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叫我太後!”
她的火氣一下竄得十丈高,此前苦心維係多年的虛與委蛇全在這一刻碎如齏粉。
“你果真當我是太後麽?還是僅僅是仰你鼻息聽你擺布的人偶傀儡!”
“既為人臣何以無召南下?既已違命又何必惺惺作態?”
“方獻亭……你欺我太甚。”
……她從沒有對他生過氣。
相識十餘載一次都未有過,即便當初在驪山她誤以為他要殺她、即便當初方氏遷出長安他拒她於千裏——而她又有什麽資格對他生氣?他才剛剛於群臣萬民前用自己的血保全了她與大周皇室的性命尊嚴, 普天之下除他之外也再不會有人會如此盡誠竭節。
“無召南下確為臣之過……”
果然他並不為她的怒火所動,神情甚至比片刻前更疏離冷漠。
“……請太後降罪。”
說著他便麵無表情地雙膝跪在她麵前, 原來如此一個充滿臣服意味的舉動也可以成為殘酷的羞辱——一切都是多麽諷刺,所謂跪拜者分明高高在上,而受禮之人卻又好似低入塵埃。
“‘降罪’……”
她低聲重複他的話,一顆心早被撕扯成一片一片。
“方侯何罪之有?”
“棄三軍於幽州?未蒙召而南下?”
“可天下百姓皆知你之忠……今日卸甲刺字,他日也定會名垂青史吧?”
她的神情和語氣都已有些扭曲了。
“是我叔父給你報的信對麽?”
“他說什麽?說揚州有變我與陛下都應付不來?說此間諸事皆非君侯不可?”
“陰平王與範相也皆以為天下事非洛陽派不可,是以方在明堂之上忤逆作亂……如今你擅作主張一意孤行,又同他們有何分別?”
句句質問字字尖銳,實際已與她之本心相去甚遠,他卻不像她一樣情緒激動隻顧發泄,當時隻皺眉沉聲答:“今日之亂乃有心之人刻意設計,鬧事者雖非尋常百姓、但若殺之他日也必分辯不清,天下悠悠難堵眾人之口,太後垂簾時日尚短,若染此汙名則……”
“你以為這些我都不懂麽!”
苦心之言尚未說完便被她高聲打斷,船艙之外江潮滾滾,恍惚又與多年前的某些舊景相互重疊。
“洛陽一派非獨欲阻南渡大計,更想除我垂簾之權而扶太妃董氏上位,今日若見我殺人、他日便必宣之於天下,此後筆誅墨伐無有止盡,終有一日會將我拉下鳳座——”
“可你以為我在乎這些嗎?”
“先帝囑我垂簾為的是什麽?一手提攜宋氏又為的是什麽?”
“他知道南渡必惹朝堂離心、洛陽一派不會輕易善罷甘休!我與宋氏不過是代幼主受過的靶子!待做完這些事便不再有用了!”
“我非貪愛權財,亦可隨時還政於陛下,在意那些名聲做什麽?圖謀那些長久又做什麽?”
“便讓他們都衝著我來!若死一個無關緊要的太後便可為幼主鋪平來日之路那正是大周社稷之福!我可替他去做所有髒汙無用之事!也可替你——”
她激動到雙目泛紅,說到那裏卻還是倏然停住,蓋因他正在那一刻猛然抬頭看向她,眼底震動之色亦令她心如刀絞肝腸寸斷。
她慘然一笑,在他麵前什麽偽裝掩飾都撕碎了,或許正因自知一生都沒機會說幾句真話,是以才格外珍惜在他麵前肆無忌憚的須臾半刻;此時她同樣雙膝一軟跪坐在他麵前,看到他染血的胸膛正不甚平穩地起伏,相視的目光也是業障,於她卻像渴極時入口的鴆酒般要命的甘甜。
“三哥……”
她的眼睛紅了,拚命壓抑整晚的眼淚此刻終於掉出眼眶,含混的視線那麽搖擺,可卻依舊不能阻遏她對他戀戀不舍的目光。
“我隻想要你好好的……一直好好的。”
“往後這些事都留給我做——我無計謀長久,也不想……太長久。”
……那實在是句很晦澀的話。
他們似總很愛打啞謎,譬如過去所謂“春山”就在彼此間繞了許多個來回,仔細想想大約也並非專愛故弄玄虛,隻是若即若離的無常總不容人直抒胸臆。
——什麽叫做“無計謀長久”?
是她篤定垂簾之路千難萬險刀光劍影,最終她與宋氏都注定不能全身而退?
——什麽又叫做“不想太長久”?
是她身心俱疲已不願繼續在那座不見天日的帝宮裏終日輾轉,甚至悄悄期盼著……破滅之日的來臨?
他好像都懂了,正如當初輕而易舉解開她繪屏之上隱蔽的謎題;又好像似懂非懂,凝視她的目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艱深沉滯。
她已沒有心力去探究他的態度,那時隻一味盯著他胸口殷出的血跡,也許在他眼中她已是與他無關的先帝皇後幼主之母,可她卻還執拗地偷偷當他是自己失之交臂的愛人——她會舍不得他,而實際在她眼中他原本就比那些所謂的江山社稷大仁大義來得更加寶貴珍稀。
“我……”
“我能不能……”
她支離破碎地問著,卻直到最後都沒能把那個卑微的問題問出口。
——我能不能擁抱你?
不必像當初在錢塘時那樣柔情親密……隻要很短暫的一瞬、哪怕隻是像對尋常故人那般客氣的靠近。
我當然明白那很不妥,也知情斷之後便不該再心存僥幸……隻是我已有整整七年不曾叫過你三哥,今日既已到了如此地步,你能不能便全我一個念想?
我不是要向你乞憐,也早就放棄在你我之間求一個結果……我隻是略微有些累了、又知往後還有許多路要一個人走……我怕我堅持得不夠久,最終便還要連累你代為受難……
她在心底說了那麽多話,真正出口的卻隻有含混的啜泣,比金子更珍貴的獨處時光便這樣一絲一絲飛快地逝去,她像孩子一樣著急又無助地哭,最終卻隻能無計可施地看著他失語。
“三哥……”
她又反複無措地叫他、那時已感到有些喘不過氣了,而他半低著頭凝視她的模樣依稀顯得有些悲憫,在她微微顫抖著對他伸出手時也難得沒有躲閃回避;她真感激他的善心,指尖先觸摸到他的影子,隨後又極緩慢地靠近他胸前的傷口,裏衣之內錯綜的舊傷刺痛了她的眼,有些時隔多年依舊能感到當初的凶險猙獰——血肉之軀如何會是銅牆鐵壁?或許她此生最大的願望便是教天下人都知曉眼前這個男子並非神祇、而隻是一個如他們一般的尋常人罷了。
指尖與他隻差一寸之時船艙外卻忽而傳來一陣腳步聲,下一刻門被從外推開、是二哥匆匆踏入門內;他大約也沒想到房中兩人會都跪在地上,而妹妹淚流滿麵的模樣又讓人感到幾多酸辛,不知是怎樣複雜的情緒讓他微微偏過頭不忍再看,隻說:“陛下今夜受驚輾轉難眠,中貴人遣人傳話說是泰半要來尋太後……這……”
這是要她即刻回去的意思,南柯一夢驟然驚醒,最終她也還是沒能觸碰半點他的衣襟;那時她好像笑了一下,哀傷慘淡得比淚水還教人心酸,原來緣分竟果真是如此奇妙的東西,他們之間總有一半的因,卻無論如何都種不出另一半的果。
“好……”
她含淚笑著點頭,終究還是收回手獨自搖搖擺擺地站了起來。
“……孤知道了。”
“我”字再次消失,人最終還是要被逼回最初的位置,宋明真站在門口看著妹妹緩緩從房中出來,每走一步眼底的脆弱便消退一分、同時體麵便增多一分,終而又恢複成平素那個雍容莊重的太後了。
他心頭一澀,轉身隨她離去前又回頭看了一眼身後的三哥,他依舊跪在原地不曾起身,慘白的臉色依稀比太醫署的醫官來前更難看幾分,目光始終牢牢拴在妹妹身上,鮮血越來越多地殷透了他雪白的裏衣。
有一刻他甚至覺得……
……他也就要落淚了。
第105章
光祐元年二月初二聖駕至於金陵, 耗時半月有餘的南渡之行至此告終,風雲際會的宋後朝亦就此正式拉開了帷幕。
過揚州後轉行陸路,天子一路皆與太後同車, 君侯因傷不便再赴幽州、遂也隨聖駕一並西向金陵,途中並未騎馬而獨乘一車、從頭到尾都未再露麵, 卻依舊將滿朝文武家中待嫁女兒的心都撩撥得三翻四複。
世人皆愛英雄, 無人能在親眼目睹江岸之上卸甲刺字的一幕後仍舊無動於衷,即便是身為陰平王之女的永安縣主衛蘭也不得不為父親的這位政敵心猿意馬,自揚州至金陵一路皆不禁頻頻撩開車簾窺向前方君侯的馬車,越看越是魂飛天外神不守舍。
恰似青霜穿玉樓, 又如瓊英釀雪風……十數年前柳先生之舊作再次翻回眼前, 如今看來依舊恰如其分至為貼切——世上怎麽竟會有這樣的人?好似無所不有又一無所求, 僅僅站在那裏便讓人自慚形穢又心生向往。
且……他還不曾娶妻。
一個年過而立的男子怎會無妻無子?別說是五輔之首這般顯赫的身份,便是尋常世家子弟也早紛紛妻妾成群——他是有何難言之隱?還是……尚有什麽放不下的人?
她猶疑著去問父兄, 哥哥衛麟聞言冷哼一聲, 道:“他父喪過後又服母喪,其間若是娶妻生子豈不敗壞潁川方氏無瑕之名?說到底也就是個沽名釣譽之輩,為區區名聲將自己折騰得苦不堪言……”
說完又眉頭一緊, 審視妹妹道:“你問他做什麽?莫非……?”
一聲“莫非”把妹妹的臉羞得別樣紅,及笄之年的女兒心事可真是藏也藏不住, 衛麟一見立刻橫眉怒目, 拔高聲音道:“他是父親之敵!幾日前在東都還曾飛揚跋扈妄施私刑,你怎能對他——”
衛蘭一聽難免慌亂、臉色亦是由紅轉白,當時掩麵輕咳一聲,隻說:“不、不過就是隨口問問罷了, 哪有那許多心思……”
她哥哥焉能被輕易唬住?自是當即又對自家妹妹一通耳提麵命,聲稱此生都與潁川侯不共戴天, 絕不許她與他有哪怕半點牽扯瓜葛;衛蘭半別開臉半聽不聽,與此同時同坐車內的陰平王衛弼看向女兒的眼神卻是頗為微妙,思及此次未成的揚州之變和來日在金陵新都的處境,他的神情已越發高深莫測了……
入金陵城的那日春風送暖格外和煦。
自太清三年入宮時算起,宋疏妍已有整整七年不曾回過“舊鄉”,如今目之所及城門樓闕仍如過去般精巧,隻是禁軍一路戍衛清道、沿途南逃的流民皆被驅逐得望不見影,倒也不見當初戰亂時淒涼動蕩的舊景了。
幼主平生從未出過中原,此刻遠遠自車中窺見金陵城的城門自難免歡喜亢奮,指著那城樓同宋疏妍道:“素聞金陵乃是六朝古都,今日一見果然不同凡響,真是物華天寶鍾靈毓秀!”
頓一頓,又貼得與宋疏妍更近些,問:“母後當也有許多年不曾回來看看了,今日還鄉可覺得歡喜麽?”
……“歡喜”?
她平生去過不少地方,長安不過客居之所,洛陽又是囚身之地,潁川雖處處都好可留在記憶裏的卻隻有綿延無盡的喪白,唯一能令她感到寬慰的還是隻有錢塘;金陵大約是她最厭憎的,所見之人皆自利偽善窮凶極惡,所生之事亦都切齒腐心令人疲憊。
“自然歡喜,”可她依舊這樣答,語氣和神情都顯得清淡,“陛下也會喜歡的。”
衛熹一聽雙眼果然更亮了些,直到行至城門之下情緒仍十分高漲,出禦輦後見道旁百官迎候、為首者正是位列五輔許久不見的尚書令宋澹,他乃當今太後生父,自也素得天子敬重。
“宋公——”
衛熹高聲一喚、隨即便在王穆的攙扶下快步下了禦輦,宋疏妍落後一步,將下車時卻見本應攙扶自己的朝華夕秀都遠遠避在了一旁,而代替她們的卻是……方獻亭。
他之傷勢應還未愈,此刻卻已一身紫服神色如常,立在車側的身影肅穆冷峻,抬起的右臂像在等待她的左手;這光景實在與十年前頗為相似,彼時他與薑氏同下江南至宋府做客,外出同遊台城的那天也曾親自扶她下車,隻是那時她滿心甜蜜悸動不已,如今卻隻悵然若失百感交集。
朝中群臣也都在看著,隻感歎君侯果然是徹頭徹尾的金陵派,今日親自扶太後下車多半也是為向宋公示好,此後兩姓聯手必更能在這新都呼風喚雨;女眷們卻另作他想,暗道那太後一介寡婦能得君侯如此照料真是前世修來的福氣,若非有那樣一重身份在前擋著、恐怕還真要招惹不少醋意敵視呢。
宋疏妍卻並未承他的情,當時隻在匆匆一眼對視後漠然別開了臉,大約那日在船上的對談又讓她的心死得更徹底了些,如今也確不願再與他藕斷絲連;此刻開口喚了一聲“中郎將”,是要她二哥來扶她,眾目睽睽之下宋明真也不好抗旨,隻好硬著頭皮越過他三哥將手臂伸到妹妹眼前。
這一幕又頗值得玩味——太後因何要拂君侯的麵子?是在責怪對方幾日前無召南下?當初在揚州江岸上也曾阻止對方卸甲刺字,莫非又是惱他從天而降搶去了天家的尊榮風頭?
她未免太托大了……難道以為遷至江南有家族撐腰便可不買五輔之首潁川侯的賬了麽?
一片腹誹中宋疏妍已在二哥攙扶下步下禦輦,與那人錯身時餘光絲毫未移,隻有繁花般的裙裾不可免地擦過他的影子,他垂目一一看進眼裏,彼時臉色似又有些蒼白了。
幼主可未察覺兩人間的諸多異樣,當時隻歡喜地看著母後與其父重逢——太清九年末宋公便奉先帝之旨至金陵主持新都籌備事宜,修葺宮室官廨、督辦各州建製,如今也有年餘未曾麵聖,與自己貴為太後的親生女兒……也著實生疏如陌路了。
此刻宋疏妍立身看著自己年近六十滿鬢斑白的父親緩緩跪在自己腳下,心中回想的卻隻有七年前的許多舊景——她曾對他說過要與宋氏義斷恩絕,如今彼此或也隻剩些許君臣情分,此刻見其蒼老之態心中並無半點動容,隻淡淡道:“宋大人平身。”
宋澹聞聲應是,起身的動作也因年邁而稍顯艱難,宋明真微微別開了臉,宋疏妍則目光不動一直平靜地看著;隻有衛熹親自去扶了一把,少年人尚看不懂長輩間微妙的氣氛,隻知血濃於水骨肉至親、久別重逢總當歡喜。
“老臣於金陵久候聖駕,今終得以再見天顏……”宋澹躬身再拜,同樣並未多看一眼自己的兒女,“南渡之後萬象更新,臣,幸不辱命。”
這話宋疏妍沒接,仍是衛熹應了兩個“好”字,金陵一幹官員又在城門之下再拜太後與天子、禮節盡畢方才登車入城;所謂江南佳麗地依然如故,金陵終又再次成為天下帝王州,沿街百姓頂禮膜拜、似乎一切都與東西兩都並無分別,青溪潺潺依舊沉靜,好像早不記得過去某個霧氣彌漫的日子了。
不多時台城舊宮便現於眼前,二月仲春暖風習習、樓閣重重柳色青青,原本緊閉的前梁宮門時隔百年再次洞開,朱門新漆巍峨華麗,令人恍惚不知今夕何夕。
宋疏妍望著眼前的一切,心中再次回想起十年前與薑氏同遊的光景,栩栩如生曆曆在目,以致她某一刻都想回頭再看一眼方獻亭;最終還是斂神作罷,卻不知他同樣始終都在身後看向她,車入宮門時又見若幹命婦躬身拜於道旁,其中便有她的繼母萬氏,和本該嫁去揚州身在萬府內宅的“姐姐”宋疏淺。
她的火氣一下竄得十丈高,此前苦心維係多年的虛與委蛇全在這一刻碎如齏粉。
“你果真當我是太後麽?還是僅僅是仰你鼻息聽你擺布的人偶傀儡!”
“既為人臣何以無召南下?既已違命又何必惺惺作態?”
“方獻亭……你欺我太甚。”
……她從沒有對他生過氣。
相識十餘載一次都未有過,即便當初在驪山她誤以為他要殺她、即便當初方氏遷出長安他拒她於千裏——而她又有什麽資格對他生氣?他才剛剛於群臣萬民前用自己的血保全了她與大周皇室的性命尊嚴, 普天之下除他之外也再不會有人會如此盡誠竭節。
“無召南下確為臣之過……”
果然他並不為她的怒火所動,神情甚至比片刻前更疏離冷漠。
“……請太後降罪。”
說著他便麵無表情地雙膝跪在她麵前, 原來如此一個充滿臣服意味的舉動也可以成為殘酷的羞辱——一切都是多麽諷刺,所謂跪拜者分明高高在上,而受禮之人卻又好似低入塵埃。
“‘降罪’……”
她低聲重複他的話,一顆心早被撕扯成一片一片。
“方侯何罪之有?”
“棄三軍於幽州?未蒙召而南下?”
“可天下百姓皆知你之忠……今日卸甲刺字,他日也定會名垂青史吧?”
她的神情和語氣都已有些扭曲了。
“是我叔父給你報的信對麽?”
“他說什麽?說揚州有變我與陛下都應付不來?說此間諸事皆非君侯不可?”
“陰平王與範相也皆以為天下事非洛陽派不可,是以方在明堂之上忤逆作亂……如今你擅作主張一意孤行,又同他們有何分別?”
句句質問字字尖銳,實際已與她之本心相去甚遠,他卻不像她一樣情緒激動隻顧發泄,當時隻皺眉沉聲答:“今日之亂乃有心之人刻意設計,鬧事者雖非尋常百姓、但若殺之他日也必分辯不清,天下悠悠難堵眾人之口,太後垂簾時日尚短,若染此汙名則……”
“你以為這些我都不懂麽!”
苦心之言尚未說完便被她高聲打斷,船艙之外江潮滾滾,恍惚又與多年前的某些舊景相互重疊。
“洛陽一派非獨欲阻南渡大計,更想除我垂簾之權而扶太妃董氏上位,今日若見我殺人、他日便必宣之於天下,此後筆誅墨伐無有止盡,終有一日會將我拉下鳳座——”
“可你以為我在乎這些嗎?”
“先帝囑我垂簾為的是什麽?一手提攜宋氏又為的是什麽?”
“他知道南渡必惹朝堂離心、洛陽一派不會輕易善罷甘休!我與宋氏不過是代幼主受過的靶子!待做完這些事便不再有用了!”
“我非貪愛權財,亦可隨時還政於陛下,在意那些名聲做什麽?圖謀那些長久又做什麽?”
“便讓他們都衝著我來!若死一個無關緊要的太後便可為幼主鋪平來日之路那正是大周社稷之福!我可替他去做所有髒汙無用之事!也可替你——”
她激動到雙目泛紅,說到那裏卻還是倏然停住,蓋因他正在那一刻猛然抬頭看向她,眼底震動之色亦令她心如刀絞肝腸寸斷。
她慘然一笑,在他麵前什麽偽裝掩飾都撕碎了,或許正因自知一生都沒機會說幾句真話,是以才格外珍惜在他麵前肆無忌憚的須臾半刻;此時她同樣雙膝一軟跪坐在他麵前,看到他染血的胸膛正不甚平穩地起伏,相視的目光也是業障,於她卻像渴極時入口的鴆酒般要命的甘甜。
“三哥……”
她的眼睛紅了,拚命壓抑整晚的眼淚此刻終於掉出眼眶,含混的視線那麽搖擺,可卻依舊不能阻遏她對他戀戀不舍的目光。
“我隻想要你好好的……一直好好的。”
“往後這些事都留給我做——我無計謀長久,也不想……太長久。”
……那實在是句很晦澀的話。
他們似總很愛打啞謎,譬如過去所謂“春山”就在彼此間繞了許多個來回,仔細想想大約也並非專愛故弄玄虛,隻是若即若離的無常總不容人直抒胸臆。
——什麽叫做“無計謀長久”?
是她篤定垂簾之路千難萬險刀光劍影,最終她與宋氏都注定不能全身而退?
——什麽又叫做“不想太長久”?
是她身心俱疲已不願繼續在那座不見天日的帝宮裏終日輾轉,甚至悄悄期盼著……破滅之日的來臨?
他好像都懂了,正如當初輕而易舉解開她繪屏之上隱蔽的謎題;又好像似懂非懂,凝視她的目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艱深沉滯。
她已沒有心力去探究他的態度,那時隻一味盯著他胸口殷出的血跡,也許在他眼中她已是與他無關的先帝皇後幼主之母,可她卻還執拗地偷偷當他是自己失之交臂的愛人——她會舍不得他,而實際在她眼中他原本就比那些所謂的江山社稷大仁大義來得更加寶貴珍稀。
“我……”
“我能不能……”
她支離破碎地問著,卻直到最後都沒能把那個卑微的問題問出口。
——我能不能擁抱你?
不必像當初在錢塘時那樣柔情親密……隻要很短暫的一瞬、哪怕隻是像對尋常故人那般客氣的靠近。
我當然明白那很不妥,也知情斷之後便不該再心存僥幸……隻是我已有整整七年不曾叫過你三哥,今日既已到了如此地步,你能不能便全我一個念想?
我不是要向你乞憐,也早就放棄在你我之間求一個結果……我隻是略微有些累了、又知往後還有許多路要一個人走……我怕我堅持得不夠久,最終便還要連累你代為受難……
她在心底說了那麽多話,真正出口的卻隻有含混的啜泣,比金子更珍貴的獨處時光便這樣一絲一絲飛快地逝去,她像孩子一樣著急又無助地哭,最終卻隻能無計可施地看著他失語。
“三哥……”
她又反複無措地叫他、那時已感到有些喘不過氣了,而他半低著頭凝視她的模樣依稀顯得有些悲憫,在她微微顫抖著對他伸出手時也難得沒有躲閃回避;她真感激他的善心,指尖先觸摸到他的影子,隨後又極緩慢地靠近他胸前的傷口,裏衣之內錯綜的舊傷刺痛了她的眼,有些時隔多年依舊能感到當初的凶險猙獰——血肉之軀如何會是銅牆鐵壁?或許她此生最大的願望便是教天下人都知曉眼前這個男子並非神祇、而隻是一個如他們一般的尋常人罷了。
指尖與他隻差一寸之時船艙外卻忽而傳來一陣腳步聲,下一刻門被從外推開、是二哥匆匆踏入門內;他大約也沒想到房中兩人會都跪在地上,而妹妹淚流滿麵的模樣又讓人感到幾多酸辛,不知是怎樣複雜的情緒讓他微微偏過頭不忍再看,隻說:“陛下今夜受驚輾轉難眠,中貴人遣人傳話說是泰半要來尋太後……這……”
這是要她即刻回去的意思,南柯一夢驟然驚醒,最終她也還是沒能觸碰半點他的衣襟;那時她好像笑了一下,哀傷慘淡得比淚水還教人心酸,原來緣分竟果真是如此奇妙的東西,他們之間總有一半的因,卻無論如何都種不出另一半的果。
“好……”
她含淚笑著點頭,終究還是收回手獨自搖搖擺擺地站了起來。
“……孤知道了。”
“我”字再次消失,人最終還是要被逼回最初的位置,宋明真站在門口看著妹妹緩緩從房中出來,每走一步眼底的脆弱便消退一分、同時體麵便增多一分,終而又恢複成平素那個雍容莊重的太後了。
他心頭一澀,轉身隨她離去前又回頭看了一眼身後的三哥,他依舊跪在原地不曾起身,慘白的臉色依稀比太醫署的醫官來前更難看幾分,目光始終牢牢拴在妹妹身上,鮮血越來越多地殷透了他雪白的裏衣。
有一刻他甚至覺得……
……他也就要落淚了。
第105章
光祐元年二月初二聖駕至於金陵, 耗時半月有餘的南渡之行至此告終,風雲際會的宋後朝亦就此正式拉開了帷幕。
過揚州後轉行陸路,天子一路皆與太後同車, 君侯因傷不便再赴幽州、遂也隨聖駕一並西向金陵,途中並未騎馬而獨乘一車、從頭到尾都未再露麵, 卻依舊將滿朝文武家中待嫁女兒的心都撩撥得三翻四複。
世人皆愛英雄, 無人能在親眼目睹江岸之上卸甲刺字的一幕後仍舊無動於衷,即便是身為陰平王之女的永安縣主衛蘭也不得不為父親的這位政敵心猿意馬,自揚州至金陵一路皆不禁頻頻撩開車簾窺向前方君侯的馬車,越看越是魂飛天外神不守舍。
恰似青霜穿玉樓, 又如瓊英釀雪風……十數年前柳先生之舊作再次翻回眼前, 如今看來依舊恰如其分至為貼切——世上怎麽竟會有這樣的人?好似無所不有又一無所求, 僅僅站在那裏便讓人自慚形穢又心生向往。
且……他還不曾娶妻。
一個年過而立的男子怎會無妻無子?別說是五輔之首這般顯赫的身份,便是尋常世家子弟也早紛紛妻妾成群——他是有何難言之隱?還是……尚有什麽放不下的人?
她猶疑著去問父兄, 哥哥衛麟聞言冷哼一聲, 道:“他父喪過後又服母喪,其間若是娶妻生子豈不敗壞潁川方氏無瑕之名?說到底也就是個沽名釣譽之輩,為區區名聲將自己折騰得苦不堪言……”
說完又眉頭一緊, 審視妹妹道:“你問他做什麽?莫非……?”
一聲“莫非”把妹妹的臉羞得別樣紅,及笄之年的女兒心事可真是藏也藏不住, 衛麟一見立刻橫眉怒目, 拔高聲音道:“他是父親之敵!幾日前在東都還曾飛揚跋扈妄施私刑,你怎能對他——”
衛蘭一聽難免慌亂、臉色亦是由紅轉白,當時掩麵輕咳一聲,隻說:“不、不過就是隨口問問罷了, 哪有那許多心思……”
她哥哥焉能被輕易唬住?自是當即又對自家妹妹一通耳提麵命,聲稱此生都與潁川侯不共戴天, 絕不許她與他有哪怕半點牽扯瓜葛;衛蘭半別開臉半聽不聽,與此同時同坐車內的陰平王衛弼看向女兒的眼神卻是頗為微妙,思及此次未成的揚州之變和來日在金陵新都的處境,他的神情已越發高深莫測了……
入金陵城的那日春風送暖格外和煦。
自太清三年入宮時算起,宋疏妍已有整整七年不曾回過“舊鄉”,如今目之所及城門樓闕仍如過去般精巧,隻是禁軍一路戍衛清道、沿途南逃的流民皆被驅逐得望不見影,倒也不見當初戰亂時淒涼動蕩的舊景了。
幼主平生從未出過中原,此刻遠遠自車中窺見金陵城的城門自難免歡喜亢奮,指著那城樓同宋疏妍道:“素聞金陵乃是六朝古都,今日一見果然不同凡響,真是物華天寶鍾靈毓秀!”
頓一頓,又貼得與宋疏妍更近些,問:“母後當也有許多年不曾回來看看了,今日還鄉可覺得歡喜麽?”
……“歡喜”?
她平生去過不少地方,長安不過客居之所,洛陽又是囚身之地,潁川雖處處都好可留在記憶裏的卻隻有綿延無盡的喪白,唯一能令她感到寬慰的還是隻有錢塘;金陵大約是她最厭憎的,所見之人皆自利偽善窮凶極惡,所生之事亦都切齒腐心令人疲憊。
“自然歡喜,”可她依舊這樣答,語氣和神情都顯得清淡,“陛下也會喜歡的。”
衛熹一聽雙眼果然更亮了些,直到行至城門之下情緒仍十分高漲,出禦輦後見道旁百官迎候、為首者正是位列五輔許久不見的尚書令宋澹,他乃當今太後生父,自也素得天子敬重。
“宋公——”
衛熹高聲一喚、隨即便在王穆的攙扶下快步下了禦輦,宋疏妍落後一步,將下車時卻見本應攙扶自己的朝華夕秀都遠遠避在了一旁,而代替她們的卻是……方獻亭。
他之傷勢應還未愈,此刻卻已一身紫服神色如常,立在車側的身影肅穆冷峻,抬起的右臂像在等待她的左手;這光景實在與十年前頗為相似,彼時他與薑氏同下江南至宋府做客,外出同遊台城的那天也曾親自扶她下車,隻是那時她滿心甜蜜悸動不已,如今卻隻悵然若失百感交集。
朝中群臣也都在看著,隻感歎君侯果然是徹頭徹尾的金陵派,今日親自扶太後下車多半也是為向宋公示好,此後兩姓聯手必更能在這新都呼風喚雨;女眷們卻另作他想,暗道那太後一介寡婦能得君侯如此照料真是前世修來的福氣,若非有那樣一重身份在前擋著、恐怕還真要招惹不少醋意敵視呢。
宋疏妍卻並未承他的情,當時隻在匆匆一眼對視後漠然別開了臉,大約那日在船上的對談又讓她的心死得更徹底了些,如今也確不願再與他藕斷絲連;此刻開口喚了一聲“中郎將”,是要她二哥來扶她,眾目睽睽之下宋明真也不好抗旨,隻好硬著頭皮越過他三哥將手臂伸到妹妹眼前。
這一幕又頗值得玩味——太後因何要拂君侯的麵子?是在責怪對方幾日前無召南下?當初在揚州江岸上也曾阻止對方卸甲刺字,莫非又是惱他從天而降搶去了天家的尊榮風頭?
她未免太托大了……難道以為遷至江南有家族撐腰便可不買五輔之首潁川侯的賬了麽?
一片腹誹中宋疏妍已在二哥攙扶下步下禦輦,與那人錯身時餘光絲毫未移,隻有繁花般的裙裾不可免地擦過他的影子,他垂目一一看進眼裏,彼時臉色似又有些蒼白了。
幼主可未察覺兩人間的諸多異樣,當時隻歡喜地看著母後與其父重逢——太清九年末宋公便奉先帝之旨至金陵主持新都籌備事宜,修葺宮室官廨、督辦各州建製,如今也有年餘未曾麵聖,與自己貴為太後的親生女兒……也著實生疏如陌路了。
此刻宋疏妍立身看著自己年近六十滿鬢斑白的父親緩緩跪在自己腳下,心中回想的卻隻有七年前的許多舊景——她曾對他說過要與宋氏義斷恩絕,如今彼此或也隻剩些許君臣情分,此刻見其蒼老之態心中並無半點動容,隻淡淡道:“宋大人平身。”
宋澹聞聲應是,起身的動作也因年邁而稍顯艱難,宋明真微微別開了臉,宋疏妍則目光不動一直平靜地看著;隻有衛熹親自去扶了一把,少年人尚看不懂長輩間微妙的氣氛,隻知血濃於水骨肉至親、久別重逢總當歡喜。
“老臣於金陵久候聖駕,今終得以再見天顏……”宋澹躬身再拜,同樣並未多看一眼自己的兒女,“南渡之後萬象更新,臣,幸不辱命。”
這話宋疏妍沒接,仍是衛熹應了兩個“好”字,金陵一幹官員又在城門之下再拜太後與天子、禮節盡畢方才登車入城;所謂江南佳麗地依然如故,金陵終又再次成為天下帝王州,沿街百姓頂禮膜拜、似乎一切都與東西兩都並無分別,青溪潺潺依舊沉靜,好像早不記得過去某個霧氣彌漫的日子了。
不多時台城舊宮便現於眼前,二月仲春暖風習習、樓閣重重柳色青青,原本緊閉的前梁宮門時隔百年再次洞開,朱門新漆巍峨華麗,令人恍惚不知今夕何夕。
宋疏妍望著眼前的一切,心中再次回想起十年前與薑氏同遊的光景,栩栩如生曆曆在目,以致她某一刻都想回頭再看一眼方獻亭;最終還是斂神作罷,卻不知他同樣始終都在身後看向她,車入宮門時又見若幹命婦躬身拜於道旁,其中便有她的繼母萬氏,和本該嫁去揚州身在萬府內宅的“姐姐”宋疏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