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節
宋慈洗冤筆記(出書版) 作者:巫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沒找到?”韋應奎嘴角一挑,“這麽說,你們二人在書房裏找過,動過房中的東西?”
高良薑忙道:“大人,我隻是隨處看了看,沒有動過手。師父死在書房,房中的東西說不定都是證物,衙門沒來人之前,我哪裏敢碰?這些道理我還是懂的。至於羌師弟動沒動過,那我可就不清楚了。”
羌獨活道:“你我明明是一起尋找的,你好意思說不清楚?書房裏的東西,我也沒動過。”
“做師父的死了,當弟子的卻隻關心他的醫書。”居白英坐在大堂右側的椅子裏,冷聲冷氣地道,“你們兩個真是好徒弟啊!”
高良薑忙低頭順眉,道:“師娘,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死於非命,弟子痛心萬分,恨不得立馬揪出凶手,為他老人家報仇。師父曾說過,世上庸醫太多,行醫時亂開藥方,非但無益於治病,反而害人不淺,他老人家要寫一部醫書,匯總生平所有驗方,留之後世,造福後人。這部《太丞驗方》乃師父畢生心血,書中的每一道驗方都是他老人家的不傳之秘,都是用最少的藥材,治最疑難的病症,即便不懂醫術的人,隻要得到此書,按書中驗方對症下藥,亦可成為妙手良醫。如今師父遭人所害,這部醫書卻不見了蹤影,依弟子看,八成是凶手覬覦這部醫書,這才害了師父,奪了醫書。弟子心想,隻要找到這部醫書,或許便能抓到凶手。”
“劉鵲著書一事,外人並不知情,隻有你們這些醫館裏的人才知道,也隻有你們這些學醫的人才會覬覦醫書。到底是誰幹的,是誰奪了醫書,自己心裏清楚。”居白英的目光掃過大堂中各人,各人都低下了頭,不敢與之對視。
韋應奎聽居白英直呼劉鵲姓名,道:“劉太丞死了,夫人似乎不怎麽傷心啊。”
居白英朝依偎在一旁的鶯桃和劉決明母子冷眼一瞧,取下手腕上的佛珠,盤捏在掌中,道:“老身一大把年紀,半截身子已經入土,還有什麽好傷心的。”言語間毫無悲傷之意,倒像是對劉鵲帶有極大的怨恨。
正當這時,一陣輕快的腳步聲響起,一個清瘦之人斜挎藥箱,跨過門檻,踏入了醫館。來人長相斯文,看起來三十歲左右,頭發卻已全白,一見醫館中聚了這麽多人,甚至還有衙門官差在場,不由得微微發愣,道:“出什麽事了?”
高良薑瞧見來人,冷哼一聲,道:“白首烏,剛才還說你呢,你可算回來了。昨晚師父單獨叫你到書房,所為何事?”
“你問這個做什麽?”
“做什麽?師父他老人家死了!你是師伯的弟子,對師父一向心存芥蒂,以為我不知道嗎?你是師父死前最後見過的人,是不是你下的毒手?”
“你說什麽?”白首烏皺眉道,“師叔死了?”
“少在這裏裝模作樣。”高良薑將手一攤,“師父的《太丞驗方》,是不是你拿了?趕快交出來!”
白首烏沒理會高良薑,見好幾個府衙差役守在書房門口,當即走了過去。幾個差役攔住他不讓進。他就站在門口,朝書房裏望了一眼,望見了伏在書案上一動不動的劉鵲。
“你就是白首烏?倒是名副其實啊。”韋應奎打量著白首烏的滿頭白發,“說吧,昨晚劉太丞為何見你?”
白首烏暗暗搖了搖頭,似乎對劉鵲的死難以置信,愣了片刻才道:“昨晚師叔叫我到書房,說他前些日子看診過一個病人,他擔心那病人的病情,本想今早上門回診,但他臨時受請,今早要去太師府看診,抽不得空。師叔讓我今早代他回診,看看那病人恢複得如何,還需不需要繼續用藥。”
“隻是這樣,沒別的事?”
白首烏嘴唇微微一動,似乎想說什麽,卻欲言又止。
“事關劉太丞之死,在本司理麵前,你休得隱瞞!”
白首烏朝高良薑和羌獨活看了一眼,道:“師叔還說,良薑和獨活雖是他的親傳弟子,卻一直彼此不和,暗中鉤心鬥角。他的《太丞驗方》即將完成,不想托付給兩位弟子中的任何一人,他想……想把這部醫書傳給我……”
白首烏這話剛一出口,高良薑立馬叫了起來:“胡說八道!師父怎會將《太丞驗方》傳給你一個外人?”一旁的羌獨活雖未說話,但兩隻小眼直勾勾地盯著白首烏,臉色甚是陰沉。
韋應奎目光掃過三人,冷冷一笑,道:“有意思。”在他看來,昨晚見過劉鵲的三人各執一詞,都說劉鵲要將《太丞驗方》傳給自己,其中必然有人在撒謊。“你們三人昨晚都見過劉太丞,都有行凶的嫌疑。來人,將這三人抓回衙門。”韋應奎手一招,幾個差役一擁而上,將高良薑、羌獨活和白首烏抓了起來。
高良薑連連搖頭道:“大人,師父的死與我無關啊,是他們兩個在撒謊……”羌獨活隻吐出三個字:“不是我。”白首烏則是靜靜地站在原地,不作任何辯解,任由差役抓了。
韋應奎吩咐兩個差役留下來張貼封條,將作為凶案現場的書房封起來,再將劉鵲的屍體運至城南義莊停放,其餘差役則押著高、羌、白三人,跟著他回府衙。
然而剛走到醫館大門,韋應奎還沒來得及跨出門檻,迎麵卻來了三人,徑直踏入醫館,迫得韋應奎身不由己地退了兩步。
這三人當中,為首之人衣冠方正,是早前出現在淨慈報恩寺後山的那個文士,另外兩人一高一矮,是那文士的隨從。韋應奎被這三人衝撞了去路,正要發怒,卻聽那文士道:“劉太丞死在何處?”
醫館中眾人不知來者何人,大都莫名其妙地望著那文士,唯有黃楊皮情不自禁地轉頭向書房看去。那文士看在眼中,徑直朝書房走了過去。
韋應奎一把拽住那文士的衣袖,道:“你們是什麽人?凶案現場,由不得你們亂闖!”
那文士朝韋應奎斜了一眼,道:“你是府衙司理韋應奎?”
“知道我是誰,還敢……啊喲!疼疼疼!”
韋應奎的語氣甚是得意,可他話還沒說完,已被那高個子隨從一把擰住了手腕。他的手腕便如被鐵鉗夾住了,骨頭似要被捏碎一般,不得不鬆了手。那文士徑直走入書房,矮個子隨從斜挎著黑色包袱,緊隨在後。
韋應奎又驚又怒,急忙喝令幾個差役拿下那高個子隨從。幾個差役放開高、羌、白三人,奔那高個子隨從而來。然而那高個子隨從身手了得,一隻手拿住韋應奎不放,隻用另一隻手對付幾個差役,幾個差役一擁而上,竟絲毫討不到便宜,反而挨了不少拳腳。韋應奎被捏住了手腕,那高個子隨從閃轉騰挪之際,韋應奎也身不由己地跟著轉圈,隻覺得天旋地轉,幾欲作嘔,“哎喲喲”的痛叫聲中,又夾雜著“哇啊啊”的反嘔聲。
這時,那矮個子隨從出現在書房門口,道:“韋應奎,大人叫你進來。”
那高個子隨從這才鬆開了韋應奎的手腕。幾個差役吃了虧,知道那高個子隨從厲害,不敢再貿然動手。
韋應奎偏偏倒倒,好不容易才扶住一把椅子,緩過神來。他原本又急又怒,然而那矮個子隨從的話一直回響在耳邊,令他心生忐忑。“大人?什麽大人?”他暗暗嘀咕著,心想那文士有這麽厲害的隨從相護,隻怕甚有來頭,自己莫非又得罪了什麽高官?可那文士麵生得緊,兩個隨從也從沒見過,實不知對方是何來路。他沒敢肆意發怒,見那矮個子隨從等在書房門口,隻好忍了口氣,跟了過去。
“驗過毒了嗎?”韋應奎剛進入書房,那文士的聲音立刻響起。
那文士說話之時,目光一直不離劉鵲,似在查驗屍體。韋應奎見了這一幕,尤其是見那文士手上竟戴上了一副皮手套,心知那文士必有來頭。他心思轉得極快,語氣變得恭敬起來:“下官尚未驗過。”
“下官?”那文士抬起眼來,“你知道我是誰?”
“下官不敢……不敢過問。”
那矮個子隨從道:“大人是新任浙西提點刑獄喬公喬大人。”
韋應奎如聞驚雷,愣在了當場。他知道元欽離任浙西提點刑獄後,韓侂胄調淮西提點刑獄喬行簡接任,但他一直沒聽說喬行簡已經到了臨安。他反應極快,連忙躬身行禮,心下暗暗懊悔,自己有眼不識泰山,方才竟公然對喬行簡無禮,得罪了這位新上任的提點刑獄,往後如何是好?
“銀針和皂角水。”喬行簡沒理會躬身行禮的韋應奎,而是朝那矮個子隨從伸出了手。韋應奎一直彎著腰,不敢直起身來。
那矮個子隨從取下肩上的黑色包袱,打開來。韋應奎抬眼望去,瞧見了包袱裏的官憑文書、筆墨等物,還有卷起來的藤連紙、檢屍格目和屍圖。韋應奎瞧不見包袱更深處有什麽,但從喬行簡讓隨從隨身攜帶檢屍格目和屍圖來看,這位新上任的浙西提點刑獄,絕非那種可以輕易糊弄的官員,心下不由更覺後悔。
那矮個子隨從從包袱裏取出一裹針囊和一隻水袋,交給了喬行簡。喬行簡打開針囊,拈起一枚銀針,擦拭幹淨後,探入劉鵲口中,再將劉鵲的嘴合上。一段時間後,他將銀針取出,隻見銀針變成了黑色。他將水袋裏的水倒出來,那是用皂角煮製而成的皂角水。他將銀針放入皂角水中揩洗,銀針上的黑色卻無法洗掉。他點了點頭,經此一驗,劉鵲的確是死於中毒。
“初檢當在現場,死者似有中毒跡象,你未驗毒確認死因,便公然抓人?”喬行簡兩眼一抬,朝韋應奎看去。
韋應奎知道自己抓高、羌、白三人的一幕正好被喬行簡撞見,聽喬行簡話中之意,是在責備自己抓人草率,不由得咽了咽口水,道:“那三人是醫館中的弟子,昨晚隻有他們三人進入這間書房見過劉太丞。下官問起昨晚之事,他們三人各執一詞,言語彼此矛盾,其中必有人撒謊,真凶應……應在他們三人當中,下官這才抓人……”他彎著的腰早已發酸,但仍不敢直起。
“死者昨天吃過什麽東西?”喬行簡又問。
韋應奎說了劉鵲昨日三頓飯食吃了什麽,又道:“下官這就命人去把泔水桶取來,查驗飯食是否有毒。”
韋應奎說著便要轉身,喬行簡卻道:“那這盒糕點呢?”
韋應奎抬眼望去,見喬行簡指著書案的外側,那裏擺放著一個圓形食盒。那圓形食盒雕刻著梅花圖案,盒蓋已經掀起,盒內分為左右兩格,一格是蜜糕,另一格是糖餅,擺放得滿滿當當。這個圓形食盒,韋應奎最初進入書房時便已瞧見,他也打開看過,見裏麵的糕點一個不少,碼放得整整齊齊,顯然沒被人吃過,也就沒有過多理會。他道:“下官查看過這食盒,裏麵的糕點一個不少,劉太丞應該沒有吃過。”
喬行簡朝那矮個子隨從看了一眼,道:“文修,喚死者親屬進來。”
文修立刻走出書房,表明喬行簡提點刑獄的身份,問清楚大堂裏哪些人是死者親屬,然後將居白英、鶯桃、劉決明、高良薑、羌獨活和白首烏等人帶入書房。
喬行簡的目光從眾人臉上一一掃過。眾人知道他是提點刑獄,除了居白英外,全都不敢抬頭直視。喬行簡忽然道:“劉太丞是不是不吃甜食?”
眾人都點了點頭。高良薑應道:“回大人的話,師父不吃甜食,已有好幾年了。”
喬行簡微微頷首。他之前見圓形食盒擺放在書案上,裏麵的蜜糕和糖餅卻沒吃過,又聽說劉鵲昨日三餐分別吃了河祗粥、金玉羹和雕菰飯,其中河祗粥是在粥中加入魚幹、醬料和胡椒煮製而成,金玉羹是用羊肉和山藥熬製的羹湯,雕菰飯是用黑色菰米蒸煮的飯食,大都是鹹口,沒有一樣是甜食,這才有此一問。在得到死者親屬肯定的答複後,他在食盒右側的梅花圖刻上輕輕一按,伴隨著“哢嚓”一聲輕響,食盒中的格子微微彈升了一截。原來這個圓形食盒做工精巧,內部分為上下兩層,中間以隔板隔開,右側的梅花圖刻便是機關,隻需輕輕一按,隔板便會抬升而起。喬行簡揭開上層食盒,露出了下層,隻見下層也分為左右兩格,同樣擺放著糕點,但不是甜口的蜜糕和糖餅,而是鹹口的油酥餅和韭餅,擺放得雖然也很整齊,但明顯有幾處空位,顯然曾有幾個糕點被人吃過。喬行簡最初看到這個食盒時,曾湊近細嗅,在蜜糖的甜味中,嗅到了一絲韭菜氣味。他從食盒的高度判斷,食盒內部應該不止一層,稍加尋找,便找到了機關所在。他打開食盒下層,發現了被吃過的油酥餅和韭餅,這才喚入韋應奎和死者親屬加以查問。
韋應奎見食盒內藏乾坤,不由得愣住了。他來劉太丞家查案已有好長一段時間,卻忽略了食盒中還有下層,而且下層糕點還明顯被人吃過。這食盒就擺放在劉鵲的書案上,吃糕點的人,極大可能就是劉鵲。韋應奎見喬行簡又從針囊裏取出四枚銀針,顯然是要查驗四種糕點是否有毒。
喬行簡在蜜糕、糖餅、油酥餅和韭餅之中各取一塊,吩咐文修找來四隻碗,將糕點放入碗中搗碎,又倒入清水拌勻,再將四枚銀針分別放入四隻碗中,最後用布封住碗口。如此靜置片刻,喬行簡揭開封布,取出四枚銀針,隻見銀針全都變成了黑色。他用皂角水揩洗銀針,上麵的黑色根本洗不掉。
韋應奎見到這一幕,臉色灰敗,腰彎得更低了,暗暗搖頭,心想:“今年可真是晦氣,命案一樁接著一樁不說,還每次剛一接手便觸黴頭。太學嶽祠案遇到個會驗屍的宋慈,西湖沉屍案遇到個做過提刑官的金國使者,如今剛一接手劉太丞的案子,又突然冒出個提點刑獄來。韋應奎啊韋應奎,莫非你今年命犯太歲,要不然怎會這般倒黴?”
喬行簡斜了韋應奎一眼,目光一轉,問眾人道:“這盒糕點從何而來?”
“我記得這盒糕點,”高良薑認了出來,“是昨天一個病人送來的。”
“什麽病人?”
“我隻記得是個女的。黃楊皮是師父的貼身藥童,他應該知道那病人是誰。”
黃楊皮、當歸和遠誌都在大堂裏候著,喬行簡立刻吩咐文修去將黃楊皮帶進來,問道:“送這盒糕點的病人是誰?”
黃楊皮朝那圓形食盒瞧了瞧,答道:“回大人的話,送糕點的是一個姓桑的啞女,住在竹竿巷的梅氏榻房,小人隨先生看診時去過。那姓桑的啞女倒是沒病,是她爹患了重病,先生曾為她爹診治。那姓桑的啞女昨天下午上門來道謝,送來了這盒糕點,說是她親手做的,還在先生的書房裏待了好長時間才離開。”
“這位桑姑娘進過書房?”
“是先生請她進來的。當時那姓桑的啞女來醫館後,給先生看了一張字條,先生便歇了診,請她到書房相見,還關上了門,吩咐小人守在外麵,不許任何人打擾。書房裏一直靜悄悄的,過了約莫半個時辰,門才打開,那姓桑的啞女才離開了醫館。”
一個啞女,一張字條,閉門相見半個時辰之久,喬行簡想著這些,不由得麵露疑色。他問道:“你們有人吃過這盒糕點嗎?”
眾人都回以搖頭。
“這麽說,隻有死者一個人吃過。”喬行簡回頭看了一眼死去的劉鵲。他略作思慮,吩咐道:“文修,你留下來查封書房,查驗死者昨日的餐食是否有毒,再想辦法將屍體運回提刑司。武偃,你隨我前去梅氏榻房。這位小兄弟,帶路吧。”最後一句話是衝黃楊皮說的,說完便帶著那名叫武偃的高個子隨從朝醫館外走去。
黃楊皮當即應了,領路前往梅氏榻房。
沒過多久,喬行簡和武偃在黃楊皮的帶領下來到了梅氏榻房,找到了桑氏父女落腳的那間通鋪房。然而桑氏父女的床鋪已空,此前擱在房角裝有各種木作的貨擔也不見了蹤影。喬行簡喚來榻房夥計一問,才知今早桑氏父女已經退房離開了。
“那對父女也是不走運,像他們這種來臨安做買賣的貨郎,就指著上元節當天大賺一筆。”榻房夥計道,“如今上元節就在眼前,那老頭卻患了病,生意也做不成,隻好雇了輛牛車,拉著貨物走了。”
喬行簡眉頭一皺,道:“那對父女走了多久?”
“有小半個時辰了吧。”
“往哪個方向走了?”
“看著是往城南那邊去了。”
牛車雖不及馬車迅速,又拉著貨物,必然快不起來,但已走了小半個時辰,粗略算來,隻怕已快出城了。喬行簡立刻吩咐武偃:“你即刻往城南去追,一路打聽這輛牛車的下落,無論如何要把這對姓桑的父女追回來!”
武偃麵色堅毅,領命而去。
第二章 無名屍骨
一整個上午,宋慈在射圃邊席地而坐,看著以劉克莊為首的太學生和以辛鐵柱為首的武學生隔牆鬥射,眼前卻總是時不時地浮現出昨晚與桑榆一起走過禦街燈市時的場景。
原來昨天安葬好蟲氏姐妹和袁晴後,宋慈與劉克莊結伴回太學,卻在中門外遇見了桑榆。彼時天色已經暗了下來,在人來人往的前洋街上,桑榆遠遠地向宋慈揮著手。
“你瞧,桑姑娘在那邊。”劉克莊瞧見了桑榆。
宋慈隻是點了點頭,向桑榆打過招呼,埋頭便要進太學。
劉克莊卻一把拉住了宋慈,道:“瞧那揮手的意思,桑姑娘是在叫你過去呢。”
他強拽著宋慈,走到桑榆麵前,道:“桑姑娘,你是來找宋慈的吧?我把他帶過來了。你們有什麽話慢慢聊,我還有事,先回齋舍了。”說完微笑著將宋慈留在原地,獨自走了。
桑榆手握一個錢袋,那是上次宋慈去梅氏榻房時,留給她付劉太丞診金的。這是她第二次將這個錢袋物歸原主了。宋慈問起桑老丈的病情,她比畫了手勢,意思是桑老丈按劉太丞開出的驗方用藥,這兩天身子好了不少,已能下地行走了,她這才能放心地離開梅氏榻房來太學。
“桑姑娘不必這麽客氣,往後若有用得著宋慈的地方,盡管來太學找我。”宋慈知道桑老丈大病初愈,需要有人留在身邊照看,桑榆為了歸還錢袋,隻怕已耽擱了不少時間,他這話一出,等同於是在向桑榆告別了。然而桑榆連連比畫手勢,意思是想請他多留一會兒,陪她在街上走一走。
宋慈微微愣神之際,桑榆已轉過身去,沿街慢行。
宋慈回頭朝中門方向望了一眼,似乎怕被劉克莊瞧見似的,還好劉克莊是當真回了太學,並沒有留下來等他。他稍作踟躕,朝桑榆跟了上去。他不知桑榆是何意思,緩步跟在桑榆身邊。兩人就這麽往前走著,不多時走過整條前洋街,來到了眾安橋。在這裏,一條花燈如晝的寬闊大街縱貫南北,那是臨安城中有名的十裏禦街。
禦街乃是大宋皇帝每逢孟月,也就是春夏秋冬各季的第一個月時,離開皇宮去往城西北景靈宮祭祀的必經之路。此街南起皇宮和寧門,北抵觀橋,縱貫臨安全城,總長近十裏,喚作十裏禦街。十裏禦街分為南北中三段,和寧門至朝天門為南段,乃三省六部、五寺六院聚集之地;朝天門至眾安橋為中段,其間商鋪林立,遍布瓦子,是全城最繁華熱鬧的去處;眾安橋至觀橋為北段,多為市井百姓居住之地,城中酒庫也大多集中於此,有著“千夫承糟萬夫甕,有酒如海糟如山”的說法。眾安橋位於十裏禦街之上,附近一帶又是臨安城中有名的花市,一到夜間燈火如晝,尤其是上元佳節臨近之時,更是火樹星橋,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宋慈默默跟在桑榆身邊,行過了眾安橋,又沿禦街向南,穿行於花市之中,不多時來到了保康巷口。這裏不但燈火璀璨,熱鬧喜慶的鼓樂更是此起彼伏。宋慈見往來行人大多成雙成對,忽地想起與李清照齊名的女詞人朱淑真,生前便是住在保康巷一帶,心中一動,想到了朱淑真的詞作《元夜》。眼前是“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的盛景,心中是“但願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的念想,最後化作“賞燈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會同”的感慨,朱淑真當年麵對這如晝花市時的所思所想,一如宋慈此時此刻的心境。這是宋慈來臨安後的第一個新歲正月,之前本想與劉克莊一同遊街賞燈,但因牽涉命案未能成行,此時與桑榆並肩同行,倒是他頭一次觀賞臨安城中的花市燈會,也是他生平第一次與年輕女子結伴而行。然而今年能與桑榆同行,明年卻未必能再相見,他一念及此,不禁轉頭向桑榆看去。
一路慢步而行,桑榆麵對著滿街璀璨,臉上暈著流光,眼中映著燈火,卻未顧盼欣賞,而是微低著頭,似乎暗藏了什麽心事。宋慈知道桑老丈大病初愈,桑榆不可能有外出遊玩的心思,她之所以邀自己同行,必是有什麽話想對自己說,可此話似乎甚是為難,一直不便開口。一想到此,他不禁又念及朱淑真那句“但願暫成人繾綣”,心頭微微一熱。
忽然間,桑榆止住了腳步,轉過身來。
宋慈忙收住腳,愣愣地立在原地,一向鎮定自若的他,倒顯得有些手足無措。
就在這時,桑榆拿起了他的手,指尖抵在他的掌心,一個字接一個字地寫畫起來。
宋慈漸漸定住了心神,眉頭慢慢凝了起來,道:“蟲達在何處?”他詫異地看著桑榆,“你問的是……六年前叛國投金的將軍蟲達?”
高良薑忙道:“大人,我隻是隨處看了看,沒有動過手。師父死在書房,房中的東西說不定都是證物,衙門沒來人之前,我哪裏敢碰?這些道理我還是懂的。至於羌師弟動沒動過,那我可就不清楚了。”
羌獨活道:“你我明明是一起尋找的,你好意思說不清楚?書房裏的東西,我也沒動過。”
“做師父的死了,當弟子的卻隻關心他的醫書。”居白英坐在大堂右側的椅子裏,冷聲冷氣地道,“你們兩個真是好徒弟啊!”
高良薑忙低頭順眉,道:“師娘,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死於非命,弟子痛心萬分,恨不得立馬揪出凶手,為他老人家報仇。師父曾說過,世上庸醫太多,行醫時亂開藥方,非但無益於治病,反而害人不淺,他老人家要寫一部醫書,匯總生平所有驗方,留之後世,造福後人。這部《太丞驗方》乃師父畢生心血,書中的每一道驗方都是他老人家的不傳之秘,都是用最少的藥材,治最疑難的病症,即便不懂醫術的人,隻要得到此書,按書中驗方對症下藥,亦可成為妙手良醫。如今師父遭人所害,這部醫書卻不見了蹤影,依弟子看,八成是凶手覬覦這部醫書,這才害了師父,奪了醫書。弟子心想,隻要找到這部醫書,或許便能抓到凶手。”
“劉鵲著書一事,外人並不知情,隻有你們這些醫館裏的人才知道,也隻有你們這些學醫的人才會覬覦醫書。到底是誰幹的,是誰奪了醫書,自己心裏清楚。”居白英的目光掃過大堂中各人,各人都低下了頭,不敢與之對視。
韋應奎聽居白英直呼劉鵲姓名,道:“劉太丞死了,夫人似乎不怎麽傷心啊。”
居白英朝依偎在一旁的鶯桃和劉決明母子冷眼一瞧,取下手腕上的佛珠,盤捏在掌中,道:“老身一大把年紀,半截身子已經入土,還有什麽好傷心的。”言語間毫無悲傷之意,倒像是對劉鵲帶有極大的怨恨。
正當這時,一陣輕快的腳步聲響起,一個清瘦之人斜挎藥箱,跨過門檻,踏入了醫館。來人長相斯文,看起來三十歲左右,頭發卻已全白,一見醫館中聚了這麽多人,甚至還有衙門官差在場,不由得微微發愣,道:“出什麽事了?”
高良薑瞧見來人,冷哼一聲,道:“白首烏,剛才還說你呢,你可算回來了。昨晚師父單獨叫你到書房,所為何事?”
“你問這個做什麽?”
“做什麽?師父他老人家死了!你是師伯的弟子,對師父一向心存芥蒂,以為我不知道嗎?你是師父死前最後見過的人,是不是你下的毒手?”
“你說什麽?”白首烏皺眉道,“師叔死了?”
“少在這裏裝模作樣。”高良薑將手一攤,“師父的《太丞驗方》,是不是你拿了?趕快交出來!”
白首烏沒理會高良薑,見好幾個府衙差役守在書房門口,當即走了過去。幾個差役攔住他不讓進。他就站在門口,朝書房裏望了一眼,望見了伏在書案上一動不動的劉鵲。
“你就是白首烏?倒是名副其實啊。”韋應奎打量著白首烏的滿頭白發,“說吧,昨晚劉太丞為何見你?”
白首烏暗暗搖了搖頭,似乎對劉鵲的死難以置信,愣了片刻才道:“昨晚師叔叫我到書房,說他前些日子看診過一個病人,他擔心那病人的病情,本想今早上門回診,但他臨時受請,今早要去太師府看診,抽不得空。師叔讓我今早代他回診,看看那病人恢複得如何,還需不需要繼續用藥。”
“隻是這樣,沒別的事?”
白首烏嘴唇微微一動,似乎想說什麽,卻欲言又止。
“事關劉太丞之死,在本司理麵前,你休得隱瞞!”
白首烏朝高良薑和羌獨活看了一眼,道:“師叔還說,良薑和獨活雖是他的親傳弟子,卻一直彼此不和,暗中鉤心鬥角。他的《太丞驗方》即將完成,不想托付給兩位弟子中的任何一人,他想……想把這部醫書傳給我……”
白首烏這話剛一出口,高良薑立馬叫了起來:“胡說八道!師父怎會將《太丞驗方》傳給你一個外人?”一旁的羌獨活雖未說話,但兩隻小眼直勾勾地盯著白首烏,臉色甚是陰沉。
韋應奎目光掃過三人,冷冷一笑,道:“有意思。”在他看來,昨晚見過劉鵲的三人各執一詞,都說劉鵲要將《太丞驗方》傳給自己,其中必然有人在撒謊。“你們三人昨晚都見過劉太丞,都有行凶的嫌疑。來人,將這三人抓回衙門。”韋應奎手一招,幾個差役一擁而上,將高良薑、羌獨活和白首烏抓了起來。
高良薑連連搖頭道:“大人,師父的死與我無關啊,是他們兩個在撒謊……”羌獨活隻吐出三個字:“不是我。”白首烏則是靜靜地站在原地,不作任何辯解,任由差役抓了。
韋應奎吩咐兩個差役留下來張貼封條,將作為凶案現場的書房封起來,再將劉鵲的屍體運至城南義莊停放,其餘差役則押著高、羌、白三人,跟著他回府衙。
然而剛走到醫館大門,韋應奎還沒來得及跨出門檻,迎麵卻來了三人,徑直踏入醫館,迫得韋應奎身不由己地退了兩步。
這三人當中,為首之人衣冠方正,是早前出現在淨慈報恩寺後山的那個文士,另外兩人一高一矮,是那文士的隨從。韋應奎被這三人衝撞了去路,正要發怒,卻聽那文士道:“劉太丞死在何處?”
醫館中眾人不知來者何人,大都莫名其妙地望著那文士,唯有黃楊皮情不自禁地轉頭向書房看去。那文士看在眼中,徑直朝書房走了過去。
韋應奎一把拽住那文士的衣袖,道:“你們是什麽人?凶案現場,由不得你們亂闖!”
那文士朝韋應奎斜了一眼,道:“你是府衙司理韋應奎?”
“知道我是誰,還敢……啊喲!疼疼疼!”
韋應奎的語氣甚是得意,可他話還沒說完,已被那高個子隨從一把擰住了手腕。他的手腕便如被鐵鉗夾住了,骨頭似要被捏碎一般,不得不鬆了手。那文士徑直走入書房,矮個子隨從斜挎著黑色包袱,緊隨在後。
韋應奎又驚又怒,急忙喝令幾個差役拿下那高個子隨從。幾個差役放開高、羌、白三人,奔那高個子隨從而來。然而那高個子隨從身手了得,一隻手拿住韋應奎不放,隻用另一隻手對付幾個差役,幾個差役一擁而上,竟絲毫討不到便宜,反而挨了不少拳腳。韋應奎被捏住了手腕,那高個子隨從閃轉騰挪之際,韋應奎也身不由己地跟著轉圈,隻覺得天旋地轉,幾欲作嘔,“哎喲喲”的痛叫聲中,又夾雜著“哇啊啊”的反嘔聲。
這時,那矮個子隨從出現在書房門口,道:“韋應奎,大人叫你進來。”
那高個子隨從這才鬆開了韋應奎的手腕。幾個差役吃了虧,知道那高個子隨從厲害,不敢再貿然動手。
韋應奎偏偏倒倒,好不容易才扶住一把椅子,緩過神來。他原本又急又怒,然而那矮個子隨從的話一直回響在耳邊,令他心生忐忑。“大人?什麽大人?”他暗暗嘀咕著,心想那文士有這麽厲害的隨從相護,隻怕甚有來頭,自己莫非又得罪了什麽高官?可那文士麵生得緊,兩個隨從也從沒見過,實不知對方是何來路。他沒敢肆意發怒,見那矮個子隨從等在書房門口,隻好忍了口氣,跟了過去。
“驗過毒了嗎?”韋應奎剛進入書房,那文士的聲音立刻響起。
那文士說話之時,目光一直不離劉鵲,似在查驗屍體。韋應奎見了這一幕,尤其是見那文士手上竟戴上了一副皮手套,心知那文士必有來頭。他心思轉得極快,語氣變得恭敬起來:“下官尚未驗過。”
“下官?”那文士抬起眼來,“你知道我是誰?”
“下官不敢……不敢過問。”
那矮個子隨從道:“大人是新任浙西提點刑獄喬公喬大人。”
韋應奎如聞驚雷,愣在了當場。他知道元欽離任浙西提點刑獄後,韓侂胄調淮西提點刑獄喬行簡接任,但他一直沒聽說喬行簡已經到了臨安。他反應極快,連忙躬身行禮,心下暗暗懊悔,自己有眼不識泰山,方才竟公然對喬行簡無禮,得罪了這位新上任的提點刑獄,往後如何是好?
“銀針和皂角水。”喬行簡沒理會躬身行禮的韋應奎,而是朝那矮個子隨從伸出了手。韋應奎一直彎著腰,不敢直起身來。
那矮個子隨從取下肩上的黑色包袱,打開來。韋應奎抬眼望去,瞧見了包袱裏的官憑文書、筆墨等物,還有卷起來的藤連紙、檢屍格目和屍圖。韋應奎瞧不見包袱更深處有什麽,但從喬行簡讓隨從隨身攜帶檢屍格目和屍圖來看,這位新上任的浙西提點刑獄,絕非那種可以輕易糊弄的官員,心下不由更覺後悔。
那矮個子隨從從包袱裏取出一裹針囊和一隻水袋,交給了喬行簡。喬行簡打開針囊,拈起一枚銀針,擦拭幹淨後,探入劉鵲口中,再將劉鵲的嘴合上。一段時間後,他將銀針取出,隻見銀針變成了黑色。他將水袋裏的水倒出來,那是用皂角煮製而成的皂角水。他將銀針放入皂角水中揩洗,銀針上的黑色卻無法洗掉。他點了點頭,經此一驗,劉鵲的確是死於中毒。
“初檢當在現場,死者似有中毒跡象,你未驗毒確認死因,便公然抓人?”喬行簡兩眼一抬,朝韋應奎看去。
韋應奎知道自己抓高、羌、白三人的一幕正好被喬行簡撞見,聽喬行簡話中之意,是在責備自己抓人草率,不由得咽了咽口水,道:“那三人是醫館中的弟子,昨晚隻有他們三人進入這間書房見過劉太丞。下官問起昨晚之事,他們三人各執一詞,言語彼此矛盾,其中必有人撒謊,真凶應……應在他們三人當中,下官這才抓人……”他彎著的腰早已發酸,但仍不敢直起。
“死者昨天吃過什麽東西?”喬行簡又問。
韋應奎說了劉鵲昨日三頓飯食吃了什麽,又道:“下官這就命人去把泔水桶取來,查驗飯食是否有毒。”
韋應奎說著便要轉身,喬行簡卻道:“那這盒糕點呢?”
韋應奎抬眼望去,見喬行簡指著書案的外側,那裏擺放著一個圓形食盒。那圓形食盒雕刻著梅花圖案,盒蓋已經掀起,盒內分為左右兩格,一格是蜜糕,另一格是糖餅,擺放得滿滿當當。這個圓形食盒,韋應奎最初進入書房時便已瞧見,他也打開看過,見裏麵的糕點一個不少,碼放得整整齊齊,顯然沒被人吃過,也就沒有過多理會。他道:“下官查看過這食盒,裏麵的糕點一個不少,劉太丞應該沒有吃過。”
喬行簡朝那矮個子隨從看了一眼,道:“文修,喚死者親屬進來。”
文修立刻走出書房,表明喬行簡提點刑獄的身份,問清楚大堂裏哪些人是死者親屬,然後將居白英、鶯桃、劉決明、高良薑、羌獨活和白首烏等人帶入書房。
喬行簡的目光從眾人臉上一一掃過。眾人知道他是提點刑獄,除了居白英外,全都不敢抬頭直視。喬行簡忽然道:“劉太丞是不是不吃甜食?”
眾人都點了點頭。高良薑應道:“回大人的話,師父不吃甜食,已有好幾年了。”
喬行簡微微頷首。他之前見圓形食盒擺放在書案上,裏麵的蜜糕和糖餅卻沒吃過,又聽說劉鵲昨日三餐分別吃了河祗粥、金玉羹和雕菰飯,其中河祗粥是在粥中加入魚幹、醬料和胡椒煮製而成,金玉羹是用羊肉和山藥熬製的羹湯,雕菰飯是用黑色菰米蒸煮的飯食,大都是鹹口,沒有一樣是甜食,這才有此一問。在得到死者親屬肯定的答複後,他在食盒右側的梅花圖刻上輕輕一按,伴隨著“哢嚓”一聲輕響,食盒中的格子微微彈升了一截。原來這個圓形食盒做工精巧,內部分為上下兩層,中間以隔板隔開,右側的梅花圖刻便是機關,隻需輕輕一按,隔板便會抬升而起。喬行簡揭開上層食盒,露出了下層,隻見下層也分為左右兩格,同樣擺放著糕點,但不是甜口的蜜糕和糖餅,而是鹹口的油酥餅和韭餅,擺放得雖然也很整齊,但明顯有幾處空位,顯然曾有幾個糕點被人吃過。喬行簡最初看到這個食盒時,曾湊近細嗅,在蜜糖的甜味中,嗅到了一絲韭菜氣味。他從食盒的高度判斷,食盒內部應該不止一層,稍加尋找,便找到了機關所在。他打開食盒下層,發現了被吃過的油酥餅和韭餅,這才喚入韋應奎和死者親屬加以查問。
韋應奎見食盒內藏乾坤,不由得愣住了。他來劉太丞家查案已有好長一段時間,卻忽略了食盒中還有下層,而且下層糕點還明顯被人吃過。這食盒就擺放在劉鵲的書案上,吃糕點的人,極大可能就是劉鵲。韋應奎見喬行簡又從針囊裏取出四枚銀針,顯然是要查驗四種糕點是否有毒。
喬行簡在蜜糕、糖餅、油酥餅和韭餅之中各取一塊,吩咐文修找來四隻碗,將糕點放入碗中搗碎,又倒入清水拌勻,再將四枚銀針分別放入四隻碗中,最後用布封住碗口。如此靜置片刻,喬行簡揭開封布,取出四枚銀針,隻見銀針全都變成了黑色。他用皂角水揩洗銀針,上麵的黑色根本洗不掉。
韋應奎見到這一幕,臉色灰敗,腰彎得更低了,暗暗搖頭,心想:“今年可真是晦氣,命案一樁接著一樁不說,還每次剛一接手便觸黴頭。太學嶽祠案遇到個會驗屍的宋慈,西湖沉屍案遇到個做過提刑官的金國使者,如今剛一接手劉太丞的案子,又突然冒出個提點刑獄來。韋應奎啊韋應奎,莫非你今年命犯太歲,要不然怎會這般倒黴?”
喬行簡斜了韋應奎一眼,目光一轉,問眾人道:“這盒糕點從何而來?”
“我記得這盒糕點,”高良薑認了出來,“是昨天一個病人送來的。”
“什麽病人?”
“我隻記得是個女的。黃楊皮是師父的貼身藥童,他應該知道那病人是誰。”
黃楊皮、當歸和遠誌都在大堂裏候著,喬行簡立刻吩咐文修去將黃楊皮帶進來,問道:“送這盒糕點的病人是誰?”
黃楊皮朝那圓形食盒瞧了瞧,答道:“回大人的話,送糕點的是一個姓桑的啞女,住在竹竿巷的梅氏榻房,小人隨先生看診時去過。那姓桑的啞女倒是沒病,是她爹患了重病,先生曾為她爹診治。那姓桑的啞女昨天下午上門來道謝,送來了這盒糕點,說是她親手做的,還在先生的書房裏待了好長時間才離開。”
“這位桑姑娘進過書房?”
“是先生請她進來的。當時那姓桑的啞女來醫館後,給先生看了一張字條,先生便歇了診,請她到書房相見,還關上了門,吩咐小人守在外麵,不許任何人打擾。書房裏一直靜悄悄的,過了約莫半個時辰,門才打開,那姓桑的啞女才離開了醫館。”
一個啞女,一張字條,閉門相見半個時辰之久,喬行簡想著這些,不由得麵露疑色。他問道:“你們有人吃過這盒糕點嗎?”
眾人都回以搖頭。
“這麽說,隻有死者一個人吃過。”喬行簡回頭看了一眼死去的劉鵲。他略作思慮,吩咐道:“文修,你留下來查封書房,查驗死者昨日的餐食是否有毒,再想辦法將屍體運回提刑司。武偃,你隨我前去梅氏榻房。這位小兄弟,帶路吧。”最後一句話是衝黃楊皮說的,說完便帶著那名叫武偃的高個子隨從朝醫館外走去。
黃楊皮當即應了,領路前往梅氏榻房。
沒過多久,喬行簡和武偃在黃楊皮的帶領下來到了梅氏榻房,找到了桑氏父女落腳的那間通鋪房。然而桑氏父女的床鋪已空,此前擱在房角裝有各種木作的貨擔也不見了蹤影。喬行簡喚來榻房夥計一問,才知今早桑氏父女已經退房離開了。
“那對父女也是不走運,像他們這種來臨安做買賣的貨郎,就指著上元節當天大賺一筆。”榻房夥計道,“如今上元節就在眼前,那老頭卻患了病,生意也做不成,隻好雇了輛牛車,拉著貨物走了。”
喬行簡眉頭一皺,道:“那對父女走了多久?”
“有小半個時辰了吧。”
“往哪個方向走了?”
“看著是往城南那邊去了。”
牛車雖不及馬車迅速,又拉著貨物,必然快不起來,但已走了小半個時辰,粗略算來,隻怕已快出城了。喬行簡立刻吩咐武偃:“你即刻往城南去追,一路打聽這輛牛車的下落,無論如何要把這對姓桑的父女追回來!”
武偃麵色堅毅,領命而去。
第二章 無名屍骨
一整個上午,宋慈在射圃邊席地而坐,看著以劉克莊為首的太學生和以辛鐵柱為首的武學生隔牆鬥射,眼前卻總是時不時地浮現出昨晚與桑榆一起走過禦街燈市時的場景。
原來昨天安葬好蟲氏姐妹和袁晴後,宋慈與劉克莊結伴回太學,卻在中門外遇見了桑榆。彼時天色已經暗了下來,在人來人往的前洋街上,桑榆遠遠地向宋慈揮著手。
“你瞧,桑姑娘在那邊。”劉克莊瞧見了桑榆。
宋慈隻是點了點頭,向桑榆打過招呼,埋頭便要進太學。
劉克莊卻一把拉住了宋慈,道:“瞧那揮手的意思,桑姑娘是在叫你過去呢。”
他強拽著宋慈,走到桑榆麵前,道:“桑姑娘,你是來找宋慈的吧?我把他帶過來了。你們有什麽話慢慢聊,我還有事,先回齋舍了。”說完微笑著將宋慈留在原地,獨自走了。
桑榆手握一個錢袋,那是上次宋慈去梅氏榻房時,留給她付劉太丞診金的。這是她第二次將這個錢袋物歸原主了。宋慈問起桑老丈的病情,她比畫了手勢,意思是桑老丈按劉太丞開出的驗方用藥,這兩天身子好了不少,已能下地行走了,她這才能放心地離開梅氏榻房來太學。
“桑姑娘不必這麽客氣,往後若有用得著宋慈的地方,盡管來太學找我。”宋慈知道桑老丈大病初愈,需要有人留在身邊照看,桑榆為了歸還錢袋,隻怕已耽擱了不少時間,他這話一出,等同於是在向桑榆告別了。然而桑榆連連比畫手勢,意思是想請他多留一會兒,陪她在街上走一走。
宋慈微微愣神之際,桑榆已轉過身去,沿街慢行。
宋慈回頭朝中門方向望了一眼,似乎怕被劉克莊瞧見似的,還好劉克莊是當真回了太學,並沒有留下來等他。他稍作踟躕,朝桑榆跟了上去。他不知桑榆是何意思,緩步跟在桑榆身邊。兩人就這麽往前走著,不多時走過整條前洋街,來到了眾安橋。在這裏,一條花燈如晝的寬闊大街縱貫南北,那是臨安城中有名的十裏禦街。
禦街乃是大宋皇帝每逢孟月,也就是春夏秋冬各季的第一個月時,離開皇宮去往城西北景靈宮祭祀的必經之路。此街南起皇宮和寧門,北抵觀橋,縱貫臨安全城,總長近十裏,喚作十裏禦街。十裏禦街分為南北中三段,和寧門至朝天門為南段,乃三省六部、五寺六院聚集之地;朝天門至眾安橋為中段,其間商鋪林立,遍布瓦子,是全城最繁華熱鬧的去處;眾安橋至觀橋為北段,多為市井百姓居住之地,城中酒庫也大多集中於此,有著“千夫承糟萬夫甕,有酒如海糟如山”的說法。眾安橋位於十裏禦街之上,附近一帶又是臨安城中有名的花市,一到夜間燈火如晝,尤其是上元佳節臨近之時,更是火樹星橋,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宋慈默默跟在桑榆身邊,行過了眾安橋,又沿禦街向南,穿行於花市之中,不多時來到了保康巷口。這裏不但燈火璀璨,熱鬧喜慶的鼓樂更是此起彼伏。宋慈見往來行人大多成雙成對,忽地想起與李清照齊名的女詞人朱淑真,生前便是住在保康巷一帶,心中一動,想到了朱淑真的詞作《元夜》。眼前是“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的盛景,心中是“但願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的念想,最後化作“賞燈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會同”的感慨,朱淑真當年麵對這如晝花市時的所思所想,一如宋慈此時此刻的心境。這是宋慈來臨安後的第一個新歲正月,之前本想與劉克莊一同遊街賞燈,但因牽涉命案未能成行,此時與桑榆並肩同行,倒是他頭一次觀賞臨安城中的花市燈會,也是他生平第一次與年輕女子結伴而行。然而今年能與桑榆同行,明年卻未必能再相見,他一念及此,不禁轉頭向桑榆看去。
一路慢步而行,桑榆麵對著滿街璀璨,臉上暈著流光,眼中映著燈火,卻未顧盼欣賞,而是微低著頭,似乎暗藏了什麽心事。宋慈知道桑老丈大病初愈,桑榆不可能有外出遊玩的心思,她之所以邀自己同行,必是有什麽話想對自己說,可此話似乎甚是為難,一直不便開口。一想到此,他不禁又念及朱淑真那句“但願暫成人繾綣”,心頭微微一熱。
忽然間,桑榆止住了腳步,轉過身來。
宋慈忙收住腳,愣愣地立在原地,一向鎮定自若的他,倒顯得有些手足無措。
就在這時,桑榆拿起了他的手,指尖抵在他的掌心,一個字接一個字地寫畫起來。
宋慈漸漸定住了心神,眉頭慢慢凝了起來,道:“蟲達在何處?”他詫異地看著桑榆,“你問的是……六年前叛國投金的將軍蟲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