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主張,文化交流能促進交流雙方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的發展,能增進雙方科學技術的昌盛,總之,一句話,能推動雙方社會的前進。


    在全部世界史上,要舉一個文化交流雙方獲利的例子,非中印文化交流莫屬。中印文化交流是全世界當之無愧的典範。


    眾所周知,自遠古以來,中國和印度就一直是好鄰邦和好朋友。甚至在先秦時期,即在東周時期,我們已經能夠在諸如《戰國策》和《國語》這樣一些中國典籍中,主要是在神話和民間傳說中,找到印度影響的一些蛛絲馬跡。在屈原的詩歌中,特別是在《天問》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印度的一些影響,主要是神話方麵的影響。在天文學中,我們同樣可以找到中國和印度的互相影響。中國的著名發明,如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等等,從中國傳到包括印度在內的其他國家。中國的紙和絲以及絲織品,經由絲綢之路從中國傳到印度。與此同時,中國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也是功不可沒的。在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在近兩千年的歲月中,印度文化源源不斷地湧入中國。在各種不同學術領域中,都可以發現印度的影響。佛教在中國人民中風行起來。一言以蔽之,中印之間的文化交流有著十分悠久的曆史,而這種交流促進了我們兩國的社會進步,加強了我們的友誼,並給兩國帶來了福祉。在人類曆史上,這是一個在任何別的地方都不曾發現的絕無僅有的例證。


    在中國先秦時期,中印文化交流的痕跡已昭然可見。到了漢代,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文化大量湧入中國,在中國產生了巨大的普遍的影響。中國文化對印度的影響,除了四大發明以外,由於印度古代缺少真正的史籍,所以隱而不彰。


    但是,如果我們肯費上一點力氣的話,從雙方史籍的語言中仍能夠找到一些中國文化影響印度的證據。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中國先秦時代就知道甘蔗,但在長時期中,中國隻知飲蔗漿,不知以蔗造糖,後來終於發明了造糖技術,最初可能水平還不夠高,所以唐太宗才派人到印度去學習熬糖法。


    到了明代,中國已經能夠製造潔白的砂糖。這個技術明末傳到印度,印度許多地方把白糖稱為cini,意思是“中國的”。從這一個簡單的例子中,可以窺見中印文化交流能產生多麽有利於雙方人民的結果。


    祝中印文化交流永遠繼續下去!祝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萬古長青!


    2003年3月2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朗潤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季羨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季羨林並收藏朗潤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