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父親。”察覺到了父親與往日不同,崔敬的聲音也愈發哽咽,“長樂宮兩門俱已失手,陳霆叛變倒戈,如今把持永寧殿,聯合少府監陸振把控皇帝。太子亦帶兵入內,隻是兵力不多,但俱是精銳。車騎將軍陸歸現已控製渭橋,突破北門,如今正清掃外城郭荊州軍部。”
聽到這個噩耗,崔諒再也支撐不住,一口血自喉間湧了出來。“陳霆。”他喃喃道,“為什麽是陳霆……”
這個人是崔諒從未想到過的,他們一同其餘寒微之時,首望相助,才成就了今日的霸業。許平綱的叛變他可以理解,也不在乎。可是陳霆,曾經自己最為倚重的人,曾經這個人的權柄皆由他授予,曾經一次又一次的鼓動自己,再貪一點,再狠一點,再有野心一點。可是如今為何大業未成卻離自己而去。
忽然間,崔諒想起了蔡永提醒他的話,不要冷落陳霆太久,而現在,的確,他冷落這個奮起與寒微之時的好兄弟太久太久了。
“父親,我們現在怎麽辦。”次子崔赦惶然的聲音傳入了他的耳中。
崔諒的目光恍惚了片刻,繼而含淚笑了笑,他忽然明白了許多事情。他在這個世道行走了太久,終於看到了它悲涼與不仁的底色。自從他攻入長安的那一刻起,自從他陳兵扶風的那一刻起,或者說,自從他數十年前來長安麵見先帝,遭到高門冷落而心生怨懟的那一刻起,他的結局便已經寫定了。
他明白,現在元丕是打定主意要把他耗死在了這裏,他還明白當時陸家若即若離的態度。這樣一個權力遊戲的操縱老手,早已在開局布下了天羅地網。
“好孩子,不要慌,為父自有主見。”崔諒強撐起自己的身體,仿佛與當年攜兒子縱馬河邊那般強壯,那般意氣風發。
崔諒慢慢抽出佩劍,而後對兩個兒子道:“如今若要我崔家活命,須有一人將我首級獻上,你們兄弟,誰願為此行。”
“父親!”
“父親!”
崔敬與崔赦二人此時已明白父親要做怎樣的決定,淚水不由得湧出。
崔敬道:“父親,兒已是殘軀,願為此行,幼弟年壯,自可歸鄉,耕種勞作,保護母親和姐妹。”
崔赦則道:“父親,請讓兒前去長樂宮請罪。大哥已為家族衝鋒陷陣,實該回到鄉中安養。”
崔敬亦爭道:“兒為將失職,理應戴罪立功!”
崔諒此時早無往日的嚴厲,看著兩個兒子不僅露出慈愛而欣慰的微笑:“好孩子,你們都是好孩子。崔家能有你們,必然不會衰落。”說完他回到案前,書信一封,而後連同一封裝飾精致的詔書交給崔敬道,“你哥哥先前曾入王門下,雖然高門不可信,但此去麵對王嶠,好歹能有幾分勝算。你便帶上此信與詔書去武關吧。先前渤海王曾密信與我,他已拿下武關,願接渡你們出關,回到荊州,隻為換取這封賜婚的詔書。”
他拍了拍崔赦的肩膀,“去吧,好孩子,回到家中替為父向你母親與妹妹謝罪,帶她們南下向楚王求庇。隻是你的姐姐……”崔諒忽然掩麵而泣,“為父這一生終究是對她不住。”
說完崔諒重新起身,披上戰袍,對兩個兒子道:“拔出你們的劍,擦幹你們的淚。你們的父親雖然出身寒微,被高門恥笑為寒傖武人,但好歹也大丈夫瀟灑肆意,位極人臣,呼風喚雨。於君臣忠義,我雖有虧,卻未曾愧對祖國江山,未曾愧對先人英明。長安浪高,權奸遍野,即便如此,也攔不住青史載我。至於是功是過,便留給後人評說吧。”
說完崔諒揚起血跡斑斑的寶劍,在脖上一橫,深深割了下去。寶劍落地,青史亦翻一頁,那些曾經留下的陳年血跡早已便為黑色,而新鮮的朱紅再淋其上,如同添了一筆新的批注。
第231章 麵君
近有濃雲破綻翻作無雨, 遠有落日因循化作霞光,古老的殿宇和幹枯的老樹立於其下,聚集的朝臣們用疲憊而嘈雜的聲音, 支撐起整個宮城最後的生機。晨風乍起,空氣中是甜腥的血氣, 陳霆所率的宿衛拱立在永寧殿前的大門, 目視著宮苑深處的一線霧氣,那裏將有王師歸來。
風湧枝搖,遠處的霧氣被馬蹄踏作清塵, 朝臣的腳底似感受到鐵蹄撼地輕微的顫動,忙不迭地轉身回頭。
這是一支不足千人的隊伍。為首者兩人, 一人暗銀具甲,甲衣尚留有未幹涸的血漬, 兜鏊下五官深邃,神情肅穆。另一人則著章服、披玄裘, 描金的寬大袖袂翩翩逐風。袍服上的七章與裘衣上的九章格格不入,肆意驕橫地宣誓著兩套服製屬於不同的主人, 最後終於在女侍中下馬的一瞬間, 恢複了與那具身骨一模一樣的雅正與矜持。
馮讓手持節杖上前,喝道:“皇太子、大將軍假節鉞,開國陽翟縣主、女侍中陸昭持節, 受皇帝陛下詔令,皇後諭令,勤王歸都, 入殿麵君。敢有阻撓違逆者, 視抗旨謀逆,殺無赦!”
原本還想以陸振禍國為由、嚷鬧得最凶的朝臣們, 在聽到太子的名號後,忽然沉默緘口。他們看了看馮讓,又看了看他身後那名威武執槊的太子,而後識趣地退到兩邊。然而他們更沒有想到的是,第一個突入長安的勢力並非陸歸,而是一名女侍中。
上有君王之詔令,下有強軍之凶威,幾名按吳淼意思留守在此處的朝臣看了看陸昭身後肅穆而立的許平綱、王嶠與一眾世家子弟,不免麵色灰敗。其實這次即便沒有太子的加持,以這名年不過雙十的女侍中之資質,想來也不會讓他們輕易阻撓在外。畢竟此時誰能搶先占據病重皇帝身邊的顯赫位置,誰便有以主視客的超然地位與話語權。想至此處,眾人亦不由得怨念地看了一眼跟隨在後被五花大綁的薛琬。
“來了,王師回來了。”陸振從廊下趨步而出,順便以眼神示意了一下身邊的陳霆。
陳霆會意,立馬解劍卸甲,令左右將自己捆縛上前,並奉上東曹掾印,向前跪地,叩首道:“罪臣陳霆,聽候太子殿下發落。”
陸昭此時亦對元澈道:“陳君雖有匿跡,但經我父勸說,感召王化,痛殺叛軍,護衛宮廷,守衛皇帝陛下身畔,也算得上是舍情全節,奉行臣道。”陸昭深知陳霆這一環有多麽關鍵,她在北門受薛琬阻撓,在清理宿衛與崔諒殘黨時又廢了不少精力,可以想象在眾人不知太子到來時,父親與陳霆在這裏要承受多大的壓力。如果現在還要因為避嫌而把陳霆的評判權交與別人的手中,那她也不配擔當、不配執掌為人屬長的權力。
元澈業已下馬,彎腰扶起陳霆的雙手,微笑道:“陳公快快請起,能在危難之中拱衛皇帝,不付皇命,理應隨我等入闕,領功受賞。”
陳霆此時已淚如雨下,那雙緊貼地麵布滿塵泥的雙手慢慢鬆弛了下來。他知道,有了這一句定論,以後出仕之路上,他再也不必為自己先前的劣跡戰戰兢兢了。
王師既至,先前布置在門口的戍衛也都有序撤回。朝臣們有的去各處通風報信,有的則跟隨陸振的指引,前往西配殿稍作等待,而元澈則領陸昭入殿麵君。
因冬季天冷,魏帝的病情多反複,方才外麵吵鬧時,便昏睡過去。此時王謙、楊寧、褚胤三人侍奉君側,元澈攜陸昭入內,心中仍擔憂外麵戰事,思忖許久,方對陸昭道:“朝臣那裏你先去請禦史大夫,太尉那裏孤已派馮讓過去相請,讓馮諫暫替太
尉駐守司馬門。至於城防之事,你酌情下令安排就是。”
“是。”陸昭既領了命,先朝昏睡的君王拜了一拜,隨後再拜太子,最後與楊寧等人見禮拜別,這才匆匆退出。
片刻後,魏帝慢慢睜開眼,元澈方要開口,便聽父親含糊喊道:“澈兒。這一次又都有誰打了進來?”
楊寧等人見皇帝此狀,亦覺雙眼微微酸楚,默默退行一段距離,回首避開。
元澈握住父親顫顫巍巍向他伸出的雙手,安慰道:“是王師回攻,有車騎將軍,還有北海公。”
“北海公?”魏帝雖然虛弱,但腦子還尚清楚,聞得這三個字,原本緊張的身體稍稍鬆弛了下來。陸家可以說是此次回攻京畿的主謀,但陸家能引一位德高望重的宗室來平衡局麵,於他來說,也實在挑不出錯處。“倒難為他們能把那個老家夥請來啊。”
“西郊祭祀荒廢已久,陸氏兄妹親赴北鎮,支持郊祀。北海公與六鎮以帝後之諭令行祭祀大禮,人望皆歸,誓師南下。”元澈想了想,終究決定將最後一句一錘定音,“陸家乃外戚之貴,陸侍中既被父皇封為太子正妃,代皇家出席,也算妥當。”
魏帝的雙眼微微睜開,連同幹枯的手,也欲從太子手中脫出,他當然明白,他的太子已經矯詔,而如今更是脅迫。然而元澈將手一緊,拉住了父親,隨後從懷裏掏出矯詔,微笑道:“兒還要謝父皇下詔賜婚。得此佳婦,實乃兒臣之幸。就連北海公也對陸侍中頗為滿意。”
魏帝無力地笑了笑,此時他也知道自己已沒有什麽力量去阻攔這件事。方才太子命陸昭與吳、薑二公商議軍政之事,他便明白,此次太子回來所帶軍隊大概不多,皇城內外大半是陸歸的主力。與其強勢地占據主導而刺激各方,倒不如暫時隱忍讓渡,在日後行台歸都的問題上做做文章。
“先前下詔賜婚,也望你能體察為父的一番深意。不過……”魏帝長籲一口氣,道,“你心裏喜歡就好。”
魏帝言罷,不遠處王謙等人也都紛紛向元澈道喜。
隨後魏帝道:“卿等先暫退吧,朕想和太子單獨說一說話。”
待眾人走出魏帝方開口道:“待朕死後,你覺得你可以控製的住陸家麽?”
隨著陸昭等人的出麵,西配殿躁動的朝臣們方才安靜下來。此時尚存的二公吳淼、薑紹與身後各自的追隨者分成兩列。自然也有追隨陸家的世族,譬如王嶠等人,則跟隨在陸昭的後麵。而陸振為避嫌疑,則退出西配殿外,手執兵戈,與陳霆部眾一齊站崗。隨後,楊寧、王謙二人也入殿中,王謙歸於王嶠身後,而楊寧則自成一列。
既入殿中,陸昭也不再囉嗦,旋即下令道:“如今宮城內外賊眾尚未清繳,太子殿下會率餘部與車騎將軍剿滅賊眾。隻是為保諸公人身安全,還請今晚之前暫居西配殿。待日落之後,會有宿衛引諸公各回居所安置。待內外靖安,諸公便可離開宮城返回家中。”
此時,眾人中有人猶豫片刻,而後發問道:“不知城外戰況如何,是僅有太子與陸將軍部眾,還是關東等地王師也在?”
當這些人看到陸昭一人出現在西配殿總領事務時,對於太子的領兵多寡也有了猜測。不乏有通曉西北戰事者推測,西北戰事既定,數萬大軍連同行台難以在短時間內奔赴長安。太子能率領精騎長途奔襲至此,考慮到馬匹更換與各地可以提供的給養,部眾大概不超過兩千人。
陸昭微微側首,眉宇之間的英氣與貴胄的冶容並處,在華美章服的襯托之下如雲漏天光。長睫形成的黛色流線挑著半垂的鳳目,將目光遊移至說話者的站立處,緊抿的薄唇似笑而非笑,如同對挑釁者的結局展露出一絲毫無興趣的了然。
“此為軍機,不便相告,再有論者,以軍法處之。”
稍遠處,王謙不由得悄聲問王嶠:“陸侍中何故如此盛氣淩人啊?”
王嶠笑了笑低聲道:“此非常女,陛下尚不以尋常待之。此番攜威勢而來,必要整頓內外,肅清朝堂。若再做謙然恭謹之態,怕才是大奸似忠,你我不得不審慎啊。”
那人被陸昭一句話也了回去,不免有些悻悻然。他剛才貿然出頭,不過是想提醒這位女侍中,來日歸都大有人在,這些開付長安的王師可都是要分功拿事權的。如果陸家在這段時間內做的太過分,那麽他們也不介意和他人聯絡聯絡。
不過陸昭之所以敢這樣做,著實是因為短時間內各方不可能在會有什麽偏師趕來了。太子在長安難以久留,畢竟近十萬大軍還在西北等著他壓陣而歸,要將這些人安排妥當每個一年半載完不成。而王叡則被自己困在函穀關以東,頂多殺了崔道成來撒撒氣。如今占領京畿的是陸家,潼關與函穀關的守將更不會賣王子卿麵子。
至於元丕,既然失去了回攻京畿的頭功,少不得要拿崔諒的荊州軍出氣弄出一些亮眼的軍功。所以說,眼下可以稱得上歸都王師的,就真的隻有陸家的秦州軍一支而已。
此時,站在最前麵的吳淼麵色極其陰鬱。太子能夠及時趕回來,這個結局對於他來說已經很好,可是匆忙歸都的結果就是部眾不足。如此一來,在往後這一段時間內,京畿大半還是會掌控在這個小貉子的手中。而且,他為什麽會在陸昭的身後看到自己兒子的身影?他難道不該是一郡主簿麽?吳淼的目光忽然掃到吳玥的身上。
第232章 獨大
此時位於陸昭身後戍衛的吳玥, 在感受到父親嚴厲的目光後,也開始覺得渾身不自在起來。
他能理解此時父親所處的困境,然而內心也對父親以往的做法頗有不服。他已年及弱冠, 並非需要人日日保護的孩童。誠然,父親所安排的一切是怕他攪入長安亂局。但如今自己的功業又何嚐不是一點一滴的努力而獲得的。
況且此次收複京畿, 他一路上看到的是陸昭作為領袖的擔當與勇敢, 在一次次與高門針鋒相對的較量時,永遠親自與對方的頭麵人物掰腕。她對於忠於自己的人,永遠都盡力回護, 不會讓他們感到一絲失望。
回攻京畿時如此,即便是在略陽行台時, 陸昭也從未以中書之尊而漠視自己這樣毫無背景的小兵小卒,任自己在權力浪潮中自生自滅。他甚至能夠感受到陸昭對他極其重視, 甚至還努力提供機會尋求配合。這樣的默契與惜重,他在父親與兩朝國君共事的身影中, 難以捕捉到一絲一毫。
吳玥自年幼時起便聽先帝與今上常念自己的父親是重臣。可是當自己的大哥與二哥橫死隴下的時候,皇室對父親的安慰在哪裏?當自己的父親在關鍵時刻擁護今上登位, 卻因曾輔佐曾被議儲的涼王而被刻意冷落時, 這重臣之重又在哪裏?
現在京畿大亂,逆賊橫行的時候,他們想到要用父親來彈壓其他人了。這就是所謂他們對重臣的待遇麽?
想至此處, 吳玥不禁挺胸昂首,他認為現在無論是選擇還是境遇,雖難比父親的功業與煊赫, 但論公道與惜重, 他可以說是好上許多。況且依他所見,陸昭也並非禍國亂政之人, 廊橋上她的抉擇已經讓他明白,這是一個對自己有著清晰定位,並且目標明確、手段老辣之人。追隨這樣一個人,不會有錯。
這樣一番神情轉變,同樣也落在了吳淼的眼中,這樣的神態,是他的長子與次子都不曾有過的。而這兩個愛子也曾經服從過他的安排,屈從過他的意誌,即便先前認為涼王是更好地儲君人選,最後都因為自己的改變從而放棄了他們各自的政治理想。直到死亡,兩個兒子都不曾有過如今幼子這般灼灼自信的目光。
吳淼心中一歎,或許自己真的已經老了,繼而他的目光又轉向了陸昭這個年輕人。從涼王叛變的前夕,他幾乎是眼見這個年輕人是如何運籌幫助家族從一個遺族外戚,上位至一方重鎮的。
他看著陸昭完成家族支柱與涼王的切割,完美而平滑,不帶任何政治包袱。他聽到金城玉京宮的傳聞,這個年輕人如何通過隱晦的發言進行政治表態,將原本觀望的隴西、天水世族徹底拉到自己這一方。隨後她又對涼州的人口土地和各方利益實施了精準的切割,完成了對北涼州人口的鯨吞。一招招,一步步,世族的整合,西北的共融,不過短短一年許,這個年輕人不僅接過當年關隴世族的衣缽,同時又吞下了西北世族的政治遺惠。
他現在甚至可以斷定賀禕就是陸昭殺的。誰獲益最大,誰就是主謀,但凡是時局中的人物都會有這樣的判斷,隻不過區別在於怎麽區分誰受益最大而已。如今崔諒之亂即將落下帷幕,真正的凶手已經水落石出,隻是這個時間拖得太長,大家早就遺忘賀禕時代的事情了。
現在這個年輕人領一部王師打入京中,一沒有廢立,二沒有清洗自己的勢力,他實在想要看清楚,如果不是複國,這個年輕人她還想要做什麽。
如今聚集在西配殿的都是朝中重臣,陸昭旋即也請各位落座。依序乃是吳淼、薑紹、楊寧三人居上,而陸昭不過就近入席,倒沒有去爭那第四尊貴的位子。
見吳淼不願意多說,薑紹含笑做了開場白:“崔逆囂張,盤踞京畿,兵甲甚眾。我等還曾猜想,到底是那支王師最先歸都,未曾想最先麵聖的竟是未滿雙十的女兒郎。陸侍中雖為女官,身係外戚,卻能為皇室肝腦塗地,奮進立功,實乃我等之楷模啊。”
眾人聽罷,幹笑了兩聲。薑紹這番話雖是讚小兒輩立功不假,但更是在強調陸昭其外戚身份。陸家是外戚擢幸,薑家因薑昭儀也是外戚擢幸。自古以來,外戚但凡擅政或是有一丁點不安分的苗頭都會被輿論大肆批判。薑紹在強調外戚也是好東西的同時,不乏也有一些自保的意味。
況且現在內外動蕩,是勢力重整時期,權力分紅巨大,一般來講同一定位的人是很難共存的。這種問題一旦爆發出來,在政治鬥爭中就會直接表現為□□的消滅。譬如霍光輔政,不管開始設置的輔政大臣有多少個,最後隻會有一個勝利者。參與的人除非學金日磾,在鬥爭未開始時就明確地表態讓渡權力,否則連沉默都是一種反對。
現在薑紹忽然提這麽一個話頭,除了表示出身相同之外,也是在示弱、在拉近距離。此時殿中不少深諳政治之人也都開始思考,自己是幹什麽的,能力與資源是否不可或缺,潛在的競爭者都有哪些。隨著越來越深入的思考,這些人開始將眼光放至全局。
楊寧便率先提問道:“眼下內外紛亂,不知對於宮城的布防,陸侍中有何指教?”既然對方明令禁止不允許談城外戰局,楊寧也不妨問一問城內布控,如此多多少少也能對外麵局勢做出一些判斷。
陸昭笑吟吟道:“衛尉既有所問,晚輩不敢隱瞞。太子殿下已有吩咐,司馬門與武庫仍由公車司馬代掌。至於宮城方麵,如今打入城中的僅有車騎將軍一支軍隊。崔諒仍在城外與北海公部糾纏,至於其他王師,吾亦不聞其音。不過日後是否要請北海公入都主持政事,皇帝陛下與太子還是未定。”
眾人聞得這樣一個消息,不由得幡然色變。太子的部隊僅僅能夠維持大司馬門與武庫,這還是要與太尉合力,而城中目前則是陸歸一家獨大。若是城外仍有其他世家子弟的偏師也就罷了,這些日子也有不少傳言在內部流通,譬如謝雲之子謝頤亦攜軍而來,王叡則與渤海王聯合,一直有著收複京畿的打算。然而時至今日,這些有世家背景的王師除了陸家,沒有一支出現在眼前。但宗室中,卻偏偏跑出來一個資高位重的北海公。
如果說前者的局麵各方還有的可談,那麽目前的局麵他們連談的資格都沒有。北海公和當年他們這些世家有多少深仇大怨,他們可是清楚地很。因此,堅決不能讓這支力量入駐長安。但如此一來則又意味著默認了陸家在城中有無與倫比的優勢與地位,進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朝政都有著說一不二的話語權。
此時王謙也不由得驚詫道:“侍中莫非在玩笑?”
陸昭此時已接過小侍遞來的笏板,也便正色稟於前方,為削勁雅正的坐姿平添了一抹溫潤的象牙白。她略帶微笑道:“宰輔麵前,豈敢戲言。如今崔逆於灞上與北海公交戰,入城退路既失,灞橋又不得過,北海公擒賊首級乃是注定之事。來日入京議功,想來也要由諸位國老與中樞商議裁定。這些俱是大事啊。”
眾人聽罷不由得交首接耳,既然有入京議功的可能,那就有瓜分事權的可能。想至此處,眾人看向陸昭的目光也不乏哀怨,這樣一個功勞怎麽能夠讓給北海公這種持重的宗室,等一等函穀關東的聯軍來不好嗎。
“兵者大凶,豈能擅動。”其中一人略微表達了不滿,而後道,“不知關東局麵如何,若有王師要入京,兩關方麵我等也要加緊通融。”
然而話音剛落,卻聽吳淼咳了兩聲,而後開口道:“既克複有功,不當論先後你我,俱該受賞,此乃治國長久之道。”
陸昭聽吳淼一錘定音之論,不由得感慨吳淼對時局的拿捏與求穩心態。這句話一說,相當於抹平了陸家和北海公先後收複京畿上的輿論差距,繼而在後續平等論功。
不過北海公元丕能否順利進入京畿卻是一個可以讓吳淼棘手的大問題。陸家能夠順利進入長安並且在第一時間內控製永寧殿,有一個關鍵原因就是長安的許多勢力都希望陸家進來。
崔諒不是時之上選,這些執政世家們急需要換一個話事人。而陸家對於這些人來說並不陌生,陸昭曾在保太後時代任過女侍中,幹預政事,與王氏走的很近,隨後又因赦詔接手了未被清洗的關隴世族。旁的不論,對於王嶠和這些關隴世族來說,陸昭是個辦事地道的人。
但如果換成北海公,那很大可能就進不來。當年被世家集體捂在北境那麽多年,政治分野與利益體係早已不再同一層麵,不可能和執政世族有什麽愉快友好的合作體驗。
吳淼此時也深刻地意識到,陸家的家族騰飛其實是在最恰到好處的時間段,靠著陸昭在世族中的運營,用最短的時間統戰了所有人,進而對自家的政治威望抬點。而借由反攻京畿,最終快刀斬亂麻地完成了蛇吞象的權力躍遷。
他也更加明白,在太子的主力完全從西北撤下這段時間內,自己作為魏國外朝最後的力量,必須將陸家往死裏打壓。
待眾人安靜下來後,吳淼笑著問陸昭:“如今形勢如此,陸侍中有何布策?”
第233章 抗衡
聽到這個噩耗,崔諒再也支撐不住,一口血自喉間湧了出來。“陳霆。”他喃喃道,“為什麽是陳霆……”
這個人是崔諒從未想到過的,他們一同其餘寒微之時,首望相助,才成就了今日的霸業。許平綱的叛變他可以理解,也不在乎。可是陳霆,曾經自己最為倚重的人,曾經這個人的權柄皆由他授予,曾經一次又一次的鼓動自己,再貪一點,再狠一點,再有野心一點。可是如今為何大業未成卻離自己而去。
忽然間,崔諒想起了蔡永提醒他的話,不要冷落陳霆太久,而現在,的確,他冷落這個奮起與寒微之時的好兄弟太久太久了。
“父親,我們現在怎麽辦。”次子崔赦惶然的聲音傳入了他的耳中。
崔諒的目光恍惚了片刻,繼而含淚笑了笑,他忽然明白了許多事情。他在這個世道行走了太久,終於看到了它悲涼與不仁的底色。自從他攻入長安的那一刻起,自從他陳兵扶風的那一刻起,或者說,自從他數十年前來長安麵見先帝,遭到高門冷落而心生怨懟的那一刻起,他的結局便已經寫定了。
他明白,現在元丕是打定主意要把他耗死在了這裏,他還明白當時陸家若即若離的態度。這樣一個權力遊戲的操縱老手,早已在開局布下了天羅地網。
“好孩子,不要慌,為父自有主見。”崔諒強撐起自己的身體,仿佛與當年攜兒子縱馬河邊那般強壯,那般意氣風發。
崔諒慢慢抽出佩劍,而後對兩個兒子道:“如今若要我崔家活命,須有一人將我首級獻上,你們兄弟,誰願為此行。”
“父親!”
“父親!”
崔敬與崔赦二人此時已明白父親要做怎樣的決定,淚水不由得湧出。
崔敬道:“父親,兒已是殘軀,願為此行,幼弟年壯,自可歸鄉,耕種勞作,保護母親和姐妹。”
崔赦則道:“父親,請讓兒前去長樂宮請罪。大哥已為家族衝鋒陷陣,實該回到鄉中安養。”
崔敬亦爭道:“兒為將失職,理應戴罪立功!”
崔諒此時早無往日的嚴厲,看著兩個兒子不僅露出慈愛而欣慰的微笑:“好孩子,你們都是好孩子。崔家能有你們,必然不會衰落。”說完他回到案前,書信一封,而後連同一封裝飾精致的詔書交給崔敬道,“你哥哥先前曾入王門下,雖然高門不可信,但此去麵對王嶠,好歹能有幾分勝算。你便帶上此信與詔書去武關吧。先前渤海王曾密信與我,他已拿下武關,願接渡你們出關,回到荊州,隻為換取這封賜婚的詔書。”
他拍了拍崔赦的肩膀,“去吧,好孩子,回到家中替為父向你母親與妹妹謝罪,帶她們南下向楚王求庇。隻是你的姐姐……”崔諒忽然掩麵而泣,“為父這一生終究是對她不住。”
說完崔諒重新起身,披上戰袍,對兩個兒子道:“拔出你們的劍,擦幹你們的淚。你們的父親雖然出身寒微,被高門恥笑為寒傖武人,但好歹也大丈夫瀟灑肆意,位極人臣,呼風喚雨。於君臣忠義,我雖有虧,卻未曾愧對祖國江山,未曾愧對先人英明。長安浪高,權奸遍野,即便如此,也攔不住青史載我。至於是功是過,便留給後人評說吧。”
說完崔諒揚起血跡斑斑的寶劍,在脖上一橫,深深割了下去。寶劍落地,青史亦翻一頁,那些曾經留下的陳年血跡早已便為黑色,而新鮮的朱紅再淋其上,如同添了一筆新的批注。
第231章 麵君
近有濃雲破綻翻作無雨, 遠有落日因循化作霞光,古老的殿宇和幹枯的老樹立於其下,聚集的朝臣們用疲憊而嘈雜的聲音, 支撐起整個宮城最後的生機。晨風乍起,空氣中是甜腥的血氣, 陳霆所率的宿衛拱立在永寧殿前的大門, 目視著宮苑深處的一線霧氣,那裏將有王師歸來。
風湧枝搖,遠處的霧氣被馬蹄踏作清塵, 朝臣的腳底似感受到鐵蹄撼地輕微的顫動,忙不迭地轉身回頭。
這是一支不足千人的隊伍。為首者兩人, 一人暗銀具甲,甲衣尚留有未幹涸的血漬, 兜鏊下五官深邃,神情肅穆。另一人則著章服、披玄裘, 描金的寬大袖袂翩翩逐風。袍服上的七章與裘衣上的九章格格不入,肆意驕橫地宣誓著兩套服製屬於不同的主人, 最後終於在女侍中下馬的一瞬間, 恢複了與那具身骨一模一樣的雅正與矜持。
馮讓手持節杖上前,喝道:“皇太子、大將軍假節鉞,開國陽翟縣主、女侍中陸昭持節, 受皇帝陛下詔令,皇後諭令,勤王歸都, 入殿麵君。敢有阻撓違逆者, 視抗旨謀逆,殺無赦!”
原本還想以陸振禍國為由、嚷鬧得最凶的朝臣們, 在聽到太子的名號後,忽然沉默緘口。他們看了看馮讓,又看了看他身後那名威武執槊的太子,而後識趣地退到兩邊。然而他們更沒有想到的是,第一個突入長安的勢力並非陸歸,而是一名女侍中。
上有君王之詔令,下有強軍之凶威,幾名按吳淼意思留守在此處的朝臣看了看陸昭身後肅穆而立的許平綱、王嶠與一眾世家子弟,不免麵色灰敗。其實這次即便沒有太子的加持,以這名年不過雙十的女侍中之資質,想來也不會讓他們輕易阻撓在外。畢竟此時誰能搶先占據病重皇帝身邊的顯赫位置,誰便有以主視客的超然地位與話語權。想至此處,眾人亦不由得怨念地看了一眼跟隨在後被五花大綁的薛琬。
“來了,王師回來了。”陸振從廊下趨步而出,順便以眼神示意了一下身邊的陳霆。
陳霆會意,立馬解劍卸甲,令左右將自己捆縛上前,並奉上東曹掾印,向前跪地,叩首道:“罪臣陳霆,聽候太子殿下發落。”
陸昭此時亦對元澈道:“陳君雖有匿跡,但經我父勸說,感召王化,痛殺叛軍,護衛宮廷,守衛皇帝陛下身畔,也算得上是舍情全節,奉行臣道。”陸昭深知陳霆這一環有多麽關鍵,她在北門受薛琬阻撓,在清理宿衛與崔諒殘黨時又廢了不少精力,可以想象在眾人不知太子到來時,父親與陳霆在這裏要承受多大的壓力。如果現在還要因為避嫌而把陳霆的評判權交與別人的手中,那她也不配擔當、不配執掌為人屬長的權力。
元澈業已下馬,彎腰扶起陳霆的雙手,微笑道:“陳公快快請起,能在危難之中拱衛皇帝,不付皇命,理應隨我等入闕,領功受賞。”
陳霆此時已淚如雨下,那雙緊貼地麵布滿塵泥的雙手慢慢鬆弛了下來。他知道,有了這一句定論,以後出仕之路上,他再也不必為自己先前的劣跡戰戰兢兢了。
王師既至,先前布置在門口的戍衛也都有序撤回。朝臣們有的去各處通風報信,有的則跟隨陸振的指引,前往西配殿稍作等待,而元澈則領陸昭入殿麵君。
因冬季天冷,魏帝的病情多反複,方才外麵吵鬧時,便昏睡過去。此時王謙、楊寧、褚胤三人侍奉君側,元澈攜陸昭入內,心中仍擔憂外麵戰事,思忖許久,方對陸昭道:“朝臣那裏你先去請禦史大夫,太尉那裏孤已派馮讓過去相請,讓馮諫暫替太
尉駐守司馬門。至於城防之事,你酌情下令安排就是。”
“是。”陸昭既領了命,先朝昏睡的君王拜了一拜,隨後再拜太子,最後與楊寧等人見禮拜別,這才匆匆退出。
片刻後,魏帝慢慢睜開眼,元澈方要開口,便聽父親含糊喊道:“澈兒。這一次又都有誰打了進來?”
楊寧等人見皇帝此狀,亦覺雙眼微微酸楚,默默退行一段距離,回首避開。
元澈握住父親顫顫巍巍向他伸出的雙手,安慰道:“是王師回攻,有車騎將軍,還有北海公。”
“北海公?”魏帝雖然虛弱,但腦子還尚清楚,聞得這三個字,原本緊張的身體稍稍鬆弛了下來。陸家可以說是此次回攻京畿的主謀,但陸家能引一位德高望重的宗室來平衡局麵,於他來說,也實在挑不出錯處。“倒難為他們能把那個老家夥請來啊。”
“西郊祭祀荒廢已久,陸氏兄妹親赴北鎮,支持郊祀。北海公與六鎮以帝後之諭令行祭祀大禮,人望皆歸,誓師南下。”元澈想了想,終究決定將最後一句一錘定音,“陸家乃外戚之貴,陸侍中既被父皇封為太子正妃,代皇家出席,也算妥當。”
魏帝的雙眼微微睜開,連同幹枯的手,也欲從太子手中脫出,他當然明白,他的太子已經矯詔,而如今更是脅迫。然而元澈將手一緊,拉住了父親,隨後從懷裏掏出矯詔,微笑道:“兒還要謝父皇下詔賜婚。得此佳婦,實乃兒臣之幸。就連北海公也對陸侍中頗為滿意。”
魏帝無力地笑了笑,此時他也知道自己已沒有什麽力量去阻攔這件事。方才太子命陸昭與吳、薑二公商議軍政之事,他便明白,此次太子回來所帶軍隊大概不多,皇城內外大半是陸歸的主力。與其強勢地占據主導而刺激各方,倒不如暫時隱忍讓渡,在日後行台歸都的問題上做做文章。
“先前下詔賜婚,也望你能體察為父的一番深意。不過……”魏帝長籲一口氣,道,“你心裏喜歡就好。”
魏帝言罷,不遠處王謙等人也都紛紛向元澈道喜。
隨後魏帝道:“卿等先暫退吧,朕想和太子單獨說一說話。”
待眾人走出魏帝方開口道:“待朕死後,你覺得你可以控製的住陸家麽?”
隨著陸昭等人的出麵,西配殿躁動的朝臣們方才安靜下來。此時尚存的二公吳淼、薑紹與身後各自的追隨者分成兩列。自然也有追隨陸家的世族,譬如王嶠等人,則跟隨在陸昭的後麵。而陸振為避嫌疑,則退出西配殿外,手執兵戈,與陳霆部眾一齊站崗。隨後,楊寧、王謙二人也入殿中,王謙歸於王嶠身後,而楊寧則自成一列。
既入殿中,陸昭也不再囉嗦,旋即下令道:“如今宮城內外賊眾尚未清繳,太子殿下會率餘部與車騎將軍剿滅賊眾。隻是為保諸公人身安全,還請今晚之前暫居西配殿。待日落之後,會有宿衛引諸公各回居所安置。待內外靖安,諸公便可離開宮城返回家中。”
此時,眾人中有人猶豫片刻,而後發問道:“不知城外戰況如何,是僅有太子與陸將軍部眾,還是關東等地王師也在?”
當這些人看到陸昭一人出現在西配殿總領事務時,對於太子的領兵多寡也有了猜測。不乏有通曉西北戰事者推測,西北戰事既定,數萬大軍連同行台難以在短時間內奔赴長安。太子能率領精騎長途奔襲至此,考慮到馬匹更換與各地可以提供的給養,部眾大概不超過兩千人。
陸昭微微側首,眉宇之間的英氣與貴胄的冶容並處,在華美章服的襯托之下如雲漏天光。長睫形成的黛色流線挑著半垂的鳳目,將目光遊移至說話者的站立處,緊抿的薄唇似笑而非笑,如同對挑釁者的結局展露出一絲毫無興趣的了然。
“此為軍機,不便相告,再有論者,以軍法處之。”
稍遠處,王謙不由得悄聲問王嶠:“陸侍中何故如此盛氣淩人啊?”
王嶠笑了笑低聲道:“此非常女,陛下尚不以尋常待之。此番攜威勢而來,必要整頓內外,肅清朝堂。若再做謙然恭謹之態,怕才是大奸似忠,你我不得不審慎啊。”
那人被陸昭一句話也了回去,不免有些悻悻然。他剛才貿然出頭,不過是想提醒這位女侍中,來日歸都大有人在,這些開付長安的王師可都是要分功拿事權的。如果陸家在這段時間內做的太過分,那麽他們也不介意和他人聯絡聯絡。
不過陸昭之所以敢這樣做,著實是因為短時間內各方不可能在會有什麽偏師趕來了。太子在長安難以久留,畢竟近十萬大軍還在西北等著他壓陣而歸,要將這些人安排妥當每個一年半載完不成。而王叡則被自己困在函穀關以東,頂多殺了崔道成來撒撒氣。如今占領京畿的是陸家,潼關與函穀關的守將更不會賣王子卿麵子。
至於元丕,既然失去了回攻京畿的頭功,少不得要拿崔諒的荊州軍出氣弄出一些亮眼的軍功。所以說,眼下可以稱得上歸都王師的,就真的隻有陸家的秦州軍一支而已。
此時,站在最前麵的吳淼麵色極其陰鬱。太子能夠及時趕回來,這個結局對於他來說已經很好,可是匆忙歸都的結果就是部眾不足。如此一來,在往後這一段時間內,京畿大半還是會掌控在這個小貉子的手中。而且,他為什麽會在陸昭的身後看到自己兒子的身影?他難道不該是一郡主簿麽?吳淼的目光忽然掃到吳玥的身上。
第232章 獨大
此時位於陸昭身後戍衛的吳玥, 在感受到父親嚴厲的目光後,也開始覺得渾身不自在起來。
他能理解此時父親所處的困境,然而內心也對父親以往的做法頗有不服。他已年及弱冠, 並非需要人日日保護的孩童。誠然,父親所安排的一切是怕他攪入長安亂局。但如今自己的功業又何嚐不是一點一滴的努力而獲得的。
況且此次收複京畿, 他一路上看到的是陸昭作為領袖的擔當與勇敢, 在一次次與高門針鋒相對的較量時,永遠親自與對方的頭麵人物掰腕。她對於忠於自己的人,永遠都盡力回護, 不會讓他們感到一絲失望。
回攻京畿時如此,即便是在略陽行台時, 陸昭也從未以中書之尊而漠視自己這樣毫無背景的小兵小卒,任自己在權力浪潮中自生自滅。他甚至能夠感受到陸昭對他極其重視, 甚至還努力提供機會尋求配合。這樣的默契與惜重,他在父親與兩朝國君共事的身影中, 難以捕捉到一絲一毫。
吳玥自年幼時起便聽先帝與今上常念自己的父親是重臣。可是當自己的大哥與二哥橫死隴下的時候,皇室對父親的安慰在哪裏?當自己的父親在關鍵時刻擁護今上登位, 卻因曾輔佐曾被議儲的涼王而被刻意冷落時, 這重臣之重又在哪裏?
現在京畿大亂,逆賊橫行的時候,他們想到要用父親來彈壓其他人了。這就是所謂他們對重臣的待遇麽?
想至此處, 吳玥不禁挺胸昂首,他認為現在無論是選擇還是境遇,雖難比父親的功業與煊赫, 但論公道與惜重, 他可以說是好上許多。況且依他所見,陸昭也並非禍國亂政之人, 廊橋上她的抉擇已經讓他明白,這是一個對自己有著清晰定位,並且目標明確、手段老辣之人。追隨這樣一個人,不會有錯。
這樣一番神情轉變,同樣也落在了吳淼的眼中,這樣的神態,是他的長子與次子都不曾有過的。而這兩個愛子也曾經服從過他的安排,屈從過他的意誌,即便先前認為涼王是更好地儲君人選,最後都因為自己的改變從而放棄了他們各自的政治理想。直到死亡,兩個兒子都不曾有過如今幼子這般灼灼自信的目光。
吳淼心中一歎,或許自己真的已經老了,繼而他的目光又轉向了陸昭這個年輕人。從涼王叛變的前夕,他幾乎是眼見這個年輕人是如何運籌幫助家族從一個遺族外戚,上位至一方重鎮的。
他看著陸昭完成家族支柱與涼王的切割,完美而平滑,不帶任何政治包袱。他聽到金城玉京宮的傳聞,這個年輕人如何通過隱晦的發言進行政治表態,將原本觀望的隴西、天水世族徹底拉到自己這一方。隨後她又對涼州的人口土地和各方利益實施了精準的切割,完成了對北涼州人口的鯨吞。一招招,一步步,世族的整合,西北的共融,不過短短一年許,這個年輕人不僅接過當年關隴世族的衣缽,同時又吞下了西北世族的政治遺惠。
他現在甚至可以斷定賀禕就是陸昭殺的。誰獲益最大,誰就是主謀,但凡是時局中的人物都會有這樣的判斷,隻不過區別在於怎麽區分誰受益最大而已。如今崔諒之亂即將落下帷幕,真正的凶手已經水落石出,隻是這個時間拖得太長,大家早就遺忘賀禕時代的事情了。
現在這個年輕人領一部王師打入京中,一沒有廢立,二沒有清洗自己的勢力,他實在想要看清楚,如果不是複國,這個年輕人她還想要做什麽。
如今聚集在西配殿的都是朝中重臣,陸昭旋即也請各位落座。依序乃是吳淼、薑紹、楊寧三人居上,而陸昭不過就近入席,倒沒有去爭那第四尊貴的位子。
見吳淼不願意多說,薑紹含笑做了開場白:“崔逆囂張,盤踞京畿,兵甲甚眾。我等還曾猜想,到底是那支王師最先歸都,未曾想最先麵聖的竟是未滿雙十的女兒郎。陸侍中雖為女官,身係外戚,卻能為皇室肝腦塗地,奮進立功,實乃我等之楷模啊。”
眾人聽罷,幹笑了兩聲。薑紹這番話雖是讚小兒輩立功不假,但更是在強調陸昭其外戚身份。陸家是外戚擢幸,薑家因薑昭儀也是外戚擢幸。自古以來,外戚但凡擅政或是有一丁點不安分的苗頭都會被輿論大肆批判。薑紹在強調外戚也是好東西的同時,不乏也有一些自保的意味。
況且現在內外動蕩,是勢力重整時期,權力分紅巨大,一般來講同一定位的人是很難共存的。這種問題一旦爆發出來,在政治鬥爭中就會直接表現為□□的消滅。譬如霍光輔政,不管開始設置的輔政大臣有多少個,最後隻會有一個勝利者。參與的人除非學金日磾,在鬥爭未開始時就明確地表態讓渡權力,否則連沉默都是一種反對。
現在薑紹忽然提這麽一個話頭,除了表示出身相同之外,也是在示弱、在拉近距離。此時殿中不少深諳政治之人也都開始思考,自己是幹什麽的,能力與資源是否不可或缺,潛在的競爭者都有哪些。隨著越來越深入的思考,這些人開始將眼光放至全局。
楊寧便率先提問道:“眼下內外紛亂,不知對於宮城的布防,陸侍中有何指教?”既然對方明令禁止不允許談城外戰局,楊寧也不妨問一問城內布控,如此多多少少也能對外麵局勢做出一些判斷。
陸昭笑吟吟道:“衛尉既有所問,晚輩不敢隱瞞。太子殿下已有吩咐,司馬門與武庫仍由公車司馬代掌。至於宮城方麵,如今打入城中的僅有車騎將軍一支軍隊。崔諒仍在城外與北海公部糾纏,至於其他王師,吾亦不聞其音。不過日後是否要請北海公入都主持政事,皇帝陛下與太子還是未定。”
眾人聞得這樣一個消息,不由得幡然色變。太子的部隊僅僅能夠維持大司馬門與武庫,這還是要與太尉合力,而城中目前則是陸歸一家獨大。若是城外仍有其他世家子弟的偏師也就罷了,這些日子也有不少傳言在內部流通,譬如謝雲之子謝頤亦攜軍而來,王叡則與渤海王聯合,一直有著收複京畿的打算。然而時至今日,這些有世家背景的王師除了陸家,沒有一支出現在眼前。但宗室中,卻偏偏跑出來一個資高位重的北海公。
如果說前者的局麵各方還有的可談,那麽目前的局麵他們連談的資格都沒有。北海公和當年他們這些世家有多少深仇大怨,他們可是清楚地很。因此,堅決不能讓這支力量入駐長安。但如此一來則又意味著默認了陸家在城中有無與倫比的優勢與地位,進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朝政都有著說一不二的話語權。
此時王謙也不由得驚詫道:“侍中莫非在玩笑?”
陸昭此時已接過小侍遞來的笏板,也便正色稟於前方,為削勁雅正的坐姿平添了一抹溫潤的象牙白。她略帶微笑道:“宰輔麵前,豈敢戲言。如今崔逆於灞上與北海公交戰,入城退路既失,灞橋又不得過,北海公擒賊首級乃是注定之事。來日入京議功,想來也要由諸位國老與中樞商議裁定。這些俱是大事啊。”
眾人聽罷不由得交首接耳,既然有入京議功的可能,那就有瓜分事權的可能。想至此處,眾人看向陸昭的目光也不乏哀怨,這樣一個功勞怎麽能夠讓給北海公這種持重的宗室,等一等函穀關東的聯軍來不好嗎。
“兵者大凶,豈能擅動。”其中一人略微表達了不滿,而後道,“不知關東局麵如何,若有王師要入京,兩關方麵我等也要加緊通融。”
然而話音剛落,卻聽吳淼咳了兩聲,而後開口道:“既克複有功,不當論先後你我,俱該受賞,此乃治國長久之道。”
陸昭聽吳淼一錘定音之論,不由得感慨吳淼對時局的拿捏與求穩心態。這句話一說,相當於抹平了陸家和北海公先後收複京畿上的輿論差距,繼而在後續平等論功。
不過北海公元丕能否順利進入京畿卻是一個可以讓吳淼棘手的大問題。陸家能夠順利進入長安並且在第一時間內控製永寧殿,有一個關鍵原因就是長安的許多勢力都希望陸家進來。
崔諒不是時之上選,這些執政世家們急需要換一個話事人。而陸家對於這些人來說並不陌生,陸昭曾在保太後時代任過女侍中,幹預政事,與王氏走的很近,隨後又因赦詔接手了未被清洗的關隴世族。旁的不論,對於王嶠和這些關隴世族來說,陸昭是個辦事地道的人。
但如果換成北海公,那很大可能就進不來。當年被世家集體捂在北境那麽多年,政治分野與利益體係早已不再同一層麵,不可能和執政世族有什麽愉快友好的合作體驗。
吳淼此時也深刻地意識到,陸家的家族騰飛其實是在最恰到好處的時間段,靠著陸昭在世族中的運營,用最短的時間統戰了所有人,進而對自家的政治威望抬點。而借由反攻京畿,最終快刀斬亂麻地完成了蛇吞象的權力躍遷。
他也更加明白,在太子的主力完全從西北撤下這段時間內,自己作為魏國外朝最後的力量,必須將陸家往死裏打壓。
待眾人安靜下來後,吳淼笑著問陸昭:“如今形勢如此,陸侍中有何布策?”
第233章 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