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北宋時期的“義利之辨”開始了,張載作為關學掌門人,屁股站在了支持搞錢的這一方,也就有了剛才的那番話。
回到正題,卓敬以“北宋五子”的話語來回敬汪與立,從立題到立意,可謂是無懈可擊。
而且雖然理學通常主張“古人勝今人”,但荀子這個教出了韓非、李斯兩個徒弟的古人,在儒家體係裏顯然是有點特別的,所以汪與立也不好說荀子就比理學創始人之一、孔孟道統傳人的張載更對,否則《明報》斷章取義一下,明天頭版頭條就成了
——“金華學派掌門人師道先生認為荀子遠勝孔孟”。
聽著台下的一片喝彩之聲,汪與立聞言麵色不變,蒼老的臉上露出了一抹笑意。
他本來就沒指望靠著剛才的出招直接秒殺卓敬這種級別的大儒,若是卓敬支支吾吾答不上來,或者沒有相對完美的解法,其實才是怪事。
畢竟,義利觀是儒學的核心命題,都被各個學派在上千年的時間裏吵爛了,說句誇張的比喻,正反雙方辯手的答案若是寫在紙上,怕是比鵝湖裏的水都沉。
他靜靜地等待著卓敬的回合發起。
卓敬看著跪坐在當麵的汪與立,輕輕開口說道。
“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為不可言?
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為不可言?
言而不以禮,是貪與淫,罪矣;不貪不淫而曰不可言,反人之情矣。
孟子謂‘何必曰利’,激也,焉有仁義而不利者乎?
吾幸蒙太祖高皇帝拔擢,躋身於廟堂迄今已有十五年矣。
太祖高皇帝曾與吾言:食不足,心不常,雖有禮義,民不可得而教也。
今鄉裏愁歎之聲尚猶未息,百姓常有凍餓之虞,豈非太祖高皇帝未曾施仁義於天下乎?”
卓敬的反擊,是在說利和欲都是正常該談論的,光說利和欲,而不以禮規範,那麽其實是違反人之常情的,所以孟子說“何必曰利”是過激的。
而下半段則是拿親身經曆舉例,老朱跟卓敬說過,“老百姓沒吃的,就算有禮義也白扯,教化不了”。
嗯,看得出來,這句話確實是老朱能說得出口的,畢竟他是有切身經曆的,一家人基本都被餓死了,自己也差點餓死,餓死的時候,禮義確實沒法當飯吃,所以老朱樸素的治國理念裏,對於這一點看的很清楚,反複地給身邊的近臣提及,屬實是好心。
然後卓敬又問,如今百姓經常受凍挨餓,歎息聲從未停息,難道是老朱沒有給天下施仁義嗎?
話裏話外拿老朱來當擋箭牌,可謂是跟鐵鉉在濟南拿老朱的牌位來阻止朱棣攻城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這也確實是老朱一貫的治國理念。
此言一出,汪與立頓時臉上一黑,心頭暗道好一個無恥小人,我枉當你是君子。
這怎麽反駁?難道要說老朱是錯的?命不要了?
朱棣自己說老朱錯了不要緊,可你一個外人要敢當著朱棣的麵這麽說,我看你是嫌自己家裏的族譜太厚了。
汪與立陷入了長考。
樓上,朱棣聽了層層轉述的話語,和善的笑了笑。
隻見朱棣向身後的朱高熾問道:“你覺得卓尚書能贏嗎?”
“不好說。”
朱高熾誠實地說道:
“義利之辨儒家從董仲舒開始,便是強調‘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從西漢到北宋,主流的定義都是說要‘重義輕利’,而非絕對忽視‘利’,或者‘義’與‘利’相對立如果汪與立拿之前的說法,避開糾纏,尋本溯源,是有機會扳回來的,如此一來兩個回合的試探算是結束了,汪與立很有可能出殺招,接下來萬一卓尚書接不住,就有可能會輸。”
在儒家傳統的義利觀,也就是漢儒的主要觀點,從《鹽鐵論》(在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召開“鹽鐵會議”,以賢良文學為一方,以禦史大夫桑弘羊為另一方,就鹽鐵專營、酒類專賣和平準均輸等問題展開的大辯論)以後,就是“義利兩有”,但是“重義輕利”。
也就是說,漢儒既承認人們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但同時主張對於人們追逐利益的行為通過道德的準繩來評價,同時要求儒士“恥於言利”.漢儒還是相對務實的,不攔著人們搞錢,但是對搞錢不給予高評價。
朱棣微微蹙眉,反問道:“那你的意思是,北宋以後,‘義’與‘利’相對立?”
“是。”
“為何?”
“啊這.”
還能因為啥?
當然是因為完顏構建炎南渡以後,拋棄父兄,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殺嶽飛,簽訂了《紹興和議》,宋金兩國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為界,從此“南自南,北自北”。
如此一來鐵血大宋的三冗問題就被神奇地解決掉了,而偏安一隅的南宋財政情況極大富裕,而南宋的理學家們不需要麵對搞錢的壓力,自然就可以重新站在道德高地上對著“利”指指點點,甚至將“義”與“利”、“天理”與“人欲”徹底對立起來。
至於燕雲、兩河、關陝、中原、山東、淮北等地的漢人百姓,都說了“南自南,北自北”,跟我們有什麽關係?
你陳亮想倡導事功之學,收複中原,那我一定要把你駁倒、駁臭。
哦,忘了說了,辛棄疾那首著名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裏麵的“陳同甫”,就是事功之學也就是實學的代表人物,陳亮。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夢裏想去吧。
所以,漢唐-北宋-南宋,關於“義利觀”的思想脈絡轉變,便已經是一目了然了。
漢唐的主流是“義利兩有,重義輕利”;北宋有張載主張“利之言利,猶言美之為美,不可一概而論”,也有二程主張“和於義乃能利物”;到了南宋朱熹則是極為偏激地主張“君子隻見得義,小人隻見得利”。
而這一切哲學思想的轉變,都是因為時代背景不同而產生的,與時代的經濟條件密不可分。
事實上,當“義利觀”的轉變與時代的經濟條件緊密結合的時候.難道不已經是一種答案了嗎?
等朱高熾給朱棣解釋清楚的時候,汪與立也終於結束了思考。
一滴汗水從他的額頭滑落,墜落在團墊上暈染開來,汪與立的臉色已經有些微微發紅了,老年斑顯得異常刺眼,顯然剛才的思考耗費了他大量的腦力。
事實上,辯經跟圍棋是極為相似的,國手對弈,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絕非妄語,而像汪與立和卓敬這種上了年紀的老人相對跪坐辯經,還是在萬人矚目的環境下,對生理和心理更是雙重考驗。
不過卓敬的優勢是,他比汪與立更年輕,身體素質更好。
汪與立八十多了,他“才”六十多。
汪與立緩緩開口,聲音已經有些嘶啞:“二程有言,大凡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天下之事,惟義利而已太祖高皇帝固然德被四海,天下赤子莫不感其恩德,然和於義乃能利物,豈有不得其宜,而能利物者乎?人皆知趨利避害,聖人則更不論利害,義當為與不當為,便是命在其中也。”
前麵的意思很簡單,不用翻譯,唯有汪與立的最後一句話,引用自《朱子近思錄·卷七》第二十六條,原文是:“孟子辯舜、蹠之分,隻在義利之間。言間者,謂相去不甚遠,所爭毫末爾。義與利,隻是個公與私也。才出義,便以利言也。隻那計較,便是為有利害,若無利害,何用計較?利害者,天下之常情也。人皆知趨利而避害(後續同上).”
這裏要注意的是,大儒辯經,引用的先賢話語絕不是隨便引用的,不是說覺得哪個應景,就用隨便拽一個,而是在回答得體的同時,都有著更深層次的涵義作為給對手挖坑的陷阱,如果對手水平不夠品不出來,無法在回答時及時避開,那麽下一個回合,這個陷阱就會馬上變成殺招。
汪與立之所以引用朱熹的話,是因為朱熹引用了孟子關於“舜、蹠之分”的話,而為什麽孟子的話很重要,稍後再解釋,先說朱熹這句話的主旨涵義,也就是朱熹把重點放在了“間”上,朱熹認為這個“間”,說明舜、蹠二人相距不遠。
意思是說,孟子對於義與利的關係區分的並不是很遠,一般情況下對於義、利二者的判斷,隻能表明了二者是同時存在於人心,因而說天下之常情是俗人的通用標準,而聖人則從不計較利害,也就是在義與利之間不做計較。
換言之,就是巧妙地用朱熹的解釋,繞開了卓敬拿老朱當的這麵擋箭牌。
所以翻譯結束,汪與立是想說,像大明太祖高皇帝這樣的聖人,凡事隻以“當為或不當為”而定,從不想“利”,因而雖然太祖高皇帝說了“利”,但這個“利”其實不能狹隘的理解為利害,隻是他作為皇帝要當為,所以才說。
另一側的觀眾席。
“原來是這個意思。”
經過了曹端的解釋,之前慘敗於他手裏的江南士子,方才恍然大悟,而後愈發慚愧了。
“若非您的講解,我恐怕根本聽不明白師道先生話語裏的深刻含義。”
另一名士子感歎道:“那是自然,也就是師道先生處驚不亂,卓尚書的提問太過凶險,有些小人之心了,畢竟陛下就在旁邊看著,若是稍有不慎,無法完美地繞開太祖高皇帝,給出合理的解釋,恐怕陛下一怒,金華學派都會化為齏粉。”
“師道先生的機鋒非止如此。”
同樣在下麵觀眾席休息的高遜誌冷不丁說道。
“還有別的含義?”這回連徐老都有些驚訝,因為他也僅僅想到了曹端剛才那個維度,沒意識到這裏麵還有更深的涵義,而徐老看著曹端毫不驚訝的樣子,心裏更是升起了幾分異樣的情緒。
曹端是在不懂裝懂,還是他早就看透了,隻願意恰到好處地解釋一層涵義以免顯得自己太過優秀,引來更多地妒忌?
“當然。”
高遜誌資曆夠深、地位夠高,他不在乎這些裝逼就完了。
他淡淡地解釋道:“孟子所說的舜、蹠之分,有個典故想來你們都聽過,也就是孟子說,聞雞而起,孜孜不倦行善的,是舜一類的人;聞雞而起,一刻不停地求利的,是盜蹠一類的人。因而孟子說,二者隻在義利之間。”
這不是什麽生僻的典故,在場學理學的,當然都聽過,所以他們顯得有些費解。
“您的意思是?”
“這是孟子說的。”高遜誌看似說了一句廢話。
“那又怎樣?”
見眾人實在愚鈍,曹端悶聲解釋道:“道統。”
當曹端開口後,方才有聰明人陸續明白了過來。
道統!
這裏便是說,孟子地位提高並非宋儒搞的,而是中唐的韓愈搞“古文運動”為了恢複道統,重視《孟子》一書,主張提高孟子的地位。
韓愈首次提出了儒家的道統思想,原文太長,簡單來排序就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而孟子死後,道統失傳。
到了北宋,慶曆新政與熙寧變法不同,雖然慶曆新政的時間更短,但範仲淹和歐陽修是有水平的,他們開始急劇地抬高孟子的地位,來統一當時理學誕生前的混亂思潮。
而理學繼承了韓愈的“孟子道統論”,王安石更是將孟子政治地位提高,親手把孟子抬進了配享孔廟的行列。
所以,汪與立給卓敬挖的坑,就是等著卓敬順著他的話反駁孟子的說法,從而把道統論拋出來壓人的同時,再以王安石變法來隱喻今日薑星火主持的永樂新政,後續的殺招,一定是藏在這裏麵的。
當然了,汪與立的殺招到底是什麽,高遜誌和曹端也很難猜出來。
但毫無疑問的是,第一場辯經擂台賽,經過漫長的互相試探、較量,馬上就到了殺招見勝負的時候了。
就在這時隨著天邊的海東青落地,幾名錦衣衛從詔獄裏疾馳而出,隨後慌張地棄了馬,通報之後,直接登樓覲見朱棣。
“陛下不好了!”
前來匯報的錦衣衛百戶舉著手裏的紙條,汗水已經快要把自己浸潤的模糊了,等他登樓見到朱棣的時候,嘴唇都在劇烈的哆嗦著。
“怎麽了?慌慌張張成何體統?!”
朱高燧訓斥道。
錦衣衛百戶臉上的笑比哭都難看,他剛要開口,就被朱高燧示意噤聲,來不及解釋什麽手裏的紙條直接被朱高燧奪了過去。
朱高燧匆匆瀏覽一眼,登時麵色大變。
“父皇。”
朱高燧貼在朱棣的耳邊說了幾個字,朱高煦隱約聽到了“火藥”,但朱棣的麵色卻極為沉穩。
出乎朱高燧的意料,朱棣隻是叉著腰輕蔑的笑了笑。
“暴昭的這點伎倆,你就被輕易唬住了?他在真定大營四年,與我們作對了四年,用的同樣的伎倆還少嗎?”
“派人去搜,這棟樓宇和周圍的樓宇,錦衣衛早就提前多少天檢查封鎖好了?地下也扣了數口大甕日夜竊聽,就算有火藥,又怎麽可能在我們腳底下?”
朱棣最後下了結論:“這定是調虎離.”
話音未落,忽然遠處的一間平房民居傳來了“嘭!”地一聲巨響。
回到正題,卓敬以“北宋五子”的話語來回敬汪與立,從立題到立意,可謂是無懈可擊。
而且雖然理學通常主張“古人勝今人”,但荀子這個教出了韓非、李斯兩個徒弟的古人,在儒家體係裏顯然是有點特別的,所以汪與立也不好說荀子就比理學創始人之一、孔孟道統傳人的張載更對,否則《明報》斷章取義一下,明天頭版頭條就成了
——“金華學派掌門人師道先生認為荀子遠勝孔孟”。
聽著台下的一片喝彩之聲,汪與立聞言麵色不變,蒼老的臉上露出了一抹笑意。
他本來就沒指望靠著剛才的出招直接秒殺卓敬這種級別的大儒,若是卓敬支支吾吾答不上來,或者沒有相對完美的解法,其實才是怪事。
畢竟,義利觀是儒學的核心命題,都被各個學派在上千年的時間裏吵爛了,說句誇張的比喻,正反雙方辯手的答案若是寫在紙上,怕是比鵝湖裏的水都沉。
他靜靜地等待著卓敬的回合發起。
卓敬看著跪坐在當麵的汪與立,輕輕開口說道。
“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為不可言?
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為不可言?
言而不以禮,是貪與淫,罪矣;不貪不淫而曰不可言,反人之情矣。
孟子謂‘何必曰利’,激也,焉有仁義而不利者乎?
吾幸蒙太祖高皇帝拔擢,躋身於廟堂迄今已有十五年矣。
太祖高皇帝曾與吾言:食不足,心不常,雖有禮義,民不可得而教也。
今鄉裏愁歎之聲尚猶未息,百姓常有凍餓之虞,豈非太祖高皇帝未曾施仁義於天下乎?”
卓敬的反擊,是在說利和欲都是正常該談論的,光說利和欲,而不以禮規範,那麽其實是違反人之常情的,所以孟子說“何必曰利”是過激的。
而下半段則是拿親身經曆舉例,老朱跟卓敬說過,“老百姓沒吃的,就算有禮義也白扯,教化不了”。
嗯,看得出來,這句話確實是老朱能說得出口的,畢竟他是有切身經曆的,一家人基本都被餓死了,自己也差點餓死,餓死的時候,禮義確實沒法當飯吃,所以老朱樸素的治國理念裏,對於這一點看的很清楚,反複地給身邊的近臣提及,屬實是好心。
然後卓敬又問,如今百姓經常受凍挨餓,歎息聲從未停息,難道是老朱沒有給天下施仁義嗎?
話裏話外拿老朱來當擋箭牌,可謂是跟鐵鉉在濟南拿老朱的牌位來阻止朱棣攻城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這也確實是老朱一貫的治國理念。
此言一出,汪與立頓時臉上一黑,心頭暗道好一個無恥小人,我枉當你是君子。
這怎麽反駁?難道要說老朱是錯的?命不要了?
朱棣自己說老朱錯了不要緊,可你一個外人要敢當著朱棣的麵這麽說,我看你是嫌自己家裏的族譜太厚了。
汪與立陷入了長考。
樓上,朱棣聽了層層轉述的話語,和善的笑了笑。
隻見朱棣向身後的朱高熾問道:“你覺得卓尚書能贏嗎?”
“不好說。”
朱高熾誠實地說道:
“義利之辨儒家從董仲舒開始,便是強調‘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從西漢到北宋,主流的定義都是說要‘重義輕利’,而非絕對忽視‘利’,或者‘義’與‘利’相對立如果汪與立拿之前的說法,避開糾纏,尋本溯源,是有機會扳回來的,如此一來兩個回合的試探算是結束了,汪與立很有可能出殺招,接下來萬一卓尚書接不住,就有可能會輸。”
在儒家傳統的義利觀,也就是漢儒的主要觀點,從《鹽鐵論》(在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召開“鹽鐵會議”,以賢良文學為一方,以禦史大夫桑弘羊為另一方,就鹽鐵專營、酒類專賣和平準均輸等問題展開的大辯論)以後,就是“義利兩有”,但是“重義輕利”。
也就是說,漢儒既承認人們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但同時主張對於人們追逐利益的行為通過道德的準繩來評價,同時要求儒士“恥於言利”.漢儒還是相對務實的,不攔著人們搞錢,但是對搞錢不給予高評價。
朱棣微微蹙眉,反問道:“那你的意思是,北宋以後,‘義’與‘利’相對立?”
“是。”
“為何?”
“啊這.”
還能因為啥?
當然是因為完顏構建炎南渡以後,拋棄父兄,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殺嶽飛,簽訂了《紹興和議》,宋金兩國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為界,從此“南自南,北自北”。
如此一來鐵血大宋的三冗問題就被神奇地解決掉了,而偏安一隅的南宋財政情況極大富裕,而南宋的理學家們不需要麵對搞錢的壓力,自然就可以重新站在道德高地上對著“利”指指點點,甚至將“義”與“利”、“天理”與“人欲”徹底對立起來。
至於燕雲、兩河、關陝、中原、山東、淮北等地的漢人百姓,都說了“南自南,北自北”,跟我們有什麽關係?
你陳亮想倡導事功之學,收複中原,那我一定要把你駁倒、駁臭。
哦,忘了說了,辛棄疾那首著名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裏麵的“陳同甫”,就是事功之學也就是實學的代表人物,陳亮。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夢裏想去吧。
所以,漢唐-北宋-南宋,關於“義利觀”的思想脈絡轉變,便已經是一目了然了。
漢唐的主流是“義利兩有,重義輕利”;北宋有張載主張“利之言利,猶言美之為美,不可一概而論”,也有二程主張“和於義乃能利物”;到了南宋朱熹則是極為偏激地主張“君子隻見得義,小人隻見得利”。
而這一切哲學思想的轉變,都是因為時代背景不同而產生的,與時代的經濟條件密不可分。
事實上,當“義利觀”的轉變與時代的經濟條件緊密結合的時候.難道不已經是一種答案了嗎?
等朱高熾給朱棣解釋清楚的時候,汪與立也終於結束了思考。
一滴汗水從他的額頭滑落,墜落在團墊上暈染開來,汪與立的臉色已經有些微微發紅了,老年斑顯得異常刺眼,顯然剛才的思考耗費了他大量的腦力。
事實上,辯經跟圍棋是極為相似的,國手對弈,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絕非妄語,而像汪與立和卓敬這種上了年紀的老人相對跪坐辯經,還是在萬人矚目的環境下,對生理和心理更是雙重考驗。
不過卓敬的優勢是,他比汪與立更年輕,身體素質更好。
汪與立八十多了,他“才”六十多。
汪與立緩緩開口,聲音已經有些嘶啞:“二程有言,大凡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天下之事,惟義利而已太祖高皇帝固然德被四海,天下赤子莫不感其恩德,然和於義乃能利物,豈有不得其宜,而能利物者乎?人皆知趨利避害,聖人則更不論利害,義當為與不當為,便是命在其中也。”
前麵的意思很簡單,不用翻譯,唯有汪與立的最後一句話,引用自《朱子近思錄·卷七》第二十六條,原文是:“孟子辯舜、蹠之分,隻在義利之間。言間者,謂相去不甚遠,所爭毫末爾。義與利,隻是個公與私也。才出義,便以利言也。隻那計較,便是為有利害,若無利害,何用計較?利害者,天下之常情也。人皆知趨利而避害(後續同上).”
這裏要注意的是,大儒辯經,引用的先賢話語絕不是隨便引用的,不是說覺得哪個應景,就用隨便拽一個,而是在回答得體的同時,都有著更深層次的涵義作為給對手挖坑的陷阱,如果對手水平不夠品不出來,無法在回答時及時避開,那麽下一個回合,這個陷阱就會馬上變成殺招。
汪與立之所以引用朱熹的話,是因為朱熹引用了孟子關於“舜、蹠之分”的話,而為什麽孟子的話很重要,稍後再解釋,先說朱熹這句話的主旨涵義,也就是朱熹把重點放在了“間”上,朱熹認為這個“間”,說明舜、蹠二人相距不遠。
意思是說,孟子對於義與利的關係區分的並不是很遠,一般情況下對於義、利二者的判斷,隻能表明了二者是同時存在於人心,因而說天下之常情是俗人的通用標準,而聖人則從不計較利害,也就是在義與利之間不做計較。
換言之,就是巧妙地用朱熹的解釋,繞開了卓敬拿老朱當的這麵擋箭牌。
所以翻譯結束,汪與立是想說,像大明太祖高皇帝這樣的聖人,凡事隻以“當為或不當為”而定,從不想“利”,因而雖然太祖高皇帝說了“利”,但這個“利”其實不能狹隘的理解為利害,隻是他作為皇帝要當為,所以才說。
另一側的觀眾席。
“原來是這個意思。”
經過了曹端的解釋,之前慘敗於他手裏的江南士子,方才恍然大悟,而後愈發慚愧了。
“若非您的講解,我恐怕根本聽不明白師道先生話語裏的深刻含義。”
另一名士子感歎道:“那是自然,也就是師道先生處驚不亂,卓尚書的提問太過凶險,有些小人之心了,畢竟陛下就在旁邊看著,若是稍有不慎,無法完美地繞開太祖高皇帝,給出合理的解釋,恐怕陛下一怒,金華學派都會化為齏粉。”
“師道先生的機鋒非止如此。”
同樣在下麵觀眾席休息的高遜誌冷不丁說道。
“還有別的含義?”這回連徐老都有些驚訝,因為他也僅僅想到了曹端剛才那個維度,沒意識到這裏麵還有更深的涵義,而徐老看著曹端毫不驚訝的樣子,心裏更是升起了幾分異樣的情緒。
曹端是在不懂裝懂,還是他早就看透了,隻願意恰到好處地解釋一層涵義以免顯得自己太過優秀,引來更多地妒忌?
“當然。”
高遜誌資曆夠深、地位夠高,他不在乎這些裝逼就完了。
他淡淡地解釋道:“孟子所說的舜、蹠之分,有個典故想來你們都聽過,也就是孟子說,聞雞而起,孜孜不倦行善的,是舜一類的人;聞雞而起,一刻不停地求利的,是盜蹠一類的人。因而孟子說,二者隻在義利之間。”
這不是什麽生僻的典故,在場學理學的,當然都聽過,所以他們顯得有些費解。
“您的意思是?”
“這是孟子說的。”高遜誌看似說了一句廢話。
“那又怎樣?”
見眾人實在愚鈍,曹端悶聲解釋道:“道統。”
當曹端開口後,方才有聰明人陸續明白了過來。
道統!
這裏便是說,孟子地位提高並非宋儒搞的,而是中唐的韓愈搞“古文運動”為了恢複道統,重視《孟子》一書,主張提高孟子的地位。
韓愈首次提出了儒家的道統思想,原文太長,簡單來排序就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而孟子死後,道統失傳。
到了北宋,慶曆新政與熙寧變法不同,雖然慶曆新政的時間更短,但範仲淹和歐陽修是有水平的,他們開始急劇地抬高孟子的地位,來統一當時理學誕生前的混亂思潮。
而理學繼承了韓愈的“孟子道統論”,王安石更是將孟子政治地位提高,親手把孟子抬進了配享孔廟的行列。
所以,汪與立給卓敬挖的坑,就是等著卓敬順著他的話反駁孟子的說法,從而把道統論拋出來壓人的同時,再以王安石變法來隱喻今日薑星火主持的永樂新政,後續的殺招,一定是藏在這裏麵的。
當然了,汪與立的殺招到底是什麽,高遜誌和曹端也很難猜出來。
但毫無疑問的是,第一場辯經擂台賽,經過漫長的互相試探、較量,馬上就到了殺招見勝負的時候了。
就在這時隨著天邊的海東青落地,幾名錦衣衛從詔獄裏疾馳而出,隨後慌張地棄了馬,通報之後,直接登樓覲見朱棣。
“陛下不好了!”
前來匯報的錦衣衛百戶舉著手裏的紙條,汗水已經快要把自己浸潤的模糊了,等他登樓見到朱棣的時候,嘴唇都在劇烈的哆嗦著。
“怎麽了?慌慌張張成何體統?!”
朱高燧訓斥道。
錦衣衛百戶臉上的笑比哭都難看,他剛要開口,就被朱高燧示意噤聲,來不及解釋什麽手裏的紙條直接被朱高燧奪了過去。
朱高燧匆匆瀏覽一眼,登時麵色大變。
“父皇。”
朱高燧貼在朱棣的耳邊說了幾個字,朱高煦隱約聽到了“火藥”,但朱棣的麵色卻極為沉穩。
出乎朱高燧的意料,朱棣隻是叉著腰輕蔑的笑了笑。
“暴昭的這點伎倆,你就被輕易唬住了?他在真定大營四年,與我們作對了四年,用的同樣的伎倆還少嗎?”
“派人去搜,這棟樓宇和周圍的樓宇,錦衣衛早就提前多少天檢查封鎖好了?地下也扣了數口大甕日夜竊聽,就算有火藥,又怎麽可能在我們腳底下?”
朱棣最後下了結論:“這定是調虎離.”
話音未落,忽然遠處的一間平房民居傳來了“嘭!”地一聲巨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