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星火將其稱之為“虛假意識”,但是事實上,其中的絕大多數永遠也不會成為“手工工場主”或者哪怕隻是致富,無論他們勞作得多努力,也隻能勉強維持生存。


    在信件的第三部分,薑星火則指出,所有基於有可能的更化變法所產生的新階層。


    無論是“新貴族”,還是“手工工場主”,亦或是“手工工場工人”,這些新階層,都無法也不可能對皇權造成威脅。


    第245章 工業


    夏原吉看完了這封《哲學通信:異化、新貴族與大明未來社會各階層精神分析》,內心充滿了許多混雜在一起,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


    “薑師,果然有燭見萬裏之能!”


    “仙人俯瞰曆史長河,恐怖如斯!”


    “不僅能點破未來大明有可能的發展方向,更是將會出現的新的社會階層,分析的清清楚楚這種能力,真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且不提夏原吉這邊心思百轉千回,隻說接下來傳閱到手的幾位尚書,哪怕是氣度沉穩如黃福,亦是心中暗驚。


    驚訝於這個名叫“薑星火”的疑似謫仙人,竟然有如此勘破曆史迷霧的可怕洞察能力,真可謂是驚人至極。


    詳細地給出未來的社會演進方向這種事,這世上,有幾個人能做到?


    黃福捫心自問,如果嚴格來說,恐怕隻有這位“薑星火”可以。


    更何況,薑星火給出的推導設想,並非空中樓閣,而是與道衍呈上的《變法八策疏》幾乎是息息相關。


    黃福細細思量,“新貴族”這個設想中的新的社會階層,其中的軍功勳貴,肯定是與第五策“民族國家”和第八策“重塑宗藩體係”是分不開的。


    正是這兩個看起來不太起眼的更化措施,給大明向海外的擴張,解除了宗藩體係的道德束縛,以及獲取殖民地的傳統“華夷之辯”中華不擾夷的理論束縛。


    黃福認為,“新貴族”裏的宗室,跟前段時間已經推行的宗室考核,也是密不可分的。


    本來,宗室考核跟大臣們的關係實在是不大,所以也沒有多少大臣予以關注,但黃福是個細心的人,他清晰地記得,宗室考核的管理辦法裏,就包括了宗室做事的內容,那時他還以為隻是經營皇莊之類的事情。


    而眼下看來,顯然這個宗室做事的內容,指向的是未來大明廣袤的海外殖民地與市場。


    這兩個詞語,在信件中有解釋,黃福不難理解。


    同樣,“手工工場主”與“手工工場工人”這兩個新的社會階層,也是基於海外貿易需求,以及農業技術發展所產生的。


    這裏麵,與《變法八策疏》的第三策,徹底重新清丈田畝,擴大推廣攤役入畝與化肥,密不可分。


    雖然有些事情,譬如薑星火在講課時提到的【吃煤的鐵馬】,黃福並不清楚。


    但是實際上,哪怕是英國的第一次工業變革,也不是從蒸汽機開始的。


    雖然按照薑星火前世比較常見的看法,工業變革主要是指用機器代替人工進行生產,從而造成生產方式的變革,但這裏的機器,絕不能直接與蒸汽機劃等號。


    機器普遍用於生產,其實是出現於紡織業,尤其是棉、毛、麻、絲等紡織業,是最早依靠水力、蒸汽和機器而發生工業變革的工業部門,也是現代生產方式的最初產物。


    阿克萊水力紡紗機的發明,通常被認為是英國工業變革開始的標誌。


    而阿克萊水力紡紗機,則是由元朝的水力紡紗機改進而來。


    這裏便是要說,這個說法還真不是發明曆史,而是在元朝王禎《農書》中,對於水力紡紗機就有翔實的記載,王禎把這種水力紡紗機稱為“水轉大紡車”,乃是發明於南宋後期,盛行於元朝的紡織機器。


    “水轉大紡車”專用於長纖維加拈,主要用於加工麻紗和蠶絲,麻紡車較大且與人力紡車不同,裝有錠子三十二枚,有轉錠、加拈、水輪和傳動裝置等四個部分,用兩條皮繩傳動使三十二枚紗錠運轉,水力驅動每車每天可加拈麻紗一百斤。


    王禎詳細地介紹了其結構、性能以及當時的使用情況,並且附上了這種機器的簡要圖樣,從而以確鑿不疑的證據,證實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紡紗機,確實存在於華夏。


    至於為什麽大明沒推廣


    與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他老人家定下的製度也是不無關係的,朱元璋倡導農村男耕女織,種植業才是大明的根本。


    老朱的經驗是,不吃飽肚子,其他都是瞎扯淡。


    所以,紡織業隻能當做副業發展,而且農村的灌溉水權問題,也嚴重阻礙了在明代,由水轉大紡車引發華夏的第一次工業變革。


    言歸正傳,黃福對海外貿易引起大明形成大規模手工工場這一點,還是認同的。


    因為鐵血大宋的例子就擺在那裏,不是沒有先例。


    隻要皇帝決心搞海外貿易,手工工場業和商業,確實有可能繁榮起來,成為新的社會階層。


    幾位尚書傳閱之時,朱高煦也悄無聲息地跟著朱高燧進了房間。


    有些出乎朱棣意料,自家的傻兒子竟然沒有咋咋呼呼,而是老實地站在了他身後,甚至沒要求加個座位。


    稍後,幾位尚書終於把這封道衍與薑星火的通信傳閱完畢。


    作為大明帝國官僚體係最頂層的存在,六部尚書,哪怕能力再差勁,也隻是相對差勁,而眼界和格局卻都是在的。


    他們都很清晰地意識到了一點。


    更化變法,確實可以扶持出新的受益階層。


    而無論是必須高度依賴皇權與現存廟堂體製的“新貴族”,還是完全可以由部分較為開明的士紳階層轉化而成的“手工工場主”,其實對於大明的皇帝,都是沒有威脅的。


    或者說,在他們可預知的歲月裏,是沒有威脅的。


    因為更化變法,並沒有修改大明的核心廟堂製度與軍事製度。


    靠著軍隊上位的朱棣,依舊牢牢地掌控著大明帝國的軍權,有了軍權在手,“新貴族”裏的軍功勳貴,是幫朱棣占領傾銷大明商品市場的;宗室成員,則是依附於大明國家資產的代理人。


    同時,“手工工場主”也隻是幫助皇帝生產手工業商品的工具罷了。


    那這麽說來,《變法八策疏》裏的修改科舉製度,恢複荀子的儒家五聖地位,宣傳聖王之說,也是為了配合變法,增強皇權的地位


    “一環扣一環,嚴絲合縫。”


    黃福慨然歎了口氣,心頭暗道。


    道衍看了看幾位尚書各不相同的反應,終於開口道。


    “諸位,眼下還對剛才蹇尚書所提出的,關於扶持新的得利階層的問題有疑問嗎?”


    蹇義沉思幾息,隨口開口說道:“老臣還有一個疑問。”


    “喔?”


    本以為道衍掏出了大殺器就大局已定的朱棣,此時也精神一振,問道:“蹇尚書想問什麽?”


    “既然陛下打算效仿宋朝,大力推動海外貿易,藉此實現如宋朝那般富裕,那麽老臣敢問陛下,是否又會陷入到王安石與司馬光關於國家財富的爭論呢?”


    聽到王安石這個名字,朱棣一陣腦殼疼。


    今天怎麽就繞不開這個作古了不知道多少年的“拗相公”了呢?


    這裏便是要說一個在場之人都清楚的問題。


    王安石與司馬光關於國家財富的爭論在於,王安石主張“善理財者,民不加賦而國用饒”,而司馬光主張“天地所生貨財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間,則在公家”。


    乍一看,司馬光這什麽花崗岩腦袋一樣的守舊派?天下的財富怎麽可能是固定的呢?


    但這便是要說,在宋朝,經濟情況也不是相同的。


    相反,北宋與南宋的經濟情況差距相當之大。


    在北宋王安石的年代,國家雖然大力發展了商業,但主體還是以農業為主,而農業稅以及對應的人頭稅,當然是固定的。


    而王安石的這套主張,跟薑星火的理論還不一樣。


    王安石的“善理財者,民不加賦而國用饒”,指的是通過更化變法,把中間階層,也就是官吏貪墨的部分,盡量收攏到國家手裏,換言之,就是在朝廷的專賣權上來搞。


    還是利用封建國家的公權力來謀取財富,跟漢武帝鹽鐵專營,把那些收不上來錢給重新收上來,沒有太大區別。


    這便是蹇義沒有聽過《國運論》相關幾卷的問題所在了。


    而就在眾人驚訝的目光中,朱高煦此時竟然開口了!


    朱高煦侃侃而談,隻是簡單地幾句話,概括了一下薑星火所傳授他的《國運論》的相關內容,就把蹇義的疑惑解釋的一清二楚。


    “竟然是做大西瓜嗎?聽起來倒也不是沒有可行性”


    蹇義微微蹙眉,但最終接受了這個說法。


    畢竟,雖然蹇義不是夏原吉那樣專攻經濟之道的官僚,但既然是六部尚書之首,這些東西還是略懂的。


    而許久不見的二皇子朱高煦,上來就給六部尚書來個“小刀剌屁股,開了大眼”,與入獄之前截然不同的表現,更是讓幾位不知內情的尚書嘖嘖稱奇。


    坐在椅子上的朱高熾,笑容溫和地回首看了自家的二弟一眼。


    而就是這一眼,朱高熾卻馬上發現了這個許久不見的弟弟,確實變得不一樣了。


    朱高煦的鋒芒,收斂了許多,沒有那副“父皇老大、我老二、天老三”的架勢了。


    “既然諸位尚書沒有意見,那就進入到最後一個話題吧。”道衍開口說道。


    ps:五更完成,求月票!!!


    第246章 理由


    “既然諸位尚書對變法‘變不變’沒有疑惑,那麽最後一個話題,則是變法‘怎麽變’。”道衍平靜開口道。


    在場沒有傻子,當然明白道衍這句話裏“怎麽變”的含義,絕不是對《變法八策疏》的內容進行調整,而是在問,從何處、何時、何事著手變法。


    這無疑是一個頗為令人頭痛的事情。


    懾於朱棣的強硬態度,一開始以蹇義為代表的部分尚書們,不得不將問題引導到變法的關隘之處,也就是“能否扶持出新的階層”上麵。


    以此,作為委婉表達不讚同觀點的一麵擋箭牌。


    但隨著道衍掏出了薑星火的那封《哲學通信:異化、新貴族與大明未來社會各階層精神分析》,已經完滿地對此做出了解釋,為更化變法提供了打碎這麵擋箭牌的關鍵武器。


    但保守,或者說代表著士紳階層利益的部分尚書們,依舊在竭盡全力地、用盡自己的所有廟堂智慧,來通過各種有可能的疑難問題,給更化變法的決策造成一些阻礙。


    雖然他們都很清楚,在永樂帝的強勢麵前,這隻不過是他們表達態度卻又徒勞無功的努力罷了。


    事實上,之所以道衍如此果斷地出手。


    就是認準了敵我力量對比,在此時對己方是最有優勢的。


    而道衍做出這個判斷的原因,也很簡單。


    便是薑聖曾經說過的那句話。


    “因為大明不可能永遠重複開國和靖難,但卻必須重複每三年一次的科舉。”


    眼下靖難之役剛剛結束幾個月,正是潛在的更化派力量最為強大的階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國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西湖遇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西湖遇雨並收藏大明國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