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節
宋慈洗冤筆記(出書版) 作者:巫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宋慈原本隻是因為燒過的木頭和獅子玉飾,聯想到淨慈報恩寺曾有過一場大火,這才找居簡和尚打聽,哪知這場大火竟會與劉太丞家扯上關聯。他稍加思慮,問道:“大師,起火那晚,貴寺可有發生什麽奇怪之事?有沒有什麽人舉止可疑?”
“宋施主,那場大火已經過去一年多了,不知你為何要打聽這些事?”居簡和尚見宋慈不斷地追問當年那場大火,不免心生好奇。
宋慈沒有回答,隻道:“大師,此事關係重大,起火前貴寺究竟發生過什麽事,但凡你知道的,還請詳加告知。”
居簡和尚猶豫了一下,見宋慈目光中透著堅毅,道:“雖不明白宋施主為何打聽此事,可我聽說宋施主查案公允,持正不阿,我雖是佛門中人,卻也心生敬佩。既然你執意要問,那我便把那一晚的事,但凡能想起來的,都說與你知道。”回想了一下,徐徐道來,“那是一年前中秋節的前一夜,不少香客留宿於本寺廂房之中。當晚月亮很圓很亮,留宿的香客們聚在廂房外的院子裏,一邊閑情賞月,一邊吟詩作對。我當時住在寮房的東側,與廂房隻有一牆之隔,聽著香客們的笑聲傳來,想到德輝禪師的病情,心裏很不是滋味。道濟師叔從寮房外路過,見我坐在門前煩悶,衝我笑了一笑。他去到廂房那邊,我還當他是去阻止香客們吵鬧,哪知他竟是去談笑風生,與香客們共同吟詩賞月。道濟師叔行事一貫如此,總是一反常態,以前他還在靈隱寺出家時,便不喜念經,還嗜好酒肉,成天嘻嘻哈哈,穿著破衣爛衫,遊走於市井之間,被人當作顛僧,喚他作‘濟顛和尚’。四年前他來到本寺,拜德輝禪師為師,成為德輝禪師最後的入門弟子,但他仍是成天嬉笑如故,行事總是出人意料。德輝禪師重病之後,道濟師叔不像道隱師叔那樣守在禪房裏照料,前前後後隻去看望過一次,他非但不擔心,反而在德輝禪師的病榻前嬉笑如常,我實在是想不明白。”說著搖了搖頭,“我聽著廂房那邊道濟師叔和香客們的笑聲,心中實在煩亂,便關起門來抄默經文,過了許久,廂房那邊才安靜下來。後來我便睡下了,不知睡了多久,忽被一陣叫喊聲驚醒,寮房裏已是煙氣彌漫。我捂住口鼻,衝出寮房,看到了衝天的大火,看到了奔走的人影,才知道寺中起了大火……唉,起火前我看到過的、聽到過的,就是這些了。”
宋慈想了一想,問道:“當晚第一個發現起火的人是誰?”
“是彌音。德輝禪師的禪房燒起來時,彌音正好起夜去茅房,瞧見了大火。他呼人救火,還衝進禪房試圖救人,結果人沒救到,反而把自己燒傷了。”居簡和尚說這話時,扭頭朝靈壇望去,此時彌音正守在那裏。
宋慈也朝彌音望了一眼。他記得當初在巫易墓前做法事時,楊菱從始至終一直注視著的僧人,便是這位彌音。方才居簡和尚言語間提及,淨慈報恩寺起火那晚,受道隱和尚的差遣去請劉扁和劉鵲來給德輝禪師看病的僧人,也是這位彌音。“看來一會兒要請這位彌音師父問一問話了。”宋慈這麽想著,又向居簡和尚道:“火滅之後,貴寺又發生過什麽事?”
居簡和尚回憶道:“我記得那場大火過後,本寺隻剩殘垣斷壁,到處都是焦糊味。事後清點,共有十四人死難,除了劉扁施主外,其他都是本寺的僧人,其中有德輝禪師和道隱師叔,還有四位居字輩僧人和七位彌字輩僧人,全都被大火燒焦,麵目難辨,此外還有多人被燒傷。大火後的那天適逢中秋,原本寺中要舉行皇家祈福大禮,聖上要駕臨本寺祈福,前一夜之所以有那麽多香客留宿本寺,便是為了第二天一早參加這場祈福大禮。本寺原名永明禪院,當年高宗皇帝為奉祀徽宗皇帝,下詔賜名為淨慈報恩寺,後來高宗皇帝和孝宗皇帝都曾來本寺祈福,孝宗皇帝還曾手書‘慧日閣’匾額賜予本寺。可是那場大火燒毀了一切,中秋當天的祈福大禮隻能取消。聖上聞聽本寺焚毀,下詔將所有死難者火化,在寺中築壇祭祀。韓太師當天帶著詔令來到本寺,在所有僧人的誦經聲中,火化了死難之人。”
“你是說死難之人火化,是在中秋當天?”宋慈眉頭一凝。
“是在中秋當天。”居簡和尚應道,“當時寺中救治傷者,清理火場,搜尋屍體,甚為忙亂,一直到入夜之時,才火化了所有死難之人。”
宋慈暗暗覺得有些奇怪。他聽說過僧人死後通常不行土葬,而是火化成灰,這在佛門中稱之為荼毗。皇帝下詔火化僧人,築壇祭祀,這並不奇怪,奇怪的是火化似乎來得太快了些。大火焚毀寺院,死了十四個人,事後不是該追查起火原因,查清是意外失火還是人為縱火嗎?按理說,屍體上可能會留有線索,比如嶽祠案中的何太驥,可以通過查驗死者是死於大火還是死後焚屍,進而追查起火原因,所以應該等所有疑問查明之後,再火化死難之人的屍體,可為何大火後不到一天時間,便將所有屍體火化了?這便等同於何太驥的屍體第二天便被火化成灰,那就什麽痕跡都沒留下,真相也就永遠查不出來。他道:“那場大火後,官府可有來人,查驗死難之人的屍體,追查起火的原因?”
居簡和尚搖頭道:“知府大人隨同韓太師來本寺看過,說是意外失火,並未查驗屍體,追查起火原因。”
宋慈皺起了眉,暗想了片刻,道:“你先前說,劉扁和劉鵲當晚都留宿於寺中,劉扁死於大火,劉鵲卻逃了出來。他們二人既是兄弟,為何一個逃出了火場,另一個卻沒有,難道他們二人沒住在一起嗎?”
“劉扁施主為了時刻照看德輝禪師的病情,留宿於德輝禪師的禪房中,劉鵲施主是另住一間廂房,他們二人沒住在一起。”
“那事後劉扁的屍體呢?是讓劉鵲帶回去安葬了嗎?”
“劉扁施主的屍體,是與本寺死難僧人一起火化的。”
宋慈心中那種奇怪的感覺又強烈了一些,轉頭朝後山望了一眼,忽然道:“那場大火中死去的十四個人,可有誰斷過左臂?”
居簡和尚回想了一下,應道:“有的,我記得劉扁施主來看診時,他的左臂綁著通木,聽說是不小心摔斷了。劉扁施主帶著斷臂之傷,還連夜趕來為德輝禪師診治,真是仁心仁術,令人敬佩。”
宋慈聽了這話,暗暗一驚,心想:“後山上發現的那具無名屍骨,莫非是劉扁?”問道:“大師,你確定當年劉扁的屍體火化了嗎?”
“我記得當時在禪房的廢墟前架了柴堆,所有死難之人的屍體被搬到柴堆上一起火化的。隻不過火化之時,卻出了意外。”
“什麽意外?”
“當時本寺全被大火燒毀,唯有藏經閣離其他殿宇較遠,未被殃及,可是火化之時,藏經閣那邊卻突然著了火。原本藏經閣中收藏了許多佛經典籍,還有高宗皇帝禦賜的各種珍貴經藏,能在之前那場大火中幸免於難,已是不幸中的萬幸,哪知突然又起了火。寺中僧人大都聚在禪房附近誦經超度,見突然火起,有的嚇得慌亂躲逃,有的匆忙趕去救火。可當時已經天黑,藏經閣藏書眾多,燒起來很快,最終沒能救著火,藏經閣燒了個精光,所有死難之人也在那場混亂中火化成了灰。”
“也就是說,屍體火化之時,不僅是天黑,而且現場一片混亂?”
居簡和尚回憶著當時的場景,點了點頭。
“藏經閣的火是怎麽燒起來的?”宋慈又問。
居簡和尚搖頭道:“那就不知道了,事後沒有查出原因來。”
宋慈暗暗心想:“前一夜的大火,也許是不小心失火,可剛剛經曆了一場那麽慘烈的大火,寺中僧人應該都會小心火燭,藏經閣再出現失火的可能性很小,更大的可能是有人故意縱火。倘若後山上那具無名屍骨真是劉扁,會不會是有人故意在藏經閣縱火製造混亂,趁亂動了柴堆上的屍體,將劉扁的屍體藏匿起來,事後埋到了後山?果真如此的話,那縱火移屍的人是誰?又為何要大費周折移屍掩埋呢?”
宋慈越想越是困惑,好一陣沒有說話,最後從懷中摸出那塊獅子玉飾,讓居簡和尚看了,問是否識得。居簡和尚搖了搖頭,他從沒見過這樣的獅子玉飾。宋慈向居簡和尚道了謝,轉身向靈壇走去。
“彌音師父,”宋慈徑直來到彌音的身前,“我有些事,想問一問你。”
彌音身形高大,一張臉被燒毀了大半,看起來已有三十來歲,是所有彌字輩僧人中年齡最大的一位。他站在靈壇的左側,祭拜靈壇的香客們從身前絡繹而過,他一直閉眼合十,低聲誦經。聽見宋慈的聲音,他睜開眼道:“阿彌陀佛,不知施主要問何事?”聲音甚是低沉。
宋慈沒有回答,隻是抬手道:“這邊請。”
彌音轉頭向居簡和尚看去,居簡和尚點頭道:“宋施主既然有事問你,你便跟著去吧。”
“是,師伯。”彌音應了,這才隨宋慈去到一旁僻靜之處。
“彌音師父,你到淨慈寺出家,有多久了?”宋慈開始了詢問。
彌音答道:“有五六年了。”
“一年前的中秋前夜,貴寺曾經曆了一場大火,你應該還記得吧?聽說當時最先發現起火的人是你。”
彌音不由自主地摸了摸臉上的燒傷,道:“那場大火,如何能忘?”
“那晚起火時是何情形?還請你原原本本道來。”
彌音點了點頭,道:“我那晚半夜醒來,肚子脹痛,去了一趟茅房,回來時見寮房的西邊亮著光。寮房的西邊是本寺住持德輝禪師的禪房,那時德輝禪師臥病在床,日夜都需要人照顧,禪房裏常常半夜還點著燈火。可那光實在太亮了,不像是燈火,我便走過去一瞧,竟是禪房燃起了大火,正往外冒著濃煙,還把鄰近的寮房引燃了。我嚇得大喊大叫,又撞開門衝進禪房救人,可裏麵火勢太大,我試了幾次都衝不進去,不得不退了出來。我又去附近擔水救火,往返了好幾趟,還是沒用。那時寮房也已經引燃,火勢燒得很快,連我居住的房間也著了火。與我同住一間寮房的都是彌字輩的師兄弟們,大都逃了出來,隻是不見彌苦師弟。我與彌苦師弟一向交好,不顧師兄弟們的阻攔,拿水淋濕身子,又衝進寮房試圖救彌苦師弟,最後燒了自己一臉傷,還是沒救著人。”說著低下頭去,低聲誦道,“阿彌陀佛。”
宋慈想起在巫易墓前做法事時,楊菱從始至終注視著彌音,此時得知彌音曾與彌苦同寮,又彼此交好,還曾奮不顧身地衝進火場救彌苦,這才明白楊菱為何對彌音另眼相看。他道:“大火過後,韓太師帶來聖上旨意,要將所有死難之人的屍體搬到一起火化,藏經閣卻在那時突然著火,當時你也在場嗎?”
彌音搖頭道:“我那時燒傷得不輕,敷了藥,在臨時搭的草棚裏休息,後來才聽說了藏經閣起火的事。”
宋慈懷疑有人在藏經閣起火之時,趁亂搬動過死難之人的屍體,本想向彌音打聽此事,可當時彌音不在場,那就不必多問了。他想了想,沒再打聽起火之事,轉而問起了劉扁和劉鵲,道:“我聽說貴寺起火那晚,劉太丞家的劉扁和劉鵲曾來為德輝禪師看病,當時是你去請他們來的。你可還記得劉扁那時的樣子?他的左臂是不是斷了,綁著通木?”
彌音點頭道:“劉扁施主是傷了左臂,我去請他看診時,還怕他多有不便,可他說自己的左臂雖然摔斷了,但早已接好,而且他替人診脈都是用的右手,並不礙事。劉鵲施主擔心劉扁施主手臂有傷,怕他看診時不太方便,於是也帶上藥箱,一起跟了來。”
“這麽說你隻請了劉扁,劉鵲是不請自來的?”
彌音又點了點頭,道:“劉扁施主曾是宮中太丞,聽說他過去專門替皇上看病,醫術甚是精湛,去劉太丞家請大夫,自然是去請他。”
“劉扁和劉鵲關係如何?”
彌音微微皺眉,沒聽得太明白。
“比如來貴寺的路上,他們二人交談多嗎?彼此說話時可是和顏悅色?”
彌音回想了一下,道:“我記得來的路上,二位施主沒怎麽說過話,好像心事重重的樣子,有路人認得他們,跟他們打招呼,他們也都沒應。”
宋慈想了一想,又問:“你最初發現禪房起火時,可有在禪房附近看見過什麽可疑之人?”
彌音搖頭道:“沒有看見。”頓了一下,似乎突然想起了什麽,道:“我在禪房附近沒看見人,倒是之前去茅房時,遇到了劉鵲施主,他也起夜去上了茅房。”
“你看清了,當真是劉鵲?”
“雖然隔了一段距離,可那晚月光很亮,我認得是劉鵲施主的樣子。”
“能看見月光,這麽說你不是在茅房裏遇到的他?”
“我看見劉鵲施主時,他走在茅房外的小路上,往廂房那邊去了。”
“那你怎麽說他是起夜上了茅房?”
“那麽晚起夜,又是在茅房外,不是去上茅房,還能是什麽?”
宋慈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他沒再發問,拿出那塊獅子玉飾請彌音辨認,然而彌音也不識得。宋慈向彌音道一聲“叨擾了”,又去到靈壇旁向居簡和尚行禮告辭,隨後離開了淨慈報恩寺。
“你是在懷疑劉鵲嗎?”從淨慈報恩寺出來,劉克莊見宋慈一直凝著眉頭。
宋慈點了點頭,道:“按照居簡大師和彌音師父所述,劉扁才是真正的劉太丞,劉太丞家也是劉扁開設的醫館,當晚明明隻請了劉扁去寺裏看病,劉鵲卻要跟著去,大火發生時,偏偏劉鵲又沒在廂房睡覺,而是起了夜,最後劉扁死於大火,劉鵲卻沒事,後來還成了劉太丞家的新主人,變成了新的劉太丞,這些難道不可疑嗎?”
“可疑,”劉克莊接口道,“極其可疑!”
宋慈原打算回提刑司查驗無名屍骨的死因,可經過了淨慈報恩寺這一番查問,他懷疑那具無名屍骨極有可能是劉扁,因此決定先走一趟劉太丞家,查清楚無名屍骨是不是劉扁後,再回提刑司查驗其真正死因。
劉克莊跟隨宋慈多次奔走查案,如今思路竟也漸漸跟上了宋慈,道:“現在是先回提刑司,還是先去劉太丞家?”
宋慈抬眼北望,不遠處是水波浩渺、遊人如織的西湖,更遠處是鱗次櫛比、恢宏壯麗的臨安城,應道:“先去劉太丞家。”
一根短短的木棍不時伸進碗中,蘸上些許清水後,再在地上寫寫畫畫,“師”“麻”“辛”“苦”等字,一個個歪歪扭扭地出現了,不一會兒又一個個地相繼隱去。五歲的劉決明就這麽在側室門外的空地上蘸水寫字,已經好一陣子了。
一門之隔的側室房中,高良薑將說話聲壓得極低:“師父當真沒把《太丞驗方》給你?”
“給我做甚?”鶯桃聲音嬌脆,“我又不會醫術。”
“師父那麽喜愛決明,萬一他想把畢生醫術傳給決明呢?”
“瞧你這腦袋,決明那麽小,連字都不認識幾個,怎麽學得了醫術?你就別管什麽醫書的事了,先替我想想辦法。過去有老爺護著我,那悍婦還不敢對我怎麽樣,如今老爺沒了,她立馬給我甩臉色看,往後還不把我給生吞活剝了。”
“你就再多忍忍,等過上幾年,決明長大些,這劉太丞家可是姓劉的,到時還由得師娘頤指氣使?”
“你還叫她師娘呢!”鶯桃哼了一聲,“別說幾年,便是幾天我也不想忍,你又不是不知道那悍婦的脾氣。”
“這家裏不是還有我嗎?我可是師父的大弟子,姓居的又不懂醫術,往後醫館的事都是我說了算。這劉太丞家若是沒有醫館賺錢,姓居的還不喝西北風去?放心吧,有我在,哪能舍得讓你受苦……”
“哎呀,你快把嘴拿開。老爺才剛死,你……你別這麽急……”
“能不急嗎?我都多久沒碰過你了?”
“不行呀……你快鬆開,門還沒鎖呢……外麵來人了!”
一陣說話聲忽然在側室外響起,嚇得摟抱在一起的兩人趕緊分開。
“小少爺,你一個人在這裏玩耍呀。”
“娘頭疼,在屋裏治病呢,叫我出來玩一會兒。”
“小少爺真乖。”
很快敲門聲響起,門外傳入聲音道:“二夫人,您在裏麵嗎?”
鶯桃理了理有些散亂的發髻,扶正了珠釵,走過去拉開了房門,見門外是遠誌。
遠誌收起了敲門的左手,朝屋裏看了一眼,見鶯桃的身後還有一人,是高良薑。此刻高良薑正在收拾桌上鋪開的針囊,嘴裏道:“二夫人不必憂慮,你這是傷心過度,引發了頭疼。我給你施了幾針,你多休息休息,便不礙事了。”
“有勞大大夫了。”鶯桃對高良薑說了這話,又向遠誌道:“找我有什麽事?”
遠誌看起來十七八歲,臉上有不少痘印,高高的個子卻躬著腰,說起話來柔聲細氣:“打擾二夫人了。提刑司來人查案,請您去醫館大堂。”說完又朝高良薑看了一眼,“也請大大夫去醫館大堂。”
高良薑收好了針囊,道:“怎麽又來了人?凶手不是抓到了嗎,還來查個什麽勁?”說著走出側室,來到遠誌的身前,低聲道:“你跟著我一年多了,應該不用我再提醒你了吧。”
劉太丞家一共三個藥童,其中黃楊皮是劉鵲的貼身藥童,當歸是羌獨活的藥童,遠誌則是高良薑的藥童。遠誌低著頭,小聲應道:“大大夫,我什麽都沒看見。”
高良薑滿意地點了點頭,隨手將針囊交給了遠誌,朝醫館大堂走去。遠誌左手拿著針囊,跟在高良薑的身後。鶯桃掩上房門,拉上劉決明的小手,也隨著一起去往醫館大堂。
與此同時,家宅後院的一間屋子裏,門閂已經拉上,羌獨活從床底下拖出一口箱子,打開來,裏麵裝滿了各種瓶瓶罐罐。他從中拿起一隻黑色的小藥瓶,拔掉塞口,小心翼翼地倒出一丁點黑乎乎的黏液。這些黑乎乎的黏液被他倒入早就準備好的米飯裏,揉搓成一個飯團。他把黑色藥瓶放回箱子裏,又把箱子塞回床底下,然後拉開門閂,拿著飯團去了後院。後院裏養著一黑一黃、一小一大兩隻狗,分別被拴在後院的左右兩側。那隻小黑狗是遠誌撿來的,此前被養在醫館偏屋裏,隻因今早韋應奎領著府衙差役進入醫館查案時吠叫不止,事後便被石膽牽到家宅後院,與看守家宅的大黃狗拴在一處,以免以後再有官員和差役查案時出入醫館,它又狂吠亂叫。
大黃狗原本在原地轉圈,見羌獨活來了,立刻撲了過來,將係繩拉得筆直,它涎水長流,眼睛有些發紅,看起來極為興奮。羌獨活扭頭看了看四周,確定沒有其他人,這才將籠在袖中的手伸了出來,將飯團扔給了大黃狗。大黃狗一口叼住,飛快地吞進了肚裏。另一邊的小黑狗沒得到吃食,嚶嚶嚶地亂叫,拚命地搖動尾巴。
羌獨活在後院裏站了一會兒,見大黃狗吃過飯團後,又在原地轉起了圈,時不時拿爪子四處亂刨,發出一兩下奇怪的叫聲,像是有些瘋瘋癲癲。他點了點頭,轉身準備回自己的屋子。
正要推開房門,一聲“二大夫”忽然傳來。羌獨活把手抵在門上,回過頭去,看見了趕來的當歸,道:“何事?”
“提刑司來了人,請二大夫去醫館。”當歸回答道。
羌獨活把頭一點,揮了揮手,讓當歸先去了。他回到屋子裏,將沾有飯粒的手擦幹淨,這才關上房門,又上了鎖,往醫館大堂而去。
醫館大堂裏等著兩人,都穿著一身青衿服,是宋慈和劉克莊。
高良薑和鶯桃來到醫館大堂時,白首烏已經等在這裏了,不多時羌獨活也來了,最後是居白英。居白英仍是沉著一張臉,拄著拐杖,由石膽小心翼翼地攙扶而來。
眼見來查案的不是喬行簡,而是兩個麵生之人,還是太學學子打扮,眾人都是一愣。
高良薑問遠誌道:“你不是說提刑司來了人嗎?”
遠誌看著宋慈和劉克莊,道:“大大夫,這二位便是。”
劉克莊笑道:“各位不必奇怪,這位是浙西路提刑幹辦宋慈宋大人,你們應該都聽說過吧。”
“宋施主,那場大火已經過去一年多了,不知你為何要打聽這些事?”居簡和尚見宋慈不斷地追問當年那場大火,不免心生好奇。
宋慈沒有回答,隻道:“大師,此事關係重大,起火前貴寺究竟發生過什麽事,但凡你知道的,還請詳加告知。”
居簡和尚猶豫了一下,見宋慈目光中透著堅毅,道:“雖不明白宋施主為何打聽此事,可我聽說宋施主查案公允,持正不阿,我雖是佛門中人,卻也心生敬佩。既然你執意要問,那我便把那一晚的事,但凡能想起來的,都說與你知道。”回想了一下,徐徐道來,“那是一年前中秋節的前一夜,不少香客留宿於本寺廂房之中。當晚月亮很圓很亮,留宿的香客們聚在廂房外的院子裏,一邊閑情賞月,一邊吟詩作對。我當時住在寮房的東側,與廂房隻有一牆之隔,聽著香客們的笑聲傳來,想到德輝禪師的病情,心裏很不是滋味。道濟師叔從寮房外路過,見我坐在門前煩悶,衝我笑了一笑。他去到廂房那邊,我還當他是去阻止香客們吵鬧,哪知他竟是去談笑風生,與香客們共同吟詩賞月。道濟師叔行事一貫如此,總是一反常態,以前他還在靈隱寺出家時,便不喜念經,還嗜好酒肉,成天嘻嘻哈哈,穿著破衣爛衫,遊走於市井之間,被人當作顛僧,喚他作‘濟顛和尚’。四年前他來到本寺,拜德輝禪師為師,成為德輝禪師最後的入門弟子,但他仍是成天嬉笑如故,行事總是出人意料。德輝禪師重病之後,道濟師叔不像道隱師叔那樣守在禪房裏照料,前前後後隻去看望過一次,他非但不擔心,反而在德輝禪師的病榻前嬉笑如常,我實在是想不明白。”說著搖了搖頭,“我聽著廂房那邊道濟師叔和香客們的笑聲,心中實在煩亂,便關起門來抄默經文,過了許久,廂房那邊才安靜下來。後來我便睡下了,不知睡了多久,忽被一陣叫喊聲驚醒,寮房裏已是煙氣彌漫。我捂住口鼻,衝出寮房,看到了衝天的大火,看到了奔走的人影,才知道寺中起了大火……唉,起火前我看到過的、聽到過的,就是這些了。”
宋慈想了一想,問道:“當晚第一個發現起火的人是誰?”
“是彌音。德輝禪師的禪房燒起來時,彌音正好起夜去茅房,瞧見了大火。他呼人救火,還衝進禪房試圖救人,結果人沒救到,反而把自己燒傷了。”居簡和尚說這話時,扭頭朝靈壇望去,此時彌音正守在那裏。
宋慈也朝彌音望了一眼。他記得當初在巫易墓前做法事時,楊菱從始至終一直注視著的僧人,便是這位彌音。方才居簡和尚言語間提及,淨慈報恩寺起火那晚,受道隱和尚的差遣去請劉扁和劉鵲來給德輝禪師看病的僧人,也是這位彌音。“看來一會兒要請這位彌音師父問一問話了。”宋慈這麽想著,又向居簡和尚道:“火滅之後,貴寺又發生過什麽事?”
居簡和尚回憶道:“我記得那場大火過後,本寺隻剩殘垣斷壁,到處都是焦糊味。事後清點,共有十四人死難,除了劉扁施主外,其他都是本寺的僧人,其中有德輝禪師和道隱師叔,還有四位居字輩僧人和七位彌字輩僧人,全都被大火燒焦,麵目難辨,此外還有多人被燒傷。大火後的那天適逢中秋,原本寺中要舉行皇家祈福大禮,聖上要駕臨本寺祈福,前一夜之所以有那麽多香客留宿本寺,便是為了第二天一早參加這場祈福大禮。本寺原名永明禪院,當年高宗皇帝為奉祀徽宗皇帝,下詔賜名為淨慈報恩寺,後來高宗皇帝和孝宗皇帝都曾來本寺祈福,孝宗皇帝還曾手書‘慧日閣’匾額賜予本寺。可是那場大火燒毀了一切,中秋當天的祈福大禮隻能取消。聖上聞聽本寺焚毀,下詔將所有死難者火化,在寺中築壇祭祀。韓太師當天帶著詔令來到本寺,在所有僧人的誦經聲中,火化了死難之人。”
“你是說死難之人火化,是在中秋當天?”宋慈眉頭一凝。
“是在中秋當天。”居簡和尚應道,“當時寺中救治傷者,清理火場,搜尋屍體,甚為忙亂,一直到入夜之時,才火化了所有死難之人。”
宋慈暗暗覺得有些奇怪。他聽說過僧人死後通常不行土葬,而是火化成灰,這在佛門中稱之為荼毗。皇帝下詔火化僧人,築壇祭祀,這並不奇怪,奇怪的是火化似乎來得太快了些。大火焚毀寺院,死了十四個人,事後不是該追查起火原因,查清是意外失火還是人為縱火嗎?按理說,屍體上可能會留有線索,比如嶽祠案中的何太驥,可以通過查驗死者是死於大火還是死後焚屍,進而追查起火原因,所以應該等所有疑問查明之後,再火化死難之人的屍體,可為何大火後不到一天時間,便將所有屍體火化了?這便等同於何太驥的屍體第二天便被火化成灰,那就什麽痕跡都沒留下,真相也就永遠查不出來。他道:“那場大火後,官府可有來人,查驗死難之人的屍體,追查起火的原因?”
居簡和尚搖頭道:“知府大人隨同韓太師來本寺看過,說是意外失火,並未查驗屍體,追查起火原因。”
宋慈皺起了眉,暗想了片刻,道:“你先前說,劉扁和劉鵲當晚都留宿於寺中,劉扁死於大火,劉鵲卻逃了出來。他們二人既是兄弟,為何一個逃出了火場,另一個卻沒有,難道他們二人沒住在一起嗎?”
“劉扁施主為了時刻照看德輝禪師的病情,留宿於德輝禪師的禪房中,劉鵲施主是另住一間廂房,他們二人沒住在一起。”
“那事後劉扁的屍體呢?是讓劉鵲帶回去安葬了嗎?”
“劉扁施主的屍體,是與本寺死難僧人一起火化的。”
宋慈心中那種奇怪的感覺又強烈了一些,轉頭朝後山望了一眼,忽然道:“那場大火中死去的十四個人,可有誰斷過左臂?”
居簡和尚回想了一下,應道:“有的,我記得劉扁施主來看診時,他的左臂綁著通木,聽說是不小心摔斷了。劉扁施主帶著斷臂之傷,還連夜趕來為德輝禪師診治,真是仁心仁術,令人敬佩。”
宋慈聽了這話,暗暗一驚,心想:“後山上發現的那具無名屍骨,莫非是劉扁?”問道:“大師,你確定當年劉扁的屍體火化了嗎?”
“我記得當時在禪房的廢墟前架了柴堆,所有死難之人的屍體被搬到柴堆上一起火化的。隻不過火化之時,卻出了意外。”
“什麽意外?”
“當時本寺全被大火燒毀,唯有藏經閣離其他殿宇較遠,未被殃及,可是火化之時,藏經閣那邊卻突然著了火。原本藏經閣中收藏了許多佛經典籍,還有高宗皇帝禦賜的各種珍貴經藏,能在之前那場大火中幸免於難,已是不幸中的萬幸,哪知突然又起了火。寺中僧人大都聚在禪房附近誦經超度,見突然火起,有的嚇得慌亂躲逃,有的匆忙趕去救火。可當時已經天黑,藏經閣藏書眾多,燒起來很快,最終沒能救著火,藏經閣燒了個精光,所有死難之人也在那場混亂中火化成了灰。”
“也就是說,屍體火化之時,不僅是天黑,而且現場一片混亂?”
居簡和尚回憶著當時的場景,點了點頭。
“藏經閣的火是怎麽燒起來的?”宋慈又問。
居簡和尚搖頭道:“那就不知道了,事後沒有查出原因來。”
宋慈暗暗心想:“前一夜的大火,也許是不小心失火,可剛剛經曆了一場那麽慘烈的大火,寺中僧人應該都會小心火燭,藏經閣再出現失火的可能性很小,更大的可能是有人故意縱火。倘若後山上那具無名屍骨真是劉扁,會不會是有人故意在藏經閣縱火製造混亂,趁亂動了柴堆上的屍體,將劉扁的屍體藏匿起來,事後埋到了後山?果真如此的話,那縱火移屍的人是誰?又為何要大費周折移屍掩埋呢?”
宋慈越想越是困惑,好一陣沒有說話,最後從懷中摸出那塊獅子玉飾,讓居簡和尚看了,問是否識得。居簡和尚搖了搖頭,他從沒見過這樣的獅子玉飾。宋慈向居簡和尚道了謝,轉身向靈壇走去。
“彌音師父,”宋慈徑直來到彌音的身前,“我有些事,想問一問你。”
彌音身形高大,一張臉被燒毀了大半,看起來已有三十來歲,是所有彌字輩僧人中年齡最大的一位。他站在靈壇的左側,祭拜靈壇的香客們從身前絡繹而過,他一直閉眼合十,低聲誦經。聽見宋慈的聲音,他睜開眼道:“阿彌陀佛,不知施主要問何事?”聲音甚是低沉。
宋慈沒有回答,隻是抬手道:“這邊請。”
彌音轉頭向居簡和尚看去,居簡和尚點頭道:“宋施主既然有事問你,你便跟著去吧。”
“是,師伯。”彌音應了,這才隨宋慈去到一旁僻靜之處。
“彌音師父,你到淨慈寺出家,有多久了?”宋慈開始了詢問。
彌音答道:“有五六年了。”
“一年前的中秋前夜,貴寺曾經曆了一場大火,你應該還記得吧?聽說當時最先發現起火的人是你。”
彌音不由自主地摸了摸臉上的燒傷,道:“那場大火,如何能忘?”
“那晚起火時是何情形?還請你原原本本道來。”
彌音點了點頭,道:“我那晚半夜醒來,肚子脹痛,去了一趟茅房,回來時見寮房的西邊亮著光。寮房的西邊是本寺住持德輝禪師的禪房,那時德輝禪師臥病在床,日夜都需要人照顧,禪房裏常常半夜還點著燈火。可那光實在太亮了,不像是燈火,我便走過去一瞧,竟是禪房燃起了大火,正往外冒著濃煙,還把鄰近的寮房引燃了。我嚇得大喊大叫,又撞開門衝進禪房救人,可裏麵火勢太大,我試了幾次都衝不進去,不得不退了出來。我又去附近擔水救火,往返了好幾趟,還是沒用。那時寮房也已經引燃,火勢燒得很快,連我居住的房間也著了火。與我同住一間寮房的都是彌字輩的師兄弟們,大都逃了出來,隻是不見彌苦師弟。我與彌苦師弟一向交好,不顧師兄弟們的阻攔,拿水淋濕身子,又衝進寮房試圖救彌苦師弟,最後燒了自己一臉傷,還是沒救著人。”說著低下頭去,低聲誦道,“阿彌陀佛。”
宋慈想起在巫易墓前做法事時,楊菱從始至終注視著彌音,此時得知彌音曾與彌苦同寮,又彼此交好,還曾奮不顧身地衝進火場救彌苦,這才明白楊菱為何對彌音另眼相看。他道:“大火過後,韓太師帶來聖上旨意,要將所有死難之人的屍體搬到一起火化,藏經閣卻在那時突然著火,當時你也在場嗎?”
彌音搖頭道:“我那時燒傷得不輕,敷了藥,在臨時搭的草棚裏休息,後來才聽說了藏經閣起火的事。”
宋慈懷疑有人在藏經閣起火之時,趁亂搬動過死難之人的屍體,本想向彌音打聽此事,可當時彌音不在場,那就不必多問了。他想了想,沒再打聽起火之事,轉而問起了劉扁和劉鵲,道:“我聽說貴寺起火那晚,劉太丞家的劉扁和劉鵲曾來為德輝禪師看病,當時是你去請他們來的。你可還記得劉扁那時的樣子?他的左臂是不是斷了,綁著通木?”
彌音點頭道:“劉扁施主是傷了左臂,我去請他看診時,還怕他多有不便,可他說自己的左臂雖然摔斷了,但早已接好,而且他替人診脈都是用的右手,並不礙事。劉鵲施主擔心劉扁施主手臂有傷,怕他看診時不太方便,於是也帶上藥箱,一起跟了來。”
“這麽說你隻請了劉扁,劉鵲是不請自來的?”
彌音又點了點頭,道:“劉扁施主曾是宮中太丞,聽說他過去專門替皇上看病,醫術甚是精湛,去劉太丞家請大夫,自然是去請他。”
“劉扁和劉鵲關係如何?”
彌音微微皺眉,沒聽得太明白。
“比如來貴寺的路上,他們二人交談多嗎?彼此說話時可是和顏悅色?”
彌音回想了一下,道:“我記得來的路上,二位施主沒怎麽說過話,好像心事重重的樣子,有路人認得他們,跟他們打招呼,他們也都沒應。”
宋慈想了一想,又問:“你最初發現禪房起火時,可有在禪房附近看見過什麽可疑之人?”
彌音搖頭道:“沒有看見。”頓了一下,似乎突然想起了什麽,道:“我在禪房附近沒看見人,倒是之前去茅房時,遇到了劉鵲施主,他也起夜去上了茅房。”
“你看清了,當真是劉鵲?”
“雖然隔了一段距離,可那晚月光很亮,我認得是劉鵲施主的樣子。”
“能看見月光,這麽說你不是在茅房裏遇到的他?”
“我看見劉鵲施主時,他走在茅房外的小路上,往廂房那邊去了。”
“那你怎麽說他是起夜上了茅房?”
“那麽晚起夜,又是在茅房外,不是去上茅房,還能是什麽?”
宋慈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他沒再發問,拿出那塊獅子玉飾請彌音辨認,然而彌音也不識得。宋慈向彌音道一聲“叨擾了”,又去到靈壇旁向居簡和尚行禮告辭,隨後離開了淨慈報恩寺。
“你是在懷疑劉鵲嗎?”從淨慈報恩寺出來,劉克莊見宋慈一直凝著眉頭。
宋慈點了點頭,道:“按照居簡大師和彌音師父所述,劉扁才是真正的劉太丞,劉太丞家也是劉扁開設的醫館,當晚明明隻請了劉扁去寺裏看病,劉鵲卻要跟著去,大火發生時,偏偏劉鵲又沒在廂房睡覺,而是起了夜,最後劉扁死於大火,劉鵲卻沒事,後來還成了劉太丞家的新主人,變成了新的劉太丞,這些難道不可疑嗎?”
“可疑,”劉克莊接口道,“極其可疑!”
宋慈原打算回提刑司查驗無名屍骨的死因,可經過了淨慈報恩寺這一番查問,他懷疑那具無名屍骨極有可能是劉扁,因此決定先走一趟劉太丞家,查清楚無名屍骨是不是劉扁後,再回提刑司查驗其真正死因。
劉克莊跟隨宋慈多次奔走查案,如今思路竟也漸漸跟上了宋慈,道:“現在是先回提刑司,還是先去劉太丞家?”
宋慈抬眼北望,不遠處是水波浩渺、遊人如織的西湖,更遠處是鱗次櫛比、恢宏壯麗的臨安城,應道:“先去劉太丞家。”
一根短短的木棍不時伸進碗中,蘸上些許清水後,再在地上寫寫畫畫,“師”“麻”“辛”“苦”等字,一個個歪歪扭扭地出現了,不一會兒又一個個地相繼隱去。五歲的劉決明就這麽在側室門外的空地上蘸水寫字,已經好一陣子了。
一門之隔的側室房中,高良薑將說話聲壓得極低:“師父當真沒把《太丞驗方》給你?”
“給我做甚?”鶯桃聲音嬌脆,“我又不會醫術。”
“師父那麽喜愛決明,萬一他想把畢生醫術傳給決明呢?”
“瞧你這腦袋,決明那麽小,連字都不認識幾個,怎麽學得了醫術?你就別管什麽醫書的事了,先替我想想辦法。過去有老爺護著我,那悍婦還不敢對我怎麽樣,如今老爺沒了,她立馬給我甩臉色看,往後還不把我給生吞活剝了。”
“你就再多忍忍,等過上幾年,決明長大些,這劉太丞家可是姓劉的,到時還由得師娘頤指氣使?”
“你還叫她師娘呢!”鶯桃哼了一聲,“別說幾年,便是幾天我也不想忍,你又不是不知道那悍婦的脾氣。”
“這家裏不是還有我嗎?我可是師父的大弟子,姓居的又不懂醫術,往後醫館的事都是我說了算。這劉太丞家若是沒有醫館賺錢,姓居的還不喝西北風去?放心吧,有我在,哪能舍得讓你受苦……”
“哎呀,你快把嘴拿開。老爺才剛死,你……你別這麽急……”
“能不急嗎?我都多久沒碰過你了?”
“不行呀……你快鬆開,門還沒鎖呢……外麵來人了!”
一陣說話聲忽然在側室外響起,嚇得摟抱在一起的兩人趕緊分開。
“小少爺,你一個人在這裏玩耍呀。”
“娘頭疼,在屋裏治病呢,叫我出來玩一會兒。”
“小少爺真乖。”
很快敲門聲響起,門外傳入聲音道:“二夫人,您在裏麵嗎?”
鶯桃理了理有些散亂的發髻,扶正了珠釵,走過去拉開了房門,見門外是遠誌。
遠誌收起了敲門的左手,朝屋裏看了一眼,見鶯桃的身後還有一人,是高良薑。此刻高良薑正在收拾桌上鋪開的針囊,嘴裏道:“二夫人不必憂慮,你這是傷心過度,引發了頭疼。我給你施了幾針,你多休息休息,便不礙事了。”
“有勞大大夫了。”鶯桃對高良薑說了這話,又向遠誌道:“找我有什麽事?”
遠誌看起來十七八歲,臉上有不少痘印,高高的個子卻躬著腰,說起話來柔聲細氣:“打擾二夫人了。提刑司來人查案,請您去醫館大堂。”說完又朝高良薑看了一眼,“也請大大夫去醫館大堂。”
高良薑收好了針囊,道:“怎麽又來了人?凶手不是抓到了嗎,還來查個什麽勁?”說著走出側室,來到遠誌的身前,低聲道:“你跟著我一年多了,應該不用我再提醒你了吧。”
劉太丞家一共三個藥童,其中黃楊皮是劉鵲的貼身藥童,當歸是羌獨活的藥童,遠誌則是高良薑的藥童。遠誌低著頭,小聲應道:“大大夫,我什麽都沒看見。”
高良薑滿意地點了點頭,隨手將針囊交給了遠誌,朝醫館大堂走去。遠誌左手拿著針囊,跟在高良薑的身後。鶯桃掩上房門,拉上劉決明的小手,也隨著一起去往醫館大堂。
與此同時,家宅後院的一間屋子裏,門閂已經拉上,羌獨活從床底下拖出一口箱子,打開來,裏麵裝滿了各種瓶瓶罐罐。他從中拿起一隻黑色的小藥瓶,拔掉塞口,小心翼翼地倒出一丁點黑乎乎的黏液。這些黑乎乎的黏液被他倒入早就準備好的米飯裏,揉搓成一個飯團。他把黑色藥瓶放回箱子裏,又把箱子塞回床底下,然後拉開門閂,拿著飯團去了後院。後院裏養著一黑一黃、一小一大兩隻狗,分別被拴在後院的左右兩側。那隻小黑狗是遠誌撿來的,此前被養在醫館偏屋裏,隻因今早韋應奎領著府衙差役進入醫館查案時吠叫不止,事後便被石膽牽到家宅後院,與看守家宅的大黃狗拴在一處,以免以後再有官員和差役查案時出入醫館,它又狂吠亂叫。
大黃狗原本在原地轉圈,見羌獨活來了,立刻撲了過來,將係繩拉得筆直,它涎水長流,眼睛有些發紅,看起來極為興奮。羌獨活扭頭看了看四周,確定沒有其他人,這才將籠在袖中的手伸了出來,將飯團扔給了大黃狗。大黃狗一口叼住,飛快地吞進了肚裏。另一邊的小黑狗沒得到吃食,嚶嚶嚶地亂叫,拚命地搖動尾巴。
羌獨活在後院裏站了一會兒,見大黃狗吃過飯團後,又在原地轉起了圈,時不時拿爪子四處亂刨,發出一兩下奇怪的叫聲,像是有些瘋瘋癲癲。他點了點頭,轉身準備回自己的屋子。
正要推開房門,一聲“二大夫”忽然傳來。羌獨活把手抵在門上,回過頭去,看見了趕來的當歸,道:“何事?”
“提刑司來了人,請二大夫去醫館。”當歸回答道。
羌獨活把頭一點,揮了揮手,讓當歸先去了。他回到屋子裏,將沾有飯粒的手擦幹淨,這才關上房門,又上了鎖,往醫館大堂而去。
醫館大堂裏等著兩人,都穿著一身青衿服,是宋慈和劉克莊。
高良薑和鶯桃來到醫館大堂時,白首烏已經等在這裏了,不多時羌獨活也來了,最後是居白英。居白英仍是沉著一張臉,拄著拐杖,由石膽小心翼翼地攙扶而來。
眼見來查案的不是喬行簡,而是兩個麵生之人,還是太學學子打扮,眾人都是一愣。
高良薑問遠誌道:“你不是說提刑司來了人嗎?”
遠誌看著宋慈和劉克莊,道:“大大夫,這二位便是。”
劉克莊笑道:“各位不必奇怪,這位是浙西路提刑幹辦宋慈宋大人,你們應該都聽說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