前走了幾步,身後的數百名宿衛也逐漸圍拱過來。在場女眷眾多,已有不少人開始驚惶,畢竟太子常年征戰沙場,對於血流成河的場麵,想必早已不足為怪。他側了側頭,愁眉不展地對身邊的馮讓道:“既然陸侍中架子大,那你們就去請罷。”
馮讓正要命人搜殿,保太後忽然喝令道:“太子且慢。陸侍中確在後殿,是老身讓她暫避的。太子當知,如今玉箋上姓名已定,為避禮教之大防,還請太子勿要輕舉妄動。”
男女之防,本朝並無援例,隻是女子訂婚後,婚前則要避免與定親之人相見。至於其他人,倒不在此例。坐在眼前的皇後為女侍中時,入潛邸前一日,仍與涼王當麵玄談,詞句珠璣,還為時人之美談。而陸昭幾日前也曾入丞相府,與賀禕麵談政事。
此語一出,在座的眾人對太子與渤海王最終的選擇也就了然。保太後看了一眼席中的崔映之,這話也是說給她聽的。既然太子這邊已是無望,為家族計,倒不如轉投渤海王。
此時,長樂宮宿衛也接連趕來,與太子的戍衛相對,頗有大動幹戈之勢。
皇後見此情景,向保太後輕聲勸道:“明日太液池設宴,想必禁中有所請示,太子久留於長樂宮,隻怕不妥當。若太後有顧慮,不妨請人將題目遞了去,待陸侍中作答,再傳出來,倒也免去了二人見麵。”
太子於長樂宮逗留過久,皇帝未免生疑,進而可能會有所布置。此時事態尚未惡化到兵戎相見之時,保太後自己也覺得應避免刺激各方,以至於徒生變數。隻是兩人傳語,她也頗為擔心。
皇後道:“太子所出題目,如今眾人都對的差不多了,再有典故,也不會出大格。”見保太後仍有疑慮,她低聲勸道,“太後,依臣妾看,太子不得到陸侍中的回答,是不會走的。”
保太後幹笑了一聲,終於鬆了口:“也罷,那便派一個人遞了題目到陸侍中那裏。”說完,用目光示意了身邊的倩秀。
倩秀走上前,小心翼翼接過題卷,然後走向水榭後的一間殿宇中。
殿宇內,一雙清泠的鳳目透過蓊鬱的竹林,望向水榭處的燈火通明。月色下的繁華多少都透著那麽一絲涼薄,綺羅之下,女子的輕軀襯在凶悍的宿衛之間,竟無半分柔弱之態。隻是海棠花豔,美如崔映之,這樣容色終究承受著世家一次又一次的濫用。
那支發簪上綴著幾朵淺粉的桃花,與她的衣衫並不相配,想來是因極為珍愛,所以無論如何都要日日簪在發間吧。當她摘下發簪的那一刻,大抵也意味著與家族的訣別,與桃李紛盛的人間訣別。
而這樣的訣別,她還要目睹多少次?王韶蘊的分肖髻與鴆酒杯還曆曆在目,崔映之的桃花簪與生死語卻已逼至眼前。
“陸侍中。”倩秀溫聲一喚將陸昭的思緒暫時打斷,“這是太子殿下所出的題目,請陸侍中聯對作答。”
陸昭默默看了一眼題卷,然後靜靜攤開雙手。女子的手不過方寸之小,毫厘之薄,它曾題詔天下,曾執金印紫綬。天下弱水三千,並非都入了海。若它能執掌更大的權柄,托驥於自己的才智,是否便可以避免這樣的訣別?
目光瞬然冷下,極寒之處,盡是涼薄。
劉更始殺劉縯,劉秀悲痛起兵。
清剛絕以人寰的字體,配以權膽超乎塵世的答語,落在元澈的眼中,便如被她那雙鳳目直接注視一般,足以驚心動魄。
“陸侍中對語最合孤意。”他笑著解下一枚玉佩,“現下既無桂林一枝可折,不若把這昆山片玉賜給她吧。”
元澈的眼眸深如晦夜,將水榭的光芒悉數斂攏後,轉身離去。帝王之心,她與他都懂得。
第129章 前禍
太子攜眾逼臨杏園宴後所掀起的風波, 被保太後強壓於長樂宮內,然而長樂宮外卻感受到了這股暗流湧動。當天晚上便有許多大戶人家整理財物,準備次日一早便逃離長安。而許多重臣家中也提前屯好了米糧, 都中糧價一夜之間升了數倍不止。
永寧殿內,陸昭仍履行著女侍中的職責, 為保太後擬令, 崔映之則被囚居別處。而同樣出彩的彭耽書,愈發受到保太後賞識,眾人都說保太後早有想法, 要為她指婚宗王。彭耽書聽聞此言,除了諳聲自處之外, 也在向陸昭試探。倒非因為陸昭身份之故,如今關隴風雲突變, 即便是彭家,也無法保證效忠於某一方。
她之所以先來詢問陸昭的意思, 主要原因還是自己為陸昭舉薦,征辟入宮。當年自家在涼王與魏帝之間猶豫不決時, 便仰賴過陸昭的點撥。在隴西、天水二地, 自家能夠在短時間內壯大,也是因為陸昭出麵,平衡了各方的利益。直至今日, 陸昭再領她入宮奉職,對自家的聲望有了整體的擢升。恩情上,彭家自當也為陸昭出力從而償還。但在人事變動上, 她本人仍是陸昭的從屬。
人事即是政治。所任職位的本身其實並無那般重要, 如何獲得這個職位的原因才重要。譬如陸衝,如今任渤海王文學, 在外人眼裏那是鐵打的渤海王一派。但如果陸家日後有需要,讓陸衝另換陣營,所要做的不是去洗刷渤海王文學這份履曆,而是會大力宣揚當初保太後如何強硬地將陸衝塞進了渤海王的掾屬。而陸家當時在麵對保太後與皇帝的雙重施壓下,又是多麽地難以拒絕。
回到她本身,日後她無論轉投哪一方,那些極具政治智慧的人並不會關注她在保太後處任女史這件事。而是會矚目陸昭在長安獨領風騷的時候,把極為珍貴的女史機會給了彭家。彭家,這個起於隴西的寒微世家,能夠站在關隴浪潮的潮頭,是因為陸家在背後的推力。而巨大的推力往往也是巨大的桎梏,在承受所有政治恩惠的同時,彭家也被打上了陸家的印記。日後的政治決策,除了要考慮自家的利益之外,也需要站在陸家的角度考量。
古往今來,無論是潁川士族的崛地而起,還是青徐僑門的江左鼎力,隻要是強力的政治派係不外如是。串聯起這些的,與其說是利益的鎖鏈,倒不如說是人心的鎖鏈。
“昭昭,流言至此,我真不知當下該如何自處。”彭耽書尋了一個空隙,將陸昭拉到逍遙園,“我實在厭見那些宗王。”
彭耽書這番話,讓陸昭心中頗有所動。這一月來她不遺餘力地做出布置,唯一還沒有插手的一環便是宗王。皇權抬頭勢必也意味著宗王崛起,二者榮辱一體。若在世家完全強盛時,這些宗王可以完全不擺在眼中。但如果世家想要為
亂便要借此有所作為,拉攏一部分宗王也是可以考慮的一環。
陸昭先前之所以沒有往宗王一方去想,原因無他,如今各個藩地的宗王皆在京中,居住多在未央、長樂二宮內,隻要不在藩地,無論誰都沒有左右時局的能力。如果有宗王借此機會有所謀求,來日無論誰勝,皇室內部必會有一番清洗,而清洗本身也是對皇權的整體削弱。皇帝沒有做這件事的立場。至於保太後那邊,則完全可以不動用,既然要宮變,勝了這些宗王自然任其玩弄股掌,何必增加一個與自己分食利益的人。不過連太子驚擾杏園宴這樣的大事都能被保太後壓下,彭耽書聯姻宗室的輿論卻在長樂宮內流傳開來,那麽自己就不能再等閑視之。
陸昭道:“大亂在即,曆來宗王亂政即為禍之肇始,耽書遠見,我深感同。隻是若保太後執意為之,隻怕也難躲過。如今之計,不妨將宗王之事擺上台麵,台省矚目,各王若心懷鬼胎,露出端倪而自敗,想來保太後也不會刻意為難你。”
保太後如何考量的她目前尚且不明,這些動作如今都在背對陸家來進行。或許是因陸家尚未完全站在保太後這一方,但把彭耽書置於這樣一個是非之地,從長遠來看,也是在對陸家動手。這樣的小動作既然被她看見了,坐以待斃的能力她是沒有,但反挑一刀的能力她還是不缺的。和賀氏翻臉的能力不是沒有,關鍵是有沒有足夠的利益。如今大戰在即,對賀氏給予適當的警告還是必要的。
陸昭道:“事態緊急,你即刻前往台中,尋些尚未了結的涉及宗王的案件,再聯絡京中故舊,將其投入京兆尹府。在此之前我也會令人為此事,做些鋪墊,一定要趕在今日之前完成。明日遴選結果揭曉,眾人皆在,保太後必會將你的婚事當眾提出。”
彭耽書點頭應下,然而心中仍不免擔心:“你果真認為尚書令必會處理此事?”
陸昭點了點頭:“如今薛琬方任尚書令,太子抱病,他才從三公之位下來,又大權獨攬,為重新立威,執政風格必然剛硬,且其經年從事,也多以廉正賺名,想來會徹查此事。”
“何以得見?”彭耽書不解。
陸昭道:“丞相霸府多年卻為事圓緩,薛琬任禦史大夫得以與其並列,必然以一種剛正姿態而引人時望。況且薛琰為其胞弟,所任多是雜職,長安禁軍也未曾染指,可見其舉賢避親。”這樣的人大多會本能地將自己立於道義上無法指摘的境地,配以剛上台所行使的剛烈執政之風,一定會做出那樣的抉擇。陸昭冷然一笑:“尚書察察,宗王將戮,誰又能十分幹淨呢。”
此時兩人已快至亭橋,亭橋再往西,草木便太過蔥茂,不再適宜散步了。陸昭回身道:“耽書速去吧,若要出城送遞消息,也要在這幾日盡快從東門送出。” 大變在即,元洸雖領軍駐守東門,但如今囚居宮中,想來不日這股力量也要被賀家接手。
待彭耽書離開之後,陸昭看了看不遠處那片草木,之後轉身也前往丞相府。
太液池宴從中午持續到深夜,然而薛琬卻仍在台省辦公。宴會參與者多為宗王,薛琬沒有任何出席的必要,況且自太子抱病,台省事多,此時正是立權樹威的良機,怎能因為區區宴飲而錯過。正當他健筆如飛時,隻見京兆伊鄭崇疾行而來,手中持著卷宗,入內之後便交與薛琬,道:“今日中午,京兆尹府便收到這些卷宗。涉及之廣,令人發指,如今如何處置,還要請薛公一觀。”
開戰前,京兆尹為元澈所領,出征之後便換上了鄭崇。鄭崇同為關隴世族,但卻是親薛的一派,這也是當年魏帝在關隴世族拿下長安禁軍之後,所做的一些細節調整。如今配合薛琬在尚書台的上位,倒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
薛琬將卷宗觀覽,卷宗乃是出自扶風馬氏等人之手,其中有不少是賀家橫行鄉裏的罪證,其中還不乏指摘近幾日賀家與崔家的來往行跡。馬晃等人雖然已經落魄,但畢竟也曾為世族,通過故舊搜集一些世族為害鄉裏的證據並不難。
“提供卷宗之人,身在何處?”薛琬依然保持著冷靜,並不打算即刻處置。
鄭崇道:“馬晃家小先前因軍功授田遷到了安定,但馬晃此次是自己逃離了遷徙的隊伍,聚眾來到都中。”
“他家人都在陸氏手中?”薛琬聞言,似有意外之喜,他將卷宗又瀏覽一遍後,冷笑一聲,對鄭崇道,“既如此,何須顧慮,將涉案之人處置便是。”
鄭崇頗感驚訝:“那丞相?”
薛琬輕捋長髯,道:“丞相國之幹城,怎能輕議。隻是此事原也是丞相家事,個中原委你務必要提前告知丞相。”
挑撥陸氏與賀氏之間的關係,這樣好的機會,他又怎能輕易放過。賀氏為惡鄉裏,勾連崔諒,今日他便要一石二鳥,削一削賀家的氣焰,也順帶將陸家從賀氏身邊剝離。
交待完此事後,薛琬繼續處理要務。他剛從三公之位下來時,心裏還有所失落,如今時局紛亂,皇帝願意傾向自家,若能就此把握機會,未必不能成就一番事業。此時太子稱病,偌大的台省便如白紙一般,可以令他在此揮毫潑墨。所作所為,也不必再考慮賀家而多有掣肘。大丈夫權柄在手,果然快意如此。
然而還未入夜,卻見鄭崇急匆匆地跑了回來。
“薛公,又有大事。”鄭崇此次前來滿頭大汗,“我剛去了丞相府,這是丞相交予我的卷宗。”
薛琬聞言,一把接過鄭崇手中卷宗,仔細一觀,竟然是曆來宗王涉案的種種證據。以往他任禦史大夫時,這些案件基本上都是留中待審,主要還是維持局勢的穩定。這種宗室橫行鄉裏的案件和世家一樣,不勝枚舉,追究起來,有些就算按個謀反的罪名也不為過。
“丞相曾有何言告與你?”薛琬急不可耐地問道。
鄭崇道:“丞相說,薛公在禦史大夫之位時,便是剛正清廉,還望薛公一視同仁秉公辦理。”
一視同仁?薛琬眉頭緊鎖,賀禕的逼迫意味此時絲毫不加掩飾。若他賀家的罪責被他論處,那他也毫無理由去庇護這些宗王。而一旦他將執法的大刀揮向宗王,也等同與揮向了皇帝。
“薛公,如今當如何是好?”鄭崇如今自己也深陷此事,深知若稍有差池,自己也難以免責。
“聽聞先前保太後欲為宗王議親?嗬,佞婦,欲借宗王之力在未央宮內打楔子。” 薛琬沉思良久,而後道,“宗室不清,內宮終究難安。先論此議,之後再去處理賀家的事。”
將宗室的力量削一削,讓皇帝更加倚靠自己,以此獲得更多的政治資源。之後再處理賀氏時,也能減少許多阻力。那時候,自己便有足夠的力量,同時在法理與道義上也有了足夠的正當性去打擊賀家,自然也是名利雙收。至於皇帝本人的觀感,他被皇帝陷害至此,還能甘為所用已是忍讓。更何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犧牲掉一些宗室,如何去對付賀家,想必對此結果,皇帝也能夠接受。
“此事先不必驚動皇帝。”薛琬道,“宴飲之後,直接把這些涉事宗王押送屬內。”
第130章 歸台
是日, 宴席設在未央宮西太液池中的漸台上,台高二十餘丈,以池水所漸而得名。石台開闊, 雕闌畫礎,將太液池之遼曠一覽無餘。池中亦不乏蓬萊仙洲等小島, 島上設亭, 垂以風燈,夏風輕輕細細,便有搖金明空, 流火墜海之美。
魏帝與太子相鄰而坐,除卻宗室諸王外, 皇後與後宮妃嬪也悉數到場,最後便是這幾日未央宮的常客, 陸振與顧氏夫婦。大戰前夕的金樽美酒與夜夜笙歌不過是一張體麵的紗帳,皇帝仍牢牢抓取著自己可以利用的一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