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肉刑是指傷害或去除身體某一部分的刑罰,墨刑刺字、劓刑去鼻、剕刑去足、宮刑閹割,其中剕刑又分兩種,即砍去左腳拇指的“刖左趾”和砍去右腳拇指的“刖右趾”之分。漢文帝時,少女緹縈為替父親淳於公贖罪,上書自求充為宮婢,又言“妾傷夫死者不可複生,刑者不可複屬,雖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也”。漢文帝為緹縈所觸動,不但釋放緹縈的父親,還以肉刑違背人性,一旦受刑,終生無法複原為由,將肉刑從刑法中去除。
其實在漢文帝以後,不僅班固曾主張恢複肉刑,曹操、王導等人都曾倡議過恢複肉刑,但是都因時局不允,無法促成。
本朝律法基本沿襲《泰始律》,自然也就沒有肉刑。彭耽書聞得魏帝要將此事正式付與廷議討論,想來也是有恢複肉刑之意,但是背後究竟有何意圖,仍是不知。不過她心中還是不免敲了一記警鍾,出列在應下後旋即退回原處,緘口不言。
魏帝點了點頭,又望向薛琬:“薛公。你家幾個兒子庸碌,資質平平,你的位置日後怕是兩個兒子都接不住。”
“臣教子不善,不能為國教養賢才。”薛琬的頭重重磕了下去。
“也就你的女兒讓你省心,看來你們薛家教女還是有方的。”魏帝正了正身子,道,“你胞弟也有個女兒,明日讓她去皇後宮裏侍疾吧。”
薛琬跪在地上,卻瞟了一眼王濟的衣擺,隨後才答了一聲:“是。”
最終,魏帝這才把頭轉向了王濟,隻見王濟早已提前跪下聽訓。魏帝卻慢慢闔上了眼睛,在汪晟將那個匣子交給他的一霎那,許多事情他都明晰了。他的手在微微發抖,他知道他發現的已經太晚了。自從王叡提議分設六軍開始,他便走向了一條死路。
魏帝深深吸了一口氣,睜開雙眼,聲音似乎比先前要大一些:“王濟。”
“臣在。”王濟趴著答道。
“你有一個才華橫溢的兒子。”魏帝垂目望著他,“十八歲任中書令,二十四歲任司隸校尉,聽說河南的民變他派兵壓下了一部分,出將入相啊。朕現在隻提醒一句,你的兒子雖然聰穎在你之上,但你還是父親。所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蹈亂綱常,必有禍殃。許多事情,你不要任之由之,對家族也是極有好處。”
王濟稍稍抬起頭道:“臣深受教誨,定當……”
“受不受教誨,你心裏清楚便罷。”魏帝不想再聽王濟的虛與委蛇,直截了當地打斷了他,殿中一片靜默。
最後還是李福打破了尷尬,隻道:“陛下,該歇了。明日一早,太子和太子妃還要在昭陽殿向陛下朝拜呢。”
魏帝緩緩揉了揉眉心,點了點頭;“那此事諸公自行商議吧。”
此時王濟等人也順水推舟道:“陛下早些歇息,臣等告退。”
天色已晚,眾人退出殿外。此時夜深,寒風凜冽,王濟身為百官之首卻未曾駐足,抬步便向未央宮南的署衙走去。而陸振兩眼深深望著王濟的背影,先對彭耽書低聲道:“這兩天務必找一個機會,把消息告訴太子妃。”隨後也跟著走了過去。
新修建的未央宮高瓴飛簷,自宮南至各部署衙,橫跨一座白玉橋。夜晚月輪照水,波湧銀瀾,映的整座拱橋如玉龍攪海一般。高位的三公與實權的魁首腳步裏都較緊了勁兒,似乎誰也不肯停下,誰也不肯讓誰單走,兩人相距咫尺,終於在白玉橋的拱頂停了下來。
王濟回過頭,月光下,原本精心打理的美髯和清峻的麵容反倒顯得有些冷肅。而陸振亦是負手而立,目光卻不曾看向王濟。
皓月當空,二虎對峙。王濟先開口了:“辭位司空,靖國公恐怕無有為國相忍之心吧。”
王濟的聲音沉靜,在空曠的白玉橋上回蕩著。
陸振向前走了半步,手撫了撫橋欄上雕刻的瑞獸,目視滄水,微微一笑道:“我兒鎮居西北,女兒深居內宮,人皆頌賢豔羨,我卻起居難安。尚書令言我無為國相忍之心,你們又何曾有過一絲相忍之念?你們令褚潭在新平攪風弄雨,蓄甲厲兵,無非是要以陸家之相忍而換一己之不相忍。你們何曾考慮過新平一隅之安,百姓一命之懸?不過是以權鈕為籌彩,百姓為玩物,傾囊倒篋以名器,呼雉嗬盧為勝負。”
王濟聽罷,亦苦笑道:“你為兒輩披甲執銳,遮風擋雨。我亦是為我兒一矢之功,以求正鵠。今日帝王之怒,你我俱已引火燒身。既然早已無法相忍,路蹇途窮,黃泉之路,你我老驥至少也能相伴而行。”
王濟轉身離開,身影漸漸沒於河對岸的黑暗:“老竹枯殞,新篁拔玉。蟄死冰泮,百草春生。”
陸振依然未動,幽深的目光望著橋下月光照耀的水麵。
大婚次日,按禮製,太子須攜太子妃朝皇帝於昭陽殿,朝皇後於宣光殿。因皇後病重,因此宣光殿由大內司公孫氏代皇後出席。
元澈與陸昭並立跪在空曠的禦床前,在行完朝拜之禮後,公孫氏便執一柄玉如意在陸昭滿頭珠翠的發髻上輕輕一點,算是皇後親撫。隨後,四名女史便奉上昨日記錄的婚禮流程。待公孫氏翻看至“皇太子升榻,距離未有兩肩之寬”時,不由得皺了皺眉頭。按規矩,在大婚程序中這樣亂禮是要訓誡的。可是犯錯的是太子,東朝的訓誡並不在大內司行使權力之列。正當她猶豫時,便見宮婢入內稟報,說彭耽書奉皇後之命,前來訓導太子妃。
公孫氏長舒一口氣,既然皇後派人出麵來訓導自家人,她也不必為難了,於是道:“那便請彭廷尉入內吧。”
彭耽書入內後,先向元澈、陸昭二人行禮,隨後亦向公孫氏施以平禮,隨後向三人道:“昨日婚禮,太子妃似有錯禮之處。臣奉皇後之命,前來訓導,還望太子殿下、大內司、諸位女史稍作回避。”
公孫氏和幾名女官低首道:“臣女謹遵皇後慈諭。”
元澈仍有些擔心陸昭,亦不覺得昨日是陸昭的錯,因道:“錯禮之人乃是本宮,還請皇後、廷尉教諭,以存公正。”
然而彭耽書並沒有答應,僅僅是向太子躬身一禮。最後在公孫內司引請他出殿時,元澈才不得已離開此處,與其他人一起肅立在殿外等候。
彭耽書隨後迅速將陸昭帶至離大門稍遠的角落,低聲道:“昨夜皇帝召見了你父親、王濟、薛琬、汪晟和我……”
彭耽書隨後把昨夜殿中的情形和皇帝與眾人的一問一答悉數向陸昭說明。待彭耽書說道皇帝打算複議肉刑的時候,陸昭也不由得一驚:“陛下打算付與廷議?”
彭耽書點了點頭。
陸昭沉思起來。自漢魏兩晉,複議肉刑的議論便頗多,爭論不休。而這些議論在曹魏時代,衝突達到了頂峰,隨後在東晉末期,議論逐漸消退,至始至終,肉刑都沒有被成功恢複。曆史所記載關於各方爭論肉刑的論據頗多。主張恢複肉刑的一派,其理念在於肉刑是一種輕重合適的中間刑法。而反對恢複肉刑的一派,一是認為肉刑實在太過殘酷,二是主張罪犯應當有改過自新的權力。
兩方看似各自都有合理之處,但是許多人都忽略了肉刑廢棄之後的那條新刑律。隻要看清楚這一條,就會明白所謂廢除肉刑之爭根本不是什麽律法上的理論之爭,而是涉及皇權和世家的政治之爭!
第323章 邏輯
漢文帝所謂去除肉刑, 與其說是“除”肉刑,不如說是“易”肉刑。律法規定,以剃發並以鐵圈束頸的髡鉗刑代替黥刑, 同時要加以城舂徭役,以笞刑三百來代替劓刑。而在刖刑上, 以笞五百來代替削左趾, 以棄市來代替削右趾,而宮刑甚至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如此一來,這些犯罪之人除了受髡鉗刑之外, 活下來的可能微乎其微。表麵上,社會中似乎少了許多墨麵、無鼻、跛足者, 但事實上死於更改之後的刑法者,隻多不少。
然而時人如孔融、王郎、王脩、夏侯玄等, 仍不乏以肉刑嚴酷毫無人性為由,對恢複肉刑一派大肆抨擊, 加以阻撓。
“受肉刑之人,慮不念生, 誌在思死。孔北海此論, 隻怕黃泉之下,太史公也要長笑望之。若僅以刖人肢體、割人耳鼻為殘酷之象,酸慘之音, 則張敞、左雅也要陰怨王司徒。”陸昭有一搭沒一搭地用耽書帶來的戒尺敲打在衣擺上。她從來不信太過高尚的論調。推進或非讚成,阻撓未必反對,一切行為的底層邏輯都要以當時的時局、政局作為考量。“陛下要付以廷議……”陸昭喃喃道, “魏晉以來, 肉刑之爭雖頻頻出現,但付與廷議者倒是不多。”
彭耽書和陸昭並肩坐在大殿的石磚上, 認可道:“建安年間,曹操於所封魏國國都鄴城展開過一次廷議,最終被議論為改革漢家之製度乃僭越之舉而廢。此後魏明帝在太和之初因太傅鍾繇上奏,下詔廷議。至於晉朝,廷尉劉頌上書複肉刑,晉武帝雖有意於此,付與廷議,最終卻未曾展開。而晉元帝年間,廷尉衛展奏請複肉刑,內外通議,規模之大,空前絕後,卻最終不得複肉刑。幾百年間,肉刑所議之論典卷浩繁,如今算起來,真正付與廷議者也不過四次而已。”
陸昭將彭耽書所言深思一番,忽然目光一亮,找出了這其中的共同點。
“魏武封國廷議,肉刑派乃擁護魏王的陳群、鍾繇,反對派則是孔融、王朗和王脩。此乃集權之魏武挑起的潁川派與北海派之爭。魏明帝下詔令群臣議論,動搖朝堂,最終以王朗為首的反對派力壓一籌。此乃皇權之魏明帝挑起的曹魏派與守舊派之爭。至於元帝東渡,反對者王敦等以戰爭、民心為由,反對王導、庾亮等,迫使皇權妥協。這是拱衛者與挑釁者之爭。而晉武帝登位,畏於弟弟司馬攸之人望,畏懼輿論而失民心,劉頌一生上書數次,皆被扣押不發。這是害怕挑起派係之爭。”
陸昭慢慢起身,手執戒尺,在殿中來回踱步,“其實參與其中的每個人何嚐不是官僚、不是世家,每人對於肉刑的見解與考量,細究並無差別,卻最終因發起廷議者而割裂。恢複肉刑,展開廷議,發起者令世族進退維穀,借此獲得國家之名器,政權之公權。隻不過這些舉措有些達到了目的,有些卻失敗了。肉刑本身從來都不是問題,恢複肉刑繼而影響現政權本身的存續才是真正的問題。皇帝讓你將此論付與廷議,也並非法理上的爭端,而是意在挑起漢中王氏一派與陸家之爭。”
“你之前說汪晟也在受訓斥人之列?”陸昭問。
“是。”彭耽書也站了起來,“隻是汪晟所受斥責較輕,皇帝不過敲打而已。”
陸昭道:“這便是了,汪晟作為遣使出行卻與王濟等人同受斥責,必然與王濟串通過。之所以未被嚴厲申斥,想來褚潭在新平郡興兵,汪晟或是無辜,亦或是害怕被牽連,成為填平這場動蕩的棋子,便提前向皇帝告知了王濟所謀,因此皇帝才格外網開一麵。先前北軍在禁中鬧事,想必汪晟也早已與王叡等人合謀,利用手中職權,扣押侍中孔昱的家人,威脅孔昱延長戒嚴時間。”
“尚書令串通繡衣禦史和京畿禁軍。”彭耽書也著實吃了一驚,“看來王濟所圖不小。”
陸昭道:“豈止所圖不小。王子卿執掌司州,那裏淫祀泛濫,民不聊生,正是民怨沸騰之時。此時外有強壓,內有憂患,皇帝欲恢複肉刑,那麽王濟一定會將暴虐之名扣在皇帝主導的皇權上,造成海內人心離散,繼而便有傾鼎之禍。”
“可是皇帝為何要這麽做?”彭耽書不解道,“皇帝陛下欲複肉刑,豈非遞給王濟等人把柄。”
陸昭死死地攥著那柄戒尺,連手指的關節都變得有些慘白:“欲使其亡,必使其狂。王濟虎狼之心已著,皇帝自曝弱點,引誘其撲殺,行廢立之事。因我家已與太子榮辱一體,必然要與王濟殊死一戰。”
彭耽書聽完也明白了:“那麽此次廷議,王濟等人必然持以反對恢複肉刑之論,我等為保正祚,為保自身,也必然要據理力爭。”
陸昭笑了笑:“力爭成功,則皇權立以正序,乃是不可置疑的公權。而我等因為此發聲,終生都要為此所縛。”啪嗒一聲,戒尺輕輕打在了大殿的柱子上,發出了清脆的回音。
“那我明日便向陛下提議延遲廷議。”彭耽書說得十分決絕。
“這樣不好。”陸昭擺了擺手,“你以女侍中身份位居九卿,雖是各方交換的結果,但本身反對者也是甚多。皇帝若因此事將你從廷尉之位上摘掉,不費吹灰之力。屆時陛下再換一個人主持此事,結果還是一樣。既然如此,何必要失去這個九卿之位。況且你心血傾注於此,我也不會坐望讓你的心血付諸東流。”
陸昭道:“廷議終究是要議的,皇帝欲恢複肉刑,此後執政便逃脫不了法家的外衣。你為此發聲,便是一等一的功勳,今後定能大展宏圖。恢複肉刑到底隻是推動王濟兵變的一種手段,最終鬥爭的結果,仍是通過流血的方式來實現。既然如此,此次庭議我們不妨就支持皇帝。儒、法、釋、道皆可變通,俱有雙刃,日後法家之言也未必就能將我等捂殺於此。”陸昭輕輕一笑,將戒尺還到了彭耽書的手中。
彭耽書似是稍稍鬆了一口氣:“既然如此,我必全力以赴。”
“想來陛下昨夜也未除王濟和吳太保的使持節之權吧。”陸昭笑著,看來這個老東西也是不甘寂寞的人啊。
彭耽書接過戒尺,拍了拍陸昭的肩膀,語氣中既帶寬慰又有憐憫:“陛下也未去你父親司空、護軍之職啊。”
兩人都苦笑著,頗有默契的一起慢慢走向殿外。
“那就要好好籌謀了。”陸昭低低道,笑容逐漸淡去,目光亦變得冰冷。
兩人出殿,彭耽書將戒尺交與了公孫氏,說明訓誡已畢,公孫氏這才攜數名女史離開。
“彭廷尉訓斥了這麽久?”元澈在殿外早已等得不耐煩,此時問道。
彭耽書則略施一禮:“太子妃對於禮儀之論可謂深邃,殿下日後也不妨與太子妃多多探討。”
元澈聞言則擺出一副受教的模樣,雙手一拱:“大婚之禮繁複深奧,孤回宮一定與太子妃時時探討。”
陸昭黑著臉與彭耽書對望一眼,見那廝正似等待看戲一般,嘴角忍著笑,一顫一顫。
大婚後第一日的禮儀至此也便結束,往後的兩天時間,元澈與陸昭依禮,每日仍然要去昭陽殿和宣光殿走這個過場。到了第四日,太子便要陪同太子妃回到娘家,與其娘家家眷禮見。
元澈與陸昭攜手回宮,不管怎樣,日後他們可以光明正大地過些沒羞沒臊的日子了。自此以後,他與陸昭也是夫妻一體,許多事情不必再懷疑,許多真情也可以自然而然的向對方流露。褚潭事情的後續他也聽說了一些,但他更想聽一聽陸昭的意見。他拉著她的手,有些迫不及待地往東宮方向走。以前他從來沒有對那個地方有什麽執念,對於常年沒於軍旅的他來說,那個華美的宮殿與帳篷並無太大不同,不過是個休息睡覺的地方而已。然而現在他對那個地方有了眷戀,有了期盼,因為那是一個溫暖的家,是屬於他和陸昭的家。
禦道上,一眾隨從默默地跟在兩人的後麵。陸昭的手被元澈輕輕地握著,冬日的天空仿佛忽然變得溫暖而柔軟起來。此時她雖不能言明這一切,但也隱隱知道這或許就是愛戀。
次日,陸昭與元澈再度於昭陽、宣光而殿朝見。隨後百官大朝,身為廷尉的彭耽書身影也出現在眾人之中,手中笏板上能隱約看到文字,應該今日就要將恢複肉刑之事展開廷議了。果然,元澈將她送至廊橋後,道:“今日大朝,將有廷議,昭昭你先回宮吧,中午我回去和你一起用飯。”
包括霧汐在內的幾名侍女見太子對太子妃這般用情溫柔,都不自覺地低頭笑著。陸昭顯然還未適應,有些慌措地低了頭說:“好。”
沒有公務的太子妃生活誠然是閑適的,但對於陸昭來說也是有些無聊的。她沒有坐元澈的車駕返回東宮,而是由廊橋穿行至長樂宮,先去看望姑母,再慢慢走回東宮。然而行至禦苑附近的一座水榭時,陸昭聽到不遠處有孩童的喧鬧聲。而此時水榭下一位美人倚欄而坐,也正望向她這邊。
“不意在此處碰見太子妃。”
第324章 雙姝
薛芷的目光如流水一般漫無目的地淌了過來, 那是在冬日裏永不封凍的眼睛,柔柔地動蕩著。她外披一件厚厚的狐裘,綢緞麵兒, 飽滿的綠色映在一片蒼白之中。然而當她起身的那一刻,繡在綠意裏的金色竹葉便遊蕩起來了, 那片耀眼的金茫映在陸昭眼中, 仿佛稀薄的日光都變得烈氣了一些。美人走了幾步,擺著腰肢,那些金色的竹葉便如同細長的魚兒甩著尾巴, 徜徉在湍急的欲望裏。
陸昭也走向前施了禮,喚了薛容華的名號。新婚前幾日, 內司沒有安排她與嬪妃們相見,今日見到乃是意外。
薛芷將暖手的白狐皮套子丟到侍女的懷裏, 開口道:“幾年前在宣室殿見過你。”她沉默了片刻,隨後望向不遠處, “那時候她還是小小一個人兒。”
薛芷重新坐定了。陸昭正猶豫是否要一同坐下去,便聽不遠處有孩童的笑聲。紅梅林裏, 一個漂亮的小女孩正在一株巨大的紅梅樹下仰著頭, 一邊來回跳,一邊伸著手向上指著,用又清又亮的聲音不住道:“這邊, 這邊,還有這邊。”隨著她粉白的小手指向哪裏,哪裏便有豔豔的梅花落下, 仿佛擁有仙法。當梅花滿地之後, 忽見一個瘦弱的男孩身影從樹上跳了下來,落在她身邊。東方飄著彩雲, 映在兩人身上,是很淡很淡的粉色。原來他才是她的仙法。
陸昭怔怔看著,此時周遭似乎有一股不明言說的力量,拽著她,讓她疲憊地坐了下來。
薛芷靜靜看著她,繼而看到了一顆不易察覺的貪戀紅塵的心。
“你喜歡孩子嗎?”薛芷問。
陸昭忽然怔住了,她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也時不時用吃藥來回避這個問題。她仍享受著歡愉,但也知道僅僅擁有一個孩子便是一股排山倒海的力量,更何況是一個要出生在大魏皇宮裏的孩子。
“嗬,沒有立刻回答的人,八成沒有那麽喜歡。”薛芷笑著望了陸昭一眼,然後依舊望向遠方,聲音寂寂道,“我入宮第一天,便有人勸我,應當要一個孩子。我比你幸運些,皇帝早立了太子,不必每日為著子立母死的規矩擔驚受怕。父母說,這是為家族好,年長的宮女說,多多少少都為自己,後半生有個伴。你看,旁人為我們立下規矩多多,還偏要諄諄教誨。我記得當初我第一次見保太後,保太後便居高臨下地看著我,說後宮不可幹政。真好笑,如果不能夠幹政,我們還來後宮做什麽。”
看薛芷講這些話時一臉輕蔑妖嬈,偏又豪直得很,陸昭心中到底是認同的,也笑了起來。薛芷便望過來看她,看她目光幽暗,唇角輕輕牽著,順著一枚瑩瑩的顎骨帶出強勁的蔑視感,她便知道,她們兩人都會喜歡對方的。
嫣婉揀遍了地上的梅花,一股腦地兜在衣擺裏,飛一般地跑到水榭處。男孩便跟在她後麵,不錯眼睛地望著她。嫣婉頭一回見生人,並不認識陸昭,隻盯著她看。小女孩雖未長成,卻也看得出五官玲瓏,一雙眼睛與薛芷一模一樣,卻更深邃一些,像一隻小鹿。陸昭竟比她還要拘謹,僵在那裏看著小嫣婉一點一點的靠近。她第一次被一個人不帶任何利的地靠近。
“這是太子妃。”男孩在嫣婉身後低聲提醒著,“見過太子妃。”
嫣婉到底太年幼,不會行禮,兜著滿裙的梅花,最終決定粘進母親懷裏。薛芷將女兒抱入懷,抬首向陸昭歉然一笑。嫣婉卻意圖將母親的注意力拉回來,撚著衣擺的兩腳,攤開一兜子梅花,竟然念了一句:“黃羅複鬥帳,四角垂香囊。”
“是紅羅。”薛芷耐心地糾正著。
然而嫣婉則呼啦啦地轉起了圈,抖落一地梅花,似乎出於本能似地背誦著接下來的句子:“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物物各自異,種種在其中。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
女童的口音仍然含混不清,勉強可以辯出念的哪一句,然而陸昭也驚異的發現,中間那些哀傷沉重的句子,都被無聲無息地跳過了。
薛芷無奈地任嫣婉瘋玩,對一旁的男孩道:“真寶,你去皇後殿裏看看,若無鳶還在,讓她回我宮裏頭去取那支老山參,午飯後送到皇後宮裏。”
她似知道陸昭要去皇後宮裏一般,提前打點家裏妹妹避開。陸昭施了一禮,算是謝過。薛芷也不再多留,兩人簡單地做了別,便各自往各自的目的地去了。
片刻後,薛芷回頭望著遠處的陸昭,拉著嫣婉的手道:“你喜歡太子妃嗎?如果有一天送你去太子妃那裏,你會願意嗎?”
嫣婉沒有作聲,隻是靜靜地貼著薛芷的腿,道:“黃色的梅花和白色的梅花不一樣。”
其實在漢文帝以後,不僅班固曾主張恢複肉刑,曹操、王導等人都曾倡議過恢複肉刑,但是都因時局不允,無法促成。
本朝律法基本沿襲《泰始律》,自然也就沒有肉刑。彭耽書聞得魏帝要將此事正式付與廷議討論,想來也是有恢複肉刑之意,但是背後究竟有何意圖,仍是不知。不過她心中還是不免敲了一記警鍾,出列在應下後旋即退回原處,緘口不言。
魏帝點了點頭,又望向薛琬:“薛公。你家幾個兒子庸碌,資質平平,你的位置日後怕是兩個兒子都接不住。”
“臣教子不善,不能為國教養賢才。”薛琬的頭重重磕了下去。
“也就你的女兒讓你省心,看來你們薛家教女還是有方的。”魏帝正了正身子,道,“你胞弟也有個女兒,明日讓她去皇後宮裏侍疾吧。”
薛琬跪在地上,卻瞟了一眼王濟的衣擺,隨後才答了一聲:“是。”
最終,魏帝這才把頭轉向了王濟,隻見王濟早已提前跪下聽訓。魏帝卻慢慢闔上了眼睛,在汪晟將那個匣子交給他的一霎那,許多事情他都明晰了。他的手在微微發抖,他知道他發現的已經太晚了。自從王叡提議分設六軍開始,他便走向了一條死路。
魏帝深深吸了一口氣,睜開雙眼,聲音似乎比先前要大一些:“王濟。”
“臣在。”王濟趴著答道。
“你有一個才華橫溢的兒子。”魏帝垂目望著他,“十八歲任中書令,二十四歲任司隸校尉,聽說河南的民變他派兵壓下了一部分,出將入相啊。朕現在隻提醒一句,你的兒子雖然聰穎在你之上,但你還是父親。所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蹈亂綱常,必有禍殃。許多事情,你不要任之由之,對家族也是極有好處。”
王濟稍稍抬起頭道:“臣深受教誨,定當……”
“受不受教誨,你心裏清楚便罷。”魏帝不想再聽王濟的虛與委蛇,直截了當地打斷了他,殿中一片靜默。
最後還是李福打破了尷尬,隻道:“陛下,該歇了。明日一早,太子和太子妃還要在昭陽殿向陛下朝拜呢。”
魏帝緩緩揉了揉眉心,點了點頭;“那此事諸公自行商議吧。”
此時王濟等人也順水推舟道:“陛下早些歇息,臣等告退。”
天色已晚,眾人退出殿外。此時夜深,寒風凜冽,王濟身為百官之首卻未曾駐足,抬步便向未央宮南的署衙走去。而陸振兩眼深深望著王濟的背影,先對彭耽書低聲道:“這兩天務必找一個機會,把消息告訴太子妃。”隨後也跟著走了過去。
新修建的未央宮高瓴飛簷,自宮南至各部署衙,橫跨一座白玉橋。夜晚月輪照水,波湧銀瀾,映的整座拱橋如玉龍攪海一般。高位的三公與實權的魁首腳步裏都較緊了勁兒,似乎誰也不肯停下,誰也不肯讓誰單走,兩人相距咫尺,終於在白玉橋的拱頂停了下來。
王濟回過頭,月光下,原本精心打理的美髯和清峻的麵容反倒顯得有些冷肅。而陸振亦是負手而立,目光卻不曾看向王濟。
皓月當空,二虎對峙。王濟先開口了:“辭位司空,靖國公恐怕無有為國相忍之心吧。”
王濟的聲音沉靜,在空曠的白玉橋上回蕩著。
陸振向前走了半步,手撫了撫橋欄上雕刻的瑞獸,目視滄水,微微一笑道:“我兒鎮居西北,女兒深居內宮,人皆頌賢豔羨,我卻起居難安。尚書令言我無為國相忍之心,你們又何曾有過一絲相忍之念?你們令褚潭在新平攪風弄雨,蓄甲厲兵,無非是要以陸家之相忍而換一己之不相忍。你們何曾考慮過新平一隅之安,百姓一命之懸?不過是以權鈕為籌彩,百姓為玩物,傾囊倒篋以名器,呼雉嗬盧為勝負。”
王濟聽罷,亦苦笑道:“你為兒輩披甲執銳,遮風擋雨。我亦是為我兒一矢之功,以求正鵠。今日帝王之怒,你我俱已引火燒身。既然早已無法相忍,路蹇途窮,黃泉之路,你我老驥至少也能相伴而行。”
王濟轉身離開,身影漸漸沒於河對岸的黑暗:“老竹枯殞,新篁拔玉。蟄死冰泮,百草春生。”
陸振依然未動,幽深的目光望著橋下月光照耀的水麵。
大婚次日,按禮製,太子須攜太子妃朝皇帝於昭陽殿,朝皇後於宣光殿。因皇後病重,因此宣光殿由大內司公孫氏代皇後出席。
元澈與陸昭並立跪在空曠的禦床前,在行完朝拜之禮後,公孫氏便執一柄玉如意在陸昭滿頭珠翠的發髻上輕輕一點,算是皇後親撫。隨後,四名女史便奉上昨日記錄的婚禮流程。待公孫氏翻看至“皇太子升榻,距離未有兩肩之寬”時,不由得皺了皺眉頭。按規矩,在大婚程序中這樣亂禮是要訓誡的。可是犯錯的是太子,東朝的訓誡並不在大內司行使權力之列。正當她猶豫時,便見宮婢入內稟報,說彭耽書奉皇後之命,前來訓導太子妃。
公孫氏長舒一口氣,既然皇後派人出麵來訓導自家人,她也不必為難了,於是道:“那便請彭廷尉入內吧。”
彭耽書入內後,先向元澈、陸昭二人行禮,隨後亦向公孫氏施以平禮,隨後向三人道:“昨日婚禮,太子妃似有錯禮之處。臣奉皇後之命,前來訓導,還望太子殿下、大內司、諸位女史稍作回避。”
公孫氏和幾名女官低首道:“臣女謹遵皇後慈諭。”
元澈仍有些擔心陸昭,亦不覺得昨日是陸昭的錯,因道:“錯禮之人乃是本宮,還請皇後、廷尉教諭,以存公正。”
然而彭耽書並沒有答應,僅僅是向太子躬身一禮。最後在公孫內司引請他出殿時,元澈才不得已離開此處,與其他人一起肅立在殿外等候。
彭耽書隨後迅速將陸昭帶至離大門稍遠的角落,低聲道:“昨夜皇帝召見了你父親、王濟、薛琬、汪晟和我……”
彭耽書隨後把昨夜殿中的情形和皇帝與眾人的一問一答悉數向陸昭說明。待彭耽書說道皇帝打算複議肉刑的時候,陸昭也不由得一驚:“陛下打算付與廷議?”
彭耽書點了點頭。
陸昭沉思起來。自漢魏兩晉,複議肉刑的議論便頗多,爭論不休。而這些議論在曹魏時代,衝突達到了頂峰,隨後在東晉末期,議論逐漸消退,至始至終,肉刑都沒有被成功恢複。曆史所記載關於各方爭論肉刑的論據頗多。主張恢複肉刑的一派,其理念在於肉刑是一種輕重合適的中間刑法。而反對恢複肉刑的一派,一是認為肉刑實在太過殘酷,二是主張罪犯應當有改過自新的權力。
兩方看似各自都有合理之處,但是許多人都忽略了肉刑廢棄之後的那條新刑律。隻要看清楚這一條,就會明白所謂廢除肉刑之爭根本不是什麽律法上的理論之爭,而是涉及皇權和世家的政治之爭!
第323章 邏輯
漢文帝所謂去除肉刑, 與其說是“除”肉刑,不如說是“易”肉刑。律法規定,以剃發並以鐵圈束頸的髡鉗刑代替黥刑, 同時要加以城舂徭役,以笞刑三百來代替劓刑。而在刖刑上, 以笞五百來代替削左趾, 以棄市來代替削右趾,而宮刑甚至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如此一來,這些犯罪之人除了受髡鉗刑之外, 活下來的可能微乎其微。表麵上,社會中似乎少了許多墨麵、無鼻、跛足者, 但事實上死於更改之後的刑法者,隻多不少。
然而時人如孔融、王郎、王脩、夏侯玄等, 仍不乏以肉刑嚴酷毫無人性為由,對恢複肉刑一派大肆抨擊, 加以阻撓。
“受肉刑之人,慮不念生, 誌在思死。孔北海此論, 隻怕黃泉之下,太史公也要長笑望之。若僅以刖人肢體、割人耳鼻為殘酷之象,酸慘之音, 則張敞、左雅也要陰怨王司徒。”陸昭有一搭沒一搭地用耽書帶來的戒尺敲打在衣擺上。她從來不信太過高尚的論調。推進或非讚成,阻撓未必反對,一切行為的底層邏輯都要以當時的時局、政局作為考量。“陛下要付以廷議……”陸昭喃喃道, “魏晉以來, 肉刑之爭雖頻頻出現,但付與廷議者倒是不多。”
彭耽書和陸昭並肩坐在大殿的石磚上, 認可道:“建安年間,曹操於所封魏國國都鄴城展開過一次廷議,最終被議論為改革漢家之製度乃僭越之舉而廢。此後魏明帝在太和之初因太傅鍾繇上奏,下詔廷議。至於晉朝,廷尉劉頌上書複肉刑,晉武帝雖有意於此,付與廷議,最終卻未曾展開。而晉元帝年間,廷尉衛展奏請複肉刑,內外通議,規模之大,空前絕後,卻最終不得複肉刑。幾百年間,肉刑所議之論典卷浩繁,如今算起來,真正付與廷議者也不過四次而已。”
陸昭將彭耽書所言深思一番,忽然目光一亮,找出了這其中的共同點。
“魏武封國廷議,肉刑派乃擁護魏王的陳群、鍾繇,反對派則是孔融、王朗和王脩。此乃集權之魏武挑起的潁川派與北海派之爭。魏明帝下詔令群臣議論,動搖朝堂,最終以王朗為首的反對派力壓一籌。此乃皇權之魏明帝挑起的曹魏派與守舊派之爭。至於元帝東渡,反對者王敦等以戰爭、民心為由,反對王導、庾亮等,迫使皇權妥協。這是拱衛者與挑釁者之爭。而晉武帝登位,畏於弟弟司馬攸之人望,畏懼輿論而失民心,劉頌一生上書數次,皆被扣押不發。這是害怕挑起派係之爭。”
陸昭慢慢起身,手執戒尺,在殿中來回踱步,“其實參與其中的每個人何嚐不是官僚、不是世家,每人對於肉刑的見解與考量,細究並無差別,卻最終因發起廷議者而割裂。恢複肉刑,展開廷議,發起者令世族進退維穀,借此獲得國家之名器,政權之公權。隻不過這些舉措有些達到了目的,有些卻失敗了。肉刑本身從來都不是問題,恢複肉刑繼而影響現政權本身的存續才是真正的問題。皇帝讓你將此論付與廷議,也並非法理上的爭端,而是意在挑起漢中王氏一派與陸家之爭。”
“你之前說汪晟也在受訓斥人之列?”陸昭問。
“是。”彭耽書也站了起來,“隻是汪晟所受斥責較輕,皇帝不過敲打而已。”
陸昭道:“這便是了,汪晟作為遣使出行卻與王濟等人同受斥責,必然與王濟串通過。之所以未被嚴厲申斥,想來褚潭在新平郡興兵,汪晟或是無辜,亦或是害怕被牽連,成為填平這場動蕩的棋子,便提前向皇帝告知了王濟所謀,因此皇帝才格外網開一麵。先前北軍在禁中鬧事,想必汪晟也早已與王叡等人合謀,利用手中職權,扣押侍中孔昱的家人,威脅孔昱延長戒嚴時間。”
“尚書令串通繡衣禦史和京畿禁軍。”彭耽書也著實吃了一驚,“看來王濟所圖不小。”
陸昭道:“豈止所圖不小。王子卿執掌司州,那裏淫祀泛濫,民不聊生,正是民怨沸騰之時。此時外有強壓,內有憂患,皇帝欲恢複肉刑,那麽王濟一定會將暴虐之名扣在皇帝主導的皇權上,造成海內人心離散,繼而便有傾鼎之禍。”
“可是皇帝為何要這麽做?”彭耽書不解道,“皇帝陛下欲複肉刑,豈非遞給王濟等人把柄。”
陸昭死死地攥著那柄戒尺,連手指的關節都變得有些慘白:“欲使其亡,必使其狂。王濟虎狼之心已著,皇帝自曝弱點,引誘其撲殺,行廢立之事。因我家已與太子榮辱一體,必然要與王濟殊死一戰。”
彭耽書聽完也明白了:“那麽此次廷議,王濟等人必然持以反對恢複肉刑之論,我等為保正祚,為保自身,也必然要據理力爭。”
陸昭笑了笑:“力爭成功,則皇權立以正序,乃是不可置疑的公權。而我等因為此發聲,終生都要為此所縛。”啪嗒一聲,戒尺輕輕打在了大殿的柱子上,發出了清脆的回音。
“那我明日便向陛下提議延遲廷議。”彭耽書說得十分決絕。
“這樣不好。”陸昭擺了擺手,“你以女侍中身份位居九卿,雖是各方交換的結果,但本身反對者也是甚多。皇帝若因此事將你從廷尉之位上摘掉,不費吹灰之力。屆時陛下再換一個人主持此事,結果還是一樣。既然如此,何必要失去這個九卿之位。況且你心血傾注於此,我也不會坐望讓你的心血付諸東流。”
陸昭道:“廷議終究是要議的,皇帝欲恢複肉刑,此後執政便逃脫不了法家的外衣。你為此發聲,便是一等一的功勳,今後定能大展宏圖。恢複肉刑到底隻是推動王濟兵變的一種手段,最終鬥爭的結果,仍是通過流血的方式來實現。既然如此,此次庭議我們不妨就支持皇帝。儒、法、釋、道皆可變通,俱有雙刃,日後法家之言也未必就能將我等捂殺於此。”陸昭輕輕一笑,將戒尺還到了彭耽書的手中。
彭耽書似是稍稍鬆了一口氣:“既然如此,我必全力以赴。”
“想來陛下昨夜也未除王濟和吳太保的使持節之權吧。”陸昭笑著,看來這個老東西也是不甘寂寞的人啊。
彭耽書接過戒尺,拍了拍陸昭的肩膀,語氣中既帶寬慰又有憐憫:“陛下也未去你父親司空、護軍之職啊。”
兩人都苦笑著,頗有默契的一起慢慢走向殿外。
“那就要好好籌謀了。”陸昭低低道,笑容逐漸淡去,目光亦變得冰冷。
兩人出殿,彭耽書將戒尺交與了公孫氏,說明訓誡已畢,公孫氏這才攜數名女史離開。
“彭廷尉訓斥了這麽久?”元澈在殿外早已等得不耐煩,此時問道。
彭耽書則略施一禮:“太子妃對於禮儀之論可謂深邃,殿下日後也不妨與太子妃多多探討。”
元澈聞言則擺出一副受教的模樣,雙手一拱:“大婚之禮繁複深奧,孤回宮一定與太子妃時時探討。”
陸昭黑著臉與彭耽書對望一眼,見那廝正似等待看戲一般,嘴角忍著笑,一顫一顫。
大婚後第一日的禮儀至此也便結束,往後的兩天時間,元澈與陸昭依禮,每日仍然要去昭陽殿和宣光殿走這個過場。到了第四日,太子便要陪同太子妃回到娘家,與其娘家家眷禮見。
元澈與陸昭攜手回宮,不管怎樣,日後他們可以光明正大地過些沒羞沒臊的日子了。自此以後,他與陸昭也是夫妻一體,許多事情不必再懷疑,許多真情也可以自然而然的向對方流露。褚潭事情的後續他也聽說了一些,但他更想聽一聽陸昭的意見。他拉著她的手,有些迫不及待地往東宮方向走。以前他從來沒有對那個地方有什麽執念,對於常年沒於軍旅的他來說,那個華美的宮殿與帳篷並無太大不同,不過是個休息睡覺的地方而已。然而現在他對那個地方有了眷戀,有了期盼,因為那是一個溫暖的家,是屬於他和陸昭的家。
禦道上,一眾隨從默默地跟在兩人的後麵。陸昭的手被元澈輕輕地握著,冬日的天空仿佛忽然變得溫暖而柔軟起來。此時她雖不能言明這一切,但也隱隱知道這或許就是愛戀。
次日,陸昭與元澈再度於昭陽、宣光而殿朝見。隨後百官大朝,身為廷尉的彭耽書身影也出現在眾人之中,手中笏板上能隱約看到文字,應該今日就要將恢複肉刑之事展開廷議了。果然,元澈將她送至廊橋後,道:“今日大朝,將有廷議,昭昭你先回宮吧,中午我回去和你一起用飯。”
包括霧汐在內的幾名侍女見太子對太子妃這般用情溫柔,都不自覺地低頭笑著。陸昭顯然還未適應,有些慌措地低了頭說:“好。”
沒有公務的太子妃生活誠然是閑適的,但對於陸昭來說也是有些無聊的。她沒有坐元澈的車駕返回東宮,而是由廊橋穿行至長樂宮,先去看望姑母,再慢慢走回東宮。然而行至禦苑附近的一座水榭時,陸昭聽到不遠處有孩童的喧鬧聲。而此時水榭下一位美人倚欄而坐,也正望向她這邊。
“不意在此處碰見太子妃。”
第324章 雙姝
薛芷的目光如流水一般漫無目的地淌了過來, 那是在冬日裏永不封凍的眼睛,柔柔地動蕩著。她外披一件厚厚的狐裘,綢緞麵兒, 飽滿的綠色映在一片蒼白之中。然而當她起身的那一刻,繡在綠意裏的金色竹葉便遊蕩起來了, 那片耀眼的金茫映在陸昭眼中, 仿佛稀薄的日光都變得烈氣了一些。美人走了幾步,擺著腰肢,那些金色的竹葉便如同細長的魚兒甩著尾巴, 徜徉在湍急的欲望裏。
陸昭也走向前施了禮,喚了薛容華的名號。新婚前幾日, 內司沒有安排她與嬪妃們相見,今日見到乃是意外。
薛芷將暖手的白狐皮套子丟到侍女的懷裏, 開口道:“幾年前在宣室殿見過你。”她沉默了片刻,隨後望向不遠處, “那時候她還是小小一個人兒。”
薛芷重新坐定了。陸昭正猶豫是否要一同坐下去,便聽不遠處有孩童的笑聲。紅梅林裏, 一個漂亮的小女孩正在一株巨大的紅梅樹下仰著頭, 一邊來回跳,一邊伸著手向上指著,用又清又亮的聲音不住道:“這邊, 這邊,還有這邊。”隨著她粉白的小手指向哪裏,哪裏便有豔豔的梅花落下, 仿佛擁有仙法。當梅花滿地之後, 忽見一個瘦弱的男孩身影從樹上跳了下來,落在她身邊。東方飄著彩雲, 映在兩人身上,是很淡很淡的粉色。原來他才是她的仙法。
陸昭怔怔看著,此時周遭似乎有一股不明言說的力量,拽著她,讓她疲憊地坐了下來。
薛芷靜靜看著她,繼而看到了一顆不易察覺的貪戀紅塵的心。
“你喜歡孩子嗎?”薛芷問。
陸昭忽然怔住了,她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也時不時用吃藥來回避這個問題。她仍享受著歡愉,但也知道僅僅擁有一個孩子便是一股排山倒海的力量,更何況是一個要出生在大魏皇宮裏的孩子。
“嗬,沒有立刻回答的人,八成沒有那麽喜歡。”薛芷笑著望了陸昭一眼,然後依舊望向遠方,聲音寂寂道,“我入宮第一天,便有人勸我,應當要一個孩子。我比你幸運些,皇帝早立了太子,不必每日為著子立母死的規矩擔驚受怕。父母說,這是為家族好,年長的宮女說,多多少少都為自己,後半生有個伴。你看,旁人為我們立下規矩多多,還偏要諄諄教誨。我記得當初我第一次見保太後,保太後便居高臨下地看著我,說後宮不可幹政。真好笑,如果不能夠幹政,我們還來後宮做什麽。”
看薛芷講這些話時一臉輕蔑妖嬈,偏又豪直得很,陸昭心中到底是認同的,也笑了起來。薛芷便望過來看她,看她目光幽暗,唇角輕輕牽著,順著一枚瑩瑩的顎骨帶出強勁的蔑視感,她便知道,她們兩人都會喜歡對方的。
嫣婉揀遍了地上的梅花,一股腦地兜在衣擺裏,飛一般地跑到水榭處。男孩便跟在她後麵,不錯眼睛地望著她。嫣婉頭一回見生人,並不認識陸昭,隻盯著她看。小女孩雖未長成,卻也看得出五官玲瓏,一雙眼睛與薛芷一模一樣,卻更深邃一些,像一隻小鹿。陸昭竟比她還要拘謹,僵在那裏看著小嫣婉一點一點的靠近。她第一次被一個人不帶任何利的地靠近。
“這是太子妃。”男孩在嫣婉身後低聲提醒著,“見過太子妃。”
嫣婉到底太年幼,不會行禮,兜著滿裙的梅花,最終決定粘進母親懷裏。薛芷將女兒抱入懷,抬首向陸昭歉然一笑。嫣婉卻意圖將母親的注意力拉回來,撚著衣擺的兩腳,攤開一兜子梅花,竟然念了一句:“黃羅複鬥帳,四角垂香囊。”
“是紅羅。”薛芷耐心地糾正著。
然而嫣婉則呼啦啦地轉起了圈,抖落一地梅花,似乎出於本能似地背誦著接下來的句子:“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物物各自異,種種在其中。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
女童的口音仍然含混不清,勉強可以辯出念的哪一句,然而陸昭也驚異的發現,中間那些哀傷沉重的句子,都被無聲無息地跳過了。
薛芷無奈地任嫣婉瘋玩,對一旁的男孩道:“真寶,你去皇後殿裏看看,若無鳶還在,讓她回我宮裏頭去取那支老山參,午飯後送到皇後宮裏。”
她似知道陸昭要去皇後宮裏一般,提前打點家裏妹妹避開。陸昭施了一禮,算是謝過。薛芷也不再多留,兩人簡單地做了別,便各自往各自的目的地去了。
片刻後,薛芷回頭望著遠處的陸昭,拉著嫣婉的手道:“你喜歡太子妃嗎?如果有一天送你去太子妃那裏,你會願意嗎?”
嫣婉沒有作聲,隻是靜靜地貼著薛芷的腿,道:“黃色的梅花和白色的梅花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