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故邸時府宅之內四下無人一片寂靜。
這裏便同那座她隻去過一次的長安晉國公府一般肅穆威嚴,甚至連處處高懸的喪幡也如那時一般淒涼慘淡,不知何故這一天下至貴之門竟總是禍患纏身災厄不斷,或許他們的確將一切都舍給了世人,留給自己的便隻有一片蕭瑟的雪白。
丁嶽引她緩步入內,過庭院後才見有若幹方氏族人跪於堂屋之上,她們大多都是女眷、隻偶爾才有幾個年紀很小的孩童、約莫都不過十歲,壓抑哀慟的哭聲斷斷續續地傳來,原來是正在拜那“奠”字之前整整一排男子的衣冠。
……衣冠。
關內一敗傷筋動骨,眼下朝廷軍已全線退至烏水以南,叛軍和突厥人占據隴右全境和關內半壁,朝中已無人能率兵至上梟穀為那一萬舍身殉國的神略將士斂屍——他們為護身後萬萬生民而死,死後屍骨卻終不能還鄉,或許將被大漠的風沙漸漸掩埋,也或許會被凶惡的胡虜淩丨虐羞辱。
他們是誰的父親,誰的兒子,誰的丈夫,誰的兄弟……最終這些有血有肉的關聯一應消失殆盡,變成一塊牌位、一座衣冠塚,留給他們身後的妻兒姊妹空洞悼念。
宋疏妍眼睜睜看著那片刺目的白,漸漸連那些哭聲都聽不到了,腳步卻像有自己的意誌般一點點向前走,終於在人群之首看到久未謀麵的薑氏,以及她麵前……那一身既熟悉又陌生的玄衣玉冠。
那……那是……
新鮮的一刀忽又狠狠刺穿她的心,讓她猛然想起當初在雅言堂上頭回隔著屏風見他的光景,彼時他或也是一身玄衣玉冠束發,“恰似青霜穿玉樓,又如瓊英釀雪風”,令她一瞬便感到鐵幕般的宿命降臨。
如今……
她忽而感到喉間一陣腥甜,下一刻眼前已是一片模糊,墜兒和丁嶽似乎都很驚恐地向她奔來了,她最後在一片白光中看到的卻隻有那人過往的笑貌音容。
他說,此事女眷不便過手,請讓一讓吧。
他說,我無乾綱獨斷之能,亦不喜為難於人。
他說,四小姐是清瑩秀徹之人,當不會為此自苦。
他說,你隻有這一條船,還是應當去更好些的地方。
他說,你若還願意,便隨你二哥叫吧。
他說,可我的確對你起心動念未能自已。
他說,疏妍,我不得不去。
……
多麽可笑……明明也不曾共度幾日,何以竟在她心底留下這許多痕跡?——是這些話當真便有那麽不同?還是僅僅因為……她實在太過認真動情?
我好像找不到答案了。
也好像……隻是真的不想去找了。
醒來時已是入夜時分。
她躺在陌生的床榻上,空闊的屋舍有種靜穆的簡樸,桌上依稀點了蠟燭、半明半昧的光亮令人有些眩暈;她喉間仍有淡淡的腥氣,胸口亦始終隱隱作痛,好半晌視線才終於恢複清明,側首時見床側有一道素白的身影。
“夫人……”
她看清了——那是薑氏。
自錢塘一別兩人也有近兩載未見,其間雖不曾謀麵、卻也有過數次通信,她從未忘了問候這位可親可敬的長輩,在此狂瀾既倒之際更視她為自己最後的希冀。
……可她分明也瘦得厲害。
短短兩三年間她已曆經兩場喪事、且每次失去的都是自己至親至愛之人,元彰七年末先國公去時她曾在靈堂上怒叱天子幾近瘋癲,如今獨子走了瞧著卻似乎平靜不少,不知她是已然習慣了如此痛徹心扉的別離,還是……
“你醒了?”
對方應聲向她看來,眉目分明還和過去一般慈祥,隻是實在太瘦了,脖勁上的青筋都清楚地向外凸起。
“夫人……”
宋疏妍隻一瞬便流出了淚、隨即便拚命試圖撐起身子坐起,無力的手臂卻竟那般沒用、半途便讓她頹然倒回了原處,甚至還要窒息般不停喘著粗氣;薑氏親手為她擦試著額角的汗水,神情即便在晦暗的燈影中也依舊顯得寬和,又低聲哄她:“好孩子,你生病了……”
這一聲“好孩子”實在摧人心肝,一時又讓宋疏妍想起若幹過去在錢塘的舊景,那時她愛的人和愛她的人都在身邊,這才過去多少日子便都一個個悄然遠去;她哭著向薑氏爬去、哪怕隻能蜷縮在對方膝側也好,細瘦的手指緊緊揪住對方的衣角,憋悶的嗚咽已嘶啞到有些不堪入耳。
“好了,好了……”
薑氏輕輕撫摸著她的後背,明明彼此並非血脈相連,此刻卻又偏偏悲喜與共。
“我知你受了苦,也知你很累了……”
她這樣安慰著她,明明真正失去骨肉至親的人是她、要在眼下勉力支撐起一個遭受重創的家族的人也是她,她卻好像已感覺不到自己的痛,原來苦海盡頭浮露的未必是怨怒與憎恨,也可能是純粹到不可思議的悲憫與溫柔。
“是貽之辜負了你。”
“……是方氏對不起你。”
第81章
初冬的寒意沁入骨髓, 原來潁川的天竟是這般冷的,過分寬和的話語也可以是剮在身上的刀子,令宋疏妍在執拗搖頭的同時又疼得落淚。
“夫人……”
她連聲音都在發抖了。
“我不信……三哥, 三哥他會……”
她依然無法將那個字說出口、好像隻要不聽不看便可以罔顧事實,薑氏輕拍她後背的手似也一瞬變得更冷, 也許那一刻她也想要流淚的。
“他盡力了。”
她很平靜地告訴她, 一切傷痛都隱在歎息之下。
“……盡力做了自己該做的事。”
……是的。
他是方氏一族之主,是天下人交口稱讚的潁川侯,是先國公寄望甚厚的獨子,是當今天子委以重任的純臣……每一重身份都足以把人壓垮, 而他則背負千鈞獨自向前走了那麽遠的路。
——獻, 奉也。
——貽, 贈也。
……原來果真既是寫照又是詛咒。
“我過去怨他父親,如今也怨他……”
薑氏的聲音縹緲起來, 依稀像是陷入了回憶。
“有時便是退一步又如何了?一家一國皆有其命, 他們豁出一切也改變不了那些注定的東西——可惜貽之信他父親總多過信我,所以要像他那樣一意往前走……無論誰勸都不肯回頭。”
“可其實他們也沒辦法,總要有人去收拾那個爛攤子——我過去總以為他們有得選, 可其實……是我錯了。”
她淡淡一笑,至此卻有幾分自嘲。
“疏妍……”她又輕輕一歎, 了悟之後總難免走向虛無, “……你走吧。”
“你與貽之婚事未成,自也不當受此事牽累……往後婚嫁自由再覓良緣,便不要再記著他了。”
……這是多殘酷的話?
世人原本善忘,卻不過皆因不曾見過真正的滄海巫山——她確曾見過平蕪之外的盛景, 遠望如黛近觀則青、望之儼然即之也溫,隻是一朝雲霧聚攏又將她隔在山海之外, 從此隻可相思不可相見罷了。
此刻她拚命搖著頭,即便眼前天旋地轉也還是更執拗地拉住薑氏的衣角,對方同樣彎腰緊緊抱住她,也許她既憐憫她又深感與她同病相憐。
“好孩子……”
她好像終於也要落淚了。
“自古將門皆苦無常,一朝征戰生死不定……貽之亦恐此去生變,行前便同左右之人交代過你的事。”
“他以妻禮待你,自也會將身後之物交托於你,區區財帛本不足掛齒,卻也終歸是他一份心意——你與他是有緣無份,若總盤桓流連卻恐自傷自誤。”
“你的一生還很長……日子總要繼續過下去的。”
其實宋疏妍明白薑氏所言字字發自肺腑、亦隻有這般慈愛寬和的長輩才會不強求未過門的新婦為男子守節,隻是她卻偏偏要辜負她的好意,那時隻盼能果真一生留在潁川。
薑氏走後她獨自輾轉無眠,明明病得厲害卻還要硬撐著披衣而起,推門出去時守在外麵的墜兒和丁嶽都嚇壞了、紛紛催請她快快回房休息,她則隻低低問了一句:“他過去住的院子……在哪裏?”
“過去”二字尋常至極,那時卻莫名令聞者心中一澀,丁嶽默默半低下頭,道:“……請小姐隨我來。”
中原十月夜風極寒,她隨丁嶽走在回廊間卻半點感覺不到冷,每行一步眼前便換一景,每見一景心中便生一念,深知此刻自己腳下的路那人也曾走過,於是縱是平平無奇的一步也令人心生悲哀。
行行重行行,各在天一涯,穿庭過院後終於在一道門前止步,丁嶽已側首擔憂地看向她,道:“宋小姐……”
也不知是擔憂她病體難支還是觸景傷情。
她又聽不到了,伸手觸碰門扉時指尖也在微微發抖,倘若她曾親眼在關內軍帳中瞧見那人從二哥手裏接過她所寄之信的光景,便會知曉此刻自己與他正是同樣的近鄉情怯。
吱呀——
靜夜裏傳來輕輕一聲響,她終於還是推開了那道門,將斷的心弦再次狠狠繃緊,她仿佛已看到他正從自己身側緩步而入。
高門大族多喜豪奢,方氏較之他姓卻似更為簡樸,他所住的院落陳設十分單調,入內後除桌案長椅外隻可見兩排極高大的櫃子,一麵存放各類書籍信函,另一麵則置若幹刀劍藥罐。
她一步步向裏走,眼前景象又生動起來,仿佛的確見他神色如常伸手從櫃子高處取下什麽裝藥的瓷瓶,將門武侯大抵總是常年帶傷的;她同他一樣在櫃側停留片刻,接著又緩緩走到他的長案前坐下,丁嶽入內幫她點了燈,接著又躬身退了出去。
明亮的燈火映出案上擺放的物件,除紙筆外便是一些公文信函,東西收得並不整齊、幾支上好的紫毫便隨手擱在硯台上,大約他此前是立了什麽規矩不許旁人擅動罷;而偏就是這些淩亂令她百感交集,想象著他上一次坐在此處應還是太清元年除夕前後,年一過完便去廬州接了薑氏、隨後又轉道去了金陵和錢塘,也許那時他並不知曉自己會徑直折返長安又赴西北征戰,還以為不久便能回到這裏了。
悲傷忽又翻騰起來、卻又像被人攥住一般難以宣泄,她屏著一口氣慢慢在案上潦草地翻看,白紙之上那些熟悉的字跡也令人痛心,翻到最後卻在角落處看到一隻眼熟的長匣,那一刻她的心跳得特別快,猶疑又膽怯地將它捧至眼前打開,果真……
……看到了過去她在船上贈還給他的那幅春山圖。
邊角處被二哥用刀裁下的地方已有些抽絲,畫卷之上的一切卻都還完好,唯一的不同隻在於她那時隻將九九消寒圖描紅了一半,而如今那剩下的一半卻都已被他一一補上——他所用的朱色與她不同、大抵要稍稍濃上一些,於是楚河漢界十分分明,他們像是同在一張畫上,又好像被無形的障壁隔在天涯兩端。
他另在一旁題了兩行小字——
“樓高莫近危闌倚。
行人更在春山外。”
這……
意味深長的留白令人惶惑,而他將它妥善保留至今的行止亦在她意料之外,她不會知曉它曾在許多個無人的深夜靜靜隱在他的案頭,其上每一朵飄搖的梅花都曾被他的指尖一一撫過;那一刻悲從中來不可斷絕,她終於還是在那人落筆的數年後哭到痛不欲生肝腸寸斷,縱然深知他彼時所思當是那時與她在江上別過的場景,可於此刻來看卻又分明正是應景——他素來便是那高樓之上引她倚靠的危闌,亦是不容她所見的離人遠遠避在春山之外。
——我怎麽竟會將這句詩贈與你呢?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所謂的“平蕪春山”,本就是在寫離情啊。
入十一月後中原已是天寒地凍,潁川陸續下過幾場大雪,天地之間漸成一片皚皚。
宋疏妍的病遲遲未愈,幸而有方氏代為延請的大夫仔細照料、總算還是慢慢見好;隻是她到底還是消沉下去了,每日除了在自己客居的院子養病便是去方獻亭房中坐著,有時一天都不與人說話、像個木雕泥塑般麻木靜默,著實令身旁陪伴的墜兒和崔媽媽擔憂不已。
外麵卻已經打翻了天——上梟穀兵敗後朝廷下令徹查,婁氏違抗軍令擅離職守一事終為天下人所知,婁嘯為護族人一力擔此驚天重責、於三軍陣前自刎謝罪,婁氏大亂並向方氏低頭、幾乎已交出半數關內之兵。
方氏族內亦是一片兵荒馬亂——主君為國捐軀而膝下又無子嗣,令族內一時實在難以擇選出一位才幹德行皆能服眾的新主,偏偏值此危急存亡之秋萬事又確需有人做主,於是隻好暫且將方賀之兄、兵部尚書方廉推上主位,如今上上下下都是一片淩亂忙碌,潁川作為方氏故地自然也要跟著受到波及。
宋疏妍雖無力氣去管外麵的事,可心底總歸還是牽掛著薑氏,偶爾會請丁嶽告知眼下潁川情勢,遂知除往前線運送新丁外、眼下族內還更忙於撫恤陣亡將士家眷,薑氏作為先主之母責無旁貸,如今每日都在外奔波撫問。
她對此十分擔憂,更隱隱感到一絲奇怪——父母子女血脈相連,如今做母親的白發人送黑發人,難道竟果真可以做到如此……按部就班泰然平靜麽?
這裏便同那座她隻去過一次的長安晉國公府一般肅穆威嚴,甚至連處處高懸的喪幡也如那時一般淒涼慘淡,不知何故這一天下至貴之門竟總是禍患纏身災厄不斷,或許他們的確將一切都舍給了世人,留給自己的便隻有一片蕭瑟的雪白。
丁嶽引她緩步入內,過庭院後才見有若幹方氏族人跪於堂屋之上,她們大多都是女眷、隻偶爾才有幾個年紀很小的孩童、約莫都不過十歲,壓抑哀慟的哭聲斷斷續續地傳來,原來是正在拜那“奠”字之前整整一排男子的衣冠。
……衣冠。
關內一敗傷筋動骨,眼下朝廷軍已全線退至烏水以南,叛軍和突厥人占據隴右全境和關內半壁,朝中已無人能率兵至上梟穀為那一萬舍身殉國的神略將士斂屍——他們為護身後萬萬生民而死,死後屍骨卻終不能還鄉,或許將被大漠的風沙漸漸掩埋,也或許會被凶惡的胡虜淩丨虐羞辱。
他們是誰的父親,誰的兒子,誰的丈夫,誰的兄弟……最終這些有血有肉的關聯一應消失殆盡,變成一塊牌位、一座衣冠塚,留給他們身後的妻兒姊妹空洞悼念。
宋疏妍眼睜睜看著那片刺目的白,漸漸連那些哭聲都聽不到了,腳步卻像有自己的意誌般一點點向前走,終於在人群之首看到久未謀麵的薑氏,以及她麵前……那一身既熟悉又陌生的玄衣玉冠。
那……那是……
新鮮的一刀忽又狠狠刺穿她的心,讓她猛然想起當初在雅言堂上頭回隔著屏風見他的光景,彼時他或也是一身玄衣玉冠束發,“恰似青霜穿玉樓,又如瓊英釀雪風”,令她一瞬便感到鐵幕般的宿命降臨。
如今……
她忽而感到喉間一陣腥甜,下一刻眼前已是一片模糊,墜兒和丁嶽似乎都很驚恐地向她奔來了,她最後在一片白光中看到的卻隻有那人過往的笑貌音容。
他說,此事女眷不便過手,請讓一讓吧。
他說,我無乾綱獨斷之能,亦不喜為難於人。
他說,四小姐是清瑩秀徹之人,當不會為此自苦。
他說,你隻有這一條船,還是應當去更好些的地方。
他說,你若還願意,便隨你二哥叫吧。
他說,可我的確對你起心動念未能自已。
他說,疏妍,我不得不去。
……
多麽可笑……明明也不曾共度幾日,何以竟在她心底留下這許多痕跡?——是這些話當真便有那麽不同?還是僅僅因為……她實在太過認真動情?
我好像找不到答案了。
也好像……隻是真的不想去找了。
醒來時已是入夜時分。
她躺在陌生的床榻上,空闊的屋舍有種靜穆的簡樸,桌上依稀點了蠟燭、半明半昧的光亮令人有些眩暈;她喉間仍有淡淡的腥氣,胸口亦始終隱隱作痛,好半晌視線才終於恢複清明,側首時見床側有一道素白的身影。
“夫人……”
她看清了——那是薑氏。
自錢塘一別兩人也有近兩載未見,其間雖不曾謀麵、卻也有過數次通信,她從未忘了問候這位可親可敬的長輩,在此狂瀾既倒之際更視她為自己最後的希冀。
……可她分明也瘦得厲害。
短短兩三年間她已曆經兩場喪事、且每次失去的都是自己至親至愛之人,元彰七年末先國公去時她曾在靈堂上怒叱天子幾近瘋癲,如今獨子走了瞧著卻似乎平靜不少,不知她是已然習慣了如此痛徹心扉的別離,還是……
“你醒了?”
對方應聲向她看來,眉目分明還和過去一般慈祥,隻是實在太瘦了,脖勁上的青筋都清楚地向外凸起。
“夫人……”
宋疏妍隻一瞬便流出了淚、隨即便拚命試圖撐起身子坐起,無力的手臂卻竟那般沒用、半途便讓她頹然倒回了原處,甚至還要窒息般不停喘著粗氣;薑氏親手為她擦試著額角的汗水,神情即便在晦暗的燈影中也依舊顯得寬和,又低聲哄她:“好孩子,你生病了……”
這一聲“好孩子”實在摧人心肝,一時又讓宋疏妍想起若幹過去在錢塘的舊景,那時她愛的人和愛她的人都在身邊,這才過去多少日子便都一個個悄然遠去;她哭著向薑氏爬去、哪怕隻能蜷縮在對方膝側也好,細瘦的手指緊緊揪住對方的衣角,憋悶的嗚咽已嘶啞到有些不堪入耳。
“好了,好了……”
薑氏輕輕撫摸著她的後背,明明彼此並非血脈相連,此刻卻又偏偏悲喜與共。
“我知你受了苦,也知你很累了……”
她這樣安慰著她,明明真正失去骨肉至親的人是她、要在眼下勉力支撐起一個遭受重創的家族的人也是她,她卻好像已感覺不到自己的痛,原來苦海盡頭浮露的未必是怨怒與憎恨,也可能是純粹到不可思議的悲憫與溫柔。
“是貽之辜負了你。”
“……是方氏對不起你。”
第81章
初冬的寒意沁入骨髓, 原來潁川的天竟是這般冷的,過分寬和的話語也可以是剮在身上的刀子,令宋疏妍在執拗搖頭的同時又疼得落淚。
“夫人……”
她連聲音都在發抖了。
“我不信……三哥, 三哥他會……”
她依然無法將那個字說出口、好像隻要不聽不看便可以罔顧事實,薑氏輕拍她後背的手似也一瞬變得更冷, 也許那一刻她也想要流淚的。
“他盡力了。”
她很平靜地告訴她, 一切傷痛都隱在歎息之下。
“……盡力做了自己該做的事。”
……是的。
他是方氏一族之主,是天下人交口稱讚的潁川侯,是先國公寄望甚厚的獨子,是當今天子委以重任的純臣……每一重身份都足以把人壓垮, 而他則背負千鈞獨自向前走了那麽遠的路。
——獻, 奉也。
——貽, 贈也。
……原來果真既是寫照又是詛咒。
“我過去怨他父親,如今也怨他……”
薑氏的聲音縹緲起來, 依稀像是陷入了回憶。
“有時便是退一步又如何了?一家一國皆有其命, 他們豁出一切也改變不了那些注定的東西——可惜貽之信他父親總多過信我,所以要像他那樣一意往前走……無論誰勸都不肯回頭。”
“可其實他們也沒辦法,總要有人去收拾那個爛攤子——我過去總以為他們有得選, 可其實……是我錯了。”
她淡淡一笑,至此卻有幾分自嘲。
“疏妍……”她又輕輕一歎, 了悟之後總難免走向虛無, “……你走吧。”
“你與貽之婚事未成,自也不當受此事牽累……往後婚嫁自由再覓良緣,便不要再記著他了。”
……這是多殘酷的話?
世人原本善忘,卻不過皆因不曾見過真正的滄海巫山——她確曾見過平蕪之外的盛景, 遠望如黛近觀則青、望之儼然即之也溫,隻是一朝雲霧聚攏又將她隔在山海之外, 從此隻可相思不可相見罷了。
此刻她拚命搖著頭,即便眼前天旋地轉也還是更執拗地拉住薑氏的衣角,對方同樣彎腰緊緊抱住她,也許她既憐憫她又深感與她同病相憐。
“好孩子……”
她好像終於也要落淚了。
“自古將門皆苦無常,一朝征戰生死不定……貽之亦恐此去生變,行前便同左右之人交代過你的事。”
“他以妻禮待你,自也會將身後之物交托於你,區區財帛本不足掛齒,卻也終歸是他一份心意——你與他是有緣無份,若總盤桓流連卻恐自傷自誤。”
“你的一生還很長……日子總要繼續過下去的。”
其實宋疏妍明白薑氏所言字字發自肺腑、亦隻有這般慈愛寬和的長輩才會不強求未過門的新婦為男子守節,隻是她卻偏偏要辜負她的好意,那時隻盼能果真一生留在潁川。
薑氏走後她獨自輾轉無眠,明明病得厲害卻還要硬撐著披衣而起,推門出去時守在外麵的墜兒和丁嶽都嚇壞了、紛紛催請她快快回房休息,她則隻低低問了一句:“他過去住的院子……在哪裏?”
“過去”二字尋常至極,那時卻莫名令聞者心中一澀,丁嶽默默半低下頭,道:“……請小姐隨我來。”
中原十月夜風極寒,她隨丁嶽走在回廊間卻半點感覺不到冷,每行一步眼前便換一景,每見一景心中便生一念,深知此刻自己腳下的路那人也曾走過,於是縱是平平無奇的一步也令人心生悲哀。
行行重行行,各在天一涯,穿庭過院後終於在一道門前止步,丁嶽已側首擔憂地看向她,道:“宋小姐……”
也不知是擔憂她病體難支還是觸景傷情。
她又聽不到了,伸手觸碰門扉時指尖也在微微發抖,倘若她曾親眼在關內軍帳中瞧見那人從二哥手裏接過她所寄之信的光景,便會知曉此刻自己與他正是同樣的近鄉情怯。
吱呀——
靜夜裏傳來輕輕一聲響,她終於還是推開了那道門,將斷的心弦再次狠狠繃緊,她仿佛已看到他正從自己身側緩步而入。
高門大族多喜豪奢,方氏較之他姓卻似更為簡樸,他所住的院落陳設十分單調,入內後除桌案長椅外隻可見兩排極高大的櫃子,一麵存放各類書籍信函,另一麵則置若幹刀劍藥罐。
她一步步向裏走,眼前景象又生動起來,仿佛的確見他神色如常伸手從櫃子高處取下什麽裝藥的瓷瓶,將門武侯大抵總是常年帶傷的;她同他一樣在櫃側停留片刻,接著又緩緩走到他的長案前坐下,丁嶽入內幫她點了燈,接著又躬身退了出去。
明亮的燈火映出案上擺放的物件,除紙筆外便是一些公文信函,東西收得並不整齊、幾支上好的紫毫便隨手擱在硯台上,大約他此前是立了什麽規矩不許旁人擅動罷;而偏就是這些淩亂令她百感交集,想象著他上一次坐在此處應還是太清元年除夕前後,年一過完便去廬州接了薑氏、隨後又轉道去了金陵和錢塘,也許那時他並不知曉自己會徑直折返長安又赴西北征戰,還以為不久便能回到這裏了。
悲傷忽又翻騰起來、卻又像被人攥住一般難以宣泄,她屏著一口氣慢慢在案上潦草地翻看,白紙之上那些熟悉的字跡也令人痛心,翻到最後卻在角落處看到一隻眼熟的長匣,那一刻她的心跳得特別快,猶疑又膽怯地將它捧至眼前打開,果真……
……看到了過去她在船上贈還給他的那幅春山圖。
邊角處被二哥用刀裁下的地方已有些抽絲,畫卷之上的一切卻都還完好,唯一的不同隻在於她那時隻將九九消寒圖描紅了一半,而如今那剩下的一半卻都已被他一一補上——他所用的朱色與她不同、大抵要稍稍濃上一些,於是楚河漢界十分分明,他們像是同在一張畫上,又好像被無形的障壁隔在天涯兩端。
他另在一旁題了兩行小字——
“樓高莫近危闌倚。
行人更在春山外。”
這……
意味深長的留白令人惶惑,而他將它妥善保留至今的行止亦在她意料之外,她不會知曉它曾在許多個無人的深夜靜靜隱在他的案頭,其上每一朵飄搖的梅花都曾被他的指尖一一撫過;那一刻悲從中來不可斷絕,她終於還是在那人落筆的數年後哭到痛不欲生肝腸寸斷,縱然深知他彼時所思當是那時與她在江上別過的場景,可於此刻來看卻又分明正是應景——他素來便是那高樓之上引她倚靠的危闌,亦是不容她所見的離人遠遠避在春山之外。
——我怎麽竟會將這句詩贈與你呢?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所謂的“平蕪春山”,本就是在寫離情啊。
入十一月後中原已是天寒地凍,潁川陸續下過幾場大雪,天地之間漸成一片皚皚。
宋疏妍的病遲遲未愈,幸而有方氏代為延請的大夫仔細照料、總算還是慢慢見好;隻是她到底還是消沉下去了,每日除了在自己客居的院子養病便是去方獻亭房中坐著,有時一天都不與人說話、像個木雕泥塑般麻木靜默,著實令身旁陪伴的墜兒和崔媽媽擔憂不已。
外麵卻已經打翻了天——上梟穀兵敗後朝廷下令徹查,婁氏違抗軍令擅離職守一事終為天下人所知,婁嘯為護族人一力擔此驚天重責、於三軍陣前自刎謝罪,婁氏大亂並向方氏低頭、幾乎已交出半數關內之兵。
方氏族內亦是一片兵荒馬亂——主君為國捐軀而膝下又無子嗣,令族內一時實在難以擇選出一位才幹德行皆能服眾的新主,偏偏值此危急存亡之秋萬事又確需有人做主,於是隻好暫且將方賀之兄、兵部尚書方廉推上主位,如今上上下下都是一片淩亂忙碌,潁川作為方氏故地自然也要跟著受到波及。
宋疏妍雖無力氣去管外麵的事,可心底總歸還是牽掛著薑氏,偶爾會請丁嶽告知眼下潁川情勢,遂知除往前線運送新丁外、眼下族內還更忙於撫恤陣亡將士家眷,薑氏作為先主之母責無旁貸,如今每日都在外奔波撫問。
她對此十分擔憂,更隱隱感到一絲奇怪——父母子女血脈相連,如今做母親的白發人送黑發人,難道竟果真可以做到如此……按部就班泰然平靜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