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都五體投地跪在她麵前,早不是當初那般盛氣淩人不可一世的模樣,她揮手令禦駕稍停,短暫的一頓也令有心者瑟瑟發抖,跟隨在禦駕左右的宋澹見狀沉默片刻、而後終於還是出言喚了一聲“太後”,自然是在為妻兒求情了。
宋疏妍淡淡一笑,心中果真無悲無喜,方獻亭在一旁看著她當時的神情,眼底的光影又變得更晦暗了些。
“走吧。”
群臣聽太後輕輕歎息了一聲。
前梁舊宮原本窮極壯麗冠絕古今,雖因王朝更替多有破損,修葺過後又煥然一新;如今各宮匾額尚未定名題字,皆為待太後幼主親擬,宋疏妍便請衛熹提筆,終而定天子寢宮為“歸安殿”,太後寢宮為“扶清殿”,議政主宮為“乾定宮”……林林總總擬到最後,隻餘一座高約二十丈的前朝古樓尚無新名,太後於禦園中遠而望之,見樹色蔥鬱若黛色青山,遂道:“便擬作‘望山樓’吧。”
其名平平不顯文采,群臣更皆不知其中深意,唯獨一人知曉“山”字何來,而那一個“望”字又是何等酸辛無力。
他默然看著她的背影,聽禮部官員請她和幼主入乾定宮赴大宴,她隻出言推拒,稱南渡以來民生多艱、往後宮中用度當一應從簡,今之大宴亦一並取消,眾臣可先各歸新府安置家眷,後日便入宮複朝再議政事。
群臣聞言山呼叩拜,跟隨在父兄身邊的衛蘭亦一並行了跪禮,隻是她的目光始終牽在潁川侯身上,見之似望著太後離去的方向微微出神,片刻後複而望向那座將將獲名的“望山樓”,目光……有種她看不懂的深邃溫柔。
第106章
當夜金陵城中格外熱鬧。
中原來人何止千百?諸位王公自需居有定所, 識相的早在太清年間便打發家仆南下於新都購置屋宅田產,眼力差些的則事事慢人一步無所落腳,於是前者優哉遊哉住進早就打點好的朱門華府, 後者則不得不邊受家眷責難邊於官署廨所狼狽對付,真是鬧鬧騰騰各有不同。
宋氏作為江南第一望族、設於金陵的祖宅自然最是豪奢寬綽, 隻是宋明真已與家族久無往來, 自然也要帶著妻兒另尋住處;好容易費力將不大的新宅收拾妥當,一抬頭屋外已是夜色濃深,婁桐正張羅著讓仆役將晚膳端上桌來,他卻說今夜要出去一趟、讓她與晗兒先用。
“這個時辰出去做什麽?”婁桐微皺起眉, “滿朝人都在忙著收拾打點, 還能有什麽應酬不成?”
宋明真歎一口氣, 卻不能對妻子說自己眼前總不斷閃過妹妹與三哥在船上相對時的場景,甚至今日他在她走後獨自看向望山樓的眼神也令他莫名傷情, 總覺得若不做些什麽便難心安舒懷。
“隻是去見見三哥, ”他佯作輕鬆地回答,遮掩著心底的悶意,“……很快便回來了。”
如今金陵寸土寸金、縱比當年長安也是不遑多讓, 宋氏為方氏安排的府宅卻仍氣派華貴,想也是在看著潁川侯貴不可言的身份辦事;登門時府內卻是冷冷清清, 方氏子弟大多仍在中原戍守重鎮, 便是方雲崇、方雲誨兩位公子也還在幽州助謝氏禦敵,如今遷到江南的大多都是族中女眷,瞧著總有些蕭索清寂。
仆役回說主君不在府內,宋明真便回馬另到別處去尋, 人頭攢動的長街熙攘喧囂,也就隻有靜靜流淌的青溪還算得上消停, 他默然看了一眼華燈璀璨的右岸,凝神一想還是向記憶中的絳雲樓去了。
……對方果然在那裏。
十年前絳雲樓曾是金陵最紅火的酒家,盛名在外一座難求,無論何時都是客滿盈門車水馬龍;如今十年過去新樓林立、它自然也就風光不再,宋明真隨店家登樓時隻見過去緊俏的座位如今隻稀稀落落坐著幾個人,今昔之歎亦難免浮上心頭。
而方獻亭……便正獨坐於十年前與宋家人同坐的那一麵雕窗前。
“三哥……”
宋明真向他走過去,腳步很輕心又很重,離得近了才見對方在獨酌,雅間之內酒香氤氳、瓶子都空了十幾個,可他回頭看向他的眼神仍很清醒,半分醉意都沒有。
是啊……他們江南的酒釀溫吞綿軟,哪裏會醉人呢?
方獻亭像也沒想到他會來,當時微一挑眉、後又點頭示意他坐;他便坐了,還一並為自己也斟了杯酒,邊斟邊道:“三哥怎麽獨自出來喝酒,合該叫上我的。”
說完仰頭一飲而盡,熟悉的味道令人慨歎,又問:“這是竹葉酒?”
那也是十年前他們一並在此處喝過的酒,明明淡得像水、遠不如西都新豐來得甘醇烈性,疏妍卻隻喝一小口便被嗆得受不了,當時難受得自己咳了好久。
“嗯,”方獻亭淡淡應了一聲,眼中笑意清淺,“你還有妻兒要照料,想也不便。”
這話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卻令宋明真心頭更沉——他們這些少時的友人都已各自成家立業,唯獨三哥還是孤身一人,父母雙雙故去後姐姐也已皈依向道,想來今日他左右的確已沒有什麽可以說話的人了。
“我,我沒什麽不便……”宋明真有些繃不住、當時竟感到眼眶一熱,平複之後接話的聲音也低,隻有語氣還帶幾分勉強的笑意,“隻要三哥叫我,我自隨時奉陪。”
他說得誠心,方獻亭也明白他的好意,當時隻相互輕輕一碰杯,其他話便都不必說了;宋明真又喝了一杯悶酒,默了半晌欲言又止,思來想去卻還是開了口,低聲說:“三哥……之前在船上,我……”
他是想為此前替妹妹遮掩、讓她去艙中與他密會一事致歉,情緒激動時行事總是衝動,冷靜下來後方才深覺不妥,何況那一麵根本於事無補、甚至反讓他們雙方都更……
方獻亭已然會意,彼時雕窗之外槳聲依依,斑駁的燈影模糊映在他眼中,所謂人間萬象一瞬悠遠,其實無論誰都不過隻是浮生過客罷了。
“此事不必再提,以免節外生枝。”
他漠漠地答,語氣像杯中的酒一樣淡,可酒終歸是酒,總有迂回悠長的餘味。
“何況,她……”
他就停在這裏,思緒卻隨著那個“她”字越飄越遠,若在平時大抵也不會如此放縱,隻是今日恰好飲了些酒,隻是身邊恰好坐著很親近的友人,隻是對她的想念恰好來勢洶洶……於是防備倏然潰敗,他深知此刻自己破綻重重。
——可他的確很難割舍她。
人生世間如輕塵棲弱草,在父母亡故姐姐皈依後她或許已是他在這世間最後的牽掛,當初在東都帝宮重逢時她隻知他冷麵相對、不肯還她一個擁抱,卻不知他亦曾在她離去後獨自將那破碎一地的白玉梳一一撿拾重新拚湊。
……他甚至想過很多次帶她走。
尤其是最初的那幾年,幾乎每天都會想,縱然白日一切如常、入夜獨處時也依舊會感到有荒謬乖戾的念頭在心底不停翻騰——她原本便該是他的妻子,隻要彼此再多出一點運氣今日便不會落得如此結局,何況他知道她同樣過得不好,入宮為後亦從不是她的本心。
他在燈下一坐一整夜,直至燈芯燃盡房中一片漆黑仍然無法安眠,在她之後眼前又不斷劃過父親和姐姐的臉,想起前者臨去前曾對他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以及後者在深宮中對他反複哭陳的那一聲又一聲“我錯不起”,原來過去的一切都是命運提前做好的鋪墊,一環一扣皆是對他不留情麵的威逼告誡。
後來他又見了先帝。
他們自幼相識一路偕行,在君臣之外總有一份友人的情分在,那時戰事初定對方泄了心力大病一場、直到越過年關方才漸漸緩過勁,召他入宮後還與他同遊玉妃園,甚至……與他談起她。
“貽之,朕過去總怨天命不公時運不齊,得了如此一副殘破的身軀,又遇上那樣一位糊塗的父皇……如今想來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上天不會一直虧欠同一個人。”
衛欽當時的神情很柔和,一貫蒼白的麵容似也被終於盛開滿園的梅樹映得更紅潤了些。
“你未歸時朕實已心灰意冷,以為大周氣數將盡……後來卻正因此遇見皇後,想也算是峰回路轉。”
“她視太子若親生,與朕亦是相敬如賓,宋氏兄弟瞻前顧後首鼠兩端,未料卻能教出如此高情遠誌的女兒……”
他抬頭看看滿枝繁花,又伸手輕輕撫摸玉蝶的花蕊,那一幕令當時在一旁的他心頭一緊,說不清是嫉恨還是痛苦的情緒倏然湧上心頭。
“朕一生不曾傾慕過什麽人,她卻讓朕覺得很好……貽之,你姐姐說得對,人總要同自己中意的人結為夫妻,否則注定一生不得歡愉。”
“朕會待她很好……與她一同教養太子,不令他重蹈朕當年的覆轍——自然也會好好教她,讓她得以在朕百年之後垂簾主政匡扶社稷……”
“朕很需要她。”
“天下人……也都很需要她。”
後來想想,也許就是那一次相談殺死了他心底此起彼伏的諸多妄念。
他眷戀寒枝之上纏綿的花色、一心要將其藏進自己的庭院,可她確已嫁作天子之妻,從此便與他異軌殊途——他能如何帶她走?四麵宮牆高不可攀,即便僥幸逾越此後一生亦同樣困於牢獄之中,她會失去名姓失去尊嚴永遠不能為人所見,好像還活著,卻又同死去毫無分別。
同樣……他也不能那麽做。
天下大亂狼煙四起,先父臨終之托言猶在耳,他又如何能置之不理而獨與她長廂廝守?潁川方氏一族之責不可無人擔負,萬萬生民跪伏在前拚命伸出的手亦令人無法視而不見,何況他身上還背著一萬神略英烈之血,在上梟穀兵敗後那不為世人所知的半載隱秘裏,更……
許多事是講不清的,或許他與她的因緣就隻夠走到這裏,世人不必知他每每屈膝喚她“太後”都如受萬箭穿心之刑,甚至她也不必知道他曾多少次在相見時強壓下心底日益放肆的妄念奢心。
而現在他隻恐……一切就要壓不住了。
她不明白從她口中叫出的那聲“三哥”於他而言分量幾何,更不明白她在他麵前落下的眼淚會令他感到怎樣的挫敗和傷痛——他清楚地知道在她說出那句“我無計謀長久,也不想太長久”時自己的心防被以怎樣猛烈的力道擊潰,甚至隻差一步便要將她狠狠擁進懷裏、卑劣堂皇地請她再為他造錢塘一夢。
……他隻想要她長久。
在父母至親紛紛離去後……他唯獨隻想要她長久。
夜色低垂酒香氤氳,江南酒釀或不醉人卻可醉心,諸般執妄前仆後繼更迭往複、終於漸漸也在他閉目後緩緩退去了,再抬眼時隻見窗外青溪依舊,燈火闌珊處更有畫舫小舟無數。
“比起我還是多進宮陪陪她吧……”
他擱下酒盞起了身,身形穩得不像業已獨飲千杯,宋明真卻篤定三哥那時一定是醉了,否則絕不會在自己麵前以如此溫柔深鬱的語氣提起妹妹。
“她素不喜金陵……如今一人在台城,會很孤單的。”
第107章
他說得對, 宋疏妍的確不喜金陵厭倦台城,隻是時至今日早對孤單習以為常、倒沒那麽需要人陪了,何況遷都之後諸事冗雜, 也實在沒什麽工夫細細品嚐所謂“孤單”的滋味。
最要緊的還是而今天下的形勢。
北麵幽州戰事未了,幸而軍報中言五萬潁川軍馳援後形勢已逐漸向好, 或許兩三月內便可將東突厥擊退至雲州以北;西麵逆王與鍾氏也尚未從此前一敗中緩過勁, 據說眼下也同突厥人鬧了些不睦——胡人豈甘為他馬前卒?借兵起事也不過為了從中牟利,而今一場仗斷斷續續打了十年、自己也恐引火燒身,於是內鬥在所難免,想來一時也難大舉進逼逾越長江天塹。
如此算來隻需將西南幾個叛部清理幹淨便可迎來一段久違的安穩, 於大周而言正是休養生息富國強兵的千載良機, 當今要務一在穩定朝局、謹防洛陽派作亂, 二在推行新政、早日解決國庫空虛糧餉短缺之積弊,真正是千頭萬緒百廢待興。
她已斟酌良久, 新政所指該在富民固本、論及根底還在人口土地, 如今中原之民正大量遷往江南,一一核準數額賑濟撫恤再分配良田才是長久之策,亦才不負她在揚州江畔對萬民許下的一諾;隻是戶部之中洛陽派的官員不少, 尚書盧行儉更與範玉成私交甚密,恐怕到時也難是個聽話的, 這便有些不好辦了。
宋氏作為她的母族照理該可為她辦事, 隻是他們作為金陵一派黨首身份畢竟敏感,有些事旁人做得他們做不得,用起來也是禁忌頗多不甚襯手;何況宋家人……
她越想眉頭皺得越緊,在這台城故宮中是越發不得安眠了。
幼主的心思倒沒他母後這麽重。
至金陵的首夜的確悵然若失輾轉反側, 念及故土與先帝更不禁悄悄落下幾滴眼淚,但轉過幾日便愁緒漸消, 更在左右宮人的哄慰下起了在新宮中四處賞玩的興致,江南二月春色如許草長鶯飛,也實在不容人整日悶在房裏不展愁眉。
那禦園便是極寬綽可愛的。
亭台樓閣小橋流水,步步都是過去東西兩都沒有的精巧婀娜,時令一到花團錦簇、連花的種類都比中原多上不少,隻是此次南遷畢竟忙亂、工部也未能把差事辦得處處妥帖,兜了半晌也沒在園中瞧見如東都玉妃園一般繁茂瀲灩的梅林,當即令幼主心生不滿。
“陛下莫動怒,奴婢再叫他們派人來補上就是了,”王穆一貫嘴巧貼心,麵對幼主總像有用不盡的耐心,“恰逢太後壽辰將至,陛下正可將新園當壽禮獻上以表孝心。”
此一言正點醒了衛熹。
是啊,二月初八便是母後華誕,距今也就不過四五日了,若能在新宮重建一座舊都的玉妃園想必定能哄得母後展顏;他十分歡喜,親自在禦園中跑來跑去相看選址,終而挑中了湖畔水榭周遭的一片杏林,著人把杏樹伐了改植梅樹,最好要正開花的、一片姹紫嫣紅才最熱鬧祥瑞。
他將心思全花在了此處,平日隨太傅讀書時便沒有過去那麽盡心了,一來二去難免要遭幾頓責難,更被陳蒙把狀告到了母後那裏;宋疏妍一聞訊便親自來了一趟歸安殿,沉著臉的模樣讓衛熹瞧了後頸一涼,不自覺便起身低頭站在了母後跟前,一邊抿嘴一邊不時偷偷抬眼看人。
最體貼的還是王穆,前後一路替幼主開脫、隻差要將對方的賢孝之心吹上天去,宋疏妍卻不為所動,隻語氣頗為嚴厲地訓斥衛熹道:“國庫空虛日久,遷都更耗資費無數,陛下在揚州應已親見萬民疾苦,今又怎可為此區區小事揮霍無度?”
先帝在太清年間便大興節儉之風,宮中用度皆有其數,她主政後更不應糜費僭越——前幾日禮部還上過奏疏說要為太後大辦壽宴、更有不少朝中官員借機附和向她示好,她一一駁了、隻說戰事了結前一切從簡,卻不料幼主又在自己身後這般勞師動眾。
衛熹挨了訓斥十分惶恐,告罪之後心中又生幾點委屈,扯著他母後的衣袖囁嚅:“今歲母後初垂禦簾,遷都之事也是將將落定,兒臣隻是想討個好彩頭,不願讓母後的壽宴就這般馬馬虎虎的過了……”
他的心意宋疏妍倒也明了,隻是“壽宴”二字聽來總讓人心生塵垢——她才不過二十五歲,怎值得動用“壽”這樣重的字?隻是太後的輩分到了便不得不將輕飄的“生辰”摘去,聽著就像在催她變老似的。
她淡淡一笑,又伸手拍了拍幼主的肩膀,說:“吾兒孝心母後知曉,隻是眼下確不當大操大辦——梅林你既已著人修了便就這麽著吧,往後記得盡心讀書,不可再懶怠鬆懈了。”
工部的手腳倒也麻利,果真趕在初八前將新園修葺了個七七八八,江南的瓊英還能再開上幾日,如今正是最後的花期;衛熹十分歡喜,當日便著人在湖畔水榭擺起瓊筵,親自去請母後時一張小嘴更甜得抹蜜,一邊賀壽一邊又替自己開脫,說:“隻是一席尋常家宴,母後且寬心,兒臣是曉事的……”
到了才知確是“家宴”無疑——宋氏一大家子都來了,她的父親和兩位叔父、他們各自的妻子兒女,繼母那一房除了仍陪同姐夫萬昇在揚州任職的長姐宋疏影外全來了個遍,甚至多年前便隨丈夫賈昕赴利州做通判的二姐姐宋疏清也到了,滿滿當當幾十號人,直將不大的水榭圍得水泄不通。
宋疏妍一瞬有幾分出神,恍惚間像又回到了十數年前,那時她孤身自錢塘遠赴長安,每入宋府都會看到此等人丁興旺的膏粱錦繡之象,如今天下殘破八方風雨、宋氏倒還和過去一般赫赫揚揚,真是半分福氣都沒有少享。
幼主可察覺不出他母後眼底的厭倦與諷意,還當自己邀宋家人入宮赴宴是多麽體貼高明的舉動,此刻一邊請母後入席一邊笑著張羅起場麵,對小心翼翼在下首行跪拜之禮的一幹宋家人道:“今日此處不稱君臣隻話家常,諸位不必拘謹,平身落座吧。”
宋氏三兄弟都依天子之言起了身,他們的家眷卻都還跪著等太後發話,尤其萬氏那一房頭垂得格外低——曾親自北上穎川將幺妹扭送回金陵的宋明卓自是冷汗涔涔,隨著哥哥一同逞凶甚至還往當今太後臉上甩過巴掌的宋疏淺則更抖如篩糠,他們的母親最是不安、縮在丈夫宋澹身後額頭一直緊貼著地麵,像是巴不得即刻挖個洞鑽進去保命似的。
宋疏妍坐在主位居高臨下看著眼前的一切,心中依舊沒有憎恨也沒有快慰,大約的確早看淡了過去在自己身上發生的種種、唯一放不下的隻有墜兒的死,八年前人人都說她是意外而亡,好像一個奴婢的命便活該輕飄如同草芥。
“起來吧。”
她的眼神更涼了些,語氣也更淡漠了。
眾人這才紛紛起身落座,席間靜得即便掉根針在地上都能聽得清清楚楚,宋疏妍的目光在水榭內徐徐掃過一周,問:“中郎將何在?”
宋疏妍淡淡一笑,心中果真無悲無喜,方獻亭在一旁看著她當時的神情,眼底的光影又變得更晦暗了些。
“走吧。”
群臣聽太後輕輕歎息了一聲。
前梁舊宮原本窮極壯麗冠絕古今,雖因王朝更替多有破損,修葺過後又煥然一新;如今各宮匾額尚未定名題字,皆為待太後幼主親擬,宋疏妍便請衛熹提筆,終而定天子寢宮為“歸安殿”,太後寢宮為“扶清殿”,議政主宮為“乾定宮”……林林總總擬到最後,隻餘一座高約二十丈的前朝古樓尚無新名,太後於禦園中遠而望之,見樹色蔥鬱若黛色青山,遂道:“便擬作‘望山樓’吧。”
其名平平不顯文采,群臣更皆不知其中深意,唯獨一人知曉“山”字何來,而那一個“望”字又是何等酸辛無力。
他默然看著她的背影,聽禮部官員請她和幼主入乾定宮赴大宴,她隻出言推拒,稱南渡以來民生多艱、往後宮中用度當一應從簡,今之大宴亦一並取消,眾臣可先各歸新府安置家眷,後日便入宮複朝再議政事。
群臣聞言山呼叩拜,跟隨在父兄身邊的衛蘭亦一並行了跪禮,隻是她的目光始終牽在潁川侯身上,見之似望著太後離去的方向微微出神,片刻後複而望向那座將將獲名的“望山樓”,目光……有種她看不懂的深邃溫柔。
第106章
當夜金陵城中格外熱鬧。
中原來人何止千百?諸位王公自需居有定所, 識相的早在太清年間便打發家仆南下於新都購置屋宅田產,眼力差些的則事事慢人一步無所落腳,於是前者優哉遊哉住進早就打點好的朱門華府, 後者則不得不邊受家眷責難邊於官署廨所狼狽對付,真是鬧鬧騰騰各有不同。
宋氏作為江南第一望族、設於金陵的祖宅自然最是豪奢寬綽, 隻是宋明真已與家族久無往來, 自然也要帶著妻兒另尋住處;好容易費力將不大的新宅收拾妥當,一抬頭屋外已是夜色濃深,婁桐正張羅著讓仆役將晚膳端上桌來,他卻說今夜要出去一趟、讓她與晗兒先用。
“這個時辰出去做什麽?”婁桐微皺起眉, “滿朝人都在忙著收拾打點, 還能有什麽應酬不成?”
宋明真歎一口氣, 卻不能對妻子說自己眼前總不斷閃過妹妹與三哥在船上相對時的場景,甚至今日他在她走後獨自看向望山樓的眼神也令他莫名傷情, 總覺得若不做些什麽便難心安舒懷。
“隻是去見見三哥, ”他佯作輕鬆地回答,遮掩著心底的悶意,“……很快便回來了。”
如今金陵寸土寸金、縱比當年長安也是不遑多讓, 宋氏為方氏安排的府宅卻仍氣派華貴,想也是在看著潁川侯貴不可言的身份辦事;登門時府內卻是冷冷清清, 方氏子弟大多仍在中原戍守重鎮, 便是方雲崇、方雲誨兩位公子也還在幽州助謝氏禦敵,如今遷到江南的大多都是族中女眷,瞧著總有些蕭索清寂。
仆役回說主君不在府內,宋明真便回馬另到別處去尋, 人頭攢動的長街熙攘喧囂,也就隻有靜靜流淌的青溪還算得上消停, 他默然看了一眼華燈璀璨的右岸,凝神一想還是向記憶中的絳雲樓去了。
……對方果然在那裏。
十年前絳雲樓曾是金陵最紅火的酒家,盛名在外一座難求,無論何時都是客滿盈門車水馬龍;如今十年過去新樓林立、它自然也就風光不再,宋明真隨店家登樓時隻見過去緊俏的座位如今隻稀稀落落坐著幾個人,今昔之歎亦難免浮上心頭。
而方獻亭……便正獨坐於十年前與宋家人同坐的那一麵雕窗前。
“三哥……”
宋明真向他走過去,腳步很輕心又很重,離得近了才見對方在獨酌,雅間之內酒香氤氳、瓶子都空了十幾個,可他回頭看向他的眼神仍很清醒,半分醉意都沒有。
是啊……他們江南的酒釀溫吞綿軟,哪裏會醉人呢?
方獻亭像也沒想到他會來,當時微一挑眉、後又點頭示意他坐;他便坐了,還一並為自己也斟了杯酒,邊斟邊道:“三哥怎麽獨自出來喝酒,合該叫上我的。”
說完仰頭一飲而盡,熟悉的味道令人慨歎,又問:“這是竹葉酒?”
那也是十年前他們一並在此處喝過的酒,明明淡得像水、遠不如西都新豐來得甘醇烈性,疏妍卻隻喝一小口便被嗆得受不了,當時難受得自己咳了好久。
“嗯,”方獻亭淡淡應了一聲,眼中笑意清淺,“你還有妻兒要照料,想也不便。”
這話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卻令宋明真心頭更沉——他們這些少時的友人都已各自成家立業,唯獨三哥還是孤身一人,父母雙雙故去後姐姐也已皈依向道,想來今日他左右的確已沒有什麽可以說話的人了。
“我,我沒什麽不便……”宋明真有些繃不住、當時竟感到眼眶一熱,平複之後接話的聲音也低,隻有語氣還帶幾分勉強的笑意,“隻要三哥叫我,我自隨時奉陪。”
他說得誠心,方獻亭也明白他的好意,當時隻相互輕輕一碰杯,其他話便都不必說了;宋明真又喝了一杯悶酒,默了半晌欲言又止,思來想去卻還是開了口,低聲說:“三哥……之前在船上,我……”
他是想為此前替妹妹遮掩、讓她去艙中與他密會一事致歉,情緒激動時行事總是衝動,冷靜下來後方才深覺不妥,何況那一麵根本於事無補、甚至反讓他們雙方都更……
方獻亭已然會意,彼時雕窗之外槳聲依依,斑駁的燈影模糊映在他眼中,所謂人間萬象一瞬悠遠,其實無論誰都不過隻是浮生過客罷了。
“此事不必再提,以免節外生枝。”
他漠漠地答,語氣像杯中的酒一樣淡,可酒終歸是酒,總有迂回悠長的餘味。
“何況,她……”
他就停在這裏,思緒卻隨著那個“她”字越飄越遠,若在平時大抵也不會如此放縱,隻是今日恰好飲了些酒,隻是身邊恰好坐著很親近的友人,隻是對她的想念恰好來勢洶洶……於是防備倏然潰敗,他深知此刻自己破綻重重。
——可他的確很難割舍她。
人生世間如輕塵棲弱草,在父母亡故姐姐皈依後她或許已是他在這世間最後的牽掛,當初在東都帝宮重逢時她隻知他冷麵相對、不肯還她一個擁抱,卻不知他亦曾在她離去後獨自將那破碎一地的白玉梳一一撿拾重新拚湊。
……他甚至想過很多次帶她走。
尤其是最初的那幾年,幾乎每天都會想,縱然白日一切如常、入夜獨處時也依舊會感到有荒謬乖戾的念頭在心底不停翻騰——她原本便該是他的妻子,隻要彼此再多出一點運氣今日便不會落得如此結局,何況他知道她同樣過得不好,入宮為後亦從不是她的本心。
他在燈下一坐一整夜,直至燈芯燃盡房中一片漆黑仍然無法安眠,在她之後眼前又不斷劃過父親和姐姐的臉,想起前者臨去前曾對他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以及後者在深宮中對他反複哭陳的那一聲又一聲“我錯不起”,原來過去的一切都是命運提前做好的鋪墊,一環一扣皆是對他不留情麵的威逼告誡。
後來他又見了先帝。
他們自幼相識一路偕行,在君臣之外總有一份友人的情分在,那時戰事初定對方泄了心力大病一場、直到越過年關方才漸漸緩過勁,召他入宮後還與他同遊玉妃園,甚至……與他談起她。
“貽之,朕過去總怨天命不公時運不齊,得了如此一副殘破的身軀,又遇上那樣一位糊塗的父皇……如今想來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上天不會一直虧欠同一個人。”
衛欽當時的神情很柔和,一貫蒼白的麵容似也被終於盛開滿園的梅樹映得更紅潤了些。
“你未歸時朕實已心灰意冷,以為大周氣數將盡……後來卻正因此遇見皇後,想也算是峰回路轉。”
“她視太子若親生,與朕亦是相敬如賓,宋氏兄弟瞻前顧後首鼠兩端,未料卻能教出如此高情遠誌的女兒……”
他抬頭看看滿枝繁花,又伸手輕輕撫摸玉蝶的花蕊,那一幕令當時在一旁的他心頭一緊,說不清是嫉恨還是痛苦的情緒倏然湧上心頭。
“朕一生不曾傾慕過什麽人,她卻讓朕覺得很好……貽之,你姐姐說得對,人總要同自己中意的人結為夫妻,否則注定一生不得歡愉。”
“朕會待她很好……與她一同教養太子,不令他重蹈朕當年的覆轍——自然也會好好教她,讓她得以在朕百年之後垂簾主政匡扶社稷……”
“朕很需要她。”
“天下人……也都很需要她。”
後來想想,也許就是那一次相談殺死了他心底此起彼伏的諸多妄念。
他眷戀寒枝之上纏綿的花色、一心要將其藏進自己的庭院,可她確已嫁作天子之妻,從此便與他異軌殊途——他能如何帶她走?四麵宮牆高不可攀,即便僥幸逾越此後一生亦同樣困於牢獄之中,她會失去名姓失去尊嚴永遠不能為人所見,好像還活著,卻又同死去毫無分別。
同樣……他也不能那麽做。
天下大亂狼煙四起,先父臨終之托言猶在耳,他又如何能置之不理而獨與她長廂廝守?潁川方氏一族之責不可無人擔負,萬萬生民跪伏在前拚命伸出的手亦令人無法視而不見,何況他身上還背著一萬神略英烈之血,在上梟穀兵敗後那不為世人所知的半載隱秘裏,更……
許多事是講不清的,或許他與她的因緣就隻夠走到這裏,世人不必知他每每屈膝喚她“太後”都如受萬箭穿心之刑,甚至她也不必知道他曾多少次在相見時強壓下心底日益放肆的妄念奢心。
而現在他隻恐……一切就要壓不住了。
她不明白從她口中叫出的那聲“三哥”於他而言分量幾何,更不明白她在他麵前落下的眼淚會令他感到怎樣的挫敗和傷痛——他清楚地知道在她說出那句“我無計謀長久,也不想太長久”時自己的心防被以怎樣猛烈的力道擊潰,甚至隻差一步便要將她狠狠擁進懷裏、卑劣堂皇地請她再為他造錢塘一夢。
……他隻想要她長久。
在父母至親紛紛離去後……他唯獨隻想要她長久。
夜色低垂酒香氤氳,江南酒釀或不醉人卻可醉心,諸般執妄前仆後繼更迭往複、終於漸漸也在他閉目後緩緩退去了,再抬眼時隻見窗外青溪依舊,燈火闌珊處更有畫舫小舟無數。
“比起我還是多進宮陪陪她吧……”
他擱下酒盞起了身,身形穩得不像業已獨飲千杯,宋明真卻篤定三哥那時一定是醉了,否則絕不會在自己麵前以如此溫柔深鬱的語氣提起妹妹。
“她素不喜金陵……如今一人在台城,會很孤單的。”
第107章
他說得對, 宋疏妍的確不喜金陵厭倦台城,隻是時至今日早對孤單習以為常、倒沒那麽需要人陪了,何況遷都之後諸事冗雜, 也實在沒什麽工夫細細品嚐所謂“孤單”的滋味。
最要緊的還是而今天下的形勢。
北麵幽州戰事未了,幸而軍報中言五萬潁川軍馳援後形勢已逐漸向好, 或許兩三月內便可將東突厥擊退至雲州以北;西麵逆王與鍾氏也尚未從此前一敗中緩過勁, 據說眼下也同突厥人鬧了些不睦——胡人豈甘為他馬前卒?借兵起事也不過為了從中牟利,而今一場仗斷斷續續打了十年、自己也恐引火燒身,於是內鬥在所難免,想來一時也難大舉進逼逾越長江天塹。
如此算來隻需將西南幾個叛部清理幹淨便可迎來一段久違的安穩, 於大周而言正是休養生息富國強兵的千載良機, 當今要務一在穩定朝局、謹防洛陽派作亂, 二在推行新政、早日解決國庫空虛糧餉短缺之積弊,真正是千頭萬緒百廢待興。
她已斟酌良久, 新政所指該在富民固本、論及根底還在人口土地, 如今中原之民正大量遷往江南,一一核準數額賑濟撫恤再分配良田才是長久之策,亦才不負她在揚州江畔對萬民許下的一諾;隻是戶部之中洛陽派的官員不少, 尚書盧行儉更與範玉成私交甚密,恐怕到時也難是個聽話的, 這便有些不好辦了。
宋氏作為她的母族照理該可為她辦事, 隻是他們作為金陵一派黨首身份畢竟敏感,有些事旁人做得他們做不得,用起來也是禁忌頗多不甚襯手;何況宋家人……
她越想眉頭皺得越緊,在這台城故宮中是越發不得安眠了。
幼主的心思倒沒他母後這麽重。
至金陵的首夜的確悵然若失輾轉反側, 念及故土與先帝更不禁悄悄落下幾滴眼淚,但轉過幾日便愁緒漸消, 更在左右宮人的哄慰下起了在新宮中四處賞玩的興致,江南二月春色如許草長鶯飛,也實在不容人整日悶在房裏不展愁眉。
那禦園便是極寬綽可愛的。
亭台樓閣小橋流水,步步都是過去東西兩都沒有的精巧婀娜,時令一到花團錦簇、連花的種類都比中原多上不少,隻是此次南遷畢竟忙亂、工部也未能把差事辦得處處妥帖,兜了半晌也沒在園中瞧見如東都玉妃園一般繁茂瀲灩的梅林,當即令幼主心生不滿。
“陛下莫動怒,奴婢再叫他們派人來補上就是了,”王穆一貫嘴巧貼心,麵對幼主總像有用不盡的耐心,“恰逢太後壽辰將至,陛下正可將新園當壽禮獻上以表孝心。”
此一言正點醒了衛熹。
是啊,二月初八便是母後華誕,距今也就不過四五日了,若能在新宮重建一座舊都的玉妃園想必定能哄得母後展顏;他十分歡喜,親自在禦園中跑來跑去相看選址,終而挑中了湖畔水榭周遭的一片杏林,著人把杏樹伐了改植梅樹,最好要正開花的、一片姹紫嫣紅才最熱鬧祥瑞。
他將心思全花在了此處,平日隨太傅讀書時便沒有過去那麽盡心了,一來二去難免要遭幾頓責難,更被陳蒙把狀告到了母後那裏;宋疏妍一聞訊便親自來了一趟歸安殿,沉著臉的模樣讓衛熹瞧了後頸一涼,不自覺便起身低頭站在了母後跟前,一邊抿嘴一邊不時偷偷抬眼看人。
最體貼的還是王穆,前後一路替幼主開脫、隻差要將對方的賢孝之心吹上天去,宋疏妍卻不為所動,隻語氣頗為嚴厲地訓斥衛熹道:“國庫空虛日久,遷都更耗資費無數,陛下在揚州應已親見萬民疾苦,今又怎可為此區區小事揮霍無度?”
先帝在太清年間便大興節儉之風,宮中用度皆有其數,她主政後更不應糜費僭越——前幾日禮部還上過奏疏說要為太後大辦壽宴、更有不少朝中官員借機附和向她示好,她一一駁了、隻說戰事了結前一切從簡,卻不料幼主又在自己身後這般勞師動眾。
衛熹挨了訓斥十分惶恐,告罪之後心中又生幾點委屈,扯著他母後的衣袖囁嚅:“今歲母後初垂禦簾,遷都之事也是將將落定,兒臣隻是想討個好彩頭,不願讓母後的壽宴就這般馬馬虎虎的過了……”
他的心意宋疏妍倒也明了,隻是“壽宴”二字聽來總讓人心生塵垢——她才不過二十五歲,怎值得動用“壽”這樣重的字?隻是太後的輩分到了便不得不將輕飄的“生辰”摘去,聽著就像在催她變老似的。
她淡淡一笑,又伸手拍了拍幼主的肩膀,說:“吾兒孝心母後知曉,隻是眼下確不當大操大辦——梅林你既已著人修了便就這麽著吧,往後記得盡心讀書,不可再懶怠鬆懈了。”
工部的手腳倒也麻利,果真趕在初八前將新園修葺了個七七八八,江南的瓊英還能再開上幾日,如今正是最後的花期;衛熹十分歡喜,當日便著人在湖畔水榭擺起瓊筵,親自去請母後時一張小嘴更甜得抹蜜,一邊賀壽一邊又替自己開脫,說:“隻是一席尋常家宴,母後且寬心,兒臣是曉事的……”
到了才知確是“家宴”無疑——宋氏一大家子都來了,她的父親和兩位叔父、他們各自的妻子兒女,繼母那一房除了仍陪同姐夫萬昇在揚州任職的長姐宋疏影外全來了個遍,甚至多年前便隨丈夫賈昕赴利州做通判的二姐姐宋疏清也到了,滿滿當當幾十號人,直將不大的水榭圍得水泄不通。
宋疏妍一瞬有幾分出神,恍惚間像又回到了十數年前,那時她孤身自錢塘遠赴長安,每入宋府都會看到此等人丁興旺的膏粱錦繡之象,如今天下殘破八方風雨、宋氏倒還和過去一般赫赫揚揚,真是半分福氣都沒有少享。
幼主可察覺不出他母後眼底的厭倦與諷意,還當自己邀宋家人入宮赴宴是多麽體貼高明的舉動,此刻一邊請母後入席一邊笑著張羅起場麵,對小心翼翼在下首行跪拜之禮的一幹宋家人道:“今日此處不稱君臣隻話家常,諸位不必拘謹,平身落座吧。”
宋氏三兄弟都依天子之言起了身,他們的家眷卻都還跪著等太後發話,尤其萬氏那一房頭垂得格外低——曾親自北上穎川將幺妹扭送回金陵的宋明卓自是冷汗涔涔,隨著哥哥一同逞凶甚至還往當今太後臉上甩過巴掌的宋疏淺則更抖如篩糠,他們的母親最是不安、縮在丈夫宋澹身後額頭一直緊貼著地麵,像是巴不得即刻挖個洞鑽進去保命似的。
宋疏妍坐在主位居高臨下看著眼前的一切,心中依舊沒有憎恨也沒有快慰,大約的確早看淡了過去在自己身上發生的種種、唯一放不下的隻有墜兒的死,八年前人人都說她是意外而亡,好像一個奴婢的命便活該輕飄如同草芥。
“起來吧。”
她的眼神更涼了些,語氣也更淡漠了。
眾人這才紛紛起身落座,席間靜得即便掉根針在地上都能聽得清清楚楚,宋疏妍的目光在水榭內徐徐掃過一周,問:“中郎將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