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永遠是一個醜角,一個他人故事的旁觀者,一個襯托他人多麽溫暖和幸福的人。
鬱行安沒有殺他,隻是讓人將他囚禁。
他知道鬱行安準備讓他痛苦地死去,罷了,成王敗寇,何苦他早已習慣忍耐這世上所有的欺辱和疼痛。
但他沒有死,隻是一年一年地坐在窗前,仰望窗外的月光。
今夜的月色好得很呢。昨夜的月色也很好。
他的腦海中浮現出那一夜的宮燈,還有她襦裙上紅綾金線的織繡。
司馬昪站起身,踱出廂房,自言自語,回答了初見時她提出的第一個問題。
——你是誰?為何不提燈籠?
“我是一個無人在意之人。除了欺辱我的人,無人在意我從宮宴上離去,自然也無人在意,我有沒有在夜色中提一盞燈籠。”
他的聲音很輕,被泯滅在高牆之外的喧囂裏。
今日是上元燈節,這個國度最盛大的節日之一。萬國使者在除夕之前抵達閬都,一直待到上元燈節結束,為這個國度的美麗和強盛增添光彩。
隔著一堵高牆,他聽見一個小娘子的聲音從牆外經過。小娘子稚氣道:“阿娘,阿耶,兒想吃胡餅。”
“好,胡餅。”一個溫和的女聲說,“今日是上元燈節,囡囡想吃什麽,阿娘和阿耶都給囡囡買。”
從前,他聽見這樣的對話,都會在心中微哂。
孩童撒嬌是為了從大人那裏獲取利益,這利益可能是一塊胡餅、一件新衣,或是一場周到的照顧。
而大人呢,關心自己的孩童,也隻是為了在將來更好地利用和奴役他們。
此時他卻不確定了。
也許這個世上,真的有純粹的愛意吧。
隻是這些愛意就像秋節的月光,從未眷顧他罷了。
第59章 番外二:皇太女
鬱幽是蘇綰綰和鬱行安唯一的孩子,她很敬仰自己的父母。
從她學會觀察四周,她就發現,蘇綰綰和鬱行安是這個世上最溫柔,也最有權力的人。
他們值得依賴,說一不二,她從未見過有人違背他們的命令,哪怕是蘇綰綰用溫和的語氣說出什麽意向,所有人也忙不疊地照做。
她以為事情本該一直如此,但意外仍然發生了。
那年她八歲,鬱行安冊她為皇太女。一個大臣以死進諫,撞死在金鑾殿的柱子上。
她站在皇位下方,在這個距離鬱行安最近、距離朝臣最遠的地方,睜著眼睛,聽眾人驚呼,看這個大臣苟延殘喘地死去。
這個世上總是充滿各種不盡如人意的事情,她本以為自己不會遇上這些事。從前不止一個人對她說過,她是天命所歸之女,她險些信以為真——她確實過得太順遂,也太多人捧著她了。
鬱行安沒有讓人遮住她的眼睛,也沒有讓她避開。退朝之後,她沉默跟在鬱行安身後,聽見他道:“權力所在之處,無時無刻不在流血。倘若你不願目睹,我可收回成命。”
她抬起臉,凝睇鬱行安的背影,許久後道:“兒願為皇太女。”
鬱行安點點頭,沒有多說什麽,隻叮囑她好好讀書。之後他坐上步輦,側頭對宦者道:“去長昭宮。”
長昭宮是蘇綰綰所居的宮室,鬱幽知道,鬱行安總是去往那裏。
太陽曬在鬱幽身上,她該去上書房了。但她立了良久,坐上步輦,對宦者道:“我要去長昭宮。對少師說,我今日有事,課業明日補上。”
“是,貴主。”宦者道。
步輦平穩向前,鬱幽想到自己從前詢問過的一件事。
當時,朝野對於皇儲的人選眾說紛紜,她不明白為何蘇綰綰和鬱行安隻有她一個孩子。哪怕是遠在河西道的郡王,都有十幾個兒女環繞膝下。
她反覆詢問,才知道蘇綰綰這一胎生得艱難,鬱行安說不要再生。當年朝臣對此頗有微詞,蘇綰綰盯著書卷發怔,鬱行安摟住她,望著她道:“扶枝,你生下來,便是要讓世人更明白天地至理,怎能為了這樣的事冒死去的風險?這世間萬民,皆是你之子民。”
這個場景發生時,鬱幽年紀還很小,兩人並沒有避開她。後來她回憶起這件事,在漫長的時光裏,這個場景愈發清晰,讓她難以忘懷。
此時,她到了長昭宮,宮人進去通稟。
蘇綰綰麵色微紅,坐在鬱行安身邊的榻上。鬱行安臉上也有些微笑意,低頭在一張紙上畫什麽。
他在蘇綰綰身邊時,神色總是更柔和一些。
“幽娘來了,”蘇綰綰朝她張開雙臂,“你父親說,你今日見人流血,卻沒有害怕。怎不去上書房?過來,讓阿娘瞧瞧。”
她走到近前,對兩人行了禮,又依偎到蘇綰綰懷裏。她其實一直希望成為鬱行安那樣穩重的人,但蘇綰綰的懷抱太溫暖、太讓人留戀了。
蘇綰綰細細打量她:“果然不見畏懼。可遣人向少師說明?不可讓他空等。”
鬱幽道:“兒遣人去說了。兒明日便去上書房。”
她說不出今日不願去上書房的原因,但她讀書每日不輟,偶爾停一天,眾人皆會應允,何況蘇綰綰向來待她寬宥。
蘇綰綰點頭,撫摸她的額發。她在蘇綰綰懷中坐了一會兒,視線挪向桌案,發現鬱行安在作畫。
他在畫蘇綰綰,陽光從窗外灑落,畫中的蘇綰綰坐在案前,雙眸明亮,堪稱美好。
鬱行安蘸墨,看了一眼被蘇綰綰抱住的鬱幽,慢慢將她也畫入畫中。
鬱幽盯了一會兒畫卷,問道:“阿娘,權力為何物?”
蘇綰綰思索須臾,將視線投向鬱行安。“行安。”她尾音溫軟,“你告訴她。”
鬱幽知道蘇綰綰總是呼鬱行安的名,不叫他“聖人”或“大家”。她本來習以為常,後來目睹了別的夫妻,才覺得奇怪。但她在宮裏見過許多奇怪之事,她覺得自己父母的這一點點奇特,完全不出格。
鬱行安勾勒畫中的人影,平和道:“權力是掌控命運的能力。”
他畫完一筆,抬起雙眸,視線在蘇綰綰身上停留片刻,隨後下移,落在鬱幽臉上。
他道:“擁有權力,可一定程度上掌控自己命運。擁有足夠大的權力,便可掌控他人命運。支配他人行為、決策物事分配、影響事件結局。”
鬱幽問:“那……兒日後可掌控天下人之命運嗎?”
“或許如此。”鬱行安道,“你要居安思危,能力不足之人,權力會從其手中流走。坐在帝位上的不止是聖人,也是鹿。”
“兒明白了。”鬱幽道。
鬱行安沒有再說話,殿中隻有風吹過窗外竹葉的聲響,以及落筆的聲音。婆娑竹影在桌案和鬱行安握筆的手上晃動,鬱幽不明白為何自己的父母坐在一起時,總有如此靜謐的氛圍,但她喜歡這種氛圍,她在靜謐中逐漸放鬆下來,忘記了方才大臣死不瞑目的眼睛,也忘記了大臣“不可立長女為儲君”的疾呼。
她握有權力,而持續掌控權力的途徑,便是提升能力、豐滿羽翼。這是方才鬱行安告訴她的道理。
鬱幽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她並沒有繼承鬱行安的過目不忘,也沒有繼承蘇綰綰在算學上的靈敏,但她對於人性幽微有自己的見解。
她聲譽越來越高,逐漸遇見許多像那個大臣一樣的人。他們沒有以死進諫的勇氣,卻總是表達出對她的質疑和反對。
若有似無,仿佛紮在棉花裏的刺。
鬱幽不喜歡這樣,她希望自己如同蘇綰綰和鬱行安那樣令行禁止。
十四歲,她開始佐政。十六歲,她查出一個通議大夫貪汙受賄。這個通議大夫曾多次反對立她為儲君,她毫不猶豫地判他全家流放。
“判得重了些。”鬱行安的修長手指按著展開的紙卷,這是她寫的文書,“何故如此判?”
鬱幽想說,因為這個大夫貪汙的銀子,讓閬都以北多出五百流民。但她對上鬱行安的眼睛,這是她見過最幽邃的眼睛,仿佛可以洞悉一切。
她低下頭:“他反對兒執掌權力。”
鬱行安似乎在望著她,她感覺自己的發頂在發燙,她內心逐漸不安。
年幼時,鬱行安其實很寵愛她。據說在她記事之前,鬱行安常常抱她;她想要何物,鬱行安就柔聲哄,讓人給她。
宦者說,這皆是因為她有一張和皇後娘娘相似的臉。她不相信這一點,但後來她發現,每每他們三人說話時,鬱行安總是先凝望蘇綰綰,再低頭看她。
她不是沒有為此思慮過,但蘇綰綰的懷抱確實非常溫暖,雙眸明亮,嗓音和婉,還總是說出一些讓人驚訝、卻聽上去非常有道理的話。
誰會不留戀。
“依律法行事。”此時她聽見鬱行安道,“律法乃是君臣和萬民的尺度,沒了尺度,人人便沒了行事的準則。”
鬱幽問:“兒可否進諫,修改律法?”
鬱行安沉吟許久,對她道:“可。”
她修改了律法,嚴懲了通議大夫。她聽見許多人在拍手稱快,說貪官汙吏本就該得到更嚴苛的處罰。
她也確實逐漸變得嚴苛,這似乎是前朝高宗的作風。聽聞高宗為了清剿反對她的人,曾經大興詔獄。
有一天,她隨蘇綰綰和鬱行安去圍獵,遇見一個千方百計想要求見蘇瑩娘的人。
蘇瑩娘是蘇綰綰的大姊,她的姨母。她的宦者正好聽見這件事,回來道:“那人自稱吳仁道,原是蘇大娘的夫君。數年前和離後,他便一直想再見到蘇大娘,蘇大娘不願見他。”
“為何和離?”鬱幽問。
宦者道:“聽聞是吳仁道當年養了一個別宅婦。”
鬱幽輕笑一聲,沒有發表見解。
她很理解蘇瑩娘的心態,但她也明白,這世上有許多一見鍾情的淪陷,卻沒有多少從一而終的忠貞。
並非所有人都如同蘇綰綰和鬱行安。
一旁的宮女玩笑道:“倘若是貴主,定然早已命人將其打出去。”
“是啊。”鬱幽輕描淡寫道,“傷我之人,如何能不嚴厲懲戒。”
一語成讖,她很快迎來了第一次傷害。
十八歲,她遭遇刺殺。鬱行安命人嚴查,那是她第一次看見父母臉上露出如此凝重的表情。
事後查出來,是當年那個通議大夫的學生下的手。大夫對學生有再造之恩,大夫在流放路上死了,學生認為她是始作俑者,向她複仇。
學生被判斬立決,她去觀刑,血花飛濺時,她很冷靜,甚至沒有眨眼。
回宮之後,鬱行安若有所思地看了她一會兒,蘇綰綰則將她攬入懷中,問道:“怕不怕?怎非要去觀刑?”
蘇綰綰的懷抱非常溫暖,雖然她已經長大了,但仍然不願意離開。在鬱行安的注視中,她無法說謊:“想看他是如何死的。”
這是婉轉的說法,其實,見傷害她的人被處死,她有一種輕鬆的感覺。
蘇綰綰撫摸她的手指頓了一下,溫和道:“今日禦廚做了玉錦糕,可要吃?”
“好。”
她其實口味像鬱行安,不太喜歡吃甜的,但蘇綰綰總在吃玉錦糕,鬱行安陪著蘇綰綰吃,她也陪著蘇綰綰吃。
三個人一起吃玉錦糕的時候,她心中有一種奇異的滿足感,或許鬱行安也是如此作想。
鬱行安沒有殺他,隻是讓人將他囚禁。
他知道鬱行安準備讓他痛苦地死去,罷了,成王敗寇,何苦他早已習慣忍耐這世上所有的欺辱和疼痛。
但他沒有死,隻是一年一年地坐在窗前,仰望窗外的月光。
今夜的月色好得很呢。昨夜的月色也很好。
他的腦海中浮現出那一夜的宮燈,還有她襦裙上紅綾金線的織繡。
司馬昪站起身,踱出廂房,自言自語,回答了初見時她提出的第一個問題。
——你是誰?為何不提燈籠?
“我是一個無人在意之人。除了欺辱我的人,無人在意我從宮宴上離去,自然也無人在意,我有沒有在夜色中提一盞燈籠。”
他的聲音很輕,被泯滅在高牆之外的喧囂裏。
今日是上元燈節,這個國度最盛大的節日之一。萬國使者在除夕之前抵達閬都,一直待到上元燈節結束,為這個國度的美麗和強盛增添光彩。
隔著一堵高牆,他聽見一個小娘子的聲音從牆外經過。小娘子稚氣道:“阿娘,阿耶,兒想吃胡餅。”
“好,胡餅。”一個溫和的女聲說,“今日是上元燈節,囡囡想吃什麽,阿娘和阿耶都給囡囡買。”
從前,他聽見這樣的對話,都會在心中微哂。
孩童撒嬌是為了從大人那裏獲取利益,這利益可能是一塊胡餅、一件新衣,或是一場周到的照顧。
而大人呢,關心自己的孩童,也隻是為了在將來更好地利用和奴役他們。
此時他卻不確定了。
也許這個世上,真的有純粹的愛意吧。
隻是這些愛意就像秋節的月光,從未眷顧他罷了。
第59章 番外二:皇太女
鬱幽是蘇綰綰和鬱行安唯一的孩子,她很敬仰自己的父母。
從她學會觀察四周,她就發現,蘇綰綰和鬱行安是這個世上最溫柔,也最有權力的人。
他們值得依賴,說一不二,她從未見過有人違背他們的命令,哪怕是蘇綰綰用溫和的語氣說出什麽意向,所有人也忙不疊地照做。
她以為事情本該一直如此,但意外仍然發生了。
那年她八歲,鬱行安冊她為皇太女。一個大臣以死進諫,撞死在金鑾殿的柱子上。
她站在皇位下方,在這個距離鬱行安最近、距離朝臣最遠的地方,睜著眼睛,聽眾人驚呼,看這個大臣苟延殘喘地死去。
這個世上總是充滿各種不盡如人意的事情,她本以為自己不會遇上這些事。從前不止一個人對她說過,她是天命所歸之女,她險些信以為真——她確實過得太順遂,也太多人捧著她了。
鬱行安沒有讓人遮住她的眼睛,也沒有讓她避開。退朝之後,她沉默跟在鬱行安身後,聽見他道:“權力所在之處,無時無刻不在流血。倘若你不願目睹,我可收回成命。”
她抬起臉,凝睇鬱行安的背影,許久後道:“兒願為皇太女。”
鬱行安點點頭,沒有多說什麽,隻叮囑她好好讀書。之後他坐上步輦,側頭對宦者道:“去長昭宮。”
長昭宮是蘇綰綰所居的宮室,鬱幽知道,鬱行安總是去往那裏。
太陽曬在鬱幽身上,她該去上書房了。但她立了良久,坐上步輦,對宦者道:“我要去長昭宮。對少師說,我今日有事,課業明日補上。”
“是,貴主。”宦者道。
步輦平穩向前,鬱幽想到自己從前詢問過的一件事。
當時,朝野對於皇儲的人選眾說紛紜,她不明白為何蘇綰綰和鬱行安隻有她一個孩子。哪怕是遠在河西道的郡王,都有十幾個兒女環繞膝下。
她反覆詢問,才知道蘇綰綰這一胎生得艱難,鬱行安說不要再生。當年朝臣對此頗有微詞,蘇綰綰盯著書卷發怔,鬱行安摟住她,望著她道:“扶枝,你生下來,便是要讓世人更明白天地至理,怎能為了這樣的事冒死去的風險?這世間萬民,皆是你之子民。”
這個場景發生時,鬱幽年紀還很小,兩人並沒有避開她。後來她回憶起這件事,在漫長的時光裏,這個場景愈發清晰,讓她難以忘懷。
此時,她到了長昭宮,宮人進去通稟。
蘇綰綰麵色微紅,坐在鬱行安身邊的榻上。鬱行安臉上也有些微笑意,低頭在一張紙上畫什麽。
他在蘇綰綰身邊時,神色總是更柔和一些。
“幽娘來了,”蘇綰綰朝她張開雙臂,“你父親說,你今日見人流血,卻沒有害怕。怎不去上書房?過來,讓阿娘瞧瞧。”
她走到近前,對兩人行了禮,又依偎到蘇綰綰懷裏。她其實一直希望成為鬱行安那樣穩重的人,但蘇綰綰的懷抱太溫暖、太讓人留戀了。
蘇綰綰細細打量她:“果然不見畏懼。可遣人向少師說明?不可讓他空等。”
鬱幽道:“兒遣人去說了。兒明日便去上書房。”
她說不出今日不願去上書房的原因,但她讀書每日不輟,偶爾停一天,眾人皆會應允,何況蘇綰綰向來待她寬宥。
蘇綰綰點頭,撫摸她的額發。她在蘇綰綰懷中坐了一會兒,視線挪向桌案,發現鬱行安在作畫。
他在畫蘇綰綰,陽光從窗外灑落,畫中的蘇綰綰坐在案前,雙眸明亮,堪稱美好。
鬱行安蘸墨,看了一眼被蘇綰綰抱住的鬱幽,慢慢將她也畫入畫中。
鬱幽盯了一會兒畫卷,問道:“阿娘,權力為何物?”
蘇綰綰思索須臾,將視線投向鬱行安。“行安。”她尾音溫軟,“你告訴她。”
鬱幽知道蘇綰綰總是呼鬱行安的名,不叫他“聖人”或“大家”。她本來習以為常,後來目睹了別的夫妻,才覺得奇怪。但她在宮裏見過許多奇怪之事,她覺得自己父母的這一點點奇特,完全不出格。
鬱行安勾勒畫中的人影,平和道:“權力是掌控命運的能力。”
他畫完一筆,抬起雙眸,視線在蘇綰綰身上停留片刻,隨後下移,落在鬱幽臉上。
他道:“擁有權力,可一定程度上掌控自己命運。擁有足夠大的權力,便可掌控他人命運。支配他人行為、決策物事分配、影響事件結局。”
鬱幽問:“那……兒日後可掌控天下人之命運嗎?”
“或許如此。”鬱行安道,“你要居安思危,能力不足之人,權力會從其手中流走。坐在帝位上的不止是聖人,也是鹿。”
“兒明白了。”鬱幽道。
鬱行安沒有再說話,殿中隻有風吹過窗外竹葉的聲響,以及落筆的聲音。婆娑竹影在桌案和鬱行安握筆的手上晃動,鬱幽不明白為何自己的父母坐在一起時,總有如此靜謐的氛圍,但她喜歡這種氛圍,她在靜謐中逐漸放鬆下來,忘記了方才大臣死不瞑目的眼睛,也忘記了大臣“不可立長女為儲君”的疾呼。
她握有權力,而持續掌控權力的途徑,便是提升能力、豐滿羽翼。這是方才鬱行安告訴她的道理。
鬱幽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她並沒有繼承鬱行安的過目不忘,也沒有繼承蘇綰綰在算學上的靈敏,但她對於人性幽微有自己的見解。
她聲譽越來越高,逐漸遇見許多像那個大臣一樣的人。他們沒有以死進諫的勇氣,卻總是表達出對她的質疑和反對。
若有似無,仿佛紮在棉花裏的刺。
鬱幽不喜歡這樣,她希望自己如同蘇綰綰和鬱行安那樣令行禁止。
十四歲,她開始佐政。十六歲,她查出一個通議大夫貪汙受賄。這個通議大夫曾多次反對立她為儲君,她毫不猶豫地判他全家流放。
“判得重了些。”鬱行安的修長手指按著展開的紙卷,這是她寫的文書,“何故如此判?”
鬱幽想說,因為這個大夫貪汙的銀子,讓閬都以北多出五百流民。但她對上鬱行安的眼睛,這是她見過最幽邃的眼睛,仿佛可以洞悉一切。
她低下頭:“他反對兒執掌權力。”
鬱行安似乎在望著她,她感覺自己的發頂在發燙,她內心逐漸不安。
年幼時,鬱行安其實很寵愛她。據說在她記事之前,鬱行安常常抱她;她想要何物,鬱行安就柔聲哄,讓人給她。
宦者說,這皆是因為她有一張和皇後娘娘相似的臉。她不相信這一點,但後來她發現,每每他們三人說話時,鬱行安總是先凝望蘇綰綰,再低頭看她。
她不是沒有為此思慮過,但蘇綰綰的懷抱確實非常溫暖,雙眸明亮,嗓音和婉,還總是說出一些讓人驚訝、卻聽上去非常有道理的話。
誰會不留戀。
“依律法行事。”此時她聽見鬱行安道,“律法乃是君臣和萬民的尺度,沒了尺度,人人便沒了行事的準則。”
鬱幽問:“兒可否進諫,修改律法?”
鬱行安沉吟許久,對她道:“可。”
她修改了律法,嚴懲了通議大夫。她聽見許多人在拍手稱快,說貪官汙吏本就該得到更嚴苛的處罰。
她也確實逐漸變得嚴苛,這似乎是前朝高宗的作風。聽聞高宗為了清剿反對她的人,曾經大興詔獄。
有一天,她隨蘇綰綰和鬱行安去圍獵,遇見一個千方百計想要求見蘇瑩娘的人。
蘇瑩娘是蘇綰綰的大姊,她的姨母。她的宦者正好聽見這件事,回來道:“那人自稱吳仁道,原是蘇大娘的夫君。數年前和離後,他便一直想再見到蘇大娘,蘇大娘不願見他。”
“為何和離?”鬱幽問。
宦者道:“聽聞是吳仁道當年養了一個別宅婦。”
鬱幽輕笑一聲,沒有發表見解。
她很理解蘇瑩娘的心態,但她也明白,這世上有許多一見鍾情的淪陷,卻沒有多少從一而終的忠貞。
並非所有人都如同蘇綰綰和鬱行安。
一旁的宮女玩笑道:“倘若是貴主,定然早已命人將其打出去。”
“是啊。”鬱幽輕描淡寫道,“傷我之人,如何能不嚴厲懲戒。”
一語成讖,她很快迎來了第一次傷害。
十八歲,她遭遇刺殺。鬱行安命人嚴查,那是她第一次看見父母臉上露出如此凝重的表情。
事後查出來,是當年那個通議大夫的學生下的手。大夫對學生有再造之恩,大夫在流放路上死了,學生認為她是始作俑者,向她複仇。
學生被判斬立決,她去觀刑,血花飛濺時,她很冷靜,甚至沒有眨眼。
回宮之後,鬱行安若有所思地看了她一會兒,蘇綰綰則將她攬入懷中,問道:“怕不怕?怎非要去觀刑?”
蘇綰綰的懷抱非常溫暖,雖然她已經長大了,但仍然不願意離開。在鬱行安的注視中,她無法說謊:“想看他是如何死的。”
這是婉轉的說法,其實,見傷害她的人被處死,她有一種輕鬆的感覺。
蘇綰綰撫摸她的手指頓了一下,溫和道:“今日禦廚做了玉錦糕,可要吃?”
“好。”
她其實口味像鬱行安,不太喜歡吃甜的,但蘇綰綰總在吃玉錦糕,鬱行安陪著蘇綰綰吃,她也陪著蘇綰綰吃。
三個人一起吃玉錦糕的時候,她心中有一種奇異的滿足感,或許鬱行安也是如此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