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耽書氣噎,捧著胸口想笑,生生咳了兩聲。龐滿兒也聽出了個大概,伏在桌子上笑得起不來。崔映之麵上一紅一紫,想了片刻也自覺無趣,終是負氣走了。
剩下的三個人又吃了一輪茶水,龐滿兒忽然道:“昭昭姐姐,我也想學清談。”
“清談?那是最沒用卻最貴的東西。”陸昭笑了笑。誠然,清談誤國,但也不得不承認,是世家門閥最具有價值性的體現。隱藏在清談背後的,倒不是什麽名士風流與個人氣度,而是家族頂層資源的比拚。
首先家裏就要極富藏書,家學亦是重要。另外就是人脈,要多見大場麵,才能有名士貪圖自如的風度。如果往來者皆是兩千石亦或是台省清貴,那麽所培養的人自然有名士的自矜。
不過即便如此,陸昭還是最為欣賞桓大司馬麵對“老賊欲持此何作”的那一句:“我若不為此,卿輩亦那得坐談?”
“你想學清談,是為什麽?”陸昭並不想一味說教,反倒很好奇龐滿兒執著於此的原因。
龐滿兒也不藏著掖著,直截了當:“想當高門。”由玄而得聲名是一條捷徑,個人名望僅僅在今時今日,在世人眼中也比家族資源更為凸顯,甚至家族的聲望反而要靠個人的才名來成全。名望進而可影響輿論,而輿論則是政治手段中的一把利刃。
陸昭點了點頭道:“若這麽說,倒還有些意思。你想學,這也容易,等到了略陽,先給你找幾本書來看。清談所來說去,技巧不過那些,到時候講明白了,沒準你還能和魏鈺庭他們練練手。”
“昭昭。”彭耽書見陸昭要動真格的,反倒擔心起來,“她小孩子玩鬧,你怎麽倒還認真起來了。”
“認真有什麽不好。”不知何時,元澈走了過來,卻不進入簾帳內,一層白白的柔紗,襯著他的笑容格外柔和,“既如此,孤便與陸侍中打個賭。”
“賭什麽?”陸昭側過頸,頗有勝券在握的慵懶意態,素淨的衣料輕輕地遮著肩頭,整個人便如從雲裏逸出來。
元澈思索了片刻,而後道:“若你贏了,許你增封五百戶。”
“這算什麽?”陸昭皺了皺眉,“那些又落不到我手裏頭。”陽翟世族盤踞,先前封的能夠按戶收上就已經不錯了。
龐滿兒也附和道:“是了,昭昭姐姐若出嫁,封邑所得,還不是都充了府。”她顯然會錯了意。
元澈撫掌笑道:“龐女史說得極是,如此做,孤未免有自肥之嫌。”
陸昭恐他再說出什麽話來,細細思想,也覺得陽翟封邑多些,也未免就是壞事,於是應下:“那便依殿下的意思吧。”
元澈見她答應的爽快,仔細一想,也會心一笑,道:“五百戶未免小氣,不如增千戶吧。”
“那殿下贏了,想要什麽?”
聲音飄到元澈的耳朵裏,癢癢的,好像她在催促:“殿下想讓我給你什麽?”
而他隻想要她的一切。
元澈暗暗深吸一口氣,一手遮了遮日頭,道:“不急,不急。”不過,他現在確實有件東西想要交給她,“兩位女史,先借你們侍中去孤那裏一趟。”
陸昭也大概猜出在到略陽之前,行台方麵的事情元澈要有所交代,於是依言而行。
兩人並肩走著,望著不遠處在與馮讓一同張羅糧草之事的雲岫,元澈笑著道:“當你的侍女怎麽和當我的扈從一樣累?”
陸昭道:“我從不當她侍女來用。”
隻見雲岫一邊指點幾人清點糧草,一邊口中喃喃有詞,待所有糧草清點完畢,她便響亮亮地報出了單日的糧草折損率。元澈並沒有帶隨行文員亦或曹吏,但糧草折損確確實實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略陽建立行台,就免不了各方運糧草上隴。如果不能提前估算出糧草的折損,有提前的準備,那麽隴山物流噩夢,就能將七萬人困死在西北。
元澈此時對陸昭培養人才的獨到也頗有幾分欣賞:“既如此,這件東西交給你,我也就更放心了。”說完,他取出中書印璽,放到陸昭手中,“王嶠不在,中書之位,我還是更屬意於你。”
未等陸昭回答,元澈繼續道:“如今除卻涼王那裏的戰事,來日平叛回都乃是第一要事。如今崔諒把控長安,又有誅殺賀氏之功,各地雖蠢蠢欲動,但最終是勤王之師還是助紂之旅,還需你我有所施為。行台建立之始,傳召各方遣使而來,也是一件大事。”
這件事魏鈺庭辦不好,確切的說,交到魏鈺庭手裏,局麵隻會更壞。皆是關隴世族甚至函穀關以東都會認為在自己這邊,世族再也無法獲利,繼而會悉數倒向崔諒一方。如果來日自己兵敗,自然是身死族滅,但即便得勝,若各方都不來附和這個行台,那麽皇權威儀也會蕩然無存。
如今陸昭手握皇帝赦詔,先前在丞相府一番作為,也頗具影響力,再加上有曾出入丞相府、任職保太後麾下的履曆,想來各方都不乏好感。
陸昭明白,這些皆是應有之意,也便沒有推辭,穩穩地接了。
“昭昭方才怎麽又想在陽翟添封戶了?”交待完正事,元澈也把心中的疑問說了出來。他承認是自己的小氣,陽翟既臨近洛陽,洛陽現在是誰的駐兵,他清楚的很。而之前父皇的詔令上,把陸昭指給了誰,他也同樣清楚。
陸昭隻半開玩笑道:“我在想,若事敗,我便逃到那裏,順著穎水南下,回揚州去。若事成,殿下早晚也要在函穀關東有所布置,我就占個先機唄。”
她的聲音隨著手中的那柄紈扇輕描淡寫地搖晃,那種滿不在乎的輕慢,無疑是對他的掌控與征服最有效的挑逗。
元澈看得心裏生出一絲不懷好意。
第151章 相殺
行去略陽, 經淳化走漆縣隴道,再由崇信、華亭穿行西進,並非最佳路線。但因京畿以西的扶風縣早已糜爛, 時時還有崔諒部遊騎出沒,動輒數千, 由此可知汧縣一路已非善地, 也可見崔諒對於太子的出逃乃至於挾持自己女兒有著怎樣的怨念。
幾經顛簸,一眾人馬在第三日的夜裏到達略陽城。南涼州刺史彭通領隴西郡守劉莊、天水郡守祝雍等人於城外迎駕,魏鈺庭等人則居次位。官麵上的話皆說盡, 彭通更謝太子等人對於女兒的搭救之恩。
略陽城亦名武興,蜀漢劉備置武興督略陽, 以灰漿築城,甚為牢固。城池不大, 不過五百步縱深,三麵皆是城牆, 隻有西北開了一門,四周有定軍山、烽燧山以險守, 又有白水、漾水、西漢水以憑依, 所謂“崖穀峻絕,十裏百折”,乃是隴西衝要之首。
夜晚入城, 安置事宜便是最大的問題。四戰之地,自古既無政治垂憐,又無資源挖掘, 自然沒有什麽豪族宅邸。元澈所居之處乃武興督護府舊邸, 已是簡陋。況且前院便是辦公署衙,來往之人複雜, 自己一人居住尚可,帶上這些女眷卻難免有些不便。
但如果隻帶一個……好像也不是不可以。
元澈下了馬,想了想,將鞭子丟給了馮讓,然後對身後的魏鈺庭等僚屬以及一眾兩千石大員道:“行台之事,稍後即議。”他忽然轉過身,遙遙望了陸昭一眼,而後道,“陸令也來。”
衙署內,一批批吏員蟻行進出,議事廳內燈火初張。元澈與陸昭先去了後院,稍事歇息這段時間內,也足夠陸昭執中書印這件事在眾人心裏有一個緩衝。
對於彭通等人來說,陸昭能夠執掌中書詔命乃是大利。彭通自己的女兒如今便為陸昭掾屬,進階入駐中書可待。而由陸昭這位新出門戶來出任中書一職,對於同樣境況的隴西各家,也是一件好事。在本土進行一些利益置換,而後往中書塞進自己的人,種種議案,已經紛紛在這些隴西老人精的肚子裏構畫起來。
但對於魏鈺庭等人來說,卻是難以接受。雖然太子詹事是掌事權的實職,但是與中書相比,還是欠缺了一份清貴。即便中書一職在太子繼位之後,注定要落在他的頭上,但是看到一女子以中書令頗具男權色彩的職位作為起家官,心中未免含酸。
同為寒門的一眾僚屬紛紛諫言,陸昭任中書令,未有朝廷詔命,枉顧王法,事後可彈劾之。
魏鈺庭聽罷,隻是苦笑了幾聲,朝廷詔命,如今的朝廷詔命都捏在崔諒的手裏,想來不出幾日,便會有以皇帝之名的矯詔發至略陽,那個時候如果崔諒要削太子的督中外諸軍事之權,奪太子的持節假黃鉞,那麽他們要不要遵?如果不遵,那麽陸昭的中書令也是正封,不容置疑。
說到底,太子之所以要用陸昭行使中樞之權,無非兩點。一是陸昭是世族出身,與關隴及其他世族有著不錯的關係,太子把她抬上去,是要向那幫世族表明一個態度,世族不會喪失中樞的權力。其次,便是太子相信陸昭,相信並且愛慕著。
前者他無力改變,正如他無力改變自己的出身一樣,但後者他卻可以稍作施為。
後院,元澈的居所附近已經撤去了所有的侍衛,全部調到了較遠處的廊下。陸昭的東西早被有眼力的馮讓命人挪進了太子的屋子裏,中途所遇到的唯一阻礙,不過雲岫而已。馮讓索性也把雲岫的東西放在了隔壁,見她氣衝衝地走進屋裏的時候,忍不住喊了一句:“明日校點糧草,你還去不去了?”
聰明的姑娘無人不喜歡,聲音遙遙地傳進屋內元澈的耳朵裏,元澈便如是想,嘴上說了一句:“憨人。”一想到他跟了自己這些年,也愈發感慨近朱者未必赤也,“昭昭,不如我給馮讓賜個婚吧。”
陸昭正在對鏡理鬢,一把小金梳子在一頭烏雲間翻的風生水起,元澈看得入迷,索性也走過去。“馮讓好歹也是遺族世家,雲岫跟著我,沒有譜牒也沒有家世。殿下這麽亂點鴛鴦譜……”纖纖玉手下,主髻先被固定好,“合適嗎?”
元澈背對著鏡子,比肩坐在陸昭身邊,取來盛放首飾的盒子替她挑揀起來。“怎麽不合適?她既跟著你,脫了奴籍,孤可以賜她姓陸,跟著馮讓,兩千石的誥命托底……”他取了一支芍藥釵,放進陸昭手中,目中似有無限柔情,“不好麽?”
陸昭接了簪子,輕輕歎了氣,而後道:“雲岫在吳國並非奴籍,原是周老將軍之女。她母親姓朱,周老將軍戰死後,就改嫁進了鍾家,雲岫也就跟著去了。隻是鍾家後來涉及了五鬥米教之亂,被沈家借機清了幹淨,雲岫才跟著我在宮裏住下。”
“這麽曲折啊。”元澈支著臂,輕輕地靠在了妝案上。
“她的本事想來殿下也是見過的。”陸昭繼續梳起了側鬢,“無論是雲岫還是霧汐,我不希望她以尋常侍女那般走下去,也不覺得為她指一門可封誥命的婚事就該是她此生最好的歸宿。”
元澈靜靜地聽著,即便陸昭本無話外之音,但她所說的每一句所表達的觀念也足以讓他感到不安。“孤,偏要賜。”明知她的無從屈服與不可馴服,近乎孩子氣的話就這樣脫口而出。
沒有感受到身邊人心態的細微變化,陸昭還隻當是尋常玩笑,將最後的鬢發固定好後,對鏡比照了一番:“雲岫心思不好猜,就連我也猜不出,殿下若真要賜婚,好歹也先問問她的意思。”陸昭側了身,看著元澈意態慵懶,隻覺得他並未重視,臨了又加了一句,“不過我也提前和殿下打個招呼,喜歡雲岫的人,可不少。”
元澈的手指在妝盒裏撥弄地嘩啦啦響,金鈿明珠穿行指間,如同斬不盡的華麗緣。“怎如你多?”他緩緩伸出手,曖昧的目光混雜著癡怨,和對於權力反抗的憤怒,透過指尖的一枚耳鐺,鋒利地綴在了輕薄的耳垂上。
鳳目吊梢,如流水,如行煙,辨識了欲望與毀滅的界限,堪透了捕獲與被捕獲的終局。落落斜視的時候,眼風便掃帶著嘴角那抹‘原來如此’的笑。她臉上的冷漠與內心的理性,似乎僅負責將這種挑逗與嘲弄塗抹在他的身上,對於他的興奮、薄怒以及暗生的愉悅全然不在乎。
“哦……這樣。”她輕輕地呢喃著,不自知地進行著最後的煽動,“沒關係,他們喜歡他們的,你喜歡你的。”
妝盒在驚慌中掃翻在地,累絲的步搖,漫天的流蘇,翡翠的濃綠,珊瑚的飽紅,依次遞序,從繁複的衣衫上滾下,拽著杌子上的兩個人兒,一起跌落在絨毯之上。
相對坐立的凝視不足以分明攻守,玉體橫陳的俯瞰才足以聲明他對她的占有。冰冷的體溫與熾熱的手掌擠壓著,清泠的目光與灼燒的欲念撕咬著。倒懸的燈煙,是已被兩人棄絕的救命稻草。唯有沿著發間滴下的汗水,慢慢在溝壑中匯聚,化成一汪清流,可渡此劫。
牢籠捕獲了深藏雪山的狐狸,元澈的雙手自是最好的捕獸夾,而目光則化作刀鋒,意欲撕開這層狡猾的外皮。自眉心至下,他肆意地窺視,一寸又一寸,滾燙地匝著人。然而目之所見,盡是冷豔千色,盡是欲念萬象,以及她與他無可逃逸的肌膚之觸和神思搖蕩。
侍衛體貼的敲門聲,撼動著這一方聲色囹圄,虛像搖晃,聲弦朦朧。恍然間,右鎖骨下,一枚小小的金色花子一閃一閃的,跟隨著主人身軀的起伏,輕輕地顫動。雪寒深冷,不足以化開花子上的膠,隻好以其光作為誘惑,等待溫熱的救贖。鼻息與唇息漸漸探至,如暖風而襲,堅硬的魚骨膠一分一分地變軟,在漸重的陰影中完成了最終的妝點。
“殿下……如何啊?”看著元澈孤身一人從熄滅燈火的屋內落寞走出,馮讓便笑著問,既有同病相憐,又有幸災樂禍。
元澈將門掩好,正了正身子,諄諄教導著:“非禮勿視。”見對方並不相信,隻好抬手指著身後,“換衣服呢,一會兒就出來。”
果然,片刻之後陸昭從屋內走出,身上已換好侍中官服。袖袂輕垂,她的右手被輕輕執起,分寸拿捏,輕重緩急,無一不恰到好處。
“走吧。” 黑夜的四麵埋伏之下,欲念被一一撫平,理性重回人間。
不遠處的正堂,燈火通明透,黑壓壓的官服,擠挨挨的貂蟬,敵意與猜忌摩擦,世族與寒門暗戰。而這些即將在他們的雙手下一一撫平,一一滅殺。
耀眼的榮光,他自生而有之。無盡的黑暗,她亦鑄骨而生。而所有的一切,即將在這個殺氣騰騰的略陽城內,相互攻伐,同時協作,一起目擊每一次血肉的橫飛,抑或是一起共睹每一場華麗的跌落。
第152章 中書
太子升座, 眾人各自分列,彭通等隴西地方官員居左,而以陸昭為首及魏鈺庭等人站右。元澈一向不好虛文, 議事風格簡潔明快,彭通、劉莊、牛儲等人主要將近兩月來的布防條陳與安民詳略奉上並陳述概要。
如今距離停戰結束僅有五日, 涼王元祐已重整精銳。內政上, 杜真等關中派獨掌大權,涼州本土豪族受流民所擾,分崩離析, 而涼王趁機盡收其部,實力不容小覷。
元澈聽完, 反倒鬆了一口氣,能不費一兵一卒將涼州本土豪族與涼王分化開, 已然超出預期甚多。得益於陸昭先前的計策,隴西、安定兩郡吸納的人口已十分可觀。失地存人, 人地兩得,失人存地, 人地兩失。雖然陸歸的安定也能得以自肥, 但這是國之大計,陽謀為大政。
涼王既已失人,所剩不過兵鋒而已。現下一場苦戰免不了的, 如果不是長安有崔諒之禍,他現在隻要能選好邊將,就可以回都了。
元澈象征性地收了尾:“這些時日有勞諸君, 若能先定西北, 來日收複京畿,指日可待。君父安危, 令孤寢食難安,隻是西北各部不能即刻勤王。”
軍略布防並不是此次議事的重點,他既已歸來,之後必然有所布置。魏鈺庭先知雅意,也明白這些話由自己這個內臣來說更為合適,因此開口道:“殿下性仁孝,居大義,如今天子被崔逆禁錮長安,上違人臣之道,下違軍令之威,若再令天子受戕,無異於自絕於眾人而立死地。隻是雖然天子尚可確保無虞,但各路勤王之師也應有所準備。臣等請太子暫立尚書、中書兩省於外,上奉正名,下令群臣,以匡社稷。”
此語一落,下首一片附和之聲。
彭通也出列諫言道:“立兩省迫在眉睫,臣請殿下下詔各方,令安定、漢中、洛陽、冀州、荊州、並州等刺史、督護遣使商議。”
聽完彭通所言,魏鈺庭忽然補充了一句:“三輔等地,殿下是否也要考慮讓各郡遣使?”
彭通看了看魏鈺庭,關於是否將三輔等地的關隴世族納入行台,對於涼州世族和寒門來說,都是不願見到的事情。因此在自己提議各地遣使的時候,刻意忽略了三輔地區。如今魏鈺庭貿然補充,倒顯得是自己不肯容關隴世族入駐行台一般。
實利盡入其手,惡名卻要由自己來擔。彭通內心冷笑,旋即道:“殿下,非臣刻意貶抑關隴。先前魏詹事曾與臣言,祝督護曾與崔逆首謀陳霆兄弟有故舊之宜,應暫避行台任事。臣便想,崔逆早先便為賀氏所引,行此悖逆之舉,而三輔地區盡為賀氏黨羽,也應謹慎防範。”
祝雍久在宦海浮沉,聽完彭通所言,立馬會意,不僅不怪罪魏鈺庭,還忙為其辯白道:“殿下容臣稟明,此事絕非魏詹事妄動肝腸,臣與先丞相有些舊誼,故平日也與陳霆有所來往。如今崔逆勢大,臣不敢自辯,唯願來日入京平叛,能捐此老邁殘軀,如此方能不負先帝之恩,不負先丞相之栽培。”
“人有蹇步,路有窮途,亂臣自廢其本,誌士惟忠惟義。”望著眼前這一場嘴舌官司,元澈先將祝雍壓了壓,“祝老能有此心,切勿以此為憂。”
魏鈺庭被兩個老家夥一唱一和,也頗為尷尬,借此機會連忙將話題撇開,進而轉向站在他前方的陸昭:“侍中既從關中來,不知於此可有教誨?”
魏鈺庭明白,他和彭通再怎麽吵都是小失小得,關隴世族如今真正的話語權,其實在這位陸侍中的手裏。而太子作為中間的平衡者,於情於理也不會枉顧她這一方的意見,既然這樣,還不如讓陸昭自己說出來。
陸昭聞言後麵向太子,正色肅容道:“行台建立下詔各方,但所行亦有緩急,如今財力物力均有限。行台方麵應先著手於洛陽、漢中兩地。如今王叡為渤海王相國,殿下與渤海王各據西東,應先在此二地下詔命,定尊卑,勿使兩地各行其是。洛陽前朝故都,漢中二帝之興,想來早已人才濟濟,可供殿下驅使,共商國是。”
洛陽、漢中,這兩個地方的政治意義遠要比元澈所在的略陽要大的多。先確定這兩方的名分,相當於為日後平叛以及調動各方的話語權,定下一個大基調。更重要的是,也可以防止大量的關隴世族外流。
對於關隴世族,陸昭這番話一個字都沒有提,卻無一不在警醒所有的人,如果關隴世族最終不能為行台所用,那麽來日渤海王高舉義旗勤王,漢中與長安與之遙相呼應,那麽略陽將承受無以倫比的重擊。此時,任何厚此薄彼的動作,對於與關隴世族交好的陸家沒有什麽,但很可能會讓在場的其他人再無來日。
此時,陸昭連魏鈺庭看都懶得看一眼。她處心積慮,步步為營地在薛賀之爭中行走,一家人賭上性命來參與那場長安宮變,就是為了拿下關中話事權,回來和隴西、寒門各方明牌。在人數和本土勢力上,乃至於太子的政治傾向上,陸家原本是占不到任何便宜的。但是現在為什麽掌中書印的隻能是陸家的人?
因為政治是妥協,是協調,是利益的交換,是勢力的平衡。穩定時期,是自上而下的人事背景,混亂時代,是自下而上的求生之道。而陸家,早已卡在了各方利益的平衡點上。
魏鈺庭並非聽不出陸昭的話外之音,但他仍想作進一步的試探,於是點頭以示讚同:“若能得兩地共襄王事,行台之成,便可過半。隻是略陽城實在過小,初期尚可,但日後隻怕多有不便。安定平涼,城池寬闊,又沿涇水,往來交通更為方便,不知陸侍中認為可否立行台於安定?”
此時,陸昭緩緩轉身,靜靜地看著魏鈺庭,目光深邃之中亦藏殺機。寒門人才整體優劣上並不及世族,但不得不承認魏鈺庭乃是個中翹楚,深諳政治三味,天分甚至居於大部分世族之上。如此包含惡意的試探,隻要她有那麽一絲疏忽,或是有一絲貪心,都會落入魏鈺庭給她布置的陷阱中。
她的確曾考慮過行台日後轉向安定這一可能,然而能夠達成這一結果的原因隻能是太子有意在安定有所布置,並且這個提議確確實實由太子本人提出。如果她現在敢對魏鈺庭移行台於安定這一建議有所附和,那麽等議事結束,魏鈺庭一定會找到太子,在太子麵前極力打壓自己的兄長,提出陸家意欲控製行台的野心,並且徹底消除安定作為行台的可能。
而在這件事情上,就連彭通等人都不會出麵支持自己,行台在略陽畢竟也符合他們的利益。屆時,這些人幫著魏鈺庭將自家排擠出去,進而再與寒門爭奪中書之權,都是可以預見的。
剩下的三個人又吃了一輪茶水,龐滿兒忽然道:“昭昭姐姐,我也想學清談。”
“清談?那是最沒用卻最貴的東西。”陸昭笑了笑。誠然,清談誤國,但也不得不承認,是世家門閥最具有價值性的體現。隱藏在清談背後的,倒不是什麽名士風流與個人氣度,而是家族頂層資源的比拚。
首先家裏就要極富藏書,家學亦是重要。另外就是人脈,要多見大場麵,才能有名士貪圖自如的風度。如果往來者皆是兩千石亦或是台省清貴,那麽所培養的人自然有名士的自矜。
不過即便如此,陸昭還是最為欣賞桓大司馬麵對“老賊欲持此何作”的那一句:“我若不為此,卿輩亦那得坐談?”
“你想學清談,是為什麽?”陸昭並不想一味說教,反倒很好奇龐滿兒執著於此的原因。
龐滿兒也不藏著掖著,直截了當:“想當高門。”由玄而得聲名是一條捷徑,個人名望僅僅在今時今日,在世人眼中也比家族資源更為凸顯,甚至家族的聲望反而要靠個人的才名來成全。名望進而可影響輿論,而輿論則是政治手段中的一把利刃。
陸昭點了點頭道:“若這麽說,倒還有些意思。你想學,這也容易,等到了略陽,先給你找幾本書來看。清談所來說去,技巧不過那些,到時候講明白了,沒準你還能和魏鈺庭他們練練手。”
“昭昭。”彭耽書見陸昭要動真格的,反倒擔心起來,“她小孩子玩鬧,你怎麽倒還認真起來了。”
“認真有什麽不好。”不知何時,元澈走了過來,卻不進入簾帳內,一層白白的柔紗,襯著他的笑容格外柔和,“既如此,孤便與陸侍中打個賭。”
“賭什麽?”陸昭側過頸,頗有勝券在握的慵懶意態,素淨的衣料輕輕地遮著肩頭,整個人便如從雲裏逸出來。
元澈思索了片刻,而後道:“若你贏了,許你增封五百戶。”
“這算什麽?”陸昭皺了皺眉,“那些又落不到我手裏頭。”陽翟世族盤踞,先前封的能夠按戶收上就已經不錯了。
龐滿兒也附和道:“是了,昭昭姐姐若出嫁,封邑所得,還不是都充了府。”她顯然會錯了意。
元澈撫掌笑道:“龐女史說得極是,如此做,孤未免有自肥之嫌。”
陸昭恐他再說出什麽話來,細細思想,也覺得陽翟封邑多些,也未免就是壞事,於是應下:“那便依殿下的意思吧。”
元澈見她答應的爽快,仔細一想,也會心一笑,道:“五百戶未免小氣,不如增千戶吧。”
“那殿下贏了,想要什麽?”
聲音飄到元澈的耳朵裏,癢癢的,好像她在催促:“殿下想讓我給你什麽?”
而他隻想要她的一切。
元澈暗暗深吸一口氣,一手遮了遮日頭,道:“不急,不急。”不過,他現在確實有件東西想要交給她,“兩位女史,先借你們侍中去孤那裏一趟。”
陸昭也大概猜出在到略陽之前,行台方麵的事情元澈要有所交代,於是依言而行。
兩人並肩走著,望著不遠處在與馮讓一同張羅糧草之事的雲岫,元澈笑著道:“當你的侍女怎麽和當我的扈從一樣累?”
陸昭道:“我從不當她侍女來用。”
隻見雲岫一邊指點幾人清點糧草,一邊口中喃喃有詞,待所有糧草清點完畢,她便響亮亮地報出了單日的糧草折損率。元澈並沒有帶隨行文員亦或曹吏,但糧草折損確確實實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略陽建立行台,就免不了各方運糧草上隴。如果不能提前估算出糧草的折損,有提前的準備,那麽隴山物流噩夢,就能將七萬人困死在西北。
元澈此時對陸昭培養人才的獨到也頗有幾分欣賞:“既如此,這件東西交給你,我也就更放心了。”說完,他取出中書印璽,放到陸昭手中,“王嶠不在,中書之位,我還是更屬意於你。”
未等陸昭回答,元澈繼續道:“如今除卻涼王那裏的戰事,來日平叛回都乃是第一要事。如今崔諒把控長安,又有誅殺賀氏之功,各地雖蠢蠢欲動,但最終是勤王之師還是助紂之旅,還需你我有所施為。行台建立之始,傳召各方遣使而來,也是一件大事。”
這件事魏鈺庭辦不好,確切的說,交到魏鈺庭手裏,局麵隻會更壞。皆是關隴世族甚至函穀關以東都會認為在自己這邊,世族再也無法獲利,繼而會悉數倒向崔諒一方。如果來日自己兵敗,自然是身死族滅,但即便得勝,若各方都不來附和這個行台,那麽皇權威儀也會蕩然無存。
如今陸昭手握皇帝赦詔,先前在丞相府一番作為,也頗具影響力,再加上有曾出入丞相府、任職保太後麾下的履曆,想來各方都不乏好感。
陸昭明白,這些皆是應有之意,也便沒有推辭,穩穩地接了。
“昭昭方才怎麽又想在陽翟添封戶了?”交待完正事,元澈也把心中的疑問說了出來。他承認是自己的小氣,陽翟既臨近洛陽,洛陽現在是誰的駐兵,他清楚的很。而之前父皇的詔令上,把陸昭指給了誰,他也同樣清楚。
陸昭隻半開玩笑道:“我在想,若事敗,我便逃到那裏,順著穎水南下,回揚州去。若事成,殿下早晚也要在函穀關東有所布置,我就占個先機唄。”
她的聲音隨著手中的那柄紈扇輕描淡寫地搖晃,那種滿不在乎的輕慢,無疑是對他的掌控與征服最有效的挑逗。
元澈看得心裏生出一絲不懷好意。
第151章 相殺
行去略陽, 經淳化走漆縣隴道,再由崇信、華亭穿行西進,並非最佳路線。但因京畿以西的扶風縣早已糜爛, 時時還有崔諒部遊騎出沒,動輒數千, 由此可知汧縣一路已非善地, 也可見崔諒對於太子的出逃乃至於挾持自己女兒有著怎樣的怨念。
幾經顛簸,一眾人馬在第三日的夜裏到達略陽城。南涼州刺史彭通領隴西郡守劉莊、天水郡守祝雍等人於城外迎駕,魏鈺庭等人則居次位。官麵上的話皆說盡, 彭通更謝太子等人對於女兒的搭救之恩。
略陽城亦名武興,蜀漢劉備置武興督略陽, 以灰漿築城,甚為牢固。城池不大, 不過五百步縱深,三麵皆是城牆, 隻有西北開了一門,四周有定軍山、烽燧山以險守, 又有白水、漾水、西漢水以憑依, 所謂“崖穀峻絕,十裏百折”,乃是隴西衝要之首。
夜晚入城, 安置事宜便是最大的問題。四戰之地,自古既無政治垂憐,又無資源挖掘, 自然沒有什麽豪族宅邸。元澈所居之處乃武興督護府舊邸, 已是簡陋。況且前院便是辦公署衙,來往之人複雜, 自己一人居住尚可,帶上這些女眷卻難免有些不便。
但如果隻帶一個……好像也不是不可以。
元澈下了馬,想了想,將鞭子丟給了馮讓,然後對身後的魏鈺庭等僚屬以及一眾兩千石大員道:“行台之事,稍後即議。”他忽然轉過身,遙遙望了陸昭一眼,而後道,“陸令也來。”
衙署內,一批批吏員蟻行進出,議事廳內燈火初張。元澈與陸昭先去了後院,稍事歇息這段時間內,也足夠陸昭執中書印這件事在眾人心裏有一個緩衝。
對於彭通等人來說,陸昭能夠執掌中書詔命乃是大利。彭通自己的女兒如今便為陸昭掾屬,進階入駐中書可待。而由陸昭這位新出門戶來出任中書一職,對於同樣境況的隴西各家,也是一件好事。在本土進行一些利益置換,而後往中書塞進自己的人,種種議案,已經紛紛在這些隴西老人精的肚子裏構畫起來。
但對於魏鈺庭等人來說,卻是難以接受。雖然太子詹事是掌事權的實職,但是與中書相比,還是欠缺了一份清貴。即便中書一職在太子繼位之後,注定要落在他的頭上,但是看到一女子以中書令頗具男權色彩的職位作為起家官,心中未免含酸。
同為寒門的一眾僚屬紛紛諫言,陸昭任中書令,未有朝廷詔命,枉顧王法,事後可彈劾之。
魏鈺庭聽罷,隻是苦笑了幾聲,朝廷詔命,如今的朝廷詔命都捏在崔諒的手裏,想來不出幾日,便會有以皇帝之名的矯詔發至略陽,那個時候如果崔諒要削太子的督中外諸軍事之權,奪太子的持節假黃鉞,那麽他們要不要遵?如果不遵,那麽陸昭的中書令也是正封,不容置疑。
說到底,太子之所以要用陸昭行使中樞之權,無非兩點。一是陸昭是世族出身,與關隴及其他世族有著不錯的關係,太子把她抬上去,是要向那幫世族表明一個態度,世族不會喪失中樞的權力。其次,便是太子相信陸昭,相信並且愛慕著。
前者他無力改變,正如他無力改變自己的出身一樣,但後者他卻可以稍作施為。
後院,元澈的居所附近已經撤去了所有的侍衛,全部調到了較遠處的廊下。陸昭的東西早被有眼力的馮讓命人挪進了太子的屋子裏,中途所遇到的唯一阻礙,不過雲岫而已。馮讓索性也把雲岫的東西放在了隔壁,見她氣衝衝地走進屋裏的時候,忍不住喊了一句:“明日校點糧草,你還去不去了?”
聰明的姑娘無人不喜歡,聲音遙遙地傳進屋內元澈的耳朵裏,元澈便如是想,嘴上說了一句:“憨人。”一想到他跟了自己這些年,也愈發感慨近朱者未必赤也,“昭昭,不如我給馮讓賜個婚吧。”
陸昭正在對鏡理鬢,一把小金梳子在一頭烏雲間翻的風生水起,元澈看得入迷,索性也走過去。“馮讓好歹也是遺族世家,雲岫跟著我,沒有譜牒也沒有家世。殿下這麽亂點鴛鴦譜……”纖纖玉手下,主髻先被固定好,“合適嗎?”
元澈背對著鏡子,比肩坐在陸昭身邊,取來盛放首飾的盒子替她挑揀起來。“怎麽不合適?她既跟著你,脫了奴籍,孤可以賜她姓陸,跟著馮讓,兩千石的誥命托底……”他取了一支芍藥釵,放進陸昭手中,目中似有無限柔情,“不好麽?”
陸昭接了簪子,輕輕歎了氣,而後道:“雲岫在吳國並非奴籍,原是周老將軍之女。她母親姓朱,周老將軍戰死後,就改嫁進了鍾家,雲岫也就跟著去了。隻是鍾家後來涉及了五鬥米教之亂,被沈家借機清了幹淨,雲岫才跟著我在宮裏住下。”
“這麽曲折啊。”元澈支著臂,輕輕地靠在了妝案上。
“她的本事想來殿下也是見過的。”陸昭繼續梳起了側鬢,“無論是雲岫還是霧汐,我不希望她以尋常侍女那般走下去,也不覺得為她指一門可封誥命的婚事就該是她此生最好的歸宿。”
元澈靜靜地聽著,即便陸昭本無話外之音,但她所說的每一句所表達的觀念也足以讓他感到不安。“孤,偏要賜。”明知她的無從屈服與不可馴服,近乎孩子氣的話就這樣脫口而出。
沒有感受到身邊人心態的細微變化,陸昭還隻當是尋常玩笑,將最後的鬢發固定好後,對鏡比照了一番:“雲岫心思不好猜,就連我也猜不出,殿下若真要賜婚,好歹也先問問她的意思。”陸昭側了身,看著元澈意態慵懶,隻覺得他並未重視,臨了又加了一句,“不過我也提前和殿下打個招呼,喜歡雲岫的人,可不少。”
元澈的手指在妝盒裏撥弄地嘩啦啦響,金鈿明珠穿行指間,如同斬不盡的華麗緣。“怎如你多?”他緩緩伸出手,曖昧的目光混雜著癡怨,和對於權力反抗的憤怒,透過指尖的一枚耳鐺,鋒利地綴在了輕薄的耳垂上。
鳳目吊梢,如流水,如行煙,辨識了欲望與毀滅的界限,堪透了捕獲與被捕獲的終局。落落斜視的時候,眼風便掃帶著嘴角那抹‘原來如此’的笑。她臉上的冷漠與內心的理性,似乎僅負責將這種挑逗與嘲弄塗抹在他的身上,對於他的興奮、薄怒以及暗生的愉悅全然不在乎。
“哦……這樣。”她輕輕地呢喃著,不自知地進行著最後的煽動,“沒關係,他們喜歡他們的,你喜歡你的。”
妝盒在驚慌中掃翻在地,累絲的步搖,漫天的流蘇,翡翠的濃綠,珊瑚的飽紅,依次遞序,從繁複的衣衫上滾下,拽著杌子上的兩個人兒,一起跌落在絨毯之上。
相對坐立的凝視不足以分明攻守,玉體橫陳的俯瞰才足以聲明他對她的占有。冰冷的體溫與熾熱的手掌擠壓著,清泠的目光與灼燒的欲念撕咬著。倒懸的燈煙,是已被兩人棄絕的救命稻草。唯有沿著發間滴下的汗水,慢慢在溝壑中匯聚,化成一汪清流,可渡此劫。
牢籠捕獲了深藏雪山的狐狸,元澈的雙手自是最好的捕獸夾,而目光則化作刀鋒,意欲撕開這層狡猾的外皮。自眉心至下,他肆意地窺視,一寸又一寸,滾燙地匝著人。然而目之所見,盡是冷豔千色,盡是欲念萬象,以及她與他無可逃逸的肌膚之觸和神思搖蕩。
侍衛體貼的敲門聲,撼動著這一方聲色囹圄,虛像搖晃,聲弦朦朧。恍然間,右鎖骨下,一枚小小的金色花子一閃一閃的,跟隨著主人身軀的起伏,輕輕地顫動。雪寒深冷,不足以化開花子上的膠,隻好以其光作為誘惑,等待溫熱的救贖。鼻息與唇息漸漸探至,如暖風而襲,堅硬的魚骨膠一分一分地變軟,在漸重的陰影中完成了最終的妝點。
“殿下……如何啊?”看著元澈孤身一人從熄滅燈火的屋內落寞走出,馮讓便笑著問,既有同病相憐,又有幸災樂禍。
元澈將門掩好,正了正身子,諄諄教導著:“非禮勿視。”見對方並不相信,隻好抬手指著身後,“換衣服呢,一會兒就出來。”
果然,片刻之後陸昭從屋內走出,身上已換好侍中官服。袖袂輕垂,她的右手被輕輕執起,分寸拿捏,輕重緩急,無一不恰到好處。
“走吧。” 黑夜的四麵埋伏之下,欲念被一一撫平,理性重回人間。
不遠處的正堂,燈火通明透,黑壓壓的官服,擠挨挨的貂蟬,敵意與猜忌摩擦,世族與寒門暗戰。而這些即將在他們的雙手下一一撫平,一一滅殺。
耀眼的榮光,他自生而有之。無盡的黑暗,她亦鑄骨而生。而所有的一切,即將在這個殺氣騰騰的略陽城內,相互攻伐,同時協作,一起目擊每一次血肉的橫飛,抑或是一起共睹每一場華麗的跌落。
第152章 中書
太子升座, 眾人各自分列,彭通等隴西地方官員居左,而以陸昭為首及魏鈺庭等人站右。元澈一向不好虛文, 議事風格簡潔明快,彭通、劉莊、牛儲等人主要將近兩月來的布防條陳與安民詳略奉上並陳述概要。
如今距離停戰結束僅有五日, 涼王元祐已重整精銳。內政上, 杜真等關中派獨掌大權,涼州本土豪族受流民所擾,分崩離析, 而涼王趁機盡收其部,實力不容小覷。
元澈聽完, 反倒鬆了一口氣,能不費一兵一卒將涼州本土豪族與涼王分化開, 已然超出預期甚多。得益於陸昭先前的計策,隴西、安定兩郡吸納的人口已十分可觀。失地存人, 人地兩得,失人存地, 人地兩失。雖然陸歸的安定也能得以自肥, 但這是國之大計,陽謀為大政。
涼王既已失人,所剩不過兵鋒而已。現下一場苦戰免不了的, 如果不是長安有崔諒之禍,他現在隻要能選好邊將,就可以回都了。
元澈象征性地收了尾:“這些時日有勞諸君, 若能先定西北, 來日收複京畿,指日可待。君父安危, 令孤寢食難安,隻是西北各部不能即刻勤王。”
軍略布防並不是此次議事的重點,他既已歸來,之後必然有所布置。魏鈺庭先知雅意,也明白這些話由自己這個內臣來說更為合適,因此開口道:“殿下性仁孝,居大義,如今天子被崔逆禁錮長安,上違人臣之道,下違軍令之威,若再令天子受戕,無異於自絕於眾人而立死地。隻是雖然天子尚可確保無虞,但各路勤王之師也應有所準備。臣等請太子暫立尚書、中書兩省於外,上奉正名,下令群臣,以匡社稷。”
此語一落,下首一片附和之聲。
彭通也出列諫言道:“立兩省迫在眉睫,臣請殿下下詔各方,令安定、漢中、洛陽、冀州、荊州、並州等刺史、督護遣使商議。”
聽完彭通所言,魏鈺庭忽然補充了一句:“三輔等地,殿下是否也要考慮讓各郡遣使?”
彭通看了看魏鈺庭,關於是否將三輔等地的關隴世族納入行台,對於涼州世族和寒門來說,都是不願見到的事情。因此在自己提議各地遣使的時候,刻意忽略了三輔地區。如今魏鈺庭貿然補充,倒顯得是自己不肯容關隴世族入駐行台一般。
實利盡入其手,惡名卻要由自己來擔。彭通內心冷笑,旋即道:“殿下,非臣刻意貶抑關隴。先前魏詹事曾與臣言,祝督護曾與崔逆首謀陳霆兄弟有故舊之宜,應暫避行台任事。臣便想,崔逆早先便為賀氏所引,行此悖逆之舉,而三輔地區盡為賀氏黨羽,也應謹慎防範。”
祝雍久在宦海浮沉,聽完彭通所言,立馬會意,不僅不怪罪魏鈺庭,還忙為其辯白道:“殿下容臣稟明,此事絕非魏詹事妄動肝腸,臣與先丞相有些舊誼,故平日也與陳霆有所來往。如今崔逆勢大,臣不敢自辯,唯願來日入京平叛,能捐此老邁殘軀,如此方能不負先帝之恩,不負先丞相之栽培。”
“人有蹇步,路有窮途,亂臣自廢其本,誌士惟忠惟義。”望著眼前這一場嘴舌官司,元澈先將祝雍壓了壓,“祝老能有此心,切勿以此為憂。”
魏鈺庭被兩個老家夥一唱一和,也頗為尷尬,借此機會連忙將話題撇開,進而轉向站在他前方的陸昭:“侍中既從關中來,不知於此可有教誨?”
魏鈺庭明白,他和彭通再怎麽吵都是小失小得,關隴世族如今真正的話語權,其實在這位陸侍中的手裏。而太子作為中間的平衡者,於情於理也不會枉顧她這一方的意見,既然這樣,還不如讓陸昭自己說出來。
陸昭聞言後麵向太子,正色肅容道:“行台建立下詔各方,但所行亦有緩急,如今財力物力均有限。行台方麵應先著手於洛陽、漢中兩地。如今王叡為渤海王相國,殿下與渤海王各據西東,應先在此二地下詔命,定尊卑,勿使兩地各行其是。洛陽前朝故都,漢中二帝之興,想來早已人才濟濟,可供殿下驅使,共商國是。”
洛陽、漢中,這兩個地方的政治意義遠要比元澈所在的略陽要大的多。先確定這兩方的名分,相當於為日後平叛以及調動各方的話語權,定下一個大基調。更重要的是,也可以防止大量的關隴世族外流。
對於關隴世族,陸昭這番話一個字都沒有提,卻無一不在警醒所有的人,如果關隴世族最終不能為行台所用,那麽來日渤海王高舉義旗勤王,漢中與長安與之遙相呼應,那麽略陽將承受無以倫比的重擊。此時,任何厚此薄彼的動作,對於與關隴世族交好的陸家沒有什麽,但很可能會讓在場的其他人再無來日。
此時,陸昭連魏鈺庭看都懶得看一眼。她處心積慮,步步為營地在薛賀之爭中行走,一家人賭上性命來參與那場長安宮變,就是為了拿下關中話事權,回來和隴西、寒門各方明牌。在人數和本土勢力上,乃至於太子的政治傾向上,陸家原本是占不到任何便宜的。但是現在為什麽掌中書印的隻能是陸家的人?
因為政治是妥協,是協調,是利益的交換,是勢力的平衡。穩定時期,是自上而下的人事背景,混亂時代,是自下而上的求生之道。而陸家,早已卡在了各方利益的平衡點上。
魏鈺庭並非聽不出陸昭的話外之音,但他仍想作進一步的試探,於是點頭以示讚同:“若能得兩地共襄王事,行台之成,便可過半。隻是略陽城實在過小,初期尚可,但日後隻怕多有不便。安定平涼,城池寬闊,又沿涇水,往來交通更為方便,不知陸侍中認為可否立行台於安定?”
此時,陸昭緩緩轉身,靜靜地看著魏鈺庭,目光深邃之中亦藏殺機。寒門人才整體優劣上並不及世族,但不得不承認魏鈺庭乃是個中翹楚,深諳政治三味,天分甚至居於大部分世族之上。如此包含惡意的試探,隻要她有那麽一絲疏忽,或是有一絲貪心,都會落入魏鈺庭給她布置的陷阱中。
她的確曾考慮過行台日後轉向安定這一可能,然而能夠達成這一結果的原因隻能是太子有意在安定有所布置,並且這個提議確確實實由太子本人提出。如果她現在敢對魏鈺庭移行台於安定這一建議有所附和,那麽等議事結束,魏鈺庭一定會找到太子,在太子麵前極力打壓自己的兄長,提出陸家意欲控製行台的野心,並且徹底消除安定作為行台的可能。
而在這件事情上,就連彭通等人都不會出麵支持自己,行台在略陽畢竟也符合他們的利益。屆時,這些人幫著魏鈺庭將自家排擠出去,進而再與寒門爭奪中書之權,都是可以預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