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夫也是一臉莫名奇妙,男人找來時把產婦的情況描繪得凶險十足,可眼下不是平安生產了嗎?
可憐他一大把年紀了,被他連拖帶拽的,自己礙於他愛妻心切沒同他置氣,這一路差點沒把他這把老骨頭給顛散架咯。
張媒婆抱著剛得的小孫女,笑得合不攏嘴,原在簾子後麵哄孩子,聽到聲音後,抱著孩子踱步到二人麵前,把之前那段險象環生的過程講給他倆聽。
老大夫聽罷,捋了捋花白濃密的胡須,目光自然地看向正坐在桌子邊埋頭寫字的林菀。他注意到小姑娘年紀不大,處事倒是有條不紊,這個年頭會醫術的女子可謂鳳毛麟角,醫術這麽厲害的更是寥寥無幾。
林菀手邊已經寫好一張方子,但她並未停下,重新拿了一張紙繼續奮筆疾書。
老大夫既然來了,自然要查看一番產婦的情況,他三指搭在產婦的脈搏上,指尖傳來的力度虛緩平和,乃是正常新產之後的脈象。
老大夫將產婦的手腕放回被褥,徐徐道:“產婦已無大礙,小姑娘處理得很好。”
“剛剛是多虧了菀丫頭,今兒個也麻煩陳大夫您冒雪來這一趟。”張媒婆如是說道。
張媒婆早就見識到了林菀的本事,再則,今日老大夫冒雪前來她心下十分感激。老大夫為人和善、醫術高明,頗受人敬重;他平日裏很忙,鎮上的官家、富庶的人家多是指定找他看診;尋常人家能得他診一回十分不易,既然他也說兒媳沒事,她也就更放心了。
林菀並未理會他們這邊,將第二張方子寫好後,拿在手上吹了吹,待墨跡幹透後將兩張方子一起給了李德興。
“德興哥,這兩張方子你一會兒去鎮上時給抓回來給嫂子服下。”
“第一張方子先抓三付,服用三日,待淤血排盡,在服用半月第二張補氣血的方子。”
“好的,麻煩你了,阿菀妹妹。”
李德興已經對林菀的本事完全信服,對她開的方子自然放心。至於他找來的老大夫,李德興注意到他此刻正打量著寫好處方在桌子邊喝茶的林菀。
老大夫神色清明,滿身正氣,眼中流露出欣賞的神情,他對小姑娘剛開好的方子感到好奇,遂向李德興伸出手道:“可否給老夫看一下處方?”
李德興微怔,並沒有馬上將方子遞給他,而是看向林菀,用眼神示意是否可以?
林菀心想人家老大夫估摸是不信任她的醫術,畢竟以她如今的年紀,對於這個靠經驗積累的行業,確實沒多少信服力。別說古代了,就她原來那個世界,看中醫不都找喜歡找年紀大的嗎?俗稱“老中醫”。
老人家既然想看,給他就是了。
於是林菀點點頭,李德興才將手中的方子遞給了老大夫。
老大夫接過方子,細細地看過,眸中不免有了一抹驚喜的神色。
“丫頭,這是你自己琢磨的方子?”
林菀摸不透老大夫的意圖,想了想,道:“沒錯,是我自己開的方子,原是我祖父的經驗之談,我根據脈象做了適量調整。”
“怪不得,這兩張方子用藥和劑量都很合理,你祖父想必醫術也是十分精湛,能有你傳承他的衣缽實乃幸事。”
林菀沒見過祖父,也不知道他這種後世稱作“赤腳大夫”的醫術傳自哪裏,二嬸人在這裏,萬一她說了不該說的露餡便不妙了。於是沒有多言,嘴角淺淺向上揚起,算是回應了。
張媒婆倒是跟林菀的祖父頗有交集,小時候她兒子瘦弱,得虧林菀的祖父調理了幾年,底子才好起來,所以她一聽老大夫講起過世的老人,急於幫他正名。
“您不知道,菀丫頭祖父在時,我們村基本上不用到鎮上請大夫,老人家的醫術如何,這麽多年大家夥兒有目共睹,所以這丫頭能這麽厲害也就不稀奇了。”
“都是她爺從小親自教導的。”
林菀沒插話,一是不知道說什麽,二是也覺得這是一個好契機,通過別人的嘴讓她的醫術能夠被更多人接受、認可,以後去其他地方行醫、治病能夠方便許多。
她以後,若是要去鎮上坐診或者賣藥材啥的,能有這個老大夫引薦,肯定比自己毛遂自薦更能讓人信服。
老大夫頷首不語,對林菀的欣賞又多了一分。
學醫是一件辛苦差事,她能這麽多年堅持委實難得,女子行醫也有諸多好處,想那內宅婦人要是女醫者去診治,有些不方便同男子說的隱疾,女醫者查看診治起來豈不是更容易些。
女醫者實乃女病患們的福音也。
這麽好的一個學醫苗子要是能做自己的徒弟就好了。但眼下說這些不太合適,老大夫也就沒將心裏話講出來。
-
李德興出門送老大夫回鎮上醫館,順便拿藥回來。
陳桂花見這邊都處置穩妥,林菀也累了,便向侄女告辭回家去,張媒婆拿了些紅雞蛋和糖給她,給林菀則塞了個紅封,林菀一開始不要,還是陳桂花勸她收下,她才沒辦法接著了。
到家才發現,張媒婆大方地給她封了二兩銀子的感謝禮,倒是讓林菀有些受寵若驚了。
*
第9章 09
時間如白駒過隙,往事一頁一頁地翻篇,林菀對這裏越來越適應,她現在每日要做的事情都極其簡單,最大的煩惱也不過是思考一日三餐吃什麽?
自那日張媒婆兒媳平安生產已過去二十餘日,她中途曾過去幫她拆過一次線,傷口愈合得不錯,沒有化膿,也沒有感染,產婦服用她開的藥方後,惡露也幹淨得很快。
經過張媒婆和穩婆的大力宣傳,她現在的名聲異常響亮,據傳連鎮上的人都知道林家村有個醫術特別厲害的女大夫。
本來有些人不信,結果那日鎮上回春堂的陳老大夫也在場,那些人又跑去向老大夫求證,老大夫不知道出於什麽心態,把她誇得上了天。
林菀都覺得讓他這麽誇,自己哪天從天上摔下來,得當場摔死。
連大門都不怎麽出的林菀本來對這些事情毫不知情,還是後來有人找她拿了兩幅治風寒的藥,無意間聊天被人問起是不是年後要去鎮上坐診?她當時被人問得一頭霧水,後來聽人細說之後,才知道有這麽一樁事。
她也不知道這麽快出名是好還是壞?
-
如今,距離婚期倒是愈發近了。
上次婚事談妥之後,林菀就沒有見過李硯,反倒是陳桂花偶爾會提上那麽兩嘴關於他的近況。
臘月二十五這日,陳桂花同柱子他娘張氏早早過來陪林菀說話,怕她婚前緊張特意撿了些好玩的事情同她攀扯。
林菀特意在堂屋內生起爐火,怕誰家有事找她便沒關門,而是將厚重的門簾垂下以此隔絕外頭的嚴寒,支摘窗的上部用竹竿撐住留一方出口,好讓屋內不至於太悶。
起先,陳桂花是叫她把窗全部鎖住,可林菀擔心關了窗氧氣不夠,爐子中的碳燒久了會產生有害氣體,導致一氧化碳中毒。
但一氧化碳這個詞兒太新鮮了,壓根沒法對他們說,於是就借口說自己頭暈,得留個縫兒透氣。遂爾,陳桂花也就由著她去了。
三人在屋內一邊做些繡活,一邊說說笑笑,時間過得倒是很快。
天氣冷,外邊還飄著雪,林菀繡活做得有些煩悶,不自覺就將視線轉向了窗外。
院牆邊的杏樹早就沒有了葉子,光禿禿的立在牆角,一連多日的積雪壓在上頭,細弱的枝條好似快要承受不住,竟有要折的趨勢,忽而,一隻冒雪外出覓食的山雀飛來,晃晃悠悠地立於枝頭。
“嘎吱...”
林菀不由得一愣,沒料到,樹枝真就折在了眼前。
山雀在樹枝斷裂前一秒就飛走了,毫無留念。
她每日無事都會透過這麵窗去看那積雪的樹梢,日日猜測是否會折,以此來打發無聊的時間。
然而,它挨過了二十多日,眼看雪勢漸小,沒成想,它還是沒有等到來年的春天。
屋內的婦人,默默地繡著手上的鴛鴦戲水枕巾,觀那描邊的位置,再有幾針這方枕巾就大功告成了。
二人對於剛才的那段小插曲一無所知,獨獨是林菀一人的自娛自樂罷了。
林菀一時覺得從未有過的愜意知足,連這樣的小事都可以讓她關注許久,她最近越來越少想起從前了,也真正接受現下所擁有的一切。
陳桂花將最後的針腳隱藏,用剪子減掉枕巾上多餘的線頭,將兩麵翻過來檢查一番,確認沒有漏掉的地方之後就把它給了林菀。
林菀雙手接過,端詳了會,又用手去感受巾麵上多色交織而成圖案。
說實話,村裏婦人的刺繡能力並不高超,甚至很多繡品都隻談得上形似而已,跟那些鎮上秀坊善於女工的繡娘比起來差了不知多少,但勝在這份心意是無價的。
張氏也將繡好的兩個荷包遞給林菀。
荷包上分別繡著百年好合、早生貴子的字樣,這些字原本買布料的時候就叫人描了上去,她就著框架再添些應景的花樣上去,並不複雜。
她一直惦記著林菀之前救柱子那份兒恩情在,這兩日左右在家無事,便同陳桂花約好要來給林菀做些繡活,她沒什啥好拿得出手的,也就這繡活兒,在村裏也是排得上號的。
反倒是收到荷包的林菀有些吃驚,沒想到張氏的繡活兒這麽出彩,對比她二嬸的確實是好了不少,連陳桂花自己也對張氏繡的荷包愛不釋手、連連誇讚。
張氏見林菀滿意的將荷包收起來,也覺得自己這一手繡活兒終於是有了用武之地。
她望著林菀姣好的容顏,笑著說道:“阿硯能夠娶到菀丫頭,他阿爹阿娘泉下有知,肯定也是滿意極了。”
陳桂花也笑了,對張氏的話表示認同:“那可不,我們家菀兒長得好,性格也好,要不是明年寡婦年不宜婚嫁,我還想多留她一年呢。”
外人不知道他倆婚期定得如此倉促的緣由,隻道是明年年頭不好,合了兩人的八字就把日子定在了臘月二十六,又因為明年李硯要去縣城讀書,所以想早些把婚事辦了。
“是喲,菀丫頭這顏色在十裏八村都是數一數二的,我看那宮裏的娘娘都是當得到的。”張氏笑著附和道。
陳桂花麵色微變,卻又不得不佯裝應承,她現在可聽不得“娘娘”這兩個字。
她訕訕地笑了笑,臉色有些不自然,故意將話題岔開道:“那種富貴可不是我們這種鄉下人家能夠肖想的,我們菀兒踏踏實實地,在我跟前就行了。”
張氏本來就是開個玩笑話,那些富貴對他們而言好似天邊浮雲,夠都夠不著,看人家給遞了梯子,也就順驢下坡沒在這上麵繼續掰扯。
三人本來在屋內說話,這時,外麵有人叫了一聲“娘”,林菀聽那聲兒,是堂哥林明澤在招呼他娘,陳桂花不知道兒子為啥不進來,從窗口看他那焦急的神情隻得出去尋他。
一時間,屋內隻剩下林菀跟張氏二人,其實她跟張氏不熟,這也才見過兩回。
張氏倒不拘謹,林菀這孩子她可是從小看著長大的,她娘在世時,兩人還經常聚在一起研究繡活兒的花樣呢。
不過整個林家村就數李硯他阿娘的繡活最好,連她都隻是學到他阿娘的一些皮毛而已。
李硯他娘同張氏是同村的姑娘,兩人前後腳嫁到林家村,是以感情比旁人要親厚許多。
這些年,李硯也多得他們家照顧,但凡李硯休假在家,張氏和她男人總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扶他。
兩家人比鄰而居,日常有個風吹草動,站在各自後院邊上喊上一聲就能聽到。
李硯十五歲父母俱亡,他這些年過的什麽日子沒有人比張氏夫妻更清楚的了。
張氏瞧著林菀被火光熏得昏黃、恬靜的小臉,心頭有些話怎麽都按耐不下。
“菀丫頭,你能嫁給阿硯,嬸子代他娘和阿爹感謝你。”
林菀覺得她的話莫名奇妙,張氏這是唱的哪出?她如何能代李硯他爹娘。
“這麽說你肯定誤會,是這樣的,我同阿硯她娘是閨中密友,阿硯喊我男人一聲三叔。”
“雖不是親三叔,可這些年我們是真把當他親侄子,阿硯活得不容易,我們能幫的也有限。”
“他怎麽了?”林菀好奇地問道。
“你不知道有一年除夕,我讓他來家裏吃餃子,他不願意,我就讓柱子給他送過去。結果柱子後來回來跟我說...說他病了,連水都沒燒,除夕夜下午吃得還是涼水配冰透了的米飯,連個菜都沒有。”
林菀心緒被震得四分五裂,語氣急切:“啊,這...他怎麽這麽糟蹋自己的身子。”
她沒有見過這樣的場景,卻能想象得出來。
孤家寡人,萬家燈火、合家歡聚的日子裏,他一個人,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沒人關心他有沒有生病;也無人看顧他的一日三餐;也許無數個日日夜夜他都是這麽過的。
可憐他一大把年紀了,被他連拖帶拽的,自己礙於他愛妻心切沒同他置氣,這一路差點沒把他這把老骨頭給顛散架咯。
張媒婆抱著剛得的小孫女,笑得合不攏嘴,原在簾子後麵哄孩子,聽到聲音後,抱著孩子踱步到二人麵前,把之前那段險象環生的過程講給他倆聽。
老大夫聽罷,捋了捋花白濃密的胡須,目光自然地看向正坐在桌子邊埋頭寫字的林菀。他注意到小姑娘年紀不大,處事倒是有條不紊,這個年頭會醫術的女子可謂鳳毛麟角,醫術這麽厲害的更是寥寥無幾。
林菀手邊已經寫好一張方子,但她並未停下,重新拿了一張紙繼續奮筆疾書。
老大夫既然來了,自然要查看一番產婦的情況,他三指搭在產婦的脈搏上,指尖傳來的力度虛緩平和,乃是正常新產之後的脈象。
老大夫將產婦的手腕放回被褥,徐徐道:“產婦已無大礙,小姑娘處理得很好。”
“剛剛是多虧了菀丫頭,今兒個也麻煩陳大夫您冒雪來這一趟。”張媒婆如是說道。
張媒婆早就見識到了林菀的本事,再則,今日老大夫冒雪前來她心下十分感激。老大夫為人和善、醫術高明,頗受人敬重;他平日裏很忙,鎮上的官家、富庶的人家多是指定找他看診;尋常人家能得他診一回十分不易,既然他也說兒媳沒事,她也就更放心了。
林菀並未理會他們這邊,將第二張方子寫好後,拿在手上吹了吹,待墨跡幹透後將兩張方子一起給了李德興。
“德興哥,這兩張方子你一會兒去鎮上時給抓回來給嫂子服下。”
“第一張方子先抓三付,服用三日,待淤血排盡,在服用半月第二張補氣血的方子。”
“好的,麻煩你了,阿菀妹妹。”
李德興已經對林菀的本事完全信服,對她開的方子自然放心。至於他找來的老大夫,李德興注意到他此刻正打量著寫好處方在桌子邊喝茶的林菀。
老大夫神色清明,滿身正氣,眼中流露出欣賞的神情,他對小姑娘剛開好的方子感到好奇,遂向李德興伸出手道:“可否給老夫看一下處方?”
李德興微怔,並沒有馬上將方子遞給他,而是看向林菀,用眼神示意是否可以?
林菀心想人家老大夫估摸是不信任她的醫術,畢竟以她如今的年紀,對於這個靠經驗積累的行業,確實沒多少信服力。別說古代了,就她原來那個世界,看中醫不都找喜歡找年紀大的嗎?俗稱“老中醫”。
老人家既然想看,給他就是了。
於是林菀點點頭,李德興才將手中的方子遞給了老大夫。
老大夫接過方子,細細地看過,眸中不免有了一抹驚喜的神色。
“丫頭,這是你自己琢磨的方子?”
林菀摸不透老大夫的意圖,想了想,道:“沒錯,是我自己開的方子,原是我祖父的經驗之談,我根據脈象做了適量調整。”
“怪不得,這兩張方子用藥和劑量都很合理,你祖父想必醫術也是十分精湛,能有你傳承他的衣缽實乃幸事。”
林菀沒見過祖父,也不知道他這種後世稱作“赤腳大夫”的醫術傳自哪裏,二嬸人在這裏,萬一她說了不該說的露餡便不妙了。於是沒有多言,嘴角淺淺向上揚起,算是回應了。
張媒婆倒是跟林菀的祖父頗有交集,小時候她兒子瘦弱,得虧林菀的祖父調理了幾年,底子才好起來,所以她一聽老大夫講起過世的老人,急於幫他正名。
“您不知道,菀丫頭祖父在時,我們村基本上不用到鎮上請大夫,老人家的醫術如何,這麽多年大家夥兒有目共睹,所以這丫頭能這麽厲害也就不稀奇了。”
“都是她爺從小親自教導的。”
林菀沒插話,一是不知道說什麽,二是也覺得這是一個好契機,通過別人的嘴讓她的醫術能夠被更多人接受、認可,以後去其他地方行醫、治病能夠方便許多。
她以後,若是要去鎮上坐診或者賣藥材啥的,能有這個老大夫引薦,肯定比自己毛遂自薦更能讓人信服。
老大夫頷首不語,對林菀的欣賞又多了一分。
學醫是一件辛苦差事,她能這麽多年堅持委實難得,女子行醫也有諸多好處,想那內宅婦人要是女醫者去診治,有些不方便同男子說的隱疾,女醫者查看診治起來豈不是更容易些。
女醫者實乃女病患們的福音也。
這麽好的一個學醫苗子要是能做自己的徒弟就好了。但眼下說這些不太合適,老大夫也就沒將心裏話講出來。
-
李德興出門送老大夫回鎮上醫館,順便拿藥回來。
陳桂花見這邊都處置穩妥,林菀也累了,便向侄女告辭回家去,張媒婆拿了些紅雞蛋和糖給她,給林菀則塞了個紅封,林菀一開始不要,還是陳桂花勸她收下,她才沒辦法接著了。
到家才發現,張媒婆大方地給她封了二兩銀子的感謝禮,倒是讓林菀有些受寵若驚了。
*
第9章 09
時間如白駒過隙,往事一頁一頁地翻篇,林菀對這裏越來越適應,她現在每日要做的事情都極其簡單,最大的煩惱也不過是思考一日三餐吃什麽?
自那日張媒婆兒媳平安生產已過去二十餘日,她中途曾過去幫她拆過一次線,傷口愈合得不錯,沒有化膿,也沒有感染,產婦服用她開的藥方後,惡露也幹淨得很快。
經過張媒婆和穩婆的大力宣傳,她現在的名聲異常響亮,據傳連鎮上的人都知道林家村有個醫術特別厲害的女大夫。
本來有些人不信,結果那日鎮上回春堂的陳老大夫也在場,那些人又跑去向老大夫求證,老大夫不知道出於什麽心態,把她誇得上了天。
林菀都覺得讓他這麽誇,自己哪天從天上摔下來,得當場摔死。
連大門都不怎麽出的林菀本來對這些事情毫不知情,還是後來有人找她拿了兩幅治風寒的藥,無意間聊天被人問起是不是年後要去鎮上坐診?她當時被人問得一頭霧水,後來聽人細說之後,才知道有這麽一樁事。
她也不知道這麽快出名是好還是壞?
-
如今,距離婚期倒是愈發近了。
上次婚事談妥之後,林菀就沒有見過李硯,反倒是陳桂花偶爾會提上那麽兩嘴關於他的近況。
臘月二十五這日,陳桂花同柱子他娘張氏早早過來陪林菀說話,怕她婚前緊張特意撿了些好玩的事情同她攀扯。
林菀特意在堂屋內生起爐火,怕誰家有事找她便沒關門,而是將厚重的門簾垂下以此隔絕外頭的嚴寒,支摘窗的上部用竹竿撐住留一方出口,好讓屋內不至於太悶。
起先,陳桂花是叫她把窗全部鎖住,可林菀擔心關了窗氧氣不夠,爐子中的碳燒久了會產生有害氣體,導致一氧化碳中毒。
但一氧化碳這個詞兒太新鮮了,壓根沒法對他們說,於是就借口說自己頭暈,得留個縫兒透氣。遂爾,陳桂花也就由著她去了。
三人在屋內一邊做些繡活,一邊說說笑笑,時間過得倒是很快。
天氣冷,外邊還飄著雪,林菀繡活做得有些煩悶,不自覺就將視線轉向了窗外。
院牆邊的杏樹早就沒有了葉子,光禿禿的立在牆角,一連多日的積雪壓在上頭,細弱的枝條好似快要承受不住,竟有要折的趨勢,忽而,一隻冒雪外出覓食的山雀飛來,晃晃悠悠地立於枝頭。
“嘎吱...”
林菀不由得一愣,沒料到,樹枝真就折在了眼前。
山雀在樹枝斷裂前一秒就飛走了,毫無留念。
她每日無事都會透過這麵窗去看那積雪的樹梢,日日猜測是否會折,以此來打發無聊的時間。
然而,它挨過了二十多日,眼看雪勢漸小,沒成想,它還是沒有等到來年的春天。
屋內的婦人,默默地繡著手上的鴛鴦戲水枕巾,觀那描邊的位置,再有幾針這方枕巾就大功告成了。
二人對於剛才的那段小插曲一無所知,獨獨是林菀一人的自娛自樂罷了。
林菀一時覺得從未有過的愜意知足,連這樣的小事都可以讓她關注許久,她最近越來越少想起從前了,也真正接受現下所擁有的一切。
陳桂花將最後的針腳隱藏,用剪子減掉枕巾上多餘的線頭,將兩麵翻過來檢查一番,確認沒有漏掉的地方之後就把它給了林菀。
林菀雙手接過,端詳了會,又用手去感受巾麵上多色交織而成圖案。
說實話,村裏婦人的刺繡能力並不高超,甚至很多繡品都隻談得上形似而已,跟那些鎮上秀坊善於女工的繡娘比起來差了不知多少,但勝在這份心意是無價的。
張氏也將繡好的兩個荷包遞給林菀。
荷包上分別繡著百年好合、早生貴子的字樣,這些字原本買布料的時候就叫人描了上去,她就著框架再添些應景的花樣上去,並不複雜。
她一直惦記著林菀之前救柱子那份兒恩情在,這兩日左右在家無事,便同陳桂花約好要來給林菀做些繡活,她沒什啥好拿得出手的,也就這繡活兒,在村裏也是排得上號的。
反倒是收到荷包的林菀有些吃驚,沒想到張氏的繡活兒這麽出彩,對比她二嬸的確實是好了不少,連陳桂花自己也對張氏繡的荷包愛不釋手、連連誇讚。
張氏見林菀滿意的將荷包收起來,也覺得自己這一手繡活兒終於是有了用武之地。
她望著林菀姣好的容顏,笑著說道:“阿硯能夠娶到菀丫頭,他阿爹阿娘泉下有知,肯定也是滿意極了。”
陳桂花也笑了,對張氏的話表示認同:“那可不,我們家菀兒長得好,性格也好,要不是明年寡婦年不宜婚嫁,我還想多留她一年呢。”
外人不知道他倆婚期定得如此倉促的緣由,隻道是明年年頭不好,合了兩人的八字就把日子定在了臘月二十六,又因為明年李硯要去縣城讀書,所以想早些把婚事辦了。
“是喲,菀丫頭這顏色在十裏八村都是數一數二的,我看那宮裏的娘娘都是當得到的。”張氏笑著附和道。
陳桂花麵色微變,卻又不得不佯裝應承,她現在可聽不得“娘娘”這兩個字。
她訕訕地笑了笑,臉色有些不自然,故意將話題岔開道:“那種富貴可不是我們這種鄉下人家能夠肖想的,我們菀兒踏踏實實地,在我跟前就行了。”
張氏本來就是開個玩笑話,那些富貴對他們而言好似天邊浮雲,夠都夠不著,看人家給遞了梯子,也就順驢下坡沒在這上麵繼續掰扯。
三人本來在屋內說話,這時,外麵有人叫了一聲“娘”,林菀聽那聲兒,是堂哥林明澤在招呼他娘,陳桂花不知道兒子為啥不進來,從窗口看他那焦急的神情隻得出去尋他。
一時間,屋內隻剩下林菀跟張氏二人,其實她跟張氏不熟,這也才見過兩回。
張氏倒不拘謹,林菀這孩子她可是從小看著長大的,她娘在世時,兩人還經常聚在一起研究繡活兒的花樣呢。
不過整個林家村就數李硯他阿娘的繡活最好,連她都隻是學到他阿娘的一些皮毛而已。
李硯他娘同張氏是同村的姑娘,兩人前後腳嫁到林家村,是以感情比旁人要親厚許多。
這些年,李硯也多得他們家照顧,但凡李硯休假在家,張氏和她男人總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扶他。
兩家人比鄰而居,日常有個風吹草動,站在各自後院邊上喊上一聲就能聽到。
李硯十五歲父母俱亡,他這些年過的什麽日子沒有人比張氏夫妻更清楚的了。
張氏瞧著林菀被火光熏得昏黃、恬靜的小臉,心頭有些話怎麽都按耐不下。
“菀丫頭,你能嫁給阿硯,嬸子代他娘和阿爹感謝你。”
林菀覺得她的話莫名奇妙,張氏這是唱的哪出?她如何能代李硯他爹娘。
“這麽說你肯定誤會,是這樣的,我同阿硯她娘是閨中密友,阿硯喊我男人一聲三叔。”
“雖不是親三叔,可這些年我們是真把當他親侄子,阿硯活得不容易,我們能幫的也有限。”
“他怎麽了?”林菀好奇地問道。
“你不知道有一年除夕,我讓他來家裏吃餃子,他不願意,我就讓柱子給他送過去。結果柱子後來回來跟我說...說他病了,連水都沒燒,除夕夜下午吃得還是涼水配冰透了的米飯,連個菜都沒有。”
林菀心緒被震得四分五裂,語氣急切:“啊,這...他怎麽這麽糟蹋自己的身子。”
她沒有見過這樣的場景,卻能想象得出來。
孤家寡人,萬家燈火、合家歡聚的日子裏,他一個人,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沒人關心他有沒有生病;也無人看顧他的一日三餐;也許無數個日日夜夜他都是這麽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