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敬遙望著天空,看著隱藏在雲層中太陽,聽完薑星火的這節課,心中卻忽然升起了一股巨大的壯誌豪情。


    老夫聊發,少年狂!


    若是答應了道衍的條件,那麽這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丈量日月,經天緯地”,他似乎也不是不可以參與進去?


    如此想來,卓老頭卻是悠然神往了起來。


    要是真的能做到,就好了。


    第203章 可以燎原


    “院長,當年國師在獄中給您講測月原理的故事,您已經給我們講過很多遍了。”


    這是大明太學天文學院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夜晚。


    月明星朗,清風徐徐。


    被幾名天文學院的學生所圍繞的年邁卓敬,頜下隻剩下幾根稀疏的白須,儼然是這些年思考問題太多所致。


    卓敬同樣“渾欲不勝簪”的蒼頭,從碩大的天文望遠鏡前挪了出來。


    看著幾名年輕的學生,卓敬滿是老年斑的臉上,露出了一絲得意的笑容。


    “那你們知道,二十幾年前經過了三次大規模論戰,科學崛而未起,理學衰而未頹,當時的科學,是如何最終戰勝理學的嗎?”


    幾名學生齊齊搖頭,那時候,這些年輕人還沒有出生呢,自然不曉得當年那場驚心動魄的道統之爭。


    但他們唯一可以確定一點:當年那麽激烈的鬥爭,最終的結果是理學的失敗,才讓科學徹底崛起,才有了今天“日月所照,皆為疆土”的煌煌大明。


    至於道統之爭的具體經過.


    他們還太年輕,無法清晰完整地了解這段曆史。


    “嗬嗬,其實也算不上什麽秘密吧!”


    卓敬捋了捋稀疏的花白胡子:“無論是如今大明太學的圖書館,還是大明檔案館、博物館,關於那段曆史的記載,都很詳實。隻是如今你們這些年輕學子,每日忙於功課,忙於學習科學知識,自然就沒時間顧得上去了解了。”


    說完,卓敬頓了頓,倒是想到,該在大明太學和地方學校,開設一門《科學發展簡史》的課程了。


    不過這個念頭,隨即便讓卓敬啞然失笑了起來。


    原因無他,若是真開這門課程,那恐怕效果跟“薑聖論語”、“薑聖與他的群賢”之類的差不多了,而薑星火最不喜歡搞個人崇拜,恐怕是不會同意的。


    即便同意通過,多半也要謙遜地歸功於整個大明的科學研究體係。


    卓敬回過神來後,方才悠悠說道。


    “當年,國師說的,就是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正是因為萬有引力的存在,渾天說和蓋天說,才會不攻自破。”


    “在大明全國開展無數次的扭秤實驗,讓哪怕最頑固的儒生,都變得無話可說。”


    “但受限於實際條件,在永樂新政的頭些年,對月球直徑的測算,卻始終無法完成。”


    有個學生忍不住道:“便是因為大明的疆域不夠大嗎?”


    “正是如此。”


    卓敬微微頷首說道:“畢竟,哪怕把測量月球直徑的這個任務的難度,降低到了測量日食時地球陰影區的長度,但這對於當時的大明來說,依舊是難以完成的。”


    “所以,程朱理學哪怕在各個方麵都被批判到千瘡百孔,但仍然強撐著這口氣沒有倒下隻要一天無法測量出日食陰影區長度,月球直徑就無法測算出來,而沒有月球直徑,也就無法測算太陽的直徑、麵積,也就無法從宇宙層麵上,驗證確實是質量大的太陽是地球和金木水火土等天體的中心,繼而程朱理學最後一塊遮羞布‘理一分殊’,就始終無法扯下來。”


    “理一分殊?”學生疑惑問道。


    “便是程朱理學的宇宙觀,所謂理一,就是指物與人各自之理,都源於天理;所謂分殊,便是認為萬事萬物各有一理。”


    卓敬話音剛落,幾名學生便有些忍俊不禁了起來。


    “院長,這不是在開玩笑嘛?天體運行,乃是因為萬有引力,怎麽可能金星一個理、木星一個理、水星一個理便是在微觀世界,用顯微鏡觀察,也是自有說法,哪有什麽天理?哪有什麽分殊?”


    卓敬搖了搖頭,在新的科學體係培養長大的年輕學子,如何懂得當年薑聖與弟子門徒們是怎麽篳路藍縷,開辟出科學這條大道的。


    “科學崛起之前,人們的思維,就是這般保守閉塞。”


    “這世界的思維,本來是在程朱理學的統治下,一片死氣沉沉的,後來有薑聖橫空出世,慢慢培養出了科學體係.現在你們看到在大明科學界叱吒風雲的人物,基本都是薑聖的學生,以及學生的學生了。”


    “說遠了,說回正題。”卓敬忽然問道:“伱們覺得,當初想要測量出地表日食陰影區長度,該怎麽做?”


    “這個.”


    學生麵色微紅,有些尷尬的答道:“好像是靠什麽工具,或者什麽方法?”


    他們都是天文學院這一屆剛入學沒多久的學生,還在學基礎的天體物理學,測月這種事情,自然是不曉得具體情況的。


    “哪有什麽工具和方法,無非是竭力而為罷了。”


    聽到這裏,幾名天文學院的學生立即精神一振,聚精會神地傾聽著。


    這些過去的曆史,他們也早有耳聞,卻始終難以了解全貌,甚至連一些親曆者都找不到。


    畢竟這些過去親曆過在日食之期測月陰影的人,哪怕是普通的天文工作者,此時恐怕早都隨著大明艦隊縱橫天下了,要麽當領航員,要麽在世界某地的商館裏享受高薪。


    畢竟,在當時的客觀環境下,要想達到日食時測月陰影的要求,實在太困難了一點,所以那時候付出過艱苦努力的人,現在無疑也都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正是因為身邊沒有什麽親曆者講述,這些年輕的學生,才分外好奇。


    而一開始,這些學生對國師與卓院長的傳奇故事也很好奇,但耐不住卓院長翻來覆去就講監獄裏那一段,都快讓人聽得耳朵起繭子了。


    可現在,他們卻終於可以旁聽這位大佬級別親曆者關於日食測月陰影的講述了。


    哪怕是最粗淺的指點,恐怕對於他們這些天文學院的學生,也是終身受益匪淺的。


    卓敬喟歎回憶道:“當初為了測量地表日食陰影區長度,也就是近似的月球直徑因為特定區域的原因,必須在相鄰的經度上,建立上千個觀測站,自漠北到南洋,延綿數萬裏。”


    “最終,才能在陰影所照的首尾四個觀測站的兩兩區間內,用人力馬力船力及時尋索,來測量出陰影的具體長度,繼而算出地表日食陰影區的長度。”


    卓敬慢條斯理地說著:“那一夜的景象,恐怕老朽迄今為止,都不能忘懷。”


    “那一夜的景象?”


    聽到這裏,學生們頓時感覺一陣雲山霧罩。


    “是什麽樣子?”


    他們忍不住追問道:“為什麽會讓院長這樣的人物,都難以忘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卓敬目光悠遠深邃,喃喃重複著這句話,似乎陷入了某種回憶。


    “當初,國師跟我說起怎麽做這件事情時,我也曾問過他一個問題。”


    “延綿數萬裏,哪怕所有從事這件偉大壯舉的人,都能在日食降臨的第一個剎那,就做好自己的記錄,可這畢竟太遠了,如何證明給所有人看呢?畢竟,隻差一腳就要被踹倒的程朱理學,此時無論如何都不肯主動倒下的。”


    “國師那時候就說了這八個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良久之後,卓敬才緩緩說著:“國師告訴我,我們隻有一個辦法來把日食地表陰影連線展示給天下人,那就是重現當年萬裏長城烽火延綿的壯舉!”


    “所有繼續死硬堅持程朱理學的大儒、宗師們,都被提前請到了各個觀測節點,要麽上山,要麽上熱氣球,總之,要讓他們在高處看的清清楚楚!”


    “除此之外,各地的士紳百姓,都被允許觀看這一壯舉,測月的詳細原理,也早都被刊登在了《明報》上。”


    “國師便是要在天下人麵前,堂堂正正地測月!堂堂正正地打敗程朱理學!”


    “而你們,可能根本無法想象,當時國師身上,到底有著怎樣的萬鈞重擔!”


    卓敬一時唏噓:“日全食的日期,要提前測算,而且絕對不能出錯延綿數萬裏,上千個觀測點,上萬人參與,日食陰影所至,頃刻舉火為號,同樣絕對不能出錯.你們可曉得有多難?”


    其實光是聽到這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測月壯舉,在當時落後的交通、通訊條件下是如何做到的,天文學院的學生們,就已經有些目眩神迷了。


    如此驚天一測,真可謂是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而卓敬悠遠的目光,似乎也回到了在史書上被稱為“永樂測月”的那一天。


    在華夏大地上,無數人都在翹首以盼,無論是普通老百姓還是士紳權貴,都聚集在《明報》的運輸發售點,等待著國師測月的結果。


    而就在那一天,人們見證了這個曆史性的時刻,從那一天起,華夏的思維界也可謂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請問院長當時是一個什麽樣的感覺?”有學生好奇問道。


    卓敬笑道:“《明報》上被無數觀測節點一同證實的結果傳出來的時候,當然也是跟著激動到手舞足蹈其實我已提前知道結果了,所以那晚興奮到根本沒睡好覺,但還得強忍住自己的情緒,裝作風輕雲淡不透露給其他人。”


    幾個學生也紛紛跟著笑了起來。


    有了這麽真實的一麵出現,在他們的心目中,這位老院長的形象,也不再是那麽嚴肅、絮叨了。


    更有學生繼續好奇問道:“那大明太學七大學院的建立,工業最初艱難的發展,以及當時剛剛興起的科學和程朱理學之間越辯駁科學反而越強的三次論戰,都究竟有著怎樣的過往細節,院長您講講嘛。”


    卓敬笑著搖了搖頭,幾縷白發從他的耳畔垂落。


    “這些啊,都是以後再說的事了。”


    卓敬的目光,仿佛又回到了那個令他永生難忘的悟道之地——詔獄。


    第204章 替薑聖消災解難


    “文王拘而演周易,薑聖獄而作科學。”


    道衍放下手中的簡報,笑嗬嗬地說道:“卓敬啊卓敬,老衲就知道,你也遭不住這種領悟大道的誘惑。”


    在道衍身前一襲羽衣道袍正襟危坐的龍虎山天師張宇初,抿了口大天界寺自家種的香茶,心中暗自搖頭。


    比我們龍虎山大上清宮孤崖上那幾株茶樹的口感可差太多了。


    至於桌上的簡報,張宇初則裝出了一副完全不感興趣的樣子。


    “張真人,且看看吧。”


    道衍伸出枯瘦如老樹枝一般的手指,象征性地推了推案上的簡報,示意對方拿過去看。


    張宇初矜持地放下茶杯,緩緩拿起簡報,隨後一眨不眨地看了起來。


    好半晌,張宇初又翻來覆去重讀了兩遍,方才停下。


    即便如此,張宇初也不肯放下簡報,而是捏在手裏。


    “經天緯地之能,丈量日月之力真真是仙人氣魄。”張天師由衷喟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國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西湖遇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西湖遇雨並收藏大明國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