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著,無數磚石迸濺而出,一股黑煙升起,沒造成什麽殺傷,但是造成了規模巨大的混亂。
卓敬的沉思被打斷,他知道汪與立拱手把主動權讓給他一定是別有算計,要以守代攻,而且有絕對的信心守下他讓給自己的回合後,一擊製勝.所以卓敬分外小心,一直在思考,已經隱約猜度出了汪與立有可能的幾種選擇。
但眼下周圍的觀眾被遠處的爆炸聲所震撼,現場出現了嚴重的混亂,卓敬不得不中斷了自己的思考,他倒也沒跑,這種情況卓敬依舊保持了清醒,或者說,這麽擁擠的人群,既沒必要跑,跑也沒用,自己這老胳膊老腿,跑了反而容易被踩踏致死,高台上才是安全的。
而對麵的汪與立頗有些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的意思,竟然一點都不慌,反而微笑著向他點頭示意。
“父皇,沒事吧?”
樓上,朱高煦以一種旁人看來極為誇張的姿勢,一手抓著梁柱,一手牢牢地護住了朱棣,房屋的梁柱在他手裏就跟公交車的扶梁一樣。
“沒事。”
朱棣拍了拍臉上的灰,也很冷靜。
槍林箭雨裏打滾一輩子了,這點小動靜算什麽。
朱高燧拉起被爆炸聲嚇得坐了個屁股墩的大哥,焦急地請示道:“父皇,這裏不見得安全,要不要先回宮?”
身後的近臣和勳貴們也都投來了含義相近的眼神。
“蠢貨!”
朱棣一腳踹了過去,朱高燧靈巧的跟個猴子一樣躲開,朱棣的腳在好大兒的肚皮前停了下來。
朱棣氣呼呼地說道:“這就是暴昭故意製造的混亂!”
“這棟樓宇和周圍的樓宇全是錦衣衛的產業,他暴昭有這個能耐潛入進來,埋上幾千、上萬斤火藥嗎?你當錦衣衛是瞎的嗎?”
“那”
朱高燧很快反應了過來,不確定地問道:“暴昭真正的殺招,是埋在了我們回宮的路上?他是為了逼我們回宮?”
“當然。”
朱棣冷哼了一聲,迅速下達了旨意。
“一、派原封不動的車隊,現在馬上回宮。”
“二,讓辯經繼續,安撫百姓情緒。”
“三,老三你穿朕的衣服,坐在朕的位置上,讓窗外的人看到。”
“四,老二帶隊在車隊周圍拉網,準備抓捕逆賊。”
——————
茶樓內。
手下稟報導:“暴公,偽帝的鑾駕動了,而且窗戶裏的人雖然穿著龍袍,但一定不是偽帝,有眼睛尖見過偽帝的兄弟確認過了。”
暴昭笑了笑,隻是搖頭。
“你們不了解朱棣,他一定還在茶樓裏。”
“那設伏的兄弟豈不是?!”
手下們麵麵相覷。
暴昭放下了茶杯,麵色冷了下來。
“成大事者必有取舍。”
說罷,踢開了腳邊的箱子。
裏麵赫然堆著數十套錦衣衛的飛魚服和繡春刀,乃至藤牌、鋼弩。
這才是暴昭的殺招。
第390章 認輸
由於黑火藥爆炸隻摧毀了遠處的一間平房,所以現場的混亂情況很快得到了控製。
事實上,為了維持現場秩序,今天出動了大批的軍隊,軍隊的人數甚至都快趕上觀眾了,在如此重兵把守的前提下,任何圖謀不軌,幾乎都是不可能達成的。
除非用了所有人都想不到的辦法。
卓敬和汪與立的交鋒還在繼續,卓敬無視了所有嘈雜的聲音,正在緊張地思考著反製的辦法。
汪與立拱手把主動權交給了他,既是對一開始他不搶先手的回敬,也是某種極度自信的表現,卓敬從這份自信裏,嗅到了危險的意味。
“汪師道,你就這麽有信心,隻要我無法在這個回合勝你,你就能一擊製勝?”
卓敬的腦海裏反複回閃著那句話,口中喃喃。
“人皆知趨利避害,聖人則更不論利害,義當為與不當為,便是命在其中也.殺招到底藏在哪?是道統嗎?還是變法?不,都不完全是。”
卓敬的思考時間太長了,以至於擂台上沙漏裏的沙子,都快全部墜落下去了,在規則裏,為了避免年輕人靠著熬時間這種卑鄙招數熬贏老頭,所以兩邊一旦開始回合,都是以沙漏計時的,沙漏時間一到,不發問或者不回答,都自動判負。
但無論如何,這時候卓敬都必須提出自己的辯題了。
既然卓敬意識到,汪與立的殺招可能與道統有關,那麽自然不可能再拿北宋五子或者老朱來破招,隻能盡量往前追溯,用以避開可能的陷阱。
“自秦以降,享國日久者,莫過於有梁之武帝(蕭衍),唐之明皇(李隆基),此二帝者,皆聰明智略,有功之主也,豈非不行仁義哉?”
“然享國日久,內無事慮,外無邊患,因循苟且,無至誠惻隱之心,隻著眼下而不為久遠之計,自以禍災可以無及其身,一朝身遇禍災,而悔無所及。”
“故而事功為國之體,以興功利,以救艱厄,乃先王政事,不名為好利也。”
卓敬敏銳地意識到了汪與立的殺招很可能藏在道統裏,所以這一回合,掌握著回合主動權的他要盡力地把話題牽扯到遠離學術、先賢、道統等領域的地方,否則很容易在下一個回合,被汪與立直接順著話題絕殺。
因此,卓敬選擇的應對方式其實跟拿老朱當擋箭牌是一個思路,也就是扯上古代的帝王,以世俗皇權來壓製道統。
辯題意思很簡單,就是說秦朝以後統治時間長的莫過於蕭衍、李隆基,這倆都很聰明,治天下也以寬容仁義為主,但正是因為他們缺乏了功利之心,所以沒了警惕,總覺得自己不會遇到災禍,而災禍來臨的時候,後悔也晚了,所以說事功和講求利害,在國家層麵上來講是必要的,並不能將其冠以“好利”的名頭。
徐老蹙眉道:“很有意思的解法,委實有些犀利,怕是師道先生不見得能應付得來。”
“確實如此。”
台下高遜誌有些訝然地讚歎道:“若是換我上去,恐怕也不能想出比這個解法更好的應對之策了,至於破題,這裏麵是有陷阱的,我設身處地地想了一下,師道先生眼下定然畏首畏尾,被極大地限製了發揮,恐怕要輸了。”
“師道先生要輸了?”
周圍的士子大惑不解,明明剛才汪與立還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啊!這怎麽一轉眼就說要輸了?
在夏日太陽直射下顯得臉龐尤為黑紅的曹端關注重點不在這裏,卓敬甫一開口,他就琢磨過來了,汪與立也確實是大概率要輸了,因為高手過招就在須臾之間,兩人本來就水平接近,卓敬用了場外的因素連續限製了汪與立的發揮,被束縛了手腳的汪與立,很容易被卓敬一擊而敗。
曹端隻是有些迷惑,不敢確信地問道。
“高太常的意思是,師道先生與您的實力,也是在伯仲之間嗎?”
高遜誌並不理解曹端的不敢確信,這個問題的答案並非是什麽秘密,他坦然地說道。
“是的,我跟師道先生五五開吧。”
“怎麽?”高遜誌笑著問道,“伱以為我比師道先生更強嗎?”
“在下不知.在下隻是想問,天下大儒,除了高太常和師道先生,還有明顯更強出一籌的存在嗎?”
高遜誌並沒有第一時間回答,曹端一時間心裏竟然有些害怕,他忽然產生了一個猜測,天下最強者,隻有這個水平嗎?
是的,害怕。
曹端原本以為自己隻是在陝、豫這種文脈不興的地方能拔得頭籌,可誰知道如今走出了這裏,來到了文脈鼎盛的江南,親眼所見最頂級的大儒,也不過是高遜誌和汪與立的水平。
不是高遜誌和汪與立不夠強,而是曹端通過實際觀察確信,自己現在的水平已經略微超出了這兩人,假以時日,隨著自己獲取知識的廣度和鑽研學問的深度雙重提高,那麽以後的自己水平定然會遠遠超出現在的自己,所以他很迫切地想知道,這天下到底還有沒有更強的人。
“自然是有的。”
高遜誌沉吟了剎那方才開口回答。
曹端重重地鬆了口氣,若是人生沒有追趕的目標,那可實在是太可怕了。
“卓敬、張宇初,大約與我們是一個水平線上的,而姚廣孝應該高出半籌但高的不多,孔希路則是獨一檔.除此以外,四海之內大抵是還有幾位因為各種原因不願意出山的大儒,實力確實是高深莫測。”
“四海之內?”曹端敏銳地意識到了高遜誌話語裏的關鍵。
“是的,四海之內。”
高遜誌點了點頭解釋道:“譬如朝鮮就有一位我極敬佩的大儒,從前與他打過交道,其人六次來大明朝見,極受太祖高皇帝賞識,曾與宋濂辯經未分勝負。”
“在下從未聽說過。”
高遜誌又開始了無形裝逼:“你沒在朝廷任職結交番使,沒聽說過正常,其人喚名鄭夢周,乃是高麗王朝的宰相,鄭夢周儒學造詣頗深,將從元朝傳入高麗的程朱理學發揚光大,被譽為‘高麗理學之祖’,如今在朝鮮國內與勳臣派分庭抗禮的士林派便是全盤繼承自他的學問,乃是李成桂的政敵,十年前被如今的朝鮮國王李芳遠親手所殺,鄭夢周死了,李成桂才敢自立為王。”
曹端的好奇心被勾了上來:“除此之外呢?”
高遜誌笑而不語。
“敢問高太常,卓尚書的回答,奧妙在哪?為什麽說師道先生要輸了?”有士子認真求教。
“現在隻能給你們講講奧妙。”
高遜誌順勢岔開話題:“其一,師道先生的回答是‘然和於義乃能利物,豈有不得其宜,而能利物者乎?’,卓尚書切著他的思路,說了自己的意思,也就是‘故而事功.不名為好利也’,可以當做是回應或者對仗,這是極工整,極針鋒相對的反駁。”
“其二,則是剛才師道先生是以帝王因為‘當為’所以好利,名為好利實際卻並非如此,既然這樣,卓尚書便以此為盾牌,拿另外兩個確實有作為、施仁義,但結局卻也並不好的帝王來舉例子,佐證他的事功之說,也就是利大於義。”
台下議論紛紛,台上的汪與立,也在凝神思考著破題之策。
他隻需要接下卓敬這一回合的攻勢,並能把自己關於道統的殺招銜接進去,接下來便有了大概率獲勝的把握。
汪與立上一回合的論點,被卓敬拿來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極為精妙地選擇了一個切入點,當做這一回合的進攻的武器,以至於他此時陷入了極端被動。
“既然自己為了繞開太祖,不得已承認了‘帝王之利並非不符合義’,那麽該如何反駁呢?”
汪與立很快就想到了答案,他剛想開口,卻看到了正在凝視自己的卓敬。
——不對!有陷阱!
汪與立心口燥熱,又一次陷入了長考。
其實這個議題並非無解,恰恰相反,解題辦法很簡單,直接擺“三綱五常”就可以破解,而且還可以順帶出關於道統的殺招。
“三綱五常”,這是二程和朱熹已經研究好了的標準答案。
但是,卓敬想不到汪與立能很輕易破題嗎?當然不可能,所以答案很簡單,這裏是有陷阱的!
陷阱就是,汪與立在這個場景裏,是不可以拿“三綱五常”來破題的。
為什麽?
程頤的原話是“唐有天下,如貞觀、開元間,雖號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風,三綱不正,無父子君臣夫婦,其原始於太宗也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鎮不賓,驍將跋扈”。
卓敬的沉思被打斷,他知道汪與立拱手把主動權讓給他一定是別有算計,要以守代攻,而且有絕對的信心守下他讓給自己的回合後,一擊製勝.所以卓敬分外小心,一直在思考,已經隱約猜度出了汪與立有可能的幾種選擇。
但眼下周圍的觀眾被遠處的爆炸聲所震撼,現場出現了嚴重的混亂,卓敬不得不中斷了自己的思考,他倒也沒跑,這種情況卓敬依舊保持了清醒,或者說,這麽擁擠的人群,既沒必要跑,跑也沒用,自己這老胳膊老腿,跑了反而容易被踩踏致死,高台上才是安全的。
而對麵的汪與立頗有些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的意思,竟然一點都不慌,反而微笑著向他點頭示意。
“父皇,沒事吧?”
樓上,朱高煦以一種旁人看來極為誇張的姿勢,一手抓著梁柱,一手牢牢地護住了朱棣,房屋的梁柱在他手裏就跟公交車的扶梁一樣。
“沒事。”
朱棣拍了拍臉上的灰,也很冷靜。
槍林箭雨裏打滾一輩子了,這點小動靜算什麽。
朱高燧拉起被爆炸聲嚇得坐了個屁股墩的大哥,焦急地請示道:“父皇,這裏不見得安全,要不要先回宮?”
身後的近臣和勳貴們也都投來了含義相近的眼神。
“蠢貨!”
朱棣一腳踹了過去,朱高燧靈巧的跟個猴子一樣躲開,朱棣的腳在好大兒的肚皮前停了下來。
朱棣氣呼呼地說道:“這就是暴昭故意製造的混亂!”
“這棟樓宇和周圍的樓宇全是錦衣衛的產業,他暴昭有這個能耐潛入進來,埋上幾千、上萬斤火藥嗎?你當錦衣衛是瞎的嗎?”
“那”
朱高燧很快反應了過來,不確定地問道:“暴昭真正的殺招,是埋在了我們回宮的路上?他是為了逼我們回宮?”
“當然。”
朱棣冷哼了一聲,迅速下達了旨意。
“一、派原封不動的車隊,現在馬上回宮。”
“二,讓辯經繼續,安撫百姓情緒。”
“三,老三你穿朕的衣服,坐在朕的位置上,讓窗外的人看到。”
“四,老二帶隊在車隊周圍拉網,準備抓捕逆賊。”
——————
茶樓內。
手下稟報導:“暴公,偽帝的鑾駕動了,而且窗戶裏的人雖然穿著龍袍,但一定不是偽帝,有眼睛尖見過偽帝的兄弟確認過了。”
暴昭笑了笑,隻是搖頭。
“你們不了解朱棣,他一定還在茶樓裏。”
“那設伏的兄弟豈不是?!”
手下們麵麵相覷。
暴昭放下了茶杯,麵色冷了下來。
“成大事者必有取舍。”
說罷,踢開了腳邊的箱子。
裏麵赫然堆著數十套錦衣衛的飛魚服和繡春刀,乃至藤牌、鋼弩。
這才是暴昭的殺招。
第390章 認輸
由於黑火藥爆炸隻摧毀了遠處的一間平房,所以現場的混亂情況很快得到了控製。
事實上,為了維持現場秩序,今天出動了大批的軍隊,軍隊的人數甚至都快趕上觀眾了,在如此重兵把守的前提下,任何圖謀不軌,幾乎都是不可能達成的。
除非用了所有人都想不到的辦法。
卓敬和汪與立的交鋒還在繼續,卓敬無視了所有嘈雜的聲音,正在緊張地思考著反製的辦法。
汪與立拱手把主動權交給了他,既是對一開始他不搶先手的回敬,也是某種極度自信的表現,卓敬從這份自信裏,嗅到了危險的意味。
“汪師道,你就這麽有信心,隻要我無法在這個回合勝你,你就能一擊製勝?”
卓敬的腦海裏反複回閃著那句話,口中喃喃。
“人皆知趨利避害,聖人則更不論利害,義當為與不當為,便是命在其中也.殺招到底藏在哪?是道統嗎?還是變法?不,都不完全是。”
卓敬的思考時間太長了,以至於擂台上沙漏裏的沙子,都快全部墜落下去了,在規則裏,為了避免年輕人靠著熬時間這種卑鄙招數熬贏老頭,所以兩邊一旦開始回合,都是以沙漏計時的,沙漏時間一到,不發問或者不回答,都自動判負。
但無論如何,這時候卓敬都必須提出自己的辯題了。
既然卓敬意識到,汪與立的殺招可能與道統有關,那麽自然不可能再拿北宋五子或者老朱來破招,隻能盡量往前追溯,用以避開可能的陷阱。
“自秦以降,享國日久者,莫過於有梁之武帝(蕭衍),唐之明皇(李隆基),此二帝者,皆聰明智略,有功之主也,豈非不行仁義哉?”
“然享國日久,內無事慮,外無邊患,因循苟且,無至誠惻隱之心,隻著眼下而不為久遠之計,自以禍災可以無及其身,一朝身遇禍災,而悔無所及。”
“故而事功為國之體,以興功利,以救艱厄,乃先王政事,不名為好利也。”
卓敬敏銳地意識到了汪與立的殺招很可能藏在道統裏,所以這一回合,掌握著回合主動權的他要盡力地把話題牽扯到遠離學術、先賢、道統等領域的地方,否則很容易在下一個回合,被汪與立直接順著話題絕殺。
因此,卓敬選擇的應對方式其實跟拿老朱當擋箭牌是一個思路,也就是扯上古代的帝王,以世俗皇權來壓製道統。
辯題意思很簡單,就是說秦朝以後統治時間長的莫過於蕭衍、李隆基,這倆都很聰明,治天下也以寬容仁義為主,但正是因為他們缺乏了功利之心,所以沒了警惕,總覺得自己不會遇到災禍,而災禍來臨的時候,後悔也晚了,所以說事功和講求利害,在國家層麵上來講是必要的,並不能將其冠以“好利”的名頭。
徐老蹙眉道:“很有意思的解法,委實有些犀利,怕是師道先生不見得能應付得來。”
“確實如此。”
台下高遜誌有些訝然地讚歎道:“若是換我上去,恐怕也不能想出比這個解法更好的應對之策了,至於破題,這裏麵是有陷阱的,我設身處地地想了一下,師道先生眼下定然畏首畏尾,被極大地限製了發揮,恐怕要輸了。”
“師道先生要輸了?”
周圍的士子大惑不解,明明剛才汪與立還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啊!這怎麽一轉眼就說要輸了?
在夏日太陽直射下顯得臉龐尤為黑紅的曹端關注重點不在這裏,卓敬甫一開口,他就琢磨過來了,汪與立也確實是大概率要輸了,因為高手過招就在須臾之間,兩人本來就水平接近,卓敬用了場外的因素連續限製了汪與立的發揮,被束縛了手腳的汪與立,很容易被卓敬一擊而敗。
曹端隻是有些迷惑,不敢確信地問道。
“高太常的意思是,師道先生與您的實力,也是在伯仲之間嗎?”
高遜誌並不理解曹端的不敢確信,這個問題的答案並非是什麽秘密,他坦然地說道。
“是的,我跟師道先生五五開吧。”
“怎麽?”高遜誌笑著問道,“伱以為我比師道先生更強嗎?”
“在下不知.在下隻是想問,天下大儒,除了高太常和師道先生,還有明顯更強出一籌的存在嗎?”
高遜誌並沒有第一時間回答,曹端一時間心裏竟然有些害怕,他忽然產生了一個猜測,天下最強者,隻有這個水平嗎?
是的,害怕。
曹端原本以為自己隻是在陝、豫這種文脈不興的地方能拔得頭籌,可誰知道如今走出了這裏,來到了文脈鼎盛的江南,親眼所見最頂級的大儒,也不過是高遜誌和汪與立的水平。
不是高遜誌和汪與立不夠強,而是曹端通過實際觀察確信,自己現在的水平已經略微超出了這兩人,假以時日,隨著自己獲取知識的廣度和鑽研學問的深度雙重提高,那麽以後的自己水平定然會遠遠超出現在的自己,所以他很迫切地想知道,這天下到底還有沒有更強的人。
“自然是有的。”
高遜誌沉吟了剎那方才開口回答。
曹端重重地鬆了口氣,若是人生沒有追趕的目標,那可實在是太可怕了。
“卓敬、張宇初,大約與我們是一個水平線上的,而姚廣孝應該高出半籌但高的不多,孔希路則是獨一檔.除此以外,四海之內大抵是還有幾位因為各種原因不願意出山的大儒,實力確實是高深莫測。”
“四海之內?”曹端敏銳地意識到了高遜誌話語裏的關鍵。
“是的,四海之內。”
高遜誌點了點頭解釋道:“譬如朝鮮就有一位我極敬佩的大儒,從前與他打過交道,其人六次來大明朝見,極受太祖高皇帝賞識,曾與宋濂辯經未分勝負。”
“在下從未聽說過。”
高遜誌又開始了無形裝逼:“你沒在朝廷任職結交番使,沒聽說過正常,其人喚名鄭夢周,乃是高麗王朝的宰相,鄭夢周儒學造詣頗深,將從元朝傳入高麗的程朱理學發揚光大,被譽為‘高麗理學之祖’,如今在朝鮮國內與勳臣派分庭抗禮的士林派便是全盤繼承自他的學問,乃是李成桂的政敵,十年前被如今的朝鮮國王李芳遠親手所殺,鄭夢周死了,李成桂才敢自立為王。”
曹端的好奇心被勾了上來:“除此之外呢?”
高遜誌笑而不語。
“敢問高太常,卓尚書的回答,奧妙在哪?為什麽說師道先生要輸了?”有士子認真求教。
“現在隻能給你們講講奧妙。”
高遜誌順勢岔開話題:“其一,師道先生的回答是‘然和於義乃能利物,豈有不得其宜,而能利物者乎?’,卓尚書切著他的思路,說了自己的意思,也就是‘故而事功.不名為好利也’,可以當做是回應或者對仗,這是極工整,極針鋒相對的反駁。”
“其二,則是剛才師道先生是以帝王因為‘當為’所以好利,名為好利實際卻並非如此,既然這樣,卓尚書便以此為盾牌,拿另外兩個確實有作為、施仁義,但結局卻也並不好的帝王來舉例子,佐證他的事功之說,也就是利大於義。”
台下議論紛紛,台上的汪與立,也在凝神思考著破題之策。
他隻需要接下卓敬這一回合的攻勢,並能把自己關於道統的殺招銜接進去,接下來便有了大概率獲勝的把握。
汪與立上一回合的論點,被卓敬拿來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極為精妙地選擇了一個切入點,當做這一回合的進攻的武器,以至於他此時陷入了極端被動。
“既然自己為了繞開太祖,不得已承認了‘帝王之利並非不符合義’,那麽該如何反駁呢?”
汪與立很快就想到了答案,他剛想開口,卻看到了正在凝視自己的卓敬。
——不對!有陷阱!
汪與立心口燥熱,又一次陷入了長考。
其實這個議題並非無解,恰恰相反,解題辦法很簡單,直接擺“三綱五常”就可以破解,而且還可以順帶出關於道統的殺招。
“三綱五常”,這是二程和朱熹已經研究好了的標準答案。
但是,卓敬想不到汪與立能很輕易破題嗎?當然不可能,所以答案很簡單,這裏是有陷阱的!
陷阱就是,汪與立在這個場景裏,是不可以拿“三綱五常”來破題的。
為什麽?
程頤的原話是“唐有天下,如貞觀、開元間,雖號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風,三綱不正,無父子君臣夫婦,其原始於太宗也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鎮不賓,驍將跋扈”。