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獻亭獨坐於殘燈燭影之中。


    ……徹夜未眠。


    第73章


    那確是大周建朝以來最為艱苦漫長的一戰。


    朝廷軍服從婁嘯大將軍調遣分南北雙線作戰, 北線與叛軍僵持往來互有勝負,至五月末終取鄯州而深入隴右;叛軍拚死抵抗,隴右老少皆兵, 軍隊一時從二十萬猛增至三十五萬,前線死傷無數血流成河, 正如阿鼻地獄慘絕人寰。


    南線卻是高歌猛進。領兵之人乃方氏新主, 潁川軍雷厲風行攻無不克,敵方那些臨時被抓來湊數的民兵根本難以拭其鋒芒,兩軍對壘高下立判,剛入四月山南西道便重歸朝廷掌控, 當再行西進與北線軍隊合流。


    朝廷錢餉卻有不足, 五月糧草遲遲不至, 令大軍被困原地難施拳腳,而方氏治軍素來嚴明、從不許麾下士兵搶占民財, 不得已隻好與劍南道接洽, 其中周濟自有困難無數。


    鍾黨之人畢竟曾為高官要員,尤其衛錚與鍾曷更深知國庫空虛朝廷左支右絀,於是便也一門心思在糧草上下功夫, 專派重兵去斷朝廷軍糧道;那糧道乃婁嘯大將軍嫡子婁風將軍鎮守、本應萬無一失安若泰山,隻歎敵軍太過狡猾, 屢屢設計多番襲擾, 幾次纏鬥之後亦有失守之險,幸而千鈞一發之際南線潁川軍派兵馳援、總算暫解利劍懸頸之困,令南北二十五萬大軍不至隻剩西北風可喝。


    而一到七月,雙方鬥法便被拖入了持久戰, 婁嘯將軍穩紮穩打固然堅實可靠,可時日越長糧餉不足之困便越發浮顯, 同時隴右地形又與輿圖所呈出入甚多、常令朝廷軍措手不及,這便讓他們想加快推進戰事也無從下手,北庭都護府一時像是遠在天邊,無論如何拚命也難以企及。


    中原腹地亦漸漸顯出疲態。新君登位畢竟時日尚短,無論在朝在野威信皆有不足,眼下戰事遲遲不止、便不得不加重稅賦以資軍用,民間自難免怨聲載道人言嘖嘖;所謂盛世恰如夢幻泡影,在兵戈麵前隻需輕輕一碰便破碎得無影無蹤,看似平順安穩的睿宗朝終歸隻是金玉其外的花架子,內裏累積的矛盾與破敗自太清元年始便一點點曝露於世人眼前。


    而於鍾黨而言,一切同樣進退無所步履維艱。


    隴右土地廣大但畢竟貧瘠,戰事一來十室九空、要安民生更是空談妄想,如今南北兩線形勢皆緊、尤其那方獻亭也不知是什麽武曲轉世,用兵詭譎儼然更勝其父,將吳懷民殺得節節敗退潰不成軍、幾乎就要打過沙州了。


    衛錚前段日子也曾親自領兵馳援南線,不出半月便被潁川軍迎頭打回了玉門關之西,一路丟盔卸甲晝夜疾馳,好容易才遁回北庭都護府,雖放眼可見黃沙漫漫天地浩大,可一顆心卻莫名感到寒涼荒蕪,好似被逼入窮巷鎖於井底,竟連一絲光亮也不可見。


    ——他們還能撐多久?


    一個月?


    兩個月?


    倘若朝廷軍不再受糧餉所困,那麽……


    “兵敗”二字倏然浮於眼前,隨之而來的種種後果皆殘酷到令人不寒而栗,衛錚在一片兵荒馬亂中獨坐於都護府鬥室之內,原本俊朗堅毅的一張臉已被半年多來所曆的一切折磨到幾乎脫相。


    “將軍——”


    怔愣之際門外又傳來動靜,他如驚弓之鳥忽而暴起、右手則匆忙去腰間拔劍,寒光閃爍之間鬥室窄門已開,來人風塵仆仆麵容疲憊,卻分明正是他的舅父鍾曷。


    “殿下……”


    這位昔日的兩鎮節度使看著自己的侄兒微微皺眉。


    衛錚一下卸了力、又出了一身冷汗,頹然將手中長劍扔在地上,坐下時神情已有幾分恍惚;鍾曷眉頭皺得更緊,沉默片刻後又走到他身邊徐徐坐下,親自抬手為他斟了一杯熱茶。


    “舅父為何也回了北庭……”


    衛錚仰頭將茶一飲而盡,將盞放下時指尖還微微打著顫。


    “難道北線也……”


    對兵敗的恐懼已重挫其心誌,鍾曷見狀暗暗搖頭,口中鏗鏘道:“婁嘯尚沒那麽大能耐攻破我軍,濟兒眼下正頂在前麵,我此來是有要事與殿下相商。”


    聽聞前線暫且無虞衛錚的心終於放下些許,微舒口氣後又問:“……何事?”


    鍾曷卻未立刻作答,一雙極肖似胡人的眼微微一眯,看向衛錚時神情冷清又肅穆。


    “殿下既已親赴南線作戰,當知眼下形勢如何,”他極緩慢地說著,字字皆重重敲在人心上,“方婁兩氏來勢洶洶,以我三鎮之兵已無力相抗,若再這般下去不出三月北庭便會失守。”


    ——此事衛錚又豈會不知?


    即便舅父提前數年就為這一戰暗做籌謀,也依舊抵不過潁川軍驍勇異常的錚錚鐵蹄,他早自知敗局已定,眼下苦苦支撐也不過隻是自欺欺人。


    他臉色煞白,回望舅父的眼神變得更加羸弱,卻竟也同過去一向為他所鄙夷的病秧子皇兄有些相似了,隻問:“……那舅父的意思是?”


    鍾曷緊緊盯著他的雙眼,恰似荒漠原野中利爪森森的孤狼——一個狼群終究隻能有一個王,也許冥冥中那一眼已是刀光劍影塵埃落定。


    “我們不能敗。”


    他又冷又狠地說著,眼底仿佛已染上絲絲血色。


    “與其坐以待斃引頸就戮,未若……”


    “……向突厥借兵。”


    啪——


    握於掌心的茶盞倏然破碎,零落的瓷片深深刺進掌心,令人心慌的血腥氣緩緩升騰飄散,衛錚背後的冷汗已幾乎將裏衣濕透。


    “你瘋了——”他瞳孔猛地放大,如同被人掐住脖頸的將死困獸,“那是叛國——”


    ……向突厥借兵?


    荒謬至極!


    大周與突厥纏鬥百年不共戴天,多少無辜百姓慘死於胡虜刀下,又有多少將士為國戰死沙場?直到二十年前先國公方賀於氓山大勝方才將這些蠻夷驅出故土,突厥內部分裂為東西兩大汗國,為大周換來十餘年珍貴異常的和平。


    與突厥勾結……還有何顏麵麵對列祖列宗天下黎民?


    “叛國又如何!”


    鍾曷卻陡然拔高了聲音,如同凶狼露出獠牙、下一刻就要猛撲上前咬斷人的喉嚨。


    “難道就此認輸?任憑方獻亭將你我押回長安受辱?”


    “衛欽會殺了你——會殺了鍾氏滿門——”


    “你母妃已經死了!你父皇也是被他所殺!難道這些你都忘了——難道你便甘心身死人手為天下笑——”


    句句反問淩厲駭人,直令衛錚啞口無言結舌詞窮,鍾曷卻仍步步緊逼、每一句都如利刃尖刀狠狠剮了他的心。


    “你知隴右之兵已有多少死於方婁兩姓之手?”


    “他們也是別人的兒子、丈夫、父親!他們都有自己的家!”


    “他們是為自己而死麽?”


    “不!他們是為了你——”


    “為了你的帝位!為了你的霸業!為了你君臨天下的誌向!”


    “難道你要令他們枉死?”


    “要令這黃沙之下的無數屍骨寒心?”


    他……


    “可那是胡人……”


    衛錚的聲音已然低下去了,眼底同樣猩紅一片。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他們會毀了大周……”


    “胡人?”


    鍾曷冷笑起來,微揚的語調顯得那麽輕慢又漠然。


    “什麽叫胡人?什麽又叫漢人?”


    “這世上分明隻有兩種人——勝的人,和敗的人。”


    “你以為如今對你我而言最凶殘的是胡人麽?”


    “是長安城裏你同父異母的兄長!是玉門關以東的方獻亭和婁嘯!”


    “與虎謀皮確非得已……但若能保住你我及鍾氏滿門性命,又有何不可?”


    可——


    “舅父……”


    衛錚已流下兩行熱淚,卻比他掌心淋漓的鮮血更令人悲戚。


    “那是要遺臭萬年的……”


    “天下人不會寬宥通敵叛國者,遑論還是手握屠刀的異族!即便日後僥幸勝了,也……”


    “不成功便成仁——”鍾曷再次厲聲打斷他,一雙碧色的眼睛在那一刻顯得越發詭異駭人。


    “你我已然無路可退!後事如何誰能知曉?唯有先度過今日……”


    衛錚顫抖得更厲害,心誌接近崩潰之時卻還是選擇對鍾曷搖頭,一開始尚頗為軟弱猶疑、隨後則越發堅定剛強。


    “不——”


    他起身斷喝道。


    “我固欲登大位統禦四海,卻更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此江山基業乃我衛氏先祖馬革裹屍所得,焉可一朝毀於我手!遑論天下黎民何其無辜?你我又怎可為一己之私將萬萬生民皆拖入戰火!”


    鬥室之內一時靜極,椎心的嘶吼倏然蕩開,唯有濃重的血腥氣還肆無忌憚地縈繞在鼻間;鍾曷的雙眼終於徹底冷下去了,某一刻或許也曾閃過殺意,卻終歸念及形勢而未付諸於行——鍾氏反叛終歸需要一個大義的名分,擁立秦王是他們唯一可走的路,一旦沒了這個上佳的傀儡鍾氏便徹底失去了立足的根基,彼時還憑何為天下所容?


    “殿下征戰勞苦,如今想也是累極了……”


    他幽幽歎著,緊緊縮窄的瞳孔宛如狼王飲血前肅殺的蔑視。


    “明日我便將動身前往西突厥與汗王一晤,殿下便留在都護府,這些日子不必再外出……”


    他冷冷起身,不待衛錚有所反應便折身闊步而去,輕輕一揮手便有穿甲佩刀的士兵麵無表情地入內將門反鎖,那一刻他才明白原來這世上的一切都不是自己的,打從叛出長安的那一刻起他便是孤家寡人,此後一生注定流離顛沛無處歸依。


    “舅父——”


    他幾乎是撕心裂肺地高聲呼喊著,滴落的鮮血宛如盛開的末路之花,一步步將人誘入漆黑一片的萬丈深淵。


    “你會後悔的……”


    “我們……”


    “……都會後悔的。”


    第74章


    太清元年十二月, 潁川軍攻破玉門關,叛軍望風披靡節節敗退,北庭都護府已近在眼前;天子大喜下詔封賞全軍, 天下人亦總算看到了戰事終結的希望,中原之地一片歡欣鼓舞, 皆以為久違的安定也終將隨除夕新歲一並如期到來。


    太清二年一月, 西突厥騎兵越天山南下、汗王拓那公然向大周宣戰,叛軍一路開關放行為之保駕,月中即與潁川軍在典合城交戰,半月後將朝廷軍逼退至冥水。


    太清二年三月, 東突厥亦揮師南下, 分裂近二十年的東西兩大汗國暫止幹戈握手言和, 以致整個北方皆兵戈搶攘動亂不休;朝野一時嘩然,皆知是逆王與鍾氏為圖自保而不惜通敵叛國, 坊間罵聲一片, 卻無論如何都改變不了天下大亂八方風雨的既定之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拂了一身滿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桃籽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桃籽兒並收藏拂了一身滿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