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吐蕃雖然滅亡了,可氣溫和降水,還會繼續影響著華夏文明的曆史進程,”
“唐朝中後期,氣溫下降,氣候開始變得寒冷,而這個導致寒冷的降溫過程並非是一蹴而就的,甚至過程中還會有所起伏。”
“在唐末五代的亂世後,北宋迎來了一個升溫期,在那時,不僅北方的幽雲十六州開始重新適合耕種和居住,就連河北也形成了大片的湖泊、沼澤、河流,北宋甚至還依靠這些湖泊與河流,在平原上修建了阻擊遼人南下的防線。”
就在兩人的情緒稍稍抬起來的時候,薑星火的話語轉向低沉。
“但是好景不長,僅僅過了一百多年,到了北宋滅亡的前夜,氣溫便開始又一次下降了,這次持續百年的溫暖期宣告結束。”
“史書中記載,北宋大觀四年十二月二十日,泉州下起了大雪,泉州港甚至因此封凍。北宋政和元年,太湖全部結冰。”
“而遼東的金人,也開始因為不堪忍受寒冷,走出深山老林,向南滅遼、滅宋。”
“然而,這個溫暖期反彈後的大寒冷期,持續的時間非常的長。”
朱高煦脫口而出:“蒙古人!”
“不錯,氣溫對於草原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平原。”薑星火點頭說道。
李景隆試探著問道:“蒙古人也是因為草原逐漸寒冷,所以才被迫整合起來,南下征服世界?可為什麽草原受到氣溫的影響,會遠遠超過平原呢?”
“因為草原距離海洋,比平原距離海洋要遠。”
看兩人沒怎麽聽懂,薑星火解釋起了其中的原理。
“這裏麵除了氣溫,還有一個事情,就是氣溫差。”
“你們知不知道,水體是可以調節氣溫差的?”
李景隆點頭說:“剛才說過了,拿西湖舉的例子。”
“跟那個不一樣,那我再告訴伱們一個概念,叫做‘比熱容’。”
薑星火笑道:“這個名詞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同樣重量的物體,上升同樣的溫度所需要的熱。”
“你們信不信,同樣的熱,消耗在金子上,金子上升的溫度比水要多得多?”
李景隆摩挲了一下下巴,這個現象,他平時倒是完全都沒有注意到。
於是,李景隆看向了朱高煦。
李景隆最近發現了朱高煦的一個優點,那就是他的生活經驗似乎很豐富。
果然,朱高煦沒有讓他失望,又用他樸素的生活經驗舉了個真切的例子。
“俺倒是真知道。”
朱高煦活動了一下脖子,說道:“有一次俺看工匠給俺燒金豆子,大概是一小塊狗頭金融化出來的,那時候他旁邊正好燒了一大壺水,俺尋思重量有差距,但是應該不大.裏麵用的煤炭品質是一樣的,鏟進去的數量也都差不多。”
“結果呢?”李景隆好奇問道。
“都是放容器裏燒,金子很快就化了,水還沒冒煙呢。”
朱高煦的生活小常識又一次舉例成功,雖然一般人也不會有拿著一塊狗頭金去燒金豆子的經曆就是了.
“大抵如此。”
薑星火說道:“這就是比熱容的意思,換句話說,就是水上升同樣的溫度,和下降同樣的溫度,吸收的熱很多,釋放出來的也很多。”
隔壁密室。
“這不對啊!”
“殿下您想啊。”張天師微微蹙眉,說道:“如果按薑星火的這個說法,那既然海洋釋放了冷氣,更靠近海洋的平原,應該降溫比草原要多,為什麽反而草原受到降溫的影響更大呢?”
朱高熾想了想說道:“或許是因為草原更加靠近北部?”
“說不通。”
夏原吉也有些疑惑,如果薑星火不提“比熱容”的概念,那麽按之前的說法,便是氣溫決定了降水,而降水決定了農耕和遊牧的分界線。
這個說法,更容易讓他們接受,畢竟這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常識。
越往北的地方,雨水就越少。
可如今薑星火又說,海洋釋放了冷氣,可草原受到的影響卻比平原更大,這聽起來就很沒道理了。
因為按理說平原比草原更靠近海洋,受影響,也應該是平原下降的溫度更大,傳導到草原後,草原受到的影響應該更小才是。
“聽聽薑師怎麽說吧。”
夏原吉示意張天師稍安勿躁。
而在牆對麵,李景隆也首先想到了這個問題。
“不應該是平原離海更近嗎?”
“不,你們理解錯了。”
薑星火的回答讓李景隆有些驚愕。
“很多現象,其實是違反你的日常認知的。”
“能舉個例子嗎?”李景隆問道。
“之前他回答過山穀和山頂的氣溫區別,你再想想另一個問題。”薑星火幾乎不假思索地問道:“譬如,你覺得在海邊的晝夜氣溫差距比較大,還是在山區的晝夜氣溫差距比較大?”
李景隆開始了沉思,而隨著思考時間的延長,他的表情漸漸變得不可置信了起來。
“我在西湖遊覽的時候,又去看了錢塘江大潮,晚上住在了錢塘江邊,那時候.似乎白天和晚上的氣溫差距不大?白天熱的慢,晚上冷的也慢。”
緊接著,李景隆推導出了讓他有些不可思議的答案。
“也就是說,其實越靠近海洋,氣溫差反而越小?”
“是的!”
薑星火最近很喜歡引導兩個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來得出正確的結論,這讓他覺得自己不是在進行填鴨式教育。
“水體可以有效地調節氣溫差,而草原正是因為缺少水體,所以氣溫差就大,你們有誰去過草原嗎?”
“俺去過。”
物理意義上走南闖北砍人的朱高煦,又一次在生活經驗上勝過了李景隆。
“你覺得那裏的晝夜氣溫差如何?”薑星火問道。
“白天極熱,晚上極冷,沙漠戈壁也是這樣。”朱高煦回憶起了痛苦的事情。
“所以明白了嗎?氣溫跟氣溫差是不一樣的。”
薑星火說道:“在草原上,由於沒有像是海洋這樣比熱容極大的巨大水體來調節氣溫差,草原上的晝夜氣溫差極大,你們想想,氣溫差極大會導致什麽後果?”
李景隆沉吟片刻後說道:“草木應該是極為難以生長的,因為白天會把草木曬的很燙,而晚上又會結冰凝霜,一冷一熱下,草木受不了草木受不了,牛羊自然也難以忍受,更遑論是對氣溫差更敏感的人了,就要白天光膀子,晚上穿棉襖。如此一來,草木凋零、牛羊掉膘,草原上的人就必然會選擇南下!”
“就是這個道理,遊牧民族的人,比農耕民族的人,其實更為依賴氣溫和降水過活。”
薑星火簡短地說道:“原理很簡單,草原草原嘛,最重要的就是草。溫暖的陽光和豐沛的降水,會讓草原上的草變得更多更茂盛,而牛羊就是靠吃草的,吃的草越多越好,長得就越肥碩,遊牧民族的牧民也就能吃到更多的牛羊肉、牛羊奶,從而變得更加強壯、善戰。”
“而一旦氣溫下降,因為缺乏比熱容高的巨大水體,草原的環境就會變得極為惡劣,從而走向了惡性循環,也就是旱災和蝗災讓草長得不好,牛羊減少,寒冷讓遊牧民保存體溫所需要的食物增加,而食物卻在減少。”
“如果你是生活在這樣草原環境裏的遊牧民,你覺得,你現在該怎麽辦?”
朱高煦秉持了他自經國濟民課時就堅持的一貫觀點。
“俺怎麽可能坐等餓死?定是趁著還有力氣,把別人砸死,再把糧食搶過來。”
“巧了,蒙古人也是這麽想的。”薑星火點點頭說道。
“所以明白了嗎?換句話說,是比熱容逼著蒙古人征服世界。”
第二章 還是要稍晚一點點,在查資料校對,有些專業知識記不清了,實在怕出錯
第110章 真風水學:季風與洋流
“驟降的溫度和極大的晝夜溫度差,讓蒙古人活不下去,所以蒙古人隻有南下,也隻能南下!”朱高熾喃喃說道。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夏原吉的目光有些複雜,原本,他隻是以為薑師懂廟堂懂經國濟民,還會弄化肥仙丹,可他怎麽也沒想到,薑師竟然是全才!
真正意義上的全才,天文地理曆史廟堂經國濟民無所不通。
如果薑星火告訴他這隻是後世人人都會普及的基礎教育,所有普通人的孩子學個十幾年就都會學習,也不知道夏原吉會不會無語凝噎。
而到了這個時候,張宇初張天師的心情也很複雜就是了。
如果說一開始的時候,張天師是覺得薑星火提出的“小冰河期會導致大明滅亡”是危言聳聽,是故意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舉動。
那麽隨著薑星火講課進度的深入,從頭帶著他們進入華夏的曆史,回顧了氣溫導致的降水線移動,以及降水線移動對南北朝、隋唐、吐蕃、西域諸國的影響。
張宇初不得不承認,氣溫確實對一個國家的形式是有影響的。
畢竟,氣溫是實實在在地影響糧食產量,而糧食產量又影響了人口、稅收和國家穩定。
但哪怕講到樓蘭滅亡的時候,張宇初都沒有什麽動容的神色。
可是,可是。
等到了薑星火提出了“比熱容”概念,把跟他認知完全不同的情況,給解釋清楚以後,張宇初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
——風水術!
這跟風水術太像了!
或者說,所謂尋龍定脈,聞風望水,其實不就是這個道理嗎?
可風水術傳承了上千年,無論是誰寫的書,都是晦澀無比,讓人難以看懂。
雖然經過師徒傳承,風水師和道士們,可以根據前人積累的經驗進行風水判斷,甚至能改變風水。
給人看宅邸,給人選墓地。
可這算什麽能耐?
這門風水術,頂天了,也就是給皇帝老兒找龍脈選陵墓。
除此以外,真的能改變什麽嗎?
“唐朝中後期,氣溫下降,氣候開始變得寒冷,而這個導致寒冷的降溫過程並非是一蹴而就的,甚至過程中還會有所起伏。”
“在唐末五代的亂世後,北宋迎來了一個升溫期,在那時,不僅北方的幽雲十六州開始重新適合耕種和居住,就連河北也形成了大片的湖泊、沼澤、河流,北宋甚至還依靠這些湖泊與河流,在平原上修建了阻擊遼人南下的防線。”
就在兩人的情緒稍稍抬起來的時候,薑星火的話語轉向低沉。
“但是好景不長,僅僅過了一百多年,到了北宋滅亡的前夜,氣溫便開始又一次下降了,這次持續百年的溫暖期宣告結束。”
“史書中記載,北宋大觀四年十二月二十日,泉州下起了大雪,泉州港甚至因此封凍。北宋政和元年,太湖全部結冰。”
“而遼東的金人,也開始因為不堪忍受寒冷,走出深山老林,向南滅遼、滅宋。”
“然而,這個溫暖期反彈後的大寒冷期,持續的時間非常的長。”
朱高煦脫口而出:“蒙古人!”
“不錯,氣溫對於草原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平原。”薑星火點頭說道。
李景隆試探著問道:“蒙古人也是因為草原逐漸寒冷,所以才被迫整合起來,南下征服世界?可為什麽草原受到氣溫的影響,會遠遠超過平原呢?”
“因為草原距離海洋,比平原距離海洋要遠。”
看兩人沒怎麽聽懂,薑星火解釋起了其中的原理。
“這裏麵除了氣溫,還有一個事情,就是氣溫差。”
“你們知不知道,水體是可以調節氣溫差的?”
李景隆點頭說:“剛才說過了,拿西湖舉的例子。”
“跟那個不一樣,那我再告訴伱們一個概念,叫做‘比熱容’。”
薑星火笑道:“這個名詞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同樣重量的物體,上升同樣的溫度所需要的熱。”
“你們信不信,同樣的熱,消耗在金子上,金子上升的溫度比水要多得多?”
李景隆摩挲了一下下巴,這個現象,他平時倒是完全都沒有注意到。
於是,李景隆看向了朱高煦。
李景隆最近發現了朱高煦的一個優點,那就是他的生活經驗似乎很豐富。
果然,朱高煦沒有讓他失望,又用他樸素的生活經驗舉了個真切的例子。
“俺倒是真知道。”
朱高煦活動了一下脖子,說道:“有一次俺看工匠給俺燒金豆子,大概是一小塊狗頭金融化出來的,那時候他旁邊正好燒了一大壺水,俺尋思重量有差距,但是應該不大.裏麵用的煤炭品質是一樣的,鏟進去的數量也都差不多。”
“結果呢?”李景隆好奇問道。
“都是放容器裏燒,金子很快就化了,水還沒冒煙呢。”
朱高煦的生活小常識又一次舉例成功,雖然一般人也不會有拿著一塊狗頭金去燒金豆子的經曆就是了.
“大抵如此。”
薑星火說道:“這就是比熱容的意思,換句話說,就是水上升同樣的溫度,和下降同樣的溫度,吸收的熱很多,釋放出來的也很多。”
隔壁密室。
“這不對啊!”
“殿下您想啊。”張天師微微蹙眉,說道:“如果按薑星火的這個說法,那既然海洋釋放了冷氣,更靠近海洋的平原,應該降溫比草原要多,為什麽反而草原受到降溫的影響更大呢?”
朱高熾想了想說道:“或許是因為草原更加靠近北部?”
“說不通。”
夏原吉也有些疑惑,如果薑星火不提“比熱容”的概念,那麽按之前的說法,便是氣溫決定了降水,而降水決定了農耕和遊牧的分界線。
這個說法,更容易讓他們接受,畢竟這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常識。
越往北的地方,雨水就越少。
可如今薑星火又說,海洋釋放了冷氣,可草原受到的影響卻比平原更大,這聽起來就很沒道理了。
因為按理說平原比草原更靠近海洋,受影響,也應該是平原下降的溫度更大,傳導到草原後,草原受到的影響應該更小才是。
“聽聽薑師怎麽說吧。”
夏原吉示意張天師稍安勿躁。
而在牆對麵,李景隆也首先想到了這個問題。
“不應該是平原離海更近嗎?”
“不,你們理解錯了。”
薑星火的回答讓李景隆有些驚愕。
“很多現象,其實是違反你的日常認知的。”
“能舉個例子嗎?”李景隆問道。
“之前他回答過山穀和山頂的氣溫區別,你再想想另一個問題。”薑星火幾乎不假思索地問道:“譬如,你覺得在海邊的晝夜氣溫差距比較大,還是在山區的晝夜氣溫差距比較大?”
李景隆開始了沉思,而隨著思考時間的延長,他的表情漸漸變得不可置信了起來。
“我在西湖遊覽的時候,又去看了錢塘江大潮,晚上住在了錢塘江邊,那時候.似乎白天和晚上的氣溫差距不大?白天熱的慢,晚上冷的也慢。”
緊接著,李景隆推導出了讓他有些不可思議的答案。
“也就是說,其實越靠近海洋,氣溫差反而越小?”
“是的!”
薑星火最近很喜歡引導兩個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來得出正確的結論,這讓他覺得自己不是在進行填鴨式教育。
“水體可以有效地調節氣溫差,而草原正是因為缺少水體,所以氣溫差就大,你們有誰去過草原嗎?”
“俺去過。”
物理意義上走南闖北砍人的朱高煦,又一次在生活經驗上勝過了李景隆。
“你覺得那裏的晝夜氣溫差如何?”薑星火問道。
“白天極熱,晚上極冷,沙漠戈壁也是這樣。”朱高煦回憶起了痛苦的事情。
“所以明白了嗎?氣溫跟氣溫差是不一樣的。”
薑星火說道:“在草原上,由於沒有像是海洋這樣比熱容極大的巨大水體來調節氣溫差,草原上的晝夜氣溫差極大,你們想想,氣溫差極大會導致什麽後果?”
李景隆沉吟片刻後說道:“草木應該是極為難以生長的,因為白天會把草木曬的很燙,而晚上又會結冰凝霜,一冷一熱下,草木受不了草木受不了,牛羊自然也難以忍受,更遑論是對氣溫差更敏感的人了,就要白天光膀子,晚上穿棉襖。如此一來,草木凋零、牛羊掉膘,草原上的人就必然會選擇南下!”
“就是這個道理,遊牧民族的人,比農耕民族的人,其實更為依賴氣溫和降水過活。”
薑星火簡短地說道:“原理很簡單,草原草原嘛,最重要的就是草。溫暖的陽光和豐沛的降水,會讓草原上的草變得更多更茂盛,而牛羊就是靠吃草的,吃的草越多越好,長得就越肥碩,遊牧民族的牧民也就能吃到更多的牛羊肉、牛羊奶,從而變得更加強壯、善戰。”
“而一旦氣溫下降,因為缺乏比熱容高的巨大水體,草原的環境就會變得極為惡劣,從而走向了惡性循環,也就是旱災和蝗災讓草長得不好,牛羊減少,寒冷讓遊牧民保存體溫所需要的食物增加,而食物卻在減少。”
“如果你是生活在這樣草原環境裏的遊牧民,你覺得,你現在該怎麽辦?”
朱高煦秉持了他自經國濟民課時就堅持的一貫觀點。
“俺怎麽可能坐等餓死?定是趁著還有力氣,把別人砸死,再把糧食搶過來。”
“巧了,蒙古人也是這麽想的。”薑星火點點頭說道。
“所以明白了嗎?換句話說,是比熱容逼著蒙古人征服世界。”
第二章 還是要稍晚一點點,在查資料校對,有些專業知識記不清了,實在怕出錯
第110章 真風水學:季風與洋流
“驟降的溫度和極大的晝夜溫度差,讓蒙古人活不下去,所以蒙古人隻有南下,也隻能南下!”朱高熾喃喃說道。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夏原吉的目光有些複雜,原本,他隻是以為薑師懂廟堂懂經國濟民,還會弄化肥仙丹,可他怎麽也沒想到,薑師竟然是全才!
真正意義上的全才,天文地理曆史廟堂經國濟民無所不通。
如果薑星火告訴他這隻是後世人人都會普及的基礎教育,所有普通人的孩子學個十幾年就都會學習,也不知道夏原吉會不會無語凝噎。
而到了這個時候,張宇初張天師的心情也很複雜就是了。
如果說一開始的時候,張天師是覺得薑星火提出的“小冰河期會導致大明滅亡”是危言聳聽,是故意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舉動。
那麽隨著薑星火講課進度的深入,從頭帶著他們進入華夏的曆史,回顧了氣溫導致的降水線移動,以及降水線移動對南北朝、隋唐、吐蕃、西域諸國的影響。
張宇初不得不承認,氣溫確實對一個國家的形式是有影響的。
畢竟,氣溫是實實在在地影響糧食產量,而糧食產量又影響了人口、稅收和國家穩定。
但哪怕講到樓蘭滅亡的時候,張宇初都沒有什麽動容的神色。
可是,可是。
等到了薑星火提出了“比熱容”概念,把跟他認知完全不同的情況,給解釋清楚以後,張宇初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
——風水術!
這跟風水術太像了!
或者說,所謂尋龍定脈,聞風望水,其實不就是這個道理嗎?
可風水術傳承了上千年,無論是誰寫的書,都是晦澀無比,讓人難以看懂。
雖然經過師徒傳承,風水師和道士們,可以根據前人積累的經驗進行風水判斷,甚至能改變風水。
給人看宅邸,給人選墓地。
可這算什麽能耐?
這門風水術,頂天了,也就是給皇帝老兒找龍脈選陵墓。
除此以外,真的能改變什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