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節
宋慈洗冤筆記(出書版) 作者:巫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人離開提刑司,快步向太學而行,不多時來到了前洋街。
宋慈遠遠望見一女子等在太學中門外,是楊菱的婢女婉兒。
婉兒一見宋慈,立刻板起了臉:“你可算回來了。”
“姑娘在等我?”
“不等你等誰?”婉兒沒好氣地道,“向人打聽,說你一早出去了,可讓我好等。”
“姑娘有何事?”
婉兒看了一眼許義和辛鐵柱,朝宋慈使了個眼色,走向了街邊。宋慈回頭對許義和辛鐵柱道:“你們在此稍候。”也跟著走到街邊。
婉兒小聲道:“我家小姐找你有事,瓊樓夏清閣,你一個人來,不要帶任何人,尤其是官差。”
宋慈沒想到楊菱竟會私下約見他。他與楊菱毫無交情,楊菱突然有事要見他,想必與他所查的案子有關;又特意叮囑不要帶其他人,多半是涉及某些隱私,不能讓旁人聽去。
婉兒見宋慈全無反應,道:“你是啞巴嗎?去是不去,倒是應一聲呀!”
“幾時見?”
“就現在,我家小姐已在瓊樓等著了。”
“那就請姑娘先行一步,轉告楊小姐,請她稍等片刻,我很快就來。”
“你說了很快就來,可別食言。”婉兒道,“我等久些無所謂,可別讓我家小姐久等。”話一說完,沒好氣地瞪了宋慈一眼,這才去了。
婉兒叮囑在先,宋慈便沒把楊菱約見一事告知許義和辛鐵柱。宋慈進入太學,回到了習是齋,同齋們都跟隨劉克莊外出張貼啟事了,習是齋中空無一人。他讓許義和辛鐵柱在習是齋等候,打算獨自一人去瓊樓赴約。
許義見宋慈要離開,忙問宋慈去哪裏。
宋慈沒有回答,隻道:“你們在這裏等著,我有事去去就回。”
許義不敢忘記元欽的命令,本該寸步不離地跟著宋慈,盯著宋慈的一舉一動,可他要看押辛鐵柱,抽不得身,猶豫之際,宋慈已然離開。
許義一時拿不定主意,在齋舍裏來回踱起了步。他忽然一咬牙,押著辛鐵柱走向齋舍角落裏的立柱:“我有事回提刑司一趟,委屈你一下。”取出鐐銬,在立柱上繞了一圈,銬住了辛鐵柱的雙手。
辛鐵柱一言不發,任由許義銬了。他一心盼著宋慈抓到竊賊,證明他的清白,宋慈吩咐他在習是齋等待,他便照做,即便許義不銬他,他也決不會離開習是齋半步。
許義銬好辛鐵柱後,掩上習是齋的門,快步奔出太學,望見宋慈沿著前洋街走遠,忙小心翼翼地跟了上去。
宋慈走到前洋街口,轉而向北。他步子輕快,不多時便到了瓊樓。
瓊樓位於新莊橋畔,樓閣高大,適逢除舊迎新,樓裏樓外擦拭一新,兩串大紅燈籠高高掛著,甚是喜慶。樓閣兩側種有桃李,雖然遠未到開花時節,可枝丫間掛滿紅綢,卻似開了滿樹花團,堆紅積豔。
宋慈看了一眼瓊樓的招牌,正要抬腳進門,門裏忽然退出來兩人。那兩人一老一小,蓬頭垢麵,衣褲破爛,一邊咧嘴憨笑,一邊衝門內點頭哈腰,不住口地道:“大老爺長命百歲,富貴萬年……大老爺長命百歲,富貴萬年……”
“好了好了,別再說了,快走吧,走吧。”門內走出一人,一身酒保打扮,衝那兩人揮了揮手。
那兩人抱著幾個白麵饅頭,一邊大口啃嚼,一邊憨笑著跑開了。
酒保歎道:“老的瘋了,小的也瘋了,真是命苦啊……”正要回身進門,轉眼瞧見宋慈,忙堆起笑臉:“喲,客官早啊,裏邊請!”
宋慈朝那跑開的兩人看了一眼,酒保忙道:“兩個瘋乞丐,一大早便來討吃的,別擾了客官的雅興。”
宋慈見酒保不驅趕兩個瘋乞丐,也不拿餿水剩飯打發,而是給了幾個新蒸好的白麵饅頭,不禁對這酒保、對這瓊樓生出了幾分好感,客氣道:“無妨。我約了人,夏清閣。”
“啊喲,客官快請進!”酒保迎了宋慈進門,請宋慈上樓,他自己則留步於樓梯下,沒有上樓的意思。
宋慈見此情形,知道楊菱多半事先打點過,不讓酒保上樓打擾。他轉頭看了一眼大堂,此時離中午尚早,未到餐飯時間,大堂裏的十來張酒桌都是空蕩蕩的,不見一個客人。他心想楊菱約在此時見麵,多半也是為了避人耳目。對於楊菱找他究竟所為何事,他越發好奇,向酒保道了謝,一個人便上了二樓。
二樓很是寬敞,擺放了八張酒桌,另有四間雅閣,分別掛著“春明”“夏清”“秋宜”“冬煦”的牌子,其中夏清閣位於臨水一側,婉兒已等在門口。宋慈走了過去,婉兒打開了夏清閣的門。
宋慈沒有立刻進門,而是駐足於夏清閣外,看著門外的牆壁。牆壁一片雪白,上麵有四行陳舊的墨跡,乃是一首題詞。仔細讀來,那是一首《點絳唇》:
花落花開,此歲何年風光異。新莊橋畔,秀城接空碧。
桃李高樓,心有深深意。今易醉,扶搖萬裏,誰共乘風去?
宋慈不禁想起真德秀曾提及瓊樓四友在瓊樓牆壁上題詞一事,說是四人依次落筆,先是何太驥,再是真德秀,接著是李乾,最後是巫易,還從各自姓名中取一字填入詞中,合為一首《點絳唇》。眼前這首題詞,四句詞中分別嵌入了“何”“秀”“李”“易”四字,顯然正是當年瓊樓四友所題。四行題詞大小不同,筆法各異,何太驥的首句用墨粗重,真德秀的次句工整端正,李乾的第三句瘦小含蓄,巫易的末句則靈動飄逸。宋慈凝視著這首題詞,忽然生出了一絲似曾相識的感覺,不禁微微入了神。
“喂,你發什麽愣呢?”婉兒的聲音忽然響起。
宋慈回過神來,不再去看牆上的題詞,走進了夏清閣。婉兒合上門,守在門外。
夏清閣內,楊菱一身綠衣,麵佩黑紗,坐在臨窗的桌前。
桌上放著一壺煎好的茶,兩隻茶盞相對擺放,一隻放在楊菱的麵前,另一隻放在桌子對側。她看了一眼宋慈,朝對側抬手:“宋大人,請。”
宋慈走過去,在楊菱的對麵坐下。
“大人吃茶嗎?”這句話一出口,不等宋慈應答,楊菱便拿起煎好的茶,往宋慈麵前的茶盞裏倒上了一盞。
宋慈看了一眼茶壺和茶盞,都是市井人家常用的粗瓷,與楊菱富家小姐的身份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反問道:“楊小姐愛吃茶?”
楊菱點了一下頭。
宋慈似乎想到了什麽,道:“茶點茶點,吃茶當配點心。”
“大人想要什麽點心?”
“我平時吃茶,常配一些饅頭、豆糕、茶餅、糍粑之類。”
楊菱立刻喚入婉兒,讓婉兒去準備這四樣點心。
婉兒白了宋慈一眼,暗生怨言:“這麽多點心,吃不死你。一個大男人,這麽難伺候。”若非楊菱在場,隻怕她心中這怨言早已吐了出來。她自行下樓,吩咐酒保備好點心,由她端上樓,送入夏清閣。
宋慈道:“多謝婉兒姑娘。”
婉兒沒好氣地收起托盤,走出夏清閣,關上門,繼續守在外麵。
宋慈拿起饅頭吃了起來,很快吃完一個饅頭,又吃起了茶餅。他見楊菱端坐不動,道:“楊小姐不吃嗎?”
“我不愛甜食,不吃點心。”
宋慈將茶餅和饅頭吃完,豆糕和糍粑則剩在盤中,然後抹了抹嘴,道:“不知楊小姐找我何事?”
“我請大人來,是想當麵謝過大人。”
“謝我什麽?”
“謝大人昨日驗骨,驗得巫公子不是自盡,而是他殺。”
“這有何可謝之處?再說巫易之死未必便是他殺,還需問過他的親友,確認他胸肋處是否曾有舊傷,方有定論。”
楊菱輕輕搖頭:“巫公子胸肋處沒有舊傷。”
“你怎麽知道?”
楊菱轉頭看著窗外,輕聲吟道:“想暮雨濕了衫兒,紅燭燼,春宵到天明。夢京園中,遇水亭畔,那一夜我便是巫公子的人了。”她轉回頭來看著宋慈,“我親眼見過,巫公子胸前隻有一對紅痣,不曾有過舊傷,大人昨日所驗之傷,定是他死前所受。”
宋慈沒想到楊菱竟會對他這個隻見過一兩麵的人,毫不掩飾地說出女兒家的私密之事,應道:“既是如此,巫易之死便不是自盡。”又道,“我被聖上擢為提刑,驗屍驗骨,本就是我分內之事,楊小姐不必言謝。”
“若非大人,巫公子就不隻是枉死四年,他所受冤屈,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洗清。這一聲謝,既是我該說的,也是替巫公子說的。望大人能早日查出真凶,讓巫公子九泉之下得以瞑目。”
宋慈端起身前的茶盞,慢慢喝了一口,味道除了苦澀之外,平平無奇,是市井人家最為常見的散茶。他喝不慣好茶細茶,對粗茶散茶倒是極有好感,當即喝了一大口,將茶盞裏的茶水喝盡,道:“楊小姐一大早請我來,應該不隻是為了道謝吧。”
楊菱又為宋慈滿上一盞茶,道:“我還有一些事,想單獨對大人說。這些事關係到巫公子的死,在我心中已藏了多年。昨日見了大人開棺驗骨,不但驗出巫公子胸肋處的傷,還當眾公開,不加遮掩,我才知大人與以往那些提刑官不一樣。我思慮一夜,決定約見大人,將這些事告訴大人,好讓大人能知曉實情,盡早查出真凶。”
“願聞其詳。”
楊菱環顧左右,看了看夏清閣中的一切,道:“說來話長,我與巫公子初次相見,便是在這瓊樓。那是四年前三月裏的一天,我打馬出城,經過瓊樓時,聽見樓中有女聲尖叫。我下馬上樓,撞見幾個太學生正欺負一小姑娘,另有一個太學生欲上前阻止。我替那小姑娘解了圍,幾個太學生轉而糾纏我,從樓上到樓下,一直糾纏不休,我便騎上馬朝那幾個太學生撞去,將其中一人的腿給撞斷了。事後我才知道,那斷腿之人名叫韓?,是韓侂胄的兒子。韓侂胄是當朝宰相,家大勢大,可韓?那是自作自受,我撞斷他的腿,一點也不後悔。我不想讓爹擔心,便沒把此事告訴爹,心想韓家找上門來,我便一個人承擔。哪知過了大半個月,韓家那邊一直沒有動靜,反倒聽說韓?之所以斷腿,是自己騎馬不小心摔斷的。我漸漸忘了此事,每日照舊打馬出門,城裏城外到處瘋玩。
“一天夜裏,我在城外玩得太久,回城比往常晚,到家門外時,已是二更天。我剛下馬,一群人忽然從暗處衝了出來,圍住我,不讓我進門。這群人中,有一人拄著拐,就是韓?。韓?要我道歉,說什麽我親他一口,叫他一聲‘好官人’,他就既往不咎。我惱了,揚起馬鞭就打,可他們人多,奪了馬鞭,把我抓了。韓?說我既然不肯道歉,那他就替我道歉,叫了一聲‘好娘子’,壞笑著要來親我。這時一個太學生從暗處衝了出來,替我擋住了韓?。我認出是當日瓊樓之上,韓?欺負小姑娘時,那個欲上前阻止的太學生。韓?直呼那太學生為‘巫易’,叫巫公子走開,不要礙他的好事。巫公子不走,韓?便叫他的手下毆打巫公子。我性子要強,不管遇到什麽事,都不願輕易叫人幫忙,可看見巫公子被他們往死裏打,心中不忍,便大聲呼救。韓?的一個手下趕緊捂住我的嘴,可街對麵汪記車馬行的人還是聽見了,店主連衣服都沒穿好,帶著幾個夥計衝了出來。韓?仗著家中權勢,根本不怕,指揮手下毆打車馬行的人。這陣動靜太大,最終驚動了我家裏人,大門打開,一群家丁衝了出來。韓?見我這邊人多勢眾,知道再糾纏下去對他不利,招呼他的人走了。走之前他放話說,遲早要我心甘情願地叫他‘官人’。
“巫公子為了護我,被韓?那夥人打得遍體鱗傷。我本想讓家丁扶他進門,再請大夫來為他醫治,可他執意不肯,硬撐著站起來,一個人一瘸一拐地走了。我擔心他的傷勢,讓婉兒去太學打聽,得知他一連數日臥床不起,又打聽到他是太學裏有名的才子,書法更是一絕,婉兒還特意弄了一幅他的墨寶給我看。我從小就討厭琴棋書畫,不喜歡那些文縐縐的東西,但看著巫公子的墨寶,卻越看越是喜歡,私下掛在床頭,每天醒來一睜眼就能看見。婉兒笑話我,說我不是喜歡巫公子的字,而是喜歡上了巫公子的人。我叫她不準胡說八道,她嘴上沒再說,卻偷偷瞞著我約了巫公子在瓊樓相見,又找借口把我誆了去。就是在這夏清閣,也是這樣吃著茶,我與巫公子算是正式相識了。巫公子與我想象中不一樣,他雖滿腹才華,卻不是隻會舞文弄墨的書呆子。他有時儒雅,有時又很風趣,知天地,懂古今,上能論朝野大勢,下能聊家長裏短,他不在乎功名利祿,說人活一世,能得一相知之人,相伴終身,比什麽功名富貴都重要。他還能一語說中我的心事,說沒人規定女子必須一輩子守在閨閣、習女紅、持家事、相夫教子,人生苦短,自己想怎麽活便怎麽活,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從小到大,人人都在教我怎麽做好一個女人,連我爹也是如此,從沒人跟我說過這樣的話。從那天起,我便對巫公子另眼相看,巫公子也對我有心,幾次相約下來,我二人便私訂了終身。
“我與巫公子相好了半年,那半年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我還記得他手把手教我書畫,每一次畫到最後,都是一塌糊塗;他陪我尋山訪水,因為不會騎馬,常常嚇得大呼小叫,有一次顛下馬背,摔到小溪裏,滿身是泥,還跌破了膝蓋,他卻開懷大笑;夢京園、西湖、棲霞嶺、淨慈寺,臨安城裏城外,哪裏都有我和他的身影。我原是個討厭勻脂抹粉的人,可與他相好的半年裏,我居然也學會了弄粉調朱,每次去見他時,我都會精心梳妝打扮一番,如今想來,真是不可思議。那段日子好生快樂,然而快樂總是短暫的。一天爹突然來西樓找我,說我長大了,是該談婚論嫁了,想給我找個好夫家,也好收斂收斂我的性子。我聽了這話,原本很是高興,想著我與巫公子的事遲早要告訴爹。可我還沒開口,爹卻說了來由,說當朝太師韓侂胄權傾朝野,多少官員求攀高枝而不得,沒想到韓侂胄竟約見我大伯,主動提出想與我楊家聯姻,說有一子在太學念書,一心想娶我為妻,若是我楊家同意,韓家不日便上門提親。我一下子猜到是韓?,就問是不是韓?,爹笑著說是的,還說我成天像個男兒家,真不知韓公子看上了我哪點。那時我姑母還沒當上皇後,大伯也還不是太尉,能與韓家結親,用爹的話說,是幾世修來的福氣。可我不願意,便是嫁雞嫁狗,我也不嫁韓?,更別說我早就是巫公子的人了,我一心非巫公子不嫁。
“我把與巫公子的事告訴了爹,爹知道巫公子隻是一介平民後,說我跟了巫公子隻會吃苦受累,讓我忘了巫公子,就當這一切沒發生過,更不要傳出去讓任何人知道,叫我好好聽話嫁入韓家,一輩子富貴不愁。我執意不肯,爹就歎了口氣,說再去找大伯商量。爹見過大伯後一臉不悅,說我若是不嫁,便傷了韓侂胄的顏麵,那是公然得罪韓侂胄。那時韓皇後剛剛病逝,宮中正議新立皇後一事,姑母身為貴妃,一心想當皇後,皇上又事事對韓侂胄言聽計從,姑母正需韓侂胄在皇上麵前替她進言。大伯在朝為官,更是不能得罪韓侂胄。爹叫我為整個家族考慮,老老實實嫁給韓?。我還是不肯,爹就大發雷霆,要我與巫公子斷絕關係。我私下約見巫公子,說及此事,巫公子讓我不必憂心。他花掉所有積蓄,備好聘禮,主動登門求見我爹,想親自當麵提親,卻被我爹轟出門外。巫公子不走,就在門外誠心等候,一連等了好幾天,等來的不是我爹回心轉意,而是韓?上門提親。
“韓?仗著權勢橫行霸道,聽說在太學裏連祭酒都要懼他三分,巫公子卻不怕他,隻要見到他行不義之舉,便會加以阻止,那晚在我家門前救我,便是一例。韓?對巫公子懷恨在心,在太學裏常欺辱巫公子,巫公子一直不肯低頭。韓?知道巫公子與我相好,之所以要娶我,無非是想和巫公子作對。他抬來幾十大箱彩禮,全都是貴重的幣帛之物,不僅我爹親自出門相迎,連大伯也來了,對他恭敬有加,禮遇甚重。與之相比,巫公子自然萬般難堪,換作別人,隻怕早就抬不起頭,灰溜溜地離開了。巫公子卻一點也不在乎,昂首闊步,也進了門,還當著韓?的麵奉上聘禮,正式提親。爹知道我的性子,怕我當眾答應巫公子,讓韓?下不了台,便以我生病為由,將我鎖在西樓,不讓我見到巫公子。爹叫家丁轟走巫公子,把巫公子的聘禮丟出門外,然後收下韓?的彩禮,接受了韓?的提親,將迎親之日定在了臘月二十九。
“爹怕我私下再去找巫公子,於是從提親那天起,便將我關在西樓,派家丁嚴加看管,說是在韓家迎親之前,不準我踏出家門半步。過了幾日,爹突然來見我,說他親自去找過巫公子,許以高官厚祿,讓巫公子別來糾纏我,巫公子已經答應了。我知道爹在騙我,我深知巫公子的為人,他絕不會這麽做。爹見我態度堅決,問我要怎樣才肯死心,我說哪怕是死,我也不會死心。爹怒不可遏,說韓?還要娶我,他不會讓我死的,但他可以讓巫公子死。我知道爹為了家族權勢,什麽都做得出來。我出不了家門,趕緊寫了一封信,想辦法交給婉兒,讓婉兒帶給巫公子,提醒巫公子多加小心。巫公子很快回了信,說我爹的確找過他,許以高官厚祿,要他離開我,但他沒有答應,他不會棄我於不顧,他會想辦法救我出去,決不會讓我嫁給韓?。巫公子答應過的事就一定會做到,有了他的回信,我便安下了心,每日在西樓翹首以盼,等著他來。
“一直到迎親前一日,也沒等到巫公子來,倒是我爹來了西樓,大伯也來了。他們怕第二天韓家迎親時我當眾耍性子,所以來勸我,叫我好好聽話,乖乖嫁入韓家。我不答應。爹說他不該從小慣著我,把我慣得無法無天,問我眼裏還有沒有他這個爹。我說明天便是將我綁去韓家,我也定要將韓家鬧得天翻地覆,雞犬不寧,決不會讓他們如願。爹說:‘那好,你等著!’當天夜裏,巫公子便死了……”
提及巫易的死,楊菱目光黯淡,搖頭歎息,往下說道:“迎親那天一早,婉兒慌慌張張趕來西樓,隔著窗戶,告訴我巫公子在太學自盡了。我難以置信,拿了把匕首要闖出去,我不信巫公子會自盡,我要去太學親眼看個究竟。家丁們攔著不讓我走,我亂揮匕首,傷了幾個家丁,可他們寧死不肯讓步。婉兒抱住我,哭著說她已經去過太學,親眼見過巫公子的屍體,巫公子是真的死了。我隻覺天塌了一般,當場暈了過去。等我醒來時,爹已來了西樓,說巫公子已經自盡了,讓我不必再想著他,叫我準備好,韓家的迎親隊伍已到了門口。爹根本不在乎我,隻在乎家族權勢,一心逼我出嫁。我想到巫公子已死,心如死灰。我說要我嫁可以,但我要韓?親自來西樓迎我。爹以為我回心轉意了,雖說這不合禮數,卻還是把韓?請來了西樓。我事先將匕首藏在身上,等韓?一進西樓,就問他是不是真心要娶我。他說是,我便掏出匕首,當著他和爹的麵,劃爛了自己的臉。”
講到這裏,楊菱緩緩摘下黑紗,露出了自己的臉。她的右臉先從黑紗底下露了出來,白裏透紅,輕妝淡抹,隨後露出來的左臉,卻有一道斜向的疤痕,看起來觸目驚心,原本精致的容貌,也變得醜陋不堪。宋慈見了,心不禁為之一顫。
楊菱卻若無其事般重新戴上黑紗,繼續往下講道:“如此一來,不是我不肯嫁,而是韓?不肯娶了。韓?當場退了親,帶著迎親隊伍走了。爹怒不可遏,就此把我關在西樓,一關就是大半年。後來我才知道,韓侂胄得知我毀容不嫁,認為這是故意給他韓家難堪,公然羞辱他韓家。他原本答應推我姑母為皇後,這時卻向皇上進言,說女人才學高、知古今並非好事,改推曹美人為後。皇上念在我姑母多年相伴的分上,這一次沒有聽韓侂胄的話,最終還是立了姑母為皇後,大伯也因為皇後的關係被擢升為太尉。我楊家雖權勢未損,但從此與韓家結下了仇。興許是權勢未受牽連,過了大半年,爹氣消了,把我放了出來,但我和他的關係已不可修複,我心中早已不認他這個爹。
“巫公子死了,我本也該赴死的,可他們都說巫公子是自盡。巫公子答應過會來救我,他答應過的事,就一定會做到。我不信他會自盡,我要查清楚他究竟是怎麽死的。我從西樓出來後,就去查巫公子的死,可事隔大半年,查不到任何證據,府衙也好,提刑司也罷,都一口咬定巫公子是自盡,無論我怎麽辯解,他們都不信。我見多了官府那幫人的嘴臉,知道他們當年能以自盡結案,就絕不會沒事找事,再主動翻案,於是我便一個人查,可查了這麽多年,還是一無所獲。我從前認為自己做什麽都不輸男兒,事到如今我才知道,自己竟是這麽沒用……
“昨日大人來西樓見我,我當大人和以前那些提刑官一樣,便沒對大人說實話。後來見大人開棺驗骨,我才知道大人是真心要查巫公子的案子,還驗出了足以證明巫公子並非自盡的證據,故而請大人來此相見,將這些事原原本本告知大人。我知道巫公子的案子已隔了四年,查起來定然困難重重,可還是希望大人能堅持查下去,一定要查出真凶,不要讓巫公子枉死。”
宋慈聽完楊菱的講述,回想汪記車馬行店主汪善人說過的話,其中一些講述倒是對上了。他思慮片刻,道:“莫非楊小姐是在懷疑,巫易的死,與楊老爺有關?”
“我當然有此懷疑。”
“可楊老爺是你爹。”
“那又如何?他把我關起來,逼我離開巫公子,嫁給韓?,我早就不認他這個爹了。”
“你這番懷疑,可有證據?”
“原本是有的,隻可惜如今已死無對證了。”
“此話怎講?”
“不久前我見過何太驥。當年我與巫公子相好時,何太驥也曾對我有意,可他為人死板,事事循規蹈矩,我最討厭的就是他這樣的人,若非他與巫公子相交甚好,恐怕我連正眼都不會瞧他一下。我對他直言相告,讓他盡早死心,不要再處處跟著我。他問我是不是還在恨他,恨他當年揭發巫公子私試作弊,害得巫公子身敗名裂。我一直對此事耿耿於懷,於是實話實說,說我就是恨他,這四年來無時無刻不在恨他。哪知他對我說,叫我不要怨恨他,說他當年的確誣陷了巫公子,但不是他想害巫公子,而是巫公子要求他這麽做的。他說當年我爹私下找過他,給了他一大筆錢,許以將來仕途上平步青雲,要他想辦法弄臭巫公子的名聲,好讓巫公子知難而退,沒臉再來見我。何太驥與巫公子相交甚厚,他不但沒有這麽做,反而將此事告訴了巫公子。哪知巫公子太重情義,不為自己考慮,反倒擔心何太驥不這麽做,會得罪我爹,會連累將來的仕途,於是一手安排了私試作弊一事,先讓何太驥當眾與他爭吵,假裝兩人關係鬧僵,再讓何太驥出麵揭發他私試作弊。如此一來,何太驥的仕途是保住了,巫公子卻名聲盡毀,被逐出了太學。但巫公子還是不肯放棄我,又去見了我爹。巫公子想讓我爹知道,他對我隻有一片真心,不是想攀附我家的權勢,即便身敗名裂,即便遭受再大的挫折,他也不改此心。
“我爹恨透了巫公子,他以為當真是何太驥弄臭了巫公子的名聲,便又去找何太驥,這一次竟要何太驥殺了巫公子。何太驥當然不肯,爹以為何太驥是怕背上命案官司,就叫何太驥放心大膽去做,還說官府那邊已經打點過了,到時候殺了巫公子,將巫公子的屍體掛起來,官府那邊會以自盡結案,絕不會查到何太驥的身上。何太驥還是不肯,爹就威脅何太驥不準泄露此事,否則讓何太驥償命。何太驥擔驚受怕,有些猶豫,沒有第一時間告訴巫公子,哪知隻過了一天,巫公子便死在了嶽祠,屍體當真如上吊那般被掛了起來。何太驥知道巫公子的死與我爹脫不了幹係,生怕自己被滅口,不敢對任何人提及此事,從此獨來獨往,盡可能不與他人來往。雖然我爹沒再找過他,但他短短四年間,考過升貢試,做了學官,又升了司業,他知道定是我爹暗中打點,意在提醒他,要他永遠守口如瓶。可他對此一直負疚在心,最終還是選擇告訴了我。沒想到隻過了幾天,連他也……”
楊菱講到此處,搖了搖頭,沒再講下去。
宋慈原本就覺得奇怪,都是同齋同期的上舍生,都是同時考過升貢試被授予學官,真德秀一直隻是太學博士,何太驥卻能在短時間內升為太學司業,成為太學裏僅次於祭酒的第二號學官,此時聽了楊菱所言,才算明白了個中緣由。宋慈道:“何太驥對你說了這些事後,你有沒有親口向楊老爺求證過?”
“我當然有,可他矢口否認,說他根本不認識什麽何太驥,更與巫公子的死沒有任何關係。”
宋慈心裏暗道:“楊小姐這麽一問,楊岐山便知道是何太驥泄露了此事。何太驥見過楊菱後沒幾天便被殺害,莫非是楊岐山殺人滅口?可若是如此,楊岐山為何要將何太驥的死,假造成巫易自盡的場景呢?”
沉思了片刻,宋慈忽然道:“楊小姐,你說你不再認楊老爺這個父親,那楊茁呢?你還認這個弟弟嗎?”
楊菱一直在說巫易的事,沒想到宋慈會突然提及楊茁,不禁微微一愣,道:“這些事與茁兒無關,他這個弟弟,我還是認的。”
“可你似乎對這個弟弟的失蹤並不怎麽關心。”
“我認他這個弟弟,並不代表我喜歡他。他雖隻有三歲,可在家中一直被寵溺縱容,小小年紀便極頑劣,甚至以拿刀子戳人為樂,傷過不少下人。他失蹤了,能不能找回來,說實話,我一點也不關心。我說話直,喜歡便是喜歡,不喜歡便是不喜歡,還請大人見諒。”
“你既然不喜歡楊茁,除夕那晚為何還要帶他出門?”
“大人,你還是懷疑茁兒的失蹤與我有關?”
“我隻是覺得奇怪,想問個清楚。”
宋慈遠遠望見一女子等在太學中門外,是楊菱的婢女婉兒。
婉兒一見宋慈,立刻板起了臉:“你可算回來了。”
“姑娘在等我?”
“不等你等誰?”婉兒沒好氣地道,“向人打聽,說你一早出去了,可讓我好等。”
“姑娘有何事?”
婉兒看了一眼許義和辛鐵柱,朝宋慈使了個眼色,走向了街邊。宋慈回頭對許義和辛鐵柱道:“你們在此稍候。”也跟著走到街邊。
婉兒小聲道:“我家小姐找你有事,瓊樓夏清閣,你一個人來,不要帶任何人,尤其是官差。”
宋慈沒想到楊菱竟會私下約見他。他與楊菱毫無交情,楊菱突然有事要見他,想必與他所查的案子有關;又特意叮囑不要帶其他人,多半是涉及某些隱私,不能讓旁人聽去。
婉兒見宋慈全無反應,道:“你是啞巴嗎?去是不去,倒是應一聲呀!”
“幾時見?”
“就現在,我家小姐已在瓊樓等著了。”
“那就請姑娘先行一步,轉告楊小姐,請她稍等片刻,我很快就來。”
“你說了很快就來,可別食言。”婉兒道,“我等久些無所謂,可別讓我家小姐久等。”話一說完,沒好氣地瞪了宋慈一眼,這才去了。
婉兒叮囑在先,宋慈便沒把楊菱約見一事告知許義和辛鐵柱。宋慈進入太學,回到了習是齋,同齋們都跟隨劉克莊外出張貼啟事了,習是齋中空無一人。他讓許義和辛鐵柱在習是齋等候,打算獨自一人去瓊樓赴約。
許義見宋慈要離開,忙問宋慈去哪裏。
宋慈沒有回答,隻道:“你們在這裏等著,我有事去去就回。”
許義不敢忘記元欽的命令,本該寸步不離地跟著宋慈,盯著宋慈的一舉一動,可他要看押辛鐵柱,抽不得身,猶豫之際,宋慈已然離開。
許義一時拿不定主意,在齋舍裏來回踱起了步。他忽然一咬牙,押著辛鐵柱走向齋舍角落裏的立柱:“我有事回提刑司一趟,委屈你一下。”取出鐐銬,在立柱上繞了一圈,銬住了辛鐵柱的雙手。
辛鐵柱一言不發,任由許義銬了。他一心盼著宋慈抓到竊賊,證明他的清白,宋慈吩咐他在習是齋等待,他便照做,即便許義不銬他,他也決不會離開習是齋半步。
許義銬好辛鐵柱後,掩上習是齋的門,快步奔出太學,望見宋慈沿著前洋街走遠,忙小心翼翼地跟了上去。
宋慈走到前洋街口,轉而向北。他步子輕快,不多時便到了瓊樓。
瓊樓位於新莊橋畔,樓閣高大,適逢除舊迎新,樓裏樓外擦拭一新,兩串大紅燈籠高高掛著,甚是喜慶。樓閣兩側種有桃李,雖然遠未到開花時節,可枝丫間掛滿紅綢,卻似開了滿樹花團,堆紅積豔。
宋慈看了一眼瓊樓的招牌,正要抬腳進門,門裏忽然退出來兩人。那兩人一老一小,蓬頭垢麵,衣褲破爛,一邊咧嘴憨笑,一邊衝門內點頭哈腰,不住口地道:“大老爺長命百歲,富貴萬年……大老爺長命百歲,富貴萬年……”
“好了好了,別再說了,快走吧,走吧。”門內走出一人,一身酒保打扮,衝那兩人揮了揮手。
那兩人抱著幾個白麵饅頭,一邊大口啃嚼,一邊憨笑著跑開了。
酒保歎道:“老的瘋了,小的也瘋了,真是命苦啊……”正要回身進門,轉眼瞧見宋慈,忙堆起笑臉:“喲,客官早啊,裏邊請!”
宋慈朝那跑開的兩人看了一眼,酒保忙道:“兩個瘋乞丐,一大早便來討吃的,別擾了客官的雅興。”
宋慈見酒保不驅趕兩個瘋乞丐,也不拿餿水剩飯打發,而是給了幾個新蒸好的白麵饅頭,不禁對這酒保、對這瓊樓生出了幾分好感,客氣道:“無妨。我約了人,夏清閣。”
“啊喲,客官快請進!”酒保迎了宋慈進門,請宋慈上樓,他自己則留步於樓梯下,沒有上樓的意思。
宋慈見此情形,知道楊菱多半事先打點過,不讓酒保上樓打擾。他轉頭看了一眼大堂,此時離中午尚早,未到餐飯時間,大堂裏的十來張酒桌都是空蕩蕩的,不見一個客人。他心想楊菱約在此時見麵,多半也是為了避人耳目。對於楊菱找他究竟所為何事,他越發好奇,向酒保道了謝,一個人便上了二樓。
二樓很是寬敞,擺放了八張酒桌,另有四間雅閣,分別掛著“春明”“夏清”“秋宜”“冬煦”的牌子,其中夏清閣位於臨水一側,婉兒已等在門口。宋慈走了過去,婉兒打開了夏清閣的門。
宋慈沒有立刻進門,而是駐足於夏清閣外,看著門外的牆壁。牆壁一片雪白,上麵有四行陳舊的墨跡,乃是一首題詞。仔細讀來,那是一首《點絳唇》:
花落花開,此歲何年風光異。新莊橋畔,秀城接空碧。
桃李高樓,心有深深意。今易醉,扶搖萬裏,誰共乘風去?
宋慈不禁想起真德秀曾提及瓊樓四友在瓊樓牆壁上題詞一事,說是四人依次落筆,先是何太驥,再是真德秀,接著是李乾,最後是巫易,還從各自姓名中取一字填入詞中,合為一首《點絳唇》。眼前這首題詞,四句詞中分別嵌入了“何”“秀”“李”“易”四字,顯然正是當年瓊樓四友所題。四行題詞大小不同,筆法各異,何太驥的首句用墨粗重,真德秀的次句工整端正,李乾的第三句瘦小含蓄,巫易的末句則靈動飄逸。宋慈凝視著這首題詞,忽然生出了一絲似曾相識的感覺,不禁微微入了神。
“喂,你發什麽愣呢?”婉兒的聲音忽然響起。
宋慈回過神來,不再去看牆上的題詞,走進了夏清閣。婉兒合上門,守在門外。
夏清閣內,楊菱一身綠衣,麵佩黑紗,坐在臨窗的桌前。
桌上放著一壺煎好的茶,兩隻茶盞相對擺放,一隻放在楊菱的麵前,另一隻放在桌子對側。她看了一眼宋慈,朝對側抬手:“宋大人,請。”
宋慈走過去,在楊菱的對麵坐下。
“大人吃茶嗎?”這句話一出口,不等宋慈應答,楊菱便拿起煎好的茶,往宋慈麵前的茶盞裏倒上了一盞。
宋慈看了一眼茶壺和茶盞,都是市井人家常用的粗瓷,與楊菱富家小姐的身份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反問道:“楊小姐愛吃茶?”
楊菱點了一下頭。
宋慈似乎想到了什麽,道:“茶點茶點,吃茶當配點心。”
“大人想要什麽點心?”
“我平時吃茶,常配一些饅頭、豆糕、茶餅、糍粑之類。”
楊菱立刻喚入婉兒,讓婉兒去準備這四樣點心。
婉兒白了宋慈一眼,暗生怨言:“這麽多點心,吃不死你。一個大男人,這麽難伺候。”若非楊菱在場,隻怕她心中這怨言早已吐了出來。她自行下樓,吩咐酒保備好點心,由她端上樓,送入夏清閣。
宋慈道:“多謝婉兒姑娘。”
婉兒沒好氣地收起托盤,走出夏清閣,關上門,繼續守在外麵。
宋慈拿起饅頭吃了起來,很快吃完一個饅頭,又吃起了茶餅。他見楊菱端坐不動,道:“楊小姐不吃嗎?”
“我不愛甜食,不吃點心。”
宋慈將茶餅和饅頭吃完,豆糕和糍粑則剩在盤中,然後抹了抹嘴,道:“不知楊小姐找我何事?”
“我請大人來,是想當麵謝過大人。”
“謝我什麽?”
“謝大人昨日驗骨,驗得巫公子不是自盡,而是他殺。”
“這有何可謝之處?再說巫易之死未必便是他殺,還需問過他的親友,確認他胸肋處是否曾有舊傷,方有定論。”
楊菱輕輕搖頭:“巫公子胸肋處沒有舊傷。”
“你怎麽知道?”
楊菱轉頭看著窗外,輕聲吟道:“想暮雨濕了衫兒,紅燭燼,春宵到天明。夢京園中,遇水亭畔,那一夜我便是巫公子的人了。”她轉回頭來看著宋慈,“我親眼見過,巫公子胸前隻有一對紅痣,不曾有過舊傷,大人昨日所驗之傷,定是他死前所受。”
宋慈沒想到楊菱竟會對他這個隻見過一兩麵的人,毫不掩飾地說出女兒家的私密之事,應道:“既是如此,巫易之死便不是自盡。”又道,“我被聖上擢為提刑,驗屍驗骨,本就是我分內之事,楊小姐不必言謝。”
“若非大人,巫公子就不隻是枉死四年,他所受冤屈,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洗清。這一聲謝,既是我該說的,也是替巫公子說的。望大人能早日查出真凶,讓巫公子九泉之下得以瞑目。”
宋慈端起身前的茶盞,慢慢喝了一口,味道除了苦澀之外,平平無奇,是市井人家最為常見的散茶。他喝不慣好茶細茶,對粗茶散茶倒是極有好感,當即喝了一大口,將茶盞裏的茶水喝盡,道:“楊小姐一大早請我來,應該不隻是為了道謝吧。”
楊菱又為宋慈滿上一盞茶,道:“我還有一些事,想單獨對大人說。這些事關係到巫公子的死,在我心中已藏了多年。昨日見了大人開棺驗骨,不但驗出巫公子胸肋處的傷,還當眾公開,不加遮掩,我才知大人與以往那些提刑官不一樣。我思慮一夜,決定約見大人,將這些事告訴大人,好讓大人能知曉實情,盡早查出真凶。”
“願聞其詳。”
楊菱環顧左右,看了看夏清閣中的一切,道:“說來話長,我與巫公子初次相見,便是在這瓊樓。那是四年前三月裏的一天,我打馬出城,經過瓊樓時,聽見樓中有女聲尖叫。我下馬上樓,撞見幾個太學生正欺負一小姑娘,另有一個太學生欲上前阻止。我替那小姑娘解了圍,幾個太學生轉而糾纏我,從樓上到樓下,一直糾纏不休,我便騎上馬朝那幾個太學生撞去,將其中一人的腿給撞斷了。事後我才知道,那斷腿之人名叫韓?,是韓侂胄的兒子。韓侂胄是當朝宰相,家大勢大,可韓?那是自作自受,我撞斷他的腿,一點也不後悔。我不想讓爹擔心,便沒把此事告訴爹,心想韓家找上門來,我便一個人承擔。哪知過了大半個月,韓家那邊一直沒有動靜,反倒聽說韓?之所以斷腿,是自己騎馬不小心摔斷的。我漸漸忘了此事,每日照舊打馬出門,城裏城外到處瘋玩。
“一天夜裏,我在城外玩得太久,回城比往常晚,到家門外時,已是二更天。我剛下馬,一群人忽然從暗處衝了出來,圍住我,不讓我進門。這群人中,有一人拄著拐,就是韓?。韓?要我道歉,說什麽我親他一口,叫他一聲‘好官人’,他就既往不咎。我惱了,揚起馬鞭就打,可他們人多,奪了馬鞭,把我抓了。韓?說我既然不肯道歉,那他就替我道歉,叫了一聲‘好娘子’,壞笑著要來親我。這時一個太學生從暗處衝了出來,替我擋住了韓?。我認出是當日瓊樓之上,韓?欺負小姑娘時,那個欲上前阻止的太學生。韓?直呼那太學生為‘巫易’,叫巫公子走開,不要礙他的好事。巫公子不走,韓?便叫他的手下毆打巫公子。我性子要強,不管遇到什麽事,都不願輕易叫人幫忙,可看見巫公子被他們往死裏打,心中不忍,便大聲呼救。韓?的一個手下趕緊捂住我的嘴,可街對麵汪記車馬行的人還是聽見了,店主連衣服都沒穿好,帶著幾個夥計衝了出來。韓?仗著家中權勢,根本不怕,指揮手下毆打車馬行的人。這陣動靜太大,最終驚動了我家裏人,大門打開,一群家丁衝了出來。韓?見我這邊人多勢眾,知道再糾纏下去對他不利,招呼他的人走了。走之前他放話說,遲早要我心甘情願地叫他‘官人’。
“巫公子為了護我,被韓?那夥人打得遍體鱗傷。我本想讓家丁扶他進門,再請大夫來為他醫治,可他執意不肯,硬撐著站起來,一個人一瘸一拐地走了。我擔心他的傷勢,讓婉兒去太學打聽,得知他一連數日臥床不起,又打聽到他是太學裏有名的才子,書法更是一絕,婉兒還特意弄了一幅他的墨寶給我看。我從小就討厭琴棋書畫,不喜歡那些文縐縐的東西,但看著巫公子的墨寶,卻越看越是喜歡,私下掛在床頭,每天醒來一睜眼就能看見。婉兒笑話我,說我不是喜歡巫公子的字,而是喜歡上了巫公子的人。我叫她不準胡說八道,她嘴上沒再說,卻偷偷瞞著我約了巫公子在瓊樓相見,又找借口把我誆了去。就是在這夏清閣,也是這樣吃著茶,我與巫公子算是正式相識了。巫公子與我想象中不一樣,他雖滿腹才華,卻不是隻會舞文弄墨的書呆子。他有時儒雅,有時又很風趣,知天地,懂古今,上能論朝野大勢,下能聊家長裏短,他不在乎功名利祿,說人活一世,能得一相知之人,相伴終身,比什麽功名富貴都重要。他還能一語說中我的心事,說沒人規定女子必須一輩子守在閨閣、習女紅、持家事、相夫教子,人生苦短,自己想怎麽活便怎麽活,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從小到大,人人都在教我怎麽做好一個女人,連我爹也是如此,從沒人跟我說過這樣的話。從那天起,我便對巫公子另眼相看,巫公子也對我有心,幾次相約下來,我二人便私訂了終身。
“我與巫公子相好了半年,那半年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我還記得他手把手教我書畫,每一次畫到最後,都是一塌糊塗;他陪我尋山訪水,因為不會騎馬,常常嚇得大呼小叫,有一次顛下馬背,摔到小溪裏,滿身是泥,還跌破了膝蓋,他卻開懷大笑;夢京園、西湖、棲霞嶺、淨慈寺,臨安城裏城外,哪裏都有我和他的身影。我原是個討厭勻脂抹粉的人,可與他相好的半年裏,我居然也學會了弄粉調朱,每次去見他時,我都會精心梳妝打扮一番,如今想來,真是不可思議。那段日子好生快樂,然而快樂總是短暫的。一天爹突然來西樓找我,說我長大了,是該談婚論嫁了,想給我找個好夫家,也好收斂收斂我的性子。我聽了這話,原本很是高興,想著我與巫公子的事遲早要告訴爹。可我還沒開口,爹卻說了來由,說當朝太師韓侂胄權傾朝野,多少官員求攀高枝而不得,沒想到韓侂胄竟約見我大伯,主動提出想與我楊家聯姻,說有一子在太學念書,一心想娶我為妻,若是我楊家同意,韓家不日便上門提親。我一下子猜到是韓?,就問是不是韓?,爹笑著說是的,還說我成天像個男兒家,真不知韓公子看上了我哪點。那時我姑母還沒當上皇後,大伯也還不是太尉,能與韓家結親,用爹的話說,是幾世修來的福氣。可我不願意,便是嫁雞嫁狗,我也不嫁韓?,更別說我早就是巫公子的人了,我一心非巫公子不嫁。
“我把與巫公子的事告訴了爹,爹知道巫公子隻是一介平民後,說我跟了巫公子隻會吃苦受累,讓我忘了巫公子,就當這一切沒發生過,更不要傳出去讓任何人知道,叫我好好聽話嫁入韓家,一輩子富貴不愁。我執意不肯,爹就歎了口氣,說再去找大伯商量。爹見過大伯後一臉不悅,說我若是不嫁,便傷了韓侂胄的顏麵,那是公然得罪韓侂胄。那時韓皇後剛剛病逝,宮中正議新立皇後一事,姑母身為貴妃,一心想當皇後,皇上又事事對韓侂胄言聽計從,姑母正需韓侂胄在皇上麵前替她進言。大伯在朝為官,更是不能得罪韓侂胄。爹叫我為整個家族考慮,老老實實嫁給韓?。我還是不肯,爹就大發雷霆,要我與巫公子斷絕關係。我私下約見巫公子,說及此事,巫公子讓我不必憂心。他花掉所有積蓄,備好聘禮,主動登門求見我爹,想親自當麵提親,卻被我爹轟出門外。巫公子不走,就在門外誠心等候,一連等了好幾天,等來的不是我爹回心轉意,而是韓?上門提親。
“韓?仗著權勢橫行霸道,聽說在太學裏連祭酒都要懼他三分,巫公子卻不怕他,隻要見到他行不義之舉,便會加以阻止,那晚在我家門前救我,便是一例。韓?對巫公子懷恨在心,在太學裏常欺辱巫公子,巫公子一直不肯低頭。韓?知道巫公子與我相好,之所以要娶我,無非是想和巫公子作對。他抬來幾十大箱彩禮,全都是貴重的幣帛之物,不僅我爹親自出門相迎,連大伯也來了,對他恭敬有加,禮遇甚重。與之相比,巫公子自然萬般難堪,換作別人,隻怕早就抬不起頭,灰溜溜地離開了。巫公子卻一點也不在乎,昂首闊步,也進了門,還當著韓?的麵奉上聘禮,正式提親。爹知道我的性子,怕我當眾答應巫公子,讓韓?下不了台,便以我生病為由,將我鎖在西樓,不讓我見到巫公子。爹叫家丁轟走巫公子,把巫公子的聘禮丟出門外,然後收下韓?的彩禮,接受了韓?的提親,將迎親之日定在了臘月二十九。
“爹怕我私下再去找巫公子,於是從提親那天起,便將我關在西樓,派家丁嚴加看管,說是在韓家迎親之前,不準我踏出家門半步。過了幾日,爹突然來見我,說他親自去找過巫公子,許以高官厚祿,讓巫公子別來糾纏我,巫公子已經答應了。我知道爹在騙我,我深知巫公子的為人,他絕不會這麽做。爹見我態度堅決,問我要怎樣才肯死心,我說哪怕是死,我也不會死心。爹怒不可遏,說韓?還要娶我,他不會讓我死的,但他可以讓巫公子死。我知道爹為了家族權勢,什麽都做得出來。我出不了家門,趕緊寫了一封信,想辦法交給婉兒,讓婉兒帶給巫公子,提醒巫公子多加小心。巫公子很快回了信,說我爹的確找過他,許以高官厚祿,要他離開我,但他沒有答應,他不會棄我於不顧,他會想辦法救我出去,決不會讓我嫁給韓?。巫公子答應過的事就一定會做到,有了他的回信,我便安下了心,每日在西樓翹首以盼,等著他來。
“一直到迎親前一日,也沒等到巫公子來,倒是我爹來了西樓,大伯也來了。他們怕第二天韓家迎親時我當眾耍性子,所以來勸我,叫我好好聽話,乖乖嫁入韓家。我不答應。爹說他不該從小慣著我,把我慣得無法無天,問我眼裏還有沒有他這個爹。我說明天便是將我綁去韓家,我也定要將韓家鬧得天翻地覆,雞犬不寧,決不會讓他們如願。爹說:‘那好,你等著!’當天夜裏,巫公子便死了……”
提及巫易的死,楊菱目光黯淡,搖頭歎息,往下說道:“迎親那天一早,婉兒慌慌張張趕來西樓,隔著窗戶,告訴我巫公子在太學自盡了。我難以置信,拿了把匕首要闖出去,我不信巫公子會自盡,我要去太學親眼看個究竟。家丁們攔著不讓我走,我亂揮匕首,傷了幾個家丁,可他們寧死不肯讓步。婉兒抱住我,哭著說她已經去過太學,親眼見過巫公子的屍體,巫公子是真的死了。我隻覺天塌了一般,當場暈了過去。等我醒來時,爹已來了西樓,說巫公子已經自盡了,讓我不必再想著他,叫我準備好,韓家的迎親隊伍已到了門口。爹根本不在乎我,隻在乎家族權勢,一心逼我出嫁。我想到巫公子已死,心如死灰。我說要我嫁可以,但我要韓?親自來西樓迎我。爹以為我回心轉意了,雖說這不合禮數,卻還是把韓?請來了西樓。我事先將匕首藏在身上,等韓?一進西樓,就問他是不是真心要娶我。他說是,我便掏出匕首,當著他和爹的麵,劃爛了自己的臉。”
講到這裏,楊菱緩緩摘下黑紗,露出了自己的臉。她的右臉先從黑紗底下露了出來,白裏透紅,輕妝淡抹,隨後露出來的左臉,卻有一道斜向的疤痕,看起來觸目驚心,原本精致的容貌,也變得醜陋不堪。宋慈見了,心不禁為之一顫。
楊菱卻若無其事般重新戴上黑紗,繼續往下講道:“如此一來,不是我不肯嫁,而是韓?不肯娶了。韓?當場退了親,帶著迎親隊伍走了。爹怒不可遏,就此把我關在西樓,一關就是大半年。後來我才知道,韓侂胄得知我毀容不嫁,認為這是故意給他韓家難堪,公然羞辱他韓家。他原本答應推我姑母為皇後,這時卻向皇上進言,說女人才學高、知古今並非好事,改推曹美人為後。皇上念在我姑母多年相伴的分上,這一次沒有聽韓侂胄的話,最終還是立了姑母為皇後,大伯也因為皇後的關係被擢升為太尉。我楊家雖權勢未損,但從此與韓家結下了仇。興許是權勢未受牽連,過了大半年,爹氣消了,把我放了出來,但我和他的關係已不可修複,我心中早已不認他這個爹。
“巫公子死了,我本也該赴死的,可他們都說巫公子是自盡。巫公子答應過會來救我,他答應過的事,就一定會做到。我不信他會自盡,我要查清楚他究竟是怎麽死的。我從西樓出來後,就去查巫公子的死,可事隔大半年,查不到任何證據,府衙也好,提刑司也罷,都一口咬定巫公子是自盡,無論我怎麽辯解,他們都不信。我見多了官府那幫人的嘴臉,知道他們當年能以自盡結案,就絕不會沒事找事,再主動翻案,於是我便一個人查,可查了這麽多年,還是一無所獲。我從前認為自己做什麽都不輸男兒,事到如今我才知道,自己竟是這麽沒用……
“昨日大人來西樓見我,我當大人和以前那些提刑官一樣,便沒對大人說實話。後來見大人開棺驗骨,我才知道大人是真心要查巫公子的案子,還驗出了足以證明巫公子並非自盡的證據,故而請大人來此相見,將這些事原原本本告知大人。我知道巫公子的案子已隔了四年,查起來定然困難重重,可還是希望大人能堅持查下去,一定要查出真凶,不要讓巫公子枉死。”
宋慈聽完楊菱的講述,回想汪記車馬行店主汪善人說過的話,其中一些講述倒是對上了。他思慮片刻,道:“莫非楊小姐是在懷疑,巫易的死,與楊老爺有關?”
“我當然有此懷疑。”
“可楊老爺是你爹。”
“那又如何?他把我關起來,逼我離開巫公子,嫁給韓?,我早就不認他這個爹了。”
“你這番懷疑,可有證據?”
“原本是有的,隻可惜如今已死無對證了。”
“此話怎講?”
“不久前我見過何太驥。當年我與巫公子相好時,何太驥也曾對我有意,可他為人死板,事事循規蹈矩,我最討厭的就是他這樣的人,若非他與巫公子相交甚好,恐怕我連正眼都不會瞧他一下。我對他直言相告,讓他盡早死心,不要再處處跟著我。他問我是不是還在恨他,恨他當年揭發巫公子私試作弊,害得巫公子身敗名裂。我一直對此事耿耿於懷,於是實話實說,說我就是恨他,這四年來無時無刻不在恨他。哪知他對我說,叫我不要怨恨他,說他當年的確誣陷了巫公子,但不是他想害巫公子,而是巫公子要求他這麽做的。他說當年我爹私下找過他,給了他一大筆錢,許以將來仕途上平步青雲,要他想辦法弄臭巫公子的名聲,好讓巫公子知難而退,沒臉再來見我。何太驥與巫公子相交甚厚,他不但沒有這麽做,反而將此事告訴了巫公子。哪知巫公子太重情義,不為自己考慮,反倒擔心何太驥不這麽做,會得罪我爹,會連累將來的仕途,於是一手安排了私試作弊一事,先讓何太驥當眾與他爭吵,假裝兩人關係鬧僵,再讓何太驥出麵揭發他私試作弊。如此一來,何太驥的仕途是保住了,巫公子卻名聲盡毀,被逐出了太學。但巫公子還是不肯放棄我,又去見了我爹。巫公子想讓我爹知道,他對我隻有一片真心,不是想攀附我家的權勢,即便身敗名裂,即便遭受再大的挫折,他也不改此心。
“我爹恨透了巫公子,他以為當真是何太驥弄臭了巫公子的名聲,便又去找何太驥,這一次竟要何太驥殺了巫公子。何太驥當然不肯,爹以為何太驥是怕背上命案官司,就叫何太驥放心大膽去做,還說官府那邊已經打點過了,到時候殺了巫公子,將巫公子的屍體掛起來,官府那邊會以自盡結案,絕不會查到何太驥的身上。何太驥還是不肯,爹就威脅何太驥不準泄露此事,否則讓何太驥償命。何太驥擔驚受怕,有些猶豫,沒有第一時間告訴巫公子,哪知隻過了一天,巫公子便死在了嶽祠,屍體當真如上吊那般被掛了起來。何太驥知道巫公子的死與我爹脫不了幹係,生怕自己被滅口,不敢對任何人提及此事,從此獨來獨往,盡可能不與他人來往。雖然我爹沒再找過他,但他短短四年間,考過升貢試,做了學官,又升了司業,他知道定是我爹暗中打點,意在提醒他,要他永遠守口如瓶。可他對此一直負疚在心,最終還是選擇告訴了我。沒想到隻過了幾天,連他也……”
楊菱講到此處,搖了搖頭,沒再講下去。
宋慈原本就覺得奇怪,都是同齋同期的上舍生,都是同時考過升貢試被授予學官,真德秀一直隻是太學博士,何太驥卻能在短時間內升為太學司業,成為太學裏僅次於祭酒的第二號學官,此時聽了楊菱所言,才算明白了個中緣由。宋慈道:“何太驥對你說了這些事後,你有沒有親口向楊老爺求證過?”
“我當然有,可他矢口否認,說他根本不認識什麽何太驥,更與巫公子的死沒有任何關係。”
宋慈心裏暗道:“楊小姐這麽一問,楊岐山便知道是何太驥泄露了此事。何太驥見過楊菱後沒幾天便被殺害,莫非是楊岐山殺人滅口?可若是如此,楊岐山為何要將何太驥的死,假造成巫易自盡的場景呢?”
沉思了片刻,宋慈忽然道:“楊小姐,你說你不再認楊老爺這個父親,那楊茁呢?你還認這個弟弟嗎?”
楊菱一直在說巫易的事,沒想到宋慈會突然提及楊茁,不禁微微一愣,道:“這些事與茁兒無關,他這個弟弟,我還是認的。”
“可你似乎對這個弟弟的失蹤並不怎麽關心。”
“我認他這個弟弟,並不代表我喜歡他。他雖隻有三歲,可在家中一直被寵溺縱容,小小年紀便極頑劣,甚至以拿刀子戳人為樂,傷過不少下人。他失蹤了,能不能找回來,說實話,我一點也不關心。我說話直,喜歡便是喜歡,不喜歡便是不喜歡,還請大人見諒。”
“你既然不喜歡楊茁,除夕那晚為何還要帶他出門?”
“大人,你還是懷疑茁兒的失蹤與我有關?”
“我隻是覺得奇怪,想問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