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僧(宓)先生


    吳雨僧(宓)先生逝世後十二年,"文化大革命"潑到他身上的汙泥濁水,已被完全洗清。他的親屬和弟子們會於陝西西安和涇陽,隆重舉行"吳宓先生誕辰95周年紀念大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作為他的及門弟子,我雖然沒能躬與盛會,但是衷心感慰激動,非可言宣。被汙蔑、被誹謗隻能是暫時的,而被推重、被懷念則是永恒的。曆史上不乏先例。


    將近60年前,我在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係讀書時,聽過雨僧先生兩門課:"英國浪漫詩人"和"中西詩之比較"。當時他主編天津《大公報·文學副刊》,我忝列撰稿人名單中,寫過一些書評之類的文章。因此同他接觸比較多。工字廳"藤影荷聲之館"也留下了我的足跡。當時我和我的同學們對雨僧先生的態度是有矛盾的。一方麵,我們覺得他可親可敬,他為人正派,表裏如一,沒有當時大學教授們通常有的那種所謂"教授架子",因而對他極有好感。但是另一方麵,我們對他非常不了解,認為他是一個怪人,古貌古心,不隨時流,又在搞戀愛,大寫其詩,並把他寫的《空軒十二首》在課堂上發給同學們,從而成為學生小報的嘲笑對象。我們對他最不了解的是他對當時新文學運動的態度。我們這一群年輕學生,無一不崇拜新派,厭惡舊派。解放後有一段時期流行的"左"比右強的風氣,不意我們已經有了,雖然是無意識的。所謂"新派"指的是胡適、陳獨秀、魯迅等文壇上的著名人物。所謂"舊派"則指的是以雨僧先生為首的"學衡派"。我們總認為學衡派保守複古,開曆史倒車。實際上,我們對新派的主張了解得比較多,對舊派的主張則可以說是沒有了解,有時還認為不屑一顧。這種偏見在我腦海裏保留了將近60年。一直到這一次學術討論召開,我讀了大會的綜合報道和幾篇論文,才憬然頓悟:原來是自己錯了。


    五四運動,其功決不可泯。但是主張有些過激,不夠全麵,也是事實,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有人主張矯枉必須過正,不過正不足以矯枉。這個道理也可以應用到五四運動上。特別是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五四運動在基本上正確的情況下,偏頗之處也是不少的,甚至是相當嚴重的。主張打倒孔家店,對中國舊文化不分青紅皂白一律揚棄,當時得到青年們的擁護。這與以後的"文化大革命"確有相通之處,其錯誤是顯而易見的。


    雨僧先生當時挺身而出,反對這種偏頗,有什麽不對?他熱愛祖國,熱愛祖國文化,但並不拒絕吸收外國文化的精華。隻因他從來不會見風使舵,因而被不明真相者或所見不廣者視為頑固,視為逆曆史潮流而動,這真是天大的冤枉。


    而我作為雨僧先生的學生又景仰先生為人者,竟也參加到這個行列裏來,說來實在慚愧。如果隻有我一個人這樣一時糊塗,倒也罷了。據我所知,當時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都同我一樣,這就非同小可了。如果沒有這一次紀念會,我這愚蠢的想法必然還會繼續下去。現在,我一方麵感謝這一次紀念會給了我當頭一棒,另一方麵又痛感對不起我的老師。我們都應該對雨僧先生重新認識,肅清愚蠢,張皇智慧,這就是我的願望。我希望,這次紀念會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對雨僧先生我們還要繼續研究,深入研究,大大地發揚他那顆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祖國文化的拳拳赤子之心,永遠紀念他,永遠學習他。


    我感謝李賦寧教授和蔡恒教授要我寫這一篇序,我因而得到機會,徹底糾正我對雨僧先生的一些不正確的看法。


    1990年9月23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賦得永久的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季羨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季羨林並收藏賦得永久的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