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府出來已是酉時末刻。
方家兩位公子俱騎了馬,自榮興坊回國公府隻需花去一炷香的工夫,入府前方雲誨仍有些緊張,一直偷偷摸摸地盯著方獻亭的側臉瞧,又小聲叫人:“三哥……”
方獻亭隨手將把韁繩交給門房小廝,濯纓抗拒地低鳴一聲、似乎不想別人牽它,他安撫了它一陣,又回身看了弟弟一眼,神情有些冷清,說:“早些回去休息吧。”
……喜怒難辨。
方雲誨抿嘴應了一聲、看神情比方才還要惶恐,跟在兄長身後進了府門,兩人在長房院前分開,方獻亭獨自繞過倚園回了正房。
晉國公方賀正在夫人薑氏房中,她近來染上風寒時犯頭痛、已連續幾日出不得門,國公愛憐妻子日日親自煎熬湯藥,夜裏還要親手喂了才可安心,實是關懷備至;方獻亭進門前問了在外麵守夜的侍女一句,聽對方回說母親已經睡下便未入內打擾,在屋外靜候了約莫一盞茶的工夫方聽到門有響動,是父親從房中出來了。
那實在是個十分英俊的男子,正與方獻亭一般高大挺拔,觀之凜凜望之儼然,眉目間有浩然之氣;他大概未料獨子會在屋外等候,見到人時微微一愣,走到近處又感到對方衣上已染了一層濃重的寒意。
“怎麽不叫人進去通傳一聲?”他皺眉招過仆役為獨子取來大氅,“天已大寒,要當心些。”
潁川方氏門庭高貴,府宅用度卻不若宋氏那般豪奢,仆役取來的大氅隻以尋常香料熏過、略帶些許炭盆裏外烘烤的熱意,也算周到妥帖。
方獻亭接過大氅、對父親道了一聲謝,晉國公擺擺手,同獨子一起走在府內曲曲折折的遊廊間,邊行邊問:“見過宋家人了?”
“是,”方獻亭答,“世叔未對孜行多加責備,鍾濟登門過府似也在宋氏意料之外。”
方賀點點頭,對這個結果並不感到意外:“宋氏乃朝中清流,伯汲又非不通世故之人,自不會刻意惹是生非。”
方獻亭應聲稱是。
“不過鍾家那個後生未免太過猖狂,”方賀雙眼一眯,他已年近五十,如今官至正二品輔國大將軍,過去縱橫沙場的名門武將眉眼間難免多有殺伐之氣,“既知方氏應邀還敢招搖登門,怕是得了他父的令存心挑撥尋事。”
“今日也有我之過,”方獻亭半低下頭,聲音略沉,“四弟年紀尚輕不知輕重,我本該同他一起去的。”
方賀擺擺手,又拍拍獨子的肩,道:“你又不是三頭六臂,哪來的餘裕事事過心?何況前幾日東宮剛出了事,太子那邊也離不得你……”
說到這裏方賀的神情更凝重了些,顯見仍在為近來陛下與太子間的那一樁官司費神勞心,而那正與先前河北道所發水害有關。
黃河決溢頻仍,近十年間便有四次之多,今歲河北道內以棣州受災最重,夏秋兩季堤潰水漫良田被毀,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地,疾疫亦有橫行之勢;棣州刺史上書朝廷,奏請下撥賑濟糧款並遷移州治,陛下震怒,斥其撫恤不力無德無能,在朝堂上發了好大一通火。
不妙的是這棣州刺史蘇瑾當初恰是東宮保舉,陛下的怒火於是自然而然便燒到了親兒子頭上,叱責他識人不清用人不明、日後當如何撐起這祖宗基業萬裏河山,引得太子衛欽在太極殿外長跪六個時辰,更使群臣議論不休。
古往今來,天底下哪個做兒子的沒受過當老子的訓?叱責便叱責了,算不上多大的事;可眼下形勢不同——鍾貴妃盛寵不衰,二殿下在朝內亦得了大批臣子支持,他舅父鍾曷如今又回了長安、正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如此節骨眼上若東宮再受陛下冷眼,那這大位……
方氏曆來便是太子一黨,方賀的獨女方冉君更早在幾年前便嫁入東宮成了太子妃,如今方鍾兩姓黨爭不休、朝堂之上早就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此次太子受責於方氏而言便是最棘手的要務,方獻亭為此還專程去了一趟河北道助淄青觀察使平息流民暴丨亂,耗時兩月才歸長安。
“今日入宮,太子可同你說了什麽?”方賀又問獨子。
太子衛欽比方獻亭年長五歲,兩人自幼相識情誼甚篤,在方獻亭的姐姐方冉君嫁入東宮後往來更加密切,相互之間既似君臣又似手足。
“棣州形勢已平,殿下稍感心安,”方獻亭答,“隻是陛下東巡過後將河南道禦史換成了陸機陸永康,他曾在二殿下幕府供職,太子殿下憂心此調令背後意義頗深。”
方賀沉吟良久,神情亦頗為凝重,默了一陣又問:“殿下身體可好?”
東宮素有胸痹之症、不若其他皇子身強體健,這些年總是時不時纏綿病榻,難免令人擔憂。
“在太極殿前長跪之後病了一段日子,今日雖已可下床走動,但依舊還是虛弱,”方獻亭同樣眉頭微皺,“今年……恐怕趕不上冬狩了。”
聽到這裏方賀又是一聲長歎,大抵也為這不妙的形勢感到無奈,一頓後又感歎:“自古廢嫡立庶皆生大亂,遑論二殿下身後是鍾氏這等貪戀權勢的驟貴之門——如今隻盼陛下莫憑一時喜惡而成千古之恨……又或者,盼你姐姐能早日為殿下誕下麟兒……”
不提姐姐倒好,一提方獻亭眼底的憂慮之色便更重,他看了看父親的臉色,猶豫片刻還是斟酌著開口:“長姐那邊,對棣州……”
一句話剛勉強開了個頭,晉國公的臉色便已然沉到了底,他重重冷哼了一聲,道:“你姐姐也是個糊塗的,為了區區兒女私情與殿下鬧得不睦——這都過去多少年了,她怎麽還是……”
話未說完又是沉沉一歎,許多不值一提的隱秘便藏匿在那未完的後半句裏,方獻亭垂下眼睛,又被父親拍了拍肩膀,力道比方才更重上幾分,沉甸甸的。
“你與你姐姐不同,比她知曉利害,”方賀聲音極沉,“人生一世孰能從心所欲?無非各有各的取舍。”
“切勿任性無拘。”
這實際都是多餘的囑托——誰不知晉國公世子素來秉節持重行穩致遠?長安豪族如雲,子侄中卻無一人可出方貽之之右,他早已是最好的。
“是,父親。”
此刻他仍平靜作答,令他的父親深感欣慰,思及今日方雲誨在宋家鬧出的小風波,又囑托:“你四弟今日舉止確然出格,但終歸你是做兄長的,便多擔待一些吧。”
方賀為人峻厲,因少時從軍而將性情錘煉得更加剛硬,無論治軍治家都甚為嚴厲,可對長房那幾個子侄卻一向頗為寬容,隻因他多年來始終自覺對自己的長兄有所虧欠——他與長兄方廉同為國公府嫡子,老國公去世後身為長子的方廉卻主動提出由胞弟襲爵,雖則這其中有一大半原因在於方廉不喜習武身無軍功,但方賀仍然認為是自己拿了本該屬於兄長的東西、是以更應對長房一脈負更多的責任,多年來始終對他們甚為關照,到了下一輩更讓自己的獨子對那些兄弟多多照拂。
方獻亭自幼受父親耳提麵命,亦早習慣照顧孜行那幾個小的,此時隻淡淡答:“父親放心。”
“至於跟宋家,”方賀又繼續道,“如今正是多事之秋,更不應與清流生了嫌隙,之後你便尋些機會同他家示好,不要生疏了。”
寒風蕭索,世間萬事也未必能剩多少餘溫,樁樁件件都要算得明白,如此才能謀得一番短暫的安穩。
“是。”
方獻亭淡淡地答,眼中倒映著公府內外深沉的夜色。
第13章
回觀宋府內宅,因晉國公世子親自登門而生出的微瀾在多日後仍未完全平息。
宋疏淺一向惦記她的貽之哥哥,及笄前幾年尚沒有那麽迫切、十五歲生辰一過那癡纏的小女兒心思便越發冒得厲害,天天盼著能嫁進晉國公府、再過幾日便做了那尊貴無匹的公爵夫人;隻是人一旦有欲便難免患得患失,如今她既憂慮那位世子瞧不上自己、又唯恐他在她不知曉的地方與別家女郎生了情意,一顆心真是七上八下難受得緊。
“你啊,莫要這般杞人憂天胡思亂想,”她母親萬氏最知曉她的心思,也常常這樣勸導,“潁川方氏那般顯赫,天下能有幾姓堪與他家作配?這其中還要挑揀相貌周正性情可人的,左不過就剩下那幾個了——你父親如今官運正盛、與晉國公又是相熟,自會為你爭得一份好姻緣。”
說起來這萬氏對晉國公府的攀附之心可半點不比自家女兒少。
她為宋澹育有二女一子,長女宋疏影幾年前便已出嫁,嫁的正是自己的娘家人、萬氏三房的長子萬昇——這萬氏雖也是江南名門,可終歸不比那些長安的豪族來得風光,疏影嫁過去大半是因為與那萬昇有情,另一小半則是為了抬舉自己母親的娘家,如今就在揚州過日子,多少是有些吃虧了。
有了長女這般不值的婚事在前,萬氏便更盼著自己的次女能得個高嫁,如今潁川方氏正是登峰造極、門第與權勢樣樣引人豔羨,她的淺兒便是最好的,怎就不能爭一爭進那家的門?
“可……”宋疏淺聽了母親的話仍未寬心,“長安城中體麵的貴女多了去,那趙家的還是皇後的親侄女、保不齊還想跟貽之哥哥親上加親……就是咱們家裏也還有一個四妹妹,萬一父親真當她是個嫡女……”
往年宋疏妍歸家宋疏淺都對她不甚在意,今年卻見十四歲的少女抽了條、便似那淩霜初開的雪霙一般素麗動人——那天她可瞧見了,方四公子在雅言堂上便看她看得出了神,雖說貽之哥哥對她並沒有什麽特別、但也難保……
“嫡女?”萬氏卻是一聲冷笑,語氣十分輕蔑,“不過是個死了娘的,算哪門子嫡女?必跟她母親一般福薄命短,夠不上跟你爭。”
“可是父親……”宋疏淺依然不安心。
終歸是父親的親生骨肉,就算生母已故又一直養在外祖家那也是打斷骨頭連著筋,難道父親還能不對她的婚事上心?
“不必顧慮這些,你父親最疼的自然是你……”
萬氏擺擺手,高聳的顴骨使她看上去格外精明刻薄。
“你四妹妹麽……要怪隻能怪她自己命不好了。”
平蕪館內恬然安謐,卻是對主母屋裏的這些閑言碎語一無所知。
幾日前宋明真得了一卷洛神賦圖的摹本,知他四妹妹喜歡、巴巴兒就親自送上了門,宋疏妍果然愛不釋手,把摹本當真跡一樣小心嗬護,仔細端詳幾日後又開始動筆臨摹,便是殘卷也不嫌棄。
“要我說你便是那鎮紙筆洗托的生,天天鑽在畫裏頭,”宋明真對此頗有微詞,每回到她屋裏小坐都要這樣不輕不重地調侃幾句,“畫也沒個完,不知得個什麽趣。”
他妹妹也不怕擠兌,細白的手指捏著羊毫筆仔仔細細地描,埋著頭說:“那二哥哥不還整日舞刀弄槍,父親也嫌棄呢。”
宋明真撇撇嘴,又暗道女子十四一道坎,往嘴裏扔了一顆毛豆,轉而說:“你既這麽喜歡,便央父親為你請個先生來教吧?錢塘那邊大約沒有名師,長安就多得很。”
話是這樣說,可宋疏妍從未打算在西都久留,自幼也沒同父親提過什麽要求,每年便是安安靜靜地來了又走,比個做客人的還要規矩守禮。
“還是罷了,”她低頭看著畫上洛神指淵為期的模樣,連一絲衣裳的褶皺都不放過,“左右不過是畫著玩兒,又不像二哥哥要應考,請了先生反倒拘束。”
這自然是托辭,她二哥心粗也聽不出,還當妹妹是當真怕遇上嚴師受刁難,遂笑:“還以為你有多麽好學,原來不過是個小混子——也罷,混就混了,鬆快些好。”
宋疏妍抬頭對他一笑,漂漂亮亮的看不出一絲勉強,站在一旁侍候的崔媽媽瞧著嘴裏卻有些發苦,暗道二公子到底是個男子、也察覺不出他妹妹心裏那些難過;正琢磨著要說句什麽、外間卻傳來了動靜,是院子裏的粗使丫頭喜鵲跑進來說主母房裏的王媽媽來了。
宋疏妍抬頭與她二哥對視了一眼,接著便擱下了手裏的筆,一邊走出內間往外麵堂上去一邊應:“快請媽媽進來。”
她二哥懶散些,待吃完了手上最後一顆鹹豆才從墜兒那接過帕子擦了擦手,懶懶跟著他妹妹一並到了堂上;甫一坐定,王媽媽便領著兩個大房裏的丫頭進了門,她年紀比崔媽媽長一些,看穿戴已然勝過那些小門戶的主母,頭上戴了兩支金釵、身上的衣服也像是新裁的。
“見過四小姐。”
她笑盈盈地對宋疏妍淺淺一福。
宋疏妍也同她問了好,更客氣地請她入座,王媽媽推辭不受,說:“就不坐了,隻是主母命我來給四小姐送東西,一會兒還要去其他屋呢。”
說著,示意身邊的丫頭上前一步,又揭開了對方手上捧的漆盤上蓋的綢布,露出了內裏疊的幾件漂亮的新披風。
“過幾日便是冬至亞歲,主母說小姐們都該穿些鮮亮的新衣,”王媽媽笑眯眯地繼續道,“雲裳間送了幾件披風來,請四小姐先挑。”
元彰七年的冬至來得晚些、該在十一月廿六,往年這時主母都會為家中的晚輩做新衣,隻是從沒讓她先挑過;她垂下眼睛想了想,道:“我本是家中最小的,怎可先行挑選?請王媽媽先去兩個姐姐房裏吧,剩的那件給我便好。”
“四小姐可別拂了主母好意,”王媽媽連連搖頭,“老奴亦不敢自作主張,還是請四小姐先挑吧。”
她這語氣聽著頗為和善,可那態度卻是不容質疑,宋明真在一旁皺起眉、看樣子是想發作,宋疏妍暗暗拉了他一下,斟酌片刻後道:“那便謝過母親了。”
王媽媽點點頭,讓丫頭再站得近些方便四小姐相看,隻見漆盤上的三件披風皆是由同樣漂亮的織緞錦製成,唯一不同的便是花色,一個粉盈盈用三色線暗繡著早春的白梅,一個柏枝綠鑲綴著小巧圓潤的點點珍珠,另一個就普通些,是有些顯灰的青黛色,沒什麽額外花樣兒。
墜兒一眼便看中那件淺粉色的,心說正好堪配她家小姐那件在錢塘新做的小襖,何況梅花最合她的名字,寓意也妙;正盤算,卻聽小姐道:“便要那件青黛的吧。”
墜兒一愣、急著要開口勸,那邊的王媽媽卻是幾不可察地一笑,應:“好,那便是這件了。”
她似心滿意足,親手把披風從漆盤裏取出來轉手遞給崔媽媽,都不曾正眼瞧一下滿臉不忿的墜兒。
“有勞王媽媽跑一趟。”
宋疏妍卻仿佛沒瞧見這些暗處的小波瀾,淡淡說著場麵話,還眼神示意墜兒去給對方拿賞錢;墜兒癟癟嘴,盡管心裏頭難受卻似乎也早習慣了這等光景,淺淺應了一聲,轉頭便引著王媽媽一行從堂上離開了。
“你喜歡這個?”人一走宋明真便起身抖開了那件新裁的披風,一邊打量一邊挑眉,“還以為你們姑娘家都喜歡鮮亮些的。”
宋疏妍笑笑,心裏還在琢磨今日繼母為何會讓她先挑——是特意做給父親看的、顯示她身為主母的慈愛公允?還是在探她的心思是不是歪了、會不會同姐姐們搶東西?
她早就不會搶了……四五歲時不懂事、曾同三姐姐搶過吊花燈,後來被父親知曉了、便訓斥她不分長幼不遵禮節,整個正月都將她關在家裏思過——身邊有母親陪著的孩子才有底氣要這個要那個,沒有的自然要乖覺些,最好將性子磨得清心寡欲才穩當。
此刻聽二哥問起她也答得很順,就應了一聲“喜歡”,他便調侃她是沒見過好東西、怕不是在江南被舅舅舅母苛待了;這話也就他能說,其他與她不親的人都開不了這個口,話音一落又幹脆拉著她往門外走,說要帶她去西市挑揀些好貨度新歲,不可再過得這般馬馬虎虎。
“順帶再為你換一張新屏風罷,”宋明真揚眉一笑,好不瀟灑明快,“這張太老舊,可不襯你這專愛舞文弄墨的小講究。”
第14章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西都長安繁華無雙,東西兩市更是行人如織,別霄樓固有“長安第一樓”之美譽,花下鞍馬遊,雪中杯酒歡,自是人間第一樂;樓上雅間幽靜,更有胡姬侍酒,隻是今日的貴客不喜旁人近身,間內遂無樂舞,隻有兩個男子臨窗而坐。
“叔父可曾提過有意調誰去職方司掌事?”方雲崇一邊隨手為坐在自己對麵的方獻亭添茶一邊問,“年關將至,若有調動還應趕在新歲之前。”
兵部下轄四司,兵部司、職方司、駕部司、庫部司,方雲崇便是如今的兵部司郎中,其父方廉則是正三品兵部尚書;原職方司員外郎薛韜此前因屢次延誤隴右道輿圖更換而遭貶黜,如今便空出一個位子來,方鍾兩黨都在盯著。
“兵部之內還是以伯父的意思為先,父親無意過多插手,”方獻亭阻止了兄長為他倒茶的動作,轉手接過茶盞,語氣淡淡的,“兄長可有中意的人選?”
他今日著常服,一身玄色錦衣,腰環玉帶發束銀冠,矜貴又英武。
“倒的確尚未有特別合適的……”
方雲崇歎了口氣。
方家兩位公子俱騎了馬,自榮興坊回國公府隻需花去一炷香的工夫,入府前方雲誨仍有些緊張,一直偷偷摸摸地盯著方獻亭的側臉瞧,又小聲叫人:“三哥……”
方獻亭隨手將把韁繩交給門房小廝,濯纓抗拒地低鳴一聲、似乎不想別人牽它,他安撫了它一陣,又回身看了弟弟一眼,神情有些冷清,說:“早些回去休息吧。”
……喜怒難辨。
方雲誨抿嘴應了一聲、看神情比方才還要惶恐,跟在兄長身後進了府門,兩人在長房院前分開,方獻亭獨自繞過倚園回了正房。
晉國公方賀正在夫人薑氏房中,她近來染上風寒時犯頭痛、已連續幾日出不得門,國公愛憐妻子日日親自煎熬湯藥,夜裏還要親手喂了才可安心,實是關懷備至;方獻亭進門前問了在外麵守夜的侍女一句,聽對方回說母親已經睡下便未入內打擾,在屋外靜候了約莫一盞茶的工夫方聽到門有響動,是父親從房中出來了。
那實在是個十分英俊的男子,正與方獻亭一般高大挺拔,觀之凜凜望之儼然,眉目間有浩然之氣;他大概未料獨子會在屋外等候,見到人時微微一愣,走到近處又感到對方衣上已染了一層濃重的寒意。
“怎麽不叫人進去通傳一聲?”他皺眉招過仆役為獨子取來大氅,“天已大寒,要當心些。”
潁川方氏門庭高貴,府宅用度卻不若宋氏那般豪奢,仆役取來的大氅隻以尋常香料熏過、略帶些許炭盆裏外烘烤的熱意,也算周到妥帖。
方獻亭接過大氅、對父親道了一聲謝,晉國公擺擺手,同獨子一起走在府內曲曲折折的遊廊間,邊行邊問:“見過宋家人了?”
“是,”方獻亭答,“世叔未對孜行多加責備,鍾濟登門過府似也在宋氏意料之外。”
方賀點點頭,對這個結果並不感到意外:“宋氏乃朝中清流,伯汲又非不通世故之人,自不會刻意惹是生非。”
方獻亭應聲稱是。
“不過鍾家那個後生未免太過猖狂,”方賀雙眼一眯,他已年近五十,如今官至正二品輔國大將軍,過去縱橫沙場的名門武將眉眼間難免多有殺伐之氣,“既知方氏應邀還敢招搖登門,怕是得了他父的令存心挑撥尋事。”
“今日也有我之過,”方獻亭半低下頭,聲音略沉,“四弟年紀尚輕不知輕重,我本該同他一起去的。”
方賀擺擺手,又拍拍獨子的肩,道:“你又不是三頭六臂,哪來的餘裕事事過心?何況前幾日東宮剛出了事,太子那邊也離不得你……”
說到這裏方賀的神情更凝重了些,顯見仍在為近來陛下與太子間的那一樁官司費神勞心,而那正與先前河北道所發水害有關。
黃河決溢頻仍,近十年間便有四次之多,今歲河北道內以棣州受災最重,夏秋兩季堤潰水漫良田被毀,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地,疾疫亦有橫行之勢;棣州刺史上書朝廷,奏請下撥賑濟糧款並遷移州治,陛下震怒,斥其撫恤不力無德無能,在朝堂上發了好大一通火。
不妙的是這棣州刺史蘇瑾當初恰是東宮保舉,陛下的怒火於是自然而然便燒到了親兒子頭上,叱責他識人不清用人不明、日後當如何撐起這祖宗基業萬裏河山,引得太子衛欽在太極殿外長跪六個時辰,更使群臣議論不休。
古往今來,天底下哪個做兒子的沒受過當老子的訓?叱責便叱責了,算不上多大的事;可眼下形勢不同——鍾貴妃盛寵不衰,二殿下在朝內亦得了大批臣子支持,他舅父鍾曷如今又回了長安、正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如此節骨眼上若東宮再受陛下冷眼,那這大位……
方氏曆來便是太子一黨,方賀的獨女方冉君更早在幾年前便嫁入東宮成了太子妃,如今方鍾兩姓黨爭不休、朝堂之上早就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此次太子受責於方氏而言便是最棘手的要務,方獻亭為此還專程去了一趟河北道助淄青觀察使平息流民暴丨亂,耗時兩月才歸長安。
“今日入宮,太子可同你說了什麽?”方賀又問獨子。
太子衛欽比方獻亭年長五歲,兩人自幼相識情誼甚篤,在方獻亭的姐姐方冉君嫁入東宮後往來更加密切,相互之間既似君臣又似手足。
“棣州形勢已平,殿下稍感心安,”方獻亭答,“隻是陛下東巡過後將河南道禦史換成了陸機陸永康,他曾在二殿下幕府供職,太子殿下憂心此調令背後意義頗深。”
方賀沉吟良久,神情亦頗為凝重,默了一陣又問:“殿下身體可好?”
東宮素有胸痹之症、不若其他皇子身強體健,這些年總是時不時纏綿病榻,難免令人擔憂。
“在太極殿前長跪之後病了一段日子,今日雖已可下床走動,但依舊還是虛弱,”方獻亭同樣眉頭微皺,“今年……恐怕趕不上冬狩了。”
聽到這裏方賀又是一聲長歎,大抵也為這不妙的形勢感到無奈,一頓後又感歎:“自古廢嫡立庶皆生大亂,遑論二殿下身後是鍾氏這等貪戀權勢的驟貴之門——如今隻盼陛下莫憑一時喜惡而成千古之恨……又或者,盼你姐姐能早日為殿下誕下麟兒……”
不提姐姐倒好,一提方獻亭眼底的憂慮之色便更重,他看了看父親的臉色,猶豫片刻還是斟酌著開口:“長姐那邊,對棣州……”
一句話剛勉強開了個頭,晉國公的臉色便已然沉到了底,他重重冷哼了一聲,道:“你姐姐也是個糊塗的,為了區區兒女私情與殿下鬧得不睦——這都過去多少年了,她怎麽還是……”
話未說完又是沉沉一歎,許多不值一提的隱秘便藏匿在那未完的後半句裏,方獻亭垂下眼睛,又被父親拍了拍肩膀,力道比方才更重上幾分,沉甸甸的。
“你與你姐姐不同,比她知曉利害,”方賀聲音極沉,“人生一世孰能從心所欲?無非各有各的取舍。”
“切勿任性無拘。”
這實際都是多餘的囑托——誰不知晉國公世子素來秉節持重行穩致遠?長安豪族如雲,子侄中卻無一人可出方貽之之右,他早已是最好的。
“是,父親。”
此刻他仍平靜作答,令他的父親深感欣慰,思及今日方雲誨在宋家鬧出的小風波,又囑托:“你四弟今日舉止確然出格,但終歸你是做兄長的,便多擔待一些吧。”
方賀為人峻厲,因少時從軍而將性情錘煉得更加剛硬,無論治軍治家都甚為嚴厲,可對長房那幾個子侄卻一向頗為寬容,隻因他多年來始終自覺對自己的長兄有所虧欠——他與長兄方廉同為國公府嫡子,老國公去世後身為長子的方廉卻主動提出由胞弟襲爵,雖則這其中有一大半原因在於方廉不喜習武身無軍功,但方賀仍然認為是自己拿了本該屬於兄長的東西、是以更應對長房一脈負更多的責任,多年來始終對他們甚為關照,到了下一輩更讓自己的獨子對那些兄弟多多照拂。
方獻亭自幼受父親耳提麵命,亦早習慣照顧孜行那幾個小的,此時隻淡淡答:“父親放心。”
“至於跟宋家,”方賀又繼續道,“如今正是多事之秋,更不應與清流生了嫌隙,之後你便尋些機會同他家示好,不要生疏了。”
寒風蕭索,世間萬事也未必能剩多少餘溫,樁樁件件都要算得明白,如此才能謀得一番短暫的安穩。
“是。”
方獻亭淡淡地答,眼中倒映著公府內外深沉的夜色。
第13章
回觀宋府內宅,因晉國公世子親自登門而生出的微瀾在多日後仍未完全平息。
宋疏淺一向惦記她的貽之哥哥,及笄前幾年尚沒有那麽迫切、十五歲生辰一過那癡纏的小女兒心思便越發冒得厲害,天天盼著能嫁進晉國公府、再過幾日便做了那尊貴無匹的公爵夫人;隻是人一旦有欲便難免患得患失,如今她既憂慮那位世子瞧不上自己、又唯恐他在她不知曉的地方與別家女郎生了情意,一顆心真是七上八下難受得緊。
“你啊,莫要這般杞人憂天胡思亂想,”她母親萬氏最知曉她的心思,也常常這樣勸導,“潁川方氏那般顯赫,天下能有幾姓堪與他家作配?這其中還要挑揀相貌周正性情可人的,左不過就剩下那幾個了——你父親如今官運正盛、與晉國公又是相熟,自會為你爭得一份好姻緣。”
說起來這萬氏對晉國公府的攀附之心可半點不比自家女兒少。
她為宋澹育有二女一子,長女宋疏影幾年前便已出嫁,嫁的正是自己的娘家人、萬氏三房的長子萬昇——這萬氏雖也是江南名門,可終歸不比那些長安的豪族來得風光,疏影嫁過去大半是因為與那萬昇有情,另一小半則是為了抬舉自己母親的娘家,如今就在揚州過日子,多少是有些吃虧了。
有了長女這般不值的婚事在前,萬氏便更盼著自己的次女能得個高嫁,如今潁川方氏正是登峰造極、門第與權勢樣樣引人豔羨,她的淺兒便是最好的,怎就不能爭一爭進那家的門?
“可……”宋疏淺聽了母親的話仍未寬心,“長安城中體麵的貴女多了去,那趙家的還是皇後的親侄女、保不齊還想跟貽之哥哥親上加親……就是咱們家裏也還有一個四妹妹,萬一父親真當她是個嫡女……”
往年宋疏妍歸家宋疏淺都對她不甚在意,今年卻見十四歲的少女抽了條、便似那淩霜初開的雪霙一般素麗動人——那天她可瞧見了,方四公子在雅言堂上便看她看得出了神,雖說貽之哥哥對她並沒有什麽特別、但也難保……
“嫡女?”萬氏卻是一聲冷笑,語氣十分輕蔑,“不過是個死了娘的,算哪門子嫡女?必跟她母親一般福薄命短,夠不上跟你爭。”
“可是父親……”宋疏淺依然不安心。
終歸是父親的親生骨肉,就算生母已故又一直養在外祖家那也是打斷骨頭連著筋,難道父親還能不對她的婚事上心?
“不必顧慮這些,你父親最疼的自然是你……”
萬氏擺擺手,高聳的顴骨使她看上去格外精明刻薄。
“你四妹妹麽……要怪隻能怪她自己命不好了。”
平蕪館內恬然安謐,卻是對主母屋裏的這些閑言碎語一無所知。
幾日前宋明真得了一卷洛神賦圖的摹本,知他四妹妹喜歡、巴巴兒就親自送上了門,宋疏妍果然愛不釋手,把摹本當真跡一樣小心嗬護,仔細端詳幾日後又開始動筆臨摹,便是殘卷也不嫌棄。
“要我說你便是那鎮紙筆洗托的生,天天鑽在畫裏頭,”宋明真對此頗有微詞,每回到她屋裏小坐都要這樣不輕不重地調侃幾句,“畫也沒個完,不知得個什麽趣。”
他妹妹也不怕擠兌,細白的手指捏著羊毫筆仔仔細細地描,埋著頭說:“那二哥哥不還整日舞刀弄槍,父親也嫌棄呢。”
宋明真撇撇嘴,又暗道女子十四一道坎,往嘴裏扔了一顆毛豆,轉而說:“你既這麽喜歡,便央父親為你請個先生來教吧?錢塘那邊大約沒有名師,長安就多得很。”
話是這樣說,可宋疏妍從未打算在西都久留,自幼也沒同父親提過什麽要求,每年便是安安靜靜地來了又走,比個做客人的還要規矩守禮。
“還是罷了,”她低頭看著畫上洛神指淵為期的模樣,連一絲衣裳的褶皺都不放過,“左右不過是畫著玩兒,又不像二哥哥要應考,請了先生反倒拘束。”
這自然是托辭,她二哥心粗也聽不出,還當妹妹是當真怕遇上嚴師受刁難,遂笑:“還以為你有多麽好學,原來不過是個小混子——也罷,混就混了,鬆快些好。”
宋疏妍抬頭對他一笑,漂漂亮亮的看不出一絲勉強,站在一旁侍候的崔媽媽瞧著嘴裏卻有些發苦,暗道二公子到底是個男子、也察覺不出他妹妹心裏那些難過;正琢磨著要說句什麽、外間卻傳來了動靜,是院子裏的粗使丫頭喜鵲跑進來說主母房裏的王媽媽來了。
宋疏妍抬頭與她二哥對視了一眼,接著便擱下了手裏的筆,一邊走出內間往外麵堂上去一邊應:“快請媽媽進來。”
她二哥懶散些,待吃完了手上最後一顆鹹豆才從墜兒那接過帕子擦了擦手,懶懶跟著他妹妹一並到了堂上;甫一坐定,王媽媽便領著兩個大房裏的丫頭進了門,她年紀比崔媽媽長一些,看穿戴已然勝過那些小門戶的主母,頭上戴了兩支金釵、身上的衣服也像是新裁的。
“見過四小姐。”
她笑盈盈地對宋疏妍淺淺一福。
宋疏妍也同她問了好,更客氣地請她入座,王媽媽推辭不受,說:“就不坐了,隻是主母命我來給四小姐送東西,一會兒還要去其他屋呢。”
說著,示意身邊的丫頭上前一步,又揭開了對方手上捧的漆盤上蓋的綢布,露出了內裏疊的幾件漂亮的新披風。
“過幾日便是冬至亞歲,主母說小姐們都該穿些鮮亮的新衣,”王媽媽笑眯眯地繼續道,“雲裳間送了幾件披風來,請四小姐先挑。”
元彰七年的冬至來得晚些、該在十一月廿六,往年這時主母都會為家中的晚輩做新衣,隻是從沒讓她先挑過;她垂下眼睛想了想,道:“我本是家中最小的,怎可先行挑選?請王媽媽先去兩個姐姐房裏吧,剩的那件給我便好。”
“四小姐可別拂了主母好意,”王媽媽連連搖頭,“老奴亦不敢自作主張,還是請四小姐先挑吧。”
她這語氣聽著頗為和善,可那態度卻是不容質疑,宋明真在一旁皺起眉、看樣子是想發作,宋疏妍暗暗拉了他一下,斟酌片刻後道:“那便謝過母親了。”
王媽媽點點頭,讓丫頭再站得近些方便四小姐相看,隻見漆盤上的三件披風皆是由同樣漂亮的織緞錦製成,唯一不同的便是花色,一個粉盈盈用三色線暗繡著早春的白梅,一個柏枝綠鑲綴著小巧圓潤的點點珍珠,另一個就普通些,是有些顯灰的青黛色,沒什麽額外花樣兒。
墜兒一眼便看中那件淺粉色的,心說正好堪配她家小姐那件在錢塘新做的小襖,何況梅花最合她的名字,寓意也妙;正盤算,卻聽小姐道:“便要那件青黛的吧。”
墜兒一愣、急著要開口勸,那邊的王媽媽卻是幾不可察地一笑,應:“好,那便是這件了。”
她似心滿意足,親手把披風從漆盤裏取出來轉手遞給崔媽媽,都不曾正眼瞧一下滿臉不忿的墜兒。
“有勞王媽媽跑一趟。”
宋疏妍卻仿佛沒瞧見這些暗處的小波瀾,淡淡說著場麵話,還眼神示意墜兒去給對方拿賞錢;墜兒癟癟嘴,盡管心裏頭難受卻似乎也早習慣了這等光景,淺淺應了一聲,轉頭便引著王媽媽一行從堂上離開了。
“你喜歡這個?”人一走宋明真便起身抖開了那件新裁的披風,一邊打量一邊挑眉,“還以為你們姑娘家都喜歡鮮亮些的。”
宋疏妍笑笑,心裏還在琢磨今日繼母為何會讓她先挑——是特意做給父親看的、顯示她身為主母的慈愛公允?還是在探她的心思是不是歪了、會不會同姐姐們搶東西?
她早就不會搶了……四五歲時不懂事、曾同三姐姐搶過吊花燈,後來被父親知曉了、便訓斥她不分長幼不遵禮節,整個正月都將她關在家裏思過——身邊有母親陪著的孩子才有底氣要這個要那個,沒有的自然要乖覺些,最好將性子磨得清心寡欲才穩當。
此刻聽二哥問起她也答得很順,就應了一聲“喜歡”,他便調侃她是沒見過好東西、怕不是在江南被舅舅舅母苛待了;這話也就他能說,其他與她不親的人都開不了這個口,話音一落又幹脆拉著她往門外走,說要帶她去西市挑揀些好貨度新歲,不可再過得這般馬馬虎虎。
“順帶再為你換一張新屏風罷,”宋明真揚眉一笑,好不瀟灑明快,“這張太老舊,可不襯你這專愛舞文弄墨的小講究。”
第14章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西都長安繁華無雙,東西兩市更是行人如織,別霄樓固有“長安第一樓”之美譽,花下鞍馬遊,雪中杯酒歡,自是人間第一樂;樓上雅間幽靜,更有胡姬侍酒,隻是今日的貴客不喜旁人近身,間內遂無樂舞,隻有兩個男子臨窗而坐。
“叔父可曾提過有意調誰去職方司掌事?”方雲崇一邊隨手為坐在自己對麵的方獻亭添茶一邊問,“年關將至,若有調動還應趕在新歲之前。”
兵部下轄四司,兵部司、職方司、駕部司、庫部司,方雲崇便是如今的兵部司郎中,其父方廉則是正三品兵部尚書;原職方司員外郎薛韜此前因屢次延誤隴右道輿圖更換而遭貶黜,如今便空出一個位子來,方鍾兩黨都在盯著。
“兵部之內還是以伯父的意思為先,父親無意過多插手,”方獻亭阻止了兄長為他倒茶的動作,轉手接過茶盞,語氣淡淡的,“兄長可有中意的人選?”
他今日著常服,一身玄色錦衣,腰環玉帶發束銀冠,矜貴又英武。
“倒的確尚未有特別合適的……”
方雲崇歎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