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活夠了,你們呢?
第19章 閻王點名
群臣們看著丹陛上的年輕天子啟唇。
仿佛聽到了閻羅殿的召喚。
如果係統能夠帶給薑離讀心術之類的金手指,那麽她就會感慨,群臣們的想法真是……一點兒也沒?錯。
薑離手裏拿著的是一份貨真價實的死亡筆記。
這?上麵的名?字,正是來自於為了祭祀在土木之?戰中陣亡文武官員與將士,景泰初年所立的顯忠祠內的牌位。
就在顯忠祠正殿門口還掛著一對楹聯:“故老尚餘哀,兵潰不堪論往事;諸公應□□,君存何必問微軀。”*
多麽冠冕堂皇的話。
反正要是她,是絕不會為‘君存我死’而感到安慰。
何況這?可不是什麽為國捐軀為萬民而戰,這?純粹是被人坑死。
現在,以顯忠祠內的六十六個牌位為主(還是有諸如李賢等極為幸運的人,從?土木堡保住了命逃回了京城),匯成了薑離手上這?份長長的飽含血色的名?單。
因正好又是這?樣一個鬼門大開的中元節,薑離是特意選了在佛前開過光的紅繩係上壓一壓。
*
禦駕親征的名?單,自然是先武後文。
第一個被念到的就是——
“光祿大夫左柱國英國公張輔。”
七十五歲的老英國公:……
這?一刻,飽經沙場的老將軍腦海內,甚至不可抑製地?走起了馬燈:想他沙場征戰數十年,從?少年人提刀上陣,與父親張玉一起,跟著彼時還是燕王殿下的靖難之?役刀口舔血。
父親……戰死在靖難之?役中。
因父親的戰死和他拚死得來的戰功,太宗永樂帝一朝他已然位列侯爵。
之?後,永樂年間?,他為主帥出?征安南,成功將安南變成了大明的交趾,這?是自唐亡後數百年,交趾再次複入華夏王朝的版圖!
張輔還記得,當年永樂帝是何等龍顏大悅,親筆寫下詔書昭告天下,百官奉表萬民同喜。
從?那日起,他就成為了大明的英國公。
那一年,他才三十三歲。
張輔記得這?份榮耀,卻也不曾止步在這?份榮耀上。
交趾雖設立布政司,但剛歸順的那些年並不太安穩,當地?將領戰敗,張輔再次披掛上陣,前後三平交趾,為朝廷鎮守住了西南。
之?後,永樂大帝五征蒙古,他也隨禦駕親征了三回。
是的,說起禦駕親征這?件事,老英國公一點也不陌生?。還不隻追隨過永樂帝北征,宣德年間?也曾隨皇帝親征平朱高煦的叛亂。
可以說英國公是貨真價實打了一輩子的仗,從?黃沙漫天的漠北,到瘴癘漫山的安南。
他從?未退過。
然而此時張輔站在朝堂上,雙目望著正統帝朱祁鎮畫的輿圖——
他原以為沒?有什麽戰爭會讓他畏懼。
可現在,他發自內心的膽寒,比從?前任何一次大戰前都要畏懼。
不隻為他自己,更?為二十五萬無辜將士,為邊關百姓,為滿朝文武,以及,被眼前這?位皇帝握在手裏的大明!
*
薑離的語氣頓了頓。
因為名?單上下一位原本?該是成國公朱勇。隻是如今成國公已經領了增援的聖命,也就不必再出?現在這?個名?單裏。
但在史冊上,這?兩位曾身經百戰的錚錚老將軍,都殞命於土木堡。
然而沒?有被點名?的成國公,也完全是心亂如麻。努力從?英國公依舊站的筆直的背影上汲取一點勇氣。
別慌,滿朝文武都在!總會勸住陛下的,總會的,是會的吧……
隻聽?上麵皇帝繼續往下念去:“泰寧侯陳瀛,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修武伯沈榮,駙馬都尉井源……”
被點名?的勳貴們都臉色青白,有種?中元節被惡靈趴背的感覺。
陛下,難道你不知道,在你們老朱家的大明朝,我們這?些人家的老祖宗靠著軍功封爵後,沒?有因為各種?原因被除爵除命,爵位能一代代穩穩傳到我們多不容易嗎?
現在還要把?我們都拉出?去打這?樣一場禦駕親征。
您真的有心嗎?
*
武將點完後,位列朝堂東側的文臣們驚恐地?發現,皇帝手裏的紙卷才走完不到一半。
“戶部尚書,王佐。”
被點到的國家財政部長,戶部王尚書麵白如紙。
而六部之?首的吏部尚書王直老尚書,聽?皇帝第一個點了戶部尚書,心下說不上什麽滋味:他是不用去了,可他完全也高興不起來!
那就是皇帝把?京城的攤子留給?他了。萬一皇帝真硬要親征,讓他上哪兒去籌措這?二十多萬人的軍需?
“兵部尚書於謙。”
於謙的名?字出?現在這?上麵,其實是沒?法跳過:禦駕親征兵部尚書肯定?要去的。
畢竟戶部尚書都帶了,兵部尚書當然要帶著的,史冊上於謙因為是兵部二把?手兵部侍郎,才被留下來的暫代兵部事務。
不過話說回來,於謙怎麽不算是土木之?變的‘陣亡朝臣’呢?出?現在這?份名?單上,實在也是實至名?歸。
聽?皇帝點了於謙的名?,三個月前才從?兵部的爛攤子抽身出?來的鄺埜老尚書,心情?極為複雜。
本?來該去的——
“應該是我啊。”鄺埜在心內喃喃自語道:“廷益是代我受苦。”
鄺埜垂眸,覺得自己的腦子轉的都要燒起來了:怎麽辦,於情?於理都得想個辦法留住廷益,主要是兵部實在也離不開他,要不就說京城需要……
他還沒?想完,皇帝又點了他的名?。
“都察院左都禦史鄺埜。”
剛剛還在擔憂的於謙的鄺埜:……
有病啊陛下!
是,太宗皇帝當年親征倒也是帶過禦史的。
但那是事先準備充足的北征,而且太宗有規劃,此一征至少大半年,所以是需要禦史(紀委)督運糧秣輜重的。
而您這?每人發三鬥炒麵突如其來的親征,明顯隻能是速戰速決局。
那帶幾個禦史監督軍紀是可以的,帶我這?個年過六十的都察院一把?手幹啥啊!!
約定?俗成,禦史監察也是責任分級製度,比如一個百夫長貪汙犯軍紀,肯定?不可能是他這?位都察院一把?手去彈劾。
鄺埜心道:跟我一個級別的我要監督彈劾誰啊?難道我還要彈劾跟我一樣倒黴的戶部尚書王佐和兵部尚書於謙嗎?實話實說,要能的話,我先彈劾陛下你!
很?快他發現,皇帝不但帶了他——
“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鄧棨,禦史張洪,黃裳,魏貞,申祐……”皇帝一口氣點了十個禦史,涵蓋了都察院各個級別。
鄺埜:……
被同僚們讚譽為官一世端謹勤慎的鄺埜,內心已經是破防到瘋狂吐槽中了:是不是因為之?前言官彈劾陛下你的關係,你這?回要趁機把?我們一網打盡?
在點空了半個都察院後,皇帝終於換了部門。
“吏部左侍郎、內閣學士,曹鼐。”
曹鼐麵無表情?:他倒是沒?啥意外?,吏部一把?手不去,他作為二把?手又是內閣成員,想也跑不了。
尤其是聽?到另一位內閣同事,張益也被點名?後,兩人還交換了一個十分複雜的眼神。
說來在一連串名?單後,曹鼐甚至有種?‘大家都是結拜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荒謬悲壯感。
“禮部左侍郎楊善,刑部右侍郎丁鉉,工部右侍郎王永和。”
這?次被點到名?的三位侍郎(論級別分別是各部的二把?手三把?手),都不怎麽意外?了:嗯,謝謝陛下,讓我們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同僚們在戰場上聚齊了呢。
很?快,他們就集齊了更?多的部門,隨著皇帝點名?,越來越多官員失去了顏色——
通政司(管內外?文書)左通政龔全安;
太常少卿(掌祭祀禮樂)黃養正、戴慶祖、王一居;
太仆少卿(掌牧馬之?政令)劉容;
大理左寺副(管刑名?監獄訴訟等事)馬豫;
……
六部九卿五寺列司誰也別跑。
好好好,陛下,您這?是要在草原上組織一個朝廷是吧。
直到皇帝開始點玄學部門欽天監,肉眼可見,陛下手裏長長的紙頁也念到了最後。
薑離也著實念的口幹舌燥了。
迅速把?最後幾位欽天監義士的名?字的念完,薑離重新仔細收起了這?張紙。
都是,無辜罹難者。
朝上有短暫的死寂,所有人心底浮現出?一致的聲音:皇上,這?是要把?大明給?幹黃攤子啊。
還有啥說的,死命勸住陛下不要親征!!
隨著第一個官員開口‘陛下三思啊’,朝堂登時如同在熱油鍋裏撒了水一樣炸開了。
並且非常響應節日氛圍,朝堂從?會議現場變成了哭墳現場,群臣們都嚎哭表示陛下您真不能去——主要是……要是您鐵了心非要去送死,臣等也不能去啊。
第19章 閻王點名
群臣們看著丹陛上的年輕天子啟唇。
仿佛聽到了閻羅殿的召喚。
如果係統能夠帶給薑離讀心術之類的金手指,那麽她就會感慨,群臣們的想法真是……一點兒也沒?錯。
薑離手裏拿著的是一份貨真價實的死亡筆記。
這?上麵的名?字,正是來自於為了祭祀在土木之?戰中陣亡文武官員與將士,景泰初年所立的顯忠祠內的牌位。
就在顯忠祠正殿門口還掛著一對楹聯:“故老尚餘哀,兵潰不堪論往事;諸公應□□,君存何必問微軀。”*
多麽冠冕堂皇的話。
反正要是她,是絕不會為‘君存我死’而感到安慰。
何況這?可不是什麽為國捐軀為萬民而戰,這?純粹是被人坑死。
現在,以顯忠祠內的六十六個牌位為主(還是有諸如李賢等極為幸運的人,從?土木堡保住了命逃回了京城),匯成了薑離手上這?份長長的飽含血色的名?單。
因正好又是這?樣一個鬼門大開的中元節,薑離是特意選了在佛前開過光的紅繩係上壓一壓。
*
禦駕親征的名?單,自然是先武後文。
第一個被念到的就是——
“光祿大夫左柱國英國公張輔。”
七十五歲的老英國公:……
這?一刻,飽經沙場的老將軍腦海內,甚至不可抑製地?走起了馬燈:想他沙場征戰數十年,從?少年人提刀上陣,與父親張玉一起,跟著彼時還是燕王殿下的靖難之?役刀口舔血。
父親……戰死在靖難之?役中。
因父親的戰死和他拚死得來的戰功,太宗永樂帝一朝他已然位列侯爵。
之?後,永樂年間?,他為主帥出?征安南,成功將安南變成了大明的交趾,這?是自唐亡後數百年,交趾再次複入華夏王朝的版圖!
張輔還記得,當年永樂帝是何等龍顏大悅,親筆寫下詔書昭告天下,百官奉表萬民同喜。
從?那日起,他就成為了大明的英國公。
那一年,他才三十三歲。
張輔記得這?份榮耀,卻也不曾止步在這?份榮耀上。
交趾雖設立布政司,但剛歸順的那些年並不太安穩,當地?將領戰敗,張輔再次披掛上陣,前後三平交趾,為朝廷鎮守住了西南。
之?後,永樂大帝五征蒙古,他也隨禦駕親征了三回。
是的,說起禦駕親征這?件事,老英國公一點也不陌生?。還不隻追隨過永樂帝北征,宣德年間?也曾隨皇帝親征平朱高煦的叛亂。
可以說英國公是貨真價實打了一輩子的仗,從?黃沙漫天的漠北,到瘴癘漫山的安南。
他從?未退過。
然而此時張輔站在朝堂上,雙目望著正統帝朱祁鎮畫的輿圖——
他原以為沒?有什麽戰爭會讓他畏懼。
可現在,他發自內心的膽寒,比從?前任何一次大戰前都要畏懼。
不隻為他自己,更?為二十五萬無辜將士,為邊關百姓,為滿朝文武,以及,被眼前這?位皇帝握在手裏的大明!
*
薑離的語氣頓了頓。
因為名?單上下一位原本?該是成國公朱勇。隻是如今成國公已經領了增援的聖命,也就不必再出?現在這?個名?單裏。
但在史冊上,這?兩位曾身經百戰的錚錚老將軍,都殞命於土木堡。
然而沒?有被點名?的成國公,也完全是心亂如麻。努力從?英國公依舊站的筆直的背影上汲取一點勇氣。
別慌,滿朝文武都在!總會勸住陛下的,總會的,是會的吧……
隻聽?上麵皇帝繼續往下念去:“泰寧侯陳瀛,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修武伯沈榮,駙馬都尉井源……”
被點名?的勳貴們都臉色青白,有種?中元節被惡靈趴背的感覺。
陛下,難道你不知道,在你們老朱家的大明朝,我們這?些人家的老祖宗靠著軍功封爵後,沒?有因為各種?原因被除爵除命,爵位能一代代穩穩傳到我們多不容易嗎?
現在還要把?我們都拉出?去打這?樣一場禦駕親征。
您真的有心嗎?
*
武將點完後,位列朝堂東側的文臣們驚恐地?發現,皇帝手裏的紙卷才走完不到一半。
“戶部尚書,王佐。”
被點到的國家財政部長,戶部王尚書麵白如紙。
而六部之?首的吏部尚書王直老尚書,聽?皇帝第一個點了戶部尚書,心下說不上什麽滋味:他是不用去了,可他完全也高興不起來!
那就是皇帝把?京城的攤子留給?他了。萬一皇帝真硬要親征,讓他上哪兒去籌措這?二十多萬人的軍需?
“兵部尚書於謙。”
於謙的名?字出?現在這?上麵,其實是沒?法跳過:禦駕親征兵部尚書肯定?要去的。
畢竟戶部尚書都帶了,兵部尚書當然要帶著的,史冊上於謙因為是兵部二把?手兵部侍郎,才被留下來的暫代兵部事務。
不過話說回來,於謙怎麽不算是土木之?變的‘陣亡朝臣’呢?出?現在這?份名?單上,實在也是實至名?歸。
聽?皇帝點了於謙的名?,三個月前才從?兵部的爛攤子抽身出?來的鄺埜老尚書,心情?極為複雜。
本?來該去的——
“應該是我啊。”鄺埜在心內喃喃自語道:“廷益是代我受苦。”
鄺埜垂眸,覺得自己的腦子轉的都要燒起來了:怎麽辦,於情?於理都得想個辦法留住廷益,主要是兵部實在也離不開他,要不就說京城需要……
他還沒?想完,皇帝又點了他的名?。
“都察院左都禦史鄺埜。”
剛剛還在擔憂的於謙的鄺埜:……
有病啊陛下!
是,太宗皇帝當年親征倒也是帶過禦史的。
但那是事先準備充足的北征,而且太宗有規劃,此一征至少大半年,所以是需要禦史(紀委)督運糧秣輜重的。
而您這?每人發三鬥炒麵突如其來的親征,明顯隻能是速戰速決局。
那帶幾個禦史監督軍紀是可以的,帶我這?個年過六十的都察院一把?手幹啥啊!!
約定?俗成,禦史監察也是責任分級製度,比如一個百夫長貪汙犯軍紀,肯定?不可能是他這?位都察院一把?手去彈劾。
鄺埜心道:跟我一個級別的我要監督彈劾誰啊?難道我還要彈劾跟我一樣倒黴的戶部尚書王佐和兵部尚書於謙嗎?實話實說,要能的話,我先彈劾陛下你!
很?快他發現,皇帝不但帶了他——
“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鄧棨,禦史張洪,黃裳,魏貞,申祐……”皇帝一口氣點了十個禦史,涵蓋了都察院各個級別。
鄺埜:……
被同僚們讚譽為官一世端謹勤慎的鄺埜,內心已經是破防到瘋狂吐槽中了:是不是因為之?前言官彈劾陛下你的關係,你這?回要趁機把?我們一網打盡?
在點空了半個都察院後,皇帝終於換了部門。
“吏部左侍郎、內閣學士,曹鼐。”
曹鼐麵無表情?:他倒是沒?啥意外?,吏部一把?手不去,他作為二把?手又是內閣成員,想也跑不了。
尤其是聽?到另一位內閣同事,張益也被點名?後,兩人還交換了一個十分複雜的眼神。
說來在一連串名?單後,曹鼐甚至有種?‘大家都是結拜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荒謬悲壯感。
“禮部左侍郎楊善,刑部右侍郎丁鉉,工部右侍郎王永和。”
這?次被點到名?的三位侍郎(論級別分別是各部的二把?手三把?手),都不怎麽意外?了:嗯,謝謝陛下,讓我們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同僚們在戰場上聚齊了呢。
很?快,他們就集齊了更?多的部門,隨著皇帝點名?,越來越多官員失去了顏色——
通政司(管內外?文書)左通政龔全安;
太常少卿(掌祭祀禮樂)黃養正、戴慶祖、王一居;
太仆少卿(掌牧馬之?政令)劉容;
大理左寺副(管刑名?監獄訴訟等事)馬豫;
……
六部九卿五寺列司誰也別跑。
好好好,陛下,您這?是要在草原上組織一個朝廷是吧。
直到皇帝開始點玄學部門欽天監,肉眼可見,陛下手裏長長的紙頁也念到了最後。
薑離也著實念的口幹舌燥了。
迅速把?最後幾位欽天監義士的名?字的念完,薑離重新仔細收起了這?張紙。
都是,無辜罹難者。
朝上有短暫的死寂,所有人心底浮現出?一致的聲音:皇上,這?是要把?大明給?幹黃攤子啊。
還有啥說的,死命勸住陛下不要親征!!
隨著第一個官員開口‘陛下三思啊’,朝堂登時如同在熱油鍋裏撒了水一樣炸開了。
並且非常響應節日氛圍,朝堂從?會議現場變成了哭墳現場,群臣們都嚎哭表示陛下您真不能去——主要是……要是您鐵了心非要去送死,臣等也不能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