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頓了頓,複又認真地探尋問道:“薑先生來此世的目的,究竟是為何?”
薑星火沉默半晌,方才開口。
“為天下黎庶人人識字,
為子孫後代不受欺辱,
為國富民強,
為中華無雙,
也為我……
初心難忘。”
第188章 立儲之爭
這年冬天,十一月。
南京罕見地下了一場極小的雪。
雖然隻有短短的幾個時辰,卻讓這座古老而繁華的城池蒙上了一層銀裝素裹之色。
皇宮內宮人稀少,偶爾才能見到幾個侍女低頭匆匆走過。
徐皇後透過窗戶,看著皇帝寢殿外頭的雪景,神色平靜。
主動前來的徐皇後已經在房間裏坐了快小半個時辰,朱棣仍然在書桌前批改著堆得高高的奏折。
饒是如此,這些奏折,都已經是經過朱高熾帶領的內閣所篩選後的了。
青銅爐中燃燒的香料嫋嫋娜娜,桌子上擺放的那套茶具上,已經放上了由徐皇後親手煮好的茶,可朱棣並沒有心思去品嚐它。
自從前幾日朱棣從詔獄裏回來後,便變得憂心忡忡了起來。
這種顯而易見的變化,顯然與詔獄裏的兩個人相關。
薑星火,朱高煦。
按照從前的習慣,徐皇後本以為又是薑先生講了些什麽“大明要亡啦!”之類的,刺激到了朱棣
一般這種事過幾天朱棣自己也就恢複過來了,反正薑先生說的也都是以後招致大明滅亡的原因,大明要亡也不是現在亡。
但徐皇後隻是問了問自己的三兒子,就得到了有些出乎她意料的答案。
——薑先生並沒有講什麽很嚇人的事情。
這次所說的,無非就是關於海洋、外交、遷都利弊,以及幾件不可驗證的古怪東西。
這裏麵有的事物或許對於朱棣等人來說,是很重要的。
但是對於徐皇後來說,她卻根本不在乎。
後宮不該參與國事,徐皇後她當然知道。
但徐皇後同樣也很清楚,如果朱棣的煩惱不是來自於薑先生,那就隻可能是一個答案了。
——朱高煦。
作為徐達大將軍的女兒,洪武朝末年的腥風血雨,徐皇後親眼見證過。
朱元璋為了給朱允炆鋪路,殺戮了幾乎所有能征慣戰的將軍。
隻留下能力算不上一流的耿秉文、李景隆、徐輝祖等人守江山。
這還是在朱元璋這樣強勢帝王的手腕下,沒有人跟朱允炆爭奪大位,都要死這麽多的人,若是其他時候,儲君之爭更是殘酷到無法想象。
朱高煦即將出獄,也就意味著新一輪正式的儲君之爭即將開始。
甚至,住在深宮的徐皇後,都從各種消息渠道,得知了靖難勳貴集團,以丘福和朱能兩位公爵為首,幾乎是集體發聲,鼓噪立二皇子朱高煦為太子。
這裏便要說,後世所謂“靖難四公爵”,其實在此時,隻有淇國公丘福和成國公朱能兩人。
因為張玉已經戰死,榮國公是追封;而更知名的英國公張輔,此時還是信安伯。
嗯,之所以說是“幾乎”是集體發聲,便是因為信安伯張輔沒有參與的緣故了。
正是因為此時靖難勳貴集團手握兵權,勢力強大,而偏偏又難得地意見一致。
所以朝野之間,根本就是剎那駭然。
連朱棣,都不得不對此予以重視。
可對於徐皇後來說,不管是大皇子朱高熾還是二皇子朱高煦,手心手背都是肉。
朱高煦他,就算再怎麽胡鬧,終究還是她的兒子。
徐皇後甚至比誰都要擔心朱高煦。
她的心裏,既盼望著他趕緊出獄,又隱約覺得不安。
因為一旦涉及到爭儲,這裏麵有太多的事情超出了她的控製範圍!
“看看。”
就在徐皇後憂思之時,朱棣卻拎著一張紙走到了她的麵前。
“不看,後宮不得幹政。”
坐在床邊的徐皇後幹脆扭過了頭。
朱棣反而轉到了她的身前,雙手捏著紙展示在她眼前。
“女諸生給看看朕寫的有沒有疏漏。”
徐皇後的假嚴肅也沒繃住,“哼”了一聲倒是利落地接過了朱棣手裏的紙。
朱棣的字跡算不上好看,但終歸是工整的,筆鋒之間大開大合,頗有幾分淩厲之感。
而這張紙上,是朱棣寫給全體勳貴武臣的敕諭,既包含了洪武開國勳貴,也包括了靖難勳貴。
“過去以武功開創天下的君主,必然倚賴將臣的輔弼,可是到後來往往難能保全將臣,大概是因為居位高處的人容易驕縱枉法,恃寵而不肯改悔的緣故君主是代天理物的,不能容忍挾私,所以對自己的將臣也要依法加罰。”
“我洪武高皇帝立法垂憲,目的是讓後世之人恪守不懈。倘若諸位功臣有違犯憲法,而且罰戒不悟者,將按律誅殺勿論,即是至親至舊,也不得寬宥。”
“高皇帝英明果斷,昔日你們受到高皇帝厚恩,如今又擁戴寡人,我願諸位長命富貴。如果有人膽敢怙惡不悛,為非作歹,必定問罪不赦,屆時莫怪朕寡德少恩。現在就把高皇帝的戒敕布告周知,希望大家永遵不違,否則,追悔莫及。”
徐皇後何等聰慧,幾乎剎那間便明白了朱棣的意思。
這一紙敕諭,表麵上是在警告洪武開國勳貴,既然擁戴了朱棣當皇帝,那就要遵紀守法,按朱元璋時代的標準遵守,否則嚴懲不貸。
但實際上,卻是藉機敲打攻入南京後,短短數月內就肉眼可見地有些膨脹的靖難新勳貴集團。
用丘福的話便是說“老子跟著燕王靖難,腦袋提褲腰帶上浴血拚殺了四年,如今打下南京,燕王登基了,還不能享受享受嗎?”,事實上,張天師的龍虎山靈丹妙藥非常管用,聽說老當益壯的淇國公,讓府上新納的妾室又懷了兩個。
朱棣真正想在敕諭裏表達的意思,便是第一段話,保全。
於情於理,朱棣都想盡力保全這批跟著他出生入死造反的靖難勳貴,但前提是這幫人得懂事,知道什麽該碰,什麽不該碰。
皇權,就是他們不該碰的東西。
而靖難勳貴集團擁立二皇子為太子的一致表態,就讓朱棣感到了警惕,因此下敕諭敲打靖難勳貴集團,這是皇權獨尊體製下所不可避免的。
看著神色隱憂的徐皇後,朱棣拍了拍她的手,安慰道:“放心吧,隻是敲打他們一下。”
徐皇後一時黯然,但還是勉力向皇帝道:“陛下,立儲之爭朝野間議論紛紛,這件事臣妾不多嘴,隻說一句,不管陛下想立熾兒還是煦兒,陛下同樣也要盡力保全另一個才是啊。”
“這是自然。”
朱棣吐了口濁氣,也是坐在床邊怔然了半晌。
若是尋常承平年代,皇帝想立儲君,自然是優先立長。
可偏偏朱棣遇到的事情,是如此的麻煩。
一方麵,朱棣對朱高熾跟文官集團快速靠攏,並且日漸相處無間,感到非常的不滿。
這種不滿是很有理由的,因為朱棣藩王造反的特殊性,文官集團跟他做了四年的死敵,文官集團開動宣傳機器,日以繼夜地辱罵朱棣、汙名化朱棣,這讓朱棣心裏有很深的芥蒂。
同時,朱允炆被文官集團誘導,廢除朱元璋時代製度的事情,也讓朱棣對此深感不安,朱棣在內心裏非常憂慮,朱高熾會成為文官集團下一個潛移默化的誘導對象。
如果朱棣立朱高熾為儲君,那麽朱棣怎麽能確定,大明日後的皇帝,不會成為朱允炆那樣的廢物,被文官集團蒙蔽,繼而皇權徹底旁落呢?
而反過來看,如果朱棣立朱高煦為儲君,這種情況就一定不會出現。
因為朱高煦的基本盤是靖難勳貴集團,靖難勳貴集團跟文官集團同樣相處的“有一點不愉快”,因此朱棣可以確信,如果自己傳位給朱高煦,那麽最起碼身後三代左右的君王,是依舊能牢牢把握皇權,不會被文官集團誘導蒙蔽的。
可這就涉及到了另一方麵,朱高煦是靖難勳貴集團確保自身利益延續到下一代的,當之無愧的代言人。
從靖難勳貴集團集體鼓噪擁立朱高煦這件事上就能看出,在某種程度上,朱高煦,其實也侵犯了眼下朱棣的皇權!
因為,如果立朱高煦為儲君,那麽朱棣一旦有個三長兩短,朱高煦就能無縫獲得靖難勳貴集團的擁戴,代替朱棣成為新的話事人。
這對於朱棣這個眼下真正的話事人來說,就是實實在在的威脅!
便是說“三長兩短”這東西,誰能說得好呢?
如果真到了需要朱棣再次率軍上戰場的時候,他怎麽確定不會真有個“三長兩短”呢?
畢竟,古往今來無數天家血淋淋的爭鬥史,都說明了,不要拿皇權來考驗人性。
如果考驗了,那麽弒君這種操作,可再正常不過了。
那麽問題就來了。
從法理上講朱高熾有優勢,從本心上講朱高煦有優勢,算是扯平了。
可是對於朱棣本人來說,立朱高煦是現在侵犯了朱棣的皇權,立朱高熾未來文官集團會侵犯未來皇帝的皇權。
朱棣更可能立誰?答案似乎顯而易見了。
“陛下.”
身邊傳來宦官進來稟報的聲音,打破了沉默。
看著朱棣依舊在沉思,徐皇後微微轉動眸子,淡定地說道:“什麽事?”
朱棣的貼身宦官道:“剛收到消息,道衍大師求見。”
見朱棣還是在沉思,並沒有表示反對,與其相處幾十年的徐皇後明白了他的意思。
“嗯宣道衍大師進來吧。”徐皇後點頭道。
薑星火沉默半晌,方才開口。
“為天下黎庶人人識字,
為子孫後代不受欺辱,
為國富民強,
為中華無雙,
也為我……
初心難忘。”
第188章 立儲之爭
這年冬天,十一月。
南京罕見地下了一場極小的雪。
雖然隻有短短的幾個時辰,卻讓這座古老而繁華的城池蒙上了一層銀裝素裹之色。
皇宮內宮人稀少,偶爾才能見到幾個侍女低頭匆匆走過。
徐皇後透過窗戶,看著皇帝寢殿外頭的雪景,神色平靜。
主動前來的徐皇後已經在房間裏坐了快小半個時辰,朱棣仍然在書桌前批改著堆得高高的奏折。
饒是如此,這些奏折,都已經是經過朱高熾帶領的內閣所篩選後的了。
青銅爐中燃燒的香料嫋嫋娜娜,桌子上擺放的那套茶具上,已經放上了由徐皇後親手煮好的茶,可朱棣並沒有心思去品嚐它。
自從前幾日朱棣從詔獄裏回來後,便變得憂心忡忡了起來。
這種顯而易見的變化,顯然與詔獄裏的兩個人相關。
薑星火,朱高煦。
按照從前的習慣,徐皇後本以為又是薑先生講了些什麽“大明要亡啦!”之類的,刺激到了朱棣
一般這種事過幾天朱棣自己也就恢複過來了,反正薑先生說的也都是以後招致大明滅亡的原因,大明要亡也不是現在亡。
但徐皇後隻是問了問自己的三兒子,就得到了有些出乎她意料的答案。
——薑先生並沒有講什麽很嚇人的事情。
這次所說的,無非就是關於海洋、外交、遷都利弊,以及幾件不可驗證的古怪東西。
這裏麵有的事物或許對於朱棣等人來說,是很重要的。
但是對於徐皇後來說,她卻根本不在乎。
後宮不該參與國事,徐皇後她當然知道。
但徐皇後同樣也很清楚,如果朱棣的煩惱不是來自於薑先生,那就隻可能是一個答案了。
——朱高煦。
作為徐達大將軍的女兒,洪武朝末年的腥風血雨,徐皇後親眼見證過。
朱元璋為了給朱允炆鋪路,殺戮了幾乎所有能征慣戰的將軍。
隻留下能力算不上一流的耿秉文、李景隆、徐輝祖等人守江山。
這還是在朱元璋這樣強勢帝王的手腕下,沒有人跟朱允炆爭奪大位,都要死這麽多的人,若是其他時候,儲君之爭更是殘酷到無法想象。
朱高煦即將出獄,也就意味著新一輪正式的儲君之爭即將開始。
甚至,住在深宮的徐皇後,都從各種消息渠道,得知了靖難勳貴集團,以丘福和朱能兩位公爵為首,幾乎是集體發聲,鼓噪立二皇子朱高煦為太子。
這裏便要說,後世所謂“靖難四公爵”,其實在此時,隻有淇國公丘福和成國公朱能兩人。
因為張玉已經戰死,榮國公是追封;而更知名的英國公張輔,此時還是信安伯。
嗯,之所以說是“幾乎”是集體發聲,便是因為信安伯張輔沒有參與的緣故了。
正是因為此時靖難勳貴集團手握兵權,勢力強大,而偏偏又難得地意見一致。
所以朝野之間,根本就是剎那駭然。
連朱棣,都不得不對此予以重視。
可對於徐皇後來說,不管是大皇子朱高熾還是二皇子朱高煦,手心手背都是肉。
朱高煦他,就算再怎麽胡鬧,終究還是她的兒子。
徐皇後甚至比誰都要擔心朱高煦。
她的心裏,既盼望著他趕緊出獄,又隱約覺得不安。
因為一旦涉及到爭儲,這裏麵有太多的事情超出了她的控製範圍!
“看看。”
就在徐皇後憂思之時,朱棣卻拎著一張紙走到了她的麵前。
“不看,後宮不得幹政。”
坐在床邊的徐皇後幹脆扭過了頭。
朱棣反而轉到了她的身前,雙手捏著紙展示在她眼前。
“女諸生給看看朕寫的有沒有疏漏。”
徐皇後的假嚴肅也沒繃住,“哼”了一聲倒是利落地接過了朱棣手裏的紙。
朱棣的字跡算不上好看,但終歸是工整的,筆鋒之間大開大合,頗有幾分淩厲之感。
而這張紙上,是朱棣寫給全體勳貴武臣的敕諭,既包含了洪武開國勳貴,也包括了靖難勳貴。
“過去以武功開創天下的君主,必然倚賴將臣的輔弼,可是到後來往往難能保全將臣,大概是因為居位高處的人容易驕縱枉法,恃寵而不肯改悔的緣故君主是代天理物的,不能容忍挾私,所以對自己的將臣也要依法加罰。”
“我洪武高皇帝立法垂憲,目的是讓後世之人恪守不懈。倘若諸位功臣有違犯憲法,而且罰戒不悟者,將按律誅殺勿論,即是至親至舊,也不得寬宥。”
“高皇帝英明果斷,昔日你們受到高皇帝厚恩,如今又擁戴寡人,我願諸位長命富貴。如果有人膽敢怙惡不悛,為非作歹,必定問罪不赦,屆時莫怪朕寡德少恩。現在就把高皇帝的戒敕布告周知,希望大家永遵不違,否則,追悔莫及。”
徐皇後何等聰慧,幾乎剎那間便明白了朱棣的意思。
這一紙敕諭,表麵上是在警告洪武開國勳貴,既然擁戴了朱棣當皇帝,那就要遵紀守法,按朱元璋時代的標準遵守,否則嚴懲不貸。
但實際上,卻是藉機敲打攻入南京後,短短數月內就肉眼可見地有些膨脹的靖難新勳貴集團。
用丘福的話便是說“老子跟著燕王靖難,腦袋提褲腰帶上浴血拚殺了四年,如今打下南京,燕王登基了,還不能享受享受嗎?”,事實上,張天師的龍虎山靈丹妙藥非常管用,聽說老當益壯的淇國公,讓府上新納的妾室又懷了兩個。
朱棣真正想在敕諭裏表達的意思,便是第一段話,保全。
於情於理,朱棣都想盡力保全這批跟著他出生入死造反的靖難勳貴,但前提是這幫人得懂事,知道什麽該碰,什麽不該碰。
皇權,就是他們不該碰的東西。
而靖難勳貴集團擁立二皇子為太子的一致表態,就讓朱棣感到了警惕,因此下敕諭敲打靖難勳貴集團,這是皇權獨尊體製下所不可避免的。
看著神色隱憂的徐皇後,朱棣拍了拍她的手,安慰道:“放心吧,隻是敲打他們一下。”
徐皇後一時黯然,但還是勉力向皇帝道:“陛下,立儲之爭朝野間議論紛紛,這件事臣妾不多嘴,隻說一句,不管陛下想立熾兒還是煦兒,陛下同樣也要盡力保全另一個才是啊。”
“這是自然。”
朱棣吐了口濁氣,也是坐在床邊怔然了半晌。
若是尋常承平年代,皇帝想立儲君,自然是優先立長。
可偏偏朱棣遇到的事情,是如此的麻煩。
一方麵,朱棣對朱高熾跟文官集團快速靠攏,並且日漸相處無間,感到非常的不滿。
這種不滿是很有理由的,因為朱棣藩王造反的特殊性,文官集團跟他做了四年的死敵,文官集團開動宣傳機器,日以繼夜地辱罵朱棣、汙名化朱棣,這讓朱棣心裏有很深的芥蒂。
同時,朱允炆被文官集團誘導,廢除朱元璋時代製度的事情,也讓朱棣對此深感不安,朱棣在內心裏非常憂慮,朱高熾會成為文官集團下一個潛移默化的誘導對象。
如果朱棣立朱高熾為儲君,那麽朱棣怎麽能確定,大明日後的皇帝,不會成為朱允炆那樣的廢物,被文官集團蒙蔽,繼而皇權徹底旁落呢?
而反過來看,如果朱棣立朱高煦為儲君,這種情況就一定不會出現。
因為朱高煦的基本盤是靖難勳貴集團,靖難勳貴集團跟文官集團同樣相處的“有一點不愉快”,因此朱棣可以確信,如果自己傳位給朱高煦,那麽最起碼身後三代左右的君王,是依舊能牢牢把握皇權,不會被文官集團誘導蒙蔽的。
可這就涉及到了另一方麵,朱高煦是靖難勳貴集團確保自身利益延續到下一代的,當之無愧的代言人。
從靖難勳貴集團集體鼓噪擁立朱高煦這件事上就能看出,在某種程度上,朱高煦,其實也侵犯了眼下朱棣的皇權!
因為,如果立朱高煦為儲君,那麽朱棣一旦有個三長兩短,朱高煦就能無縫獲得靖難勳貴集團的擁戴,代替朱棣成為新的話事人。
這對於朱棣這個眼下真正的話事人來說,就是實實在在的威脅!
便是說“三長兩短”這東西,誰能說得好呢?
如果真到了需要朱棣再次率軍上戰場的時候,他怎麽確定不會真有個“三長兩短”呢?
畢竟,古往今來無數天家血淋淋的爭鬥史,都說明了,不要拿皇權來考驗人性。
如果考驗了,那麽弒君這種操作,可再正常不過了。
那麽問題就來了。
從法理上講朱高熾有優勢,從本心上講朱高煦有優勢,算是扯平了。
可是對於朱棣本人來說,立朱高煦是現在侵犯了朱棣的皇權,立朱高熾未來文官集團會侵犯未來皇帝的皇權。
朱棣更可能立誰?答案似乎顯而易見了。
“陛下.”
身邊傳來宦官進來稟報的聲音,打破了沉默。
看著朱棣依舊在沉思,徐皇後微微轉動眸子,淡定地說道:“什麽事?”
朱棣的貼身宦官道:“剛收到消息,道衍大師求見。”
見朱棣還是在沉思,並沒有表示反對,與其相處幾十年的徐皇後明白了他的意思。
“嗯宣道衍大師進來吧。”徐皇後點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