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襄一肚子話,卻也不敢對王佑說。王佑能力擺在那裏,又非自己的兒子,他也不願節外生枝。想到方才自己太過嚴厲,王襄覺得不大妥當,因此緩和了神色:“我這把年紀,能從刺史之位上榮退,已是別無所求。除了一生功業,不過是為晚輩私計。揚州的確艱苦了些,你若不願意去,就還留在豫州吧。”
王佑聽王襄一番自陳,也是心中慚愧,道:“伯父,剛剛是晚輩的不是。晚輩去揚州,去就是了。”
王襄點了點頭,道:“那你回自己的船上收拾收拾,要帶什麽東西提前吩咐下麵的人,他們夜裏替你跑一趟,也省的你明日折騰。”
王佑應是,又向王襄深拜了一回。
王佑走後,一名老仆進來伺候,準備服侍王襄睡下。
“郎主,這琴要不要收回匣子裏?”
王襄躺在榻上,隻覺得分外疲累,半夢半醒得喃語著:“親友相贈,暫留在外麵吧。”
接手洛陽後,行台事務很快步入了正軌,陸昭親自安排行台事務和行政架構。
與數年前她經曆的單府行政不同,在洛陽複雜的刺史、行台、皇後內司女官的三府體係中,權力高度分散,往往沒有清晰的法律界限。有些事需要跨府辦,有些事哪個府辦都可以,一旦處理不好,就會產生矛盾。府與府之間也會存在推諉扯皮的問題,一府反對,政事即敗。這種行政架構又無以往的先例和流程,就難免下層事務推給上層,導致權力自然而然向上集中。
而製度設計的存在,本身就是為了減少上級的非必要決策,提高整體決策效率。因此第一日,陸昭就在責任分割上劃清了明確的界限。
首先,州府仍擔當著主要地方行政職責。如果事務僅涉及郡縣之內,則州府可以獨立決策,如果涉及跨郡、跨州甚至跨國事務,就要和行台有關部門的尚書共同決策。郡縣同樣擁有次一級的獨立決策權。
此外,各縣還會派出一名女官,施行監察記錄,監察也僅局限於縣內。這些人雖然不直接參與縣一級的決策,但會對當地民情和縣府施政情況作記錄總結,提出自己的看法,且這些記錄會直接呈於皇後的桌案上。各縣女官輪值,兩月一換,考績則由這些記錄總結來定。
陸昭讓這些女官下到縣一級,監察地方的同時,也是讓這些女孩子們了解國家運作最基礎的單元,日後處理政務看問題便不會流於表麵。若未能臨於基層之下,又何以立於朝堂之上。此事無論男女,無論士庶,都是繞不過去的。
其次也是加深自己這個皇後與地方權力的羈縻。女性在權力製度下尚處於弱勢,爭取女性群體的力量,釋放女性群體的力量,本身就是在輿情上,對皇後執政的深度刻畫和加強。借著行台的合法性的外殼,去填充女性執政合法性的內核,讓社會去適應。
最後,則是製定一套統一的自行台至州府、郡府等所有文件和會議製度。
一條行台的政令,從州府至郡府、再至縣,層層傳遞,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上至下的傳達,自下而上的匯報,平級之間的溝通,種種類類,便是文山會海。記錄文字的竹簡與紙帛,同樣也是權力的載體之一。一套清晰明確的文書和會議製度,是權力高效運作不可或缺的部分。
公文被細劃為十五種,嚴格執行的詔、令,靈活處理的告、諫,另有文函、綱要,每種按緊急程度和機密程度作以嚴格區分規定。設計跨府、部職權的事務,未協商一致共同簽名,不得向下行文,以減少難以落實的空頭文書。
待一係列舉措終於布置好後,行台與各郡也獲得了近一個月的平穩。此時,陸昭也拿到了第一手財稅數據。有了這些數據,她才可以明明白白地和地方談判。
此時,剛從文山會海裏掙脫出來的龐滿兒,私下裏用哀怨的目光看著陸昭:“還要再談?去縣裏一個一個地談?昭昭,你現在可是有孕在身。”
第372章 製度
行台方才安定下來, 框架初成,司州也發生了幾件不大不小的事情。
一是河東薛氏要分宗的傳言越傳越廣,以至於河東郡守苗淼上書行台請詢。
二是汲郡趙氏派部曲壓駐枋頭, 在司州和兗州之間的水路公然攪局,隻說是維修水道, 本質上就是幹一票查大車的生意, 姿態可謂強橫。兗州是陳留王氏和吳氏的地界,此番警示的對象不言而喻。兗州刺史治理當地,難免依靠王氏、吳氏的族人, 但枋頭所控製的河道,則是物流命脈, 因此夾在中間不好做,也給司州刺史府送了一封書信。
陸昭將兩封書信收好, 對龐滿兒道:“薛珪是聰明人,行台到縣裏去談, 總不好主動屈尊。薛氏分宗鬧得這樣大,這才給行台過問河東事務的機會。這幾天你再將河東郡的財稅過一過, 五日之後, 咱們就乘船去汾陰。”
至於兗州的態度,這時候隻要不鬧事,就是在幫忙了, 可見王家和吳家都有出力維持。
龐滿兒近幾年已頗通些朝堂上的人情世故,個人名望也有了積累,但和許多女官一樣, 沒有在地方參與執政的經驗, 因此對於陸昭這般親力親為有些不理解。
“可是先前行台對弘農已有武力震懾,薛珪也有意合作, 行台頒布的新法對於世族也是有益,一條政令下去,地方便應遵從辦理。”
“遵從辦理隻是態度。”陸昭道,“一條政令下達,背後的執行才是千頭萬緒。沒錯,新法是有益的,可是有益與否僅僅決定這條新法該不該實施。但一件事情該不該做,僅僅是第一個問題。做到何種程度?怎樣算是做得好?做得好功勞又該如何分?做不好誰擔首責,誰擔次責?這些又豈是一條政令就可以說清楚的?如果說不清楚,你覺得誰說的算?”
龐滿兒皺了皺眉:“那自然是行台說的算,長安說的算。”
“非也。”陸昭搖頭道,“在事情不明,條例難決的情形下,誰掌握的實情最多,誰說的算。所謂權力,就是模糊地帶的決定權。如果行台下到地方和地方談,行台可以借此了解實情,行台說的算。如果行台不和地方談,那就是地方說的算。”
龐滿兒微微張著嘴,顯然,連身為皇後的陸昭都認可這個事實,這讓她覺得分外驚詫:“可是尊卑如此,律法如此,河東薛氏若不能遵從,還有朝廷,還有廷尉。這些人就不怕觸犯律法,革職查問嗎?”
陸昭聞言,了然一笑。即便是在高度集權的開國時期,許多人都會對朝廷存在一種極大的誤解。那就是朝廷與中樞作為天下的決策者,地方政府隻是對決策的遵從者和執行者,並不會有其他角色可供扮演。
“滿兒你自幼生於深宮,宮簷之下,確實等級森嚴。你所觀察、了解的朝堂政聞,看到的一條條政令,大多已是各方博弈之後的結果,而非博弈的過程。政令出台的背後,其實早有中樞和地方征求意見、相互協商、反複修改,如若不然,政策便不可能落地。政策的背後所充斥的,永遠是協商與妥協,而非命令與執行。”
龐滿兒被說服了,然而仍不由得擔心道:“那也不必皇後親自去,就讓行台這幾位尚書親自跑一趟,也不行嗎?”
“如果僅是皇後,我倒真不必親自去。”陸昭拉龐滿兒坐到身邊,“可是作為錄行台尚書事、司州牧、假節鉞的皇後,就要親自出麵不可了。隻有我去了,才能和河東郡郡守見麵,和薛氏的族長見麵,相對而談,提出問題。如果僅僅是衛漸、江恒他們出麵,隻怕連麵都見不上。”
“有時,甚至郡守、族長都不能夠自己拿主意。太守的背後有更了解實情的曹吏,族長的背後有深紮於鄉土的族人,背後的背後更有鄉賢、鄉老、負責挨家挨戶征稅的鄉紳。沒錯,觸犯律法是會革職,不配合行台和中央的決策,也會被問罪。但就算真的將這些人全盤清除,司州這片土地的執政架構,就會頃刻癱瘓。莫說是新法,今年的賦稅都收不上來。”
此時龐滿兒是完完全全服氣的,但麵對已半露出真實的未來,也不由得目光晦暗:“先前行台已經做了這麽多準備,設立了這麽多製度,到最後卻仍要靠與地方的鬥爭去完成一條簡單的政令。我都在想,到底是行台的做法錯了?還是這些製度錯了?我們做的這些又有什麽意義?”
說完,龐滿兒抬起頭,看到陸昭驚詫的目光,突然覺得自己有些失言,忙道:“我不是在質疑皇後的決定……我……”
陸昭望向窗外,夏風穿過屋簷,遠處傳來洛陽城內大大小小廟宇的鍾聲。成千上萬的鍾聲裏,必然有些是人為敲響的,有些是被風刮響的。
“你是對的,也許我有錯,製度也有錯。”陸昭緊緊握住了龐滿兒的手,那既是安撫風浪中小船的力量,又是在巨浪麵前牢牢握住桅杆自持的力量,“這個世上,有人就有利益,有利益就有鬥爭。中樞與地方的鬥爭,也永遠無法避免。這個世上,也同樣沒有一個製度可以完全避免鬥爭。人生有百年之大限,權力有唯一之所屬,最終不過是在彼此妥協,彼此退讓之中,尋找一個‘最不錯’的製度罷了。”
“至於我們所做的意義,也不是讓權力鬥爭徹底消滅,也不是讓地方與中樞永遠服從,而是把權力關進一個合適的牢籠中,將鬥爭劃定於可控的範圍內。利益是這個世上永恒的訴求,但混亂不是。鬥爭是這個世上永恒的手段,但迫害不是。”
兩個女子,盡管身份不同,但眼裏閃過的令人發顫的熱忱,無疑有著一致的認同,並懷抱著同樣的勇氣。
龐滿兒的手也緊緊握住了陸昭的手。晚晴夕照,兩個人的雙手都泛著淡淡的金紅色。
陸昭拉著龐滿兒的手一起站起來:“去叫韋如璋也過來,咱們再一塊看看東垣縣和整個河東郡的財稅。”
片刻後,韋如璋便與龐滿兒一道過來。陸昭也早已命人將東垣縣和河東郡的財稅各謄抄了兩份,分發給兩人。“這些數目未必屬實,你們權且做個參考。”
即便是一個縣的財稅,對本土鄉眾、縣令乃至於郡守都可能產生極大的影響,錢帛之利也好,人事升遷也罷,每一個數字的後麵都有可能涉及利益方,這就產生了扭曲和隱瞞。
“有什麽發現嗎?”即便是手邊擺放著茶水,陸昭也並不在議事時引用,對待兩位女侍中都極盡鄭重。
韋如璋曾在廷尉曆練,涉及實際事務較多,也最先發現問題:“回稟皇後,去年東垣縣的財稅與支出竟與往年持平,可去年是災年。到了河東郡守這裏,財稅居然開始有了盈餘。”
“那麽為什麽呢?”陸昭笑著引導。
“應該是為了考績。”韋如璋回答道,“州府上繳的財稅,一般都會稍高於朝廷需要的財稅。而郡府上繳州府的財稅,一般也都會稍高於州府規定的,而縣又稍高於郡。上層爭取晉升,往往會多施壓,多攤派,下級為了爭取晉升,也會迎合,層層加碼,就這麽加上來了。”
忽然,韋如璋發現了問題所在:“但是去歲,司州並無一錢一糧上交朝廷。因為去歲王叡領司州,發起叛亂……”
龐滿兒此時恍然大悟:“王叡反叛,司州上繳不了錢糧,罪責都可以扣在王叡的頭上。”
“說的不錯。”陸昭道,“可這麽多錢總要有去處。會是王叡都用了嗎?即便是都用了,會用在哪裏?用多少?”
韋如璋趕緊看了龐滿兒一眼,旋即搶先答道:“按大魏稅製,地方賦稅僅上繳部分,每年地方財政預算經中樞批複後,給予一定比例的預留。就算王子卿要涸澤而漁,地方也會奮起反抗。”
韋如璋是世家出身,對於其中的門門道道也更清楚一些,“至於去處,必然是購買糧草,雇傭兵馬。王叡起兵十萬餘,即便其中有平民,也有數萬軍人。王叡向郡縣調兵,就要向郡支付一大筆錢作兵餉。可一州單單是郡國兵,也是無法達到此數目的。那麽錢還要花在打點本土世家上,讓他們出部曲。”
“如果當時你們是郡府縣府,這筆錢會花費多少?怎麽花?”陸昭緊接著追問。
這回卻是龐滿兒先反應過來:“王叡給郡的兵餉不能花,因為王叡發兵長安,勝負未定,一旦敗了,郡府縣府也要承擔責任。唯一的辦法就是先拖著,假裝沒有拿到這筆錢。左右賦稅在要年底上繳結算,兵餉就隻能在上繳後再發放。那個時候王叡是勝是敗也能見分
曉了。王叡敗了,兵戶們怕被連帶問罪,不敢向郡府縣府多要,郡府和縣府便能留下一部分,中飽私囊。”
“皇後,可不可以以此作為和郡縣、世家談判的籌碼?迫使他們執行新法?”龐滿兒靈光一閃,問道。
“不行。”陸昭溫和地否決了,“郡、縣、本土世家,打擊麵太廣。我們最好不要把事情變成問題。”
陸昭也覺得啟發得已經足夠了,直接了當道:“我們先把河東郡去年縣一級的財稅賬目認下來。東垣縣如今已是公主的封邑,已經劃分過專門供養公主戶籍,東垣縣令今年的考績也會與郡府脫鉤。我們先去東垣縣,和他們打打交道。”
第373章 縣令
麻繩鞋踩在幹燥的黃土地上, 隨著一滴一滴的水灑在井台上,麻繩鞋便在地上吃出了一個印子。一個約莫四十歲的男子一把一把的從井裏提水,提到井口, 喘了幾口氣。在一旁的女人便挺著腰走了過來,孕肚顯然也不小了, 就著井口的高度, 把水倒進空桶裏。
“回屋裏去吧。”男人抹了一把汗,拿過女人手裏的桶,“懷著孕呢, 別幹這些。”
女人看著男人溫柔一笑,卻又扭身轉進了廚房。大鐵鍋上放著蒸籠, 女子掀起蒸籠,等白騰騰的熱氣散開後, 兩手飛快地撚起蒸饃裝進一隻海碗裏,等海碗裝滿後, 又將剩下的用蒲葉包好。男人的手接了過來,將蒲葉包好的饃裝在背簍裏後, 便握著女人的手, 久久沒有鬆開。
“皇後要來河東,十裏八鄉的縣令都被叫過去迎駕。”男人歎了口氣,“東垣縣是公主的封邑, 我是不能不去啊。你月份大了,我昨天從縣城雇了兩個人伺候你。”
女人望著簡陋的屋宇,握著男人的手, 道:“別麻煩了, 我和阿母搭把手就成。”
男人朝廚房對麵的裏屋看了一眼,見門關得死死的, 便笑著道:“阿母的脾氣,我都處不來,更別說你了。這些年,你跟著我,受的委屈最多。”
午後,男人獨自掩門而去,手裏攥著典當自己冬被、冬衣換來的幾吊錢,交給在門口蹲坐等待的兩個婆子:“替我照顧好她們娘兒倆。”
河東薛氏乃是武宗豪強,先前占領汾陰、臨汾乃至萬泉所包裹的大片汾水區域。在行台駐紮洛陽前,河東一郡的治安就出現了問題,渡口邊縣常有夜盜出沒,各家部曲也都開始勤加操練。在楊茂及楊氏族人之死傳至河東後,唯一全身而退歸來的薛家便成為了萬眾矚目的對象。如今,皇後要親臨汾陰,整個河東都為之震動,紛紛請求薛珪罷手,不要讓行台對河東過分幹預。
薛珪一回到汾陰家中,便有不少族人登門拜訪。薛珪大多時候閉門謝客,但也有推不掉的,那就是薛珪的族叔,薛永。
薛永滿頭銀發,拄著拐杖,此時隻有叔侄兩人,老人從眉下抬起那雙精光不易露的小眼睛,對薛珪道:“最近河東風傳你要分宗,門內也多有怨懟之聲,我老朽昏聵,不知玄錫可否為我解惑?”
薛珪歎了一口氣:“門庭衰微,家中子弟各有誌向,不能一心。行台在弘農遇叛軍,洛陽又有盜馬之事,與我家都不無關係。為保全大局,家族存續,晚輩這才提出分宗一事。”
薛永點了點頭,但也沒有全信:“哎,既要應對行台於外,又要維持家聲於內,你也著實不易。不過將分宗之事宣至行台,驚動皇後,未免有失妥當吧?”
“族叔這麽說,晚輩可要向您老訴訴苦了。”薛珪道,“行台蒞臨司州,皇後對薛家也是多有掛念,這本是朝廷對薛家的信任。可是家中子弟偏偏輕信楊氏等人的虛言,說行台不會尊重世家,定要以鄉土河險以示行台。如今楊氏死了,皇後不僅沒有牽連薛家,聽說還要親臨汾陰,慰問家中族老,已足見重視。可是家中仍有子弟不滿,更視晚輩為地奸,晚輩有苦難辯啊。”
薛永閉著眼睛聽了半晌,摸了摸手杖的杖頭:“他們也是求進。光你一人進行台,對薛家助益也有限。你在他們麵前,算是長輩了,多擔待,多提攜。”
“族叔,求進也需講究分寸吧。”薛珪道,“晚輩兩個兄長俱已亡於長安,如今正是韜光養晦之時。況且我家遍布河東汾水,口以千計,怎可祈求家家得進,人人配印?若世上真有人能以此而興家族,當做何為,當以何論,還請族叔教我!”
薛永慢慢抬起頭,謹慎地看了薛珪一眼。若真要為此,那就隻有造.反了。
薛永皺著眉:“年輕人心氣高,不通事,還是次要,若是不受教,那也沒有必要留在家族裏。不過一家人,自己出手,終究傷了和氣。皇後來汾陰,都要見誰?”
薛珪道;“沒說特別要見誰,不過按例,各縣縣令、當地郡守都要來的。”
薛永點點頭:“聽說東垣縣縣令家裏的媳婦要生了,見皇後的事,就不要讓他出麵了。讓縣裏找個人代代吧。若皇後沒有特別要見的人,倒可以安排在莊園內住上幾日。”
“是。”薛珪道,“晚輩去安排,族叔放心吧。”
陸昭此次未帶太多兵馬,隻有三艘大船,薛珪自然明白是怕激起鄉怨,主動提出薛家也出一部分人參與沿途護衛,並率一眾族人親自來到碼頭迎駕。
陸昭乘船遠遠望去,隻見廣袤的土地上遍是塢堡之類的建築,每一個塢堡的周圍還有數百戶人家拱衛著,再往外圍才是良田。封閉的塢堡如同匍匐在草叢裏的一雙雙黑色眼睛,警惕地望著周圍的一切,中原的百年動蕩催發了人最貼近動物的本性。相比於王謝的堂前燕子,山水莊園,這些醜陋卻紮實的塢堡才承擔了整個華夏存亡的重擔。
薛氏是北方以武宗謀求上進的代表。在人人仕劉、石的時期,壯勇犧牲的一代人早已逝去,能夠以頑強自保的姿態固守著傳統,已是英雄筋骨。
不過一個事物究竟有益還是有害,終究是要放在時代中去看。如今的塢堡在政治大環境下,無疑是阻礙河東回歸正常秩序的壁壘。
當時陸昭主動來見薛氏,卻被其回絕,可見其鄉土之勢何其頑固。為了瓦解薛氏這一點鄉土之心,陸昭也算是用盡手段。今日若能換得薛珪的合作,那麽她也樂得節省一些鬥爭成本。
用一臣,並非因其白璧無瑕。
誅一臣,未必因其德行有虧。
待陸昭登岸,薛氏等人早已跪拜在地。陸昭親自將薛珪扶起道:“先前途經風陵渡,本欲登岸拜訪,奈何風急浪高,阻人前路,使我不能一覽河東風物。”
薛珪雖然忐忑,但到底還有世家素養,連忙接話道:“風本無質,浪不過岸,又怎知何者為貴,何者為尊?”
“不能令玄錫寬心以待,是我的不是。”陸昭聽罷一笑,不僅沒有追究前事,反而略有自責。以往陸家勢弱,陸昭作口舌之爭,也是情非得已。如今身居高位,再付口舌,反倒無益於大局。
薛珪引陸昭前往薛氏在汾陰祖宅,一路上穿過大片莊園和田地,這些都是薛氏的祖產。陸昭旋即笑指道:“我生於揚州,當年會稽的田產也算不輸你家。要按照如今來看,也和玄錫一樣,算的上同出世家了。”
薛珪忙道不敢:“誰不知江東富庶,冠絕天下,隻怕石崇也要慶幸自己早生前朝啊。”
陸昭連忙擺手:“我來此,可非為金穀鬥富。隻因時流總是不解,我既生於世家,嫁入皇室,何故要刀刃向內,妄執於新法。不過這幾日玄錫所見所得,大概不會再有任何不解吧?”
王佑聽王襄一番自陳,也是心中慚愧,道:“伯父,剛剛是晚輩的不是。晚輩去揚州,去就是了。”
王襄點了點頭,道:“那你回自己的船上收拾收拾,要帶什麽東西提前吩咐下麵的人,他們夜裏替你跑一趟,也省的你明日折騰。”
王佑應是,又向王襄深拜了一回。
王佑走後,一名老仆進來伺候,準備服侍王襄睡下。
“郎主,這琴要不要收回匣子裏?”
王襄躺在榻上,隻覺得分外疲累,半夢半醒得喃語著:“親友相贈,暫留在外麵吧。”
接手洛陽後,行台事務很快步入了正軌,陸昭親自安排行台事務和行政架構。
與數年前她經曆的單府行政不同,在洛陽複雜的刺史、行台、皇後內司女官的三府體係中,權力高度分散,往往沒有清晰的法律界限。有些事需要跨府辦,有些事哪個府辦都可以,一旦處理不好,就會產生矛盾。府與府之間也會存在推諉扯皮的問題,一府反對,政事即敗。這種行政架構又無以往的先例和流程,就難免下層事務推給上層,導致權力自然而然向上集中。
而製度設計的存在,本身就是為了減少上級的非必要決策,提高整體決策效率。因此第一日,陸昭就在責任分割上劃清了明確的界限。
首先,州府仍擔當著主要地方行政職責。如果事務僅涉及郡縣之內,則州府可以獨立決策,如果涉及跨郡、跨州甚至跨國事務,就要和行台有關部門的尚書共同決策。郡縣同樣擁有次一級的獨立決策權。
此外,各縣還會派出一名女官,施行監察記錄,監察也僅局限於縣內。這些人雖然不直接參與縣一級的決策,但會對當地民情和縣府施政情況作記錄總結,提出自己的看法,且這些記錄會直接呈於皇後的桌案上。各縣女官輪值,兩月一換,考績則由這些記錄總結來定。
陸昭讓這些女官下到縣一級,監察地方的同時,也是讓這些女孩子們了解國家運作最基礎的單元,日後處理政務看問題便不會流於表麵。若未能臨於基層之下,又何以立於朝堂之上。此事無論男女,無論士庶,都是繞不過去的。
其次也是加深自己這個皇後與地方權力的羈縻。女性在權力製度下尚處於弱勢,爭取女性群體的力量,釋放女性群體的力量,本身就是在輿情上,對皇後執政的深度刻畫和加強。借著行台的合法性的外殼,去填充女性執政合法性的內核,讓社會去適應。
最後,則是製定一套統一的自行台至州府、郡府等所有文件和會議製度。
一條行台的政令,從州府至郡府、再至縣,層層傳遞,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上至下的傳達,自下而上的匯報,平級之間的溝通,種種類類,便是文山會海。記錄文字的竹簡與紙帛,同樣也是權力的載體之一。一套清晰明確的文書和會議製度,是權力高效運作不可或缺的部分。
公文被細劃為十五種,嚴格執行的詔、令,靈活處理的告、諫,另有文函、綱要,每種按緊急程度和機密程度作以嚴格區分規定。設計跨府、部職權的事務,未協商一致共同簽名,不得向下行文,以減少難以落實的空頭文書。
待一係列舉措終於布置好後,行台與各郡也獲得了近一個月的平穩。此時,陸昭也拿到了第一手財稅數據。有了這些數據,她才可以明明白白地和地方談判。
此時,剛從文山會海裏掙脫出來的龐滿兒,私下裏用哀怨的目光看著陸昭:“還要再談?去縣裏一個一個地談?昭昭,你現在可是有孕在身。”
第372章 製度
行台方才安定下來, 框架初成,司州也發生了幾件不大不小的事情。
一是河東薛氏要分宗的傳言越傳越廣,以至於河東郡守苗淼上書行台請詢。
二是汲郡趙氏派部曲壓駐枋頭, 在司州和兗州之間的水路公然攪局,隻說是維修水道, 本質上就是幹一票查大車的生意, 姿態可謂強橫。兗州是陳留王氏和吳氏的地界,此番警示的對象不言而喻。兗州刺史治理當地,難免依靠王氏、吳氏的族人, 但枋頭所控製的河道,則是物流命脈, 因此夾在中間不好做,也給司州刺史府送了一封書信。
陸昭將兩封書信收好, 對龐滿兒道:“薛珪是聰明人,行台到縣裏去談, 總不好主動屈尊。薛氏分宗鬧得這樣大,這才給行台過問河東事務的機會。這幾天你再將河東郡的財稅過一過, 五日之後, 咱們就乘船去汾陰。”
至於兗州的態度,這時候隻要不鬧事,就是在幫忙了, 可見王家和吳家都有出力維持。
龐滿兒近幾年已頗通些朝堂上的人情世故,個人名望也有了積累,但和許多女官一樣, 沒有在地方參與執政的經驗, 因此對於陸昭這般親力親為有些不理解。
“可是先前行台對弘農已有武力震懾,薛珪也有意合作, 行台頒布的新法對於世族也是有益,一條政令下去,地方便應遵從辦理。”
“遵從辦理隻是態度。”陸昭道,“一條政令下達,背後的執行才是千頭萬緒。沒錯,新法是有益的,可是有益與否僅僅決定這條新法該不該實施。但一件事情該不該做,僅僅是第一個問題。做到何種程度?怎樣算是做得好?做得好功勞又該如何分?做不好誰擔首責,誰擔次責?這些又豈是一條政令就可以說清楚的?如果說不清楚,你覺得誰說的算?”
龐滿兒皺了皺眉:“那自然是行台說的算,長安說的算。”
“非也。”陸昭搖頭道,“在事情不明,條例難決的情形下,誰掌握的實情最多,誰說的算。所謂權力,就是模糊地帶的決定權。如果行台下到地方和地方談,行台可以借此了解實情,行台說的算。如果行台不和地方談,那就是地方說的算。”
龐滿兒微微張著嘴,顯然,連身為皇後的陸昭都認可這個事實,這讓她覺得分外驚詫:“可是尊卑如此,律法如此,河東薛氏若不能遵從,還有朝廷,還有廷尉。這些人就不怕觸犯律法,革職查問嗎?”
陸昭聞言,了然一笑。即便是在高度集權的開國時期,許多人都會對朝廷存在一種極大的誤解。那就是朝廷與中樞作為天下的決策者,地方政府隻是對決策的遵從者和執行者,並不會有其他角色可供扮演。
“滿兒你自幼生於深宮,宮簷之下,確實等級森嚴。你所觀察、了解的朝堂政聞,看到的一條條政令,大多已是各方博弈之後的結果,而非博弈的過程。政令出台的背後,其實早有中樞和地方征求意見、相互協商、反複修改,如若不然,政策便不可能落地。政策的背後所充斥的,永遠是協商與妥協,而非命令與執行。”
龐滿兒被說服了,然而仍不由得擔心道:“那也不必皇後親自去,就讓行台這幾位尚書親自跑一趟,也不行嗎?”
“如果僅是皇後,我倒真不必親自去。”陸昭拉龐滿兒坐到身邊,“可是作為錄行台尚書事、司州牧、假節鉞的皇後,就要親自出麵不可了。隻有我去了,才能和河東郡郡守見麵,和薛氏的族長見麵,相對而談,提出問題。如果僅僅是衛漸、江恒他們出麵,隻怕連麵都見不上。”
“有時,甚至郡守、族長都不能夠自己拿主意。太守的背後有更了解實情的曹吏,族長的背後有深紮於鄉土的族人,背後的背後更有鄉賢、鄉老、負責挨家挨戶征稅的鄉紳。沒錯,觸犯律法是會革職,不配合行台和中央的決策,也會被問罪。但就算真的將這些人全盤清除,司州這片土地的執政架構,就會頃刻癱瘓。莫說是新法,今年的賦稅都收不上來。”
此時龐滿兒是完完全全服氣的,但麵對已半露出真實的未來,也不由得目光晦暗:“先前行台已經做了這麽多準備,設立了這麽多製度,到最後卻仍要靠與地方的鬥爭去完成一條簡單的政令。我都在想,到底是行台的做法錯了?還是這些製度錯了?我們做的這些又有什麽意義?”
說完,龐滿兒抬起頭,看到陸昭驚詫的目光,突然覺得自己有些失言,忙道:“我不是在質疑皇後的決定……我……”
陸昭望向窗外,夏風穿過屋簷,遠處傳來洛陽城內大大小小廟宇的鍾聲。成千上萬的鍾聲裏,必然有些是人為敲響的,有些是被風刮響的。
“你是對的,也許我有錯,製度也有錯。”陸昭緊緊握住了龐滿兒的手,那既是安撫風浪中小船的力量,又是在巨浪麵前牢牢握住桅杆自持的力量,“這個世上,有人就有利益,有利益就有鬥爭。中樞與地方的鬥爭,也永遠無法避免。這個世上,也同樣沒有一個製度可以完全避免鬥爭。人生有百年之大限,權力有唯一之所屬,最終不過是在彼此妥協,彼此退讓之中,尋找一個‘最不錯’的製度罷了。”
“至於我們所做的意義,也不是讓權力鬥爭徹底消滅,也不是讓地方與中樞永遠服從,而是把權力關進一個合適的牢籠中,將鬥爭劃定於可控的範圍內。利益是這個世上永恒的訴求,但混亂不是。鬥爭是這個世上永恒的手段,但迫害不是。”
兩個女子,盡管身份不同,但眼裏閃過的令人發顫的熱忱,無疑有著一致的認同,並懷抱著同樣的勇氣。
龐滿兒的手也緊緊握住了陸昭的手。晚晴夕照,兩個人的雙手都泛著淡淡的金紅色。
陸昭拉著龐滿兒的手一起站起來:“去叫韋如璋也過來,咱們再一塊看看東垣縣和整個河東郡的財稅。”
片刻後,韋如璋便與龐滿兒一道過來。陸昭也早已命人將東垣縣和河東郡的財稅各謄抄了兩份,分發給兩人。“這些數目未必屬實,你們權且做個參考。”
即便是一個縣的財稅,對本土鄉眾、縣令乃至於郡守都可能產生極大的影響,錢帛之利也好,人事升遷也罷,每一個數字的後麵都有可能涉及利益方,這就產生了扭曲和隱瞞。
“有什麽發現嗎?”即便是手邊擺放著茶水,陸昭也並不在議事時引用,對待兩位女侍中都極盡鄭重。
韋如璋曾在廷尉曆練,涉及實際事務較多,也最先發現問題:“回稟皇後,去年東垣縣的財稅與支出竟與往年持平,可去年是災年。到了河東郡守這裏,財稅居然開始有了盈餘。”
“那麽為什麽呢?”陸昭笑著引導。
“應該是為了考績。”韋如璋回答道,“州府上繳的財稅,一般都會稍高於朝廷需要的財稅。而郡府上繳州府的財稅,一般也都會稍高於州府規定的,而縣又稍高於郡。上層爭取晉升,往往會多施壓,多攤派,下級為了爭取晉升,也會迎合,層層加碼,就這麽加上來了。”
忽然,韋如璋發現了問題所在:“但是去歲,司州並無一錢一糧上交朝廷。因為去歲王叡領司州,發起叛亂……”
龐滿兒此時恍然大悟:“王叡反叛,司州上繳不了錢糧,罪責都可以扣在王叡的頭上。”
“說的不錯。”陸昭道,“可這麽多錢總要有去處。會是王叡都用了嗎?即便是都用了,會用在哪裏?用多少?”
韋如璋趕緊看了龐滿兒一眼,旋即搶先答道:“按大魏稅製,地方賦稅僅上繳部分,每年地方財政預算經中樞批複後,給予一定比例的預留。就算王子卿要涸澤而漁,地方也會奮起反抗。”
韋如璋是世家出身,對於其中的門門道道也更清楚一些,“至於去處,必然是購買糧草,雇傭兵馬。王叡起兵十萬餘,即便其中有平民,也有數萬軍人。王叡向郡縣調兵,就要向郡支付一大筆錢作兵餉。可一州單單是郡國兵,也是無法達到此數目的。那麽錢還要花在打點本土世家上,讓他們出部曲。”
“如果當時你們是郡府縣府,這筆錢會花費多少?怎麽花?”陸昭緊接著追問。
這回卻是龐滿兒先反應過來:“王叡給郡的兵餉不能花,因為王叡發兵長安,勝負未定,一旦敗了,郡府縣府也要承擔責任。唯一的辦法就是先拖著,假裝沒有拿到這筆錢。左右賦稅在要年底上繳結算,兵餉就隻能在上繳後再發放。那個時候王叡是勝是敗也能見分
曉了。王叡敗了,兵戶們怕被連帶問罪,不敢向郡府縣府多要,郡府和縣府便能留下一部分,中飽私囊。”
“皇後,可不可以以此作為和郡縣、世家談判的籌碼?迫使他們執行新法?”龐滿兒靈光一閃,問道。
“不行。”陸昭溫和地否決了,“郡、縣、本土世家,打擊麵太廣。我們最好不要把事情變成問題。”
陸昭也覺得啟發得已經足夠了,直接了當道:“我們先把河東郡去年縣一級的財稅賬目認下來。東垣縣如今已是公主的封邑,已經劃分過專門供養公主戶籍,東垣縣令今年的考績也會與郡府脫鉤。我們先去東垣縣,和他們打打交道。”
第373章 縣令
麻繩鞋踩在幹燥的黃土地上, 隨著一滴一滴的水灑在井台上,麻繩鞋便在地上吃出了一個印子。一個約莫四十歲的男子一把一把的從井裏提水,提到井口, 喘了幾口氣。在一旁的女人便挺著腰走了過來,孕肚顯然也不小了, 就著井口的高度, 把水倒進空桶裏。
“回屋裏去吧。”男人抹了一把汗,拿過女人手裏的桶,“懷著孕呢, 別幹這些。”
女人看著男人溫柔一笑,卻又扭身轉進了廚房。大鐵鍋上放著蒸籠, 女子掀起蒸籠,等白騰騰的熱氣散開後, 兩手飛快地撚起蒸饃裝進一隻海碗裏,等海碗裝滿後, 又將剩下的用蒲葉包好。男人的手接了過來,將蒲葉包好的饃裝在背簍裏後, 便握著女人的手, 久久沒有鬆開。
“皇後要來河東,十裏八鄉的縣令都被叫過去迎駕。”男人歎了口氣,“東垣縣是公主的封邑, 我是不能不去啊。你月份大了,我昨天從縣城雇了兩個人伺候你。”
女人望著簡陋的屋宇,握著男人的手, 道:“別麻煩了, 我和阿母搭把手就成。”
男人朝廚房對麵的裏屋看了一眼,見門關得死死的, 便笑著道:“阿母的脾氣,我都處不來,更別說你了。這些年,你跟著我,受的委屈最多。”
午後,男人獨自掩門而去,手裏攥著典當自己冬被、冬衣換來的幾吊錢,交給在門口蹲坐等待的兩個婆子:“替我照顧好她們娘兒倆。”
河東薛氏乃是武宗豪強,先前占領汾陰、臨汾乃至萬泉所包裹的大片汾水區域。在行台駐紮洛陽前,河東一郡的治安就出現了問題,渡口邊縣常有夜盜出沒,各家部曲也都開始勤加操練。在楊茂及楊氏族人之死傳至河東後,唯一全身而退歸來的薛家便成為了萬眾矚目的對象。如今,皇後要親臨汾陰,整個河東都為之震動,紛紛請求薛珪罷手,不要讓行台對河東過分幹預。
薛珪一回到汾陰家中,便有不少族人登門拜訪。薛珪大多時候閉門謝客,但也有推不掉的,那就是薛珪的族叔,薛永。
薛永滿頭銀發,拄著拐杖,此時隻有叔侄兩人,老人從眉下抬起那雙精光不易露的小眼睛,對薛珪道:“最近河東風傳你要分宗,門內也多有怨懟之聲,我老朽昏聵,不知玄錫可否為我解惑?”
薛珪歎了一口氣:“門庭衰微,家中子弟各有誌向,不能一心。行台在弘農遇叛軍,洛陽又有盜馬之事,與我家都不無關係。為保全大局,家族存續,晚輩這才提出分宗一事。”
薛永點了點頭,但也沒有全信:“哎,既要應對行台於外,又要維持家聲於內,你也著實不易。不過將分宗之事宣至行台,驚動皇後,未免有失妥當吧?”
“族叔這麽說,晚輩可要向您老訴訴苦了。”薛珪道,“行台蒞臨司州,皇後對薛家也是多有掛念,這本是朝廷對薛家的信任。可是家中子弟偏偏輕信楊氏等人的虛言,說行台不會尊重世家,定要以鄉土河險以示行台。如今楊氏死了,皇後不僅沒有牽連薛家,聽說還要親臨汾陰,慰問家中族老,已足見重視。可是家中仍有子弟不滿,更視晚輩為地奸,晚輩有苦難辯啊。”
薛永閉著眼睛聽了半晌,摸了摸手杖的杖頭:“他們也是求進。光你一人進行台,對薛家助益也有限。你在他們麵前,算是長輩了,多擔待,多提攜。”
“族叔,求進也需講究分寸吧。”薛珪道,“晚輩兩個兄長俱已亡於長安,如今正是韜光養晦之時。況且我家遍布河東汾水,口以千計,怎可祈求家家得進,人人配印?若世上真有人能以此而興家族,當做何為,當以何論,還請族叔教我!”
薛永慢慢抬起頭,謹慎地看了薛珪一眼。若真要為此,那就隻有造.反了。
薛永皺著眉:“年輕人心氣高,不通事,還是次要,若是不受教,那也沒有必要留在家族裏。不過一家人,自己出手,終究傷了和氣。皇後來汾陰,都要見誰?”
薛珪道;“沒說特別要見誰,不過按例,各縣縣令、當地郡守都要來的。”
薛永點點頭:“聽說東垣縣縣令家裏的媳婦要生了,見皇後的事,就不要讓他出麵了。讓縣裏找個人代代吧。若皇後沒有特別要見的人,倒可以安排在莊園內住上幾日。”
“是。”薛珪道,“晚輩去安排,族叔放心吧。”
陸昭此次未帶太多兵馬,隻有三艘大船,薛珪自然明白是怕激起鄉怨,主動提出薛家也出一部分人參與沿途護衛,並率一眾族人親自來到碼頭迎駕。
陸昭乘船遠遠望去,隻見廣袤的土地上遍是塢堡之類的建築,每一個塢堡的周圍還有數百戶人家拱衛著,再往外圍才是良田。封閉的塢堡如同匍匐在草叢裏的一雙雙黑色眼睛,警惕地望著周圍的一切,中原的百年動蕩催發了人最貼近動物的本性。相比於王謝的堂前燕子,山水莊園,這些醜陋卻紮實的塢堡才承擔了整個華夏存亡的重擔。
薛氏是北方以武宗謀求上進的代表。在人人仕劉、石的時期,壯勇犧牲的一代人早已逝去,能夠以頑強自保的姿態固守著傳統,已是英雄筋骨。
不過一個事物究竟有益還是有害,終究是要放在時代中去看。如今的塢堡在政治大環境下,無疑是阻礙河東回歸正常秩序的壁壘。
當時陸昭主動來見薛氏,卻被其回絕,可見其鄉土之勢何其頑固。為了瓦解薛氏這一點鄉土之心,陸昭也算是用盡手段。今日若能換得薛珪的合作,那麽她也樂得節省一些鬥爭成本。
用一臣,並非因其白璧無瑕。
誅一臣,未必因其德行有虧。
待陸昭登岸,薛氏等人早已跪拜在地。陸昭親自將薛珪扶起道:“先前途經風陵渡,本欲登岸拜訪,奈何風急浪高,阻人前路,使我不能一覽河東風物。”
薛珪雖然忐忑,但到底還有世家素養,連忙接話道:“風本無質,浪不過岸,又怎知何者為貴,何者為尊?”
“不能令玄錫寬心以待,是我的不是。”陸昭聽罷一笑,不僅沒有追究前事,反而略有自責。以往陸家勢弱,陸昭作口舌之爭,也是情非得已。如今身居高位,再付口舌,反倒無益於大局。
薛珪引陸昭前往薛氏在汾陰祖宅,一路上穿過大片莊園和田地,這些都是薛氏的祖產。陸昭旋即笑指道:“我生於揚州,當年會稽的田產也算不輸你家。要按照如今來看,也和玄錫一樣,算的上同出世家了。”
薛珪忙道不敢:“誰不知江東富庶,冠絕天下,隻怕石崇也要慶幸自己早生前朝啊。”
陸昭連忙擺手:“我來此,可非為金穀鬥富。隻因時流總是不解,我既生於世家,嫁入皇室,何故要刀刃向內,妄執於新法。不過這幾日玄錫所見所得,大概不會再有任何不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