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似乎就是一切的開端。
又似乎……已是一切的終結。
消息傳到江南,仲春已過瓊英謝盡,與上次送那人北歸之時竟已相隔一年有餘。
他是來過信的, 大抵聽左右之人回稟了她在宋家所曆的波折、心裏總有些掛念她,便致書讓她隨心而行, 若果真在金陵住不下去便早些回去尋她外祖母, 她父親那裏他自會去信,必不會讓她再受委屈;她並未拂他的好意,也的確不願再和那一大家子人糾纏,元年五月便回錢塘去了, 再去信問他的近況和歸期、答複便是遙不可及,身在遠方的男子給了她一切所需的蔭蔽關切, 自己卻還被深深拖在戰場上、也不知何日才能還朝歸家。
她自然憂愁的,尤其在聽聞突厥參戰後更怕得六神無主喪魂失魄,即便從未親眼見過前方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慘象,卻也不難想見他此日此時的艱難困厄。
明明原本就要贏了……
怎麽卻竟會……
六月等來的消息更糟。
突厥騎兵好戰嗜血,數月間與朝廷軍你來我往廝殺不休,北線幾乎全線潰敗、唯獨南線潁川軍還在苦苦支撐;東突厥的加入則令河東、範陽、平盧幾鎮亦不得不調集兵馬殊死作戰,朝廷於錢餉上的壓力與日俱增,隱然已現出幾分力竭難支之相。
稅賦攤到江南,便是喬氏這等富庶商門也頗感力不從心,宋疏妍的舅舅舅母如今掌著家中生意、自對這些明細最是清楚,時不時還會在老太太和外甥女兒跟前抱怨,暗示自家既難得與潁川方氏那位侯爺攀上了關係、不如就請他幫著說和一番,令錢塘太守免去些許喬家的重稅,也好讓這合族上下都過得舒坦寬裕些。
“國難當頭,你們說的這叫什麽話——”
喬老太太十分惱怒,卻是堅決不允。
“前方將士拚著性命保家衛國、如今連口飯都難吃上,我們尋常百姓多交些銀錢又能如何了?……何況鶯鶯如今畢竟尚未嫁進方氏,你們便惦記著要她托著夫家為自己謀利了?這是不管她的死活!也是——咳咳……——也是不要我喬家的臉麵!”
一通申斥讓舅舅舅母都閉了嘴,轉過身去又都難免忿忿,直說這外甥女兒果然不是白擔一個“外”字,便是一朝高嫁了也不肯幫母族的忙,也不知還有何顏麵在他們錢塘白吃白住。
宋疏妍自然也知曉長輩這些怨怪,隻是卻從不曾在外祖母麵前提起,一來深知說了也堵不住人家的嘴、反而平白鬧得自己煩心,二來更因這一年外祖母身子一日不如一日、已漸漸……有氣數將盡之相了。
“皺什麽眉頭……”
外祖母總這樣哄她,即便人懨懨地靠在床榻上也要分出神來與她逗趣。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我已比你外祖父多陪了你不少日子,如今已很知足了……”
老人家一說這些宋疏妍一顆心就狠狠揪緊,侍奉湯藥的手微微發抖,總不敢想若分別之日果真到來自己當如何麵對。
“你舅舅舅母的話都不必放在心上……他們眼皮子淺,說的話也都沒規矩……往後等你入了潁川方氏的門就更要懂得取舍進退,高門大族的主母不好做,你得時時小心謹慎、凡事與夫君和婆母商量著辦……”
她像在交代後事,明明氣力不足連說話都已有些費力、卻還事無巨細地一一囑咐著,說完又輕輕撫摸她的臉,眼中依稀也有幾絲淚光。
“我們鶯鶯這些年過得不易,所幸還是得了一個好夫家……那位侯爺吉人自有天相,此次征戰必也能平安歸來,你不要太擔心了……”
“我還想親眼瞧瞧他呢……看看是多好的兒郎,將我心肝兒的魂都勾去了……”
她輕輕調侃的神情帶著笑,可話說到最後氣息已變得很粗重,宋疏妍知道她累了、就連忙哄著老人家休息,等人睡沉了還徘徊在床側不肯離去,也許那時她已感到離別將至,於是在對方身邊多待的每一刻都顯得愈發珍貴。
七月時她二哥又來了一次錢塘,一是為看她,二是為告訴她他將赴北從軍。
“從軍……?”
宋疏妍難掩驚訝,聽了這個消息半晌都沒回過神,沉思許久又問:“父親可知曉此事?……也同意麽?”
如今北方已打成一團亂、處處都是兵連禍結,宋氏書香門第文官清流、手上一個兵也沒有,二哥去投軍最多不過能憑薦書當個伍長,戰場之上刀槍無眼,難保……
宋二公子自然也知曉妹妹所思所慮,兩人一同走在石函湖畔寧靜的長橋上,一切與去歲別無二致又截然不同。
“父親自是不許的,可我既已拿定主意,便不會輕易變節,”他淡淡一笑,回答的語氣也有些清寡,“後日便動身,北上去原州。”
後日……
這熟悉的匆忙之感又令宋疏妍想起方獻亭,他已年餘未歸,二哥又會如何?心悸之感忽而翻湧,她著急地一把拉住哥哥的衣袖便要開口勸阻,對方卻先一步向她看來,一貫明朗灑脫的眉眼竟也顯得有些頹唐了。
“你也知道,我本一心要求功名,驪山之後武舉不成,徘徊至今也是無路可走……”
他的語氣像在自嘲。
“大丈夫為人立世本當建功立業,蓋非獨為逐利追名,更為庇護左右顧惜之人。”
“你,疏清,還有我的生母……我總盼著能保護你們,可惜本是庶出、驪山之後在家中又更抬不起頭……那天你在彬蔚堂上被主母她們欺負、父親也昏了頭要與你動手,我自想出言為你不平,可卻竟也開不了口……”
他的眉頭緊緊皺起來,似既愧疚又傷情。
“疏妍……我不能繼續這樣下去。”
“我不能永遠在這個家裏跪著,我得為自己爭一爭,也為你們爭一爭——忠君報國本是應盡之責,此去便是戰死沙場一無所獲我也絕不會後悔今日所做的選擇。”
他停了步,錢塘夏秋之際柔和的暖風將湖麵吹出道道褶皺,他回身緊緊抱住了她,也像方獻亭一樣同她告別。
“你相信哥哥……”
他在她耳邊說,沒有一絲猶疑和軟弱。
“等我回來了……便能保護你們了。”
他是言出必行的人,那天來與她道過別、果然兩日後便啟程向北而去,臨行前說會直接去投奔三哥入潁川軍,這讓她稍稍安心了一點,想著有那人在二哥也總能多上一分安全。
即便如此也難免牽腸掛肚,雖身在江南暫未受戰火波及、可其實身邊一切人事又都與那場戰爭息息相關,她一麵忙著照料身體日益衰弱的外祖母、一麵又勉力打聽著北邊的消息,不出多少日子人便瘦了一圈,憔悴得緊。
奇怪的是一向開朗活潑的墜兒那段日子也像霜打的茄子沒了精神,周圍的丫頭都覺得不尋常、還當她是病了要拉她去看大夫;宋疏妍也漸漸察覺了她的異樣,左右無人時細細詢問緣由,對方猶豫半晌後終於期期艾艾地說:“也沒什麽……隻是不知二公子在北邊過得如何……”
這……
宋疏妍挑了挑眉,在與方獻亭定情後人是有些開了竅,此時細察墜兒神態,卻是終於瞧出了幾許情絲,驚訝之餘又有些不確信,便問對方:“你……對二哥哥……”
墜兒一下發了慌,一張俏麗的小臉先是漲紅又是煞白,拚命搖頭的同時額角又生了汗,囁嚅道:“我沒有……我,我不敢想……”
——怎麽敢想呢?
那是宋氏主君的兒子,再如何不得寵再如何是庶出那也是正經官宦人家的公子,她不過是一個奴婢,又怎麽敢……
宋疏妍卻不覺得有什麽不妥,怔愣過後仔細回想、果然發現以往墜兒便很愛同二哥貧嘴逗趣,二哥待她也一向頗為和煦,隻不知是否也有男女情愛……
她輕輕一笑,心頭倒是難得感到一陣輕鬆,伸手輕輕將墜兒拉到身邊坐著,展露的神情也很溫柔,說:“說什麽敢不敢的……過去我總不敢想能與三哥走近,你不是還怨我太拘謹?如今怎麽又要重蹈我的覆轍?”
墜兒說不出話,依然還是又慌又羞,片刻後又聽她家小姐說:“隻是眼下二哥哥離了江南、戰事終了前恐怕也難再見到……待之後他歸了家我便代你去探探口風,也盼你能同我一般得償所願才好。”
這話實在太溫柔體貼,墜兒聽了一麵動容感激、一麵又深深覺得自己不配得到如此厚愛——為妻為妾她都不敢想,隻要能當個通房丫頭,便……
墜兒臉紅得像醉了酒,沉默半晌後終於在她家小姐身邊……訥訥點了點頭。
第75章
八月初時宋明真已渡江至中原, 一路快馬向北疾馳,滿目所見皆是瘡痍。
官道之上流民遍地、個個衣衫襤褸麵黃肌瘦,稚弱的孩童被父母拖拽著向前走, 尖細的哭聲令人聽了心慌;他拉住幾人問詢,有老叟自稱是從關內逃難而來, 朝廷軍已抵不住突厥鐵蹄, 前幾日懷遠甚至被屠了城。
“屠城”……
此等殘酷的字眼著實駭人聽聞,以致八月暑熱剛褪也如數九寒冬般令人戰栗,宋明真眉頭緊鎖,抬目遠望時隻見殘陽如血, 猶豫片刻又策馬揚鞭日夜兼程向北而去。
如今朝廷軍已基本退到了原州。
蘭州一帶雖還戰事頻仍、但整體已呈退守之勢, 南北兩線合流一同抗擊叛軍與西突厥, 東突厥則交由謝氏等幾鎮節度使分而製之;軍隊大營肅穆冰冷,望之又難免感到幾分蕭索, 無數受傷的士兵被匆匆忙忙地抬進抬出, 人命於此正如浮萍草芥般輕飄微茫。
宋明真憑薦信入內、說要求見方氏主君,營中參將上下審視他一番,神情冷淡道:“將軍軍務在身尚未歸營, 你且在外等著吧。”
軍中之人作風硬朗、可不會看著什麽文臣清流的顏麵說話辦事,宋明真初來乍到也無意惹是生非, 點點頭便打算避開;哪料剛一回身便聽到有人“咦”了一聲, 抬頭時又正對上一張頗為熟悉的臉——英姿颯爽又細皮嫩肉……可不正是當初在驪山險些害他妹妹丟命的婁氏女婁桐?
“你——”
他真是大吃一驚,尤其在看清對方居然還穿著一身士兵甲胄時就更瞠目結舌,怎麽也想不通如何竟會在軍營中看到一個出身名門的閨閣貴女;反之婁桐倒是十分大方,照麵過後便快步向他走來, 唯獨因念著過去自己闖下的禍端而感到幾分尷尬,對宋明真略微僵硬地笑了一下、又問:“二公子如何會出現在此地?不是隨家族遷去江南了麽?”
宋明真心道你一個貴女尚且明晃晃混在一群粗莽軍漢中, 他又如何來不得了?麵上卻隻輕咳一聲,草草答:“國難當頭……總應當盡一份力。”
頓一頓,又看婁桐一眼,問:“婁小姐這又是……”
“我?”婁桐揚眉一笑,倒是半點不扭捏,“也同二公子一般是來報國的——畢竟苦習武藝多年,總要隨父兄一道上陣好生殺幾個敵軍才不算荒廢。”
當然……也是為了躲長安那些契而不舍找上門來的婚事……
這後半句被她藏在心裏,宋明真便隻驚歎於婁氏女的氣度——如此巾幗不讓須眉,卻分明比許多七尺男兒還要果敢剛烈!
他心中陡然生出一陣欽佩、過去在驪山結下的梁子似乎也倏然顯得不那麽緊要了;上前一步欲再同對方攀談,偏巧這時又聽大營之外傳來陣陣馬蹄,回首之際果然瞧見塵土飛揚兵甲赫赫,正是方婁兩姓的主君一並縱馬歸營,兩人身後各隨同兵將無數,果然聲威煊赫氣貫長虹。
宋二公子已久未與方獻亭謀麵,當時遠遠瞧見便欲揮手朗聲叫一句“三哥”,開口前卻見兵馬之後另跟著一套車架,觀其形製……像是來自宮中。
他於是暫未動作,不多時果然瞧見一位有些麵善的內官打從車上下來,三哥與婁嘯將軍皆敬稱之為“中貴人”,想來便是當今天子身邊的內侍總管王穆了。
那人對兩位將軍點頭、隨即雙手捧出聖旨,一抹明黃在黑壓壓的軍營中顯得分外刺目,眾人見之皆下跪聽旨;他和婁桐一並跟著跪了,隻是因隔得遠而並未聽清其中所宣明細,此後又見中貴人獨將聖旨交於三哥之手,婁嘯將軍則轉身帶著長子婁風先行離開了。
宋明真挑了挑眉,稍一斟酌也不難猜出其中原委:此前天子封婁嘯為鎮軍大將軍、三哥為征西大將軍,擺明是以前者為正後者為副,如今朝廷軍卻節節敗退、婁氏所司北線更全靠南線的潁川軍填補支撐,自然難免令人暗生非議,想來天子新旨泰半便涉及換帥之事,這才惹得婁將軍不快了。
唉,這真是……
他默默歎一口氣,身邊的婁桐卻似並未想到這一層,待眾人起身後又問宋明真要不要隨她先去歇腳洗塵;他笑答了一聲不必,又說:“我尚需前往拜見三哥,還是改日再與小姐敘舊罷。”
而實際那時戰事吃緊、前方軍報一刻不停快馬送入營中,別說是宋二公子、便是那遠自西都而來的中貴人也不過隻能在宣旨時匆匆見方氏主君一麵,此後在原州僅逗留幾個時辰,日暮前便乘車離去了。
宋明真別無他法、隻好獨自在大營外圍徘徊等候,帥帳之內始終燈火通明,大抵諸將議事也非一帆風順;晚些時候奉命帶兵去送中貴人的方四公子回了營,一入大門便遠遠瞧見他,眼睛一亮下馬闊步行來,一照麵便笑道:“還當是我看錯了,原竟果真是你——大哥說你該再過幾日才會到,如今看來這一路必是趕得很急吧?”
兩人久未謀麵,仔細算來這還是打元彰八年初方氏避居潁川後的頭一遭,過去瞧著稚氣未脫的方小公子已被曆練得成熟許多,人更高也更壯,言辭談吐皆利落穩當;兩人俱是暢懷,寒暄幾句後方雲誨又問:“怎麽一直站在外頭?該先尋個地方歇息才是……”
宋明真便說自己還不曾拜見過三哥、總要見上一麵才好再做安排,方四聽言卻微微一歎,轉頭朝燈火尤明的大帳看了一眼,道:“那可不知要等到何時了……近來戰事吃緊,三哥已一連數日不眠不休。”
這確是不難料想。
北上這一路他親眼瞧見流民遍野,間或還看到有潁川軍護送百姓過關南逃,想來三哥不僅須盯緊前方戰事、還要為後方瑣務掛心,的確千頭萬緒十分不易。
他默然不語,方雲誨則又回頭跟手下士兵問了問時辰,斟酌片刻後還是帶著宋二一同向主帳走去,邊行邊道:“隨我碰碰運氣吧,且看三哥能否抽得出工夫。”
宋明真自十分感激,靠近大帳時卻聽內裏不斷傳來激烈的爭執聲,依稀像是婁嘯將軍在發怒,厲聲罵:“荒謬至極!舍關內半壁而退至烏水以南?突厥人剛屠了懷遠,我軍不力挫其銳告慰冤魂、反而示弱回避畏首畏尾,卻讓天下人如何議論!——況關內道乃京畿道前最後一道屏障!關內失則長安危,爾等究竟知是不知!”
他大抵是怒極了,高聲叫罵的聲音都已有些嘶啞,帳中其餘將領卻寸步不讓,又反詰:“婁將軍眼下倒是意氣崢嶸,當初我家主君力主率兵奇襲時怎麽不見你首肯?如今突厥來勢洶洶我方又久戰疲敝,烏水以北根本守不住!難道還要在此死守陪葬不成!”
“方昊——你——”
一來一往針鋒相對、卻是誰也不讓誰,不多時吵嚷之聲更甚、當是方婁兩邊的將領各自越鬧越凶,瀕臨失控之際帳內又忽而傳來“砰”的一聲悶響,下一刻便鴉雀無聲滿座寂然,在那一刻卻反更令人心中不安。
“我意已決,不必再論。”
一片靜默中終於響起方獻亭的聲音,宋明真隨方雲誨一並在帳外聽著,對此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明日關內軍便由婁風率領回撤,世伯可晚一步助北岸百姓南渡烏水,七日之內務必將前方清空,屠城之事絕不可再生第二次。”
“依令行事。”
冷肅的語氣幾乎沒有一絲起伏,即便未見其人威壓之感也仍撲麵而來,宋明真更無措幾分,出神的當口大帳簾布已被人憤而挑開,婁嘯將軍一馬當先拂袖而去,其子婁風則神情十分尷尬地晚一步追隨離開。
方雲誨沉沉歎了一口氣、大抵對眼前景象也已見怪不怪,待帳中將領散盡了又回頭對宋明真示意讓他進門;後者有些猶疑,心中莫名又生出幾分緊張,腳一踏進大帳便令獨立於沙盤之後的方氏主君抬目向他看來,深邃的雙眼沉鬱又鋒銳,果然已與一年多前在江南時不同了。
“三哥……”
又似乎……已是一切的終結。
消息傳到江南,仲春已過瓊英謝盡,與上次送那人北歸之時竟已相隔一年有餘。
他是來過信的, 大抵聽左右之人回稟了她在宋家所曆的波折、心裏總有些掛念她,便致書讓她隨心而行, 若果真在金陵住不下去便早些回去尋她外祖母, 她父親那裏他自會去信,必不會讓她再受委屈;她並未拂他的好意,也的確不願再和那一大家子人糾纏,元年五月便回錢塘去了, 再去信問他的近況和歸期、答複便是遙不可及,身在遠方的男子給了她一切所需的蔭蔽關切, 自己卻還被深深拖在戰場上、也不知何日才能還朝歸家。
她自然憂愁的,尤其在聽聞突厥參戰後更怕得六神無主喪魂失魄,即便從未親眼見過前方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慘象,卻也不難想見他此日此時的艱難困厄。
明明原本就要贏了……
怎麽卻竟會……
六月等來的消息更糟。
突厥騎兵好戰嗜血,數月間與朝廷軍你來我往廝殺不休,北線幾乎全線潰敗、唯獨南線潁川軍還在苦苦支撐;東突厥的加入則令河東、範陽、平盧幾鎮亦不得不調集兵馬殊死作戰,朝廷於錢餉上的壓力與日俱增,隱然已現出幾分力竭難支之相。
稅賦攤到江南,便是喬氏這等富庶商門也頗感力不從心,宋疏妍的舅舅舅母如今掌著家中生意、自對這些明細最是清楚,時不時還會在老太太和外甥女兒跟前抱怨,暗示自家既難得與潁川方氏那位侯爺攀上了關係、不如就請他幫著說和一番,令錢塘太守免去些許喬家的重稅,也好讓這合族上下都過得舒坦寬裕些。
“國難當頭,你們說的這叫什麽話——”
喬老太太十分惱怒,卻是堅決不允。
“前方將士拚著性命保家衛國、如今連口飯都難吃上,我們尋常百姓多交些銀錢又能如何了?……何況鶯鶯如今畢竟尚未嫁進方氏,你們便惦記著要她托著夫家為自己謀利了?這是不管她的死活!也是——咳咳……——也是不要我喬家的臉麵!”
一通申斥讓舅舅舅母都閉了嘴,轉過身去又都難免忿忿,直說這外甥女兒果然不是白擔一個“外”字,便是一朝高嫁了也不肯幫母族的忙,也不知還有何顏麵在他們錢塘白吃白住。
宋疏妍自然也知曉長輩這些怨怪,隻是卻從不曾在外祖母麵前提起,一來深知說了也堵不住人家的嘴、反而平白鬧得自己煩心,二來更因這一年外祖母身子一日不如一日、已漸漸……有氣數將盡之相了。
“皺什麽眉頭……”
外祖母總這樣哄她,即便人懨懨地靠在床榻上也要分出神來與她逗趣。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我已比你外祖父多陪了你不少日子,如今已很知足了……”
老人家一說這些宋疏妍一顆心就狠狠揪緊,侍奉湯藥的手微微發抖,總不敢想若分別之日果真到來自己當如何麵對。
“你舅舅舅母的話都不必放在心上……他們眼皮子淺,說的話也都沒規矩……往後等你入了潁川方氏的門就更要懂得取舍進退,高門大族的主母不好做,你得時時小心謹慎、凡事與夫君和婆母商量著辦……”
她像在交代後事,明明氣力不足連說話都已有些費力、卻還事無巨細地一一囑咐著,說完又輕輕撫摸她的臉,眼中依稀也有幾絲淚光。
“我們鶯鶯這些年過得不易,所幸還是得了一個好夫家……那位侯爺吉人自有天相,此次征戰必也能平安歸來,你不要太擔心了……”
“我還想親眼瞧瞧他呢……看看是多好的兒郎,將我心肝兒的魂都勾去了……”
她輕輕調侃的神情帶著笑,可話說到最後氣息已變得很粗重,宋疏妍知道她累了、就連忙哄著老人家休息,等人睡沉了還徘徊在床側不肯離去,也許那時她已感到離別將至,於是在對方身邊多待的每一刻都顯得愈發珍貴。
七月時她二哥又來了一次錢塘,一是為看她,二是為告訴她他將赴北從軍。
“從軍……?”
宋疏妍難掩驚訝,聽了這個消息半晌都沒回過神,沉思許久又問:“父親可知曉此事?……也同意麽?”
如今北方已打成一團亂、處處都是兵連禍結,宋氏書香門第文官清流、手上一個兵也沒有,二哥去投軍最多不過能憑薦書當個伍長,戰場之上刀槍無眼,難保……
宋二公子自然也知曉妹妹所思所慮,兩人一同走在石函湖畔寧靜的長橋上,一切與去歲別無二致又截然不同。
“父親自是不許的,可我既已拿定主意,便不會輕易變節,”他淡淡一笑,回答的語氣也有些清寡,“後日便動身,北上去原州。”
後日……
這熟悉的匆忙之感又令宋疏妍想起方獻亭,他已年餘未歸,二哥又會如何?心悸之感忽而翻湧,她著急地一把拉住哥哥的衣袖便要開口勸阻,對方卻先一步向她看來,一貫明朗灑脫的眉眼竟也顯得有些頹唐了。
“你也知道,我本一心要求功名,驪山之後武舉不成,徘徊至今也是無路可走……”
他的語氣像在自嘲。
“大丈夫為人立世本當建功立業,蓋非獨為逐利追名,更為庇護左右顧惜之人。”
“你,疏清,還有我的生母……我總盼著能保護你們,可惜本是庶出、驪山之後在家中又更抬不起頭……那天你在彬蔚堂上被主母她們欺負、父親也昏了頭要與你動手,我自想出言為你不平,可卻竟也開不了口……”
他的眉頭緊緊皺起來,似既愧疚又傷情。
“疏妍……我不能繼續這樣下去。”
“我不能永遠在這個家裏跪著,我得為自己爭一爭,也為你們爭一爭——忠君報國本是應盡之責,此去便是戰死沙場一無所獲我也絕不會後悔今日所做的選擇。”
他停了步,錢塘夏秋之際柔和的暖風將湖麵吹出道道褶皺,他回身緊緊抱住了她,也像方獻亭一樣同她告別。
“你相信哥哥……”
他在她耳邊說,沒有一絲猶疑和軟弱。
“等我回來了……便能保護你們了。”
他是言出必行的人,那天來與她道過別、果然兩日後便啟程向北而去,臨行前說會直接去投奔三哥入潁川軍,這讓她稍稍安心了一點,想著有那人在二哥也總能多上一分安全。
即便如此也難免牽腸掛肚,雖身在江南暫未受戰火波及、可其實身邊一切人事又都與那場戰爭息息相關,她一麵忙著照料身體日益衰弱的外祖母、一麵又勉力打聽著北邊的消息,不出多少日子人便瘦了一圈,憔悴得緊。
奇怪的是一向開朗活潑的墜兒那段日子也像霜打的茄子沒了精神,周圍的丫頭都覺得不尋常、還當她是病了要拉她去看大夫;宋疏妍也漸漸察覺了她的異樣,左右無人時細細詢問緣由,對方猶豫半晌後終於期期艾艾地說:“也沒什麽……隻是不知二公子在北邊過得如何……”
這……
宋疏妍挑了挑眉,在與方獻亭定情後人是有些開了竅,此時細察墜兒神態,卻是終於瞧出了幾許情絲,驚訝之餘又有些不確信,便問對方:“你……對二哥哥……”
墜兒一下發了慌,一張俏麗的小臉先是漲紅又是煞白,拚命搖頭的同時額角又生了汗,囁嚅道:“我沒有……我,我不敢想……”
——怎麽敢想呢?
那是宋氏主君的兒子,再如何不得寵再如何是庶出那也是正經官宦人家的公子,她不過是一個奴婢,又怎麽敢……
宋疏妍卻不覺得有什麽不妥,怔愣過後仔細回想、果然發現以往墜兒便很愛同二哥貧嘴逗趣,二哥待她也一向頗為和煦,隻不知是否也有男女情愛……
她輕輕一笑,心頭倒是難得感到一陣輕鬆,伸手輕輕將墜兒拉到身邊坐著,展露的神情也很溫柔,說:“說什麽敢不敢的……過去我總不敢想能與三哥走近,你不是還怨我太拘謹?如今怎麽又要重蹈我的覆轍?”
墜兒說不出話,依然還是又慌又羞,片刻後又聽她家小姐說:“隻是眼下二哥哥離了江南、戰事終了前恐怕也難再見到……待之後他歸了家我便代你去探探口風,也盼你能同我一般得償所願才好。”
這話實在太溫柔體貼,墜兒聽了一麵動容感激、一麵又深深覺得自己不配得到如此厚愛——為妻為妾她都不敢想,隻要能當個通房丫頭,便……
墜兒臉紅得像醉了酒,沉默半晌後終於在她家小姐身邊……訥訥點了點頭。
第75章
八月初時宋明真已渡江至中原, 一路快馬向北疾馳,滿目所見皆是瘡痍。
官道之上流民遍地、個個衣衫襤褸麵黃肌瘦,稚弱的孩童被父母拖拽著向前走, 尖細的哭聲令人聽了心慌;他拉住幾人問詢,有老叟自稱是從關內逃難而來, 朝廷軍已抵不住突厥鐵蹄, 前幾日懷遠甚至被屠了城。
“屠城”……
此等殘酷的字眼著實駭人聽聞,以致八月暑熱剛褪也如數九寒冬般令人戰栗,宋明真眉頭緊鎖,抬目遠望時隻見殘陽如血, 猶豫片刻又策馬揚鞭日夜兼程向北而去。
如今朝廷軍已基本退到了原州。
蘭州一帶雖還戰事頻仍、但整體已呈退守之勢, 南北兩線合流一同抗擊叛軍與西突厥, 東突厥則交由謝氏等幾鎮節度使分而製之;軍隊大營肅穆冰冷,望之又難免感到幾分蕭索, 無數受傷的士兵被匆匆忙忙地抬進抬出, 人命於此正如浮萍草芥般輕飄微茫。
宋明真憑薦信入內、說要求見方氏主君,營中參將上下審視他一番,神情冷淡道:“將軍軍務在身尚未歸營, 你且在外等著吧。”
軍中之人作風硬朗、可不會看著什麽文臣清流的顏麵說話辦事,宋明真初來乍到也無意惹是生非, 點點頭便打算避開;哪料剛一回身便聽到有人“咦”了一聲, 抬頭時又正對上一張頗為熟悉的臉——英姿颯爽又細皮嫩肉……可不正是當初在驪山險些害他妹妹丟命的婁氏女婁桐?
“你——”
他真是大吃一驚,尤其在看清對方居然還穿著一身士兵甲胄時就更瞠目結舌,怎麽也想不通如何竟會在軍營中看到一個出身名門的閨閣貴女;反之婁桐倒是十分大方,照麵過後便快步向他走來, 唯獨因念著過去自己闖下的禍端而感到幾分尷尬,對宋明真略微僵硬地笑了一下、又問:“二公子如何會出現在此地?不是隨家族遷去江南了麽?”
宋明真心道你一個貴女尚且明晃晃混在一群粗莽軍漢中, 他又如何來不得了?麵上卻隻輕咳一聲,草草答:“國難當頭……總應當盡一份力。”
頓一頓,又看婁桐一眼,問:“婁小姐這又是……”
“我?”婁桐揚眉一笑,倒是半點不扭捏,“也同二公子一般是來報國的——畢竟苦習武藝多年,總要隨父兄一道上陣好生殺幾個敵軍才不算荒廢。”
當然……也是為了躲長安那些契而不舍找上門來的婚事……
這後半句被她藏在心裏,宋明真便隻驚歎於婁氏女的氣度——如此巾幗不讓須眉,卻分明比許多七尺男兒還要果敢剛烈!
他心中陡然生出一陣欽佩、過去在驪山結下的梁子似乎也倏然顯得不那麽緊要了;上前一步欲再同對方攀談,偏巧這時又聽大營之外傳來陣陣馬蹄,回首之際果然瞧見塵土飛揚兵甲赫赫,正是方婁兩姓的主君一並縱馬歸營,兩人身後各隨同兵將無數,果然聲威煊赫氣貫長虹。
宋二公子已久未與方獻亭謀麵,當時遠遠瞧見便欲揮手朗聲叫一句“三哥”,開口前卻見兵馬之後另跟著一套車架,觀其形製……像是來自宮中。
他於是暫未動作,不多時果然瞧見一位有些麵善的內官打從車上下來,三哥與婁嘯將軍皆敬稱之為“中貴人”,想來便是當今天子身邊的內侍總管王穆了。
那人對兩位將軍點頭、隨即雙手捧出聖旨,一抹明黃在黑壓壓的軍營中顯得分外刺目,眾人見之皆下跪聽旨;他和婁桐一並跟著跪了,隻是因隔得遠而並未聽清其中所宣明細,此後又見中貴人獨將聖旨交於三哥之手,婁嘯將軍則轉身帶著長子婁風先行離開了。
宋明真挑了挑眉,稍一斟酌也不難猜出其中原委:此前天子封婁嘯為鎮軍大將軍、三哥為征西大將軍,擺明是以前者為正後者為副,如今朝廷軍卻節節敗退、婁氏所司北線更全靠南線的潁川軍填補支撐,自然難免令人暗生非議,想來天子新旨泰半便涉及換帥之事,這才惹得婁將軍不快了。
唉,這真是……
他默默歎一口氣,身邊的婁桐卻似並未想到這一層,待眾人起身後又問宋明真要不要隨她先去歇腳洗塵;他笑答了一聲不必,又說:“我尚需前往拜見三哥,還是改日再與小姐敘舊罷。”
而實際那時戰事吃緊、前方軍報一刻不停快馬送入營中,別說是宋二公子、便是那遠自西都而來的中貴人也不過隻能在宣旨時匆匆見方氏主君一麵,此後在原州僅逗留幾個時辰,日暮前便乘車離去了。
宋明真別無他法、隻好獨自在大營外圍徘徊等候,帥帳之內始終燈火通明,大抵諸將議事也非一帆風順;晚些時候奉命帶兵去送中貴人的方四公子回了營,一入大門便遠遠瞧見他,眼睛一亮下馬闊步行來,一照麵便笑道:“還當是我看錯了,原竟果真是你——大哥說你該再過幾日才會到,如今看來這一路必是趕得很急吧?”
兩人久未謀麵,仔細算來這還是打元彰八年初方氏避居潁川後的頭一遭,過去瞧著稚氣未脫的方小公子已被曆練得成熟許多,人更高也更壯,言辭談吐皆利落穩當;兩人俱是暢懷,寒暄幾句後方雲誨又問:“怎麽一直站在外頭?該先尋個地方歇息才是……”
宋明真便說自己還不曾拜見過三哥、總要見上一麵才好再做安排,方四聽言卻微微一歎,轉頭朝燈火尤明的大帳看了一眼,道:“那可不知要等到何時了……近來戰事吃緊,三哥已一連數日不眠不休。”
這確是不難料想。
北上這一路他親眼瞧見流民遍野,間或還看到有潁川軍護送百姓過關南逃,想來三哥不僅須盯緊前方戰事、還要為後方瑣務掛心,的確千頭萬緒十分不易。
他默然不語,方雲誨則又回頭跟手下士兵問了問時辰,斟酌片刻後還是帶著宋二一同向主帳走去,邊行邊道:“隨我碰碰運氣吧,且看三哥能否抽得出工夫。”
宋明真自十分感激,靠近大帳時卻聽內裏不斷傳來激烈的爭執聲,依稀像是婁嘯將軍在發怒,厲聲罵:“荒謬至極!舍關內半壁而退至烏水以南?突厥人剛屠了懷遠,我軍不力挫其銳告慰冤魂、反而示弱回避畏首畏尾,卻讓天下人如何議論!——況關內道乃京畿道前最後一道屏障!關內失則長安危,爾等究竟知是不知!”
他大抵是怒極了,高聲叫罵的聲音都已有些嘶啞,帳中其餘將領卻寸步不讓,又反詰:“婁將軍眼下倒是意氣崢嶸,當初我家主君力主率兵奇襲時怎麽不見你首肯?如今突厥來勢洶洶我方又久戰疲敝,烏水以北根本守不住!難道還要在此死守陪葬不成!”
“方昊——你——”
一來一往針鋒相對、卻是誰也不讓誰,不多時吵嚷之聲更甚、當是方婁兩邊的將領各自越鬧越凶,瀕臨失控之際帳內又忽而傳來“砰”的一聲悶響,下一刻便鴉雀無聲滿座寂然,在那一刻卻反更令人心中不安。
“我意已決,不必再論。”
一片靜默中終於響起方獻亭的聲音,宋明真隨方雲誨一並在帳外聽著,對此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明日關內軍便由婁風率領回撤,世伯可晚一步助北岸百姓南渡烏水,七日之內務必將前方清空,屠城之事絕不可再生第二次。”
“依令行事。”
冷肅的語氣幾乎沒有一絲起伏,即便未見其人威壓之感也仍撲麵而來,宋明真更無措幾分,出神的當口大帳簾布已被人憤而挑開,婁嘯將軍一馬當先拂袖而去,其子婁風則神情十分尷尬地晚一步追隨離開。
方雲誨沉沉歎了一口氣、大抵對眼前景象也已見怪不怪,待帳中將領散盡了又回頭對宋明真示意讓他進門;後者有些猶疑,心中莫名又生出幾分緊張,腳一踏進大帳便令獨立於沙盤之後的方氏主君抬目向他看來,深邃的雙眼沉鬱又鋒銳,果然已與一年多前在江南時不同了。
“三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