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哥。
……三哥。
這一次他沒有避開她,隻是也並不曾像夢中一樣柔情地擁抱她,消瘦的身體已不似過去在錢塘時那般溫暖寬厚,深秋的雨水於同一刻墜落,遍地枯枝中淒冷的霜寒令她感到難以言喻的絕望。
“疏妍……”
那是他最後能贈予的慈悲、沒用一聲“娘娘”徑直把她推進無底的深淵,可過去甜蜜的稱呼此刻也蕭索得教人哀慟,她才知道原來苦痛也是摸不到頂的,麻木也遮蔽不了血肉模糊開膛破肚的殘酷。
“可我……已再沒有什麽能給你的東西了。”
玎——
一聲微弱的脆響忽然從耳邊劃過,甚至還不如那時漸漸暴烈起來的雨聲來得清晰,後來她才察覺是她精心別在鬢間的那對白玉梳中的一隻掉落在了地上,連同她與他在錢塘那短短三日春江花月般的夢寐一起摔得粉碎。
天曉得……他們之間原本就不曾有過多少相處的時日,此刻好容易得到的一個異常珍貴的擁抱卻還苦澀得令人難以下咽——原來這世上最溫暖和最寒冷的地方竟是同一個,都是他令她萬分眷戀的、海市蜃樓般空洞虛幻的懷抱。
——與那時相比此刻這些淺淡的悵惘又算得了什麽呢?
宋太後輕輕端起酒杯,一旁的王穆已妥帖地躬身為她斟酒,殿閣之外璀璨的火樹銀花是那麽明亮、提醒她今日已是七年後又一個嶄新的除夕了;他仍坐在離她不遠不近的地方,眼看著不過隔著區區幾道禦階,實則卻分明是崇山峻嶺千峰萬仞,片刻前那短暫的一眼已了無痕跡難以追溯,她卻依然可以滿足地把它當成他給她最好的新歲賀禮。
仰頭滿飲杯中酒,飄忽的醉意也像在遙遙與他共鳴,七年前她未能答複的問題其實早就有答案,隻是那時她卻無法把它說出口——她從來不需要他給她任何東西,既往的一切早已教會她自己尋找慰藉,她隻希望能在他身邊多停留片刻而已,現在更簡單……隻希望他一直平安順遂而已。
三哥。
你說這……也能算是貪心麽?
第97章
光祐元年正月初四, 新歲休沐告畢,百官複朝麵聖。
自被君侯當庭重責後便久未露麵的陰平王今日終於現了身,人瘦了一圈、立在明堂外候朝時不與任何人交談, 一身煞氣生人勿近;滿朝上下無人敢去觸黴頭,也就金陵派那幾個早與之撕破臉的會在此時過去捋虎須, 譬如宋泊就帶著自己的長子宋明然在他麵前施施然走了兩個來回, 氣得衛弼一張臉黑如鍋底。
卯時正刻方氏之人紛紛而至,單是列朝者便有十數之眾,主君方獻亭目不斜視徐徐行至群臣之首站定,即便一語未發也令眾人噤若寒蟬;彼時陰平王臉色分明更難看了些, 卻還是在身側同僚的苦心敦請下遙遙向對方一拱手, 欠身道:“……君侯。”
這顯然便是示弱、隻看對方接是不接, 百官眼觀鼻鼻觀心皆一聲大氣不敢出,片刻後才見君侯側首看向衛弼, 一默後終是輕輕點了點頭, 應:“陰平王。”
……算是接了。
洛陽派和中立派的臣子俱是長舒一口氣,唯獨金陵一派心有不甘,心想君侯還是太仁厚慈悲了、未若一刀捅死衛弼那老賊來得痛快;心思百轉間中貴人已出明堂宣百官覲見, 遂不得已紛紛暫擱雜念正冠入殿。
而要說這開歲之後要議的頭等大事,顯見還是那遷延甚久的南渡大計。
兩派論爭已久、再於朝堂上彼此攻訐也實在無甚趣味, 何況眾人皆知此事辦不辦、何時辦、如何辦最終還是要看天家和五輔的意思, 是以在朝會後聽聞中貴人獨宣那五人留朝也毫不意外,隻紛紛躬身退下了。
身為五輔之一的宋氏主君宋澹在先帝駕崩前便奉旨至金陵準備南遷事宜,如今不在洛陽便暫由其胞弟宋泊替位——尚書大人也是乖覺,身為文臣本是與那衛弼範玉成同立明堂之左, 此刻看看形勢卻覺得還是應當去同君侯站在一邊,遂默不作聲換到了明堂之右, 徒留前幾日將將從太子少師晉為太傅的陳蒙站在兩派中間。
“先帝在時久為南渡之計謀,今大戰方歇時機已至,卻是不應一拖再拖。”
禦座之上的幼帝坐得板板正正,而真正說話的人卻還是垂簾那端的太後。
“孤有意於本月遷都金陵,不知諸位愛卿意下如何?”
——“意下如何”?
洛陽一派的兩位黨首早將拒絕寫在了臉上、隻因眼下君侯在側才不敢貿然開口,一旁的宋泊見縫插針,跨出一步對自己的侄女一拜,忙不迭道:“啟稟太後——自太清八年始工部與禮部便奉旨籌備南遷事宜,今已備足車馬船隻、台城舊宮亦已修葺妥當,隻需太後與陛下下旨,即刻便可遷都金陵。”
這急不可耐的模樣落在洛陽一派眼中可真是討嫌,衛弼沒忍住還是重重冷哼了一聲,又開口道:“宋大人話說得容易,卻不知遷都茲事體大牽涉甚廣,遠非助太後與陛下換座帝宮住那般簡單——貨物輜重自可搬遷,良田厚土又當如何遷移?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北地之民去了江南該以何謀生?若無法妥善安置便不能攜臣民過江,人口銳減後稅賦亦難征收,屆時又當如何收場?”
“陰平王所言極是……”範玉成亦接了口,與他的同僚一個紅臉一個白臉,語氣和緩中又透著幾多憂慮,仿佛真是為國為民無限操勞,“況如今陛下方登大位人心浮動,貿然遷都恐於社稷不利,又逢君侯得勝還朝局勢暫穩,依老臣之見還是留於東都再圖西進才是良策啊……”
一唱一和天衣無縫,在私心之外也確有幾分道理,垂簾之後的人卻沒有被唬住,隻從容道:“南渡大計籌謀已久,曲州建州一線以南亦已重新建製以便百姓墾荒,人口之失雖不可免,但防線縮短也可令朝廷有的放矢——方侯以為如何?”
一番話說得進退有度容止可觀,令下首旁聽的宋泊不禁深為感慨——七年前他與大哥的決定終究是做對了,疏妍聰敏善忍勤勉好學,在先帝身邊苦習政務數載終有眼下安坐朝堂之勢,待再過幾年將這主政之位坐穩,則……
“南渡之事確不應一再拖延。”
沉思間立於身前的君侯終於開了口,聲息沉穩眉目安然,比年少時的矜貴更多出幾許威嚴。
“去歲大戰雖勝,但隰州以西盡成焦土,三軍上下亦皆疲敝,眼下國庫空虛兵力有損、難再支撐西進之望,幽州謝氏更恐無力抵擋東突厥,未若乘大勝之勢渡江南下,以保太後與陛下無虞。”
他話音剛落,垂簾之後的宋疏妍尚不及接話便聽幼主大聲說了一句“好”,又道:“朕也以為眼下南渡正是時機!若等戰事複來到時豈不手忙腳亂?天家自不可在百姓麵前失了威儀體統!”
這話說得稚氣難掩,又令洛陽派的一雙輔臣清清楚楚感到了天子心底的偏向,兩人各自一聲暗罵、又紛紛對一旁的太傅陳蒙使眼色盼他能說一句話,可恨這老狐狸做慣了和事佬竟對兩派都不偏幫,逼得衛弼又不得不親自開口道:“那這江北的河山便不守了?拱手讓與逆王與鍾曷、讓與突厥和吐蕃?”
“八年前君侯為保萬民不惜舍身,今日卻要棄他們於不顧?”
“他們都在盼望著王師!他們不願被朝廷拋棄!”
一通詰問十分犀利,卻分明是在以一個“情”字相脅——它於天下人皆輕如鴻毛不值一提,偏偏於潁川方氏……重於泰山不可割舍。
垂簾之後的宋疏妍微微皺眉,餘光已見方獻亭眼底的鬱色漸漸濃深——她太熟悉這個讓自己念了整整十年的人,即便在旁人看來他麵無表情毫無變化,可她知道……不是那樣的。
“朝廷自會命各州郡護送百姓南遷,凡有心歸附者皆有所養,”她聲音涼了幾分,難得有些動了怒,“護國安民從不是誰一人之責,陰平王若果真憂心社稷、倒可代孤與陛下死守東都以安民心。”
這話說得頗露鋒芒、肝火更比此前自己被衛麟用箭指著時還要旺,句尾收得卻很聰明,不是代“方侯”而是代“孤與陛下”,這便將她對他的回護之意削弱了不少;衛弼範玉成皆未察她真意,他本人卻是知道的,深邃清冷的眼一瞬抬起與她相對,比彼此相隔的那道珠簾還要秀徹澄明。
宋泊作為知曉兩人過去之人此刻卻是心驚膽戰、唯恐洛陽一派瞧出端倪再借機攻訐太後,遂連忙拱手道:“太後所言極是——眼下江南各州皆已準備停當、可安置北地百姓六十萬餘,數月後當還有餘裕,各州刺史必當盡心竭力為朝廷分憂。”
宋疏妍便輕輕應了一聲,在洛陽一派眼中乃是確確鑿鑿的外戚亂政,片刻後又聽那妖女道:“既如此便盡早安排吧,上元過後便動身南下。”
一頓,又問:“兵部預備做何部署?”
這便是在問方獻亭了,他半垂下眼、內斂的模樣顯得沉靜自若,俄爾肅聲答:“東都八萬禁軍皆當一路護送太後與陛下,潁川軍則將兵分六路前往各州縣助百姓南渡,至於微臣……”
他略一猶疑,少頃又繼續道:“臣請旨領兵五萬北上幽州與謝氏共抗東突厥,待局勢稍定再行南歸複命。”
這是……又要征戰。
——他才回來幾天?從臘月二十九算起也不過區區六日,剛向西擊退了鍾曷和堅昆、如今便又要向東去打突厥……他又不是三頭六臂金剛不壞之身,怎能……
華服之下的手微微攥緊,宋疏妍眼前已再次劃過十年前與之分別的舊景,原本如常的喉頭忽而酸澀僵緊、一旦開口便會立刻暴露心底洶湧的起伏,局促之際耳中卻聽熹兒先一步驚愕道:“方侯竟又要領兵出征?那……那誰來護送朕與母後?除了你、其他人朕都不放心!”
這話雖則稚拙欠妥、卻顯出君主對一個臣子至重的篤信,方獻亭的眉眼依稀顯得有些柔軟了,或許那時也在衛熹臉上看出了些許先帝的影子。
“朝廷大舉遷移、風聲必然走漏,屆時敵寇斷不會沒有動作,臣多留幾日斷後也是為求穩妥……”
他答得很耐心,即便麵對的是一個半大孩童也沒有絲毫輕慢不敬。
“至於禦前還有婁、宋幾位將軍在,其皆為誌慮忠純貞良死節之臣,必可護得陛下周全。”
他實在是個有些奇妙的人,沉鬱時冷厲異常教人害怕,可一旦放緩語氣便又顯得格外溫柔可靠,幼主本是十分驚惶的、眼下被他稍稍哄慰兩句又神情轉霽,繼而囁嚅道:“那好吧……但,但卿還是要早些歸朝……”
這亦是他母後心中所想,且她分明比他更知曉那人真正柔情起來的模樣,隻是被重重枷鎖束縛著、半個字也說不出口罷了;他卻好像同樣知曉她的不安,在應過衛熹後又不著痕跡地向垂簾內遞來一眼,如同羽毛在她心上輕輕繞著,令人既心滿意足又對他更加渴慕。
她微微垂下眼睛,等待戰栗般的快感在心底湧起又退去,浮光掠影般清淺的餘波也是醉人的烈酒,同時給予著她最奢侈的甜蜜和最悵惘的苦痛。
“那便依卿所言。”
她終於再次開口,種種悸動逐一壓下,無人知曉她對他的思戀已濃烈到何種地步,正如無人知曉她對他的每一次離去都是何等不舍驚懼。
“孤與陛下先至金陵……待方侯凱旋。”
第98章
朝會散時天光大亮, 東都也是難得有一日無雪無雨,宋明真下值後與同僚交了班、預備騎馬至婁府接回久留娘家遲遲不歸的妻子,將出宮門時遠遠瞧見他三哥、隨即回身快步迎了上去。
王穆正親自送君侯出明堂, 見了宋明真又欠身客氣地叫了一聲“中郎將”,他剛回了一聲“中貴人”便與其身後的叔父宋泊對上了眼光, 神情微微一冷、低下頭不作聲了。
久在禦前侍奉的人精最通人情, 王穆一看這形勢便對君侯作了個揖、隨後靜靜退去不再摻和朝廷重臣們的家事;果然他一離開宋泊便上前喚了一聲“子邱”,彼時神情頗為為難,又歎:“得閑時還是回家看看吧……你此番護駕有功左遷高升,你生母聽聞也是歡喜的。”
宋明真聞之不言不動、擺明沒有要搭話的意思, 宋泊遂麵露尷尬之色、對方獻亭拱拱手後也轉身離去了。
許多話是不必講的, 時至今日方獻亭也知曉宋明真是因何與家中鬧到如此地步;思及此又不禁回頭看了一眼身後的明堂, 想她此時當已回了寢宮,隻不知垂簾之後的方寸之地是否逼仄惱人、今日她說最後一句話時聲音分明已有些啞了。
“三哥這是要去兵部?”
身旁的宋明真已開了口, 對方才與叔父照麵時的微妙絕口不提。
方獻亭抬手拍拍他的肩, 一切盡在不言中,後又答:“去婁府,看看元希。”
元希是婁蔚婁小將軍的表字, 此前他任北衙六軍統領、為保宋疏妍還曾與陰平王父子動武,後來因兵力不敵落敗、更生生被衛麟卸了半邊肩, 眼下正在家中養傷、已逾半月不曾上職。
“那真是巧了, 我也正要去婁家,”宋明真聞言眼前一亮,總算露出一絲笑,“桐兒念她那幾個哥哥念得緊、說什麽都不肯跟我回去, 前兩日還將晗兒一並抱走了,這真是……”
他嘴上絮絮抱怨、可眉間眼底卻分明處處歡喜, 大約妻兒俱在的確是很大的福氣,方獻亭淡淡笑了一下,右眼尾處那一點淚痣卻顯出幾分出離。
“那便同路吧。”
他平平應道,與宋明真一同向宮門外走去。
婁氏本是大周望族,過去在將門中也是僅次於潁川方氏的尊貴,可惜上梟穀一敗卻令其獲罪於天下、即便主君婁嘯以死相謝也仍於事無補,其弟婁善上位後連東都府宅都從過去宣仁門以東的進德坊遷至了遠離皇城的城南興教坊,贖罪的姿態也算擺得十足謙卑了。
方獻亭並未帶什麽隨從、隻同宋明真一道登門拜訪,婁氏盍族卻還是受了驚動,主君婁善親自帶若幹族人外出相迎,個個神情惶恐彎腰低頭,恭聲道:“不知君侯駕臨,婁氏有失遠迎——”
“有方無婁”的調侃隻來自坊間,實則方獻亭卻並未對婁氏如何懷怨——誠然婁嘯犯下大錯以致國家受難,但其已服罪身死、其一族這些年又為國征戰任勞任怨,若再一味遷怒難免傷及大局、與其本心背道而馳。
“世叔不必多禮,朝堂之外還當喚我貽之。”
他雙手將婁善扶起,又與跟在對方左右的幾位婁氏子弟點頭致意,可惜這身上背著罪的人總不能輕易直起腰,婁善照舊十分拘謹、又請教君侯今日因何下顧。
“此前聽聞元希受了傷,隻是近來庶務纏身始終未能登門探望,”方獻亭答得很客氣,“今日恰與子邱遇上,便同來了。”
這話令婁氏上下受寵若驚,那連連欠身的架勢令前來“奪回”妻兒的宋明真都不知不覺跟著漲了身價,此後又聽婁善對身後的侄兒婁風道:“元景——快,快引君侯去元希房中瞧瞧——”
十年過去,婁家大公子也不再是當初那個聽命於父親欲同方獻亭一爭高下的小將軍,婁嘯自盡後他性情大變沉默寡言,每每見到方氏主君皆埋首敬稱一聲“君侯”、再不會同宋明真這幫年少時的友人般直呼其名。
“是,”此刻他依舊低低垂著頭,“……請君侯隨我來。”
方獻亭看了他一眼、倒沒有說別的,與婁善示意後方才隨之向府宅深處走去;宋明真同嶽家的仆役打聽了一嘴、得知他那夫人也在堂兄院中跟嫂子吃茶閑話,遂又快步趕上同往了。
人還沒進院子、隔著幾十步便聽內裏乒乒乓乓一陣響,隱約又傳來男子爽朗的大笑,說:“你這身法可遲鈍了不少,還說平素在家中能打得贏子邱?怕不是被他糊弄了吧——”
“胡說!”
隨即又聽一聲女子嬌喝,顯見已是三分惱七分怒。
“什麽叫糊弄?哥哥是說宋子邱平日是在讓我?——我哪裏用他讓?他分明就是打不過我!”
寥寥幾句聽得宋明真冷汗直冒,顧不得等三哥便趕忙徑自快步闖進婁蔚院裏,大罵:“婁元希!你休要在此胡言亂語挑撥離間!”
細看去、那院裏雙雙持劍打作一團的可不正是婁風婁桐兩兄妹?後者一見夫君來了更瞪圓了眼、幾步直逼上前問道:“你來得正好!現在就在大家跟前把話說清楚!平日在家你究竟有沒有讓我!你我到底誰更厲害!”
實則答案已是昭然若揭,但中郎將若在眾目睽睽之下拂了妻子的臉麵、這家中的空房便真不知要守到何時,此刻隻好先狠瞪婁蔚一眼,又義正詞嚴道:“荒謬!夫人武藝如此精絕、我哪來的本事相讓?自然是你更厲害的,別聽你哥胡說八道……”
婁桐卻仍不忿,一身妃色武服十分颯爽、即便已育有一子瞧著依舊明豔動人,此時皺眉盯了夫君半晌,又委屈道:“可、可我剛才確實輸給他了……按理說他跟你該是旗鼓相當才對啊……”
宋明真一聽對婁蔚更是惱恨、想不通這人怎麽竟會跟自家妹妹動真格的,嘴上又繼續哄慰:“你是生了晗兒還沒養好身子、這才讓你哥討了便宜,等再過個一年半載他必也將同我一般成了你的手下敗將……”
……三哥。
這一次他沒有避開她,隻是也並不曾像夢中一樣柔情地擁抱她,消瘦的身體已不似過去在錢塘時那般溫暖寬厚,深秋的雨水於同一刻墜落,遍地枯枝中淒冷的霜寒令她感到難以言喻的絕望。
“疏妍……”
那是他最後能贈予的慈悲、沒用一聲“娘娘”徑直把她推進無底的深淵,可過去甜蜜的稱呼此刻也蕭索得教人哀慟,她才知道原來苦痛也是摸不到頂的,麻木也遮蔽不了血肉模糊開膛破肚的殘酷。
“可我……已再沒有什麽能給你的東西了。”
玎——
一聲微弱的脆響忽然從耳邊劃過,甚至還不如那時漸漸暴烈起來的雨聲來得清晰,後來她才察覺是她精心別在鬢間的那對白玉梳中的一隻掉落在了地上,連同她與他在錢塘那短短三日春江花月般的夢寐一起摔得粉碎。
天曉得……他們之間原本就不曾有過多少相處的時日,此刻好容易得到的一個異常珍貴的擁抱卻還苦澀得令人難以下咽——原來這世上最溫暖和最寒冷的地方竟是同一個,都是他令她萬分眷戀的、海市蜃樓般空洞虛幻的懷抱。
——與那時相比此刻這些淺淡的悵惘又算得了什麽呢?
宋太後輕輕端起酒杯,一旁的王穆已妥帖地躬身為她斟酒,殿閣之外璀璨的火樹銀花是那麽明亮、提醒她今日已是七年後又一個嶄新的除夕了;他仍坐在離她不遠不近的地方,眼看著不過隔著區區幾道禦階,實則卻分明是崇山峻嶺千峰萬仞,片刻前那短暫的一眼已了無痕跡難以追溯,她卻依然可以滿足地把它當成他給她最好的新歲賀禮。
仰頭滿飲杯中酒,飄忽的醉意也像在遙遙與他共鳴,七年前她未能答複的問題其實早就有答案,隻是那時她卻無法把它說出口——她從來不需要他給她任何東西,既往的一切早已教會她自己尋找慰藉,她隻希望能在他身邊多停留片刻而已,現在更簡單……隻希望他一直平安順遂而已。
三哥。
你說這……也能算是貪心麽?
第97章
光祐元年正月初四, 新歲休沐告畢,百官複朝麵聖。
自被君侯當庭重責後便久未露麵的陰平王今日終於現了身,人瘦了一圈、立在明堂外候朝時不與任何人交談, 一身煞氣生人勿近;滿朝上下無人敢去觸黴頭,也就金陵派那幾個早與之撕破臉的會在此時過去捋虎須, 譬如宋泊就帶著自己的長子宋明然在他麵前施施然走了兩個來回, 氣得衛弼一張臉黑如鍋底。
卯時正刻方氏之人紛紛而至,單是列朝者便有十數之眾,主君方獻亭目不斜視徐徐行至群臣之首站定,即便一語未發也令眾人噤若寒蟬;彼時陰平王臉色分明更難看了些, 卻還是在身側同僚的苦心敦請下遙遙向對方一拱手, 欠身道:“……君侯。”
這顯然便是示弱、隻看對方接是不接, 百官眼觀鼻鼻觀心皆一聲大氣不敢出,片刻後才見君侯側首看向衛弼, 一默後終是輕輕點了點頭, 應:“陰平王。”
……算是接了。
洛陽派和中立派的臣子俱是長舒一口氣,唯獨金陵一派心有不甘,心想君侯還是太仁厚慈悲了、未若一刀捅死衛弼那老賊來得痛快;心思百轉間中貴人已出明堂宣百官覲見, 遂不得已紛紛暫擱雜念正冠入殿。
而要說這開歲之後要議的頭等大事,顯見還是那遷延甚久的南渡大計。
兩派論爭已久、再於朝堂上彼此攻訐也實在無甚趣味, 何況眾人皆知此事辦不辦、何時辦、如何辦最終還是要看天家和五輔的意思, 是以在朝會後聽聞中貴人獨宣那五人留朝也毫不意外,隻紛紛躬身退下了。
身為五輔之一的宋氏主君宋澹在先帝駕崩前便奉旨至金陵準備南遷事宜,如今不在洛陽便暫由其胞弟宋泊替位——尚書大人也是乖覺,身為文臣本是與那衛弼範玉成同立明堂之左, 此刻看看形勢卻覺得還是應當去同君侯站在一邊,遂默不作聲換到了明堂之右, 徒留前幾日將將從太子少師晉為太傅的陳蒙站在兩派中間。
“先帝在時久為南渡之計謀,今大戰方歇時機已至,卻是不應一拖再拖。”
禦座之上的幼帝坐得板板正正,而真正說話的人卻還是垂簾那端的太後。
“孤有意於本月遷都金陵,不知諸位愛卿意下如何?”
——“意下如何”?
洛陽一派的兩位黨首早將拒絕寫在了臉上、隻因眼下君侯在側才不敢貿然開口,一旁的宋泊見縫插針,跨出一步對自己的侄女一拜,忙不迭道:“啟稟太後——自太清八年始工部與禮部便奉旨籌備南遷事宜,今已備足車馬船隻、台城舊宮亦已修葺妥當,隻需太後與陛下下旨,即刻便可遷都金陵。”
這急不可耐的模樣落在洛陽一派眼中可真是討嫌,衛弼沒忍住還是重重冷哼了一聲,又開口道:“宋大人話說得容易,卻不知遷都茲事體大牽涉甚廣,遠非助太後與陛下換座帝宮住那般簡單——貨物輜重自可搬遷,良田厚土又當如何遷移?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北地之民去了江南該以何謀生?若無法妥善安置便不能攜臣民過江,人口銳減後稅賦亦難征收,屆時又當如何收場?”
“陰平王所言極是……”範玉成亦接了口,與他的同僚一個紅臉一個白臉,語氣和緩中又透著幾多憂慮,仿佛真是為國為民無限操勞,“況如今陛下方登大位人心浮動,貿然遷都恐於社稷不利,又逢君侯得勝還朝局勢暫穩,依老臣之見還是留於東都再圖西進才是良策啊……”
一唱一和天衣無縫,在私心之外也確有幾分道理,垂簾之後的人卻沒有被唬住,隻從容道:“南渡大計籌謀已久,曲州建州一線以南亦已重新建製以便百姓墾荒,人口之失雖不可免,但防線縮短也可令朝廷有的放矢——方侯以為如何?”
一番話說得進退有度容止可觀,令下首旁聽的宋泊不禁深為感慨——七年前他與大哥的決定終究是做對了,疏妍聰敏善忍勤勉好學,在先帝身邊苦習政務數載終有眼下安坐朝堂之勢,待再過幾年將這主政之位坐穩,則……
“南渡之事確不應一再拖延。”
沉思間立於身前的君侯終於開了口,聲息沉穩眉目安然,比年少時的矜貴更多出幾許威嚴。
“去歲大戰雖勝,但隰州以西盡成焦土,三軍上下亦皆疲敝,眼下國庫空虛兵力有損、難再支撐西進之望,幽州謝氏更恐無力抵擋東突厥,未若乘大勝之勢渡江南下,以保太後與陛下無虞。”
他話音剛落,垂簾之後的宋疏妍尚不及接話便聽幼主大聲說了一句“好”,又道:“朕也以為眼下南渡正是時機!若等戰事複來到時豈不手忙腳亂?天家自不可在百姓麵前失了威儀體統!”
這話說得稚氣難掩,又令洛陽派的一雙輔臣清清楚楚感到了天子心底的偏向,兩人各自一聲暗罵、又紛紛對一旁的太傅陳蒙使眼色盼他能說一句話,可恨這老狐狸做慣了和事佬竟對兩派都不偏幫,逼得衛弼又不得不親自開口道:“那這江北的河山便不守了?拱手讓與逆王與鍾曷、讓與突厥和吐蕃?”
“八年前君侯為保萬民不惜舍身,今日卻要棄他們於不顧?”
“他們都在盼望著王師!他們不願被朝廷拋棄!”
一通詰問十分犀利,卻分明是在以一個“情”字相脅——它於天下人皆輕如鴻毛不值一提,偏偏於潁川方氏……重於泰山不可割舍。
垂簾之後的宋疏妍微微皺眉,餘光已見方獻亭眼底的鬱色漸漸濃深——她太熟悉這個讓自己念了整整十年的人,即便在旁人看來他麵無表情毫無變化,可她知道……不是那樣的。
“朝廷自會命各州郡護送百姓南遷,凡有心歸附者皆有所養,”她聲音涼了幾分,難得有些動了怒,“護國安民從不是誰一人之責,陰平王若果真憂心社稷、倒可代孤與陛下死守東都以安民心。”
這話說得頗露鋒芒、肝火更比此前自己被衛麟用箭指著時還要旺,句尾收得卻很聰明,不是代“方侯”而是代“孤與陛下”,這便將她對他的回護之意削弱了不少;衛弼範玉成皆未察她真意,他本人卻是知道的,深邃清冷的眼一瞬抬起與她相對,比彼此相隔的那道珠簾還要秀徹澄明。
宋泊作為知曉兩人過去之人此刻卻是心驚膽戰、唯恐洛陽一派瞧出端倪再借機攻訐太後,遂連忙拱手道:“太後所言極是——眼下江南各州皆已準備停當、可安置北地百姓六十萬餘,數月後當還有餘裕,各州刺史必當盡心竭力為朝廷分憂。”
宋疏妍便輕輕應了一聲,在洛陽一派眼中乃是確確鑿鑿的外戚亂政,片刻後又聽那妖女道:“既如此便盡早安排吧,上元過後便動身南下。”
一頓,又問:“兵部預備做何部署?”
這便是在問方獻亭了,他半垂下眼、內斂的模樣顯得沉靜自若,俄爾肅聲答:“東都八萬禁軍皆當一路護送太後與陛下,潁川軍則將兵分六路前往各州縣助百姓南渡,至於微臣……”
他略一猶疑,少頃又繼續道:“臣請旨領兵五萬北上幽州與謝氏共抗東突厥,待局勢稍定再行南歸複命。”
這是……又要征戰。
——他才回來幾天?從臘月二十九算起也不過區區六日,剛向西擊退了鍾曷和堅昆、如今便又要向東去打突厥……他又不是三頭六臂金剛不壞之身,怎能……
華服之下的手微微攥緊,宋疏妍眼前已再次劃過十年前與之分別的舊景,原本如常的喉頭忽而酸澀僵緊、一旦開口便會立刻暴露心底洶湧的起伏,局促之際耳中卻聽熹兒先一步驚愕道:“方侯竟又要領兵出征?那……那誰來護送朕與母後?除了你、其他人朕都不放心!”
這話雖則稚拙欠妥、卻顯出君主對一個臣子至重的篤信,方獻亭的眉眼依稀顯得有些柔軟了,或許那時也在衛熹臉上看出了些許先帝的影子。
“朝廷大舉遷移、風聲必然走漏,屆時敵寇斷不會沒有動作,臣多留幾日斷後也是為求穩妥……”
他答得很耐心,即便麵對的是一個半大孩童也沒有絲毫輕慢不敬。
“至於禦前還有婁、宋幾位將軍在,其皆為誌慮忠純貞良死節之臣,必可護得陛下周全。”
他實在是個有些奇妙的人,沉鬱時冷厲異常教人害怕,可一旦放緩語氣便又顯得格外溫柔可靠,幼主本是十分驚惶的、眼下被他稍稍哄慰兩句又神情轉霽,繼而囁嚅道:“那好吧……但,但卿還是要早些歸朝……”
這亦是他母後心中所想,且她分明比他更知曉那人真正柔情起來的模樣,隻是被重重枷鎖束縛著、半個字也說不出口罷了;他卻好像同樣知曉她的不安,在應過衛熹後又不著痕跡地向垂簾內遞來一眼,如同羽毛在她心上輕輕繞著,令人既心滿意足又對他更加渴慕。
她微微垂下眼睛,等待戰栗般的快感在心底湧起又退去,浮光掠影般清淺的餘波也是醉人的烈酒,同時給予著她最奢侈的甜蜜和最悵惘的苦痛。
“那便依卿所言。”
她終於再次開口,種種悸動逐一壓下,無人知曉她對他的思戀已濃烈到何種地步,正如無人知曉她對他的每一次離去都是何等不舍驚懼。
“孤與陛下先至金陵……待方侯凱旋。”
第98章
朝會散時天光大亮, 東都也是難得有一日無雪無雨,宋明真下值後與同僚交了班、預備騎馬至婁府接回久留娘家遲遲不歸的妻子,將出宮門時遠遠瞧見他三哥、隨即回身快步迎了上去。
王穆正親自送君侯出明堂, 見了宋明真又欠身客氣地叫了一聲“中郎將”,他剛回了一聲“中貴人”便與其身後的叔父宋泊對上了眼光, 神情微微一冷、低下頭不作聲了。
久在禦前侍奉的人精最通人情, 王穆一看這形勢便對君侯作了個揖、隨後靜靜退去不再摻和朝廷重臣們的家事;果然他一離開宋泊便上前喚了一聲“子邱”,彼時神情頗為為難,又歎:“得閑時還是回家看看吧……你此番護駕有功左遷高升,你生母聽聞也是歡喜的。”
宋明真聞之不言不動、擺明沒有要搭話的意思, 宋泊遂麵露尷尬之色、對方獻亭拱拱手後也轉身離去了。
許多話是不必講的, 時至今日方獻亭也知曉宋明真是因何與家中鬧到如此地步;思及此又不禁回頭看了一眼身後的明堂, 想她此時當已回了寢宮,隻不知垂簾之後的方寸之地是否逼仄惱人、今日她說最後一句話時聲音分明已有些啞了。
“三哥這是要去兵部?”
身旁的宋明真已開了口, 對方才與叔父照麵時的微妙絕口不提。
方獻亭抬手拍拍他的肩, 一切盡在不言中,後又答:“去婁府,看看元希。”
元希是婁蔚婁小將軍的表字, 此前他任北衙六軍統領、為保宋疏妍還曾與陰平王父子動武,後來因兵力不敵落敗、更生生被衛麟卸了半邊肩, 眼下正在家中養傷、已逾半月不曾上職。
“那真是巧了, 我也正要去婁家,”宋明真聞言眼前一亮,總算露出一絲笑,“桐兒念她那幾個哥哥念得緊、說什麽都不肯跟我回去, 前兩日還將晗兒一並抱走了,這真是……”
他嘴上絮絮抱怨、可眉間眼底卻分明處處歡喜, 大約妻兒俱在的確是很大的福氣,方獻亭淡淡笑了一下,右眼尾處那一點淚痣卻顯出幾分出離。
“那便同路吧。”
他平平應道,與宋明真一同向宮門外走去。
婁氏本是大周望族,過去在將門中也是僅次於潁川方氏的尊貴,可惜上梟穀一敗卻令其獲罪於天下、即便主君婁嘯以死相謝也仍於事無補,其弟婁善上位後連東都府宅都從過去宣仁門以東的進德坊遷至了遠離皇城的城南興教坊,贖罪的姿態也算擺得十足謙卑了。
方獻亭並未帶什麽隨從、隻同宋明真一道登門拜訪,婁氏盍族卻還是受了驚動,主君婁善親自帶若幹族人外出相迎,個個神情惶恐彎腰低頭,恭聲道:“不知君侯駕臨,婁氏有失遠迎——”
“有方無婁”的調侃隻來自坊間,實則方獻亭卻並未對婁氏如何懷怨——誠然婁嘯犯下大錯以致國家受難,但其已服罪身死、其一族這些年又為國征戰任勞任怨,若再一味遷怒難免傷及大局、與其本心背道而馳。
“世叔不必多禮,朝堂之外還當喚我貽之。”
他雙手將婁善扶起,又與跟在對方左右的幾位婁氏子弟點頭致意,可惜這身上背著罪的人總不能輕易直起腰,婁善照舊十分拘謹、又請教君侯今日因何下顧。
“此前聽聞元希受了傷,隻是近來庶務纏身始終未能登門探望,”方獻亭答得很客氣,“今日恰與子邱遇上,便同來了。”
這話令婁氏上下受寵若驚,那連連欠身的架勢令前來“奪回”妻兒的宋明真都不知不覺跟著漲了身價,此後又聽婁善對身後的侄兒婁風道:“元景——快,快引君侯去元希房中瞧瞧——”
十年過去,婁家大公子也不再是當初那個聽命於父親欲同方獻亭一爭高下的小將軍,婁嘯自盡後他性情大變沉默寡言,每每見到方氏主君皆埋首敬稱一聲“君侯”、再不會同宋明真這幫年少時的友人般直呼其名。
“是,”此刻他依舊低低垂著頭,“……請君侯隨我來。”
方獻亭看了他一眼、倒沒有說別的,與婁善示意後方才隨之向府宅深處走去;宋明真同嶽家的仆役打聽了一嘴、得知他那夫人也在堂兄院中跟嫂子吃茶閑話,遂又快步趕上同往了。
人還沒進院子、隔著幾十步便聽內裏乒乒乓乓一陣響,隱約又傳來男子爽朗的大笑,說:“你這身法可遲鈍了不少,還說平素在家中能打得贏子邱?怕不是被他糊弄了吧——”
“胡說!”
隨即又聽一聲女子嬌喝,顯見已是三分惱七分怒。
“什麽叫糊弄?哥哥是說宋子邱平日是在讓我?——我哪裏用他讓?他分明就是打不過我!”
寥寥幾句聽得宋明真冷汗直冒,顧不得等三哥便趕忙徑自快步闖進婁蔚院裏,大罵:“婁元希!你休要在此胡言亂語挑撥離間!”
細看去、那院裏雙雙持劍打作一團的可不正是婁風婁桐兩兄妹?後者一見夫君來了更瞪圓了眼、幾步直逼上前問道:“你來得正好!現在就在大家跟前把話說清楚!平日在家你究竟有沒有讓我!你我到底誰更厲害!”
實則答案已是昭然若揭,但中郎將若在眾目睽睽之下拂了妻子的臉麵、這家中的空房便真不知要守到何時,此刻隻好先狠瞪婁蔚一眼,又義正詞嚴道:“荒謬!夫人武藝如此精絕、我哪來的本事相讓?自然是你更厲害的,別聽你哥胡說八道……”
婁桐卻仍不忿,一身妃色武服十分颯爽、即便已育有一子瞧著依舊明豔動人,此時皺眉盯了夫君半晌,又委屈道:“可、可我剛才確實輸給他了……按理說他跟你該是旗鼓相當才對啊……”
宋明真一聽對婁蔚更是惱恨、想不通這人怎麽竟會跟自家妹妹動真格的,嘴上又繼續哄慰:“你是生了晗兒還沒養好身子、這才讓你哥討了便宜,等再過個一年半載他必也將同我一般成了你的手下敗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