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女立刻退下去,片刻後,身披黑色袈裟的道衍走了進來。


    徐皇後其實許久未曾見到老和尚了,上一次聽聞老和尚悟道走火入魔,徐皇後還派了太醫去大天界寺。


    道衍老和尚已經六十七歲高齡,但依舊精神矍鑠,雙眼清澈透亮。


    “臣叩見皇帝陛下、皇後娘娘。”


    自然是客氣話,徐皇後哪能讓老和尚真叩首,連忙說道:“陛下早有旨意,大師無需多禮。”


    “免禮.賜坐”


    朱棣這時回過神,看向道衍,說道:“大師今日找朕何事?”


    老和尚今日禮數很周全,雙手合十行禮後,坐在宦官搬來的椅子上說明了來意。


    還是之前朱棣交代給這位黑衣宰相的髒活。


    秘密找機會處理靖難時南軍的幾名主力將領,平安、盛庸,還有如今依舊在淮安坐困孤城不肯投降的梅殷。


    淮甸那邊沒什麽意外,道衍派去的使者一番鼓動,已經是孤城一座的淮安城裏麵就發生了叛亂,還在裏麵祭拜建文帝的駙馬梅殷,被手下給綁起來獻了出來,現在淮甸的局勢基本穩固了。


    負責在淮南率領水師監視梅殷的平江伯、水師都督陳瑄,也接管了淮安城,並派人回南京向朱棣複命。


    這種陰私勾當,由於涉及到的人物比較重要,不論是三皇子朱高燧的金吾衛,還是紀綱的錦衣衛,眼下都沒有能力處理。


    因此,還是辛苦了老和尚,動用他手上以前燕軍的情報係統來做。


    當然了,後續這種事情,朱棣肯定是要慢慢地移交給金吾衛和錦衣衛的。


    畢竟老和尚年事已高,而且這種權柄過於敏感,不太好讓其繼續大權獨攬。


    但道衍接下來的話,卻讓朱棣略微有些不悅了起來。


    道衍竟然勸他不要殺平安和盛庸?


    平安、盛庸,何許人也?


    在靖難之戰中,負責一東一西鉗製燕軍的,主要是兩個大營。


    其一是背靠井陘道,依靠著山西、河南兩條補給線進行補給的真定大營,由平安率領;其二是背靠山東,依靠徐州補給線進行補給的德州大營,由盛庸率領。


    而既然能夠統帥這兩個大營,作為南軍名將,這兩人都不是什麽等閑之輩。


    平安在白溝河之戰便嶄露頭角,作為李景隆計劃中強而有力的側翼迂回力量,重創了負責燕軍後方防禦的大寧係諸將;夾河之戰中曾擒獲燕軍悍將,如今的陽武侯薛祿。


    盛庸則是在濟南守城戰中挫敗朱棣,隨後又在東昌之戰中指揮軍隊圍殺張玉,並在夾河之戰斬殺燕軍大將譚淵。


    所謂彼之英雄,我之仇寇。


    對於朱棣這種非常記仇的人來說,他手下從來都不缺能征慣戰的將領,而敵人在他的小本本上記得則是清清楚楚。


    抵抗他的人,朱棣在內心中幾乎從不予以寬恕。


    譬如如今在忠義衛任職宿衛的伯顏帖木兒、火耳灰這種勇士,若是不投降朱棣,哪怕勇力再過人,朱棣都會毫不猶豫地下令殺之,就像是與他們一道被俘卻不肯投降的韃官一樣。


    所以,什麽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練子寧、景清、鐵鉉,統統沒有好下場。


    而如今朱棣小本本上敵對的文臣殺完了,自然就輪到武將了。


    朱棣蹙眉道:“平安,豎子耳,往歲從朕出塞,識朕用兵之道,靖難時方才僥幸成名如今以北平都指揮使用之,勉示寬仁而已,如何殺之不得?”


    “盛庸,身為武將這般沒有骨氣,搖尾乞憐的路邊敗犬罷了,膽氣已破,留之何用?”


    道衍的回答很簡短,卻讓朱棣霍然醒悟。


    “製衡。”


    第189章 道衍的提議


    徐皇後很知趣地離開了,空曠的皇帝寢殿內,隻有朱棣和道衍兩人對坐。


    “製衡?製衡誰?大師不妨把話說清楚一點。”


    朱棣嚴肅地看向道衍,他的眸中閃過一絲警覺。


    道衍是真的不把自己當外人,旁若無人地拿起那張敲打靖難勳貴集團的敕諭,看了幾眼過後,抬頭反問朱棣道。


    “陛下覺得,平安和盛庸,能用來製衡誰?”


    朱棣冷哼一聲,平安和盛庸作為南軍名將,在如今洪武開國勳貴集團衰頹,李景隆和徐輝祖這種勳貴二代將領都不算出彩的情況的下,自然是代表了部分地區軍隊的利益。


    這裏便是說,靖難之役其實是一場舉國之戰。


    建文帝朱允炆為了擊敗朱棣,抽調了西部邊界上的鬆潘精騎,西南雲貴的土司兵,北部陝西山西的兵馬,還有被燕軍分割的遼東兵,再加上朱元璋留給他的淮西勁卒。


    而靖難之役的真實情況,也絕非是後世史書用春秋筆法記載的“一陣狂風吹過,本來頹勢的燕軍勝了”、“又一陣狂風吹過,南軍被迷得睜不開眼,燕軍又勝了”.


    事實上,在李景隆白溝河大敗,朱棣進攻濟南受挫後,在兩軍的戰略相持階段,朱棣是通過連續不斷的戰略舉措,來一步一步把勝利的天平扳向自己的。


    朱棣先是聲東擊西,打掉了孤懸在北麵的滄州大營,繼而殲滅了遼東兵的主力,使得燕軍四麵受敵的戰略態勢極大扭轉。


    隨後,朱棣重挫了山西方麵軍,使得山西軍不敢走大同-宣府一線,出太行山進犯北平,確保了西北、東北、西南等方向的徹底安全。


    然後就是朱棣憑借著燕軍的高機動性,在東昌、槁城、夾河等幾場血戰裏,以付出數位燕軍大將和上萬條士卒性命的代價,徹底重創了南軍的真定、德州兩大重兵集團。


    最後,則是朱棣的戰略決戰。


    後世史書上什麽“宮內太監不瞞建文帝,跑出來告訴朱棣南京空虛,要直搗南京”雲雲,千萬別信。


    但凡有腦子的,看看地圖都知道從北京到南京的距離,在古代是什麽概念。


    朱棣率燕軍全軍孤注一擲式的南下,目的是為了把龜縮在真定、德州兩個大營裏的南軍重兵集團拉扯出來。


    這便相當於敵方英雄在上下兩路塔裏縮著不出來,而我方選擇了集結中路做出一波上高地的樣子,敵方被迫從上下來援,在野區被各個擊破。


    隨後南京這個無人防守的水晶,有兩個淮河和長江這兩個門牙塔也白費。


    事實上,靈璧決戰打完,南軍的全部有生力量就都被殲滅了,燕軍渡江幾乎隻是時間問題,不存在任何有可能的抵抗,建文帝不可能翻盤了.


    守江必守淮,而靈璧決戰,朱棣已經把建文帝用來守江和守淮的有生力量全部殲滅了。


    靈璧決戰的意義,與後世淮海幾乎是可以等號理解的。


    話說回來,便是說,平安和盛庸這兩個朱棣的手下敗將,在如今明軍係統裏,還是有些分量和威名的。


    換言之,他們足以用來稍稍製衡一下如今有些膨脹的靖難勳貴集團了。


    畢竟,平安和盛庸雖然讓朱棣恨得咬牙切齒,可這也側麵說明了他們的本事。


    “陛下的這一紙敕諭,便是對淇國公和成國公等人的警告吧?”


    朱棣沉默著,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道衍輕笑一聲,繼續追問道:“既然陛下已經做出選擇,那麽其實陛下心裏應該明白,光靠一紙敕諭是沒用的,留下平安和盛庸,寬恕這兩個曾經與陛下為敵的將領,才是真正能敲打靖難勳貴的辦法。”


    “你到底什麽意思?莫不是給熾兒當說客的?”


    朱棣目光銳利地盯著道衍。


    在朱棣的認知裏,道衍確實是偏向朱高熾一方的。


    不管怎麽說,靖難之役的時候,道衍都跟朱高熾在北平共事了四年。


    在那段艱難的歲月裏,二十出頭的朱高熾有兩個老師,一個是教導他如何守城,以及防禦山西、遼東方向南軍的老將軍顧成;另一個則是教導他如何處理政務,如何給大軍籌集輜重糧草、調度輔兵民夫的道衍。


    而且,僅僅兩個月前,道衍還因為朱棣不讓朱高熾去聽課,從而會造成兩個皇子之間的差距,跟朱棣大吵了一架。


    所以說,朱棣理所當然地認為,正是因為如今朝野間議論紛紛,都在討論靖難勳貴集體鼓噪立二皇子朱高煦為儲君的事情,朱高熾得知了消息,才會求道衍來幫忙。


    要不然怎麽解釋道衍提出重用平安和盛庸,來製衡如今日漸膨脹跋扈的靖難勳貴集團?


    這個提議,肯定是對朱高熾有利的。


    因為靖難勳貴集團,除了老將軍顧成和小字輩的張輔,其他人壓根不站在朱高熾這邊。


    道衍神情悠然,淡定自若地放下了手中的敕諭。


    “非是如此,臣與陛下相交多年,陛下還不明白嗎?臣怎麽會因為立場而摻和陛下的家事呢?臣隻是為陛下定策罷了。”


    “陛下應該早就猜測出,靖難勳貴此次的目的吧?鼓噪是假,表達他們對江南文臣的反對和蔑視,才是真的。”


    道衍的話,朱棣知道,句句屬實。


    事實上,立儲這種事,朱棣能跟人商量的,也隻有事事皆可談的道衍罷了。


    帝王的孤寂,莫過於此。


    而朱棣的幸運則在於,他還有道衍這個朋友。


    當然了,朱棣的不幸則在於道衍其實還藏了其他想法。


    朱棣臉色微變,他死死地看住道衍,半晌之後才嗤笑一聲。


    “朕早就料到如此,可這些跟著朕出生入死的老夥計,包括你在內,如果不是謀逆之事,朕怎麽可能會真的會對你們做什麽?”


    “說說吧,道衍大師。”朱棣以手扶額,“對於此次爭端,伱有什麽計策。”


    “臣的計策也很簡單。”


    道衍沒有自稱“老衲”,顯然是以很正式的身份來與朱棣做君臣奏對。


    “無非就是那幾條。”


    “第一條,便如薑聖所說,如果陛下打算立大皇子為儲君,直接把二皇子派到海外去分藩建國就好了呂宋也好,天竺也罷,離華夏遠遠的,既逍遙自在,又不會再有性命之虞。”


    朱棣搖了搖頭,他現在心意未定,立儲這件事依舊處於糾結階段,怎麽可能直接把老二扔海外去?


    若是老二被扔到了海外,老三去不去?


    先別說徐皇後心疼兒子會不會同意,就是朱棣自己,都舍不得。


    從事實上來講,朱棣是真的很喜歡酷肖自己的朱高煦。


    見朱棣搖頭,道衍也不氣餒,繼續說道。


    “第二條,如果陛下打算立二皇子為儲君,那麽須得把大皇子廢為庶民圈禁起來,方才安全。”


    朱棣惱怒地瞪了道衍一眼。


    老和尚淨提這些不靠譜的,顯然是在湊上中下三策的數量。


    “第三條,其實那日在密室中,臣觀陛下若有所思,想來陛下也想到的,如今也是在猶豫之中吧.那便是把大皇子和二皇子分開,一個派去南京,一個派去北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國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西湖遇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西湖遇雨並收藏大明國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