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倭寇,應該都相互背叛了。”
說罷,朱高煦看向了鄭和,想跟鄭和對對答案。
鄭和也同意了朱高煦的說法。
“薑先生怎麽說?”
薑星火沒說,而是在地上同樣畫起了東西。
隻不過,這次薑星火學乖了,撿了根粗樹枝,沒再用自己的手指,上次用手指寫字把指甲都磨出大理石狀花紋了。
沉默背叛
沉默(1,1)(20,0)
背叛(0,20)(18,18)
“這個叫做博弈矩陣,也就是倭寇囚徒博弈的所有可能解。”
薑星火指了指道:“左邊的沉默/背叛是丙倭寇的,上邊的沉默/背叛則是戊倭寇的。”
“這裏便是說,丙倭寇和戊倭寇共同選擇了背叛對方,其實從個人角度上來講,都不是錯的,畢竟每個人都會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而在丙倭寇和戊倭寇不再是【絕對理性】,也就是幾乎不可能同時選擇保持沉默拒絕開口,走向(1,1)的結局。”
“所以說,丙倭寇和戊倭寇都知道背叛對方才是更好的選擇,而無論另一個倭寇怎麽做都是如此。”
“但問題就在於,背叛對方,不從個人角度,而是從結果上來看,他們都沒有因此受益,隻是做到了跟對方不虧。”
薑星火指向了(18,18),解釋道:“這便是倭寇囚徒博弈的標準結局,倭寇博弈的參與方,按照互相背叛的策略,同時付出了代價,這便是所謂的納什均衡。”
“那是均衡?”
鄭和念叨著這個古怪的名字。
“意思就是,這樣就平衡了。”朱高煦解釋道。
“喔,原來如此。”鄭和微微撫髯。
薑星火懶得解釋也無法解釋,其實他應該改個稱呼,但一時半會兒,又委實想不起有什麽特別合適的稱呼。
“對於這個平衡,丙倭寇和戊倭寇肯定都不後悔,因為如果任意一名倭寇不坦白,改變主意為保持沉默拒絕開口,那麽他就會被判20年監禁,在博弈中他將失敗並且抱憾終身,也就是走向(20,0)或者(0,20)的結局。”
“這個平衡的意思,就是問題不在於雙方博弈的勝負,而是博弈方哪怕知道了對方的選擇,依舊不會後悔。”
“事實上,我們從旁觀者的角度都知道,這個均衡是不明智的,因為兩個人如果都能【信任對方】,那麽原本都可以隻被囚禁1年的,結果卻都被囚禁了18年。”
“也就是說,每個倭寇都做出了最好的選擇,結果卻是兩敗俱傷。”
“因此,‘倭寇囚徒博弈’能得出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
薑星火緩緩說道:“人與人之間在麵臨競爭性利益問題的時候,極難做到【信任對方】,卻極容易做到互相背叛。”
“之前我們講國家權力的時候,你們應該就發現,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行為,其實跟人與人之間的行為別無二致,對不對?”
朱高煦與鄭和點了點頭。
“那麽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國與國,尤其是具有競爭性的國家之間,同樣是存在一個‘倭寇囚徒博弈’的,這個博弈我稱之為‘大國安全困境’。”
薑星火語速比較慢地說道。
“鑒於對於國家來說,很難確定多少權力才算是今年和明年、後年乃至大後年夠用的權力,因此,大國認識到,保證自己安全的最佳辦法是當前就爭取成為霸主,這樣就消除了任何其他大國挑戰的可能性。隻有糊塗的國家才會感到它已獲得了足夠的生存權力,而不願抓住機會爭做霸主。”
“這裏麵就體現了《大國博弈學》第一部分‘進攻現實主義’中的基本邏輯,該困境的實質是,一個國家用來增加自己安全的測度標準,常常會減少他國的安全。”
朱高煦有些醒悟地說道:“這跟丙倭寇和戊倭寇博弈的道理是一樣的。”
薑星火讚許地衝他笑了笑。
“為了從‘進攻現實主義’的基本邏輯出發來獲得安全,國家就會被迫攫取越來越多的權力,以避免他國的權力衝擊但是這就會造成一個後果。”
這次是鄭和開口:“還是跟剛才兩個倭寇的博弈類似,某個國家企圖攫取權力,就意味著又反過來使其他國家感到更不安全,並迫使其他國家作最壞的打算,所以說沒有任何國家能感到徹底安全,追求安全的惡性循環也就開始了。”
嗯,在近代這種惡性循環通常被稱為軍備競賽。
——————
“聽起來,這跟春秋爭霸差不多?”朱棣若有所思。
對於《大國博弈學》,其實朱棣最關心的問題,是怎麽從中學到點知識,來遏製對大明威脅愈發巨大,且敵意毫不掩飾的帖木兒汗國。
帖木兒比朱元璋小八歲,他倆是同一輩人,也是分據東西的兩大當世之雄。
帖木兒汗國,早在大明洪武大帝開國的時候,就已經占據了河中府西遼故地,當時朱元璋就要求帖木兒汗國按元朝舊例來進貢。
一開始,帖木兒並沒有理會,直到二十年後,帖木兒征服了花拉子模,也就是朱棣正在第一次率軍北征的時候,帖木兒才開始遣使進貢。
雖然在官方的書信中,帖木兒自稱是臣,但帖木兒想的絕對不是像李氏朝鮮那樣奉大明為宗主,相反,帖木兒通過使節的往來,在不斷地了解大明的情況和國力。
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已經病重的時候,剛剛擊敗了金帳汗國的帖木兒撕下臉皮,把使節給扣了,這其中既包括大明,也包括了奧斯曼帝國。
隨後幾年過去了,當朱棣從情報中得知,在大明上演南北內戰,打了四年奉天靖難的同時,帖木兒汗國就已經打敗了馬穆魯克王朝和奧斯曼蘇丹。
朱棣迅速地警惕了起來。
畢竟,帖木兒汗國擴張的速度,實在是太過驚人了。
如今看領土麵積和人口、兵員、經濟等等情況,帖木兒汗國不僅能跟大明分庭抗禮,某些方麵,還能小勝一籌。
而朱棣此時剛剛結束靖難之役,國內各種事情搞得他焦頭爛額。
事實上,正是因為薑星火的績效削藩幫他搞定了藩王,攤役入畝搞定了士紳,還有提出其他各種有益於快速平定國內亂局、穩定他的統治的政策,朱棣才會對薑星火如此尊敬和重視。
如果薑星火沒有給朱棣的皇權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哪怕真是謫仙人,朱棣也不會如此尊敬和重視的。
“回稟父皇,確實跟春秋爭霸差不多的意思。”
道衍既然不說話,論地位,自然是朱高熾接茬。
不然讓朱棣自己一個人說話,沒人搭理,那多尷尬。
“就譬如宋國與楚國為了爭奪霸權而打的泓水之戰,就是一個大國博弈很典型的例子吧?”
朱高熾慢吞吞地說道:“宋襄公正是因為在博弈之中,沒有選擇半渡而擊,所以才會落得兵敗重傷,累國衰亡的下場。”
“也就是說,在國與國的博弈之中,絕對不能【相信對方】,哪怕明知道互相提防會導致互不信任,招致更嚴重的後果,但不管怎麽選擇,都比自己國家遭受嚴重損失強得多。”
夏原吉也微微頷首。
“所以從春秋到戰國,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愈發頻繁,便是薑師所說的,這種所謂的因為‘進攻現實主義’而形成的惡性循環。”
“那麽除了這種惡性循環,國與國之間,就沒有其他的辦法來製約對方了嗎?我指的是那種既可以製約對方,又不用陷入這種惡性循環的辦法。”朱高熾若有所思地問道。
夏原吉深思片刻,緩緩搖頭道:“暫時沒有想到。”
“李尚書覺得呢?”朱高熾轉向了李至剛。
李至剛支支吾吾地說道:“回稟大皇子殿下,臣也沒想到。”
朱高熾倒也不再深究,複又陷入了短暫的思索。
反而是道衍,從似睡非睡的狀態下脫離出來,睜開了他那標誌性的三角眼,盯著李至剛看了幾眼。
李至剛被看得心跳加速,老和尚的陰狠毒辣,他是極為忌憚的。
李至剛也知道,恐怕自己的心思被道衍看出來了。
就像是人與人之間相處可以耍手段,下陰招一樣,國與國之間當然也可以。
而李至剛正是此中高手,所以跟君子可以欺其方的夏原吉不同,李至剛幾乎是剎那間就想出了不少招數。
可惜,這跟他的職位不太相符。
大明的禮部尚書,應該是將大明的光輝沐浴給每一個藩屬國才對,怎麽能有這種陰損齷齪的心思呢?
你不對勁!
所以,李至剛為了不讓自己的形象在皇帝、大皇子麵前太難看,也隻好把這些東西藏在了心裏。
就在幾人勾心鬥角的時候,隔壁的聲音也傳了過來。
“薑先生,難道沒有辦法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嗎?”
“當然有,而且不止一種。”
薑星火溫醇的聲音飄來。
第183章 受到啟發的朱棣
“既可以製約敵國,自身又不用陷入惡性循環的辦法主要有兩種,我們先講第一種,也就是對實力不足以威脅本國,本國卻對之在軍事上並無把握,也就是說,本國的軍事權力很難影響到的敵國。”
“這個第一種辦法,叫做地緣均勢。”
薑星火在地麵上又開始寫寫畫畫了起來。
不過這次好歹寫的是漢字和符號,沒有數字。
朱高煦瞥了一眼後,鬆了口氣。
上次講“巴羅-李嘉圖等價”時那串複雜到讓他晚上睡覺,都會做夢想起的古怪數字和符號,他實在是不想再經曆一遍了。
考慮到學生的接受水平,薑星火要講的東西,倒也不算複雜,
事實上,僅僅是國際關係學中最基礎的均勢理論,這玩意如果追根溯源,跟戰國時縱橫家的那套東西沒有本質區別,隻是更加係統化、理論化,易於普通人學習掌握。
在地緣政治和外交理論中,更是最常見的一種策略。
“之前我們說,國家之所以會感到不安全,究其原因,就是跟倭寇的囚徒博弈一樣,為了獲得安全,國家就會被迫攫取越來越多的權力,擴充武備,以避免他國的權力衝擊,來獲取安全。”
“而地緣均勢,就是將這種不安全感轉嫁到其他國家身上去。”
“或者說,把博弈的對象從自己與敵人的身上,轉嫁到敵人與其他人身上。”
“也就是說,國家通過自身或結盟的力量來製衡對手,實現力量均衡,從而達到維護國家安全的目的,也就是地緣均勢外交。”
——————
“外交。”
朱棣咀嚼著這兩個字。
而在朱棣的心裏,更重要的,更受啟發的,則是“均勢”。
這不禁讓朱棣聯想到了最近困擾在他心頭的難題,嗯,不是帖木兒汗國,而是立儲。
說罷,朱高煦看向了鄭和,想跟鄭和對對答案。
鄭和也同意了朱高煦的說法。
“薑先生怎麽說?”
薑星火沒說,而是在地上同樣畫起了東西。
隻不過,這次薑星火學乖了,撿了根粗樹枝,沒再用自己的手指,上次用手指寫字把指甲都磨出大理石狀花紋了。
沉默背叛
沉默(1,1)(20,0)
背叛(0,20)(18,18)
“這個叫做博弈矩陣,也就是倭寇囚徒博弈的所有可能解。”
薑星火指了指道:“左邊的沉默/背叛是丙倭寇的,上邊的沉默/背叛則是戊倭寇的。”
“這裏便是說,丙倭寇和戊倭寇共同選擇了背叛對方,其實從個人角度上來講,都不是錯的,畢竟每個人都會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而在丙倭寇和戊倭寇不再是【絕對理性】,也就是幾乎不可能同時選擇保持沉默拒絕開口,走向(1,1)的結局。”
“所以說,丙倭寇和戊倭寇都知道背叛對方才是更好的選擇,而無論另一個倭寇怎麽做都是如此。”
“但問題就在於,背叛對方,不從個人角度,而是從結果上來看,他們都沒有因此受益,隻是做到了跟對方不虧。”
薑星火指向了(18,18),解釋道:“這便是倭寇囚徒博弈的標準結局,倭寇博弈的參與方,按照互相背叛的策略,同時付出了代價,這便是所謂的納什均衡。”
“那是均衡?”
鄭和念叨著這個古怪的名字。
“意思就是,這樣就平衡了。”朱高煦解釋道。
“喔,原來如此。”鄭和微微撫髯。
薑星火懶得解釋也無法解釋,其實他應該改個稱呼,但一時半會兒,又委實想不起有什麽特別合適的稱呼。
“對於這個平衡,丙倭寇和戊倭寇肯定都不後悔,因為如果任意一名倭寇不坦白,改變主意為保持沉默拒絕開口,那麽他就會被判20年監禁,在博弈中他將失敗並且抱憾終身,也就是走向(20,0)或者(0,20)的結局。”
“這個平衡的意思,就是問題不在於雙方博弈的勝負,而是博弈方哪怕知道了對方的選擇,依舊不會後悔。”
“事實上,我們從旁觀者的角度都知道,這個均衡是不明智的,因為兩個人如果都能【信任對方】,那麽原本都可以隻被囚禁1年的,結果卻都被囚禁了18年。”
“也就是說,每個倭寇都做出了最好的選擇,結果卻是兩敗俱傷。”
“因此,‘倭寇囚徒博弈’能得出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
薑星火緩緩說道:“人與人之間在麵臨競爭性利益問題的時候,極難做到【信任對方】,卻極容易做到互相背叛。”
“之前我們講國家權力的時候,你們應該就發現,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行為,其實跟人與人之間的行為別無二致,對不對?”
朱高煦與鄭和點了點頭。
“那麽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國與國,尤其是具有競爭性的國家之間,同樣是存在一個‘倭寇囚徒博弈’的,這個博弈我稱之為‘大國安全困境’。”
薑星火語速比較慢地說道。
“鑒於對於國家來說,很難確定多少權力才算是今年和明年、後年乃至大後年夠用的權力,因此,大國認識到,保證自己安全的最佳辦法是當前就爭取成為霸主,這樣就消除了任何其他大國挑戰的可能性。隻有糊塗的國家才會感到它已獲得了足夠的生存權力,而不願抓住機會爭做霸主。”
“這裏麵就體現了《大國博弈學》第一部分‘進攻現實主義’中的基本邏輯,該困境的實質是,一個國家用來增加自己安全的測度標準,常常會減少他國的安全。”
朱高煦有些醒悟地說道:“這跟丙倭寇和戊倭寇博弈的道理是一樣的。”
薑星火讚許地衝他笑了笑。
“為了從‘進攻現實主義’的基本邏輯出發來獲得安全,國家就會被迫攫取越來越多的權力,以避免他國的權力衝擊但是這就會造成一個後果。”
這次是鄭和開口:“還是跟剛才兩個倭寇的博弈類似,某個國家企圖攫取權力,就意味著又反過來使其他國家感到更不安全,並迫使其他國家作最壞的打算,所以說沒有任何國家能感到徹底安全,追求安全的惡性循環也就開始了。”
嗯,在近代這種惡性循環通常被稱為軍備競賽。
——————
“聽起來,這跟春秋爭霸差不多?”朱棣若有所思。
對於《大國博弈學》,其實朱棣最關心的問題,是怎麽從中學到點知識,來遏製對大明威脅愈發巨大,且敵意毫不掩飾的帖木兒汗國。
帖木兒比朱元璋小八歲,他倆是同一輩人,也是分據東西的兩大當世之雄。
帖木兒汗國,早在大明洪武大帝開國的時候,就已經占據了河中府西遼故地,當時朱元璋就要求帖木兒汗國按元朝舊例來進貢。
一開始,帖木兒並沒有理會,直到二十年後,帖木兒征服了花拉子模,也就是朱棣正在第一次率軍北征的時候,帖木兒才開始遣使進貢。
雖然在官方的書信中,帖木兒自稱是臣,但帖木兒想的絕對不是像李氏朝鮮那樣奉大明為宗主,相反,帖木兒通過使節的往來,在不斷地了解大明的情況和國力。
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已經病重的時候,剛剛擊敗了金帳汗國的帖木兒撕下臉皮,把使節給扣了,這其中既包括大明,也包括了奧斯曼帝國。
隨後幾年過去了,當朱棣從情報中得知,在大明上演南北內戰,打了四年奉天靖難的同時,帖木兒汗國就已經打敗了馬穆魯克王朝和奧斯曼蘇丹。
朱棣迅速地警惕了起來。
畢竟,帖木兒汗國擴張的速度,實在是太過驚人了。
如今看領土麵積和人口、兵員、經濟等等情況,帖木兒汗國不僅能跟大明分庭抗禮,某些方麵,還能小勝一籌。
而朱棣此時剛剛結束靖難之役,國內各種事情搞得他焦頭爛額。
事實上,正是因為薑星火的績效削藩幫他搞定了藩王,攤役入畝搞定了士紳,還有提出其他各種有益於快速平定國內亂局、穩定他的統治的政策,朱棣才會對薑星火如此尊敬和重視。
如果薑星火沒有給朱棣的皇權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哪怕真是謫仙人,朱棣也不會如此尊敬和重視的。
“回稟父皇,確實跟春秋爭霸差不多的意思。”
道衍既然不說話,論地位,自然是朱高熾接茬。
不然讓朱棣自己一個人說話,沒人搭理,那多尷尬。
“就譬如宋國與楚國為了爭奪霸權而打的泓水之戰,就是一個大國博弈很典型的例子吧?”
朱高熾慢吞吞地說道:“宋襄公正是因為在博弈之中,沒有選擇半渡而擊,所以才會落得兵敗重傷,累國衰亡的下場。”
“也就是說,在國與國的博弈之中,絕對不能【相信對方】,哪怕明知道互相提防會導致互不信任,招致更嚴重的後果,但不管怎麽選擇,都比自己國家遭受嚴重損失強得多。”
夏原吉也微微頷首。
“所以從春秋到戰國,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愈發頻繁,便是薑師所說的,這種所謂的因為‘進攻現實主義’而形成的惡性循環。”
“那麽除了這種惡性循環,國與國之間,就沒有其他的辦法來製約對方了嗎?我指的是那種既可以製約對方,又不用陷入這種惡性循環的辦法。”朱高熾若有所思地問道。
夏原吉深思片刻,緩緩搖頭道:“暫時沒有想到。”
“李尚書覺得呢?”朱高熾轉向了李至剛。
李至剛支支吾吾地說道:“回稟大皇子殿下,臣也沒想到。”
朱高熾倒也不再深究,複又陷入了短暫的思索。
反而是道衍,從似睡非睡的狀態下脫離出來,睜開了他那標誌性的三角眼,盯著李至剛看了幾眼。
李至剛被看得心跳加速,老和尚的陰狠毒辣,他是極為忌憚的。
李至剛也知道,恐怕自己的心思被道衍看出來了。
就像是人與人之間相處可以耍手段,下陰招一樣,國與國之間當然也可以。
而李至剛正是此中高手,所以跟君子可以欺其方的夏原吉不同,李至剛幾乎是剎那間就想出了不少招數。
可惜,這跟他的職位不太相符。
大明的禮部尚書,應該是將大明的光輝沐浴給每一個藩屬國才對,怎麽能有這種陰損齷齪的心思呢?
你不對勁!
所以,李至剛為了不讓自己的形象在皇帝、大皇子麵前太難看,也隻好把這些東西藏在了心裏。
就在幾人勾心鬥角的時候,隔壁的聲音也傳了過來。
“薑先生,難道沒有辦法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嗎?”
“當然有,而且不止一種。”
薑星火溫醇的聲音飄來。
第183章 受到啟發的朱棣
“既可以製約敵國,自身又不用陷入惡性循環的辦法主要有兩種,我們先講第一種,也就是對實力不足以威脅本國,本國卻對之在軍事上並無把握,也就是說,本國的軍事權力很難影響到的敵國。”
“這個第一種辦法,叫做地緣均勢。”
薑星火在地麵上又開始寫寫畫畫了起來。
不過這次好歹寫的是漢字和符號,沒有數字。
朱高煦瞥了一眼後,鬆了口氣。
上次講“巴羅-李嘉圖等價”時那串複雜到讓他晚上睡覺,都會做夢想起的古怪數字和符號,他實在是不想再經曆一遍了。
考慮到學生的接受水平,薑星火要講的東西,倒也不算複雜,
事實上,僅僅是國際關係學中最基礎的均勢理論,這玩意如果追根溯源,跟戰國時縱橫家的那套東西沒有本質區別,隻是更加係統化、理論化,易於普通人學習掌握。
在地緣政治和外交理論中,更是最常見的一種策略。
“之前我們說,國家之所以會感到不安全,究其原因,就是跟倭寇的囚徒博弈一樣,為了獲得安全,國家就會被迫攫取越來越多的權力,擴充武備,以避免他國的權力衝擊,來獲取安全。”
“而地緣均勢,就是將這種不安全感轉嫁到其他國家身上去。”
“或者說,把博弈的對象從自己與敵人的身上,轉嫁到敵人與其他人身上。”
“也就是說,國家通過自身或結盟的力量來製衡對手,實現力量均衡,從而達到維護國家安全的目的,也就是地緣均勢外交。”
——————
“外交。”
朱棣咀嚼著這兩個字。
而在朱棣的心裏,更重要的,更受啟發的,則是“均勢”。
這不禁讓朱棣聯想到了最近困擾在他心頭的難題,嗯,不是帖木兒汗國,而是立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