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節
(曆史同人)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間搶小說 作者:迴夢逐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要是和朱元璋一樣穿成女人,沒有任何實權,地獄級能完成才怪。
五代十國?聽著和戰國七雄差不多。
隻要穿過去的身份不那麽離譜,應該不難吧?
公元前120年,漢武帝時期
劉徹:“朕怎麽可能選普通難度?朕應該選地獄級難度才是!”
他喜歡有挑戰的,怎麽可能會選普通難度?
而且秦始皇選了地獄級難度,李世民選了困難難度,這不是說他不如他們一人嗎?
不行!他也要地獄級難度!
大臣們:“……”這沒必要爭吧?
然而劉徹還在說:“肯定是那個閻王不給帶人,朕才選的普通難度去試水。要是能帶人,朕帶上仲卿去病,再帶上桑弘羊,安史之亂算什麽。”
衛青:“……”
霍去病:“陛下說得對。”
桑弘羊:“……”懂了,他就是個錢袋子,陛下隻有打仗的時候才會想起他。
其他大臣:嗬嗬。
【閻王見幾人都選了難度,給他們調好位置後,就讓他們挨個進轉生輪。
按照時間先後順序,先是劉徹進入安史之亂,然後是秦始皇進入五代十國之亂,李世民進入靖康之亂,武則天進入土木堡之變。
劉徹選的普通難度,他回到了安史之亂剛爆發的時候,成了那個安逸享樂、醉生夢死的唐明皇李隆基。
劉徹剛睜眼的時候還有些不適應,走路都有點飄,這身體一看就知道是被酒色掏空了。
嘖,這玩意也配和他相提並論?
他晚年癡迷長生,但可沒被酒色掏空身體。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範陽起兵[1]。
按照原來的曆史,太原以及東受降城的人奏報安祿山造反,李隆基卻認為是厭惡安祿山的人編造的假話,沒有相信。
劉徹過來後自然不會這樣,他立即任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範陽、平盧節度使,防守洛陽,命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元帥聚兵東征,命朔方軍、河西軍兵分兩路圍剿安祿山軍隊。
不僅如此,劉徹下令捉拿楊國忠,清算楊家,所抄家底全部充當討伐安祿山的軍隊。
楊國忠被捉拿的時候整個人都懵了,他覺得肯定是有人假傳聖旨,陛下怎麽可能會突然派人捉拿他,貴妃娘娘還在宮中呢。
……
因為戰亂剛爆發,加上在地府的時候劉徹沒少聽郭子儀說起當年安史之亂,處理的還算遊刃有餘。地府生活無聊,不僅他們這些帝王愛攀比爭奪地盤,那些名將也是來來回回打。
正所謂一回生一回熟,打了那麽多回,簡直就跟親兄弟一樣。
劉徹對郭子儀也是頗為賞識,常常感慨差不多的年紀,李廣怎麽和郭子儀差這麽多呢。李廣六十六歲自殺;郭子儀五十八歲臨危受命,任朔方軍節度使率軍勤王,收複河北、河東。
安史之亂後,擊退吐蕃、兩複長安;說服回紇,再敗吐蕃;威服叛將,平定河東。
被幾代唐皇帝貶貶升升,三次廢除兵權,卻毫無怨言,依舊為李唐皇室賣命,七十歲高齡還領兵出戰,八十五歲壽終正寢。
當然劉徹最羨慕的還是郭子儀活到了八十五歲,他七十歲駕崩,人家七十歲還在打仗。
功績如此了得,重用他肯定沒錯。】
公元前120年,漢武帝時期
現實中的劉徹瞪大眼睛:“七十歲還在打仗?!”這給他多好。
一個將軍身體條件最好的年紀是在一十到四十之間,長壽些的能到五十,六十以上少之又少。通常五十後就一身舊傷病痛,別說領兵打仗了,多活幾年都困難。
這個郭子儀居然活到了八十五,而且五十八歲才被重用。
暴殄天物啊!
這要是從十七歲,哦不,一十歲開始啟用,能打五十年的仗呢。
而且還忠心耿耿。
難道唐朝那時候已經沒有仗可以打了嗎?為什麽要讓這樣的大將蹉跎至五十八歲?
唐太宗時期
李世民心情一下子低落了下來,眼角有些濕潤。
郭子儀軍功赫赫的背後是大唐安史之亂、國都六陷,天子九逃。
兩複長安,一退吐蕃……
縱使已經知道大唐繼安史之亂後發生的事,但聽到這些,李世民還是覺得心痛,大唐何曾怕過吐蕃、回紇?沒想到將來會被他們壓著打,被逼得國都失陷,天子出逃。
這樣的苟延殘喘又有什麽意思呢?
李世民拳頭砸在扶手上,“李隆基,你該死啊。”
大臣們連忙勸道:“陛下,事情尚未發生,一切皆有轉機。”
“朕知道,但是每次聽到安史之亂,朕就恨不得錘死李隆基這個狗東西。李唐基業就斷送在他的手裏。”更可悲的是後麵再無一個有作為的皇帝力挽狂瀾。
【這邊劉徹在有條不絮調兵平定戰亂,那邊秦始皇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十三歲的李柷。這是一個傀儡皇帝,也是大唐的最後一個皇帝。
五代十國就是從他‘禪讓’梁王朱晃開始的。
距離五代十國開始還剩三年。
問,一個連政事都不能參與的傀儡皇帝該怎麽阻止五代十國的出現,並且挽救岌岌可危的李唐皇朝?
秦始皇陷入了沉思,好像一不小心把自己坑了。
要不還是讓大唐亡國吧,救不活了,他連自由都沒有,這怎麽救?還不如讓五代十國出現後,他積蓄力量再一統天下。
這條路他熟悉,滅六國一統天下和滅十國一統天下沒有差別。
這樣應該也算平定五代十國之亂吧?】
大秦
秦始皇點點頭,沒錯,統一天下後改國號為“大秦”,就更完美了。
不愧是他。
**
被圈養的六國貴族:“???”你禮貌嗎?滅六國和滅十國沒有差別?
第151章 一百五十一 錯位時空2
唐太宗時期
李世民弱弱道:“……朕覺得大唐還是可以救一下。”要不始皇你再努力一下?
至少別改掉大唐的國號啊!
“唉, ”李世民長歎一聲,看過《隋唐五代史》的他自然知道晚唐內憂外患,自懿宗起, 龍椅上的皇帝就已經不是大唐的皇帝了, 而是節度使和宦官手裏的玩物。
奸臣當道, 忠臣寒骨,節度使做大,君王無能、天災不斷……重重原因最終導致了大唐滅亡。
安史之亂後尚可扭轉大唐衰敗的局勢, 甚至在唐懿宗之前都能一救,晚唐已是回天無力, 可作為打下大唐半壁江山, 又將其一步步擴大的人,他實在不願看到大唐亡國。
明知沒有不滅的王朝, 他還是希望大唐可以延續得長一些,若是不行,體體麵麵地交接政權也是好的,而不是幾度淪為臣子手中的玩物。
杜如晦見李世民如此,勸道:“陛下何故歎氣,之前我等不是研究過如何破局嗎?隻要限製節度使做大, 將兵權、財政權分開……”
誰知李世民搖了搖頭,“克明,沒有不滅的王朝,即使沒有節度使做大,沒有宦官作亂,也會有別的原因,人心是最無法掌控的,一開始節度使不是幫助大唐打下了周邊異族和守住了江山嗎?
後來不也擁兵自重, 滋生野心?
任何事都有利有弊,用得好就是利劍,用不好就會反噬。可惜不是每一代君王都能勵精圖治,都能用好手中的權力。”
李世民向來積極向上,愛挑戰,難得見有這麽消極認命的時候,杜如晦不免有些擔心:“陛下……”
“朕沒事,”李世民擺了擺手,“朕隻是心疼大唐毀在那幫不肖子孫的手裏。”
杜如晦剛要鬆口氣,就聽到李世民說:“朕覺得天幕說得對。”
杜如晦:“??”什麽?
其他大臣:“???”
李世民:“雖然父母都聰慧不一定能生下同樣聰慧的孩子,兩個笨蛋也能生出聰慧的孩子,但父母都聰慧,至少會為孩子鋪路。”
貞觀群臣:所以呢?
李世民:“朕突然覺得開女科勢在必行!”就中晚唐那些混賬玩意,他寧願多幾個武氏。
【作為皇帝稱號的開創者,秦始皇在地府見到了後世許多皇帝,對於皇帝那點事,他吃瓜都吃了兩千年,對於每個朝代的亡國之君他還是知道一二的。
畢竟地府每隔上一段時間就要進行一次圍毆亡國之君。這似乎也是從他開始的,他到地府的死後大秦的幾位國君還沒有去投胎,一聽他帶來統一六國的好消息,一個個的樂得手舞足蹈。
然而還沒到三年,胡亥來了。
大秦亡了。
胡亥被他和大秦曆代國君暴揍。
就是可惜他們還沒揍夠,胡亥就去投胎了,地府的輪回道堵塞,但畜生道不堵,那些生前無惡不作、為非作歹的人死後功德值都是負分,是要投入畜生道洗清罪孽,才能再回輪回道投胎成人。
胡亥負的分可多了,剛到地府沒多久就被鬼差拉走了。
不光胡亥,後麵來的每個昏君暴君都是這種待遇。
他之所以記得唐哀帝李柷還是因為大唐太特殊了,雖然亡國之君不一定要背帝國亡國的鍋,畢竟前麵的帝王都把家產敗光了,他們上位也無濟於事,就像子嬰,大秦是胡亥敗的,但卻是子嬰承擔了亡國之君的名頭。
冤有頭,債有主,他們當然是要找胡亥而不是子嬰。其他朝代也是,一般都是找往前幾代的皇帝算賬,或者後麵幾代一起算賬。
但大唐不一樣,挨打最多的居然是第七位皇帝——李隆基,大唐二十一個皇帝,居然從第七個開始就不行,而且不行還能撐這麽多年,有點離譜。
更離譜的李隆基居然還是把大唐帶到盛唐的皇帝,功績不小,雖然過大於功,但終究還是有功的,所以在地府待的時間還是比較長的。
那段時間,地府可熱鬧了,李隆基天天挨揍,成天鬼哭狼嚎。
他天天聽著李世民他們罵李隆基,對大唐的亡國的原因也算門清。
五代十國?聽著和戰國七雄差不多。
隻要穿過去的身份不那麽離譜,應該不難吧?
公元前120年,漢武帝時期
劉徹:“朕怎麽可能選普通難度?朕應該選地獄級難度才是!”
他喜歡有挑戰的,怎麽可能會選普通難度?
而且秦始皇選了地獄級難度,李世民選了困難難度,這不是說他不如他們一人嗎?
不行!他也要地獄級難度!
大臣們:“……”這沒必要爭吧?
然而劉徹還在說:“肯定是那個閻王不給帶人,朕才選的普通難度去試水。要是能帶人,朕帶上仲卿去病,再帶上桑弘羊,安史之亂算什麽。”
衛青:“……”
霍去病:“陛下說得對。”
桑弘羊:“……”懂了,他就是個錢袋子,陛下隻有打仗的時候才會想起他。
其他大臣:嗬嗬。
【閻王見幾人都選了難度,給他們調好位置後,就讓他們挨個進轉生輪。
按照時間先後順序,先是劉徹進入安史之亂,然後是秦始皇進入五代十國之亂,李世民進入靖康之亂,武則天進入土木堡之變。
劉徹選的普通難度,他回到了安史之亂剛爆發的時候,成了那個安逸享樂、醉生夢死的唐明皇李隆基。
劉徹剛睜眼的時候還有些不適應,走路都有點飄,這身體一看就知道是被酒色掏空了。
嘖,這玩意也配和他相提並論?
他晚年癡迷長生,但可沒被酒色掏空身體。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範陽起兵[1]。
按照原來的曆史,太原以及東受降城的人奏報安祿山造反,李隆基卻認為是厭惡安祿山的人編造的假話,沒有相信。
劉徹過來後自然不會這樣,他立即任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範陽、平盧節度使,防守洛陽,命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元帥聚兵東征,命朔方軍、河西軍兵分兩路圍剿安祿山軍隊。
不僅如此,劉徹下令捉拿楊國忠,清算楊家,所抄家底全部充當討伐安祿山的軍隊。
楊國忠被捉拿的時候整個人都懵了,他覺得肯定是有人假傳聖旨,陛下怎麽可能會突然派人捉拿他,貴妃娘娘還在宮中呢。
……
因為戰亂剛爆發,加上在地府的時候劉徹沒少聽郭子儀說起當年安史之亂,處理的還算遊刃有餘。地府生活無聊,不僅他們這些帝王愛攀比爭奪地盤,那些名將也是來來回回打。
正所謂一回生一回熟,打了那麽多回,簡直就跟親兄弟一樣。
劉徹對郭子儀也是頗為賞識,常常感慨差不多的年紀,李廣怎麽和郭子儀差這麽多呢。李廣六十六歲自殺;郭子儀五十八歲臨危受命,任朔方軍節度使率軍勤王,收複河北、河東。
安史之亂後,擊退吐蕃、兩複長安;說服回紇,再敗吐蕃;威服叛將,平定河東。
被幾代唐皇帝貶貶升升,三次廢除兵權,卻毫無怨言,依舊為李唐皇室賣命,七十歲高齡還領兵出戰,八十五歲壽終正寢。
當然劉徹最羨慕的還是郭子儀活到了八十五歲,他七十歲駕崩,人家七十歲還在打仗。
功績如此了得,重用他肯定沒錯。】
公元前120年,漢武帝時期
現實中的劉徹瞪大眼睛:“七十歲還在打仗?!”這給他多好。
一個將軍身體條件最好的年紀是在一十到四十之間,長壽些的能到五十,六十以上少之又少。通常五十後就一身舊傷病痛,別說領兵打仗了,多活幾年都困難。
這個郭子儀居然活到了八十五,而且五十八歲才被重用。
暴殄天物啊!
這要是從十七歲,哦不,一十歲開始啟用,能打五十年的仗呢。
而且還忠心耿耿。
難道唐朝那時候已經沒有仗可以打了嗎?為什麽要讓這樣的大將蹉跎至五十八歲?
唐太宗時期
李世民心情一下子低落了下來,眼角有些濕潤。
郭子儀軍功赫赫的背後是大唐安史之亂、國都六陷,天子九逃。
兩複長安,一退吐蕃……
縱使已經知道大唐繼安史之亂後發生的事,但聽到這些,李世民還是覺得心痛,大唐何曾怕過吐蕃、回紇?沒想到將來會被他們壓著打,被逼得國都失陷,天子出逃。
這樣的苟延殘喘又有什麽意思呢?
李世民拳頭砸在扶手上,“李隆基,你該死啊。”
大臣們連忙勸道:“陛下,事情尚未發生,一切皆有轉機。”
“朕知道,但是每次聽到安史之亂,朕就恨不得錘死李隆基這個狗東西。李唐基業就斷送在他的手裏。”更可悲的是後麵再無一個有作為的皇帝力挽狂瀾。
【這邊劉徹在有條不絮調兵平定戰亂,那邊秦始皇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十三歲的李柷。這是一個傀儡皇帝,也是大唐的最後一個皇帝。
五代十國就是從他‘禪讓’梁王朱晃開始的。
距離五代十國開始還剩三年。
問,一個連政事都不能參與的傀儡皇帝該怎麽阻止五代十國的出現,並且挽救岌岌可危的李唐皇朝?
秦始皇陷入了沉思,好像一不小心把自己坑了。
要不還是讓大唐亡國吧,救不活了,他連自由都沒有,這怎麽救?還不如讓五代十國出現後,他積蓄力量再一統天下。
這條路他熟悉,滅六國一統天下和滅十國一統天下沒有差別。
這樣應該也算平定五代十國之亂吧?】
大秦
秦始皇點點頭,沒錯,統一天下後改國號為“大秦”,就更完美了。
不愧是他。
**
被圈養的六國貴族:“???”你禮貌嗎?滅六國和滅十國沒有差別?
第151章 一百五十一 錯位時空2
唐太宗時期
李世民弱弱道:“……朕覺得大唐還是可以救一下。”要不始皇你再努力一下?
至少別改掉大唐的國號啊!
“唉, ”李世民長歎一聲,看過《隋唐五代史》的他自然知道晚唐內憂外患,自懿宗起, 龍椅上的皇帝就已經不是大唐的皇帝了, 而是節度使和宦官手裏的玩物。
奸臣當道, 忠臣寒骨,節度使做大,君王無能、天災不斷……重重原因最終導致了大唐滅亡。
安史之亂後尚可扭轉大唐衰敗的局勢, 甚至在唐懿宗之前都能一救,晚唐已是回天無力, 可作為打下大唐半壁江山, 又將其一步步擴大的人,他實在不願看到大唐亡國。
明知沒有不滅的王朝, 他還是希望大唐可以延續得長一些,若是不行,體體麵麵地交接政權也是好的,而不是幾度淪為臣子手中的玩物。
杜如晦見李世民如此,勸道:“陛下何故歎氣,之前我等不是研究過如何破局嗎?隻要限製節度使做大, 將兵權、財政權分開……”
誰知李世民搖了搖頭,“克明,沒有不滅的王朝,即使沒有節度使做大,沒有宦官作亂,也會有別的原因,人心是最無法掌控的,一開始節度使不是幫助大唐打下了周邊異族和守住了江山嗎?
後來不也擁兵自重, 滋生野心?
任何事都有利有弊,用得好就是利劍,用不好就會反噬。可惜不是每一代君王都能勵精圖治,都能用好手中的權力。”
李世民向來積極向上,愛挑戰,難得見有這麽消極認命的時候,杜如晦不免有些擔心:“陛下……”
“朕沒事,”李世民擺了擺手,“朕隻是心疼大唐毀在那幫不肖子孫的手裏。”
杜如晦剛要鬆口氣,就聽到李世民說:“朕覺得天幕說得對。”
杜如晦:“??”什麽?
其他大臣:“???”
李世民:“雖然父母都聰慧不一定能生下同樣聰慧的孩子,兩個笨蛋也能生出聰慧的孩子,但父母都聰慧,至少會為孩子鋪路。”
貞觀群臣:所以呢?
李世民:“朕突然覺得開女科勢在必行!”就中晚唐那些混賬玩意,他寧願多幾個武氏。
【作為皇帝稱號的開創者,秦始皇在地府見到了後世許多皇帝,對於皇帝那點事,他吃瓜都吃了兩千年,對於每個朝代的亡國之君他還是知道一二的。
畢竟地府每隔上一段時間就要進行一次圍毆亡國之君。這似乎也是從他開始的,他到地府的死後大秦的幾位國君還沒有去投胎,一聽他帶來統一六國的好消息,一個個的樂得手舞足蹈。
然而還沒到三年,胡亥來了。
大秦亡了。
胡亥被他和大秦曆代國君暴揍。
就是可惜他們還沒揍夠,胡亥就去投胎了,地府的輪回道堵塞,但畜生道不堵,那些生前無惡不作、為非作歹的人死後功德值都是負分,是要投入畜生道洗清罪孽,才能再回輪回道投胎成人。
胡亥負的分可多了,剛到地府沒多久就被鬼差拉走了。
不光胡亥,後麵來的每個昏君暴君都是這種待遇。
他之所以記得唐哀帝李柷還是因為大唐太特殊了,雖然亡國之君不一定要背帝國亡國的鍋,畢竟前麵的帝王都把家產敗光了,他們上位也無濟於事,就像子嬰,大秦是胡亥敗的,但卻是子嬰承擔了亡國之君的名頭。
冤有頭,債有主,他們當然是要找胡亥而不是子嬰。其他朝代也是,一般都是找往前幾代的皇帝算賬,或者後麵幾代一起算賬。
但大唐不一樣,挨打最多的居然是第七位皇帝——李隆基,大唐二十一個皇帝,居然從第七個開始就不行,而且不行還能撐這麽多年,有點離譜。
更離譜的李隆基居然還是把大唐帶到盛唐的皇帝,功績不小,雖然過大於功,但終究還是有功的,所以在地府待的時間還是比較長的。
那段時間,地府可熱鬧了,李隆基天天挨揍,成天鬼哭狼嚎。
他天天聽著李世民他們罵李隆基,對大唐的亡國的原因也算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