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昭喝著茶,忽然一笑:“年輕人動動嘴皮子多大事,倒值得他們費那麽多心思扯到地方鄉黨裏頭去。既這樣,就讓耽書再多撐片刻吧。若真能撐到了各個方鎮出手,我來保她去當真廷尉。”
張牧初笑得無奈,張口閉口年輕人,明明你自己也是個年輕人。
深夜時分,永寧殿偏殿裏,零星臣僚緩步行出。在前方的王謙、吳淼等人尚能互相依禮作別,但是最後主持這場議事的楊寧走出後,眾人卻紛紛沒有見到一般,迅速轉身離開。
此次議事,司徒吳淼、尚書仆射王謙、廷尉薑彌與尚書中書兩台人員悉數到場,所討論的議題則是殿內子弟的定罪與處理問題。會議持續了近一個時辰,然而結論觀點卻寥寥無幾。高位者緘口不言,保持著難得的默契,即便是隱晦地表達出了意見,但問道具體的定罪條目時,卻開始互相推諉,拒不表態。
按照皇帝以往的意圖,李氏多半也會出場這種場合,但今日皇帝並沒有派人去請李氏,也是害怕再度刺激各方。
“子恭可否暫且留步,某有事想要請教。”迫於陸昭即將回宮的壓力,楊寧也是沒有辦法。如今拘押子弟中有陳留王氏,而王謙也是唯一能夠見到的一個商談對象。如果他不能探聽出這些人家的想法與訴求,那麽這些子弟就算現在被關起來,來日也要原封不動地請送回去,完全失去了此舉的目的。現在皇帝已經表態不會過多介入,無異於是將他作為肇始者放在火架子上烤。想至此處,他也十分後悔當時與皇帝言語上的對立。
王謙聞言也收住腳步,向楊寧施了一禮,欠身微笑道:“請教談不上,衛尉請講,晚輩恭聽。”
楊寧思忖片刻,而後抬手道:“既如此,不妨過府一敘。”
王謙也是應許,旋即與自己的屬官作別,隨同楊寧來到了衛尉署衙。
待房中隻有兩人,楊寧才開口歎息:“今日殿中紛亂,實在駭人聽聞。我命人拿捕各處鬧事者,後來才聽說仆射族人也在其中。殿中尚書府,我是不敢過問,隻托請王諶王參軍前去照看一二,所幸無恙。”
王謙與王諶是堂兄弟,然而世家樹大根深,雖然同氣連枝,但所趨所向也各有不同。現下王諶並未有所表態,王謙自然也不會說出任何有偏向性的意見,以免被人利用,倒引起家族內訌來。
王謙隻是笑了笑:“口舌之快,身遭獄殃。封邑之論,血濺朝堂。世家子弟教養,多盼日後顯用,想來各家雖扼腕緬懷,也會對此事深思一二吧。”
楊寧先是愣怔片刻,隻覺得王謙所言似乎藏針未刺,隨後又試探問道:“今日陛下不豫,想來也是緬懷於此,擔心方鎮……”
王謙不輕不重地咳嗽了一聲,隨後走到房間的東南窗前,推開窗戶,深吸一口氣,而活慢慢呼出:“東南尚有清風來,令人傾心啊。”
楊寧皺眉不解,抬頭向東南看了看,又環視房間四周轉了一圈,覺得東南並無不同,隻得硬著頭皮答了一句:“夜晚風冷露重,仆射也不要太貪涼意,保重身體啊。”
王謙先是一愣,而後笑著將窗關上,似乎又將話題又轉回到政事上:“司空國體之藩籬,尚書百官之表裏,此案若能取言其一,倒也不失格體。”說完王謙環視了一回楊寧署衙,而後道,“衛尉九卿之貴,隻是隨堂陳列未免太過寒簡,王門尚有一二雅器,若衛尉哪日有意,可著人登門來取。今日夜深,晚輩也是精神難支,暫請告退,還望衛尉勿怪。”
待王謙離開,楊寧仍舊皺著眉頭瞅了瞅東南窗戶,又低頭喃喃念道:“司空、尚書令,現在長安一個都沒有啊。”
楊寧尚摸不著頭腦,卻對此不乏深恨。不過是一個處置結果,這些世家子弟一個個竟然矜持得跟個黃花大閨女一樣,怎麽磨都不願直截了當地張開嘴。
陸昭並未著急趕回宮中,而是先派人圍守了高禖祠。隨後一行人入城,陸昭首先麵見了王嶠,此時宮內已傳遞出第一次庭中議事的些許消息。現下各方輕易不肯表態,場麵膠著,不過是因為涉及的利益方太多。無論是皇權派還是世家們,對立誠然是很對立,但局麵也遠未到窮圖匕現你死我活的地步。所有了的拉扯與推諉看似是逃避,其實也是各方試探底線的一個過程。大家神思物外,意騁宇宙,最多也就看看底下人的撕扯爭執。皇帝已經把事情幹成了下三濫,他們可並不願意跟著當潑婦。
“行台歸都,王濟已是尚書令,不知方鎮之間,中書可有心儀之選?”陸昭略作試探地問著。
王氏如今也麵對著一個門閥執政最常見的困境,那就是一方麵的權威獨大。王濟出任尚書令已是百官之首,如果中書監仍在王嶠手中,王謙又時任尚書仆射,那麽在外人眼裏無異於王家把持住了整個中樞。先前賀禕等關隴門閥執政時,王家兩支,陳留王氏在中樞時,另一支在漢中隻任方鎮。但如今王濟已是尚書令,王子卿又在洛陽格外活躍,甚至奉使持節行督軍事之權,想來王濟這個尚書令並沒有挪動的意思。
而王嶠雖然助大軍攻破京畿,但畢竟隻是隱線,並非壯舉,時評與王濟想比也要落後許多。待行台歸都後,還會有上半年的清議,屆時王家或許會在清議之中受到抨擊。既然如此,倒不如先提前準備好轉任。
王嶠微微抬眼,掃向東南,還未開口,陸昭便笑著道:“荊州國之藩籬,此次動亂,需德高者安撫,不知中書可願受遠勞之苦,前往荊州坐鎮?”
第252章 律辯
黃門北寺獄隸屬於黃門屬, 位於宮省之北。陸昭在會見王嶠之後,並沒有從宮城北門的大司馬門直接進入,而是繞行東闕。那一支禮箭明顯是衝著她來的, 殿中尚書府報本以及傳訊鏈本來就有很多條,單純地射殺一名傳信者沒有意義。
“去高禖祠的人回來了沒有?”陸昭在禁軍的拱衛下乘立車疾行。
“回來了。”張牧初道, “高禖祠現由太常的人守著, 他們不讓進,且他們的人並不歸我們管。”
“嗯。”陸昭輕微點了點頭,呼出一小團嗬氣, “太常九卿之首,名歸於太尉。你派人去北海公處請一份手令, 若請得動便立刻讓兄長出兵圍住高禖祠,若請不動, 便讓兄長調部分軍隊支援甘泉宮,請太子回都, 固守長安。”
如果請不動太尉的手令,很難保證北海公不會與元澈等人聯合, 借由此次郊祀發動政變, 清除陸氏一族。屆時陸昭必須要準備好麵對最壞的結果,人性的底線永遠不可以挑戰。
一眾人至東闕門下,陸昭以□□宮中為由下鑰入宮。作為第一個入長安的既得利益者, 陸昭已經相當明白時間的重要性。她甚至不乏推斷如果楊寧下手夠狠,可以與王謙、吳淼達成協議,而後
在殺皇帝矯詔, 請太子歸都回宮繼位, 繼而趁機將自己排斥在外。她太清楚宮變失去先手意味著什麽。不過眼下根據她所掌握的動向,王謙雖然與楊寧見過一麵, 但是之後禁中沒有任何出詔,說明兩人根本沒有達成什麽合作。而吳淼則一直待在司馬門附近,寸步不離。
隨後,在長樂宮東闕打開的同時,陳霆也帶來了一條讓人心安的消息,那就是吳玥處也沒有什麽動作。
“時隱,再過兩個時辰就是皇帝視朝的時候了,你派人執我的名刺去請廷尉薑彌和尚書仆射王謙上書,請三司會審此案。”陸昭的聲音刻意壓低了一些,“耽書那邊要多派幾個人。”
陳霆明白這樣的舉止通常意味著親信以及任務的艱巨。他微微點了點頭,心中已經算好了時辰,並且仔細揣摩著陸昭的每一處布置。
一行人還未走遠,卻見不遠處同樣路過數十人拱衛的車輿。
“是渤海王的車駕。”陳霆看清了旗號,隨後匯報。
然而車駕及近,卻並未停下,車內元洸在將要路過陸昭時,輕輕探了半個身子,雙手深深揖禮,隨後相錯而過。恰逢幾名小侍送尚未離開公署的幾名文吏出宮,目視著眼前的景象,露出了驚愕的神色。
四天淨色,寒如秋水,玉輪清輝,絕似冷霜。夜風驟起,飛旋的花瓣在月影下如同射蜮含砂,密密麻麻的數十股黑影穿過紗帷,攪弄著風鐸與玉玨,隨後掠過陸昭的眉眼。那一瞬,仿佛有一束冰棱直擊陸昭腦海,她忽然了然。
“甘泉宮要出大事。”
這是對方的調虎離山之計,起因是那支禮箭。它勾起了她對元澈的警惕,為保險起見,不得不將元澈禁錮宮外,自己先行回宮□□。她先去了王嶠府上達成交易,而這些達官貴人府邸多在城東。且沒有太子在身邊,再加上她對元澈的懷疑,必然會繞開司馬門。因此為了趕時間,她從東闕入宮也就順理成章。而元洸就恰恰卡在了這個時間點,出現在了這裏。
太子被困宮外,她身為殿中尚書把持禁中,而一個藩王卻在這裏深深一揖。諸多情景疊加聯係,無論是落在皇帝眼中,還是落在司徒吳淼、尚書仆射王謙、甚至落在許平綱等人的眼裏,似乎都在預兆著某種不可言說的暗室之謀。如果消息肆意擴散,傳至宮外,那更會引起近處的北海公乃至於遠處的各個方鎮遐想。
“我須得親自回甘泉宮。”陸昭當機立斷,打破這種謠言與猜度的必須是所有人看到自己與太子在一起,並且安然無恙。況且此事甘泉宮的警戒也是拉到了一個臨界點,這時候能夠穩住局麵的也隻有自己。“禁中就按原先的布置,耽書那裏務必讓她一力支持。至於渤海王處,不要去沾染,派人悄悄盯住即可。”
陳霆也明白過來了,道:“尚書放心。隻是,若甘泉宮出事?”
陸昭搖了搖頭:“若是甘泉宮真的出了什麽事,此事絕非禁中可一言決之。”
圍繞著永寧殿亂事的一場討論在清晨於議事殿中展開,由尚書仆射上書請查,廷尉申請介入,這件案子終於被擺到了台麵上。數十名世家子弟囚禁於黃門北寺獄內,其中有彭氏諸多子弟以及祝悅弟弟祝恬,此外也有關隴世家子弟。此事帶來的震動與喧囂,不吝於東漢黨錮之禍帶來的人人自危。
皇帝端坐於明堂之上,女尚書彭耽書輔佐此次議事,吳淼出席、薑紹出席、薑彌出席,而北海公元丕亦以太尉之名,遣長史前往禁中視聽。而楊寧作為發捕者、肇始者以及定性者也隻得親筆上書,申請嚴審這些子弟。皇帝允準,下詔徹查。
然而這個詔書在還未出殿門時便遇到了第一道坎,即司徒吳淼將詔書退回,理由則是這些人皆海內人譽,憂國忠君之臣,楊寧上書中並沒有確定任何罪名。
魏帝聞言不免添氣,楊寧到底也畏懼世家清算,且其人不懂律令,生怕定錯罪名,遭到各家聲討。始作俑者是楊寧,但如今在朝堂上吃癟的卻是他皇帝。
魏帝想了想,終究也是不想讓此次收複禁衛的時機錯失,旋即找了一個模糊的理由自道:“這些人的罪名朕亦明了,殿前有亂,乃宿衛之過失,理應嚴懲。”
此時身為女尚書的彭耽書則放下手中筆,起身揖道:“陛下,涉事人等閥閱猶可將十世宥。”律令中,有世有功勳者一般多被寬宥,根據所犯條例略施訓誡,量刑通常較輕,嚴懲是不可能的。
李閏也算頗通律法,此時出麵和彭耽書直言相對:“此案所涉人命眾多,煞人者應先去職禁錮。”
彭耽書則笑對道:“李朗怎得忘了,律令中雖有此條,但更有五聽、八議、三刺、三宥、三赦之法。周禮以三典刑邦國,五聽察民情,本朝五刑之屬兩千五百,曆來也沿用此法,以求公正。一刺曰訊群臣,再刺曰訊群吏,三刺曰訊萬民。一宥曰不識,二宥曰過失,三宥曰遺忘。而赦法更有體老幼病弱愚者之情。方才陛下已言宿衛有過失,即便不行八議,五聽之法,光是一宥,李朗怎能輕言去職禁錮?”
李閏不知皇帝身邊竟有這等女官,這一回深思更久,繼而辯論道:“古法亦有言殺人者償命,今日殿前血流成河,無辜者眾,若非償命,已是輕饒,女尚書何故執意庇護。”
彭耽書見李閏直接言攻自己,因此凜然回懟:“我所憑依乃是《律令》、《周禮》,典明而刑正。至於償命之宥,我朝本有令,會赦及過誤相殺,不得報仇,所以止殺害也。況且殿中情形也不乏知曉者,誰是過失殺人,誰是賊鬥殺人,一問便知。”
說至此處,連廷尉薑彌也不由得開口稱讚附和:“女尚書這是博聞廣識。李朗,這賊鬥殺人和過失殺人可是大有不同。賊鬥殺人者,以劾其亡,許依古義,聽子弟得追殺之。”
盡管魏晉兩朝皆崇尚血親複仇,但是對於不同的動機,《律令》允許報複的容忍程度也大有不同。廷尉薑彌此時也是暗示李閏,一旦他們發現楊寧等人有賊鬥的痕跡,也必然不會顧及,讓手下子弟追殺報複,反倒清算。
魏帝此時已是急火攻心,他們好不容易抓到了這些世家子弟的一點錯處,但是在立案之初這個門檻,竟原地踱步近半個時辰,愣是邁不過去。不過好在黃門北寺獄並不由廷尉掌控,當年桓帝設立此獄時,就是為了繞過三公司法,直接審理過問。
魏帝擰了擰眉頭,重新道:“既如此,可先試行三刺、三宥之責,殿中不乏目擊者,可將這些人分別以過失罪責輕重大小,分別監押,此事便由衛尉領辦吧。”
然而魏帝話音剛落,卻看見彭耽書再一次放下錄筆,此時心裏又是咯噔一下,已預料到對方一定又有什麽法理依據在等著自己。
果然彭耽書開口道:“《律令·斷獄》有定,諸應議、請、減等並不合考訊者,皆據眾證定罪,違者以故失論。”
魏帝聽罷隻覺腦中嗡嗡作響,他方才想辦法讓這些人單獨論罪,分別關押,就是要為衛尉楊寧他們爭取時機,與各家分別談條件,亦防止眾人串供,同氣連枝。然而這一次爭取又沒有得逞,對方以這些世家子弟因舊勳在議、請、減之列,必須以所有人證物證作為結論,統一定罪,不然的話楊寧自己就會被先以過失論罪。
而一旦開始搜證,那麽會引發更多的司法問題。譬如,意在獲得供詞的三問程序從何開始?命官、宗室如經三問仍不招供,可否施加刑訊?眾證定罪是否完全依賴言詞證據間之互相印證?法司省略三問是否存在程序瑕疵?諸如此類,即便在邁過了立案、監押這兩道坎,還有無數的問題會讓輿論和各方輪番發問,對自己這一方進行打擊。
“罷了,罷了,改日再議吧。”魏帝麵對世家們的圍追堵截長歎了一口氣,而後問道,“殿中尚書何在?”
第253章 捍衛
甘泉宮內, 元澈所居住的寢殿彷如一隻巨獸伏在山林中,影影翳翳。因先前有人射箭至殿前,部分營兵被分配在四周的小樹林裏巡邏, 並用馬刀劈砍大片可能藏匿敵人的灌木。隨著黎明的來臨,黑夜的星輝與濃雲漸漸收起爪牙, 挑著長燈的宮人也紛紛收杆, 將宮燈吹滅。
隨後,宮殿外圍的層層排房內,燭火次第挑明, 清晨也開始有了聲色。細聽,風裏有人頭攢動之聲, 步履摩擦之聲,以及挑水、劈柴、生火的聲音。隨後, 又加入了小內侍因賴床被鞭子抽打之聲和啜泣嗚咽的聲音。這是所有的下等人最警醒的時候,亦是上位者們最昏沉的時候。
宿衛們繃著神, 警醒了一夜,終於在長署下令換班的那一刻徒然鬆懈下來。他們雖然也依隊列按部就班地離開, 但目光中早已充滿了困意。
一名負責洗沐的內侍奉了物事列隊侯在殿前。剛來的侍衛急著作交接, 在幾次查驗後並未對那些物事再進行查驗,左不過是木梳茶具之類,旋即放人進入了殿內。
殿門半打開, 風吹進來,翻卷著床梁上的帷帳,香爐裏最後一撮香灰燃盡, 嫋嫋揚著一縷青玉色的煙。元澈早已經坐起, 他被禁錮在這裏一晚上,見已有人來灑掃, 便讓開了床榻,兀自坐在屏風外的幾案邊。
“殿下請用茶。”內侍低著頭,將一杯新沏好的茶奉上案,隨後便轉向屏風後去收拾床榻。
新茶滾燙,元澈並沒有去碰茶杯,隻望向窗外。晴空作絹,霞飛入畫,他竟癡癡看了許久。待天上的彩霞淡淡失色,豔陽吐出,繼而,有人闖入了這副畫卷。二梁的進賢冠,黑介幘,蒼水玉,那雙梁大抵今年已被重新點過金,亮出明目張膽的威勢與合該被人擁簇的煊赫。微微垂憐的鳳目仿佛對一切都漫不經心 ,然而語氣中卻不乏嚴厲訓導:“讓不相幹人等不要靠近殿宇,準備回宮。”
陸昭走近殿前,同樣從窗戶看到了元澈,再向殿前幾人交待幾句後,方才入內。
陸昭入內卻不忙落座,她一路心驚膽戰,好在甘泉宮內並沒有出什麽事,然而此時依然不能夠放鬆警惕。她抬了抬下巴向元澈示意道:“速去換衣服,半個時辰後我們就出發回宮。”
元澈起身,走到窗前,看了看那片官履踩過的白石階,隨後砰地一聲將窗戶關上。清晨的寒風與光同時收住,來不及適應的片刻黑暗中,是貼上耳鬢的低柔:“你有沒有殺李氏?”
極具侵略性的雙眼攜著寒意輕笑著:“李氏下手比臣要痕,長樂宮死了三十六名宮人,最年小的不過十四。隻是下囹圄的卻是殿前衛……”陸昭慢慢將茶杯托起,涼了一半的茶水似乎還得吃,“這些子弟們大半與行台沾親帶故,如今都關押在黃門北寺獄裏,由頭是結黨,罪名卻還沒落。殿下打算回行台怎麽交代?”
陸昭的話說道這裏,元澈還不至於聽不出醉翁雅意。想要這件事情善了,肯定要和各家商談。元澈自己領五萬人下隴歸都,各個方鎮都會驚動,宮中已經介入禁軍的這些人家最害怕他這個太子歸來,利用兵力優勢奪取禁軍權力。因此在他離開長安這段時間,各家便進入到一個微妙的階段。
由陸昭掌控禁軍並領尚書事,是皇帝本人與他自己都頗為認可的一個決定。由於陸家已俱有兩重外戚身份的保障,與皇帝、太子利益均一致。如果世家想發動宮變,廢掉太子,那麽就要打破陸家這個中間人所做的製衡。
可是現在,陸昭將這些世家子弟調入殿前衛,引誘楊寧和李氏殺這一刀,不吝於門閥世家們已經跳過了陸昭這個中間人,親自和皇權發起了衝突。而同樣受損的還有薑紹這種負責外朝的三公。當外朝官和中樞的內朝官同時成為了這起案件的受損人,並形成統一戰線的時候,隻要雙方沒有達成利益的和解,皇帝的詔令是無法從任何渠道下達並且生效的。
這些世家們的訴求也同樣簡單,那就是即便太子歸都,也不能讓那麽多的軍隊入境攪局,從而掌控太多禁軍的權力。至於達成訴求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太子如果不願意將太多軍隊放置行台,那麽世家們也可以借由李氏禍亂禁軍和子弟被無理監押一事各領軍隊,問責長安,順便在長安外圍參加行台大軍迎送會,繼而達到軍事上的分庭抗禮,直到太子放棄禁軍權力。
隻要太子的軍隊不能堂而皇之的入都,那麽固有的禁軍結構就不會改變。原本可能僅有半年壽命、以陸家為首對禁軍的把控,經由這一件事將變成遙遙無期。而陸昭不過是拿著長長的筷子,遠遠地驅動著自己的“白手套”們,操縱著權力的牌局,從而夾取盤中自己想要的利益。
元澈此時與陸昭並坐著,一手鉗住了陸昭的腰,卻被那枚蒼水玉佩抵住,仿佛一種不合時宜的討價還價。“你錄尚書事,此事庭議也好,清議也罷,你的人我不會動。隻是你告訴我,五月份大軍下隴,各家又準備出多少人來迎駕?外有憂患,內無戰事,這數十萬大軍就陪著你我,在京畿三輔中揮舞戈矛,虛張聲勢。待你我荒蕪了田園,耗盡了府庫的米糧,最後再從饑饉的百姓口中奪食嗎?那些餓死的、被先犧牲掉的,永遠都不會是你。而那些死去的人,他們不過是為了捍衛你的權力,而你的權力又值得那麽多性命去捍衛嗎?”
微弱的日光透過窗紙,照出了薄唇上蒼白的瀲灩,仿佛它每咬出一個字,都會把這片來之不易的天光揉碎。
“元澈,如果我自己不捍衛自己的權力,我死了,也依然不會有人捍衛我的權力。那些拾起尚書印的人,接過禁軍的人,包括其他世家、陸家自己以及元澈你,所做的也不過是捍衛你們自己的權力。退一萬步講,就算我不讓世家出兵迎行台歸都,你也必然不肯將那數萬大軍打散,各就食其地,他們還是會逼臨長安。那麽元澈,你也來告訴我,當你的那些人在京畿三輔中揮舞戈矛,虛張聲勢,荒蕪田園,耗盡米糧,最後再從饑饉的百姓口中奪食的時候,那一半因你而餓死的百姓又在捍衛誰的權力?你的權力也值得那些生命去捍衛嗎?你的權力和我的又有什麽不同呢?”
那雙咫尺處的鳳目,帶著極具侵略性的寒意,張狂得攝人心魄:“一國運作,課稅、國防、兵事、漕運、屯糧、吏治,高門之間相互製衡,皇族之間萬流而匯,這些就是現在的問題,現在的局麵。它們樣樣皆需結果,節節皆要兌現。你所謂的權力,未必就比我的有用。大魏若還想維持這份體麵,隻能把我暫時立在穹頂處。權力的更迭需要過渡,國家的架構需要支柱。當皇權揮刀斬向世家的時候,
當變革來臨權力坍塌的時候,天下人會仰望穹頂索要一個盛世的解法,殿下你和你的魏鈺庭們,給不了這個解法。”
元澈怔怔地聽著陸昭每一句話語。那是極好聽的聲音,鏗金戛玉。那也是極冷靜的聲音,平穩的思緒化作分寸得當的要挾,連同近在咫尺的心跳聲,都抑揚頓挫得無比得宜。
元澈低眸看進她的眼睛,一如鉗住腰的雙手,不給對方留有半分喘息之地。那雙深如幽冥的雙眼偏偏盡是華彩,在華彩中,他又看到了那一絲徹骨的寒光,繼而這片寒光忽然被碩大的陰影覆蓋。
下意識的遮擋總是比有意識的躲閃更快,針鑿劃穿了纖薄的手掌,幾滴鮮血落在的陸昭的眼角。原本在屏風後整理床榻的小內侍不知從何處尋來針鑿,向元澈後背刺去,而陸昭下意識地用手擋住了。元澈猛然回過身,先將陸昭護在身後。
寬大的衣袖迎著針鑿掃來的風,險而又險地拉扯著身後的人再度避開。她的氣息貼在他的背上,隔著衣料,與肌膚下的血液彼此噴薄著。而那一絲趁虛而入的白檀香,卻在這樣要命的時候,迫不及待地想要奪走他最後一絲理智。
好在那內侍武藝不高,下一回拚死將針鑿刺向元澈麵門的時候,被窺得了先機。元澈一手借力將內侍手腕一擰,另隻手扼住了對方的咽喉。
陸昭早已喊人入內,侍衛聞言紛紛破門入殿護主。內侍見已不能成事,旋即冷笑一聲,喉間艱難道:“我家郎君終是看錯了娘子,娘子臨事變心,不忠不貞,到底辜負了我家郎主的情誼。”說完,他忽然抄手拾起案上的茶杯,狠命向元澈擲去。
元澈已意識到那杯中茶斷不是好物,但他更怕茶水濺到陸昭的傷口上,出什麽問題。於是他鬆手一護,將那一盅茶奮力撥飛出去。隻是那名內侍也趁機掙脫,與那茶杯一道,一頭撞在了大殿的柱子上,血濺當場。
第254章 承諾
張牧初笑得無奈,張口閉口年輕人,明明你自己也是個年輕人。
深夜時分,永寧殿偏殿裏,零星臣僚緩步行出。在前方的王謙、吳淼等人尚能互相依禮作別,但是最後主持這場議事的楊寧走出後,眾人卻紛紛沒有見到一般,迅速轉身離開。
此次議事,司徒吳淼、尚書仆射王謙、廷尉薑彌與尚書中書兩台人員悉數到場,所討論的議題則是殿內子弟的定罪與處理問題。會議持續了近一個時辰,然而結論觀點卻寥寥無幾。高位者緘口不言,保持著難得的默契,即便是隱晦地表達出了意見,但問道具體的定罪條目時,卻開始互相推諉,拒不表態。
按照皇帝以往的意圖,李氏多半也會出場這種場合,但今日皇帝並沒有派人去請李氏,也是害怕再度刺激各方。
“子恭可否暫且留步,某有事想要請教。”迫於陸昭即將回宮的壓力,楊寧也是沒有辦法。如今拘押子弟中有陳留王氏,而王謙也是唯一能夠見到的一個商談對象。如果他不能探聽出這些人家的想法與訴求,那麽這些子弟就算現在被關起來,來日也要原封不動地請送回去,完全失去了此舉的目的。現在皇帝已經表態不會過多介入,無異於是將他作為肇始者放在火架子上烤。想至此處,他也十分後悔當時與皇帝言語上的對立。
王謙聞言也收住腳步,向楊寧施了一禮,欠身微笑道:“請教談不上,衛尉請講,晚輩恭聽。”
楊寧思忖片刻,而後抬手道:“既如此,不妨過府一敘。”
王謙也是應許,旋即與自己的屬官作別,隨同楊寧來到了衛尉署衙。
待房中隻有兩人,楊寧才開口歎息:“今日殿中紛亂,實在駭人聽聞。我命人拿捕各處鬧事者,後來才聽說仆射族人也在其中。殿中尚書府,我是不敢過問,隻托請王諶王參軍前去照看一二,所幸無恙。”
王謙與王諶是堂兄弟,然而世家樹大根深,雖然同氣連枝,但所趨所向也各有不同。現下王諶並未有所表態,王謙自然也不會說出任何有偏向性的意見,以免被人利用,倒引起家族內訌來。
王謙隻是笑了笑:“口舌之快,身遭獄殃。封邑之論,血濺朝堂。世家子弟教養,多盼日後顯用,想來各家雖扼腕緬懷,也會對此事深思一二吧。”
楊寧先是愣怔片刻,隻覺得王謙所言似乎藏針未刺,隨後又試探問道:“今日陛下不豫,想來也是緬懷於此,擔心方鎮……”
王謙不輕不重地咳嗽了一聲,隨後走到房間的東南窗前,推開窗戶,深吸一口氣,而活慢慢呼出:“東南尚有清風來,令人傾心啊。”
楊寧皺眉不解,抬頭向東南看了看,又環視房間四周轉了一圈,覺得東南並無不同,隻得硬著頭皮答了一句:“夜晚風冷露重,仆射也不要太貪涼意,保重身體啊。”
王謙先是一愣,而後笑著將窗關上,似乎又將話題又轉回到政事上:“司空國體之藩籬,尚書百官之表裏,此案若能取言其一,倒也不失格體。”說完王謙環視了一回楊寧署衙,而後道,“衛尉九卿之貴,隻是隨堂陳列未免太過寒簡,王門尚有一二雅器,若衛尉哪日有意,可著人登門來取。今日夜深,晚輩也是精神難支,暫請告退,還望衛尉勿怪。”
待王謙離開,楊寧仍舊皺著眉頭瞅了瞅東南窗戶,又低頭喃喃念道:“司空、尚書令,現在長安一個都沒有啊。”
楊寧尚摸不著頭腦,卻對此不乏深恨。不過是一個處置結果,這些世家子弟一個個竟然矜持得跟個黃花大閨女一樣,怎麽磨都不願直截了當地張開嘴。
陸昭並未著急趕回宮中,而是先派人圍守了高禖祠。隨後一行人入城,陸昭首先麵見了王嶠,此時宮內已傳遞出第一次庭中議事的些許消息。現下各方輕易不肯表態,場麵膠著,不過是因為涉及的利益方太多。無論是皇權派還是世家們,對立誠然是很對立,但局麵也遠未到窮圖匕現你死我活的地步。所有了的拉扯與推諉看似是逃避,其實也是各方試探底線的一個過程。大家神思物外,意騁宇宙,最多也就看看底下人的撕扯爭執。皇帝已經把事情幹成了下三濫,他們可並不願意跟著當潑婦。
“行台歸都,王濟已是尚書令,不知方鎮之間,中書可有心儀之選?”陸昭略作試探地問著。
王氏如今也麵對著一個門閥執政最常見的困境,那就是一方麵的權威獨大。王濟出任尚書令已是百官之首,如果中書監仍在王嶠手中,王謙又時任尚書仆射,那麽在外人眼裏無異於王家把持住了整個中樞。先前賀禕等關隴門閥執政時,王家兩支,陳留王氏在中樞時,另一支在漢中隻任方鎮。但如今王濟已是尚書令,王子卿又在洛陽格外活躍,甚至奉使持節行督軍事之權,想來王濟這個尚書令並沒有挪動的意思。
而王嶠雖然助大軍攻破京畿,但畢竟隻是隱線,並非壯舉,時評與王濟想比也要落後許多。待行台歸都後,還會有上半年的清議,屆時王家或許會在清議之中受到抨擊。既然如此,倒不如先提前準備好轉任。
王嶠微微抬眼,掃向東南,還未開口,陸昭便笑著道:“荊州國之藩籬,此次動亂,需德高者安撫,不知中書可願受遠勞之苦,前往荊州坐鎮?”
第252章 律辯
黃門北寺獄隸屬於黃門屬, 位於宮省之北。陸昭在會見王嶠之後,並沒有從宮城北門的大司馬門直接進入,而是繞行東闕。那一支禮箭明顯是衝著她來的, 殿中尚書府報本以及傳訊鏈本來就有很多條,單純地射殺一名傳信者沒有意義。
“去高禖祠的人回來了沒有?”陸昭在禁軍的拱衛下乘立車疾行。
“回來了。”張牧初道, “高禖祠現由太常的人守著, 他們不讓進,且他們的人並不歸我們管。”
“嗯。”陸昭輕微點了點頭,呼出一小團嗬氣, “太常九卿之首,名歸於太尉。你派人去北海公處請一份手令, 若請得動便立刻讓兄長出兵圍住高禖祠,若請不動, 便讓兄長調部分軍隊支援甘泉宮,請太子回都, 固守長安。”
如果請不動太尉的手令,很難保證北海公不會與元澈等人聯合, 借由此次郊祀發動政變, 清除陸氏一族。屆時陸昭必須要準備好麵對最壞的結果,人性的底線永遠不可以挑戰。
一眾人至東闕門下,陸昭以□□宮中為由下鑰入宮。作為第一個入長安的既得利益者, 陸昭已經相當明白時間的重要性。她甚至不乏推斷如果楊寧下手夠狠,可以與王謙、吳淼達成協議,而後
在殺皇帝矯詔, 請太子歸都回宮繼位, 繼而趁機將自己排斥在外。她太清楚宮變失去先手意味著什麽。不過眼下根據她所掌握的動向,王謙雖然與楊寧見過一麵, 但是之後禁中沒有任何出詔,說明兩人根本沒有達成什麽合作。而吳淼則一直待在司馬門附近,寸步不離。
隨後,在長樂宮東闕打開的同時,陳霆也帶來了一條讓人心安的消息,那就是吳玥處也沒有什麽動作。
“時隱,再過兩個時辰就是皇帝視朝的時候了,你派人執我的名刺去請廷尉薑彌和尚書仆射王謙上書,請三司會審此案。”陸昭的聲音刻意壓低了一些,“耽書那邊要多派幾個人。”
陳霆明白這樣的舉止通常意味著親信以及任務的艱巨。他微微點了點頭,心中已經算好了時辰,並且仔細揣摩著陸昭的每一處布置。
一行人還未走遠,卻見不遠處同樣路過數十人拱衛的車輿。
“是渤海王的車駕。”陳霆看清了旗號,隨後匯報。
然而車駕及近,卻並未停下,車內元洸在將要路過陸昭時,輕輕探了半個身子,雙手深深揖禮,隨後相錯而過。恰逢幾名小侍送尚未離開公署的幾名文吏出宮,目視著眼前的景象,露出了驚愕的神色。
四天淨色,寒如秋水,玉輪清輝,絕似冷霜。夜風驟起,飛旋的花瓣在月影下如同射蜮含砂,密密麻麻的數十股黑影穿過紗帷,攪弄著風鐸與玉玨,隨後掠過陸昭的眉眼。那一瞬,仿佛有一束冰棱直擊陸昭腦海,她忽然了然。
“甘泉宮要出大事。”
這是對方的調虎離山之計,起因是那支禮箭。它勾起了她對元澈的警惕,為保險起見,不得不將元澈禁錮宮外,自己先行回宮□□。她先去了王嶠府上達成交易,而這些達官貴人府邸多在城東。且沒有太子在身邊,再加上她對元澈的懷疑,必然會繞開司馬門。因此為了趕時間,她從東闕入宮也就順理成章。而元洸就恰恰卡在了這個時間點,出現在了這裏。
太子被困宮外,她身為殿中尚書把持禁中,而一個藩王卻在這裏深深一揖。諸多情景疊加聯係,無論是落在皇帝眼中,還是落在司徒吳淼、尚書仆射王謙、甚至落在許平綱等人的眼裏,似乎都在預兆著某種不可言說的暗室之謀。如果消息肆意擴散,傳至宮外,那更會引起近處的北海公乃至於遠處的各個方鎮遐想。
“我須得親自回甘泉宮。”陸昭當機立斷,打破這種謠言與猜度的必須是所有人看到自己與太子在一起,並且安然無恙。況且此事甘泉宮的警戒也是拉到了一個臨界點,這時候能夠穩住局麵的也隻有自己。“禁中就按原先的布置,耽書那裏務必讓她一力支持。至於渤海王處,不要去沾染,派人悄悄盯住即可。”
陳霆也明白過來了,道:“尚書放心。隻是,若甘泉宮出事?”
陸昭搖了搖頭:“若是甘泉宮真的出了什麽事,此事絕非禁中可一言決之。”
圍繞著永寧殿亂事的一場討論在清晨於議事殿中展開,由尚書仆射上書請查,廷尉申請介入,這件案子終於被擺到了台麵上。數十名世家子弟囚禁於黃門北寺獄內,其中有彭氏諸多子弟以及祝悅弟弟祝恬,此外也有關隴世家子弟。此事帶來的震動與喧囂,不吝於東漢黨錮之禍帶來的人人自危。
皇帝端坐於明堂之上,女尚書彭耽書輔佐此次議事,吳淼出席、薑紹出席、薑彌出席,而北海公元丕亦以太尉之名,遣長史前往禁中視聽。而楊寧作為發捕者、肇始者以及定性者也隻得親筆上書,申請嚴審這些子弟。皇帝允準,下詔徹查。
然而這個詔書在還未出殿門時便遇到了第一道坎,即司徒吳淼將詔書退回,理由則是這些人皆海內人譽,憂國忠君之臣,楊寧上書中並沒有確定任何罪名。
魏帝聞言不免添氣,楊寧到底也畏懼世家清算,且其人不懂律令,生怕定錯罪名,遭到各家聲討。始作俑者是楊寧,但如今在朝堂上吃癟的卻是他皇帝。
魏帝想了想,終究也是不想讓此次收複禁衛的時機錯失,旋即找了一個模糊的理由自道:“這些人的罪名朕亦明了,殿前有亂,乃宿衛之過失,理應嚴懲。”
此時身為女尚書的彭耽書則放下手中筆,起身揖道:“陛下,涉事人等閥閱猶可將十世宥。”律令中,有世有功勳者一般多被寬宥,根據所犯條例略施訓誡,量刑通常較輕,嚴懲是不可能的。
李閏也算頗通律法,此時出麵和彭耽書直言相對:“此案所涉人命眾多,煞人者應先去職禁錮。”
彭耽書則笑對道:“李朗怎得忘了,律令中雖有此條,但更有五聽、八議、三刺、三宥、三赦之法。周禮以三典刑邦國,五聽察民情,本朝五刑之屬兩千五百,曆來也沿用此法,以求公正。一刺曰訊群臣,再刺曰訊群吏,三刺曰訊萬民。一宥曰不識,二宥曰過失,三宥曰遺忘。而赦法更有體老幼病弱愚者之情。方才陛下已言宿衛有過失,即便不行八議,五聽之法,光是一宥,李朗怎能輕言去職禁錮?”
李閏不知皇帝身邊竟有這等女官,這一回深思更久,繼而辯論道:“古法亦有言殺人者償命,今日殿前血流成河,無辜者眾,若非償命,已是輕饒,女尚書何故執意庇護。”
彭耽書見李閏直接言攻自己,因此凜然回懟:“我所憑依乃是《律令》、《周禮》,典明而刑正。至於償命之宥,我朝本有令,會赦及過誤相殺,不得報仇,所以止殺害也。況且殿中情形也不乏知曉者,誰是過失殺人,誰是賊鬥殺人,一問便知。”
說至此處,連廷尉薑彌也不由得開口稱讚附和:“女尚書這是博聞廣識。李朗,這賊鬥殺人和過失殺人可是大有不同。賊鬥殺人者,以劾其亡,許依古義,聽子弟得追殺之。”
盡管魏晉兩朝皆崇尚血親複仇,但是對於不同的動機,《律令》允許報複的容忍程度也大有不同。廷尉薑彌此時也是暗示李閏,一旦他們發現楊寧等人有賊鬥的痕跡,也必然不會顧及,讓手下子弟追殺報複,反倒清算。
魏帝此時已是急火攻心,他們好不容易抓到了這些世家子弟的一點錯處,但是在立案之初這個門檻,竟原地踱步近半個時辰,愣是邁不過去。不過好在黃門北寺獄並不由廷尉掌控,當年桓帝設立此獄時,就是為了繞過三公司法,直接審理過問。
魏帝擰了擰眉頭,重新道:“既如此,可先試行三刺、三宥之責,殿中不乏目擊者,可將這些人分別以過失罪責輕重大小,分別監押,此事便由衛尉領辦吧。”
然而魏帝話音剛落,卻看見彭耽書再一次放下錄筆,此時心裏又是咯噔一下,已預料到對方一定又有什麽法理依據在等著自己。
果然彭耽書開口道:“《律令·斷獄》有定,諸應議、請、減等並不合考訊者,皆據眾證定罪,違者以故失論。”
魏帝聽罷隻覺腦中嗡嗡作響,他方才想辦法讓這些人單獨論罪,分別關押,就是要為衛尉楊寧他們爭取時機,與各家分別談條件,亦防止眾人串供,同氣連枝。然而這一次爭取又沒有得逞,對方以這些世家子弟因舊勳在議、請、減之列,必須以所有人證物證作為結論,統一定罪,不然的話楊寧自己就會被先以過失論罪。
而一旦開始搜證,那麽會引發更多的司法問題。譬如,意在獲得供詞的三問程序從何開始?命官、宗室如經三問仍不招供,可否施加刑訊?眾證定罪是否完全依賴言詞證據間之互相印證?法司省略三問是否存在程序瑕疵?諸如此類,即便在邁過了立案、監押這兩道坎,還有無數的問題會讓輿論和各方輪番發問,對自己這一方進行打擊。
“罷了,罷了,改日再議吧。”魏帝麵對世家們的圍追堵截長歎了一口氣,而後問道,“殿中尚書何在?”
第253章 捍衛
甘泉宮內, 元澈所居住的寢殿彷如一隻巨獸伏在山林中,影影翳翳。因先前有人射箭至殿前,部分營兵被分配在四周的小樹林裏巡邏, 並用馬刀劈砍大片可能藏匿敵人的灌木。隨著黎明的來臨,黑夜的星輝與濃雲漸漸收起爪牙, 挑著長燈的宮人也紛紛收杆, 將宮燈吹滅。
隨後,宮殿外圍的層層排房內,燭火次第挑明, 清晨也開始有了聲色。細聽,風裏有人頭攢動之聲, 步履摩擦之聲,以及挑水、劈柴、生火的聲音。隨後, 又加入了小內侍因賴床被鞭子抽打之聲和啜泣嗚咽的聲音。這是所有的下等人最警醒的時候,亦是上位者們最昏沉的時候。
宿衛們繃著神, 警醒了一夜,終於在長署下令換班的那一刻徒然鬆懈下來。他們雖然也依隊列按部就班地離開, 但目光中早已充滿了困意。
一名負責洗沐的內侍奉了物事列隊侯在殿前。剛來的侍衛急著作交接, 在幾次查驗後並未對那些物事再進行查驗,左不過是木梳茶具之類,旋即放人進入了殿內。
殿門半打開, 風吹進來,翻卷著床梁上的帷帳,香爐裏最後一撮香灰燃盡, 嫋嫋揚著一縷青玉色的煙。元澈早已經坐起, 他被禁錮在這裏一晚上,見已有人來灑掃, 便讓開了床榻,兀自坐在屏風外的幾案邊。
“殿下請用茶。”內侍低著頭,將一杯新沏好的茶奉上案,隨後便轉向屏風後去收拾床榻。
新茶滾燙,元澈並沒有去碰茶杯,隻望向窗外。晴空作絹,霞飛入畫,他竟癡癡看了許久。待天上的彩霞淡淡失色,豔陽吐出,繼而,有人闖入了這副畫卷。二梁的進賢冠,黑介幘,蒼水玉,那雙梁大抵今年已被重新點過金,亮出明目張膽的威勢與合該被人擁簇的煊赫。微微垂憐的鳳目仿佛對一切都漫不經心 ,然而語氣中卻不乏嚴厲訓導:“讓不相幹人等不要靠近殿宇,準備回宮。”
陸昭走近殿前,同樣從窗戶看到了元澈,再向殿前幾人交待幾句後,方才入內。
陸昭入內卻不忙落座,她一路心驚膽戰,好在甘泉宮內並沒有出什麽事,然而此時依然不能夠放鬆警惕。她抬了抬下巴向元澈示意道:“速去換衣服,半個時辰後我們就出發回宮。”
元澈起身,走到窗前,看了看那片官履踩過的白石階,隨後砰地一聲將窗戶關上。清晨的寒風與光同時收住,來不及適應的片刻黑暗中,是貼上耳鬢的低柔:“你有沒有殺李氏?”
極具侵略性的雙眼攜著寒意輕笑著:“李氏下手比臣要痕,長樂宮死了三十六名宮人,最年小的不過十四。隻是下囹圄的卻是殿前衛……”陸昭慢慢將茶杯托起,涼了一半的茶水似乎還得吃,“這些子弟們大半與行台沾親帶故,如今都關押在黃門北寺獄裏,由頭是結黨,罪名卻還沒落。殿下打算回行台怎麽交代?”
陸昭的話說道這裏,元澈還不至於聽不出醉翁雅意。想要這件事情善了,肯定要和各家商談。元澈自己領五萬人下隴歸都,各個方鎮都會驚動,宮中已經介入禁軍的這些人家最害怕他這個太子歸來,利用兵力優勢奪取禁軍權力。因此在他離開長安這段時間,各家便進入到一個微妙的階段。
由陸昭掌控禁軍並領尚書事,是皇帝本人與他自己都頗為認可的一個決定。由於陸家已俱有兩重外戚身份的保障,與皇帝、太子利益均一致。如果世家想發動宮變,廢掉太子,那麽就要打破陸家這個中間人所做的製衡。
可是現在,陸昭將這些世家子弟調入殿前衛,引誘楊寧和李氏殺這一刀,不吝於門閥世家們已經跳過了陸昭這個中間人,親自和皇權發起了衝突。而同樣受損的還有薑紹這種負責外朝的三公。當外朝官和中樞的內朝官同時成為了這起案件的受損人,並形成統一戰線的時候,隻要雙方沒有達成利益的和解,皇帝的詔令是無法從任何渠道下達並且生效的。
這些世家們的訴求也同樣簡單,那就是即便太子歸都,也不能讓那麽多的軍隊入境攪局,從而掌控太多禁軍的權力。至於達成訴求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太子如果不願意將太多軍隊放置行台,那麽世家們也可以借由李氏禍亂禁軍和子弟被無理監押一事各領軍隊,問責長安,順便在長安外圍參加行台大軍迎送會,繼而達到軍事上的分庭抗禮,直到太子放棄禁軍權力。
隻要太子的軍隊不能堂而皇之的入都,那麽固有的禁軍結構就不會改變。原本可能僅有半年壽命、以陸家為首對禁軍的把控,經由這一件事將變成遙遙無期。而陸昭不過是拿著長長的筷子,遠遠地驅動著自己的“白手套”們,操縱著權力的牌局,從而夾取盤中自己想要的利益。
元澈此時與陸昭並坐著,一手鉗住了陸昭的腰,卻被那枚蒼水玉佩抵住,仿佛一種不合時宜的討價還價。“你錄尚書事,此事庭議也好,清議也罷,你的人我不會動。隻是你告訴我,五月份大軍下隴,各家又準備出多少人來迎駕?外有憂患,內無戰事,這數十萬大軍就陪著你我,在京畿三輔中揮舞戈矛,虛張聲勢。待你我荒蕪了田園,耗盡了府庫的米糧,最後再從饑饉的百姓口中奪食嗎?那些餓死的、被先犧牲掉的,永遠都不會是你。而那些死去的人,他們不過是為了捍衛你的權力,而你的權力又值得那麽多性命去捍衛嗎?”
微弱的日光透過窗紙,照出了薄唇上蒼白的瀲灩,仿佛它每咬出一個字,都會把這片來之不易的天光揉碎。
“元澈,如果我自己不捍衛自己的權力,我死了,也依然不會有人捍衛我的權力。那些拾起尚書印的人,接過禁軍的人,包括其他世家、陸家自己以及元澈你,所做的也不過是捍衛你們自己的權力。退一萬步講,就算我不讓世家出兵迎行台歸都,你也必然不肯將那數萬大軍打散,各就食其地,他們還是會逼臨長安。那麽元澈,你也來告訴我,當你的那些人在京畿三輔中揮舞戈矛,虛張聲勢,荒蕪田園,耗盡米糧,最後再從饑饉的百姓口中奪食的時候,那一半因你而餓死的百姓又在捍衛誰的權力?你的權力也值得那些生命去捍衛嗎?你的權力和我的又有什麽不同呢?”
那雙咫尺處的鳳目,帶著極具侵略性的寒意,張狂得攝人心魄:“一國運作,課稅、國防、兵事、漕運、屯糧、吏治,高門之間相互製衡,皇族之間萬流而匯,這些就是現在的問題,現在的局麵。它們樣樣皆需結果,節節皆要兌現。你所謂的權力,未必就比我的有用。大魏若還想維持這份體麵,隻能把我暫時立在穹頂處。權力的更迭需要過渡,國家的架構需要支柱。當皇權揮刀斬向世家的時候,
當變革來臨權力坍塌的時候,天下人會仰望穹頂索要一個盛世的解法,殿下你和你的魏鈺庭們,給不了這個解法。”
元澈怔怔地聽著陸昭每一句話語。那是極好聽的聲音,鏗金戛玉。那也是極冷靜的聲音,平穩的思緒化作分寸得當的要挾,連同近在咫尺的心跳聲,都抑揚頓挫得無比得宜。
元澈低眸看進她的眼睛,一如鉗住腰的雙手,不給對方留有半分喘息之地。那雙深如幽冥的雙眼偏偏盡是華彩,在華彩中,他又看到了那一絲徹骨的寒光,繼而這片寒光忽然被碩大的陰影覆蓋。
下意識的遮擋總是比有意識的躲閃更快,針鑿劃穿了纖薄的手掌,幾滴鮮血落在的陸昭的眼角。原本在屏風後整理床榻的小內侍不知從何處尋來針鑿,向元澈後背刺去,而陸昭下意識地用手擋住了。元澈猛然回過身,先將陸昭護在身後。
寬大的衣袖迎著針鑿掃來的風,險而又險地拉扯著身後的人再度避開。她的氣息貼在他的背上,隔著衣料,與肌膚下的血液彼此噴薄著。而那一絲趁虛而入的白檀香,卻在這樣要命的時候,迫不及待地想要奪走他最後一絲理智。
好在那內侍武藝不高,下一回拚死將針鑿刺向元澈麵門的時候,被窺得了先機。元澈一手借力將內侍手腕一擰,另隻手扼住了對方的咽喉。
陸昭早已喊人入內,侍衛聞言紛紛破門入殿護主。內侍見已不能成事,旋即冷笑一聲,喉間艱難道:“我家郎君終是看錯了娘子,娘子臨事變心,不忠不貞,到底辜負了我家郎主的情誼。”說完,他忽然抄手拾起案上的茶杯,狠命向元澈擲去。
元澈已意識到那杯中茶斷不是好物,但他更怕茶水濺到陸昭的傷口上,出什麽問題。於是他鬆手一護,將那一盅茶奮力撥飛出去。隻是那名內侍也趁機掙脫,與那茶杯一道,一頭撞在了大殿的柱子上,血濺當場。
第254章 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