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獻亭低頭縱觀沙盤局勢。
“東都且由陰平王馳援,我軍大部當守鄧州而護淮南——救趙之法唯在圍魏,據其銜路衝其方虛,要害從來隻在一地——”
眾人隨其所指看去,卻見君侯目之所向仍是——長安。
“正是!”
宋明真已得要領,當即高聲附和。
“眼下逆王之兵盡出、長安城防必然空虛,與其被鍾曷東西南北牽著鼻子走,不如直取西都而解洛陽之困!”
“的確,”方雲誨也接了口,對自家三哥所言一向深信不疑,“聲東擊西、圍城打援,複得長安後坊間非議也能暫息,實是一舉數得!”
“可我們兵力不夠,”宋明真又皺緊了眉,“我十萬大軍已分幾路,衛弼那老匹夫的兵不會聽我等調遣,他領五萬至洛陽、剩下三萬守鄧申一線幾大關隘,能調往西都的兵力至多不過兩萬……”
“那便逼他交兵——”婁蔚狠聲道,“存亡關頭還分什麽你的我的?他是衛氏宗親,難道還能不管自家江山的存亡?”
“可都羅之兵盡在東線,若援軍不足恐怕謝辭也撐不到我們拿下長安,”方雲誨也焦躁起來,深知幽州形勢之艱,“何況這次出征調用的軍餉本來也是他的份例,若再壓援軍範陽平盧怕就真的保不住了。”
捉襟見肘左支右絀,如今這貧弱至極的朝廷實在令他們這些帶兵之將無從施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便果真是天上的武曲星君下到凡間麵對這等窘境也一樣無能為力。
“可歎大哥須在潁川回護太後,薑總司又還須率千機府平定民亂,”婁蔚急得重重揮了一拳,卻也打不掉心底油然而生的茫然無力,“實在……”
眾人都沉默下去了,十麵埋伏八方風雨,明明所有人都已竭盡全力,卻依舊隻能看著殘破的窟窿越變越多。
“洛陽不可有失,東線尚需屏障,”方獻亭沉聲定音,心中早已有所決斷,“兩萬人馬奇襲長安,七日之內速戰速決,此前北伐岐州之禍有一次就夠了。”
……七日。
此次出征萬分倉促,如今所剩糧草隻夠大軍支撐七日,奇襲之策兵貴神速,若是不成……這兩萬軍便要死在重圍之中。
“我與三哥同去——”
“我也願去!”
“三哥,帶上我——”
宋明真和婁蔚一向對方獻亭言聽計從、生死關頭也都願隨他放手一搏,可後者卻隻拍拍他們的肩,無人察覺他那時神情間的深意,隻聽他平淡道:“淮南尚需有人護佑,你二人便在鄧州替我牽製鍾曷兵力,西去長安之事還是交與孜行罷。”
……他永遠是這樣的。
他知宋明真還有妻子和剛出生不久的女兒在家中等他回去、也知婁蔚初上沙場心中尚有許多忐忑驚疑,於是最重的責任都要交給方氏自家人扛,言語提及時又總是清清淡淡、仿佛並沒有什麽大不了似的。
“三哥……”
兩人都有些難受、還欲再爭取幾句,一旁的方雲誨卻嬉皮笑臉搭上他們的肩,調侃道:“我就說三哥不會看上你們——南北衙的差事多好當?不過在皇城裏抓抓小賊!還得是我隨大哥見的世麵多,難怪在三哥這兒得臉!”
自少年時便彼此熟識的友人哪裏會不懂得對方的真意?方四公子看似性情跳脫、實則卻最純良坦蕩不過,他是怕好友要同自己爭這要命的活計、又不願見他們因留守鄧州未至長安而心懷愧疚,插科打諢不過偽裝,實則他的溫柔比起三哥也是半分不少。
“不必爭這些細枝末節,往後我用得上你們的地方還多著——”
方雲誨笑得明朗開懷,還是當初那個鮮衣怒馬的方四公子。
“等我和三哥拿下了長安,再一同去別霄樓吃酒啊!”
光祐元年二月初九,長安的雪停了。
化雪之時寒氣尤重,何況那日自天光亮時便是千裏黃雲陰霾重重,帝宮內外一片蕭煞、連一絲人氣都變得十分稀罕。
甘露殿中也是死寂,燃盡的蠟燭無人更換使室內顯得越發灰暗,隻有寂寞的窗紗被北風吹得飄飄揚揚;一個瘦弱的小內侍探頭探腦摸進門來、見無人值守便匆忙從腰間掏出一塊方巾裹成包袱四下搜刮起來——這殘破的鬼地方已不剩多少值錢的東西、這些年叮叮當當都被掏去充作了軍資,如今更連門窗上描畫的幾塊金漆都被人摳得幹幹淨淨,他下手實在太晚,綢緞做的簾幕也被割得七七八八了。
他勉強將幾片估計是此前被人不慎摔壞的碎瓷片收進包袱,想著若有幸能逃出宮去便說那是令和年間睿宗禦用的物什,最好編個故事將鍾貴妃也納進去,禍國妖妃碰過的東西總會多值幾貫錢;偷偷摸摸從大殿中遁出,空闊的帝宮幾乎已是空無一人,聽聞南邊朝廷的軍隊已經打上了門、那位聲名顯赫的潁川侯昨日已出其不意兵臨城下,所有人都逃了,隻有他們那位可憐的“陛下”還被攝政王押著上了城樓,也不知還能再活到幾時。
他心下唏噓,最掛慮的卻還是自己的生死,頂著寒風奔進衰草蓬生的禦園,在牆角逡巡許久方才尋到一個狗洞;他大喜過望俯下身去,頭剛拱進洞裏眼前便是冷光一閃,下一刻背後突然一涼、一柄鋒利的鐵劍便在他胸口捅了個窟窿,滾燙的鮮血濺在他死命護在懷裏的破包袱上、將那幾片還未及被賦予什麽傳奇的碎瓷也染紅了。
“又一個——”
牆外手執利刃的士兵啐了一口,又冷冷將自己劍上的血水在已經死去的小內侍身上擦淨。
“攝政王早說過‘叛國者死’,他們竟還妄圖逃出城去……”
頓一頓,又將他護在懷裏的包袱隨手挑開,見隻有幾片不值錢的碎瓷便更惱怒,狠狠一腳將屍體踢開,罵:“晦氣!”
第171章
他又踢打了一陣泄憤, 隨後方才招過同僚一起將小內侍的屍首從狗洞裏拖出來抬走,偌大的長安城如今隻有死人堆最熱鬧,城樓之下的屍骸堆得像山一樣高, 而高牆之外地動山搖般的廝殺聲又讓人覺得一切都隻不過是剛剛開始。
“快!再去抬熱油來——”
百夫長聲嘶力竭的呼喊不斷從高處傳來,士兵們則滿身鮮血地上上下下四處奔走, 偌大的油缸裏裝著燒得滾燙的熱油、一個接一個被抬上搖搖欲墜的城樓。
“倒下去——快倒下去——”
在城頭砍殺的士兵焦急地大叫、而攻城的金陵朝廷軍已頂著茫茫箭矢艱難爬上了城牆, 他揮劍向守城人刺去,“噗”的一聲刃入血肉、鮮血立刻噴射而出濺了滿身。
“啊——”
冷銳的劍光再次閃動,那前腳剛踏上長安城樓的士兵後腳已受了穿心一劍,執劍者滿頭白發神色凶戾、赫然正是殺紅了眼的鍾曷;他狠狠將劍拔出、又重重一腳將那死去的士兵踹下城牆, 下一刻油缸裏滾燙的熱油終於傾瀉而下, 呼嘯的北風也吹不散那灼灼的熱意, 撕心裂肺的痛呼聲和令人作嘔的肉焦味彌漫在天下第一帝王州的城垣之下,那耗費無數人命方才勉強搭起的攻城雲梯再次轟然倒塌了。
“都不準退——”
“給我殺——”
鍾曷厲聲斷喝, 右手執劍遠遠指向遠方, 護城河外的茫茫荒原之上是連成一線的千軍萬馬,黑雲壓城城欲摧、霜重鼓寒聲不起,即便相隔甚遠也能知曉踞坐馬上居於三軍之首的是哪一位故人。
“方獻亭……”
他狠狠握起拳、指節發白吱嘎作響, 再深的仇恨在這紛飛的戰火中也要被湮滅得悄無聲息,卻唯獨身邊人堂皇的大笑最是刺耳——
“朕那小侄兒好漂亮的算計——”
身穿龍袍的衛錚仰天大笑, 對著血肉橫飛的戰場張開了雙手。
“一箭雙雕——一箭雙雕——舅父一生都是他人手中刀, 到了最後也不免再被金陵利用一遭——”
“方貽之已經來了——舅父……你我還要同他爭麽?”
瘋癲的高呼正是滅亡前的癲狂,他的雙眼是前所未有的亮,一瞬好像又成了過去盛寵加身的秦王殿下;鍾曷本是目眥欲裂,聽到“一箭雙雕”四字後卻是不怒反笑, 他遠遠望著烽火中那根本看不清麵目的故人,低語道:“他人手中刀……”
“我與他都是刀……”
“卻焉知……本王會先於他而斷呢?”
“三哥……”
城牆之下血流成河, 方雲誨在陣中與方獻亭一同遠眺,神情同樣十分凝重。
眼下長安的確兵力空虛、守軍約不過八千之數,然昔日都城豈是等閑?城堅池深易守難攻,他們長途奔襲不便攜帶攻城重器、如今強攻兩日損兵折將也未見多少成效,而眼下鍾曷衛錚是背水一戰、誓要與城共存亡,若真是拚了命死守、恐怕七日內……
他有些猶疑,方獻亭的目光卻隻看向高牆之上那一抹刺目的明黃,故人臉孔同樣浮於眼前,他與那位昔日的友人該有十年不曾相見了;隻是烽火之中一切光影都模糊,唯獨日暮時分鳴金後漸開的城門最是清楚,一人一馬自城中緩步而出,鍾曷高居城樓之上的叫囂也隨風傳至三軍耳中。
“與君別來數月,卻不知方侯緣何變得這般怯戰?一味藏身於後坐視他人效死,恐怕也非方氏一族領兵之道罷?”
這是拙劣的激將邀戰之辭、欲令他與那單槍獨馬的出城之將致師,細看去隻見對方身長八尺孔武驚人,碧眼、鷹鼻,分明正是突厥精銳出身,想來拓那也不放心將長安交由鍾曷衛錚獨掌、這才專程另派親信久駐轄製。
他隻看了對方一眼,隨後便麵無表情輕點馬腹緩步上前,答:“鍾節使不必巧言偏辭、亦不必借致師之名行緩兵之計,長安陸沉已久,今我既來則必歸之於社稷。”
言語平淡無波無瀾,卻是令在場之眾皆為之臣服的威嚴凜冽,那聲“鍾節使”最有力道、仍依睿宗朝的叫法而不認什麽“攝政王”的名目,不是君主、勝似君主。
鍾曷亦覺受辱,不知為何明明自己身在城牆之上卻仍有屈居人下之感,他重重一摔袖袍,又冷笑道:“方侯開口句句不離社稷,卻未免將那個‘我’字放得太大了——怎麽,長安落於我手是所謂‘陸沉’,在你手便是什麽‘光複’了麽?”
方獻亭神情不變,遠望對方的目光冷而沉靜,道:“拓那尚在潼關以西,都羅亦在洛陽之北,今日已無人能至此救你性命——鍾節使,一朝移天易日十年大錯鑄成,你我周旋無益,未若還是早日渡江去見陛下吧。”
落日的餘暉已然降下,在蔽日的烏雲盡頭隱有一點慘淡的金輝,那一刻鍾曷的眼中分明也有悲傷之色,“大錯鑄成”……也許那四字也曾令他心有戚戚吧。
“‘渡江’……”
他大笑起來,笑得上氣不接下氣、笑得眼淚跌出眼眶。
“方獻亭……你不覺得可笑麽?”
“天下之大,所有江河都已被我閱盡,卻唯獨金陵是我去不了的地方……”
“何況即便我去了……你又還能回去麽?”
說到這裏他的眼睛忽然亮起來了,猙獰的神情越發扭曲,仿佛野獸看到將與自己同死的誘餌一般亢奮。
“你知道自己回不去了!所以才將宋澹的女兒帶出了金陵!”
“你與她苟且之事是真!也知我此次興兵另有因由!江南已經容不下你,衛欽的兒子要你一人去擔天下之怒——”
“我隻是不懂你為何還是來了……”
“兔死狗烹得魚忘筌……難道你不知自己也是要被他們射下的一隻鳥?”
他像是感到困惑,渾然不覺自己的言語在長安城下的千軍萬馬間攪起了怎樣的驚濤駭浪,而方獻亭的神情始終不變,即便身後的紛紛議論已充斥於耳、即便跟在自己身後的四弟已然臉色大變頻頻回頭張望。
“還是他們沒有料錯……你果真要擁兵自重獨占長安?”
鍾曷又繼續瘋癲地自語,陰霾下的斷壁殘垣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方戲台。
“是的……是的!”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金陵以為是他們捉住了你!可你亦不甘心為他們所擒!”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方獻亭!你跟你父親不一樣!你比他聰明,也比他卑鄙!”
他像同時聽到了世上最悲傷的笑話和最絕妙的諷刺,豁然開朗的眼前又再次浮現出故人熟悉的麵孔——方賀,那個心甘情願一生為大周賣命的癡人……他費盡心力教出的兒子,卻原來隻是一個同他鍾曷一樣的竊國之人!
——不!
他甚至遠遠不如他!
他鍾曷至少敢作敢當無懼世人唾罵!而他方獻亭卻假仁假義占盡虛名、直到最後才為一己私情將計就計叛盡天下!
“什麽潁川方氏——什麽至清至正——”
他在落日最後的餘暉中高聲嘶吼。
“不過如此!”
“不過如此——”
空蕩的回音在長安城外一望無際的荒原上盤旋,區區“不過如此”四字卻沉重得讓所有聽到的人都喘不過氣——事到如今軍中上下也對坊間流言有所耳聞,江南皆稱君侯與太後有染,此前北伐是佯敗養寇、如今出征則是擁兵叛國,如今鍾曷也這樣說……難道,他們的君侯果真……
“三哥……”
潁川方氏風骨傳世,卻也因此受製於人,但凡清名被汙便成他者口中千古之罪,方雲誨已經感到自己身後軍心動搖,那些隨同他們千裏奔襲征戰不休的將士可為守疆護民而死、卻不願為上位之人的野心爭鬥而亡。
方獻亭卻似對這一切無知無覺,也或許他什麽都知道、隻是早已經不在意了;對麵目露凶光的突厥人已悍然舉起了雙刀,他亦從副將手中接過沉重的長戟,乘馬而去前隻回頭對四弟淺說了聲:“孜行,退後些。”
方雲誨啞然,那時聽著三哥平靜的語氣心中也有一瞬劃過異樣之感——他是馳騁疆場的武將、自不似朝堂上那些舞文弄墨的文官來得心思活絡,軍中人的天職隻在服從、他又是家中行末早習慣對幾個兄長言聽計從,三哥是主君、亦是他最敬重愛戴之人,他從未懷疑他對天家的忠誠,即便早知他與宮中那位太後……
“東都且由陰平王馳援,我軍大部當守鄧州而護淮南——救趙之法唯在圍魏,據其銜路衝其方虛,要害從來隻在一地——”
眾人隨其所指看去,卻見君侯目之所向仍是——長安。
“正是!”
宋明真已得要領,當即高聲附和。
“眼下逆王之兵盡出、長安城防必然空虛,與其被鍾曷東西南北牽著鼻子走,不如直取西都而解洛陽之困!”
“的確,”方雲誨也接了口,對自家三哥所言一向深信不疑,“聲東擊西、圍城打援,複得長安後坊間非議也能暫息,實是一舉數得!”
“可我們兵力不夠,”宋明真又皺緊了眉,“我十萬大軍已分幾路,衛弼那老匹夫的兵不會聽我等調遣,他領五萬至洛陽、剩下三萬守鄧申一線幾大關隘,能調往西都的兵力至多不過兩萬……”
“那便逼他交兵——”婁蔚狠聲道,“存亡關頭還分什麽你的我的?他是衛氏宗親,難道還能不管自家江山的存亡?”
“可都羅之兵盡在東線,若援軍不足恐怕謝辭也撐不到我們拿下長安,”方雲誨也焦躁起來,深知幽州形勢之艱,“何況這次出征調用的軍餉本來也是他的份例,若再壓援軍範陽平盧怕就真的保不住了。”
捉襟見肘左支右絀,如今這貧弱至極的朝廷實在令他們這些帶兵之將無從施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便果真是天上的武曲星君下到凡間麵對這等窘境也一樣無能為力。
“可歎大哥須在潁川回護太後,薑總司又還須率千機府平定民亂,”婁蔚急得重重揮了一拳,卻也打不掉心底油然而生的茫然無力,“實在……”
眾人都沉默下去了,十麵埋伏八方風雨,明明所有人都已竭盡全力,卻依舊隻能看著殘破的窟窿越變越多。
“洛陽不可有失,東線尚需屏障,”方獻亭沉聲定音,心中早已有所決斷,“兩萬人馬奇襲長安,七日之內速戰速決,此前北伐岐州之禍有一次就夠了。”
……七日。
此次出征萬分倉促,如今所剩糧草隻夠大軍支撐七日,奇襲之策兵貴神速,若是不成……這兩萬軍便要死在重圍之中。
“我與三哥同去——”
“我也願去!”
“三哥,帶上我——”
宋明真和婁蔚一向對方獻亭言聽計從、生死關頭也都願隨他放手一搏,可後者卻隻拍拍他們的肩,無人察覺他那時神情間的深意,隻聽他平淡道:“淮南尚需有人護佑,你二人便在鄧州替我牽製鍾曷兵力,西去長安之事還是交與孜行罷。”
……他永遠是這樣的。
他知宋明真還有妻子和剛出生不久的女兒在家中等他回去、也知婁蔚初上沙場心中尚有許多忐忑驚疑,於是最重的責任都要交給方氏自家人扛,言語提及時又總是清清淡淡、仿佛並沒有什麽大不了似的。
“三哥……”
兩人都有些難受、還欲再爭取幾句,一旁的方雲誨卻嬉皮笑臉搭上他們的肩,調侃道:“我就說三哥不會看上你們——南北衙的差事多好當?不過在皇城裏抓抓小賊!還得是我隨大哥見的世麵多,難怪在三哥這兒得臉!”
自少年時便彼此熟識的友人哪裏會不懂得對方的真意?方四公子看似性情跳脫、實則卻最純良坦蕩不過,他是怕好友要同自己爭這要命的活計、又不願見他們因留守鄧州未至長安而心懷愧疚,插科打諢不過偽裝,實則他的溫柔比起三哥也是半分不少。
“不必爭這些細枝末節,往後我用得上你們的地方還多著——”
方雲誨笑得明朗開懷,還是當初那個鮮衣怒馬的方四公子。
“等我和三哥拿下了長安,再一同去別霄樓吃酒啊!”
光祐元年二月初九,長安的雪停了。
化雪之時寒氣尤重,何況那日自天光亮時便是千裏黃雲陰霾重重,帝宮內外一片蕭煞、連一絲人氣都變得十分稀罕。
甘露殿中也是死寂,燃盡的蠟燭無人更換使室內顯得越發灰暗,隻有寂寞的窗紗被北風吹得飄飄揚揚;一個瘦弱的小內侍探頭探腦摸進門來、見無人值守便匆忙從腰間掏出一塊方巾裹成包袱四下搜刮起來——這殘破的鬼地方已不剩多少值錢的東西、這些年叮叮當當都被掏去充作了軍資,如今更連門窗上描畫的幾塊金漆都被人摳得幹幹淨淨,他下手實在太晚,綢緞做的簾幕也被割得七七八八了。
他勉強將幾片估計是此前被人不慎摔壞的碎瓷片收進包袱,想著若有幸能逃出宮去便說那是令和年間睿宗禦用的物什,最好編個故事將鍾貴妃也納進去,禍國妖妃碰過的東西總會多值幾貫錢;偷偷摸摸從大殿中遁出,空闊的帝宮幾乎已是空無一人,聽聞南邊朝廷的軍隊已經打上了門、那位聲名顯赫的潁川侯昨日已出其不意兵臨城下,所有人都逃了,隻有他們那位可憐的“陛下”還被攝政王押著上了城樓,也不知還能再活到幾時。
他心下唏噓,最掛慮的卻還是自己的生死,頂著寒風奔進衰草蓬生的禦園,在牆角逡巡許久方才尋到一個狗洞;他大喜過望俯下身去,頭剛拱進洞裏眼前便是冷光一閃,下一刻背後突然一涼、一柄鋒利的鐵劍便在他胸口捅了個窟窿,滾燙的鮮血濺在他死命護在懷裏的破包袱上、將那幾片還未及被賦予什麽傳奇的碎瓷也染紅了。
“又一個——”
牆外手執利刃的士兵啐了一口,又冷冷將自己劍上的血水在已經死去的小內侍身上擦淨。
“攝政王早說過‘叛國者死’,他們竟還妄圖逃出城去……”
頓一頓,又將他護在懷裏的包袱隨手挑開,見隻有幾片不值錢的碎瓷便更惱怒,狠狠一腳將屍體踢開,罵:“晦氣!”
第171章
他又踢打了一陣泄憤, 隨後方才招過同僚一起將小內侍的屍首從狗洞裏拖出來抬走,偌大的長安城如今隻有死人堆最熱鬧,城樓之下的屍骸堆得像山一樣高, 而高牆之外地動山搖般的廝殺聲又讓人覺得一切都隻不過是剛剛開始。
“快!再去抬熱油來——”
百夫長聲嘶力竭的呼喊不斷從高處傳來,士兵們則滿身鮮血地上上下下四處奔走, 偌大的油缸裏裝著燒得滾燙的熱油、一個接一個被抬上搖搖欲墜的城樓。
“倒下去——快倒下去——”
在城頭砍殺的士兵焦急地大叫、而攻城的金陵朝廷軍已頂著茫茫箭矢艱難爬上了城牆, 他揮劍向守城人刺去,“噗”的一聲刃入血肉、鮮血立刻噴射而出濺了滿身。
“啊——”
冷銳的劍光再次閃動,那前腳剛踏上長安城樓的士兵後腳已受了穿心一劍,執劍者滿頭白發神色凶戾、赫然正是殺紅了眼的鍾曷;他狠狠將劍拔出、又重重一腳將那死去的士兵踹下城牆, 下一刻油缸裏滾燙的熱油終於傾瀉而下, 呼嘯的北風也吹不散那灼灼的熱意, 撕心裂肺的痛呼聲和令人作嘔的肉焦味彌漫在天下第一帝王州的城垣之下,那耗費無數人命方才勉強搭起的攻城雲梯再次轟然倒塌了。
“都不準退——”
“給我殺——”
鍾曷厲聲斷喝, 右手執劍遠遠指向遠方, 護城河外的茫茫荒原之上是連成一線的千軍萬馬,黑雲壓城城欲摧、霜重鼓寒聲不起,即便相隔甚遠也能知曉踞坐馬上居於三軍之首的是哪一位故人。
“方獻亭……”
他狠狠握起拳、指節發白吱嘎作響, 再深的仇恨在這紛飛的戰火中也要被湮滅得悄無聲息,卻唯獨身邊人堂皇的大笑最是刺耳——
“朕那小侄兒好漂亮的算計——”
身穿龍袍的衛錚仰天大笑, 對著血肉橫飛的戰場張開了雙手。
“一箭雙雕——一箭雙雕——舅父一生都是他人手中刀, 到了最後也不免再被金陵利用一遭——”
“方貽之已經來了——舅父……你我還要同他爭麽?”
瘋癲的高呼正是滅亡前的癲狂,他的雙眼是前所未有的亮,一瞬好像又成了過去盛寵加身的秦王殿下;鍾曷本是目眥欲裂,聽到“一箭雙雕”四字後卻是不怒反笑, 他遠遠望著烽火中那根本看不清麵目的故人,低語道:“他人手中刀……”
“我與他都是刀……”
“卻焉知……本王會先於他而斷呢?”
“三哥……”
城牆之下血流成河, 方雲誨在陣中與方獻亭一同遠眺,神情同樣十分凝重。
眼下長安的確兵力空虛、守軍約不過八千之數,然昔日都城豈是等閑?城堅池深易守難攻,他們長途奔襲不便攜帶攻城重器、如今強攻兩日損兵折將也未見多少成效,而眼下鍾曷衛錚是背水一戰、誓要與城共存亡,若真是拚了命死守、恐怕七日內……
他有些猶疑,方獻亭的目光卻隻看向高牆之上那一抹刺目的明黃,故人臉孔同樣浮於眼前,他與那位昔日的友人該有十年不曾相見了;隻是烽火之中一切光影都模糊,唯獨日暮時分鳴金後漸開的城門最是清楚,一人一馬自城中緩步而出,鍾曷高居城樓之上的叫囂也隨風傳至三軍耳中。
“與君別來數月,卻不知方侯緣何變得這般怯戰?一味藏身於後坐視他人效死,恐怕也非方氏一族領兵之道罷?”
這是拙劣的激將邀戰之辭、欲令他與那單槍獨馬的出城之將致師,細看去隻見對方身長八尺孔武驚人,碧眼、鷹鼻,分明正是突厥精銳出身,想來拓那也不放心將長安交由鍾曷衛錚獨掌、這才專程另派親信久駐轄製。
他隻看了對方一眼,隨後便麵無表情輕點馬腹緩步上前,答:“鍾節使不必巧言偏辭、亦不必借致師之名行緩兵之計,長安陸沉已久,今我既來則必歸之於社稷。”
言語平淡無波無瀾,卻是令在場之眾皆為之臣服的威嚴凜冽,那聲“鍾節使”最有力道、仍依睿宗朝的叫法而不認什麽“攝政王”的名目,不是君主、勝似君主。
鍾曷亦覺受辱,不知為何明明自己身在城牆之上卻仍有屈居人下之感,他重重一摔袖袍,又冷笑道:“方侯開口句句不離社稷,卻未免將那個‘我’字放得太大了——怎麽,長安落於我手是所謂‘陸沉’,在你手便是什麽‘光複’了麽?”
方獻亭神情不變,遠望對方的目光冷而沉靜,道:“拓那尚在潼關以西,都羅亦在洛陽之北,今日已無人能至此救你性命——鍾節使,一朝移天易日十年大錯鑄成,你我周旋無益,未若還是早日渡江去見陛下吧。”
落日的餘暉已然降下,在蔽日的烏雲盡頭隱有一點慘淡的金輝,那一刻鍾曷的眼中分明也有悲傷之色,“大錯鑄成”……也許那四字也曾令他心有戚戚吧。
“‘渡江’……”
他大笑起來,笑得上氣不接下氣、笑得眼淚跌出眼眶。
“方獻亭……你不覺得可笑麽?”
“天下之大,所有江河都已被我閱盡,卻唯獨金陵是我去不了的地方……”
“何況即便我去了……你又還能回去麽?”
說到這裏他的眼睛忽然亮起來了,猙獰的神情越發扭曲,仿佛野獸看到將與自己同死的誘餌一般亢奮。
“你知道自己回不去了!所以才將宋澹的女兒帶出了金陵!”
“你與她苟且之事是真!也知我此次興兵另有因由!江南已經容不下你,衛欽的兒子要你一人去擔天下之怒——”
“我隻是不懂你為何還是來了……”
“兔死狗烹得魚忘筌……難道你不知自己也是要被他們射下的一隻鳥?”
他像是感到困惑,渾然不覺自己的言語在長安城下的千軍萬馬間攪起了怎樣的驚濤駭浪,而方獻亭的神情始終不變,即便身後的紛紛議論已充斥於耳、即便跟在自己身後的四弟已然臉色大變頻頻回頭張望。
“還是他們沒有料錯……你果真要擁兵自重獨占長安?”
鍾曷又繼續瘋癲地自語,陰霾下的斷壁殘垣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方戲台。
“是的……是的!”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金陵以為是他們捉住了你!可你亦不甘心為他們所擒!”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方獻亭!你跟你父親不一樣!你比他聰明,也比他卑鄙!”
他像同時聽到了世上最悲傷的笑話和最絕妙的諷刺,豁然開朗的眼前又再次浮現出故人熟悉的麵孔——方賀,那個心甘情願一生為大周賣命的癡人……他費盡心力教出的兒子,卻原來隻是一個同他鍾曷一樣的竊國之人!
——不!
他甚至遠遠不如他!
他鍾曷至少敢作敢當無懼世人唾罵!而他方獻亭卻假仁假義占盡虛名、直到最後才為一己私情將計就計叛盡天下!
“什麽潁川方氏——什麽至清至正——”
他在落日最後的餘暉中高聲嘶吼。
“不過如此!”
“不過如此——”
空蕩的回音在長安城外一望無際的荒原上盤旋,區區“不過如此”四字卻沉重得讓所有聽到的人都喘不過氣——事到如今軍中上下也對坊間流言有所耳聞,江南皆稱君侯與太後有染,此前北伐是佯敗養寇、如今出征則是擁兵叛國,如今鍾曷也這樣說……難道,他們的君侯果真……
“三哥……”
潁川方氏風骨傳世,卻也因此受製於人,但凡清名被汙便成他者口中千古之罪,方雲誨已經感到自己身後軍心動搖,那些隨同他們千裏奔襲征戰不休的將士可為守疆護民而死、卻不願為上位之人的野心爭鬥而亡。
方獻亭卻似對這一切無知無覺,也或許他什麽都知道、隻是早已經不在意了;對麵目露凶光的突厥人已悍然舉起了雙刀,他亦從副將手中接過沉重的長戟,乘馬而去前隻回頭對四弟淺說了聲:“孜行,退後些。”
方雲誨啞然,那時聽著三哥平靜的語氣心中也有一瞬劃過異樣之感——他是馳騁疆場的武將、自不似朝堂上那些舞文弄墨的文官來得心思活絡,軍中人的天職隻在服從、他又是家中行末早習慣對幾個兄長言聽計從,三哥是主君、亦是他最敬重愛戴之人,他從未懷疑他對天家的忠誠,即便早知他與宮中那位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