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四月初一殿選開試, 乾定宮前又是一番熱鬧氣象。
製科錄選乃分五等,上二等皆虛、惟以下三等取人,又因此次開科乃光祐年來的頭遭、中選者日後必得太後與幼主重用, 是以“榜下捉婿”之風吹得尤其大,文武百官皆在正殿前候著、家有待嫁之女的更將脖子抻得三尺長。
方獻亭今日也來了, 卻隻為給宋疏妍撐腰鎮場, 一身紫袍立於群臣之首,雙目微闔閑人勿近;最不懂眼色的還要屬陰平王衛弼,在旁觀望片刻便上前擾了他的清淨,拱拱手笑稱一聲“君侯”, 當即便令百官同僚的耳朵全豎了起來。
“聽聞前兩日薑潮將軍武科獲選擢升都督、今已赴北為國效力, 本王該同君侯道一聲恭喜啊。”
這話本意是在示好, 可聽來卻像在譏諷君侯因私廢公、一心隻為母族兄弟謀前程,方獻亭聞之神情冷淡, 沒有接話。
衛弼自己也是遲一拍才想到話有歧義, 又暗自抱怨這巴結人的差事真不好辦,下一刻老臉上又堆起一個笑,再道:“國有棟梁是好事, 多少也可替君侯分去些重擔……不知君侯近來可得閑,能否賞光至寒舍一敘?”
這……
一旁偷聽的官員各自驚訝, 心道這陰平王何時轉了性、竟也懂得“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道理了, 隻是當初揚州江岸之事明眼人都能瞧出背後曲折,君侯為平民亂不得已在胸口刻了個血淋淋的字、以致如今都未能折返幽州戰場,恐怕也不會輕易就接下陰平王的討好吧?
果然方獻亭神情依舊疏冷、並未給衛弼的熱絡多少回應,後者暗罵一聲“後生猖狂”, 表麵卻更殷勤地半彎下腰,說:“本王新得了幾壇上好的長安新豐、可比他們江南那些軟綿綿的劣酒來得暢快甘美, 今夜你我不見不散,定要開懷痛飲一醉方休!”
這是有些死皮賴臉的意思了,方獻亭眉頭微鎖、大約也在斟酌如此大庭廣眾之下拒絕衛弼是否有些不妥,恰巧此時王穆自正殿中走出宣群臣進殿,遂斂目淡淡道:“此事容後再議,陰平王且正冠進殿吧。”
乾定宮雕梁畫棟威嚴肅穆,確有不輸東西兩都宮殿的華美雄闊,幾日不見的幼主似已病愈、長高了不少的少年如今端坐在龍椅上也越發像模像樣;隻是群臣下拜嵩呼時仍舊先稱太後,他也沒什麽不快、回頭看向垂簾後時還依稀有些不惹眼的笑容。
太傅陳蒙作為此次製科主考當眾親引眾舉子上殿,待擢選者共計一十二位,皆著白袖青衿士子服,上殿禮畢後依次垂首站定,其中大約隻有前三位可被當場授官。
“朕聞令和年間政通人和,每逢會試長安皆有士子數萬,便是尋常酒壚亦有鴻儒談笑;今南都金陵亦有此濟濟彬彬之相,天下英才盡入宮城,想我大周盛世複來之日亦不遠矣!”
幼主穩穩當當說了一段開場白,隨即又體恤了一番太傅連月來的辛勞,陳蒙拱手自謙的工夫朝堂間已另有一番刀光劍影,金陵、洛陽二派的眼風早相互狠狠廝殺過幾個回合了。
且看這一十二位士子:經宋泊保舉的有三位,得衛弼遴薦的也有三位,另外當年宋二小姐宋疏清的夫婿賈昕也以官身應考,剩下五個名不見經傳的皆是異軍突起的寒門新秀、正同他們的座師陳蒙一般出身不顯。
殿試前三可當場授官,這位次如何分配才能讓眾人滿意?站在兄長宋澹身後的宋泊默默看著滿場形勢,心中的算盤可是打得叮當響——他最屬意的乃是同族子弟宋煥,此番若能高中自是最好不過;其次便是侄女婿賈昕,雖說這些年同宋家稍有些齟齬、可嶽父的話卻終歸不能不聽,若能中選自也不會對金陵派不利。
逐個盤摸之際陳蒙已命禮部官員將殿試考題發下,大殿正中更點起立香以示時限,據說題目乃是太後親自擬定,正是問時下急需的富國殷民之策;諸位士子答得仔細,其中一個年輕的白麵書生答得最快,香剛燃到一半便交了卷紙,遠看似洋洋灑灑寫了整張,怕不真是文思泉湧彩筆生花。
答卷由王穆接了親自送到垂簾之後,待太後讀過方才呈到幼主手上,等後者看完其餘士子也停了筆,大殿之上一時靜默,隻餘垂簾前後紙張翻動發出的淺淺聲響。
眾人屏息凝神皆是緊張,唯獨那個最先交卷的頗為鎮定從容,俄爾垂簾之後傳來一道輕柔的女聲,是太後發問:“蓬州許宗堯何在?”
他便跨出一步,依禮對垂簾之後下拜叩首,身型瘦削文弱、觀之約莫不過二十出頭年紀,氣韻卻有卓然之色,應道:“臣叩見太後,叩見陛下。”
“筆下錦繡其勢雄渾,倒是難得的好文章,”太後淡淡開口,雖是讚譽卻也無波無瀾,“卻不知所謂‘檢田點戶二吏’是何意義,施之於政又當如何訂定明細?”
那許宗堯聽後複躬身一拜,麵上毫無被當眾問詢的驚惶局促之色,泰然答:“臣聞朝菌者不知晦朔之變化,蟪蛄者罔聞春秋之更替,蓋因鬥筲之輩單見淺聞、未明天下之大而曉社稷之艱,今以白身姑妄言之,謬達天聰兢惶聖問。”
“太清以來四方久戰,天下疲敝民無蓋藏,南渡之後諸事愈雜,百姓遷徙衡門圭竇、土地林宅皆無定數,恐長此以往人心離散內亂將生。”
“欲克複中原者必先興人丁,欲興增人丁者必先安土地,大江以南水草豐美,然數目幾何卻未可知,各州縣下設檢田點戶二吏便可清查土地人口,將無主之地分予無田之人,亦防高門豪族侵占土地大行兼並、虛報戶籍侵吞賦稅,正乃我朝清治安民之良策。”
他不疾不徐娓娓道來,在這威嚴朝堂之上竟連一個磕都不打,袞袞諸公不禁讚歎江山代有人才出,又暗暗為他所答之策心驚——
專設官吏清查土地人口?這可是樁難辦的大差事!各州各縣都有多少耕田山林?每家每戶各有多少人口牲畜?其中男丁多少婦孺多少老弱多少?一個個清查下來豈是易事!
還有他說什麽?防高門豪族侵占土地侵吞賦稅?這不就是指著金陵派的鼻子罵麽!南渡前後江南各州官員往上報的土地人口皆有虛瞞,為的不就是壓製洛陽一派權貴、多為自己留些利益?這麽一查他們還能留下什麽?還不都被中原來人吃幹抹淨!
朝堂上金陵一派的臉都沉了,一旁洛陽派的官員卻都樂見其成:這小後生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幾句話便開罪了朝堂半壁!可他所言正是他們想聽的,隻要朝廷摸清了江南財脈金陵一派便不能恣意妄為,即便他們洛陽派也撈不到多少油水、但資財盡入國庫總也比被政敵拿去要好得多,他們自此亦可與宋家人平起平坐了!
暗潮洶湧間垂簾之後傳來一聲輕笑,太後的語氣溫和中又透著幾許幽深,問:“遷都之事千頭萬緒,豈獨在半月水陸舟車?江北萬萬官民一朝安於江南,其中是非紛擾自難厘定,若一朝快刀之下亂麻盡斷而失維係之力,卿又有何策可安?”
這話問得已有些深,迂回間將如今兩黨相爭之勢一並搬上了台麵,那後生臨此困境卻仍絲毫不亂,不卑不亢道:“臣鬥膽,昔聞太後曾於揚州江岸許萬民‘遠圖廟算再造盛世’之諾,亦聞君侯卸甲刺字而立‘中原不複北伐不止’之誓——今若我朝獨求偏安、將江北河山盡數拱手讓與胡虜,則自可大而化之告朔餼羊;而若果有定疆雪恥克成一統之心……則此快刀,不得不用。”
擲地之言恰似金石,字字句句皆有其聲,其中意義甚至已有幾分冒犯,惹得眾人皆是嘩然,就連立於群臣之首的方獻亭都側首多看了那後生一眼;中貴人在幼主身側大聲申斥一句“放肆”,垂簾之後的太後卻輕輕抬手示意無妨,隨後柔和的聲音再次傳來,三問:“設吏清查良策在前,何人督辦卻亦為難——黨同伐異固為頑疾,自上至下政令不通,若層層阻滯致大計不成,又為之奈何?”
許宗堯聞言再躬身叩首,繼而肅聲答:“臣乃令和年間生人,幸於太平盛世讀經史典籍蒙聖賢教化,今見社稷動蕩民生凋敝、雖為匹夫之身亦懷兼濟之心——若今朝入等而為天子門生,必克己奉公不吝己身、披肝瀝膽鞠躬盡瘁,在朝惟受聖命不結朋黨、在野視民如傷詢於芻蕘。”
“不死,不休。”
白衣卿相字字出塵,一個“死”字更有千鈞之重,自古逆勢而動者皆為孤臣,他大約也深知今日一席話必將自己推入絕境,眼下滿朝文武側目而視、他日明槍暗箭必亦難防——然壯懷之心未泯、仍可將生死置之度外,蠅營狗苟本非所願,飛蛾撲火亦有大節。
議論之聲不絕於耳,那時有多少自詡高明之輩暗暗看著那年輕氣盛的後生發笑?或許他們都篤定他無法在這條通天路上走得長遠,即便僥幸躍過龍門不日也將被狠狠扯下泥潭;垂簾之後卻漸漸安靜下去了,許宗堯低眉斂目跪在雄闊華美的大殿正中,依稀感到有一道柔和的目光輕輕落在自己身上,半晌之後再次聽到那個普天之下最為尊貴的女子開口,這次隻有隱約含笑的一個字——
“善”。
第118章
殿試之後金榜即出, 蓬州許宗堯入三等,前潯州刺史賈昕與河東道李賦同入四等,便算是本次科考的一甲三名。
依大周舊例, 製科五等中前二都是虛設,能入四等已是天子賞識, 那許宗堯卻上來便一鳴驚人入了三等、更當場被授為從五品上戶部司郎中, 比過往進士科狀元六品授官的起點還要高上兩級,實屬古往今來之未有;賈昕過去便是官身,如今晉為從三品戶部侍郎,李賦則被任為從六品上金部司員外郎, 如此說來頭三名都被派往戶部任職, 朝廷立意富民固本的意圖已是昭然若揭。
再細細一推敲, 當今太後定選的路數也極耐人尋味:最受人矚目的小狀元乃是與兩黨無涉的寒門出身,榜眼賈昕是宋氏女婿、探花李賦則是陰平王保舉, 如此說來兩黨的臉麵都顧了個周全, 偏偏最受器重的又當眾抨擊了黨爭,真是打一巴掌又給個甜棗,將官場心術摸了個明明白白徹徹底底。
一介女流能有如此手段確乎令人意外, 可她若以為單憑幾個重氣輕命的後生便能大刀闊斧推行所謂新政可就大錯特錯了——兩黨相鬥其勢洶洶,各方勢力盤根錯節, 睿宗與仁宗尚無力改變, 她一個垂簾不久的婦人又能做得了什麽?那許宗堯想來便是以卵擊石的典範,當要粉身碎骨又高高掛起給天下人看的。
文武百官各自腹誹盤算,終於紛紛在朝會後散去了。
陰平王衛弼今日可算是誌得意滿。
他舉薦的李賦雖說未能拔得頭籌,但得個從六品的官也終歸是好的, 何況那看上去極得器重的許宗堯立場也與金陵派相對,過幾日搞起新政必也會對洛陽派有利——他今日可瞧得真, 宋氏兄弟從乾定宮離去時那臉色都難看得緊,尤其宋泊氣得胡子都歪了,對著垂簾之後的自家侄女狠狠摔了摔袖子。
他笑得見牙不見眼,離宮後又早早去堵潁川侯府的門,好說歹說硬是磨得方獻亭見了他,終究如願以償將對方邀入自家王府共進晚膳。
宋澹當初在金陵做遷都籌備時原本已為陰平王置下了一座十分氣派的府邸,可惜後者瞧了仍不滿意,遷都後便著人將臨街二宅一並購入,院牆打通後整條街都成了他家的,坊間稱之曰“小台城”。
潁川侯車駕到時正是華燈初上,衛弼笑容滿麵親引貴客入府,入門時家丁示意君侯左右護衛卸下佩刀,方獻亭神情不動,表麵沒說什麽腳下的步伐卻停了;衛弼轉了轉眼睛,回身一個巴掌狠狠將自家奴仆打翻在地,怒叱:“不長眼的東西!君侯入宮尚可穿甲佩劍,今入我府又何須講那許多規矩!——還不速速退下!”
這自然是在示弱示好,趨奉之意已十分鮮明,方獻亭仍未發一言,負手帶兵入了王府。
至花廳時瓊筵已設,珍饈美酒琳琅滿目、正如戰事起前在長安時一般豪奢,衛弼殷勤地做出恭請的手勢,連道:“貴客臨門蓬蓽生輝,本王今日真是好大的體麵!——君侯快坐,快坐。”
方獻亭看了他一眼,而後依言緩緩落座,衛弼笑著拍了拍手,當即便有伶人鼓瑟而歌於庭下獻舞,隻是君侯左右之人立於院中五步一崗、腰間刀兵尚還泛著冷光,那個個鐵麵冷臉的模樣一瞬便將這溫軟秀色遮得七七八八了。
衛弼心下不滿、表麵卻是半點不敢露,仔細在方獻亭對麵坐下,又親自執起酒壺為他斟酒,熱絡道:“早聞君侯深諳杜康之道,今日若非偶得這幾壇上好的新豐還真不敢開口相邀,且來一品可是舊年長安滋味?”
酒水清冽倒於杯中,香氣四溢飄香十裏,站在方獻亭身後的臨澤當即上前試毒,後者並未阻攔由他取了銀針一驗,此舉令衛弼臉上笑容一僵,而後又訕訕自行擱下了酒壺;銀針並未變色,臨澤遂又親手再斟一杯呈於君侯手中,方獻亭接過淺泯一口,其味濃烈香醇,確是他少年時最熟悉的。
“好酒。”
他微揚了揚眉。
衛弼也看出這酒頗合他心意,遂又連忙拿起酒壺為之添杯,便像沒瞧見方才那銀針試毒的一幕般自然,話家常似的道:“本王也是許久不曾喝過這般地道的長安酒了,遙想當初先國公在時還曾一同策馬長街徹夜暢飲,如今想來竟也像是前生之事了……”
這番往事回憶得頗為自然,言語間提及方獻亭先父大約也是為了與他拉些關係;方獻亭執杯的手一頓,看向衛弼的眼神有幾分沉。
“思齊原是最重情義之人……”衛弼恍若未覺,仿佛徑自陷到回憶裏去了,“當初與本王同在東宮輔佐先帝,也不知一起經曆過多少周折坎坷,他總事事為他人計,最終為保社稷竟不惜舍身自戕……我等終歸是不如他的,如今回想起亦不免愴然慚愧……”
說著他又歎息起來,言語間的沉重多少也有幾分真——十數年前他與方賀確是並肩而行的朋儕,方獻亭還記得那時父親在朝堂上受鍾黨攻訐往往都是衛弼範玉成等人出言相助,公事之外他們也常至國公府作客,廳堂之內總是觥籌交錯高朋滿座。
“先父深明當時局勢,以命相搏亦是臣節,”方獻亭神情舒緩了些,提及父親眼底總有緬懷之色,“先帝勤政愛民有聖君之德,先父泉下有知必亦無憾。”
“無憾……”陰平王接口一歎,繼而自斟一杯仰頭滿飲,“思齊高情遠致忠義無雙,為國而死自是無憾——可若他知曉今日之局勢呢?知曉眼下主少國疑五輔離心呢?”
“貽之,”他的語氣忽而重起來了,“……你我本不當生疏至此啊。”
這一聲“貽之”著實突兀,上一回如這般叫都是四五年前的事了,幼主繼位後他們政見相左兵戎相見,早失了當初先國公在時那般親近篤厚的情分。
“當初睿宗偏寵鍾氏一意廢嫡立庶,我等為保先帝不惜屢屢犯上與聖意相抗——難道我們有私心麽?——沒有!都是為了國家!為了天下百姓!”
衛弼義正辭嚴。
“如今也是一樣的……洛陽金陵二派不和,難道是本王與那宋氏兄弟有私怨、非要同他們為難?不過隻恐外戚亂政幼主受辱,更怕失了江北河山日後在九泉之下無顏再見先帝罷了!”
他聲音漸大十分激動,語氣懇切得仿佛受了多大冤屈,三言兩語便將自己過去數次試圖逼宮謀逆的罪業說成了感天動地的忠義,誰不信誰便成了真正的小人之心。
“貽之……”
他又飲起酒來,聲音也稍低沉了些。
“我知你襟懷坦白光風霽月、凡先帝所言無有不應,所以他的皇後你要護著,南渡遺詔你也要奉——可那宋氏就那麽好相與?單說此次製科,宋泊前前後後往長仁那塞了多少人?打的是什麽主意你會看不出?——說到底他們宋氏當年是背叛過先帝的!驪山事發後沒過多久便躲回了金陵老家,全然不顧你父親臨終前對他們的托付!”
“隻有你我才是一路同行之人!”
“過去是!現在也是!——製科金榜已放,新政已是箭在弦上,他們金陵派會容那小狀元去清查人口土地麽?必然層層阻隔官官相護,政令連尚書省都走不出去!”
“可若你我聯手,他宋氏兄弟又豈能恣意妄為?——幼主終究是要由你我來護的,本王姓衛,難道還會害大周不成麽?”
一通申述真情實感,隻差要同前段日子才命人將自己兒子打了個半死的君侯執手相看淚眼,方獻亭不置可否地半垂著眼睛,手指似有若無地輕敲著滿杯的酒盞;下一刻庭下雅樂曲調一轉,伶人退去而有珠簾掀動之聲,抬眼看去才見一把秦箏橫於月色花影間,一女子廣袖高髻獨彈六幺,勾抹之間其聲如泉,亦是舊時長安風韻。
“那是小女衛蘭……”
陰平王的聲音又在此時傳來了。
“不知君侯記不記得,先帝在時曾封她為永安縣主,更屢次親口稱讚她的琴藝……可歎這孩子如今憊懶、平日在家中總不肯撫琴,今日聽聞君侯下顧,方才……”
曖昧的話說到一半,庭下女子的眼已柔柔抬起,麵前的珠簾恍惚正與帝宮之中龍椅之後的那麵相似,盈盈秋水脈脈含情,原正是女子最爛漫的及笄之年。
“有道是鬼神可敬不可諂,冤家宜解不宜結……”
衛弼眼睛一眨不眨地看著方獻亭當時的神情,而後又再次執壺為他添酒,氤氳的香氣撩撥人心,由慢而快的樂聲正合所謂“低回蓮破浪,淩亂雪縈風”的美名。
“過去之事就都讓它過去吧,你我兩家一向交好,如今同列五輔更應戮力同心匡扶幼主,他日河清海晏國泰民安,也算是對你父親有個交代……”
說著同樣自斟一杯,抬手欲與方獻亭共飲,勸酒之時目光又飄向庭下一曲終了徐徐起身對君侯折腰的幺女,雙眼飽含深意地道:“你我自此杯酒釋前嫌……往後,便一心同體可好?”
少年時的烈酒甘美醉人,方獻亭眼底卻隻有一片清明,目光透過衛弼看向立在庭下遙遙向他望來的女兒,腦海中浮顯的隻有幾日前案頭出現的一封信函;上位者沉默斟酌的模樣也是惑人,遑論他右眼尾下漂亮的小痣顯出一點微妙的出離,衛蘭隻覺得今夜醉了的人是自己,一顆心被他輕輕捏在指尖,得一撫便登上極樂,遭一棄便墮下深淵。
“甚好。”
他終於如此回答,仰頭將酒一飲而盡。
第119章
次日宮中賜宴, 為賀製科文武舉人登科之喜,昨日將將在乾定宮中入等的三位自是風頭最勁,一入台城便被宮人簇擁著引入禦園。
宴辦得不算正式, 一因太後早已下令厲行節儉之風,二因那說穿了也不過就是個人情走動的場合, 文武大臣皆獲準攜家眷入宮, 其中不少打的都是爭搶佳婿的主意;宴就在禦園裏辦,過午時人便差不多到齊,賞花踏青曲水流觴皆隨君意,正式開宴卻要等到日入時分, 太後與陛下也要到那時才會駕臨。
方入金部司的員外郎李賦今日來得遲, 細看去眼下微青臉色略差, 想來該是宿醉了;但他興致依舊不減,尤其一入瓊筵見滿園貴女都暗暗朝自己投來目光便更如春風拂麵, 一身深綠官服端滿了六品官的款兒, 步步體麵地向假山一側的八角亭走去。
許宗堯正獨坐在那裏。
他是從五品,按製已可著緋袍,加冠不久便能得這等造化實是古來罕見, 一身漂亮的淺緋可把旁人的深綠淺綠襯得一文不名了;李賦心中有些酸,但看許宗堯身邊無人應酬交際又略微氣順, 心知對方昨日在朝堂上大放的那一番厥詞得罪了不少人, 如今可沒哪位心大的高官敢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如此一位愣頭青。
“秉書怎麽獨坐於此?可令愚兄好找!”
他高聲一呼快步上前,越發引得滿園矚目,許宗堯的反應卻是淡淡的,起身同李賦問了一句好、隨後又不聲不響地坐下, 可沒昨日在朝堂上鋒芒畢露的奪人之勢。
四月初一殿選開試, 乾定宮前又是一番熱鬧氣象。
製科錄選乃分五等,上二等皆虛、惟以下三等取人,又因此次開科乃光祐年來的頭遭、中選者日後必得太後與幼主重用, 是以“榜下捉婿”之風吹得尤其大,文武百官皆在正殿前候著、家有待嫁之女的更將脖子抻得三尺長。
方獻亭今日也來了, 卻隻為給宋疏妍撐腰鎮場, 一身紫袍立於群臣之首,雙目微闔閑人勿近;最不懂眼色的還要屬陰平王衛弼,在旁觀望片刻便上前擾了他的清淨,拱拱手笑稱一聲“君侯”, 當即便令百官同僚的耳朵全豎了起來。
“聽聞前兩日薑潮將軍武科獲選擢升都督、今已赴北為國效力, 本王該同君侯道一聲恭喜啊。”
這話本意是在示好, 可聽來卻像在譏諷君侯因私廢公、一心隻為母族兄弟謀前程,方獻亭聞之神情冷淡, 沒有接話。
衛弼自己也是遲一拍才想到話有歧義, 又暗自抱怨這巴結人的差事真不好辦,下一刻老臉上又堆起一個笑,再道:“國有棟梁是好事, 多少也可替君侯分去些重擔……不知君侯近來可得閑,能否賞光至寒舍一敘?”
這……
一旁偷聽的官員各自驚訝, 心道這陰平王何時轉了性、竟也懂得“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道理了, 隻是當初揚州江岸之事明眼人都能瞧出背後曲折,君侯為平民亂不得已在胸口刻了個血淋淋的字、以致如今都未能折返幽州戰場,恐怕也不會輕易就接下陰平王的討好吧?
果然方獻亭神情依舊疏冷、並未給衛弼的熱絡多少回應,後者暗罵一聲“後生猖狂”, 表麵卻更殷勤地半彎下腰,說:“本王新得了幾壇上好的長安新豐、可比他們江南那些軟綿綿的劣酒來得暢快甘美, 今夜你我不見不散,定要開懷痛飲一醉方休!”
這是有些死皮賴臉的意思了,方獻亭眉頭微鎖、大約也在斟酌如此大庭廣眾之下拒絕衛弼是否有些不妥,恰巧此時王穆自正殿中走出宣群臣進殿,遂斂目淡淡道:“此事容後再議,陰平王且正冠進殿吧。”
乾定宮雕梁畫棟威嚴肅穆,確有不輸東西兩都宮殿的華美雄闊,幾日不見的幼主似已病愈、長高了不少的少年如今端坐在龍椅上也越發像模像樣;隻是群臣下拜嵩呼時仍舊先稱太後,他也沒什麽不快、回頭看向垂簾後時還依稀有些不惹眼的笑容。
太傅陳蒙作為此次製科主考當眾親引眾舉子上殿,待擢選者共計一十二位,皆著白袖青衿士子服,上殿禮畢後依次垂首站定,其中大約隻有前三位可被當場授官。
“朕聞令和年間政通人和,每逢會試長安皆有士子數萬,便是尋常酒壚亦有鴻儒談笑;今南都金陵亦有此濟濟彬彬之相,天下英才盡入宮城,想我大周盛世複來之日亦不遠矣!”
幼主穩穩當當說了一段開場白,隨即又體恤了一番太傅連月來的辛勞,陳蒙拱手自謙的工夫朝堂間已另有一番刀光劍影,金陵、洛陽二派的眼風早相互狠狠廝殺過幾個回合了。
且看這一十二位士子:經宋泊保舉的有三位,得衛弼遴薦的也有三位,另外當年宋二小姐宋疏清的夫婿賈昕也以官身應考,剩下五個名不見經傳的皆是異軍突起的寒門新秀、正同他們的座師陳蒙一般出身不顯。
殿試前三可當場授官,這位次如何分配才能讓眾人滿意?站在兄長宋澹身後的宋泊默默看著滿場形勢,心中的算盤可是打得叮當響——他最屬意的乃是同族子弟宋煥,此番若能高中自是最好不過;其次便是侄女婿賈昕,雖說這些年同宋家稍有些齟齬、可嶽父的話卻終歸不能不聽,若能中選自也不會對金陵派不利。
逐個盤摸之際陳蒙已命禮部官員將殿試考題發下,大殿正中更點起立香以示時限,據說題目乃是太後親自擬定,正是問時下急需的富國殷民之策;諸位士子答得仔細,其中一個年輕的白麵書生答得最快,香剛燃到一半便交了卷紙,遠看似洋洋灑灑寫了整張,怕不真是文思泉湧彩筆生花。
答卷由王穆接了親自送到垂簾之後,待太後讀過方才呈到幼主手上,等後者看完其餘士子也停了筆,大殿之上一時靜默,隻餘垂簾前後紙張翻動發出的淺淺聲響。
眾人屏息凝神皆是緊張,唯獨那個最先交卷的頗為鎮定從容,俄爾垂簾之後傳來一道輕柔的女聲,是太後發問:“蓬州許宗堯何在?”
他便跨出一步,依禮對垂簾之後下拜叩首,身型瘦削文弱、觀之約莫不過二十出頭年紀,氣韻卻有卓然之色,應道:“臣叩見太後,叩見陛下。”
“筆下錦繡其勢雄渾,倒是難得的好文章,”太後淡淡開口,雖是讚譽卻也無波無瀾,“卻不知所謂‘檢田點戶二吏’是何意義,施之於政又當如何訂定明細?”
那許宗堯聽後複躬身一拜,麵上毫無被當眾問詢的驚惶局促之色,泰然答:“臣聞朝菌者不知晦朔之變化,蟪蛄者罔聞春秋之更替,蓋因鬥筲之輩單見淺聞、未明天下之大而曉社稷之艱,今以白身姑妄言之,謬達天聰兢惶聖問。”
“太清以來四方久戰,天下疲敝民無蓋藏,南渡之後諸事愈雜,百姓遷徙衡門圭竇、土地林宅皆無定數,恐長此以往人心離散內亂將生。”
“欲克複中原者必先興人丁,欲興增人丁者必先安土地,大江以南水草豐美,然數目幾何卻未可知,各州縣下設檢田點戶二吏便可清查土地人口,將無主之地分予無田之人,亦防高門豪族侵占土地大行兼並、虛報戶籍侵吞賦稅,正乃我朝清治安民之良策。”
他不疾不徐娓娓道來,在這威嚴朝堂之上竟連一個磕都不打,袞袞諸公不禁讚歎江山代有人才出,又暗暗為他所答之策心驚——
專設官吏清查土地人口?這可是樁難辦的大差事!各州各縣都有多少耕田山林?每家每戶各有多少人口牲畜?其中男丁多少婦孺多少老弱多少?一個個清查下來豈是易事!
還有他說什麽?防高門豪族侵占土地侵吞賦稅?這不就是指著金陵派的鼻子罵麽!南渡前後江南各州官員往上報的土地人口皆有虛瞞,為的不就是壓製洛陽一派權貴、多為自己留些利益?這麽一查他們還能留下什麽?還不都被中原來人吃幹抹淨!
朝堂上金陵一派的臉都沉了,一旁洛陽派的官員卻都樂見其成:這小後生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幾句話便開罪了朝堂半壁!可他所言正是他們想聽的,隻要朝廷摸清了江南財脈金陵一派便不能恣意妄為,即便他們洛陽派也撈不到多少油水、但資財盡入國庫總也比被政敵拿去要好得多,他們自此亦可與宋家人平起平坐了!
暗潮洶湧間垂簾之後傳來一聲輕笑,太後的語氣溫和中又透著幾許幽深,問:“遷都之事千頭萬緒,豈獨在半月水陸舟車?江北萬萬官民一朝安於江南,其中是非紛擾自難厘定,若一朝快刀之下亂麻盡斷而失維係之力,卿又有何策可安?”
這話問得已有些深,迂回間將如今兩黨相爭之勢一並搬上了台麵,那後生臨此困境卻仍絲毫不亂,不卑不亢道:“臣鬥膽,昔聞太後曾於揚州江岸許萬民‘遠圖廟算再造盛世’之諾,亦聞君侯卸甲刺字而立‘中原不複北伐不止’之誓——今若我朝獨求偏安、將江北河山盡數拱手讓與胡虜,則自可大而化之告朔餼羊;而若果有定疆雪恥克成一統之心……則此快刀,不得不用。”
擲地之言恰似金石,字字句句皆有其聲,其中意義甚至已有幾分冒犯,惹得眾人皆是嘩然,就連立於群臣之首的方獻亭都側首多看了那後生一眼;中貴人在幼主身側大聲申斥一句“放肆”,垂簾之後的太後卻輕輕抬手示意無妨,隨後柔和的聲音再次傳來,三問:“設吏清查良策在前,何人督辦卻亦為難——黨同伐異固為頑疾,自上至下政令不通,若層層阻滯致大計不成,又為之奈何?”
許宗堯聞言再躬身叩首,繼而肅聲答:“臣乃令和年間生人,幸於太平盛世讀經史典籍蒙聖賢教化,今見社稷動蕩民生凋敝、雖為匹夫之身亦懷兼濟之心——若今朝入等而為天子門生,必克己奉公不吝己身、披肝瀝膽鞠躬盡瘁,在朝惟受聖命不結朋黨、在野視民如傷詢於芻蕘。”
“不死,不休。”
白衣卿相字字出塵,一個“死”字更有千鈞之重,自古逆勢而動者皆為孤臣,他大約也深知今日一席話必將自己推入絕境,眼下滿朝文武側目而視、他日明槍暗箭必亦難防——然壯懷之心未泯、仍可將生死置之度外,蠅營狗苟本非所願,飛蛾撲火亦有大節。
議論之聲不絕於耳,那時有多少自詡高明之輩暗暗看著那年輕氣盛的後生發笑?或許他們都篤定他無法在這條通天路上走得長遠,即便僥幸躍過龍門不日也將被狠狠扯下泥潭;垂簾之後卻漸漸安靜下去了,許宗堯低眉斂目跪在雄闊華美的大殿正中,依稀感到有一道柔和的目光輕輕落在自己身上,半晌之後再次聽到那個普天之下最為尊貴的女子開口,這次隻有隱約含笑的一個字——
“善”。
第118章
殿試之後金榜即出, 蓬州許宗堯入三等,前潯州刺史賈昕與河東道李賦同入四等,便算是本次科考的一甲三名。
依大周舊例, 製科五等中前二都是虛設,能入四等已是天子賞識, 那許宗堯卻上來便一鳴驚人入了三等、更當場被授為從五品上戶部司郎中, 比過往進士科狀元六品授官的起點還要高上兩級,實屬古往今來之未有;賈昕過去便是官身,如今晉為從三品戶部侍郎,李賦則被任為從六品上金部司員外郎, 如此說來頭三名都被派往戶部任職, 朝廷立意富民固本的意圖已是昭然若揭。
再細細一推敲, 當今太後定選的路數也極耐人尋味:最受人矚目的小狀元乃是與兩黨無涉的寒門出身,榜眼賈昕是宋氏女婿、探花李賦則是陰平王保舉, 如此說來兩黨的臉麵都顧了個周全, 偏偏最受器重的又當眾抨擊了黨爭,真是打一巴掌又給個甜棗,將官場心術摸了個明明白白徹徹底底。
一介女流能有如此手段確乎令人意外, 可她若以為單憑幾個重氣輕命的後生便能大刀闊斧推行所謂新政可就大錯特錯了——兩黨相鬥其勢洶洶,各方勢力盤根錯節, 睿宗與仁宗尚無力改變, 她一個垂簾不久的婦人又能做得了什麽?那許宗堯想來便是以卵擊石的典範,當要粉身碎骨又高高掛起給天下人看的。
文武百官各自腹誹盤算,終於紛紛在朝會後散去了。
陰平王衛弼今日可算是誌得意滿。
他舉薦的李賦雖說未能拔得頭籌,但得個從六品的官也終歸是好的, 何況那看上去極得器重的許宗堯立場也與金陵派相對,過幾日搞起新政必也會對洛陽派有利——他今日可瞧得真, 宋氏兄弟從乾定宮離去時那臉色都難看得緊,尤其宋泊氣得胡子都歪了,對著垂簾之後的自家侄女狠狠摔了摔袖子。
他笑得見牙不見眼,離宮後又早早去堵潁川侯府的門,好說歹說硬是磨得方獻亭見了他,終究如願以償將對方邀入自家王府共進晚膳。
宋澹當初在金陵做遷都籌備時原本已為陰平王置下了一座十分氣派的府邸,可惜後者瞧了仍不滿意,遷都後便著人將臨街二宅一並購入,院牆打通後整條街都成了他家的,坊間稱之曰“小台城”。
潁川侯車駕到時正是華燈初上,衛弼笑容滿麵親引貴客入府,入門時家丁示意君侯左右護衛卸下佩刀,方獻亭神情不動,表麵沒說什麽腳下的步伐卻停了;衛弼轉了轉眼睛,回身一個巴掌狠狠將自家奴仆打翻在地,怒叱:“不長眼的東西!君侯入宮尚可穿甲佩劍,今入我府又何須講那許多規矩!——還不速速退下!”
這自然是在示弱示好,趨奉之意已十分鮮明,方獻亭仍未發一言,負手帶兵入了王府。
至花廳時瓊筵已設,珍饈美酒琳琅滿目、正如戰事起前在長安時一般豪奢,衛弼殷勤地做出恭請的手勢,連道:“貴客臨門蓬蓽生輝,本王今日真是好大的體麵!——君侯快坐,快坐。”
方獻亭看了他一眼,而後依言緩緩落座,衛弼笑著拍了拍手,當即便有伶人鼓瑟而歌於庭下獻舞,隻是君侯左右之人立於院中五步一崗、腰間刀兵尚還泛著冷光,那個個鐵麵冷臉的模樣一瞬便將這溫軟秀色遮得七七八八了。
衛弼心下不滿、表麵卻是半點不敢露,仔細在方獻亭對麵坐下,又親自執起酒壺為他斟酒,熱絡道:“早聞君侯深諳杜康之道,今日若非偶得這幾壇上好的新豐還真不敢開口相邀,且來一品可是舊年長安滋味?”
酒水清冽倒於杯中,香氣四溢飄香十裏,站在方獻亭身後的臨澤當即上前試毒,後者並未阻攔由他取了銀針一驗,此舉令衛弼臉上笑容一僵,而後又訕訕自行擱下了酒壺;銀針並未變色,臨澤遂又親手再斟一杯呈於君侯手中,方獻亭接過淺泯一口,其味濃烈香醇,確是他少年時最熟悉的。
“好酒。”
他微揚了揚眉。
衛弼也看出這酒頗合他心意,遂又連忙拿起酒壺為之添杯,便像沒瞧見方才那銀針試毒的一幕般自然,話家常似的道:“本王也是許久不曾喝過這般地道的長安酒了,遙想當初先國公在時還曾一同策馬長街徹夜暢飲,如今想來竟也像是前生之事了……”
這番往事回憶得頗為自然,言語間提及方獻亭先父大約也是為了與他拉些關係;方獻亭執杯的手一頓,看向衛弼的眼神有幾分沉。
“思齊原是最重情義之人……”衛弼恍若未覺,仿佛徑自陷到回憶裏去了,“當初與本王同在東宮輔佐先帝,也不知一起經曆過多少周折坎坷,他總事事為他人計,最終為保社稷竟不惜舍身自戕……我等終歸是不如他的,如今回想起亦不免愴然慚愧……”
說著他又歎息起來,言語間的沉重多少也有幾分真——十數年前他與方賀確是並肩而行的朋儕,方獻亭還記得那時父親在朝堂上受鍾黨攻訐往往都是衛弼範玉成等人出言相助,公事之外他們也常至國公府作客,廳堂之內總是觥籌交錯高朋滿座。
“先父深明當時局勢,以命相搏亦是臣節,”方獻亭神情舒緩了些,提及父親眼底總有緬懷之色,“先帝勤政愛民有聖君之德,先父泉下有知必亦無憾。”
“無憾……”陰平王接口一歎,繼而自斟一杯仰頭滿飲,“思齊高情遠致忠義無雙,為國而死自是無憾——可若他知曉今日之局勢呢?知曉眼下主少國疑五輔離心呢?”
“貽之,”他的語氣忽而重起來了,“……你我本不當生疏至此啊。”
這一聲“貽之”著實突兀,上一回如這般叫都是四五年前的事了,幼主繼位後他們政見相左兵戎相見,早失了當初先國公在時那般親近篤厚的情分。
“當初睿宗偏寵鍾氏一意廢嫡立庶,我等為保先帝不惜屢屢犯上與聖意相抗——難道我們有私心麽?——沒有!都是為了國家!為了天下百姓!”
衛弼義正辭嚴。
“如今也是一樣的……洛陽金陵二派不和,難道是本王與那宋氏兄弟有私怨、非要同他們為難?不過隻恐外戚亂政幼主受辱,更怕失了江北河山日後在九泉之下無顏再見先帝罷了!”
他聲音漸大十分激動,語氣懇切得仿佛受了多大冤屈,三言兩語便將自己過去數次試圖逼宮謀逆的罪業說成了感天動地的忠義,誰不信誰便成了真正的小人之心。
“貽之……”
他又飲起酒來,聲音也稍低沉了些。
“我知你襟懷坦白光風霽月、凡先帝所言無有不應,所以他的皇後你要護著,南渡遺詔你也要奉——可那宋氏就那麽好相與?單說此次製科,宋泊前前後後往長仁那塞了多少人?打的是什麽主意你會看不出?——說到底他們宋氏當年是背叛過先帝的!驪山事發後沒過多久便躲回了金陵老家,全然不顧你父親臨終前對他們的托付!”
“隻有你我才是一路同行之人!”
“過去是!現在也是!——製科金榜已放,新政已是箭在弦上,他們金陵派會容那小狀元去清查人口土地麽?必然層層阻隔官官相護,政令連尚書省都走不出去!”
“可若你我聯手,他宋氏兄弟又豈能恣意妄為?——幼主終究是要由你我來護的,本王姓衛,難道還會害大周不成麽?”
一通申述真情實感,隻差要同前段日子才命人將自己兒子打了個半死的君侯執手相看淚眼,方獻亭不置可否地半垂著眼睛,手指似有若無地輕敲著滿杯的酒盞;下一刻庭下雅樂曲調一轉,伶人退去而有珠簾掀動之聲,抬眼看去才見一把秦箏橫於月色花影間,一女子廣袖高髻獨彈六幺,勾抹之間其聲如泉,亦是舊時長安風韻。
“那是小女衛蘭……”
陰平王的聲音又在此時傳來了。
“不知君侯記不記得,先帝在時曾封她為永安縣主,更屢次親口稱讚她的琴藝……可歎這孩子如今憊懶、平日在家中總不肯撫琴,今日聽聞君侯下顧,方才……”
曖昧的話說到一半,庭下女子的眼已柔柔抬起,麵前的珠簾恍惚正與帝宮之中龍椅之後的那麵相似,盈盈秋水脈脈含情,原正是女子最爛漫的及笄之年。
“有道是鬼神可敬不可諂,冤家宜解不宜結……”
衛弼眼睛一眨不眨地看著方獻亭當時的神情,而後又再次執壺為他添酒,氤氳的香氣撩撥人心,由慢而快的樂聲正合所謂“低回蓮破浪,淩亂雪縈風”的美名。
“過去之事就都讓它過去吧,你我兩家一向交好,如今同列五輔更應戮力同心匡扶幼主,他日河清海晏國泰民安,也算是對你父親有個交代……”
說著同樣自斟一杯,抬手欲與方獻亭共飲,勸酒之時目光又飄向庭下一曲終了徐徐起身對君侯折腰的幺女,雙眼飽含深意地道:“你我自此杯酒釋前嫌……往後,便一心同體可好?”
少年時的烈酒甘美醉人,方獻亭眼底卻隻有一片清明,目光透過衛弼看向立在庭下遙遙向他望來的女兒,腦海中浮顯的隻有幾日前案頭出現的一封信函;上位者沉默斟酌的模樣也是惑人,遑論他右眼尾下漂亮的小痣顯出一點微妙的出離,衛蘭隻覺得今夜醉了的人是自己,一顆心被他輕輕捏在指尖,得一撫便登上極樂,遭一棄便墮下深淵。
“甚好。”
他終於如此回答,仰頭將酒一飲而盡。
第119章
次日宮中賜宴, 為賀製科文武舉人登科之喜,昨日將將在乾定宮中入等的三位自是風頭最勁,一入台城便被宮人簇擁著引入禦園。
宴辦得不算正式, 一因太後早已下令厲行節儉之風,二因那說穿了也不過就是個人情走動的場合, 文武大臣皆獲準攜家眷入宮, 其中不少打的都是爭搶佳婿的主意;宴就在禦園裏辦,過午時人便差不多到齊,賞花踏青曲水流觴皆隨君意,正式開宴卻要等到日入時分, 太後與陛下也要到那時才會駕臨。
方入金部司的員外郎李賦今日來得遲, 細看去眼下微青臉色略差, 想來該是宿醉了;但他興致依舊不減,尤其一入瓊筵見滿園貴女都暗暗朝自己投來目光便更如春風拂麵, 一身深綠官服端滿了六品官的款兒, 步步體麵地向假山一側的八角亭走去。
許宗堯正獨坐在那裏。
他是從五品,按製已可著緋袍,加冠不久便能得這等造化實是古來罕見, 一身漂亮的淺緋可把旁人的深綠淺綠襯得一文不名了;李賦心中有些酸,但看許宗堯身邊無人應酬交際又略微氣順, 心知對方昨日在朝堂上大放的那一番厥詞得罪了不少人, 如今可沒哪位心大的高官敢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如此一位愣頭青。
“秉書怎麽獨坐於此?可令愚兄好找!”
他高聲一呼快步上前,越發引得滿園矚目,許宗堯的反應卻是淡淡的,起身同李賦問了一句好、隨後又不聲不響地坐下, 可沒昨日在朝堂上鋒芒畢露的奪人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