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珪有些微微錯愕,而後道:“刀刃向內,為去病灶。王叡當年禍亂司州,便是一大毒瘤。”
“若為除一病灶便要次次動刀,這好人也要醫壞了。不同病不同法,身有小疾,隻要保養得宜,不使小疾爆發,即便不用金石,長命百歲者也有的是。難辦的隻是小疾釀成大患。”陸昭意味深長地看了薛珪一眼。
薛珪聞言連忙跪叩道:“回稟皇後,我薛家雖無拯救蒼生之力,但尚有守貞可誇。先前涉事子弟,已負荊跪叩於宗祠前,如何處置,隻待皇後下令。”
陸昭卻笑著擺擺手:“罷了,大族家事,我是不願插手。若當時玄錫能來風陵渡相見,應早料定家中子孫禍福,更應知並非我不能容人。”
薛珪忙道不敢。
陸昭道:“今日暫臨汾陰,本該與時流宴飲暢談。既然玄錫家事未決,我也不多作叨擾。我就先去苗郡府那裏,待玄錫處理完家事,咱們再深談如何?”
薛珪本來想借陸昭之手,處理自己的家事,未曾想陸昭也不願意管。可是那些族人仍在宗祠前跪著,無論如何,他都隻能將這些人逐出宗門了,不然他連談都沒法和行台談。
“是。”薛珪無奈,一口應下。
薛珪返回祖宅後,陸昭一行人也僅在莊園內休息片刻,隨後換了一輛小車,不聲不響,直接前往當地郡府。
這幾日酷暑炎炎,早晚竟無半絲涼風。陸昭素耐暑熱,一向體不著汗,卻也不想讓一眾人去日頭底下湊熱鬧,不過是讓幾個輦官舍人,另並護衛親從,外加王赫、李度兩人隨行。
陸昭下車後並未直入郡府。
郡府外圍是高大的轅門,再往裏是中門,中門再往裏才是郡府日常的辦公區域。高門高簷密不透風,四周都站滿了軍士。不過依例,四品以外的人隻能在轅門外候著,轅門內是給封疆大吏和四品以上的高官停馬車用的。
這是郡府第一次迎接皇後。雖說河東郡迎皇帝都是常事,但那隻和薛家有關,郡府難得沾光。此時郡府的苗淼戰戰兢兢地坐在中門內的官舍裏,焦急地等著皇後的到來。
自昨日起,郡府周圍就開始戒嚴,平日的商戶也都上好了門板,歇業三日,因此整條街都安靜異常。
這時格外打眼的除了西邊陸昭這一行車馬,還有從東麵趕來東垣縣令劉光晉和他的小灰毛驢。
“你們幾個,站了!”
第374章 穩槽
兩邊都各自停下, 兵尉走了過去,見騎驢的一個人來,另外是一眾人有兵有馬, 便先走到陸昭這邊。
“哪裏來的?幹什麽來的?”
吳玥先施了一禮道:“我們從東垣縣裏來,聽聞今年的稅賦要按照新法交, 我家主人家產在東垣、汾陰都有, 想來郡府確認一下入籍的戶數和田畝數。”
那兵尉心不在焉地揮了揮手道:“先回去,這幾日郡府沒空。”
“可快到六月了,年中就要上繳帛……”
“我說繳個稅你急什麽啊?”兵尉不耐煩地打斷了吳玥, “這個月先甭想了,皇後來河東郡, 所有郡、縣的主官都等著接駕呢。等下個月先去問問縣裏,上麵政策還不定什麽時候有著落呢。”
說完又打量了劉光晉一眼, 語氣明顯更惡劣了些:“你又是來幹什麽的啊?沒看到這是郡府的轅門嗎!”
劉光晉沒說什麽,從懷裏掏出了官牒, 遞給兵尉。
兵尉瞅了半天,就看懂一個縣字, 但好歹有朝廷吏部的官印, 便裝腔拿勢道:“哪個縣的?什麽位置?”
“東垣縣縣令。”
兵尉打量了劉光晉一眼,然後扭過身,便往門裏走便道:“等著啊, 我去裏頭問問。”
兵尉穿過轅門,先往中門西邊一個小廂房裏探個頭:“東垣縣縣令今天是要來郡府嗎?”
廂房裏的一個老文吏皺眉嘀咕著:“他怎麽來了?”隨後,心裏一驚, 趕忙對兵尉道, “在這等著,先別讓他進來。”隨後整了整衣冠, 又喝了口茶漱口,便飛一般的往郡府裏頭紮。
雖然轅門內有專供來往官員休息的區域,卻並非什麽人都能進的。兵尉從裏頭出來,讓劉光晉站在外麵等著。
陸昭輕輕撩開車簾,見府衙斜對麵還有個茶竂,半掩著門,外麵兩隻長條凳和桌子都沒收,便囑咐了吳玥幾句。吳玥便走到劉光晉麵前,拱了拱手道:“劉縣令,日頭怪毒的,不如咱們去那邊茶竂坐坐,我家主人請縣令吃茶。”
劉光晉倒是沒推辭,朝馬車拱了拱手道:“那就多謝了。”
主人家上了幾碗涼茶,霧汐和龐滿兒扶著陸昭下車。待眾人各自落座,劉光晉道:“你們不是東垣縣來的,也不是繳稅的戶。”
“你怎麽知道的?”龐滿兒問。
劉光晉道:“東垣縣我基本都挨家挨戶跑過,沒見過你們,口音也不對。而且不管是百姓也好,豪族也好,沒有上趕著繳稅和確認田畝的。”
陸昭端起茶先敬了敬:“劉縣令親力親為,體察民情,是東垣百姓之福。”
“嗨,什麽福。”劉光晉喝了一口茶,眯著眼瞟了瞟外麵的毒日頭,“每年稅都挨家挨戶地收,想不體察民情都難。”
“可今年就要施行新法了。”陸昭慢慢放下茶碗,“民籍交的稅少了些,那些宗主鄉賢的稅沒有變,稅收的會不會容易些?”
劉光晉也不看陸昭,一點一點用幹草梗撇著碗裏的一塊水堿:“我看也難。”
“怎麽難?”陸昭問。
“娘子看來是既沒交過稅,也沒收過稅啊。”劉光晉抬起頭,曬得黑黑的臉一笑,露出一排白白的牙。他放下了幹草梗,道:“前幾年都好說,地方官員下去收,基本都能交。有不願意的,頂多嘴裏嘀咕幾句,但終歸還是交。畢竟縣令後麵站了幾百個兵。世家大族們有的是蔭戶和田畝,也不願意為這點稅錢和地方官鬧僵。”
“可今年就不一定了。去年司州戰亂加旱情,縣裏麵基本沒多少兵了。派人下去收,總有真心不想交的人找借口不給。手裏有錢有糧,並不等於願意把錢糧交出去,更不等於官府能從他們手裏把錢糧收走。官府人手不夠,就不能隨便抓捕不交稅的人,擔心激起民變。為了考課,還要請當地的鄉紳幫忙收糧稅、補糧稅,這就讓世族更容易插手本地政事。”
“最後,老百姓的稅是繳了,官府卻要給這些豪族填補,在賬麵上減戶口、減田畝,縣裏的功曹也要請這些人來安排。等來年,能收上來的稅就更少,能預留的支出也更少。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根子裏早全爛了。拔毛鵝痛,鵝痛鬧槽,穩槽的成本朝廷又不出,稅怎麽好收?”
陸昭也不再喝茶,認真請教著:“可是那些宗主、鄉紳,朝廷已經劃好了帛和穀米錢糧,在繳稅的時候抽出部分,歸屬個人。”
劉光晉忽然睜大眼睛笑道:“娘子,這利益是朝廷劃過去的,但這是人情,不是義務。律法上,縣府承擔收稅的任務也承擔收稅責任。”
陸昭點頭道:“權責錯位,這是新法的疏漏了。”
“這也難免。”劉光晉擺擺手,“俗話說的好,興一利而興一弊,已經算是善政。上麵對底下人的道德還是高估了。況且縣府、郡府,權力和責任不能平衡對等,政策執行中隻有走到最下麵,才會把發現的困難告訴上麵,畢竟官製都是層層奉上嘛。”
陸昭了然一笑,“上麵對底下人的道德還是高估了”這實在是太給麵子的回答。背後不給麵子的回答就是上麵瞎製定瞎指揮。
陸昭也明白,這是無數個自己這樣的身居高位者,在製定政策上的局限性。
高位者最矚目的往往都是全局的、主要的、戰略性最高的以及最政治正確的大目標,而非新舊政策交替雜陳中產生的個體的矛盾和局部的困難。朝廷知道要抓人口、土地賬本,就要給良民減稅,讓蔭戶主動入良籍同時安穩豪族,但卻忽視了縣府和郡府的財政早已不足以支撐起施行新法。
隻有像劉光晉這樣,在基層有著豐富的施政經驗,才能清楚的看清新法所麵臨的選擇限製和社會成本。
而劉光晉的背後,潛藏的更是一個個頗有苦衷的縣官。
新法誠然在解決底層人民的不穩,但同樣在給管理底層的官員施壓。上層的決策難以充分估計政策出台後的複雜影響,就需要不斷的試錯。
但對於基層來說,卻是合理要執行、不合理盡量理解也要執行的痛苦與兩難。而在既要也要的命令下,底層官員就隻能選擇自己付出成本最小的處理方式,如此便產生出行使權力的灰色地帶。
從政治穩定的角度來看,底層官員的不穩,往往是促成底層不滿轉向和國家對抗的關鍵因素,是極不可取的政治選項。
從國家權力來看,縣府的正式權力譬如收稅、斷獄,早已移交至世族豪強的手中,而任命等正式權力又開始以非正規的方式運用。權力的運作出現這樣的偏差,已經預示著總體性國家權力的衰變,公權早已非公,權威也將淪喪。
“底層官員難做,朝廷是必須要給縣撥款。”陸昭喃喃道。
“可朝廷還有多少錢呢?”劉光晉的問話和陸昭所想一同浮了出來。
沒有足夠的錢就隻能用權力下移暫時填補缺口,這意味著對世家的再一次讓利。陸昭手裏不知不覺地也拿起了一根幹草梗,攪著碗中的水。大塊的水堿被攪碎了,可是更混亂的雜質迅速從碗底湧動上來。
陸昭抬起頭,頗為玩味地看著劉光晉:“我真是第一次見識你這種縣令。說你對百姓好吧,偏偏百姓在你的口中也不是什麽良善之輩。你出身不高,在縣裏也看世家臉色行事,但今日卻偏偏要為他們謀利。你對皇後製定的新法的理解,似乎和別人有些不一樣啊。”
劉光晉低頭一笑:“人都有弱點,弱勢的人也有強勢的一麵。百姓交納賦稅,本身就是與朝廷逐利博弈。農夫丟失鐮刀的時候,韭菜也會和雜草一起瘋長。現在的百姓還吃不飽穿不暖,這個時候政治實際就隻是世家門閥們的遊戲而已。”
“我是一個縣令,目的也很簡單。讓百姓過上安穩日子,日後不必再受世家盤剝。至於誰在上麵當政,世家還是寒門,隻要不損害百姓的利益,對我來說都一樣,至少不是我這一代能夠操心的事情。”
“就算往遠了說,百姓吃飽穿暖,就會有餘力,對參與政治有訴求,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何必急於一時?我想,皇後製定此法的時候,也是希望初步掌握人口和土地賬目,而不是和世家徹底翻臉的吧?這麽一想,是不是我這個縣令,對皇後製定的新法理解的最好呢?其實我也好奇,皇後出身世家,為何也會推出此法呢。”
新法施行的內核是減少社會的內耗,撫平不安的情緒,而非對現存秩序顛覆甚至惡化。上位者如果隻矚目於後者,無疑是政治上的幼稚與低能。不安與內耗需要用時間去消化撫平,更需要國家層麵的轉移與支付。此事,陸昭深知。因此她望著劉光晉,笑了。
郡府內左右兩排都站滿了人,一片介幘官簪。雖然等了許久,但這些人的臉上根本不敢有一點不耐煩的神色。河東郡太守苗淼在聽到文吏的簡單匯報後,連忙拉著僚屬來到別室。
“劉光晉怎麽來了?”苗淼滿頭大汗,趕緊對僚屬道,“快!快去一趟薛家!”
第375章 公平
薛珪剛剛解決完宗族事務, 便在老仆的攙扶下回到家中。那些與楊氏、趙氏走得太過親近的族人,或被踢出宗族,或受到直接處罰。
而族人有過失, 開宗祠審理,身為族長, 薛珪要先受二十鞭。因此剛到家中, 他便不再強忍,哀哀呼痛。
薛珪的夫人孫氏皺著眉頭,耐心地為薛珪上好藥, 又為他重新披上衣服:“夫君為了這個家,受苦了。”
薛珪起身歎氣道:“世道詭吊, 無論誰想要成事,都要委屈求全。地方與中樞周旋挖空多少心思, 若家中再有二念,一族命運受短視之人掣肘, 我薛家危矣。”
因薛琬、薛琰俱殞,又是牽涉謀反的大事, 薛家入朝難免受阻。新法的落地, 對於許多世族來講都是有利的,但僅僅在於錢帛和牟利的合法化。薛家更大的訴求,是希望重新回到政治體製中。
誠然, 皇後會啟用他薛珪進入行台,但個人的進望並不意味著家族的整體提升。因此對於新法來說,薛氏、楊氏這種遊離在朝堂之外、甚至在地方執政高層之外的人來說, 無疑斷絕了一個灰色上升的通道。也因此在這種壓力下, 薛家的內部矛盾被激化了。
“其實我也不明白。” 孫氏給丈夫揉著腿,皺著眉頭道, “以往咱們都對郡府、州府都挺強硬的,就是靠著汾陰的地利和各家協力紮根鄉裏,才有了今日的榮華富貴。他們想用老方法爭取點權益,也沒錯吧。就因為這個分宗、除籍,是不是有點過了?畢竟萬事以和為貴嘛。”
“老方法?嗬,老方法可不行了。”薛珪將腿從妻子手中扯了出來,重新趴回榻上。
“皇後執掌行台,想以新法鞏固權力,為的是保自己的命,保肚子裏孩子的榮華富貴,這是要緊。可是從朝廷的角度來看,新法隻要落地,三年五年都可以,其他地區還能並行。皇帝還年輕,國家也等得起,到時候你我是否還能從容?對了,你知不知道北鎮的老國公快不行了?”
孫氏:“聽說了,成兒昨天還和我講,冀州、並州都還挺看重此事的。”
薛珪把臉靠在臂彎裏,闔著眼睛說道:“他們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兩州與北鎮隔著太行山八道徑口,一旦朝廷徹底掌控北鎮,冀州和並州有什麽動作,北鎮能立刻出兵鎮壓。汲郡的趙氏就是仗著趙安國在並州,北海公病重一時無法統領北鎮,這才和行台叫喚得厲害。”
“可北海公一走,北鎮歸屬於誰,會不會亂套,都說不準了。目前我聽說有兩個人呼聲挺高,一個是祝雍的兒子祝悅,一個是舞陽侯秦軼。”
“祝悅倒是沒說的,他家裏原就是護羌校尉出身,邊將裏算是老資曆了。怎麽還會有秦家那個亂臣賊子?”孫氏有些不解。
薛珪把臉稍稍抬了起來,用手向下指了指:“問題就是在這。北海公的功勳、資曆、身份都擺在那,能一手把著六鎮。祝悅不是宗室,接不了這麽大攤子。讓舞陽侯插進來一腳,和祝悅共掌北鎮,冀州那裏給秦家讓了利,冀州就不插手司州的事了,光剩一個趙安國,又有何懼?”
“新法落地是大趨勢,能借著大勢往上飛一飛,已經是幸運的了。要還按老方法和朝廷對著來,薛家就會被當成攔路的枝丫砍掉。”
孫氏若有所思地點著頭,也是滿麵憂愁:“不過就算入了行台,有些事情,你也要兜著點底。這幾年鄉裏亂的時候,咱們也上填下補的,每年繳稅的時候,還要勞動這麽多人。往年縣府還能在子弟任職上給個缺口,如今你一人入行台倒是撒手了,那些指著這些找出路的鄉人能滿意嗎?他們鬧起來,把怨氣撒在你身上,我們可怎麽辦?”
薛珪點點頭:“這我心裏有數。入行台擁護新法,地方也是要談的。就是那個劉光晉有些麻煩,他那個縣,基本是靠自己一趟一趟跑,把稅收上來,土地丈量明白的。”
“要都按照他的標準來,朝廷省錢,是開心了,可壓力都給到下麵,整個河東像咱們這樣的人家也不會樂意的。我這次不是已經讓人把他在東垣縣了嗎?苗郡府一向知道我們的難處,就我們幾家,外加上其他幾個縣令和行台談,沒什麽問題。”
夫妻兩人正說著話,門口的老仆忽然慌慌張張地叫門道:“郎主,出事了,那個東垣縣縣令來郡府了!”
薛珪連忙起身,忍著痛問道:“苗郡府有沒有把人扣下,送回縣裏去?”
“沒有,還讓人在外麵等著呢。說是讓咱們想個法子,怎麽給不張揚地送回去。”
孫氏憂慮道:“劉光晉明目張膽的過來,會不會是皇後的主張?這河東郡各縣的賬目可都交上去了,明眼人一看就明白。”
“這老狐狸!得罪人的事,他是一點也不沾啊。”薛珪抱怨幾句,又對老仆道,“出輛車,找人把他送回縣裏,就說他家那口子生了。軟的不吃就來硬的。再叫上董亭縣的董家、解縣的解家梁家都過來,和我一起去皇後那裏問安。這事拖不得了,今天就得定!”
晌午過後,日光斜照,幾支鳳仙在庭院中開得熱烈。薛珪另並董家、解家、梁家的家主踩著蟬噪聲,被人一路引至陸昭下榻的居所。
陸昭先讓人把薛珪等請進來,自己就著半盆水淨了手,又命人上茶擺上瓜果。她穿著一件東方曉色的長紗衫,裏麵是碧水色綢子襦裙,梳著半墮髻,一副家常打扮。眾人能在如此私密的場合會見一國皇後,親近之感油然而生,先前匆匆而來的暑熱與心中的焦躁,便一洗而空了。
“說是晚上宴席見見,既來的這麽早,就都坐吧。”陸昭先坐下,跪叩的一眾人這才按照身份擇席而坐。
薛珪率先開口了:“皇命之下,自不俟駕而行,況且鄉情踴躍,也是想以訴天聽啊。”
“若為除一病灶便要次次動刀,這好人也要醫壞了。不同病不同法,身有小疾,隻要保養得宜,不使小疾爆發,即便不用金石,長命百歲者也有的是。難辦的隻是小疾釀成大患。”陸昭意味深長地看了薛珪一眼。
薛珪聞言連忙跪叩道:“回稟皇後,我薛家雖無拯救蒼生之力,但尚有守貞可誇。先前涉事子弟,已負荊跪叩於宗祠前,如何處置,隻待皇後下令。”
陸昭卻笑著擺擺手:“罷了,大族家事,我是不願插手。若當時玄錫能來風陵渡相見,應早料定家中子孫禍福,更應知並非我不能容人。”
薛珪忙道不敢。
陸昭道:“今日暫臨汾陰,本該與時流宴飲暢談。既然玄錫家事未決,我也不多作叨擾。我就先去苗郡府那裏,待玄錫處理完家事,咱們再深談如何?”
薛珪本來想借陸昭之手,處理自己的家事,未曾想陸昭也不願意管。可是那些族人仍在宗祠前跪著,無論如何,他都隻能將這些人逐出宗門了,不然他連談都沒法和行台談。
“是。”薛珪無奈,一口應下。
薛珪返回祖宅後,陸昭一行人也僅在莊園內休息片刻,隨後換了一輛小車,不聲不響,直接前往當地郡府。
這幾日酷暑炎炎,早晚竟無半絲涼風。陸昭素耐暑熱,一向體不著汗,卻也不想讓一眾人去日頭底下湊熱鬧,不過是讓幾個輦官舍人,另並護衛親從,外加王赫、李度兩人隨行。
陸昭下車後並未直入郡府。
郡府外圍是高大的轅門,再往裏是中門,中門再往裏才是郡府日常的辦公區域。高門高簷密不透風,四周都站滿了軍士。不過依例,四品以外的人隻能在轅門外候著,轅門內是給封疆大吏和四品以上的高官停馬車用的。
這是郡府第一次迎接皇後。雖說河東郡迎皇帝都是常事,但那隻和薛家有關,郡府難得沾光。此時郡府的苗淼戰戰兢兢地坐在中門內的官舍裏,焦急地等著皇後的到來。
自昨日起,郡府周圍就開始戒嚴,平日的商戶也都上好了門板,歇業三日,因此整條街都安靜異常。
這時格外打眼的除了西邊陸昭這一行車馬,還有從東麵趕來東垣縣令劉光晉和他的小灰毛驢。
“你們幾個,站了!”
第374章 穩槽
兩邊都各自停下, 兵尉走了過去,見騎驢的一個人來,另外是一眾人有兵有馬, 便先走到陸昭這邊。
“哪裏來的?幹什麽來的?”
吳玥先施了一禮道:“我們從東垣縣裏來,聽聞今年的稅賦要按照新法交, 我家主人家產在東垣、汾陰都有, 想來郡府確認一下入籍的戶數和田畝數。”
那兵尉心不在焉地揮了揮手道:“先回去,這幾日郡府沒空。”
“可快到六月了,年中就要上繳帛……”
“我說繳個稅你急什麽啊?”兵尉不耐煩地打斷了吳玥, “這個月先甭想了,皇後來河東郡, 所有郡、縣的主官都等著接駕呢。等下個月先去問問縣裏,上麵政策還不定什麽時候有著落呢。”
說完又打量了劉光晉一眼, 語氣明顯更惡劣了些:“你又是來幹什麽的啊?沒看到這是郡府的轅門嗎!”
劉光晉沒說什麽,從懷裏掏出了官牒, 遞給兵尉。
兵尉瞅了半天,就看懂一個縣字, 但好歹有朝廷吏部的官印, 便裝腔拿勢道:“哪個縣的?什麽位置?”
“東垣縣縣令。”
兵尉打量了劉光晉一眼,然後扭過身,便往門裏走便道:“等著啊, 我去裏頭問問。”
兵尉穿過轅門,先往中門西邊一個小廂房裏探個頭:“東垣縣縣令今天是要來郡府嗎?”
廂房裏的一個老文吏皺眉嘀咕著:“他怎麽來了?”隨後,心裏一驚, 趕忙對兵尉道, “在這等著,先別讓他進來。”隨後整了整衣冠, 又喝了口茶漱口,便飛一般的往郡府裏頭紮。
雖然轅門內有專供來往官員休息的區域,卻並非什麽人都能進的。兵尉從裏頭出來,讓劉光晉站在外麵等著。
陸昭輕輕撩開車簾,見府衙斜對麵還有個茶竂,半掩著門,外麵兩隻長條凳和桌子都沒收,便囑咐了吳玥幾句。吳玥便走到劉光晉麵前,拱了拱手道:“劉縣令,日頭怪毒的,不如咱們去那邊茶竂坐坐,我家主人請縣令吃茶。”
劉光晉倒是沒推辭,朝馬車拱了拱手道:“那就多謝了。”
主人家上了幾碗涼茶,霧汐和龐滿兒扶著陸昭下車。待眾人各自落座,劉光晉道:“你們不是東垣縣來的,也不是繳稅的戶。”
“你怎麽知道的?”龐滿兒問。
劉光晉道:“東垣縣我基本都挨家挨戶跑過,沒見過你們,口音也不對。而且不管是百姓也好,豪族也好,沒有上趕著繳稅和確認田畝的。”
陸昭端起茶先敬了敬:“劉縣令親力親為,體察民情,是東垣百姓之福。”
“嗨,什麽福。”劉光晉喝了一口茶,眯著眼瞟了瞟外麵的毒日頭,“每年稅都挨家挨戶地收,想不體察民情都難。”
“可今年就要施行新法了。”陸昭慢慢放下茶碗,“民籍交的稅少了些,那些宗主鄉賢的稅沒有變,稅收的會不會容易些?”
劉光晉也不看陸昭,一點一點用幹草梗撇著碗裏的一塊水堿:“我看也難。”
“怎麽難?”陸昭問。
“娘子看來是既沒交過稅,也沒收過稅啊。”劉光晉抬起頭,曬得黑黑的臉一笑,露出一排白白的牙。他放下了幹草梗,道:“前幾年都好說,地方官員下去收,基本都能交。有不願意的,頂多嘴裏嘀咕幾句,但終歸還是交。畢竟縣令後麵站了幾百個兵。世家大族們有的是蔭戶和田畝,也不願意為這點稅錢和地方官鬧僵。”
“可今年就不一定了。去年司州戰亂加旱情,縣裏麵基本沒多少兵了。派人下去收,總有真心不想交的人找借口不給。手裏有錢有糧,並不等於願意把錢糧交出去,更不等於官府能從他們手裏把錢糧收走。官府人手不夠,就不能隨便抓捕不交稅的人,擔心激起民變。為了考課,還要請當地的鄉紳幫忙收糧稅、補糧稅,這就讓世族更容易插手本地政事。”
“最後,老百姓的稅是繳了,官府卻要給這些豪族填補,在賬麵上減戶口、減田畝,縣裏的功曹也要請這些人來安排。等來年,能收上來的稅就更少,能預留的支出也更少。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根子裏早全爛了。拔毛鵝痛,鵝痛鬧槽,穩槽的成本朝廷又不出,稅怎麽好收?”
陸昭也不再喝茶,認真請教著:“可是那些宗主、鄉紳,朝廷已經劃好了帛和穀米錢糧,在繳稅的時候抽出部分,歸屬個人。”
劉光晉忽然睜大眼睛笑道:“娘子,這利益是朝廷劃過去的,但這是人情,不是義務。律法上,縣府承擔收稅的任務也承擔收稅責任。”
陸昭點頭道:“權責錯位,這是新法的疏漏了。”
“這也難免。”劉光晉擺擺手,“俗話說的好,興一利而興一弊,已經算是善政。上麵對底下人的道德還是高估了。況且縣府、郡府,權力和責任不能平衡對等,政策執行中隻有走到最下麵,才會把發現的困難告訴上麵,畢竟官製都是層層奉上嘛。”
陸昭了然一笑,“上麵對底下人的道德還是高估了”這實在是太給麵子的回答。背後不給麵子的回答就是上麵瞎製定瞎指揮。
陸昭也明白,這是無數個自己這樣的身居高位者,在製定政策上的局限性。
高位者最矚目的往往都是全局的、主要的、戰略性最高的以及最政治正確的大目標,而非新舊政策交替雜陳中產生的個體的矛盾和局部的困難。朝廷知道要抓人口、土地賬本,就要給良民減稅,讓蔭戶主動入良籍同時安穩豪族,但卻忽視了縣府和郡府的財政早已不足以支撐起施行新法。
隻有像劉光晉這樣,在基層有著豐富的施政經驗,才能清楚的看清新法所麵臨的選擇限製和社會成本。
而劉光晉的背後,潛藏的更是一個個頗有苦衷的縣官。
新法誠然在解決底層人民的不穩,但同樣在給管理底層的官員施壓。上層的決策難以充分估計政策出台後的複雜影響,就需要不斷的試錯。
但對於基層來說,卻是合理要執行、不合理盡量理解也要執行的痛苦與兩難。而在既要也要的命令下,底層官員就隻能選擇自己付出成本最小的處理方式,如此便產生出行使權力的灰色地帶。
從政治穩定的角度來看,底層官員的不穩,往往是促成底層不滿轉向和國家對抗的關鍵因素,是極不可取的政治選項。
從國家權力來看,縣府的正式權力譬如收稅、斷獄,早已移交至世族豪強的手中,而任命等正式權力又開始以非正規的方式運用。權力的運作出現這樣的偏差,已經預示著總體性國家權力的衰變,公權早已非公,權威也將淪喪。
“底層官員難做,朝廷是必須要給縣撥款。”陸昭喃喃道。
“可朝廷還有多少錢呢?”劉光晉的問話和陸昭所想一同浮了出來。
沒有足夠的錢就隻能用權力下移暫時填補缺口,這意味著對世家的再一次讓利。陸昭手裏不知不覺地也拿起了一根幹草梗,攪著碗中的水。大塊的水堿被攪碎了,可是更混亂的雜質迅速從碗底湧動上來。
陸昭抬起頭,頗為玩味地看著劉光晉:“我真是第一次見識你這種縣令。說你對百姓好吧,偏偏百姓在你的口中也不是什麽良善之輩。你出身不高,在縣裏也看世家臉色行事,但今日卻偏偏要為他們謀利。你對皇後製定的新法的理解,似乎和別人有些不一樣啊。”
劉光晉低頭一笑:“人都有弱點,弱勢的人也有強勢的一麵。百姓交納賦稅,本身就是與朝廷逐利博弈。農夫丟失鐮刀的時候,韭菜也會和雜草一起瘋長。現在的百姓還吃不飽穿不暖,這個時候政治實際就隻是世家門閥們的遊戲而已。”
“我是一個縣令,目的也很簡單。讓百姓過上安穩日子,日後不必再受世家盤剝。至於誰在上麵當政,世家還是寒門,隻要不損害百姓的利益,對我來說都一樣,至少不是我這一代能夠操心的事情。”
“就算往遠了說,百姓吃飽穿暖,就會有餘力,對參與政治有訴求,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何必急於一時?我想,皇後製定此法的時候,也是希望初步掌握人口和土地賬目,而不是和世家徹底翻臉的吧?這麽一想,是不是我這個縣令,對皇後製定的新法理解的最好呢?其實我也好奇,皇後出身世家,為何也會推出此法呢。”
新法施行的內核是減少社會的內耗,撫平不安的情緒,而非對現存秩序顛覆甚至惡化。上位者如果隻矚目於後者,無疑是政治上的幼稚與低能。不安與內耗需要用時間去消化撫平,更需要國家層麵的轉移與支付。此事,陸昭深知。因此她望著劉光晉,笑了。
郡府內左右兩排都站滿了人,一片介幘官簪。雖然等了許久,但這些人的臉上根本不敢有一點不耐煩的神色。河東郡太守苗淼在聽到文吏的簡單匯報後,連忙拉著僚屬來到別室。
“劉光晉怎麽來了?”苗淼滿頭大汗,趕緊對僚屬道,“快!快去一趟薛家!”
第375章 公平
薛珪剛剛解決完宗族事務, 便在老仆的攙扶下回到家中。那些與楊氏、趙氏走得太過親近的族人,或被踢出宗族,或受到直接處罰。
而族人有過失, 開宗祠審理,身為族長, 薛珪要先受二十鞭。因此剛到家中, 他便不再強忍,哀哀呼痛。
薛珪的夫人孫氏皺著眉頭,耐心地為薛珪上好藥, 又為他重新披上衣服:“夫君為了這個家,受苦了。”
薛珪起身歎氣道:“世道詭吊, 無論誰想要成事,都要委屈求全。地方與中樞周旋挖空多少心思, 若家中再有二念,一族命運受短視之人掣肘, 我薛家危矣。”
因薛琬、薛琰俱殞,又是牽涉謀反的大事, 薛家入朝難免受阻。新法的落地, 對於許多世族來講都是有利的,但僅僅在於錢帛和牟利的合法化。薛家更大的訴求,是希望重新回到政治體製中。
誠然, 皇後會啟用他薛珪進入行台,但個人的進望並不意味著家族的整體提升。因此對於新法來說,薛氏、楊氏這種遊離在朝堂之外、甚至在地方執政高層之外的人來說, 無疑斷絕了一個灰色上升的通道。也因此在這種壓力下, 薛家的內部矛盾被激化了。
“其實我也不明白。” 孫氏給丈夫揉著腿,皺著眉頭道, “以往咱們都對郡府、州府都挺強硬的,就是靠著汾陰的地利和各家協力紮根鄉裏,才有了今日的榮華富貴。他們想用老方法爭取點權益,也沒錯吧。就因為這個分宗、除籍,是不是有點過了?畢竟萬事以和為貴嘛。”
“老方法?嗬,老方法可不行了。”薛珪將腿從妻子手中扯了出來,重新趴回榻上。
“皇後執掌行台,想以新法鞏固權力,為的是保自己的命,保肚子裏孩子的榮華富貴,這是要緊。可是從朝廷的角度來看,新法隻要落地,三年五年都可以,其他地區還能並行。皇帝還年輕,國家也等得起,到時候你我是否還能從容?對了,你知不知道北鎮的老國公快不行了?”
孫氏:“聽說了,成兒昨天還和我講,冀州、並州都還挺看重此事的。”
薛珪把臉靠在臂彎裏,闔著眼睛說道:“他們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兩州與北鎮隔著太行山八道徑口,一旦朝廷徹底掌控北鎮,冀州和並州有什麽動作,北鎮能立刻出兵鎮壓。汲郡的趙氏就是仗著趙安國在並州,北海公病重一時無法統領北鎮,這才和行台叫喚得厲害。”
“可北海公一走,北鎮歸屬於誰,會不會亂套,都說不準了。目前我聽說有兩個人呼聲挺高,一個是祝雍的兒子祝悅,一個是舞陽侯秦軼。”
“祝悅倒是沒說的,他家裏原就是護羌校尉出身,邊將裏算是老資曆了。怎麽還會有秦家那個亂臣賊子?”孫氏有些不解。
薛珪把臉稍稍抬了起來,用手向下指了指:“問題就是在這。北海公的功勳、資曆、身份都擺在那,能一手把著六鎮。祝悅不是宗室,接不了這麽大攤子。讓舞陽侯插進來一腳,和祝悅共掌北鎮,冀州那裏給秦家讓了利,冀州就不插手司州的事了,光剩一個趙安國,又有何懼?”
“新法落地是大趨勢,能借著大勢往上飛一飛,已經是幸運的了。要還按老方法和朝廷對著來,薛家就會被當成攔路的枝丫砍掉。”
孫氏若有所思地點著頭,也是滿麵憂愁:“不過就算入了行台,有些事情,你也要兜著點底。這幾年鄉裏亂的時候,咱們也上填下補的,每年繳稅的時候,還要勞動這麽多人。往年縣府還能在子弟任職上給個缺口,如今你一人入行台倒是撒手了,那些指著這些找出路的鄉人能滿意嗎?他們鬧起來,把怨氣撒在你身上,我們可怎麽辦?”
薛珪點點頭:“這我心裏有數。入行台擁護新法,地方也是要談的。就是那個劉光晉有些麻煩,他那個縣,基本是靠自己一趟一趟跑,把稅收上來,土地丈量明白的。”
“要都按照他的標準來,朝廷省錢,是開心了,可壓力都給到下麵,整個河東像咱們這樣的人家也不會樂意的。我這次不是已經讓人把他在東垣縣了嗎?苗郡府一向知道我們的難處,就我們幾家,外加上其他幾個縣令和行台談,沒什麽問題。”
夫妻兩人正說著話,門口的老仆忽然慌慌張張地叫門道:“郎主,出事了,那個東垣縣縣令來郡府了!”
薛珪連忙起身,忍著痛問道:“苗郡府有沒有把人扣下,送回縣裏去?”
“沒有,還讓人在外麵等著呢。說是讓咱們想個法子,怎麽給不張揚地送回去。”
孫氏憂慮道:“劉光晉明目張膽的過來,會不會是皇後的主張?這河東郡各縣的賬目可都交上去了,明眼人一看就明白。”
“這老狐狸!得罪人的事,他是一點也不沾啊。”薛珪抱怨幾句,又對老仆道,“出輛車,找人把他送回縣裏,就說他家那口子生了。軟的不吃就來硬的。再叫上董亭縣的董家、解縣的解家梁家都過來,和我一起去皇後那裏問安。這事拖不得了,今天就得定!”
晌午過後,日光斜照,幾支鳳仙在庭院中開得熱烈。薛珪另並董家、解家、梁家的家主踩著蟬噪聲,被人一路引至陸昭下榻的居所。
陸昭先讓人把薛珪等請進來,自己就著半盆水淨了手,又命人上茶擺上瓜果。她穿著一件東方曉色的長紗衫,裏麵是碧水色綢子襦裙,梳著半墮髻,一副家常打扮。眾人能在如此私密的場合會見一國皇後,親近之感油然而生,先前匆匆而來的暑熱與心中的焦躁,便一洗而空了。
“說是晚上宴席見見,既來的這麽早,就都坐吧。”陸昭先坐下,跪叩的一眾人這才按照身份擇席而坐。
薛珪率先開口了:“皇命之下,自不俟駕而行,況且鄉情踴躍,也是想以訴天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