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薑星火關於所有個人和國家未來的預測,都是來自曆史記載的。
但問題是,朱棣不知道啊!其他人也不知道啊!
他們所了解的信息,就是薑仙人能夠預測未來,雖然這種預測未來,會受到一些條件的限製,不是隨心所欲的。
但他們並不知道,薑星火預測不了被改變後的未來。
所以這份敬畏,會始終存留在朱棣等人的心中。
“那接下來,朕需要怎麽做,才可以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
朱棣此刻迫切的想要知道這個問題。
文官係統,難道真的是無解的嗎?
難道大明的未來,就要被這群蟲豸給玩到亡國嗎?
當下來看,哪怕是考成法,可隻是起到了一點限製作用。
“很簡單!”
薑星火毫不猶豫地回答道。
“他們失敗,是因為他們都不懂得一個道理,所以才會在與文官係統對抗的過程中被猜透,隨後輸掉。而隻要懂得這個道理,自然就能避免這種結果的發生!”
聽見這話,朱棣頓時一愣,顯然他不明白,薑星火這話裏麵到底蘊含著什麽深層含義。
“道理?”
“對!”
“到底是什麽道理?”朱棣眉頭微蹙。
“不必糾結這個問題,隻需要按照我說的方式去做,很快就會懂了。”薑星火答道。
“那行,那你告訴朕,朕要如何做?”朱棣開口說著,目光灼熱,似乎很期待薑星火接下來的答案。
“先閉上眼睛。”薑星火看向了朱棣,輕聲說著。
聽見這話,朱棣沒有任何猶豫,直接就閉上了雙眼。
哪怕雙目失明,從個體武力上來說,朱棣這種一流武將都能輕鬆對付十個薑星火,所以朱棣並不擔心,閉上眼睛後,薑星火會對他不利。
“現在我們兩人之間,伱能看到我在幹什麽嗎?”
閉上眼睛的朱棣聽到薑星火的問題,微微蹙眉。
這是什麽廢話?
我都閉上眼睛了,如何能看到你在幹什麽?
可當朱棣剛要把這話說出口的時候,突然間,朱棣的腦海中劃過了一道閃電。
閉上眼睛,就看不到了。
那如果朕能讓文官之間互相閉上眼睛看不到,是不是就可以控製文官係統了呢?
可是,又該如何讓文官之間互相閉上眼睛呢?
在朱棣閉目陷入沉思當中的時候,他的耳邊響起了薑星火的話語,一語點醒夢中人。
“信息隔絕。”
這句話,瞬間提醒了朱棣。
對啊,隻需要讓文官之間,互相不知道對方跟皇帝說了什麽信息,自然會產生猜忌,如此一來,文官係統就會爭相圍繞皇權,還有誰能夠威脅到自己?
朱棣睜開了雙眼。
映入他眼簾之中的,依舊是神情淡然的薑星火。
朱棣懷疑,薑星火剛才可能什麽動作都沒做。
可他閉目的時候,卻並不知道薑星火做了什麽,而是在不斷地猜疑。
這就是“信息隔絕”的效果。
現在,朱棣感覺整個世界都變了樣子。
朱棣深呼吸了一口氣,感受著腦海中那種被點撥後的“頓悟”感,不由地下意識想到,曾經發瘋的道衍和張天師,還有願為薑師門下走狗的夏原吉。
雖然自己沒有那種觸動心靈的感悟,但僅僅是這種層麵的頓悟,就已經讓朱棣覺得念頭通達、神清氣爽了。
詔獄,難道就是悟道之地?
一個奇怪的念頭,從朱棣的心頭升起。
不待朱棣繼續思索,薑星火幹脆說道:“而想要達到信息隔絕的效果,也很簡單,隻需要在中高級文官中頒布一項製度即可。”
“什麽製度?”朱棣下意識問道,同時心中暗暗揣摩,薑星火即將提出的製度,是否真的如同他猜測的那樣,是為了防止文官係統內互相串聯,影響朝廷決策。
“密折製。”薑星火平靜的吐出三個字。
“密折製?”
朱棣愣住,他萬萬沒有想到,薑星火竟然會說出這三個字。
“這不就是唐朝在徐敬業舉兵反武之後,武則天接受魚保宗的建議設置的匭檢製度?”
所謂“匭檢製度”就是武則天規定了無論貴賤親疏,都可以通過向銅匭裏投書告密,並且任何人都不可以幹預,告密者還會有豐厚的獎賞。不但如此,武則天還親自接見告密者,如果告密之事屬實,那麽告密者便可以破格升官,即便所告非實,也並不會受到懲罰,因此四方告密者蜂起,在這個製度施行的初期,武則天曾先後接見近一萬名告密者。
朱棣蹙眉道:“唐朝的匭檢製度雖然能起到信息隔絕的效果,但結果就是讓整個朝堂人心惶惶,告密他人一言一行的行為,不僅頗為令人不恥,而且長期以往,則是道德淪喪、風俗敗壞,更不利於朕治理國家,切不可行。”
薑星火的手指,一下下有規律地敲擊著座椅的扶手。
“誰說是匭檢製度了。”
“那這個密折製是什麽意思?”
薑星火開口道:“所謂密折製,便隻有皇帝特許的中高級官員才能上密折,繕寫時須親自為之,不可假手於人,一切聽聞皆可上報,寫畢將奏文寫在折迭的白紙上,再裝入特製皮匣,皮匣的鑰匙隻有兩把,一把在上奏折官員手中,一把由皇帝保管,除此之外任何人都無法開啟,密折寫好後,官員自派親信家人送抵京城,不可擾累驛站,直達禦前,並由皇帝親自批答。”
見朱棣神情所有所悟,薑星火的心中閃過了一絲莫名的情緒。
薑星火給朱棣提供了“密折製”這把有力武器對抗文官係統,甚至冒著在一定時期內極大加強了皇權的風險。
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推行變革。
密折製與考成法將形成一套組合拳,徹底打趴文官係統。
否則,按照朱元璋殺了一茬又一茬,文官係統都能重新抬頭的尿性,不靠著新製度一次性把文官係統打疼打趴,想要推行觸犯了他們利益的變革,是絕對不可能的。
而且,隻要薑星火能夠種下出新時代的種子,這顆種子遲早會生根發芽。
到了那時候,皇權被推翻同樣也會變成不可阻擋的曆史趨勢。
彼時有沒有密折製,又能改變什麽呢?
思慮周全後,薑星火複又說道。
“既然講到了文官係統,那就不得不說起一個說法了。”
“什麽說法?”
“未來的大明,亡於天災,亡於流寇,亡於三餉,也亡於.東林黨。”
聞言,朱棣的眼神中流露出了不加掩飾的殺氣。
東林黨,是個什麽東西?竟然敢成為大明滅亡的誘因?
朕,必將絕此後患!
第271章 可惜水太涼
“東林黨,到底是什麽東西?竟然能覆滅大明?”
寒風吹過,朱棣龍袍上繡著金色的五爪金龍隨之浮動,仿佛冷眼睥睨著隱藏在未來的敵人。
作為帝王,朱棣可以容忍大明滅亡於所謂的李自成流寇起義軍之手,畢竟,這幾乎是曆朝曆代都逃不過的宿命,要麽亡於起義,要麽亡於篡位,要麽亡於外敵入侵,絕大多數都是這三個結果。
甚至從朱棣的性格來看,亡於起義,都比孤兒寡母被人篡位強。
被人篡奪江山,再按個屈辱性的封號苟活下去,反而不如堂堂正正地站著死。
而東林黨,按朱棣的理解,似乎就很像是在內部篡奪大明的組織。
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朱棣也沒理解錯,薑星火馬上就印證了他的觀點。
“東林黨是在二百多年後,以江南士紳為主形成的官僚政治集團,名稱來自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江南士紳們發起東林大會,製定了《東林會約》,規定每年舉行大會一、二次,每月小會一次,把讀書、講學與討論廟堂局勢緊緊地聯係在一起。”薑星火緩緩說道。
聽到不是篡奪大明的組織,朱棣非但沒有鬆一口氣,反而更加眉頭緊皺。
因為這個所謂的“東林黨”,雖然明麵上沒有篡奪大明的江山,但這種士紳集團抱團形成團體的危害,朱棣一清二楚。
這相當於,在江南又多了一個不是小朝廷的小朝廷!
“竟然敢公然藉由讀書講學的名義抱團營私?”
朱棣不滿地問道:“地方官府不管嗎?”
薑星火笑了笑,道:“不管,而且大力資助,因為地方官府同樣是東林一派,他們的利益立場是相同的。”
“一丘之貉!”
朱棣的目光陰沉。
大明,以科舉取士。
這就注定了,民間講學這件事,是極為敏感的。
可以講,但絕不能擴大化,乃至形成南宋那種大規模的書院化。
否則,講學的院長,就會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朝廷官員,成為幕後宰相。
而且即便不說書院的高層,單說書院本身,也是會出問題的。
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什麽是江湖?
這裏的江湖,指的當然不是打打殺殺的武夫們,而是範仲淹所謂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如果讓一群身處江湖的讀書人聚在一起,那他們不討論點大明廟堂的事情,反而奇怪。
但問題是,朱棣不知道啊!其他人也不知道啊!
他們所了解的信息,就是薑仙人能夠預測未來,雖然這種預測未來,會受到一些條件的限製,不是隨心所欲的。
但他們並不知道,薑星火預測不了被改變後的未來。
所以這份敬畏,會始終存留在朱棣等人的心中。
“那接下來,朕需要怎麽做,才可以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
朱棣此刻迫切的想要知道這個問題。
文官係統,難道真的是無解的嗎?
難道大明的未來,就要被這群蟲豸給玩到亡國嗎?
當下來看,哪怕是考成法,可隻是起到了一點限製作用。
“很簡單!”
薑星火毫不猶豫地回答道。
“他們失敗,是因為他們都不懂得一個道理,所以才會在與文官係統對抗的過程中被猜透,隨後輸掉。而隻要懂得這個道理,自然就能避免這種結果的發生!”
聽見這話,朱棣頓時一愣,顯然他不明白,薑星火這話裏麵到底蘊含著什麽深層含義。
“道理?”
“對!”
“到底是什麽道理?”朱棣眉頭微蹙。
“不必糾結這個問題,隻需要按照我說的方式去做,很快就會懂了。”薑星火答道。
“那行,那你告訴朕,朕要如何做?”朱棣開口說著,目光灼熱,似乎很期待薑星火接下來的答案。
“先閉上眼睛。”薑星火看向了朱棣,輕聲說著。
聽見這話,朱棣沒有任何猶豫,直接就閉上了雙眼。
哪怕雙目失明,從個體武力上來說,朱棣這種一流武將都能輕鬆對付十個薑星火,所以朱棣並不擔心,閉上眼睛後,薑星火會對他不利。
“現在我們兩人之間,伱能看到我在幹什麽嗎?”
閉上眼睛的朱棣聽到薑星火的問題,微微蹙眉。
這是什麽廢話?
我都閉上眼睛了,如何能看到你在幹什麽?
可當朱棣剛要把這話說出口的時候,突然間,朱棣的腦海中劃過了一道閃電。
閉上眼睛,就看不到了。
那如果朕能讓文官之間互相閉上眼睛看不到,是不是就可以控製文官係統了呢?
可是,又該如何讓文官之間互相閉上眼睛呢?
在朱棣閉目陷入沉思當中的時候,他的耳邊響起了薑星火的話語,一語點醒夢中人。
“信息隔絕。”
這句話,瞬間提醒了朱棣。
對啊,隻需要讓文官之間,互相不知道對方跟皇帝說了什麽信息,自然會產生猜忌,如此一來,文官係統就會爭相圍繞皇權,還有誰能夠威脅到自己?
朱棣睜開了雙眼。
映入他眼簾之中的,依舊是神情淡然的薑星火。
朱棣懷疑,薑星火剛才可能什麽動作都沒做。
可他閉目的時候,卻並不知道薑星火做了什麽,而是在不斷地猜疑。
這就是“信息隔絕”的效果。
現在,朱棣感覺整個世界都變了樣子。
朱棣深呼吸了一口氣,感受著腦海中那種被點撥後的“頓悟”感,不由地下意識想到,曾經發瘋的道衍和張天師,還有願為薑師門下走狗的夏原吉。
雖然自己沒有那種觸動心靈的感悟,但僅僅是這種層麵的頓悟,就已經讓朱棣覺得念頭通達、神清氣爽了。
詔獄,難道就是悟道之地?
一個奇怪的念頭,從朱棣的心頭升起。
不待朱棣繼續思索,薑星火幹脆說道:“而想要達到信息隔絕的效果,也很簡單,隻需要在中高級文官中頒布一項製度即可。”
“什麽製度?”朱棣下意識問道,同時心中暗暗揣摩,薑星火即將提出的製度,是否真的如同他猜測的那樣,是為了防止文官係統內互相串聯,影響朝廷決策。
“密折製。”薑星火平靜的吐出三個字。
“密折製?”
朱棣愣住,他萬萬沒有想到,薑星火竟然會說出這三個字。
“這不就是唐朝在徐敬業舉兵反武之後,武則天接受魚保宗的建議設置的匭檢製度?”
所謂“匭檢製度”就是武則天規定了無論貴賤親疏,都可以通過向銅匭裏投書告密,並且任何人都不可以幹預,告密者還會有豐厚的獎賞。不但如此,武則天還親自接見告密者,如果告密之事屬實,那麽告密者便可以破格升官,即便所告非實,也並不會受到懲罰,因此四方告密者蜂起,在這個製度施行的初期,武則天曾先後接見近一萬名告密者。
朱棣蹙眉道:“唐朝的匭檢製度雖然能起到信息隔絕的效果,但結果就是讓整個朝堂人心惶惶,告密他人一言一行的行為,不僅頗為令人不恥,而且長期以往,則是道德淪喪、風俗敗壞,更不利於朕治理國家,切不可行。”
薑星火的手指,一下下有規律地敲擊著座椅的扶手。
“誰說是匭檢製度了。”
“那這個密折製是什麽意思?”
薑星火開口道:“所謂密折製,便隻有皇帝特許的中高級官員才能上密折,繕寫時須親自為之,不可假手於人,一切聽聞皆可上報,寫畢將奏文寫在折迭的白紙上,再裝入特製皮匣,皮匣的鑰匙隻有兩把,一把在上奏折官員手中,一把由皇帝保管,除此之外任何人都無法開啟,密折寫好後,官員自派親信家人送抵京城,不可擾累驛站,直達禦前,並由皇帝親自批答。”
見朱棣神情所有所悟,薑星火的心中閃過了一絲莫名的情緒。
薑星火給朱棣提供了“密折製”這把有力武器對抗文官係統,甚至冒著在一定時期內極大加強了皇權的風險。
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推行變革。
密折製與考成法將形成一套組合拳,徹底打趴文官係統。
否則,按照朱元璋殺了一茬又一茬,文官係統都能重新抬頭的尿性,不靠著新製度一次性把文官係統打疼打趴,想要推行觸犯了他們利益的變革,是絕對不可能的。
而且,隻要薑星火能夠種下出新時代的種子,這顆種子遲早會生根發芽。
到了那時候,皇權被推翻同樣也會變成不可阻擋的曆史趨勢。
彼時有沒有密折製,又能改變什麽呢?
思慮周全後,薑星火複又說道。
“既然講到了文官係統,那就不得不說起一個說法了。”
“什麽說法?”
“未來的大明,亡於天災,亡於流寇,亡於三餉,也亡於.東林黨。”
聞言,朱棣的眼神中流露出了不加掩飾的殺氣。
東林黨,是個什麽東西?竟然敢成為大明滅亡的誘因?
朕,必將絕此後患!
第271章 可惜水太涼
“東林黨,到底是什麽東西?竟然能覆滅大明?”
寒風吹過,朱棣龍袍上繡著金色的五爪金龍隨之浮動,仿佛冷眼睥睨著隱藏在未來的敵人。
作為帝王,朱棣可以容忍大明滅亡於所謂的李自成流寇起義軍之手,畢竟,這幾乎是曆朝曆代都逃不過的宿命,要麽亡於起義,要麽亡於篡位,要麽亡於外敵入侵,絕大多數都是這三個結果。
甚至從朱棣的性格來看,亡於起義,都比孤兒寡母被人篡位強。
被人篡奪江山,再按個屈辱性的封號苟活下去,反而不如堂堂正正地站著死。
而東林黨,按朱棣的理解,似乎就很像是在內部篡奪大明的組織。
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朱棣也沒理解錯,薑星火馬上就印證了他的觀點。
“東林黨是在二百多年後,以江南士紳為主形成的官僚政治集團,名稱來自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江南士紳們發起東林大會,製定了《東林會約》,規定每年舉行大會一、二次,每月小會一次,把讀書、講學與討論廟堂局勢緊緊地聯係在一起。”薑星火緩緩說道。
聽到不是篡奪大明的組織,朱棣非但沒有鬆一口氣,反而更加眉頭緊皺。
因為這個所謂的“東林黨”,雖然明麵上沒有篡奪大明的江山,但這種士紳集團抱團形成團體的危害,朱棣一清二楚。
這相當於,在江南又多了一個不是小朝廷的小朝廷!
“竟然敢公然藉由讀書講學的名義抱團營私?”
朱棣不滿地問道:“地方官府不管嗎?”
薑星火笑了笑,道:“不管,而且大力資助,因為地方官府同樣是東林一派,他們的利益立場是相同的。”
“一丘之貉!”
朱棣的目光陰沉。
大明,以科舉取士。
這就注定了,民間講學這件事,是極為敏感的。
可以講,但絕不能擴大化,乃至形成南宋那種大規模的書院化。
否則,講學的院長,就會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朝廷官員,成為幕後宰相。
而且即便不說書院的高層,單說書院本身,也是會出問題的。
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什麽是江湖?
這裏的江湖,指的當然不是打打殺殺的武夫們,而是範仲淹所謂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如果讓一群身處江湖的讀書人聚在一起,那他們不討論點大明廟堂的事情,反而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