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節
古代流放日常(穿書) 作者:木妖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虞瀅低聲說了一聲“謝謝”,接過茶水飲了一口,緩了緩亂跳不已的心緒。
大嫂確實是什麽都沒有問,很知心地留了她一個晚上。
一夜難眠, 虞瀅還是沒有答案。
她不清楚對伏危的感情有多少。但應該還不算深, 所以才沒讓她莽撞的在這個半陌生的時代開展一段感情。
約莫隻是心動的程度。
或許她還是該等一等, 等到她徹底對回家無望後, 等到她對伏危的感情深到她覺得可以展開的時候。
昨晚躲避後,清晨無可避免地在院中碰麵了。
二人相視了一眼, 虞瀅按下心底幾分緊張, 對伏危微微一笑,道:“早。”
麵對平靜的虞瀅, 伏危微微一怔, 但隨即明白她是想粉飾太平, 當做昨晚什麽都沒有發生過。
伏危有些後悔昨晚操之過急把人逼跑了。
同時也很清楚,她是慢熱的性子,凡事都得一步一步的來, 但凡逼得緊一些, 就會像昨晚那樣, 會把人給逼跑了。
想通這點後,伏危也對她一笑, 溫聲道:“早。”
看到伏危臉上淡淡的笑意,虞瀅很有默契的明白這笑容的意思,同時也暗暗的呼了一口氣。
如釋重擔後,問:“你不是要在辰時上值嗎,現在去不怕遲了?”
伏危應道:“知縣允了,我晚些時候到衙門也行。”
虞瀅聞言,點了點頭,然後入庖房看看有沒有要幫忙的。
早飯之後,幾人鎖好家中的門,托何家幫忙看一下家後,便去了玉縣。
到玉縣後,先去一趟西口巷,把伏寧交給羅氏照顧後,幾人才去衙門。
大兄大嫂去報道,伏危則去與霍衙差了解情況。
先前收過溫家銀子的衙差已經招認了,現在大兄大嫂就真的隻是來走個過場而已。
溫家母子怎麽都想不明白事情過去了這麽多年後,怎就忽然被揭穿了?他們還被押到了衙門?!
三年前朝廷忽然下令,要求嶺南一眾賤籍服役的三年期限改為男七年,女六年半後。
政策一下來,頓時哀嚎遍野,有人逃走,但卻被殺雞儆猴,當眾鞭笞得血肉模糊。
怕死的溫家母子琢磨來琢磨去,就想到了李代桃僵這缺德法子。
他們幾乎掏空家底,才讓衙差讓侄女替上去服役。
故而當溫家母子見到溫杏的時候,雖不知她怎麽回來的,但也瞬間明白了過來,是這侄女告的他們。
溫家大伯母在公堂之上,指著久而未見的侄女,氣得得麵容扭曲,大罵:“肯定是你這個賤丫頭告的我們!你怎麽不去死呢!”
溫杏被惡狠狠地瞪著,那母子的眼神好似要把她生吞活剝了一般。
被磋磨的記憶湧現,心頭一跳,不自覺地往堂外的人群看去,待看見如山一般的丈夫,頓時又不怕了。
溫家母子也循著她的視線看向人群中,待認出陰沉沉望著他們母子的伏震時,臉色瞬間一白。
伏震比起幾年前,更加強壯了。
他們在收買衙差後,就是怕這伏震報複,才會搬到城中躲藏起來的。
在聽到那伏震也跟著去了采石場,他們才呼了一口氣,過起了無憂的日子。
他們原本還打盤算著在這夫妻倆役期滿後,回來之前再離開玉縣的。
可他們役期還沒滿,怎麽就突然回來了?!
在母子倆驚愕之下,已然開始堂審。
受賄的衙差,在先知縣被革職之時,也因受賄嚴重被抓了,此番認罪不過是想拉人墊背。
周知縣是快刀斬亂麻的性子,也不喜把小事搞得太複雜,故而很快便把這“李代桃僵”案子給判了。
溫家母子沒有經過堂妹的同意,就收買衙差替換服役的人,此為一罪。
另,由男丁換成女眷服役,更是罪加一等。
溫家長子杖責三十,溫家老婦杖責二十,母子二人再關押三個月,賠付六年役銀。
看著欺辱過自己的大伯母和大堂兄被打得哭爹喊娘的,溫杏心頭的那口惡氣總算是出了。
溫氏母子李代桃僵的案子判了之後,陸陸續續又有許多的人告到衙門,說自己家中也有人被迫替代別人去做了苦役,求知縣做主。
這不查不知道,一查之下,才發現在三年前賤籍政策改變後,就有許多人用這種法子收買官府中人,換人去采石場服役的。
這裏麵男丁換成女眷的更多。
隻需給五百文,就能把這名字給換了,再多給三百文,連性別都能給你換了。
而這些事情,幾乎都是三年前先知縣在位時辦的事情。
上頭貪,下頭更是貪得肆無忌憚。
因溫家母子這一個簡單案子,卻牽扯出了許多人都是被迫去采石場的案子,處理起這些繁雜的案子後,衙門上下都異常的忙碌。
便是伏危也是忙得雙腳不沾地,既要忙商會與新推行的政策,更要忙這些雜事。
伏危忙碌起來了,午時回家吃過午食後,徑直去衙門繼續忙活,有時更是不回來。
而虞瀅則在忙活著新開墾的地。
半個月下來,她去過一趟玉縣,碰巧那日伏危一直在衙門沒回來,也就錯過了。
這些“李代桃僵”的案子查證如實後,如何處罰就有了些許難度。
強製那些人去采石場吧,又恐會鬧出人命。但若是不去,恐怕又會對被逼去的人不公平。
再三衡量之下,知縣接受了伏危的建議。
——把被強迫采石場的人放出來,而剩下的役期則改成役銀,由原本該去的那些人按月交付,若是交不上來,那就去采石場老老實實的服役。
不得不說,這麽一件件李代桃僵的案子解決之後,周知縣的聲望頓時水漲船高了起來。
過了許久後,虞瀅才忽然明白過來,伏危不僅是在處理大嫂的案子,同時也在幫周至縣謀劃著聲望的事情。
而借著這一波聲望,知縣便開始推行開墾種藥材,大豆的政策。
百姓種植藥材,知縣也安排有這方麵學識的人講解,這人會輪番到玉縣管轄下的村子教百姓怎麽種草藥。
最後所種植的草藥,隻要不是特別差的,都由四個醫館分兩個標準來收購,六文一斤和四文一斤。
倒是不擔心藥農自己賣給藥商,往來藥商,衙門登基在冊。且調查過,一年到頭收購的藥材不過幾千斤。
一畝地若管理得當,年產六百斤至八百斤草藥是正常的。
這麽多的藥材,皆是一年生長的普通藥材,藥商也要不了那麽多。就算要,因種植時間短,往來的藥商也不可能全給十幾文一斤。
可新推行的政策中有規定若是散賣給藥商,不得低於十三文一斤,若查出後低價售賣,罰銀十文一斤。
這一條是硬性規定。
若是藥商真要了,那就是有貓膩的,查一查後震懾也是可以的。
在這些規定之下百姓可自行選擇如何那一條外銷的路,但最後無疑多為選擇送去醫館。
按照低價收購的,六百斤曬到七八成幹,還有三百多斤,便是按照四文一斤來算,那也還有個一千三百文左右。
除了每年兩百文的地租,還是有個一千文左右的盈餘的。
而且租的時候不用先給銀錢,衙門也會先墊付藥材種子和大豆種子,等到明年統一的時間再收地租和種子錢。
但這地可不是隨意租,每戶人家限製了兩畝荒地開墾。同時也限製一畝地用來種大豆,一畝地用來種植草藥。
政策一推行,便有人不看好。
有人說“開墾費時費力,用來種草藥,還不如種點糧食來得劃算。”
但因著是真真切切的覺得周知縣是想為百姓好的,故而也很多人配合。
而且這政策對那些走投無路的人來說,無疑是救命稻草。
這其中最為積極的,莫過於陵水村的村民。
他們是親眼見道伏家是靠著草藥發家的,這政策一出來,如何能讓他們不心動?
他們是率先一批去衙門的,摁過手印,畫押得二畝荒地開墾。
沒等衙門派人去教怎麽種草藥,他們就去請教了伏家人。
怕伏家不願意,在此之前爭先恐後地給伏家新租下的十畝地開墾。
虞瀅才準備請人開墾,地卻已經被耕好了一半。
種草藥的事,總歸之後還是會有人來教,而且這些事情也不需要藏私等,所以等同村的人來請教種草藥的時候,虞瀅也就教了。
日子就這麽一日一日的過去了。
臨近年底,伏危有信送回。
伏危忙,她也忙得沒有去玉縣,自溫家母子的案子過後,他們已經有一個多月沒見過了。
忽然收到伏危的來信,虞瀅是有些恍惚的。
溫杏催促:“弟婦,你趕緊打開來瞧瞧,看二弟給你寫了什麽。”
虞瀅如夢初醒,連忙拆開伏危的來信。
片刻後,溫杏問:“弟婦,二弟與你說什麽了?”
虞瀅把信折了起來,道:“二郎說過一些天,蒼梧郡底下的所有知縣都要去郡治匯報。他也一同前去,可因他腿腳不便,知縣特準他攜著家眷同去。”
溫杏愣了一下,問:“弟婦你要不要一塊去?”
虞瀅想著這次是跟隨衙門的人同去,遠比先前去郡治的時候要方便許多,而她也可以借這次機會去瞧瞧郡治的攤子。
琢磨片刻後,虞瀅道:“應該去吧。”
時間是三日後,但因陳大爺冬天不趕牛車了,虞瀅得走到前邊一個村子才有牛車去玉縣,而且也是兩天一趟。
剛好明天就有一趟。
簡單地收拾過後,第二日便在大嫂大兄的護送下去了玉縣。
大嫂確實是什麽都沒有問,很知心地留了她一個晚上。
一夜難眠, 虞瀅還是沒有答案。
她不清楚對伏危的感情有多少。但應該還不算深, 所以才沒讓她莽撞的在這個半陌生的時代開展一段感情。
約莫隻是心動的程度。
或許她還是該等一等, 等到她徹底對回家無望後, 等到她對伏危的感情深到她覺得可以展開的時候。
昨晚躲避後,清晨無可避免地在院中碰麵了。
二人相視了一眼, 虞瀅按下心底幾分緊張, 對伏危微微一笑,道:“早。”
麵對平靜的虞瀅, 伏危微微一怔, 但隨即明白她是想粉飾太平, 當做昨晚什麽都沒有發生過。
伏危有些後悔昨晚操之過急把人逼跑了。
同時也很清楚,她是慢熱的性子,凡事都得一步一步的來, 但凡逼得緊一些, 就會像昨晚那樣, 會把人給逼跑了。
想通這點後,伏危也對她一笑, 溫聲道:“早。”
看到伏危臉上淡淡的笑意,虞瀅很有默契的明白這笑容的意思,同時也暗暗的呼了一口氣。
如釋重擔後,問:“你不是要在辰時上值嗎,現在去不怕遲了?”
伏危應道:“知縣允了,我晚些時候到衙門也行。”
虞瀅聞言,點了點頭,然後入庖房看看有沒有要幫忙的。
早飯之後,幾人鎖好家中的門,托何家幫忙看一下家後,便去了玉縣。
到玉縣後,先去一趟西口巷,把伏寧交給羅氏照顧後,幾人才去衙門。
大兄大嫂去報道,伏危則去與霍衙差了解情況。
先前收過溫家銀子的衙差已經招認了,現在大兄大嫂就真的隻是來走個過場而已。
溫家母子怎麽都想不明白事情過去了這麽多年後,怎就忽然被揭穿了?他們還被押到了衙門?!
三年前朝廷忽然下令,要求嶺南一眾賤籍服役的三年期限改為男七年,女六年半後。
政策一下來,頓時哀嚎遍野,有人逃走,但卻被殺雞儆猴,當眾鞭笞得血肉模糊。
怕死的溫家母子琢磨來琢磨去,就想到了李代桃僵這缺德法子。
他們幾乎掏空家底,才讓衙差讓侄女替上去服役。
故而當溫家母子見到溫杏的時候,雖不知她怎麽回來的,但也瞬間明白了過來,是這侄女告的他們。
溫家大伯母在公堂之上,指著久而未見的侄女,氣得得麵容扭曲,大罵:“肯定是你這個賤丫頭告的我們!你怎麽不去死呢!”
溫杏被惡狠狠地瞪著,那母子的眼神好似要把她生吞活剝了一般。
被磋磨的記憶湧現,心頭一跳,不自覺地往堂外的人群看去,待看見如山一般的丈夫,頓時又不怕了。
溫家母子也循著她的視線看向人群中,待認出陰沉沉望著他們母子的伏震時,臉色瞬間一白。
伏震比起幾年前,更加強壯了。
他們在收買衙差後,就是怕這伏震報複,才會搬到城中躲藏起來的。
在聽到那伏震也跟著去了采石場,他們才呼了一口氣,過起了無憂的日子。
他們原本還打盤算著在這夫妻倆役期滿後,回來之前再離開玉縣的。
可他們役期還沒滿,怎麽就突然回來了?!
在母子倆驚愕之下,已然開始堂審。
受賄的衙差,在先知縣被革職之時,也因受賄嚴重被抓了,此番認罪不過是想拉人墊背。
周知縣是快刀斬亂麻的性子,也不喜把小事搞得太複雜,故而很快便把這“李代桃僵”案子給判了。
溫家母子沒有經過堂妹的同意,就收買衙差替換服役的人,此為一罪。
另,由男丁換成女眷服役,更是罪加一等。
溫家長子杖責三十,溫家老婦杖責二十,母子二人再關押三個月,賠付六年役銀。
看著欺辱過自己的大伯母和大堂兄被打得哭爹喊娘的,溫杏心頭的那口惡氣總算是出了。
溫氏母子李代桃僵的案子判了之後,陸陸續續又有許多的人告到衙門,說自己家中也有人被迫替代別人去做了苦役,求知縣做主。
這不查不知道,一查之下,才發現在三年前賤籍政策改變後,就有許多人用這種法子收買官府中人,換人去采石場服役的。
這裏麵男丁換成女眷的更多。
隻需給五百文,就能把這名字給換了,再多給三百文,連性別都能給你換了。
而這些事情,幾乎都是三年前先知縣在位時辦的事情。
上頭貪,下頭更是貪得肆無忌憚。
因溫家母子這一個簡單案子,卻牽扯出了許多人都是被迫去采石場的案子,處理起這些繁雜的案子後,衙門上下都異常的忙碌。
便是伏危也是忙得雙腳不沾地,既要忙商會與新推行的政策,更要忙這些雜事。
伏危忙碌起來了,午時回家吃過午食後,徑直去衙門繼續忙活,有時更是不回來。
而虞瀅則在忙活著新開墾的地。
半個月下來,她去過一趟玉縣,碰巧那日伏危一直在衙門沒回來,也就錯過了。
這些“李代桃僵”的案子查證如實後,如何處罰就有了些許難度。
強製那些人去采石場吧,又恐會鬧出人命。但若是不去,恐怕又會對被逼去的人不公平。
再三衡量之下,知縣接受了伏危的建議。
——把被強迫采石場的人放出來,而剩下的役期則改成役銀,由原本該去的那些人按月交付,若是交不上來,那就去采石場老老實實的服役。
不得不說,這麽一件件李代桃僵的案子解決之後,周知縣的聲望頓時水漲船高了起來。
過了許久後,虞瀅才忽然明白過來,伏危不僅是在處理大嫂的案子,同時也在幫周至縣謀劃著聲望的事情。
而借著這一波聲望,知縣便開始推行開墾種藥材,大豆的政策。
百姓種植藥材,知縣也安排有這方麵學識的人講解,這人會輪番到玉縣管轄下的村子教百姓怎麽種草藥。
最後所種植的草藥,隻要不是特別差的,都由四個醫館分兩個標準來收購,六文一斤和四文一斤。
倒是不擔心藥農自己賣給藥商,往來藥商,衙門登基在冊。且調查過,一年到頭收購的藥材不過幾千斤。
一畝地若管理得當,年產六百斤至八百斤草藥是正常的。
這麽多的藥材,皆是一年生長的普通藥材,藥商也要不了那麽多。就算要,因種植時間短,往來的藥商也不可能全給十幾文一斤。
可新推行的政策中有規定若是散賣給藥商,不得低於十三文一斤,若查出後低價售賣,罰銀十文一斤。
這一條是硬性規定。
若是藥商真要了,那就是有貓膩的,查一查後震懾也是可以的。
在這些規定之下百姓可自行選擇如何那一條外銷的路,但最後無疑多為選擇送去醫館。
按照低價收購的,六百斤曬到七八成幹,還有三百多斤,便是按照四文一斤來算,那也還有個一千三百文左右。
除了每年兩百文的地租,還是有個一千文左右的盈餘的。
而且租的時候不用先給銀錢,衙門也會先墊付藥材種子和大豆種子,等到明年統一的時間再收地租和種子錢。
但這地可不是隨意租,每戶人家限製了兩畝荒地開墾。同時也限製一畝地用來種大豆,一畝地用來種植草藥。
政策一推行,便有人不看好。
有人說“開墾費時費力,用來種草藥,還不如種點糧食來得劃算。”
但因著是真真切切的覺得周知縣是想為百姓好的,故而也很多人配合。
而且這政策對那些走投無路的人來說,無疑是救命稻草。
這其中最為積極的,莫過於陵水村的村民。
他們是親眼見道伏家是靠著草藥發家的,這政策一出來,如何能讓他們不心動?
他們是率先一批去衙門的,摁過手印,畫押得二畝荒地開墾。
沒等衙門派人去教怎麽種草藥,他們就去請教了伏家人。
怕伏家不願意,在此之前爭先恐後地給伏家新租下的十畝地開墾。
虞瀅才準備請人開墾,地卻已經被耕好了一半。
種草藥的事,總歸之後還是會有人來教,而且這些事情也不需要藏私等,所以等同村的人來請教種草藥的時候,虞瀅也就教了。
日子就這麽一日一日的過去了。
臨近年底,伏危有信送回。
伏危忙,她也忙得沒有去玉縣,自溫家母子的案子過後,他們已經有一個多月沒見過了。
忽然收到伏危的來信,虞瀅是有些恍惚的。
溫杏催促:“弟婦,你趕緊打開來瞧瞧,看二弟給你寫了什麽。”
虞瀅如夢初醒,連忙拆開伏危的來信。
片刻後,溫杏問:“弟婦,二弟與你說什麽了?”
虞瀅把信折了起來,道:“二郎說過一些天,蒼梧郡底下的所有知縣都要去郡治匯報。他也一同前去,可因他腿腳不便,知縣特準他攜著家眷同去。”
溫杏愣了一下,問:“弟婦你要不要一塊去?”
虞瀅想著這次是跟隨衙門的人同去,遠比先前去郡治的時候要方便許多,而她也可以借這次機會去瞧瞧郡治的攤子。
琢磨片刻後,虞瀅道:“應該去吧。”
時間是三日後,但因陳大爺冬天不趕牛車了,虞瀅得走到前邊一個村子才有牛車去玉縣,而且也是兩天一趟。
剛好明天就有一趟。
簡單地收拾過後,第二日便在大嫂大兄的護送下去了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