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慧決定用魔法打敗魔法。她打斷她的嘮叨,“媽,我聽婆婆說,你平時也燒香拜佛的,不曉得佛門有“造口業”的說法?越是說自己命苦的人,往往就會越苦命。越是說自己運氣好的人,越是做什麽都順利。這都是有道理的,現代人叫作‘吸引力法則’。還有,歎氣也是會損氣運哦……”
她媽聽了這一番胡說八道,果然住了口,輕聲嘀咕:“哼,我可從來沒聽到過這種鬼話……”
“還有,要想你女兒聽話,也不能再罵她了,你越罵她越不聽話。”佳慧繼續道:“多學著誇人,說點好聽的話、別人愛聽的話,這也是積功德,佛教裏叫作‘積口德’的,比你燒香管用多了。你不信回去上網查一下……”
外婆在旁聽了,也點頭說:“是這個理!涵涵現在上高中,本來就累,你有話跟她好好講,別動不動朝孩子發火……”
佳慧媽嘴上嘀咕“她累個屁”,神情還是有所動搖。佳慧低頭一笑,哼!讓你嘴賤,還治不了你了?
第13章 木槿牆
上輩子,外婆住的這個四合院,在她去世後很快被賣了。賣的時候佳慧毫不知情,沒人跟她說。直到兩年後,這一塊因為修高速拆遷,要給外公外婆遷墳,佳慧才從母親口中了解到,她跟舅媽早就大吵過幾次了,因為老宅賣的那八萬塊錢。
這錢該給誰呢?在舅媽眼裏,當然是留給老羅家唯一的孫子娶媳婦啊。嫁出去的女兒還想來分一杯羹,上哪兒都沒這個理。更何況,這女兒當年連自己老子的醫藥費都不願意出哪!
母親一提起這事,氣得喉嚨都粗了,“她陳萍要貪這筆錢,我也不是不能給她。但她憑什麽說我不出你外公的醫藥費?我沒給嗎?我是出錢比羅玉強少,可我在醫院照顧了那麽多天,請個護工得多少錢……”
那段時間佳慧自己都焦頭爛額,實在沒耐性聽完母親的牢騷,對這筆賣房款最後歸了誰也不甚了然。不過,遷墳前聽說舅媽頭一次生出了和母親重歸於好的想法,——老房子的拆遷款高達幾十萬,怎麽能光便宜了買主那一家!不去鬧幾場實在太虧了。而要想鬧事,當然是要摒棄前嫌團結所有人,越人多勢眾才越好成事的。
這些往事佳慧本來都淡忘了,但是當她站在老房子的小院裏,看外婆裏裏外外忙碌時,忽然就又變得很清晰了。想到這承載著少年時光的院落終歸難逃拆除的命運,這裏的一磚一瓦就變得讓人特別不舍起來。
而外婆對老宅的依戀要超出她千百倍。老太太肯定也預料到,以後她很少有機會回來了,因此她東摸摸西看看,屋裏的東西一件也舍不下。七八天後,佳慧才帶著她踏上歸途,當然最後也隻帶走了一些衣物。後備廂容量有限,佳慧還從菜地旁挖了兩大棵木槿,這一來,能帶的東西就更少了。
回去的車程花了五個多小時,因為外婆暈車。上輩子老人很少出門,因此佳慧這是第一次知道,外婆暈車暈得這麽厲害。中途停了車,去藥店買來暈車藥暈車貼也不管用。老人把早上吃的一點東西都吐幹淨了,在車後座上倚靠著行李睡得奄奄一息。
車終於到了石橋南村。馮小河接了電話,早就跟姑姑在橋頭等著了。佳慧把外婆扶出來,讓馮小河背著,她跟姑姑提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到家後也是一番忙亂,飯菜早就準備好了,但外婆這種情況肯定是吃不下東西的,因此佳慧讓馮小河直接把老人扶到床上,用熱水擦了手和臉,讓她安安靜靜地躺著休息。
“小太太怎麽啦?”七寶看著大人神情凝重地忙前忙後,很是心驚。
“小太太暈車了,可憐哦,這一路受了大罪……”大太太跟她解釋。七寶暗地裏鬆了口氣,剛才看到她媽和小太太的臉色,她還以為小太太要死了。
一家人圍坐在飯桌上吃了頓遲來的午飯,放輕聲音聊了聊佳慧回老家的事。飯後佳慧從灶下裝了一大籃草木灰,要開車去漫水橋,——後備廂裏那兩棵木槿要盡快栽下去,順便還要栽七寶的寶貝茉莉花。
“你還大老遠帶兩棵木槿回來!”姑姑嗔怪道:“咱們這邊還少了嗎?誰家菜園子旁邊沒有兩棵?”
木槿在農村都不能算花,多半是種在菜地旁,作為標誌來區分各家的菜地。佳慧聽了大為高興,“哪裏有?我怎麽沒看到?你帶我去挖兩棵,正好給院子夾一圈籬笆。”
姑姑一聽,忙扛著鍬出了門,“你先過去那邊,我這就去給你挖幾棵來。”
才過了十來天,漫水橋的房子又有新變化。路邊的豬圈已經拆了,石頭用來蓋了圍牆。按照佳慧的圖紙,石頭圍牆隻砌了半人高,車庫建在北邊角落,房子蓋好了,還沒裝門。小院門則用廚房拆下來的瓦蓋了遮簷,裝上了不知從哪裏尋來的兩扇舊木門,——也沒上漆,隻刷了桐油。簡直跟她想象的一樣,有種中式小院落的古樸美感。
佳慧不由朝馮小河伸出大拇指,“可以!給你點個讚!”
“啥?啥是點讚?”馮小河第一次聽到“點讚”這個說法,但既然是來自老婆的表揚,他當然也很得意。佳慧這才想起,現在朋友圈還沒普及呢,要不然,她高低得拍個九宮格,給朋友們炫耀炫耀自己的院牆和小院門。
是了,雖然這年月沒有朋友圈,但可以到論壇去炫耀啊……
進屋後,馮小河帶孩子去栽茉莉,佳慧則去種木槿。從車庫到廚房的幾百米,她準備種一排木槿,就不用再砌院牆了。不僅省了錢,等木槿長兩年,竄得比人都高,粉紅色大花能從五月開到十月,比水泥砌的院牆不知好看到哪裏去了。
她在車庫旁挖了坑,灑點草木灰,把帶回來的木槿栽下去。槿條上綴著許多花朵和花苞,佳慧辣手無情,都掐掉了。開花最消耗植物的元氣,這麽做也是保證木槿移栽後能夠成活。然後她又從粗壯的木槿樹上削下許多枝條,修修剪剪,把傷口沾上草木灰,順著排水溝扡插到土裏,還刻意插成了相互交叉的形狀,這樣成活後就能長成一排密不透風的籬笆牆,到時候別說人,連條狗都鑽不過來。
其實早兩個月扡插是最好的,春天萬物生發,這麽肥沃的土壤,插根筷子都能成活。但佳慧絲毫也不擔心,能活多少活多少吧,反正日子還長,今年插不活的,下半年、明年再接著扡插唄,她付出努力,其它的交給時光,總有一天,這裏能長成一排厚實的木槿花牆。
馮小河跟七寶栽好了茉莉花,也到地裏來幫忙,三個人把木槿枝條插得差不多的時候,姑姑開著小三輪風風火火地到了。她在院牆外停了車,很豪氣地朝裏大喊:“出來搬樹!”
“哇,挖這麽多!”馮小河丟下鍬,出去扛樹。小七寶也跟在後麵,走得高一腳低一腳的,還學她爸的口氣,“哇!這麽多!”
姑姑不止挖了槿條,還帶來一棵桅子樹。“河旁邊野地裏也不知啥時候栽的,前段時間插秧,我路過那裏看到的,滿樹花開得香噴噴的,我就挖來了。”她喜滋滋地說。
“太好了!”佳慧看到那棵桅子樹,喜笑顏開,丟下手裏的木槿,先去挖坑栽桅子花。這是附近鄉村很普遍的大葉桅子,每年隻在端午前後開一次花,但是花朵大而雪白,那種濃鬱的甜香,是跟粽子的味道一起烙在佳慧的記憶深處的。
她們把桅子花栽在了水渠的小橋邊。栽完了花,姑姑皺眉打量光禿禿的水泥小橋,說:“這橋也沒個欄杆,家裏孩子還小,來來去去的不安全!”
欄杆當然要做的,欄杆旁還要種鐵線蓮、金銀花、風車茉莉、藤本月季……,要做的事太多了,所以佳慧說:“不著急,慢慢來,先把家裏收拾得能住人了,搬過來再一點點完善。”
姑姑對搬家當然是非常積極的。奶奶搬過來以後,離她就近了,她想念娘家媽了隨時都能過來看一眼。但是,她對家裏同時多了兩位老人又有些憂心,歎著氣說:“你們往後負擔重哦,孩子還這麽小,還要養兩位老人……”
“現在都不能說我們在養老人,算是老人在幫我們。”佳慧趁機向姑姑科普她的養老觀,“沒事兒,就算以後老人幹不動活了,又能給我們添多少麻煩?多兩雙筷子而已。真要得了大病,能治就治,盡量讓老人家走的時候不遭罪就行。我是覺得,讓她們晚年過得開開心心的,比什麽都強。”
姑姑聽了也點頭,轉而安慰佳慧,“你也別擔心,還有我和你姑爹呢。你是孫媳婦,我們才是兒女。到時老人家萬一有事了,也是我跟你姑爹排前頭!”
“哪裏就說到這一步了?”佳慧笑,“奶奶現在身體還硬朗著呢,我看再活二三十年一點問題也沒有。”
她們扛著鍬又去栽木槿條,那邊七寶正和她爹展開了親密合作,小姑娘蹲在裝草木灰的籃子旁,把修剪好的木槿條一根根沾上草木灰。沾一根,就跑去獻給她爹,順便收獲一波彩虹屁。
“我姑娘真能幹!”
“對!就是這麽弄的!”
“要不是我姑娘幫忙,這木槿我得栽到啥時候!”
……
佳慧和姑姑聽了都直笑。笑完了,佳慧又有點惆悵。馮小河對孩子一直很有耐心,——至少比從前的自己有耐心。可惜他們上輩子總是過得焦頭爛額,他的這一麵根本沒機會展現出來。
光是為了輔導孩子做功課,他們就吵過不少架。偶爾他下班早,看到佳慧朝書桌前的七寶怒吼,就忍不住要讓她好好說話,別衝孩子發火。但輪到他去教孩子時,他其實也會生氣。一道題三遍五遍地教,這都教不會,以後上了初中怎麽辦?考不上大學怎麽辦?找不到工作怎麽辦?等他們死了她一個人怎麽辦……
孩子總是無法理解,為什麽大人們會為了一道題歇斯底裏。幼小的他們不明白,這就像多米諾骨牌,你以為隻是倒下來一張牌,卻不知道在父母心裏,由這一張牌的倒塌,已經焦急地預見了一大片的坍塌,這才是讓他們崩潰的原因。
而現在,佳慧看到陽光下父慈女孝的這一幕場景,非常後悔沒把相機帶來,最後隻好拿出手機,拍了幾張照片。同時她也再次提醒自己,以後決不再過度關注七寶的學習成績。她愛咋的就咋的,喜歡挖掘機不好嗎?種田或種蘑菇不好嗎?讓她成為陽光開朗的大人,才比什麽都重要。
承認自己很平凡,這並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承認自己的孩子也很平凡。活了兩輩子,佳慧終於覺得,平凡也沒什麽不好。就像這道木槿花牆,當父母的盡量提供適合它的水土,不要揠苗助長,也別幻想木槿長大了會變牡丹,剩下的成長就交給她自己吧。畢竟,木槿也會熱烈地生長,也會燦爛地綻放。
第14章 樟木箱
外婆睡了一下午,傍晚才悠悠醒轉。她還是沒胃口,晚上隻吃了幾口熱氣騰騰的白粥。
她對自己給大家帶來的麻煩非常過意不去。佳慧扶她重新躺下時,外婆顫微微地對旁邊的奶奶說:“親家太太,叫你看笑話了。年紀大了,出趟門都給孩子們添這麽大麻煩!”
奶奶坐在床邊,握著她的手寬慰道:“老親家,看您說的這是什麽話!給他們添什麽麻煩了?又不是誰想暈車!這一趟過來,您真是遭大罪了!”
“是啊,我都不曉得自己暈車!”外婆歎氣道:“以前坐摩托、坐三輪,也都還好。沒想到一上那個小汽車就頭疼!真是享不了福的命!”
“您這是坐汽車坐少了,”奶奶很有經驗的樣子,“我第一回 坐那車,還不是一樣!一進去就心裏不快活,差點吐了。後來多坐了幾回,漸漸就好了。往後讓佳慧帶著您,經常到市裏逛逛,有個五六趟,保準就好了。”
外婆聽了直擺手,“算了算了,還五六趟!一趟都坐不得了!”
佳慧和馮小河結婚這麽多年,這還是兩位老太太第一次見麵。在進行了必要的社交後,老人們才各自歇息。晚上佳慧挨外婆睡,方便照顧老人起夜,馮小河則帶著七寶,跟奶奶擠一床。如此歇了兩晚,外婆才終於恢複了元氣。
等外婆睡了,佳慧就抽空把相機的照片上傳到電腦,稍作整理,到海角論壇注冊了賬號,發了一個帖子,叫作“回到鄉下的那些事”,這兩年論壇裏很流行“****的那些事”這種標題,佳慧也不能免俗,然後,她把改造房屋、改造老家具的照片配上文字,上傳了一部分。
在海角論壇發貼隻是個開始,她又轉手在大眼博客上注冊了賬號,名字就叫“七寶的鄉村生活”,——這年月大家都在用電腦上網,因此時下流行的是圖文並茂的長博客,叫做部落格,而且這還是各家博客群雄並起、爭霸天下的年代。
誰能想到,隻是區區幾年之後,大眼微博就一家獨大,盡享互聯網經濟崛起的紅利?
佳慧想得倒是很開,她寫博客,主要是為了記錄生活,如果能順便賺一波流量就更好。要知道,絕大多數國人都有個種田夢,前有陶淵明後有李小七,對田園生活的向往是刻在很多人的骨髓裏的。佳慧自己不也是這樣嗎?更何況她本來就是學編導的,對鏡頭和審美都有自己的要求,文字水準也不錯。有了這幾樣,還愁出不來好內容嗎?有了內容,又還趕上了好時機,在互聯網經濟剛剛崛起的當下,資本還沒入場,站在風口上,豬都能起飛,對前景佳慧還是比較有信心的。
當然流量不流量的,那都是以後的事,現在她迫切地需要找點小錢來花花。上輩子她掙外快,主要是靠寫影評,後來甚至因為發的影評比較多,還有編輯聯係她出過一本書。投稿這種事,一回生二回熟,上輩子的經驗和文章拿過來直接用就是。既然是重生,總要有些額外的好處,自己抄自己的文章總沒問題吧?
佳慧學的是編導專業,看電影拉片子乃是必備的學習技能。一部電影翻來覆去看個幾十遍,導致她活了兩輩子都還印象深刻。那時為了向各種紙媒、公眾號投稿,她也曾熬夜奮戰、抓破頭皮,現在看來,那些夜並沒有白熬,這時稍加回憶,從前寫過的標題和內容,甚至一些具體的句子都湧進了腦海。趁著還有印象,她趕緊地把上輩子寫過的影評列了個表,在電腦上敲敲打打地回憶出兩篇來。又上網搜索了幾個編輯的投稿郵箱,把兩篇文章發出去,就上床睡覺了。
這些活兒都是她晚上幹的,白天他們要忙更重要的事。漫水橋的房子收拾幹淨後,馮小河和佳慧用三輪車一趟趟搬東西,把物流運回來的家具重新組裝了起來。一樓堂屋的大廳擺放了他們過去的兩組布藝沙發,淺咖色的2+3,簡潔經典款不易過時,雖然用了快十年,看著仍很溫馨。沙發對麵是電視牆,八仙條案改成的電視櫃放在那裏稍嫌小,以後買個小立櫃放旁邊就好了。越過客廳,裏麵就是餐廳區,放著他們帶回來的餐桌椅。桌子是可收縮的,折起來是四方小桌,拉出來後成了可坐八九人的圓桌,也能暫時滿足小範圍聚餐的需求了。
一樓朝南的房間,因為陽光足、通風好,是給兩位老太太住的。裏麵現在還空空如也,隻有一間房裏放著佳慧親手修補好的三門衣櫃。北邊的房間是客房,也暫時空著,等有了錢買點家俱擺進去,方便姑姑帶苗苗住兩晚。組裝好的家俱大部分都放在了二樓。
二樓的大廳也是一分為二,靠後窗的地方改成了書房,放著書架和書桌,坐在書桌前,抬眼便是窗外的樹林,滿目皆是清涼的翠綠;靠陽台的廳裏則放著七寶的玩具收納櫃、玩具桌。孩子們可以在這裏玩耍、看書,以後買張桌子,也能在這裏寫作業。南邊兩間房是一家三口的臥室,床和衣櫃都是以前海市買的,組裝好了就行。北邊的那間臥室,裏麵砌了置物架,方便收納各種換季衣物和棉被。
佳慧和馮小河的動手能力都很強,但也花了兩三天時間,才陸陸續續把各種家具都組裝好。以前的書桌和櫃子大多是白色或原木色,放進現在的家裏毫不違和。看到空蕩蕩的房間一點點擺上家具,兩個人的心情都很雀躍。
他們倆的臥室是挨著書房的那一間,窗戶開在南牆。趴在窗台上望出去,能看到南坡、溪流和對麵的山坡。入眼是藍天、白雲。微風吹拂進來,山是綠的,水是亮的,人的眼睛仿佛都被水洗過一遍似的。
七寶的房間就在隔壁,這間房的光線更好,南牆和西牆都有窗,西牆的窗戶外麵就是陽台,還能看到曬穀坪、門前的大樟樹,以及遠處的山峰和天空。就是陽台上現在還光禿禿的。佳慧決定,以後要在那裏種很多花草,七寶躺在床上,就能把每個季節的風景都盡收眼底。
外婆的身體複原後,佳慧用三輪車載著兩位老人,到漫水橋的房子裏參觀。隔著院牆外婆就開始感慨:“好大一片菜園子,這都是你們的?”
“好粗的兩棵樟樹!夏天乘涼怪方便的。”
“好寬敞的台基,這兒就隻住著咱們一家?”
“後麵的山怪深的,不會有什麽野獸跑過來吃咱們的菜吧?”
……
在佳慧布置新家的這兩天裏,兩位老人已經逐漸熟悉了起來,這會兒她倆手牽手,相互攙著上了半坡的台階。在參觀了明亮的廚房後,外婆對灶台、操作台麵都極其滿意,唯有那個厚重的長桌,她親手摸過後,隱晦地問佳慧,怎麽沒刷個好看點的顏色。現在的原木色看著有點“白生白眼的”,估計不太符合她的審美。
之後,兩位老人在臥室的分配問題上很是推讓了一番。其實兩間房大小都差不多,隻不過前麵的房間靠曬穀坪,多一扇窗戶,光線更好。最後奶奶強不過外婆,選了前麵那間屋,又問佳慧:“啥時候去我那邊搬床搬櫃子啊?”
過了一天,他們拖老攜幼,組團去了奶奶的老宅。過了蘢山鎮再往山裏走十來裏路,就到了奶奶住的村子。村莊在水泥路邊,沿山住著二十多戶人家。姑爹找人借了兩輛大三輪,他和馮小河各開一輛,載著大家在老宅前停了下來。剛下車,旁邊就圍上來幾位鄰居,紛紛跟他們打招呼。曬穀坪上頓時熱鬧起來。
“王婆婆,怪不得這一陣都沒看到您,原來到寶娟那兒去啦?”
“家裏來了這麽多客!喲,小河也帶孩子回來看奶奶啦?……”
老宅是三間大瓦房,外加廚房和烤火房。以前的大部分春節,佳慧和馮小河都是在這個小山村度過的,對房裏的布置都很熟悉。堂屋左右各有一間臥室,裏麵的床和衣櫃都是馮小河工作後陸續添置的,不算舊,正好搬過去給兩位老人用。還有什麽小方桌、木椅和條凳,但凡在新家用得上的,都裝上拖過去。幾位鄉鄰也過來搭手幫忙,邊抬家具邊熱情洋溢地打聽情況。
“這是要搬去小河家住?小河,你們的房子修在哪裏……”
“聽說你們接了胡春平的香菇廠?城裏工作就那麽不要啦?可惜了的……”
“王婆婆,孫媳婦親自接您去享福,還是您命好哦……”
家具太多,兩輛車放不下,姑爹和馮小河便先跑了一趟。鄰居們漸漸散了,奶奶她們便進屋去收拾衣服被褥。佳慧熟門熟路地朝屋後走,七寶和苗苗兩個小尾巴緊綴在後麵。他們在雜物間門口停下來,佳慧推開門,兩個小腦袋便探進去。
“好黑!”
“哇!蜘蛛!”
兩個小女孩驚叫著跳到旁邊,又相對著哈哈大笑。佳慧進了門,就見裏麵靠牆擺著些舊木板、老木頭,她搜索了一圈,在牆角看到了落滿灰塵的兩個樟木箱。
“苗兒,幫大媽拿塊抹布來!”她蹲在箱子旁邊喊。
苗苗清脆地應了一聲,外麵叭嗒叭嗒響的一連串腳步聲遠了,不一會兒又近了,苗苗跑進來,把抹布遞給她,“大媽,給!”
佳慧用抹布把箱子上的灰塵擦了擦,搬到了堂屋。大姑從房間出來看到了,詫異地笑:“在哪兒翻出來這個老古董?舊成這樣了還準備搬過去啊?”
大家都圍過來看,奶奶充滿感情地向外婆介紹:“這兩個箱子隻怕有六十年了,是我的嫁妝,我的爹找村裏陳木匠打的。那時候陳木匠是我們這裏手藝最好的,你們看這箱子到現在都沒散架。”
“大太太,嫁妝是什麽意思啊?”苗苗問。
“嫁妝啊,”奶奶聽了直笑,“就是姑娘家結婚的時候,娘家給準備帶到新家使用的東西。我們那個年代,就時興陪些箱子啊、櫃子啊這些家具。放在新嫁娘房裏,紅彤彤可喜氣了。”
“可不是!”外婆補充:“還有洗臉盆架子,老柏木箍的臉盆腳盆。仔細些的人家,這些老物件能管幾代人……”
姑姑也饒有興致地參與了討論:“到我們那個年代,就時興陪嫁縫紉機了。我回去找一找,那個縫紉機隻怕還找得出來,……不過佳慧,你把奶奶的嫁妝箱子拖出來幹什麽?”
“我修一修正好當茶幾用。”佳慧說:“客廳還差一個茶幾。”
“箱子怎麽好當茶幾?那不醜麽?”奶奶詫異了,“實在不行,去村上找陳木匠打一個去。”
她媽聽了這一番胡說八道,果然住了口,輕聲嘀咕:“哼,我可從來沒聽到過這種鬼話……”
“還有,要想你女兒聽話,也不能再罵她了,你越罵她越不聽話。”佳慧繼續道:“多學著誇人,說點好聽的話、別人愛聽的話,這也是積功德,佛教裏叫作‘積口德’的,比你燒香管用多了。你不信回去上網查一下……”
外婆在旁聽了,也點頭說:“是這個理!涵涵現在上高中,本來就累,你有話跟她好好講,別動不動朝孩子發火……”
佳慧媽嘴上嘀咕“她累個屁”,神情還是有所動搖。佳慧低頭一笑,哼!讓你嘴賤,還治不了你了?
第13章 木槿牆
上輩子,外婆住的這個四合院,在她去世後很快被賣了。賣的時候佳慧毫不知情,沒人跟她說。直到兩年後,這一塊因為修高速拆遷,要給外公外婆遷墳,佳慧才從母親口中了解到,她跟舅媽早就大吵過幾次了,因為老宅賣的那八萬塊錢。
這錢該給誰呢?在舅媽眼裏,當然是留給老羅家唯一的孫子娶媳婦啊。嫁出去的女兒還想來分一杯羹,上哪兒都沒這個理。更何況,這女兒當年連自己老子的醫藥費都不願意出哪!
母親一提起這事,氣得喉嚨都粗了,“她陳萍要貪這筆錢,我也不是不能給她。但她憑什麽說我不出你外公的醫藥費?我沒給嗎?我是出錢比羅玉強少,可我在醫院照顧了那麽多天,請個護工得多少錢……”
那段時間佳慧自己都焦頭爛額,實在沒耐性聽完母親的牢騷,對這筆賣房款最後歸了誰也不甚了然。不過,遷墳前聽說舅媽頭一次生出了和母親重歸於好的想法,——老房子的拆遷款高達幾十萬,怎麽能光便宜了買主那一家!不去鬧幾場實在太虧了。而要想鬧事,當然是要摒棄前嫌團結所有人,越人多勢眾才越好成事的。
這些往事佳慧本來都淡忘了,但是當她站在老房子的小院裏,看外婆裏裏外外忙碌時,忽然就又變得很清晰了。想到這承載著少年時光的院落終歸難逃拆除的命運,這裏的一磚一瓦就變得讓人特別不舍起來。
而外婆對老宅的依戀要超出她千百倍。老太太肯定也預料到,以後她很少有機會回來了,因此她東摸摸西看看,屋裏的東西一件也舍不下。七八天後,佳慧才帶著她踏上歸途,當然最後也隻帶走了一些衣物。後備廂容量有限,佳慧還從菜地旁挖了兩大棵木槿,這一來,能帶的東西就更少了。
回去的車程花了五個多小時,因為外婆暈車。上輩子老人很少出門,因此佳慧這是第一次知道,外婆暈車暈得這麽厲害。中途停了車,去藥店買來暈車藥暈車貼也不管用。老人把早上吃的一點東西都吐幹淨了,在車後座上倚靠著行李睡得奄奄一息。
車終於到了石橋南村。馮小河接了電話,早就跟姑姑在橋頭等著了。佳慧把外婆扶出來,讓馮小河背著,她跟姑姑提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到家後也是一番忙亂,飯菜早就準備好了,但外婆這種情況肯定是吃不下東西的,因此佳慧讓馮小河直接把老人扶到床上,用熱水擦了手和臉,讓她安安靜靜地躺著休息。
“小太太怎麽啦?”七寶看著大人神情凝重地忙前忙後,很是心驚。
“小太太暈車了,可憐哦,這一路受了大罪……”大太太跟她解釋。七寶暗地裏鬆了口氣,剛才看到她媽和小太太的臉色,她還以為小太太要死了。
一家人圍坐在飯桌上吃了頓遲來的午飯,放輕聲音聊了聊佳慧回老家的事。飯後佳慧從灶下裝了一大籃草木灰,要開車去漫水橋,——後備廂裏那兩棵木槿要盡快栽下去,順便還要栽七寶的寶貝茉莉花。
“你還大老遠帶兩棵木槿回來!”姑姑嗔怪道:“咱們這邊還少了嗎?誰家菜園子旁邊沒有兩棵?”
木槿在農村都不能算花,多半是種在菜地旁,作為標誌來區分各家的菜地。佳慧聽了大為高興,“哪裏有?我怎麽沒看到?你帶我去挖兩棵,正好給院子夾一圈籬笆。”
姑姑一聽,忙扛著鍬出了門,“你先過去那邊,我這就去給你挖幾棵來。”
才過了十來天,漫水橋的房子又有新變化。路邊的豬圈已經拆了,石頭用來蓋了圍牆。按照佳慧的圖紙,石頭圍牆隻砌了半人高,車庫建在北邊角落,房子蓋好了,還沒裝門。小院門則用廚房拆下來的瓦蓋了遮簷,裝上了不知從哪裏尋來的兩扇舊木門,——也沒上漆,隻刷了桐油。簡直跟她想象的一樣,有種中式小院落的古樸美感。
佳慧不由朝馮小河伸出大拇指,“可以!給你點個讚!”
“啥?啥是點讚?”馮小河第一次聽到“點讚”這個說法,但既然是來自老婆的表揚,他當然也很得意。佳慧這才想起,現在朋友圈還沒普及呢,要不然,她高低得拍個九宮格,給朋友們炫耀炫耀自己的院牆和小院門。
是了,雖然這年月沒有朋友圈,但可以到論壇去炫耀啊……
進屋後,馮小河帶孩子去栽茉莉,佳慧則去種木槿。從車庫到廚房的幾百米,她準備種一排木槿,就不用再砌院牆了。不僅省了錢,等木槿長兩年,竄得比人都高,粉紅色大花能從五月開到十月,比水泥砌的院牆不知好看到哪裏去了。
她在車庫旁挖了坑,灑點草木灰,把帶回來的木槿栽下去。槿條上綴著許多花朵和花苞,佳慧辣手無情,都掐掉了。開花最消耗植物的元氣,這麽做也是保證木槿移栽後能夠成活。然後她又從粗壯的木槿樹上削下許多枝條,修修剪剪,把傷口沾上草木灰,順著排水溝扡插到土裏,還刻意插成了相互交叉的形狀,這樣成活後就能長成一排密不透風的籬笆牆,到時候別說人,連條狗都鑽不過來。
其實早兩個月扡插是最好的,春天萬物生發,這麽肥沃的土壤,插根筷子都能成活。但佳慧絲毫也不擔心,能活多少活多少吧,反正日子還長,今年插不活的,下半年、明年再接著扡插唄,她付出努力,其它的交給時光,總有一天,這裏能長成一排厚實的木槿花牆。
馮小河跟七寶栽好了茉莉花,也到地裏來幫忙,三個人把木槿枝條插得差不多的時候,姑姑開著小三輪風風火火地到了。她在院牆外停了車,很豪氣地朝裏大喊:“出來搬樹!”
“哇,挖這麽多!”馮小河丟下鍬,出去扛樹。小七寶也跟在後麵,走得高一腳低一腳的,還學她爸的口氣,“哇!這麽多!”
姑姑不止挖了槿條,還帶來一棵桅子樹。“河旁邊野地裏也不知啥時候栽的,前段時間插秧,我路過那裏看到的,滿樹花開得香噴噴的,我就挖來了。”她喜滋滋地說。
“太好了!”佳慧看到那棵桅子樹,喜笑顏開,丟下手裏的木槿,先去挖坑栽桅子花。這是附近鄉村很普遍的大葉桅子,每年隻在端午前後開一次花,但是花朵大而雪白,那種濃鬱的甜香,是跟粽子的味道一起烙在佳慧的記憶深處的。
她們把桅子花栽在了水渠的小橋邊。栽完了花,姑姑皺眉打量光禿禿的水泥小橋,說:“這橋也沒個欄杆,家裏孩子還小,來來去去的不安全!”
欄杆當然要做的,欄杆旁還要種鐵線蓮、金銀花、風車茉莉、藤本月季……,要做的事太多了,所以佳慧說:“不著急,慢慢來,先把家裏收拾得能住人了,搬過來再一點點完善。”
姑姑對搬家當然是非常積極的。奶奶搬過來以後,離她就近了,她想念娘家媽了隨時都能過來看一眼。但是,她對家裏同時多了兩位老人又有些憂心,歎著氣說:“你們往後負擔重哦,孩子還這麽小,還要養兩位老人……”
“現在都不能說我們在養老人,算是老人在幫我們。”佳慧趁機向姑姑科普她的養老觀,“沒事兒,就算以後老人幹不動活了,又能給我們添多少麻煩?多兩雙筷子而已。真要得了大病,能治就治,盡量讓老人家走的時候不遭罪就行。我是覺得,讓她們晚年過得開開心心的,比什麽都強。”
姑姑聽了也點頭,轉而安慰佳慧,“你也別擔心,還有我和你姑爹呢。你是孫媳婦,我們才是兒女。到時老人家萬一有事了,也是我跟你姑爹排前頭!”
“哪裏就說到這一步了?”佳慧笑,“奶奶現在身體還硬朗著呢,我看再活二三十年一點問題也沒有。”
她們扛著鍬又去栽木槿條,那邊七寶正和她爹展開了親密合作,小姑娘蹲在裝草木灰的籃子旁,把修剪好的木槿條一根根沾上草木灰。沾一根,就跑去獻給她爹,順便收獲一波彩虹屁。
“我姑娘真能幹!”
“對!就是這麽弄的!”
“要不是我姑娘幫忙,這木槿我得栽到啥時候!”
……
佳慧和姑姑聽了都直笑。笑完了,佳慧又有點惆悵。馮小河對孩子一直很有耐心,——至少比從前的自己有耐心。可惜他們上輩子總是過得焦頭爛額,他的這一麵根本沒機會展現出來。
光是為了輔導孩子做功課,他們就吵過不少架。偶爾他下班早,看到佳慧朝書桌前的七寶怒吼,就忍不住要讓她好好說話,別衝孩子發火。但輪到他去教孩子時,他其實也會生氣。一道題三遍五遍地教,這都教不會,以後上了初中怎麽辦?考不上大學怎麽辦?找不到工作怎麽辦?等他們死了她一個人怎麽辦……
孩子總是無法理解,為什麽大人們會為了一道題歇斯底裏。幼小的他們不明白,這就像多米諾骨牌,你以為隻是倒下來一張牌,卻不知道在父母心裏,由這一張牌的倒塌,已經焦急地預見了一大片的坍塌,這才是讓他們崩潰的原因。
而現在,佳慧看到陽光下父慈女孝的這一幕場景,非常後悔沒把相機帶來,最後隻好拿出手機,拍了幾張照片。同時她也再次提醒自己,以後決不再過度關注七寶的學習成績。她愛咋的就咋的,喜歡挖掘機不好嗎?種田或種蘑菇不好嗎?讓她成為陽光開朗的大人,才比什麽都重要。
承認自己很平凡,這並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承認自己的孩子也很平凡。活了兩輩子,佳慧終於覺得,平凡也沒什麽不好。就像這道木槿花牆,當父母的盡量提供適合它的水土,不要揠苗助長,也別幻想木槿長大了會變牡丹,剩下的成長就交給她自己吧。畢竟,木槿也會熱烈地生長,也會燦爛地綻放。
第14章 樟木箱
外婆睡了一下午,傍晚才悠悠醒轉。她還是沒胃口,晚上隻吃了幾口熱氣騰騰的白粥。
她對自己給大家帶來的麻煩非常過意不去。佳慧扶她重新躺下時,外婆顫微微地對旁邊的奶奶說:“親家太太,叫你看笑話了。年紀大了,出趟門都給孩子們添這麽大麻煩!”
奶奶坐在床邊,握著她的手寬慰道:“老親家,看您說的這是什麽話!給他們添什麽麻煩了?又不是誰想暈車!這一趟過來,您真是遭大罪了!”
“是啊,我都不曉得自己暈車!”外婆歎氣道:“以前坐摩托、坐三輪,也都還好。沒想到一上那個小汽車就頭疼!真是享不了福的命!”
“您這是坐汽車坐少了,”奶奶很有經驗的樣子,“我第一回 坐那車,還不是一樣!一進去就心裏不快活,差點吐了。後來多坐了幾回,漸漸就好了。往後讓佳慧帶著您,經常到市裏逛逛,有個五六趟,保準就好了。”
外婆聽了直擺手,“算了算了,還五六趟!一趟都坐不得了!”
佳慧和馮小河結婚這麽多年,這還是兩位老太太第一次見麵。在進行了必要的社交後,老人們才各自歇息。晚上佳慧挨外婆睡,方便照顧老人起夜,馮小河則帶著七寶,跟奶奶擠一床。如此歇了兩晚,外婆才終於恢複了元氣。
等外婆睡了,佳慧就抽空把相機的照片上傳到電腦,稍作整理,到海角論壇注冊了賬號,發了一個帖子,叫作“回到鄉下的那些事”,這兩年論壇裏很流行“****的那些事”這種標題,佳慧也不能免俗,然後,她把改造房屋、改造老家具的照片配上文字,上傳了一部分。
在海角論壇發貼隻是個開始,她又轉手在大眼博客上注冊了賬號,名字就叫“七寶的鄉村生活”,——這年月大家都在用電腦上網,因此時下流行的是圖文並茂的長博客,叫做部落格,而且這還是各家博客群雄並起、爭霸天下的年代。
誰能想到,隻是區區幾年之後,大眼微博就一家獨大,盡享互聯網經濟崛起的紅利?
佳慧想得倒是很開,她寫博客,主要是為了記錄生活,如果能順便賺一波流量就更好。要知道,絕大多數國人都有個種田夢,前有陶淵明後有李小七,對田園生活的向往是刻在很多人的骨髓裏的。佳慧自己不也是這樣嗎?更何況她本來就是學編導的,對鏡頭和審美都有自己的要求,文字水準也不錯。有了這幾樣,還愁出不來好內容嗎?有了內容,又還趕上了好時機,在互聯網經濟剛剛崛起的當下,資本還沒入場,站在風口上,豬都能起飛,對前景佳慧還是比較有信心的。
當然流量不流量的,那都是以後的事,現在她迫切地需要找點小錢來花花。上輩子她掙外快,主要是靠寫影評,後來甚至因為發的影評比較多,還有編輯聯係她出過一本書。投稿這種事,一回生二回熟,上輩子的經驗和文章拿過來直接用就是。既然是重生,總要有些額外的好處,自己抄自己的文章總沒問題吧?
佳慧學的是編導專業,看電影拉片子乃是必備的學習技能。一部電影翻來覆去看個幾十遍,導致她活了兩輩子都還印象深刻。那時為了向各種紙媒、公眾號投稿,她也曾熬夜奮戰、抓破頭皮,現在看來,那些夜並沒有白熬,這時稍加回憶,從前寫過的標題和內容,甚至一些具體的句子都湧進了腦海。趁著還有印象,她趕緊地把上輩子寫過的影評列了個表,在電腦上敲敲打打地回憶出兩篇來。又上網搜索了幾個編輯的投稿郵箱,把兩篇文章發出去,就上床睡覺了。
這些活兒都是她晚上幹的,白天他們要忙更重要的事。漫水橋的房子收拾幹淨後,馮小河和佳慧用三輪車一趟趟搬東西,把物流運回來的家具重新組裝了起來。一樓堂屋的大廳擺放了他們過去的兩組布藝沙發,淺咖色的2+3,簡潔經典款不易過時,雖然用了快十年,看著仍很溫馨。沙發對麵是電視牆,八仙條案改成的電視櫃放在那裏稍嫌小,以後買個小立櫃放旁邊就好了。越過客廳,裏麵就是餐廳區,放著他們帶回來的餐桌椅。桌子是可收縮的,折起來是四方小桌,拉出來後成了可坐八九人的圓桌,也能暫時滿足小範圍聚餐的需求了。
一樓朝南的房間,因為陽光足、通風好,是給兩位老太太住的。裏麵現在還空空如也,隻有一間房裏放著佳慧親手修補好的三門衣櫃。北邊的房間是客房,也暫時空著,等有了錢買點家俱擺進去,方便姑姑帶苗苗住兩晚。組裝好的家俱大部分都放在了二樓。
二樓的大廳也是一分為二,靠後窗的地方改成了書房,放著書架和書桌,坐在書桌前,抬眼便是窗外的樹林,滿目皆是清涼的翠綠;靠陽台的廳裏則放著七寶的玩具收納櫃、玩具桌。孩子們可以在這裏玩耍、看書,以後買張桌子,也能在這裏寫作業。南邊兩間房是一家三口的臥室,床和衣櫃都是以前海市買的,組裝好了就行。北邊的那間臥室,裏麵砌了置物架,方便收納各種換季衣物和棉被。
佳慧和馮小河的動手能力都很強,但也花了兩三天時間,才陸陸續續把各種家具都組裝好。以前的書桌和櫃子大多是白色或原木色,放進現在的家裏毫不違和。看到空蕩蕩的房間一點點擺上家具,兩個人的心情都很雀躍。
他們倆的臥室是挨著書房的那一間,窗戶開在南牆。趴在窗台上望出去,能看到南坡、溪流和對麵的山坡。入眼是藍天、白雲。微風吹拂進來,山是綠的,水是亮的,人的眼睛仿佛都被水洗過一遍似的。
七寶的房間就在隔壁,這間房的光線更好,南牆和西牆都有窗,西牆的窗戶外麵就是陽台,還能看到曬穀坪、門前的大樟樹,以及遠處的山峰和天空。就是陽台上現在還光禿禿的。佳慧決定,以後要在那裏種很多花草,七寶躺在床上,就能把每個季節的風景都盡收眼底。
外婆的身體複原後,佳慧用三輪車載著兩位老人,到漫水橋的房子裏參觀。隔著院牆外婆就開始感慨:“好大一片菜園子,這都是你們的?”
“好粗的兩棵樟樹!夏天乘涼怪方便的。”
“好寬敞的台基,這兒就隻住著咱們一家?”
“後麵的山怪深的,不會有什麽野獸跑過來吃咱們的菜吧?”
……
在佳慧布置新家的這兩天裏,兩位老人已經逐漸熟悉了起來,這會兒她倆手牽手,相互攙著上了半坡的台階。在參觀了明亮的廚房後,外婆對灶台、操作台麵都極其滿意,唯有那個厚重的長桌,她親手摸過後,隱晦地問佳慧,怎麽沒刷個好看點的顏色。現在的原木色看著有點“白生白眼的”,估計不太符合她的審美。
之後,兩位老人在臥室的分配問題上很是推讓了一番。其實兩間房大小都差不多,隻不過前麵的房間靠曬穀坪,多一扇窗戶,光線更好。最後奶奶強不過外婆,選了前麵那間屋,又問佳慧:“啥時候去我那邊搬床搬櫃子啊?”
過了一天,他們拖老攜幼,組團去了奶奶的老宅。過了蘢山鎮再往山裏走十來裏路,就到了奶奶住的村子。村莊在水泥路邊,沿山住著二十多戶人家。姑爹找人借了兩輛大三輪,他和馮小河各開一輛,載著大家在老宅前停了下來。剛下車,旁邊就圍上來幾位鄰居,紛紛跟他們打招呼。曬穀坪上頓時熱鬧起來。
“王婆婆,怪不得這一陣都沒看到您,原來到寶娟那兒去啦?”
“家裏來了這麽多客!喲,小河也帶孩子回來看奶奶啦?……”
老宅是三間大瓦房,外加廚房和烤火房。以前的大部分春節,佳慧和馮小河都是在這個小山村度過的,對房裏的布置都很熟悉。堂屋左右各有一間臥室,裏麵的床和衣櫃都是馮小河工作後陸續添置的,不算舊,正好搬過去給兩位老人用。還有什麽小方桌、木椅和條凳,但凡在新家用得上的,都裝上拖過去。幾位鄉鄰也過來搭手幫忙,邊抬家具邊熱情洋溢地打聽情況。
“這是要搬去小河家住?小河,你們的房子修在哪裏……”
“聽說你們接了胡春平的香菇廠?城裏工作就那麽不要啦?可惜了的……”
“王婆婆,孫媳婦親自接您去享福,還是您命好哦……”
家具太多,兩輛車放不下,姑爹和馮小河便先跑了一趟。鄰居們漸漸散了,奶奶她們便進屋去收拾衣服被褥。佳慧熟門熟路地朝屋後走,七寶和苗苗兩個小尾巴緊綴在後麵。他們在雜物間門口停下來,佳慧推開門,兩個小腦袋便探進去。
“好黑!”
“哇!蜘蛛!”
兩個小女孩驚叫著跳到旁邊,又相對著哈哈大笑。佳慧進了門,就見裏麵靠牆擺著些舊木板、老木頭,她搜索了一圈,在牆角看到了落滿灰塵的兩個樟木箱。
“苗兒,幫大媽拿塊抹布來!”她蹲在箱子旁邊喊。
苗苗清脆地應了一聲,外麵叭嗒叭嗒響的一連串腳步聲遠了,不一會兒又近了,苗苗跑進來,把抹布遞給她,“大媽,給!”
佳慧用抹布把箱子上的灰塵擦了擦,搬到了堂屋。大姑從房間出來看到了,詫異地笑:“在哪兒翻出來這個老古董?舊成這樣了還準備搬過去啊?”
大家都圍過來看,奶奶充滿感情地向外婆介紹:“這兩個箱子隻怕有六十年了,是我的嫁妝,我的爹找村裏陳木匠打的。那時候陳木匠是我們這裏手藝最好的,你們看這箱子到現在都沒散架。”
“大太太,嫁妝是什麽意思啊?”苗苗問。
“嫁妝啊,”奶奶聽了直笑,“就是姑娘家結婚的時候,娘家給準備帶到新家使用的東西。我們那個年代,就時興陪些箱子啊、櫃子啊這些家具。放在新嫁娘房裏,紅彤彤可喜氣了。”
“可不是!”外婆補充:“還有洗臉盆架子,老柏木箍的臉盆腳盆。仔細些的人家,這些老物件能管幾代人……”
姑姑也饒有興致地參與了討論:“到我們那個年代,就時興陪嫁縫紉機了。我回去找一找,那個縫紉機隻怕還找得出來,……不過佳慧,你把奶奶的嫁妝箱子拖出來幹什麽?”
“我修一修正好當茶幾用。”佳慧說:“客廳還差一個茶幾。”
“箱子怎麽好當茶幾?那不醜麽?”奶奶詫異了,“實在不行,去村上找陳木匠打一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