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節
宋慈洗冤筆記(出書版) 作者:巫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記得她那天出門時,穿了一身彩色裙襖,頭上插著一支紅豆釵,還戴了一對琉璃珠耳環。”蟲娘道,“初一那天,我實在擔心不過,瞞著雲媽媽偷偷出城,想去淨慈報恩寺打聽月娘的下落,路過蘇堤時,遇到了一位算命先生,他給我另外指點了一個去處,說去那裏就能尋到月娘。算命先生的話,我不大相信,還是去了淨慈報恩寺打聽,可半點消息也沒有……”
宋慈想起上午在熙春樓時,雲媽媽曾說蟲娘是跑過一次的人,原來是為了去淨慈報恩寺打聽月娘的下落,也正是那一次偷偷出城,才讓劉克莊在蘇堤上遇見了她。他回想當日蘇堤上所見,確實有一算命先生攔住蟲娘算過卦,便問道:“那算命先生指點你去何處尋人?”
“那算命先生說,棲霞嶺後有一太平觀,叫我去那裏捐上十貫香油錢,就能尋見月娘。我當天去了,可月娘還是尋不到。”
宋慈想了一想,當務之急是替辛鐵柱證明清白,以及查清嶽祠案的真相,至於蟲娘所求之事,隻有另抽時日去查證,於是道:“月娘失蹤一事,改日我到熙春樓來找你,再行詳說。此間事已了,你先回吧。”宋慈起身準備離開,想了一下又道,“我送你出去吧,姑娘請。”
劉克莊已在提刑司外等了好長時間,終於等到宋慈和蟲娘出來。
見蟲娘安然無恙,劉克莊鬆了口氣,又追問宋慈蟲娘暈倒之事。宋慈隻說是被罰站。蟲娘一聽罰站,立刻便想到了夏無羈,臉上微微一紅。
宋慈道:“姑娘,我讓劉克莊送你回去,可以嗎?”
蟲娘尚未應話,劉克莊道:“你不一起走?”
“我還要去見元大人,晚些再回。”
劉克莊以為宋慈不一起走,是為了給他創造與蟲娘單獨相處的機會。他側身背對蟲娘,朝宋慈豎起大拇指,低聲道:“多謝了。”他轉過身去,道:“蟲娘,我送你吧。”
蟲娘輕語道:“不敢勞公子相送,小女子自己可以回去。”
“你一個人回去,萬一再遇到韓?那夥人,那如何是好?還是我送你吧。”
蟲娘沒再拒絕,道:“那就有勞公子了。”
劉克莊見蟲娘答應了,心裏大為高興,以至於沒注意路麵,沒走多遠就不小心撞到路邊一個花燈攤位,磕著了手臂。蟲娘道:“公子,你沒事吧?”劉克莊笑道:“沒事,沒事!”將磕痛的手臂背到身後偷偷地甩動。花燈攤位被他這一撞,一盞懸掛的花燈掉落在地上。那花燈上繪有星月圖案,題著一句“願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已摔得有些變形。他不等攤販說話,將花燈拾起,掏錢買下了這盞花燈。
宋慈站在提刑司門口,見劉克莊手提花燈與蟲娘並肩走遠,這才轉身回提刑司,去往二堂。
宋慈走進二堂時,元欽正坐在案桌之後,閱覽著一份供狀。在側首寬椅上,還坐著一個須發皆白之人,宋慈與此人四目相對,彼此多看了兩眼。
元欽介紹側首所坐之人,道:“宋慈,這位是楊太尉楊大人。”
宋慈第一眼看見側首所坐之人,便認出是當日乘坐馬車前呼後擁離開楊宅的人,聽元欽這麽一說,才知道此人就是楊岐山的兄長楊次山。
“除夕夜失蹤的楊茁,是楊大人的子侄。楊大人心係楊茁安危,特來提刑司……”
“元大人,”宋慈對楊次山來提刑司所為何事不感興趣,也不向楊次山行禮,甚至不等元欽把話說完,“吳大六指認辛鐵柱一事,我已查明……”
“吳大六的事,我早已查清。”元欽手一抬,將手中供狀遞給宋慈。
宋慈不知元欽此舉何意,接過供狀,隻見上麵有吳大六的簽字畫押,原來是吳大六新招認的口供。他一邊看著供狀,一邊聽元欽說道:“我重新提審了吳大六,稍一用刑,他什麽都招了。他與楊茁失蹤本無瓜葛,也與辛鐵柱素不相識,隻是記恨辛鐵柱捉他偷竊,又當街毆打他,這才誣告辛鐵柱指使他攔截轎子。辛鐵柱雖是無辜蒙冤,但他武力拒捕,毆傷多名差役,受這幾日牢獄之災也是應該。如今查明辛鐵柱是無辜的,我已放他出獄,讓他回武學了。”
供狀所錄,一如元欽所說,宋慈看完供狀,知道辛鐵柱已經證明清白,他特地請蟲娘做證一事已沒有必要。可他沒有因為辛鐵柱獲釋而感到高興,反倒暗覺蹊蹺。一日之內,吳大六接連兩次翻供,每一次都來得如此突兀,每一次都是經元欽提審便即改口,而且吳大六剛說從辛鐵柱那裏得了五貫錢花在熙春樓,隨後雲媽媽便讓熙春樓的人作偽證,這未免太巧了些。他一言不發地站在原地,若有所思地想了片刻,忽然放下供狀,轉身就走。
“你去哪裏?”元欽道。
宋慈沒有回頭:“去見吳大六。”
“你不必去了,吳大六已經放了。”
宋慈定住腳步,回過頭來,不無詫異地看著元欽。
元欽一邊收整供狀,一邊說道:“吳大六因小事誣告他人,本非大罪,打他一頓板子,也就夠了。我連夜叫你來,就是為了告訴你吳大六的事已經查清。之前在大獄裏,我責備你不對證清楚就讓吳大六簽字畫押,如今既已證明是吳大六在撒謊,你就不必再將那些話放在心上,隻管專心查案。”頓了一下又道,“對了,說到查案,你奉旨查辦嶽祠案,如今查得怎樣了?”
宋慈應道:“已有些許眉目。”
“哦?”元欽道,“是何眉目?”
“案情尚未查明,請恕我不能直言。”
“我提點浙西路刑獄,難道對我也不能說嗎?”元欽看了楊次山一眼,“還是你覺得有楊大人在,不方便說?”見宋慈站在原地,不應不答,又道:“宋慈,我問你話呢。”
楊次山一直沉默不言,這時忽然道:“元提刑,這位就是你所說的聖上欽點的提刑幹辦?”
元欽應道:“回太尉,正是此人。”
楊次山上下打量了宋慈幾眼,道:“想不到竟如此年輕,當真是年少有為。”又向元欽道:“我此次來提刑司,隻因家侄失蹤日久,聖上和皇後也多有擔心,這才前來相詢,至於其他刑獄之事,本不該我過問,你不必為難他。”
元欽應道:“是。”
“你叫宋慈?”楊次山看向宋慈,“我聽元提刑說,你為了查案,將韓太師的公子下了獄?”
宋慈點了一下頭。
“很好,剛正不阿,不畏權貴,我大宋正需你這樣的青年才俊。”楊次山又道,“聽說你還在太學求學?”
書 籍 分 享 公 號:晚 霞 書 房
宋慈又點了一下頭。
楊次山道:“如今朝野上下大有北伐之聲,不知你們太學學子對北伐一議,持何看法?”
宋慈知道楊次山是楊岐山的兄長,楊岐山又與嶽祠案有莫大關聯。他本以為楊次山會問起嶽祠案,沒想到突然問及北伐,應道:“太學學子大都盼著早日北伐,驅逐金人,恢複中原。”
“這麽說,你也讚成北伐?”
宋慈想了一想,搖頭道:“靖康恥,猶未雪,北伐中原,收複失地,身為大宋子民,我自當讚成。隻是如今時機不到,國中又無良將,貿然北伐,隻怕難以成事。”
楊次山聽到前半句時,隱隱皺眉,待聽到後半句時,一雙濁眼微有亮光,嘴上卻道:“完顏璟沉湎酒色,荒廢朝政,金虜國勢日衰,其北又有蒙古諸部興起,攻伐不斷,以致金虜兵士疲敝。此時我大宋北伐,怎能說是時機不到?”
宋慈道:“我雖不知兵,卻也聽說戰事攻伐,貴在知己知彼。金人雖國勢日衰,兵士疲敝,然我大宋自海陵南侵、隆興北伐以來,四十年未經戰事,早已是文恬武嬉,軍備廢弛。如今將帥庸愚,馬政不講,騎士不熟,又不修山寨,不設堡壘,此時北伐,焉能成功?”
“你說將帥庸愚,國無良將,難道辛稼軒算不上良將嗎?”
提及北伐,又提及辛棄疾,宋慈不由得想起辛棄疾阻止辛鐵柱從軍一事,道:“稼軒公文武兼備,智勇雙全,自然當得起良將之稱,隻是他早過花甲之年,就算老當益壯,雄心未泯,可單靠他一人就想北伐成功,恐怕連稼軒公自己也不會這麽認為。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終不過倉皇北顧,更別說輕啟戰端,邊釁一開,那就是兵連禍結,生民塗炭。到時若戰事不利,再想罷兵致和,恐怕就沒那麽容易了。”
“那依你之見,難道我大宋就不北伐了嗎?”
“自古曆朝曆代,北方異族更迭不斷,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伐滅一個,又會有下一個興起。當年契丹勢衰,金人崛起,我大宋聯金滅遼,誰知金人比契丹更為凶悍。如今金國衰弱,其北又有蒙古崛起,此時北伐,就算能掃滅金國,誰又能保證蒙古不是下一個金國呢?與其北伐,倒不如坐視蒙古與金國相爭,二者誰弱便支持誰,讓他們相互牽製,最好鬥得兩敗俱傷。我大宋既可長保安寧,又能趁此時機整頓軍備,操練將士,先為自治,而後遠圖,待他日饋糧已豐,形勢已固,再行北伐,或可功成。”
楊次山點頭道:“你一個少年學子,懂驗屍斷獄已屬不易,想不到對軍國大事也有這等見地。”
“宋慈才疏學淺,豈能有此見地?這些都是太學博士真德秀所授。”
“太學裏竟還有如此高明遠見的學官?”
“真博士有經文緯武之才,隻可惜一直不得機遇,未獲重用。”
“真德秀這個名字,我記下了。你如此坦誠,比之方才所說的那些高明遠見,其實更加難得。他日為官,想必你定能為百姓請命,為聖上分憂,此乃我大宋之福也。”
楊次山對宋慈大加讚賞,話語中隱隱透出栽培之意,換作他人,此時早就千恩萬謝,主動投身到這位當朝太尉的門下了。可宋慈別說恩謝,就那樣杵在原地,微低著頭,悶聲不響,一點回應也沒有。
楊次山見宋慈沒反應,朝元欽看了一眼,道:“我聽元提刑說,令尊宋鞏,在推官任上多年,不但精於刑獄,斷案無數,而且為官清正,素有賢名。”
宋慈道:“家父隻是盡到為官的本分。”
“想我大宋上上下下,多少腐官冗吏,能盡到為官本分,已屬難得。依我看,令尊偏處一地,做個小小的推官,未免大材小用,好歹做個提刑,掌一路刑獄,才不算屈才。”楊次山看向元欽,“你說是吧,元提刑。”
元欽附和道:“太尉所言甚是。”
楊次山看著宋慈,目光中大有深意。他說出這番話,宛如將一顆石子投入了湖中,就等著蕩起漣漪。可宋慈這片湖水好似死水一般,任他投入多少石子,全無半點波瀾。他見宋慈如此,心知要籠絡宋慈為己所用,看來是難有可能了。
“太尉。”宋慈忽然開口道。
自打宋慈進入二堂起,沒有對楊次山行過禮,也沒有過任何尊稱,這一聲突如其來的“太尉”,如同突然出現的一絲轉機,讓楊次山眼睛一亮。
宋慈原本微低著頭,這時忽然抬起頭來,直視楊次山,道:“你方才對我說的這些話,四年之前,是不是也曾對李乾說過?”
陡然聽到“李乾”二字,楊次山心裏一驚,但沒表露在臉上,道:“你說誰?”
宋慈從見到楊次山開始,便一直在暗自推想案情。當年若真是李乾殺害了巫易,那李乾極有可能是受了楊岐山的收買,而李乾看重功名,楊岐山要收買李乾,勢必要許諾仕途。楊岐山雖然富有,卻無官職,向李乾許諾的仕途,自然要靠楊次山來實現。宋慈聽出了楊次山話中的籠絡之意,尤其是聽到楊次山有意提拔他的父親宋鞏時,不禁想到真德秀曾提及李乾老父李青蓮也曾是一縣小吏,楊次山要收買李乾,會不會也提出過提拔李乾老父為官?他突然來此一問,就是為了出其不意,觀察楊次山在這一瞬之間的反應。倘若楊次山的神色稍有驚變,那就說明楊次山知道李乾這個人的存在,也就說明他推想李乾被楊家收買一事極可能是對的。
宋慈目不轉睛地盯著楊次山。楊次山的臉色雖然沒有任何變化,眼皮卻微微一顫。這一細微變動,沒能逃過宋慈的眼睛。宋慈重複剛才說過的姓名,加重了語氣:“李乾。”
“李乾是誰?”楊次山道。
“太尉應該認識,李乾曾是太學上舍生,與巫易、何太驥是同齋,四年前巫易死的那一晚,他突然從太學退學,就此不知所終。”
“我不認識你說的這個人。”楊次山道,“李乾這個名字,我還是頭一次聽說。”
“是嗎?”
“難道我堂堂太尉,還會對你說假話?”
“太尉也好,天子也罷,說的話是真是假,隻有自己心裏清楚。”
元欽拍案道:“宋慈,你這是說的什麽話?”
楊次山手一擺,道:“少年人心直口快,一時戲言,元提刑不必當真。”臉上現出和氣的微笑,“宋慈,你何以認定我就認識……”後麵“李乾”二字還未出口,卻聽宋慈道:“二位大人,宋慈奉旨查案,還有要事在身,告辭了。”說完轉身便走。
楊次山一愣。
元欽站起身來,連叫了兩聲“宋慈”。宋慈全不理會,腳步沒有絲毫停頓,頭也不回地走出了二堂。
“世上怎會有這樣的人?”元欽道,“我這就差人把他叫回來。”
正準備喚來差役,卻聽楊次山道:“不必了。”
元欽轉過臉去,隻見楊次山望著堂外,和氣的微笑早已從臉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臉陰沉肅殺……
宋慈從二堂出來,嶽祠案的種種疑點又在他腦海中紛繁纏繞。之前有過的那種感覺又一次浮上心頭,巫易案與何太驥案之間,如同一條完整的鐵鏈缺失了某一環,以至於他總是看不清這兩起案子的全貌。
思慮之間,宋慈走出了提刑司,卻見劉克莊正一個人頹然坐在街邊,身旁擱著那盞題有“願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的花燈。
“你怎麽在這裏?”宋慈明明記得劉克莊送蟲娘回熙春樓了,沒想到劉克莊會獨自一人等在提刑司外。
劉克莊站起身來,花燈也不要了,垂頭喪氣地道:“走吧。”
宋慈去二堂見元欽和楊次山,並沒有花太多時間,劉克莊不可能這麽快就往返熙春樓。他拾起地上的花燈,見到花燈上的題詞,忍不住抬頭望了一眼,夜空蒼茫,星月無蹤,道:“可是遇到夏公子了?”
“唉,什麽都瞞不過你……”劉克莊道,“還沒走完一條街,就遇到了夏公子。那夏公子也真是的,蟲娘受韓?欺辱時,不見他有任何動靜,追到提刑司來,卻比誰都快。”
宋慈輕拍劉克莊的肩膀:“是你的,終是你的。不是你的,何必強求?”
“你說的這些,我又何嚐不懂?”劉克莊道,“可我就是想不明白,那夏公子到底有什麽好,蟲娘竟會對他如此死心塌地……你剛才是沒看見,蟲娘一見到夏公子,那真是笑靨如花。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唉,古人誠不欺我……”
刹那間,如有雷電穿體而過,宋慈猛然定住了腳步。
“思悠悠,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劉克莊自說自話,忽然發覺身邊沒了人,回頭見宋慈定住不動,奇道:“你怎麽了?”
宋慈打個手勢,示意劉克莊不要出聲。此時此刻,他腦中各種念頭轉得飛快,耳畔仿佛有一個聲音在不斷地重複道:“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話宛如靈犀一點,一下子將他從混沌中點醒。一瞬之間,雲開霧散,嶽祠案中那長時間困擾他的缺失掉的一環,從各種細枝末節中冒了出來。
宋慈的雙眉剛剛展開,旋又凝住,暗暗自問:“那凶手是誰呢?為何一定要模仿四年前的舊案殺人……”
劉克莊見宋慈神色變化不定,不敢出聲打擾,隻能莫名其妙地等在一旁。
第九章 真凶浮現
片刻之間,宋慈的神色恢複如常,忽然轉身往回走。
劉克莊忙追上去,道:“你怎麽了?是不是想到了什麽?”
宋慈想起上午在熙春樓時,雲媽媽曾說蟲娘是跑過一次的人,原來是為了去淨慈報恩寺打聽月娘的下落,也正是那一次偷偷出城,才讓劉克莊在蘇堤上遇見了她。他回想當日蘇堤上所見,確實有一算命先生攔住蟲娘算過卦,便問道:“那算命先生指點你去何處尋人?”
“那算命先生說,棲霞嶺後有一太平觀,叫我去那裏捐上十貫香油錢,就能尋見月娘。我當天去了,可月娘還是尋不到。”
宋慈想了一想,當務之急是替辛鐵柱證明清白,以及查清嶽祠案的真相,至於蟲娘所求之事,隻有另抽時日去查證,於是道:“月娘失蹤一事,改日我到熙春樓來找你,再行詳說。此間事已了,你先回吧。”宋慈起身準備離開,想了一下又道,“我送你出去吧,姑娘請。”
劉克莊已在提刑司外等了好長時間,終於等到宋慈和蟲娘出來。
見蟲娘安然無恙,劉克莊鬆了口氣,又追問宋慈蟲娘暈倒之事。宋慈隻說是被罰站。蟲娘一聽罰站,立刻便想到了夏無羈,臉上微微一紅。
宋慈道:“姑娘,我讓劉克莊送你回去,可以嗎?”
蟲娘尚未應話,劉克莊道:“你不一起走?”
“我還要去見元大人,晚些再回。”
劉克莊以為宋慈不一起走,是為了給他創造與蟲娘單獨相處的機會。他側身背對蟲娘,朝宋慈豎起大拇指,低聲道:“多謝了。”他轉過身去,道:“蟲娘,我送你吧。”
蟲娘輕語道:“不敢勞公子相送,小女子自己可以回去。”
“你一個人回去,萬一再遇到韓?那夥人,那如何是好?還是我送你吧。”
蟲娘沒再拒絕,道:“那就有勞公子了。”
劉克莊見蟲娘答應了,心裏大為高興,以至於沒注意路麵,沒走多遠就不小心撞到路邊一個花燈攤位,磕著了手臂。蟲娘道:“公子,你沒事吧?”劉克莊笑道:“沒事,沒事!”將磕痛的手臂背到身後偷偷地甩動。花燈攤位被他這一撞,一盞懸掛的花燈掉落在地上。那花燈上繪有星月圖案,題著一句“願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已摔得有些變形。他不等攤販說話,將花燈拾起,掏錢買下了這盞花燈。
宋慈站在提刑司門口,見劉克莊手提花燈與蟲娘並肩走遠,這才轉身回提刑司,去往二堂。
宋慈走進二堂時,元欽正坐在案桌之後,閱覽著一份供狀。在側首寬椅上,還坐著一個須發皆白之人,宋慈與此人四目相對,彼此多看了兩眼。
元欽介紹側首所坐之人,道:“宋慈,這位是楊太尉楊大人。”
宋慈第一眼看見側首所坐之人,便認出是當日乘坐馬車前呼後擁離開楊宅的人,聽元欽這麽一說,才知道此人就是楊岐山的兄長楊次山。
“除夕夜失蹤的楊茁,是楊大人的子侄。楊大人心係楊茁安危,特來提刑司……”
“元大人,”宋慈對楊次山來提刑司所為何事不感興趣,也不向楊次山行禮,甚至不等元欽把話說完,“吳大六指認辛鐵柱一事,我已查明……”
“吳大六的事,我早已查清。”元欽手一抬,將手中供狀遞給宋慈。
宋慈不知元欽此舉何意,接過供狀,隻見上麵有吳大六的簽字畫押,原來是吳大六新招認的口供。他一邊看著供狀,一邊聽元欽說道:“我重新提審了吳大六,稍一用刑,他什麽都招了。他與楊茁失蹤本無瓜葛,也與辛鐵柱素不相識,隻是記恨辛鐵柱捉他偷竊,又當街毆打他,這才誣告辛鐵柱指使他攔截轎子。辛鐵柱雖是無辜蒙冤,但他武力拒捕,毆傷多名差役,受這幾日牢獄之災也是應該。如今查明辛鐵柱是無辜的,我已放他出獄,讓他回武學了。”
供狀所錄,一如元欽所說,宋慈看完供狀,知道辛鐵柱已經證明清白,他特地請蟲娘做證一事已沒有必要。可他沒有因為辛鐵柱獲釋而感到高興,反倒暗覺蹊蹺。一日之內,吳大六接連兩次翻供,每一次都來得如此突兀,每一次都是經元欽提審便即改口,而且吳大六剛說從辛鐵柱那裏得了五貫錢花在熙春樓,隨後雲媽媽便讓熙春樓的人作偽證,這未免太巧了些。他一言不發地站在原地,若有所思地想了片刻,忽然放下供狀,轉身就走。
“你去哪裏?”元欽道。
宋慈沒有回頭:“去見吳大六。”
“你不必去了,吳大六已經放了。”
宋慈定住腳步,回過頭來,不無詫異地看著元欽。
元欽一邊收整供狀,一邊說道:“吳大六因小事誣告他人,本非大罪,打他一頓板子,也就夠了。我連夜叫你來,就是為了告訴你吳大六的事已經查清。之前在大獄裏,我責備你不對證清楚就讓吳大六簽字畫押,如今既已證明是吳大六在撒謊,你就不必再將那些話放在心上,隻管專心查案。”頓了一下又道,“對了,說到查案,你奉旨查辦嶽祠案,如今查得怎樣了?”
宋慈應道:“已有些許眉目。”
“哦?”元欽道,“是何眉目?”
“案情尚未查明,請恕我不能直言。”
“我提點浙西路刑獄,難道對我也不能說嗎?”元欽看了楊次山一眼,“還是你覺得有楊大人在,不方便說?”見宋慈站在原地,不應不答,又道:“宋慈,我問你話呢。”
楊次山一直沉默不言,這時忽然道:“元提刑,這位就是你所說的聖上欽點的提刑幹辦?”
元欽應道:“回太尉,正是此人。”
楊次山上下打量了宋慈幾眼,道:“想不到竟如此年輕,當真是年少有為。”又向元欽道:“我此次來提刑司,隻因家侄失蹤日久,聖上和皇後也多有擔心,這才前來相詢,至於其他刑獄之事,本不該我過問,你不必為難他。”
元欽應道:“是。”
“你叫宋慈?”楊次山看向宋慈,“我聽元提刑說,你為了查案,將韓太師的公子下了獄?”
宋慈點了一下頭。
“很好,剛正不阿,不畏權貴,我大宋正需你這樣的青年才俊。”楊次山又道,“聽說你還在太學求學?”
書 籍 分 享 公 號:晚 霞 書 房
宋慈又點了一下頭。
楊次山道:“如今朝野上下大有北伐之聲,不知你們太學學子對北伐一議,持何看法?”
宋慈知道楊次山是楊岐山的兄長,楊岐山又與嶽祠案有莫大關聯。他本以為楊次山會問起嶽祠案,沒想到突然問及北伐,應道:“太學學子大都盼著早日北伐,驅逐金人,恢複中原。”
“這麽說,你也讚成北伐?”
宋慈想了一想,搖頭道:“靖康恥,猶未雪,北伐中原,收複失地,身為大宋子民,我自當讚成。隻是如今時機不到,國中又無良將,貿然北伐,隻怕難以成事。”
楊次山聽到前半句時,隱隱皺眉,待聽到後半句時,一雙濁眼微有亮光,嘴上卻道:“完顏璟沉湎酒色,荒廢朝政,金虜國勢日衰,其北又有蒙古諸部興起,攻伐不斷,以致金虜兵士疲敝。此時我大宋北伐,怎能說是時機不到?”
宋慈道:“我雖不知兵,卻也聽說戰事攻伐,貴在知己知彼。金人雖國勢日衰,兵士疲敝,然我大宋自海陵南侵、隆興北伐以來,四十年未經戰事,早已是文恬武嬉,軍備廢弛。如今將帥庸愚,馬政不講,騎士不熟,又不修山寨,不設堡壘,此時北伐,焉能成功?”
“你說將帥庸愚,國無良將,難道辛稼軒算不上良將嗎?”
提及北伐,又提及辛棄疾,宋慈不由得想起辛棄疾阻止辛鐵柱從軍一事,道:“稼軒公文武兼備,智勇雙全,自然當得起良將之稱,隻是他早過花甲之年,就算老當益壯,雄心未泯,可單靠他一人就想北伐成功,恐怕連稼軒公自己也不會這麽認為。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終不過倉皇北顧,更別說輕啟戰端,邊釁一開,那就是兵連禍結,生民塗炭。到時若戰事不利,再想罷兵致和,恐怕就沒那麽容易了。”
“那依你之見,難道我大宋就不北伐了嗎?”
“自古曆朝曆代,北方異族更迭不斷,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伐滅一個,又會有下一個興起。當年契丹勢衰,金人崛起,我大宋聯金滅遼,誰知金人比契丹更為凶悍。如今金國衰弱,其北又有蒙古崛起,此時北伐,就算能掃滅金國,誰又能保證蒙古不是下一個金國呢?與其北伐,倒不如坐視蒙古與金國相爭,二者誰弱便支持誰,讓他們相互牽製,最好鬥得兩敗俱傷。我大宋既可長保安寧,又能趁此時機整頓軍備,操練將士,先為自治,而後遠圖,待他日饋糧已豐,形勢已固,再行北伐,或可功成。”
楊次山點頭道:“你一個少年學子,懂驗屍斷獄已屬不易,想不到對軍國大事也有這等見地。”
“宋慈才疏學淺,豈能有此見地?這些都是太學博士真德秀所授。”
“太學裏竟還有如此高明遠見的學官?”
“真博士有經文緯武之才,隻可惜一直不得機遇,未獲重用。”
“真德秀這個名字,我記下了。你如此坦誠,比之方才所說的那些高明遠見,其實更加難得。他日為官,想必你定能為百姓請命,為聖上分憂,此乃我大宋之福也。”
楊次山對宋慈大加讚賞,話語中隱隱透出栽培之意,換作他人,此時早就千恩萬謝,主動投身到這位當朝太尉的門下了。可宋慈別說恩謝,就那樣杵在原地,微低著頭,悶聲不響,一點回應也沒有。
楊次山見宋慈沒反應,朝元欽看了一眼,道:“我聽元提刑說,令尊宋鞏,在推官任上多年,不但精於刑獄,斷案無數,而且為官清正,素有賢名。”
宋慈道:“家父隻是盡到為官的本分。”
“想我大宋上上下下,多少腐官冗吏,能盡到為官本分,已屬難得。依我看,令尊偏處一地,做個小小的推官,未免大材小用,好歹做個提刑,掌一路刑獄,才不算屈才。”楊次山看向元欽,“你說是吧,元提刑。”
元欽附和道:“太尉所言甚是。”
楊次山看著宋慈,目光中大有深意。他說出這番話,宛如將一顆石子投入了湖中,就等著蕩起漣漪。可宋慈這片湖水好似死水一般,任他投入多少石子,全無半點波瀾。他見宋慈如此,心知要籠絡宋慈為己所用,看來是難有可能了。
“太尉。”宋慈忽然開口道。
自打宋慈進入二堂起,沒有對楊次山行過禮,也沒有過任何尊稱,這一聲突如其來的“太尉”,如同突然出現的一絲轉機,讓楊次山眼睛一亮。
宋慈原本微低著頭,這時忽然抬起頭來,直視楊次山,道:“你方才對我說的這些話,四年之前,是不是也曾對李乾說過?”
陡然聽到“李乾”二字,楊次山心裏一驚,但沒表露在臉上,道:“你說誰?”
宋慈從見到楊次山開始,便一直在暗自推想案情。當年若真是李乾殺害了巫易,那李乾極有可能是受了楊岐山的收買,而李乾看重功名,楊岐山要收買李乾,勢必要許諾仕途。楊岐山雖然富有,卻無官職,向李乾許諾的仕途,自然要靠楊次山來實現。宋慈聽出了楊次山話中的籠絡之意,尤其是聽到楊次山有意提拔他的父親宋鞏時,不禁想到真德秀曾提及李乾老父李青蓮也曾是一縣小吏,楊次山要收買李乾,會不會也提出過提拔李乾老父為官?他突然來此一問,就是為了出其不意,觀察楊次山在這一瞬之間的反應。倘若楊次山的神色稍有驚變,那就說明楊次山知道李乾這個人的存在,也就說明他推想李乾被楊家收買一事極可能是對的。
宋慈目不轉睛地盯著楊次山。楊次山的臉色雖然沒有任何變化,眼皮卻微微一顫。這一細微變動,沒能逃過宋慈的眼睛。宋慈重複剛才說過的姓名,加重了語氣:“李乾。”
“李乾是誰?”楊次山道。
“太尉應該認識,李乾曾是太學上舍生,與巫易、何太驥是同齋,四年前巫易死的那一晚,他突然從太學退學,就此不知所終。”
“我不認識你說的這個人。”楊次山道,“李乾這個名字,我還是頭一次聽說。”
“是嗎?”
“難道我堂堂太尉,還會對你說假話?”
“太尉也好,天子也罷,說的話是真是假,隻有自己心裏清楚。”
元欽拍案道:“宋慈,你這是說的什麽話?”
楊次山手一擺,道:“少年人心直口快,一時戲言,元提刑不必當真。”臉上現出和氣的微笑,“宋慈,你何以認定我就認識……”後麵“李乾”二字還未出口,卻聽宋慈道:“二位大人,宋慈奉旨查案,還有要事在身,告辭了。”說完轉身便走。
楊次山一愣。
元欽站起身來,連叫了兩聲“宋慈”。宋慈全不理會,腳步沒有絲毫停頓,頭也不回地走出了二堂。
“世上怎會有這樣的人?”元欽道,“我這就差人把他叫回來。”
正準備喚來差役,卻聽楊次山道:“不必了。”
元欽轉過臉去,隻見楊次山望著堂外,和氣的微笑早已從臉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臉陰沉肅殺……
宋慈從二堂出來,嶽祠案的種種疑點又在他腦海中紛繁纏繞。之前有過的那種感覺又一次浮上心頭,巫易案與何太驥案之間,如同一條完整的鐵鏈缺失了某一環,以至於他總是看不清這兩起案子的全貌。
思慮之間,宋慈走出了提刑司,卻見劉克莊正一個人頹然坐在街邊,身旁擱著那盞題有“願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的花燈。
“你怎麽在這裏?”宋慈明明記得劉克莊送蟲娘回熙春樓了,沒想到劉克莊會獨自一人等在提刑司外。
劉克莊站起身來,花燈也不要了,垂頭喪氣地道:“走吧。”
宋慈去二堂見元欽和楊次山,並沒有花太多時間,劉克莊不可能這麽快就往返熙春樓。他拾起地上的花燈,見到花燈上的題詞,忍不住抬頭望了一眼,夜空蒼茫,星月無蹤,道:“可是遇到夏公子了?”
“唉,什麽都瞞不過你……”劉克莊道,“還沒走完一條街,就遇到了夏公子。那夏公子也真是的,蟲娘受韓?欺辱時,不見他有任何動靜,追到提刑司來,卻比誰都快。”
宋慈輕拍劉克莊的肩膀:“是你的,終是你的。不是你的,何必強求?”
“你說的這些,我又何嚐不懂?”劉克莊道,“可我就是想不明白,那夏公子到底有什麽好,蟲娘竟會對他如此死心塌地……你剛才是沒看見,蟲娘一見到夏公子,那真是笑靨如花。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唉,古人誠不欺我……”
刹那間,如有雷電穿體而過,宋慈猛然定住了腳步。
“思悠悠,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劉克莊自說自話,忽然發覺身邊沒了人,回頭見宋慈定住不動,奇道:“你怎麽了?”
宋慈打個手勢,示意劉克莊不要出聲。此時此刻,他腦中各種念頭轉得飛快,耳畔仿佛有一個聲音在不斷地重複道:“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話宛如靈犀一點,一下子將他從混沌中點醒。一瞬之間,雲開霧散,嶽祠案中那長時間困擾他的缺失掉的一環,從各種細枝末節中冒了出來。
宋慈的雙眉剛剛展開,旋又凝住,暗暗自問:“那凶手是誰呢?為何一定要模仿四年前的舊案殺人……”
劉克莊見宋慈神色變化不定,不敢出聲打擾,隻能莫名其妙地等在一旁。
第九章 真凶浮現
片刻之間,宋慈的神色恢複如常,忽然轉身往回走。
劉克莊忙追上去,道:“你怎麽了?是不是想到了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